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穿甲弹

简述穿甲弹

简述穿甲弹
简述穿甲弹

简述穿甲弹

1208060110 张琦祺有盾就会有矛。同样,当装甲武器出现后,穿甲弹的诞生也是自然而然的啦。最初的穿甲弹出现在十九世纪,它主要用来应对当时的铁甲战船和坚固工事,使用并不普及。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的出现,才让穿甲弹在和坦克的斗争中发展了起来。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炮弹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甲的效果。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装填系数较小,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并采用一定规范的热处理。普通穿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顿黑铝等炸药,一般采用块装填法装填,把压制好的药柱用石蜡、地蜡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以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披帽穿甲弹。

尖头穿甲弹的弹头外形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型,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钝头穿甲弹则规避了这个缺点。由于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弹。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披帽。披帽的作用是尽可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披帽较弹体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碰击装甲时,通过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碰击时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普通的穿甲弹,比如半穿甲弹,又称为穿甲爆破弹,其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和射弹破坏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杀上战场,出现了一种次口径超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的穿甲弹。这种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的弹体内,有一个用硬质合金制成的弹芯。由于穿甲弹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穿透装甲的,因而当弹丸以高速撞击装甲时,强度高而直径细小的弹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装甲的很小面积上,从而一举把“乌龟壳”穿透。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结构的弹

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流线型结构目前用在小口径炮弹上,一般采用轻金属和塑料弹体来减轻弹重。

不过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弹形不好,断面质量密度小,弹丸速度衰减很快,在远距离处穿甲无优越性。垂直或小法向角时,弹芯易受弯矩而折断或跳飞。

(2).弹芯穿出装甲后要破碎,故不能对付屏蔽装甲或间隔装甲。

(3).碳化钨弹芯烧结成型后不易切削加工,工艺性较差。

(4).使用软钢弹带,且初速较高,火炮发射时对炮膛磨损严重。

为了对付更厚的装甲同时又能克服次口径超速弹存在的缺陷,又出现了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

为了对付更厚的装甲同时又能克服次口径超速弹存在的缺陷,又出现了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脱壳结构,减少了空气阻力,使飞行部分在外弹道上的速度衰减减慢。同时又使用密度小的铝合金弹托减轻了弹丸质量,使弹丸初速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但是,弹体长径比受飞行稳定性的限制,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不能对付现代坦克的大法向角大厚度装甲、复合装甲等现代装甲。

尾翼未定脱壳穿甲弹(即杆式穿甲弹),其特点是穿甲部分的弹体细长,直径较小。长径比目前可达30左右,仍有向更大长径比发展的趋势。弹丸初速为1500~2000m/s。杆式穿甲弹的存速能力强,着靶比动能大,与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由于杆式穿甲弹威力大,不仅配用于火炮、导弹,而且还发展了配用于单兵火箭发射的攻坚弹。目前,杆式穿甲弹虽然已在血多国家的军队中国进行了装备,但对杆式穿甲弹的研究工作仍方兴未艾。未来杆式穿甲弹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弹丸着靶的比动能;

(2).减少弹丸消极质量;

(3.)采用新的高性能弹体材料与工艺;

(4).研究对抗二代反应装甲并兼顾其他装甲目标的穿甲弹结构;

(5).提高有效射程与命中概率;

(6).将制导技术与火箭增速技术引入穿甲弹,发展动能导弹等。

以上就是一些穿甲弹的简单介绍,从动能穿甲弹的使用情况看,普通穿甲弹主要是发展小口径穿甲弹和半穿甲弹,它所对付的目标主要是飞机、导弹、舰艇和轻型装甲等;但对于重型抓国家目标,则主要是发展长杆式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

金属材料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

金属材料在军事装备上的 应用 金属合金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 班级:机自1305 学号:41340156 姓名:包龙飞

