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31T16:02:14.2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7期作者:刘银海

[导读] 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对病情改善效果。

(云南省楚雄州精神病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对病情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确认抑郁症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为分析对象来源,从中抽取4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每组2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干预手段分别对应为常规抑郁症治疗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于疗程后观察两种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疗效判断依据为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提示对照组与观察组被判定无效例数分别为42例、6例,组间总有效率差异统计学处理有意义(P<0.05);治疗后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检测,提示观察组患者哈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等评分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间,观察组抑郁症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P<0.05)。结论:单纯药物常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不仅疗效相对低下且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得不到患者配合不仅治疗方案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引发医患纠纷,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一定程度降低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17-02

以往临床对抑郁症患者主要通过药物干预方式治疗,虽然在用药期间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低落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但停药后患者有极高概率复发,笔者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期间发现除了药物干预,关注其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关手段有重要意义,因此除用药治疗外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观察与随访该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确认抑郁症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为分析对象来源并从中抽取48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分别有198例、282例;年龄在26~47岁之间,平均年龄(36.1±5.2)岁;病程在2~23年之间,平均病程(8.1±2.1)年。患者入院后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检测,提示评分(72.3±3.2)分,焦虑量表评分