金属合金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 关键词:金属材料军事上的应用 摘要:军用新材料是军用高技术的基础,谁能更快地开发和应用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谁就拥有最强大的技术潜力。因此世界各国军事部门都把军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放在特殊的地位,各国的军用高技术计划无不以新材料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按冶金工艺,金属材料可以 分为铸锻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铸锻材料又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包括钢、铸铁和各种铁合金。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如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等。工程结构中所用的金属材料90%以上是钢铁材料,其资源丰富、生产简单、价格便宜、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钢有分为碳钢和合金钢,铸铁又分为灰口铸铁和白口铸铁。金属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决定了它的应用。而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工艺性能是指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材料适应加工的性能,如铸造性、锻造性、焊接性、淬透性、切削加工性等。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物理性能(如熔点、密度热容、电阻率、磁性强度等)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 军用材料按材料性能和用途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和船舰工业中。结构材料

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和抗辐射等性能要求。以下介绍的则是当下最主要也是最火热的金属合金材料在世界军事装备上的应用。 一:铝合金 铝合金一直是军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结构材料。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能好等特点,作为结构材料,因其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各种截面的型材、管材、高筋板材等,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构件刚、强度。所以,铝合金是武器轻量化首选的轻质结构材料。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的蒙皮、隔框、长梁和珩条等;在航天工业中,铝合金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结构件的重要材料,在兵器领域,铝合金已成功地用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最近研制的榴弹炮炮架也大量采用了新型铝合金材料。近年来,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业中的用量有所减少,但它仍是军事工业中主要的结构材料之一。铝合金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在军事工业中应用的铝合金主要有铝锂合金、铝铜合金(2000系列)和铝锌镁合金(7000系列)。新型铝锂合金应用于航空工业中,预测飞机重量将下降8~15%;铝锂合金同样也将成为航天飞行器和薄壁导弹壳体的候选结构材料。随着航空航天业的迅速发展,铝锂合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解决厚度方向的韧性差和降低成本的问题。 二:镁合金 镁合金在航空、航天较早得到应用, 在兵器上也得到一定应用,最早应用于军事工业领域是在1916 年,被用于制造77mm 炮弹引线。国外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 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 “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1915年2 月中旬,丘吉尔决定绕开陆军部进行试制。他在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创制陆地巡洋舰委员会” ,商请林肯城一家名叫威廉·浮士德的机械制造厂负责试制。设计任务交给该厂的工程师威尔逊和特里顿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和40天的试制,第一台陆地巡洋舰出世了。它能够原地旋转,越过1.25m宽、两壁陡峭的壕沟。为了躲避当时德军间谍的注意,这种新式战斗机器因为酷似水柜(tank)而被命名为“TANK”。【引自《坦克发明的故事》,《金属世界》2001年第四期】自此,坦克诞生了。 坦克一诞生就发挥了其划时代的意义,当时1916年 1月 30 日第一辆坦克出厂 2月 2日在伦敦某公园深处向陆军部、海军部、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作了表演。引起了所有军方人士的重视。新任驻法英军司令黑格立即定购了 40 辆。这40辆坦克被派往当时胶着的索姆河战场,当做秘密武器出场,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德军吓得溃不成军,英军在5个小时内占领了纵横5公里的阵地(德军当时整个战线的长度仅为6~8公里)。 自此,坦克作为新式陆战之王,正式走上了军事大舞台。 二、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并不是从一出现就一帆风顺,一往无前的往前发展的,实际上,就在坦克第一次取得辉煌战果的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时任战时总司令的黑格不顾丘吉尔和斯温顿的强烈反对,在当时泥泞的战场上派坦克里继续强行出击,导致当时英军的坦克大量陷于泥地和沼泽而被大量击毁,从而导致时人对这一新式武器评价的急转直下,但之后由于新成立的坦克兵团指挥官埃尔斯提出的坦克战争条件使坦克在接下来的康伯列战役中大放异彩,人们终于认可了这一武器并开始对其进行更深程度的研发。 坦克诞生至今,在当初设计的三个主要的方面: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矛“与”盾“的共同发展——如各种穿甲弹、动能弹和合成材料、主动防御装甲;悬挂系统的迅猛发展——从被动悬挂系统到主动悬挂系统;坦克运动领域的扩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并以时间表的形式分析和记录了中国电信行业的主要发展史,并简要介绍了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4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并简要归纳了4G网络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关键字:通信、通信技术、运营商、4G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是当代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技术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最早的通信包括最古老的文字通信以及我国古代的烽火台传信。而当今所谓的通信技术是指18世纪以来的以电磁波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通信阶段(以1839年电报发明为标志) 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标志) 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互联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为标志) 从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开始,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到光导纤维,从步进展、纵横制导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的演进。通信技术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的能力和扩展了通信业务,如从过去的电报、传真、电话到现在的可视电话、即时通信(QQ&MSN)和电子邮件(E-mail)等,给通信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在通信技术和业务已

渗透到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工作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信息通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目标就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以及相关物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通信。 百年以来,通信技术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其发展。直到世纪之交,历史才发生改变。2000年5月,由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为3G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1年3月被3GPP采纳,这是我国通信百年历史上零的突破。移动通信从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到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短信、GPRS)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再到支持视频通信、高速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当前,处在从2G到3G转折时期的通信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包括技术、网络、业务以及运营模式。电路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融合,将导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技术、业务、市场、终端、网络乃至行业运行管理和政策方面的融合。在业务竞争中,各个电信运营商也在打破传统电信的思维或疆界,开拓新的市场。 二、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1、1949——1994 政府行政绝对垄断 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到1978年,整个电信企业完全依靠行政垄断进行经营,在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一的方式。政府无论从经营业务到资费方面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完全是计划经济,完全是政府定价,而且它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党、政、军的,并没有考虑到为个人服务。举例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法国坦克发展历史

二战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攻击下仅仅支撑了6个星期便宣告投降,法国的战败让我们来不及端详法国坦克的真实面目,也常常让人们忽略了法国坦克设计独树一帜、可圈可点之处。本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法国二战前装备使用的中型坦克Char B1,这些坦克虽然有机会防卫法兰西的平静,但面对强悍的德军,加上设计和使用上的缺点,使得这些坦克注定只能是悲风英豪。 Char 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年,法国陆军技术部的艾司丁(J.E. Estienne)将军(被誉为法国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种15吨重、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安装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装有两挺机枪的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敌军坦克部队进行战斗。新坦克必须装备无线电用于战术协调,这是由该坦克半独立的作战地位所决定的。有四家公司参与竞标,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当时军方承诺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样车,其中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车的最终组装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诺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原型车成员4人,装甲最大厚度25毫米,发动机功率为180马力,行驶速度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车体前方装一门75毫米L18榴弹炮,单人炮塔内则安装两挺7.5毫米机枪。1930年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B1坦克的雏形。 1935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并于当年重占莱茵地区,这促使法国当局立即开始生产改进过的Char B1。这种坦克换装了配备47毫米L34炮的铸造炮塔,发动机功率增加到250马力,使这辆超过30吨的战车时速达到了27公里,不过最大行程也减小到200公里。在首批生产了35辆Char B1后,改进型的B1 bis开始投产,B1 bis装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护性能更好并安装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车体为分体铸造、螺栓组装的钢装甲板,装甲厚度增至60毫米,换装了新型307马力发动机,但最大行程降为仅150公里,该车适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战行动,但由于行程太小,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后来安装了附加油箱以解决此问题。B1 bis额定乘员4人,驾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这门火炮外观上看炮管壁很厚,实际上那是专门设计的火炮抽烟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这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创意。驾驶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1 bis的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计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尼德尔”(Naeder)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利用“尼德尔”系统精确调整火

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

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 新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前言 新材料,又称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是指新近研究成功的和正在研制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能满足高技术需求的新型材料。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材料则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材料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高技术。材料高技术还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工业往往是新材料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者,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军用新材料的战略意义 军用新材料是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而军用新材料技术则是用于军事领域的新材料技术,是现代精良武器装备的关键,是军用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军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速发展军用新材料技术是保持军事领先的重要前提。 三军用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军用新材料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和船舰工业中。 1 军用结构材料 1.1 铝合金 铝合金一直是军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结构材料。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能好等特点,作为结构材料,因其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各种截面的型材、管材、高筋板材等,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构件刚、强度。所以,铝合金是武器轻量化首选的轻质结构材料。 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的蒙皮、隔框、长梁和珩条等;在航天工业中,铝合金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结构件的重要材料,在兵器领域,铝合金已成功地用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最近研制的榴弹炮炮架也大量采用了新型铝合金材料。 近年来,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业中的用量有所减少,但它仍是军事工业中主要的结构材料之一。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王鑫涛16151228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未来 关键字: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I 正文:近几年,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门,尤其是在今年三月份的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赛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在人们之间也是越来越普遍地被谈论。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不少职业围棋手认为,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围棋职业九段水平,在世界职业围棋排名中,其等级分曾经超过排名人类第一的棋手柯洁。那么,阿尔法围棋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厉害?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大卫·席尔瓦、黄士杰和与他们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一层神经网络会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这就像生物神经大脑的工作机理一样,通过合适的矩阵数量,多层组织链接一起,形成神经网络“大脑”进行精准复杂的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图片一样。通过上述所所,可见现在的人工智能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相当先进的程度了,那么,人工智能又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呢,它的未来又会是如何?我在这里就说一下自己对人工智能浅薄的见解。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在21世纪必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的科学演变已从单一的“数值计算”发展到系统的“逻辑计算”。人类正在将信息工程学逐步提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从而出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等科学的迫切需求。而加速扩大“信息处理”层面来说,现有的计算机的处理数据能力是匹配不了的,缺少领域专业“智能”。这样的“计算机科学”已无法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需求。全球的信息科学正在逐步形成,Al作为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核心。从古至今人们对提及智能相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只不过在计算机没有发明之前,没有任何高科技辅助工具能解开智能的奥秘。

激光与穿甲弹之间的碰撞

激光与穿甲弹之间的碰撞 在雷霆战机中,每个副武器都有它的优缺点,关键的点是在于如何将武器用在它合适的地方,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今天小编就带啦激光和穿甲弹各自的优缺点,和2者之间的对比分析,让玩家更了解这2者的用法和效果。下面请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激光优点: 跟踪锁定,不浪费一发子弹全命中敌方,瞬间伤害虽然不是最大,但在有全屏弹幕和导弹的情况下,无暴走无盾时候输出也是稳稳的,因为你飞机和僚机打不到的,激光可以打到。在顶盾暴走伤害虽比不上穿甲,但也是很可观的,毕竟不是时刻都顶盾暴走的! 激光缺点: 和说明上不一样,所谓的锁定和跟踪没区别,会同时攻击几个目标,而不是锁定一个目标打到死!这个比较失望,可以说有点分散输出! 穿甲弹优点: 伤害在副武器中绝对是最高的,但前提要符合条件,所谓的条件就是2点,暴走和护盾,有 了这2点在贴脸Boss的时候伤害最大化!多段伤害不是盖的,体积越大伤害越高。 穿甲弹缺点: 打Boss遇到体积小,移动快比较吃力,比如蚊子!打小兵缺力,要靠灵活的走位才能使穿甲弹4颗炮弹中的2颗,甚至1颗打到小兵!后期难度高关卡没有很好发挥空间(难度关卡指英雄16那种 难度,英雄关卡难于导弹,几乎的无限导弹都把地图都占满了,玩家只有躲导弹和弹幕,经常4 个弹都打不到离自己最远的那个小怪,如果有插件计算的话就是浪费输出 那么激光和穿甲弹哪个更厉害? 回答当然是激光更好一些,因为穿甲弹战力太低了(导弹 > 穿甲弹 > .闪电球 > 核弹 > 爆破弹 > 激光),倒数第二的战力。但问题是掉率,激光是当下最好的副武器,能凑够80级就已经是运 气不错了,想90级早着呢,所以激光可以慢慢攒,同时必须尽快养出一个90级副武器来。 激光和穿甲弹怎么用才能发挥其效果呢? 首先穿甲弹更适合打boss,实用性比较强,但重点攒激光。 激光输出够稳定。 百度攻略&玩吧提供,更多精彩攻略访问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3516111.html, 1

金属材料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应用

金属材料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应用 班级:机械E14 学号:41304022 姓名:张梦渊 在常规兵器用材料中,金属材料约占80%,其中又以钢铁材料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兵器的现代化发展,高性能的有色金属装甲材料、结构特殊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乃是在迅速增加,对处理器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超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铝合金装甲车体材料 为了减轻重量和提高防护性能,国外铝装甲的使用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由高韧可焊Al-Mg系合金装甲发展成中强可焊Al-Zn-Mg系装甲,再发展到铝合金间隙叠层装甲和铝合金装甲附加复合装甲。使用铝装甲的车辆也由装甲输送车,发展到轻型坦克、步兵战车和中型主战坦克。 英国进行的均质铝装甲材料D54S(Al-Mg系)与IT80装甲钢(Ni-Cr-Mo钢)防护性能的实验比较表明:在相同面密度(板材单位面积上的重时相等)的情况下,对榴弹破片的防护能力铝装甲优于钢,在入射角为30-45°范围内,对小口径弹(7.62mm硬芯穿甲弹)铝不如钢,但是随着弹丸走私的增大,入射角的增大或减小,铝装甲防护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而且,铝装甲的性还在于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国体风度,可在其上采用焊接铝合金构件,以达到减轻重量的“连锁反应“的效果。 我国60年代中即开始铝装甲材料研究,新型LC52铝装甲材料已在部分战车上使用。铝装甲今后的发展方向,仍是研究抗弹性更好的均质材料和复合装甲材料。 二、铝合金结构材料 1. 变形铝合金 为减重,现在几乎所有的兵器都尽可能多的采用铝合金结构件。在坦克车辆方面,以英国“蝎“式坦克为例,其使用的变形铝合金除装甲车体外,还有平衡时连杆底座、刹车盘、转向节、履带松紧装置、诱导轮、负重轮、炮塔座圈、烟幕发射器、弹药架、贮藏舱、油箱、座椅、、管路等。目前,各国的架桥坦克和渡河舟桥的桥体,采用铝合金焊接结构,与原负结构相比,可使桥长由18m左右增加到22-27m,载重量也增加到50-60t。在火炮方面,美国M102式105mm榴弹炮最为典型,它的大架、摇架、前座板、左右耳轴托架、瞄准镜支架、牵引杆和平衡机外筒均是变形铝合金制成。加之其结构的变化,使此炮重量从其前身(M101式炮)的3.7t降到1.4t,射程提高35%-40%,可实现全炮空运空投。对尾翼稳定的各种大中径炮弹、战术导弹和火箭弹,为提高其飞行的稳定性,其尾部零件,如尾翼、尾杆、下弹体弹托、尾翼座等多采用铝合金。另外,各类弹的引信体也多数是采用铝。 2. 铸造铝合金 常规兵器中,铸造铝合金主要用于坦克柴油机发机缸盖、缸体、上下曲轴箱、活塞、压气机叶轮、各种泵体、坦克左右传动箱,以及各种仪表和其它兵器的各种结构件等。为保证产品质量,坦克发动机用铸铝合金,一般要严格控制杂技含量,并在工艺上采取相应措施,如用锶变质、真空或复合气体除气、高压釜或差压铸造等。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铝合金挤压铸造,由于其铸件的质量和机械性能接近锻件水平,又适于大批量生产,因而在军品中小型厚壁零件、气密性零件上有望取代部分锻件。 三、钛合金及燃烧合金 1.钛合金装甲材料 从综合防护性能来看,钛是很理想的装甲材料。因此,50年代初国外即开始钛装甲研究。在相同防护条件下,钛装甲可比钢装甲减重25%。但是,由于钛合金太贵,直到70年代末,钛装甲都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近年来,随着各种复合装甲材料的研制,钛合金作为其复合结构的一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经过17年的研究和实验,中国的新概念武器“超高速动能电炮”的研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即将问世,2007进入局部试用阶段。据透露,现在世界一些主要的国家如美、俄等,都在研究这种新概念武器,中国虽起步稍晚,但有长足的进展,电磁发射技术并不比先进国家落后,更有可能首先拥有这种超高速动能武器。 电炮分为“电磁炮”和“电热炮”两类。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推进弹头到每秒50公里的超高速状态,常规武器望尘莫及,具有战略性武器的功能,分轨道炮、线圈炮和重接炮三种形式。电热炮是利用电热能量来推动弹头,最高射速每秒约3公里左右(传统火炮每秒2公里),可作为战术武器使用,分直热式和间热式两种形式。 我国的电磁炮的理论论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完成,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实用化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2007年进部分装备部队进行量产前的定型试用。 一种电磁炮是口径20MM左右的车载反坦克电磁炮(也可能实现机载),该炮的核心设备包括**MW级的高脉冲发电机、超导线圈和高速装弹机,可以把超过120g的实心穿甲弹加速到3.5km/s以上,射速在10发/分到15发/分之间(射速和弹头初速要求有关)。实验表明,弹头虽小,但是由于初速高,完全击穿现役所有主战坦克装甲,效果就和用AK47扫射本田轿车一样。 这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中一辆M1A2侧甲上的神秘弹孔,该孔的直径和一发12.7MM弹丸类似。虽然这肯定不是中国电磁炮的杰作,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其他国家的类似装备已经进入使用阶段的研究。

另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脉冲发电机的研究,已经为激光武器的实用提供了保证。与上述反坦克电磁炮采用相同发电机的高功率战术激光器已经达到了车载的水平,可以有效攻击近距离的空中飞行目标。 另外一种更具战略价值的电磁炮,口径在250MM-280MM之间,核心设备高脉冲发电机达到了**MW的水平,超大孔径超导磁体的储能达到了**兆焦耳以上,可以把超过150kg的弹丸加速到**km/s以上,射程超过300公里。 该炮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在解决电磁发射的实现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后,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研制与之配套的弹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强电磁场和高温(弹丸高速运动时产生)对弹丸内部设备的影响。最后研制出了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解决了这一问题,由这种材料制作的外壳可以保护弹丸内部。同时,弹丸装药的配方也进行了改进。 超高速弹丸的弹道特性我们也已经掌握,弹丸在发射后接近目标区时,屏蔽外壳脱落,打开尾翼以实现减速和姿态控制,进入滑翔状态,此时可以利用卫星定位信息进行精确打击。显然,在这时我们遇到了另外的瓶颈---卫星导航,这只有等“伽利略”或“北斗2”了解决了。 毫无疑问,在本世纪的头十年以后,战争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那时,美国DDX上的155MM超级大炮将实现200公里以上的射程,而我们的“超级大炮”也没有落在后面。

信息论之父—香农范文

信息论之父—香农 20世纪中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标新立异的新理论相继问世,有力地“晃动”着传统的科学框架。克劳德·香农是一位美国数学工程师,作为信息论的创始人,人们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通信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计算机与远程通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们尊崇香农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之父。确实,他对人类的贡献超过了一般的诺贝尔获奖者。回顾20世纪的信息革命风暴,经他阐明的信息概念、连同“比特”这个单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今天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词汇。 家庭背景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1916年4月30日诞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Petoskey。在Gaylord小镇长大,当时镇里只有三千居民。父亲是该镇的法官,他们父子的姓名完全相同,都是Claude Elwood Shannon。母亲是镇里的中学校长,姓名是Mabel Wolf Shannon。他生长在一个有良好教育的环境,不过父母给他的科学影响好像还不如祖父的影响大。香农的祖父是一位农场主兼发明家,发明过洗衣机和许多农业机械,这对香农的影响比较直接。此外,香农的家庭与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还有远亲关系。 香农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贝尔实验室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度过的。在“功成名就”后,香农与玛丽(Mary Elizabeth Moore)1949年3月27日结婚,他们是在贝尔实验室相识的,玛丽当时是数据分析员。他们共有四个孩子:三个儿子Robert、James、Andrew Moore和一个女儿Margarita Catherine。后来身边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女。

中国军事发展史 杜志云

我国军事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

信息论论文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姓名: 葛坤 专业: 11级电子信息工程A班 学号: 1115102016 日期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26日

一、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 信息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其应用。其中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讯技术为主导,微电子是基础,计算机及通信设施是载体,而软件是核心,是计算机的灵魂。 信息,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具体来说,信息科学的出发点是认识信息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它的归宿则是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 信息概念 信息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了解的物化形式,信息的概念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定义: 1、本体论意义的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认识论意义的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表达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 信息的主要特征有: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主客体二重性等。 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据是未加工过的“信息”; 信息通过将事实和给定的语境关联而导出; 知识将某语境中的信息和在不同语境中得到的信息相关联; 智慧是从完全不同的知识导出的一般性原理。 信息论概念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申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

信息论发展史和展望 蒲鹤升

信息论发展史和展望 蒲鹤升(020150802) 一、信息论定义 信息论,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科学;即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来探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理论、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信息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它载荷于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等之中。这就是现代信息论的出发点。 二、狭义与广义 狭义的信息论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体,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能性的一门通讯理论。狭义信息论是申农氏于1948年创立的,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信源、信宿、传递及编码问题,因此它主要应用于通讯工作。后来信息论发展很快,将申农氏信息论的观点做为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即广义信息论。信息论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理论,所谓信息,即人类凭借感觉器官感知的周围一切变化,都可称作信息。 三、相关人物贡献 20世纪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理论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H.Nyquist 于1924年解释了信号带宽和信息速率之间的关系 美国科学家L.V.R.Hartley 于1928年开始研究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能力,给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 美国科学家C.E.Shannon 于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四、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贝尔研究所的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信息论向各门学科发起冲击;60年代信息论进入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的时期.研究重点是信息和信源编码问题.

信息论总结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总结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本课程从第一周上到第五周,共二十个学时,重点介绍由香农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编码的理论和实现原理。李教员共讲述了:一,绪论;二,熵与互信息;三,信道及信道容量;四,离散信源;五,无失真信源编码五章内容。其中,熵与互信息,信道及信道容量两章为本课程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两章,是本课程的树干(个人认为)。下面为我所做的课程总结和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章绪论 1,本章主要内容 (1)信息的定义和性质; (2)信息论的基本思路; (3)信息论的主要内容 2,心得体会 本章首先从信息的定义和本质讲起,然后简要讲述了信息论的

基本思路和发展历程,最后重点介绍了信息论的主要内容。该章大部分内容在《通信原理》里都有涉及,基本没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难度不大。令我受益最大的是香农提出狭义信息论时的三个条件:非绝对论观点,形式化假说,不确定性。 第二章熵与互信息 1,本章主要内容 (1)信源的数学模型和分类; (2)自信息和熵(重点); (3)联合事件的熵及其关系(重点); (4)信道疑义度与范诺不等式(重点); (5)互信息(重点); 2,心得体会 信源的数学模型和分类这部分属于纯叙述性内容,没有什么难点;自信息和熵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自信息和熵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性质,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主要靠理解,基本没什么难度;联合事件的熵及其关系主要介绍了联合熵,条件熵和无条件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好概率论的基础上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信道疑义度与范诺不等式主要介绍了信道的转移概率,信道疑义度的概念和范诺不等式,其中,范诺不等式是关于通信系统产生信道疑义度和取值大小的重要原因 ,本节内容理解和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互信息这一节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点和要点,需要记忆的

穿甲原理和各种主要的穿甲计算公式

穿甲原理和各种主要的穿甲计算公式 1 该文旨在使大家对于穿甲原理和主要的穿甲计算公式有个了解。 穿甲是可以依照公式进行计算的,因为这种公式本身就是从无数试验中归纳,并得到验证的。摒弃所谓“一切通过试验”的说法,其实很多试验数据本身又隐藏了很多值,测试方是谁?装甲靶板是什么材料(两国装甲钢都不一样靶板会一样?) 穿透标准是什么?贯穿率是多少?空气抵抗系数怎么取算?等等,很多网上二战坦克资料中从未给出,所以出入很大也就不奇怪了。 公式按原形式难以用文本书写,所以按照C语言的规范来写: §5.2穿甲现象和抗弹能力的表征 各种穿甲弹都是利用长身管火炮发射它时所获得的高速飞行动能来穿透装甲和起杀伤作用的。 弹丸在冲击装甲前具有的动能为W=1/2*M*Vc^2 (5-1) 公式中m——弹丸质量; Vc——弹丸冲击装甲的速度。 弹丸的动能在穿甲过程中消耗于许多方面,包括破坏装甲、弹丸本身的变形、装甲板的弹性振动、碰撞及摩擦发热等。其中,破坏装甲做功是主要的。 从力学的观点看,装甲受破坏的应力可能有以下几种; 延性挤压:σx=F/π*d^2 环形剪切:τ=F/π*d*b 张应力破裂:径向:σn 周向:σm 式中F——弹丸对装甲的作用力; d——弹丸直径; b——装甲厚度。 当弹丸碰撞装甲时,这几种应力都同时出现,但其中那一种首先达到极限值造成破坏,随弹丸和装甲的材料性质和尺寸等不同而不同。实际的装甲损坏形式有如下的概约规律: 1、延性扩孔:主要由于挤压应力σx起作用,金属受弹丸挤压塑性流动,有的堆集在入口处,有的从出口处挤出,孔径约等于弹径d。这一般发生在装甲较厚而韧、弹较尖而硬,和装甲厚b稍大于d时。 2、冲塞穿孔:主要是超过剪切应力τ所起的破坏作用,装甲被弹丸冲出一块大体成圆柱形的塞子,其出口稍大于弹径d。这一般发生在中等厚度的装甲具有相当硬度,弹头较钝,装

材料参数

钨合金绝热剪切损伤数值模拟 钨丝集束复合材料穿甲弹芯穿甲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铀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

保护罩破坏机理的分析及改进设计

Lead, Pb Physical Properties Metric English Comments Density 11.34 g/cc 0.4097 lb/in3 Molecular Weight 207.2 g/mol 207.2 g/mol Mechanical Properties Metric English Comments Hardness, Brinell 4.2 4.2 Cast Hardness, Vickers 5.00 5.00 Tensile Strength, Ultimate 18.0 MPa 2610 psi Modulus of Elasticity 14.0 GPa 2030 ksi Poissons Ratio 0.420 0.420 Electrical Properties Metric English Comments Electrical Resistivity 0.0000208 ohm-cm 0.0000208 ohm-cm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1.20e-7 -1.20e-7 cgs/g Critical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Oersted 802 - 804 802 - 804 Critical Superconducting Temperature 7.19 - 7.202 K 7.19 - 7.202 K 3.55 K at 16.0 GPa pressure for Pb II Thermal Properties Metric English Comments Heat of Fusion 24.1 J/g 10.4 BTU/lb Heat of Vaporization 866.313 J/g 372.688 BTU/lb At Boiling Point CTE, linear 29.1 μm/m-°C @Temperature 20.0 - 100 °C 16.2 μin/in-°F @Temperature 68.0 - 212 °F Specific Heat Capacity 0.100386 J/g-°C 0.0239929 BTU/lb-°F Gas 0.129 J/g-°C 0.0308 BTU/lb-°F Thermal Conductivity 33.0 W/m-K 229 BTU-in/hr-ft2-°F Melting Point 327.5 °C 621.5 °F Boiling Point 1749 °C 3180 °F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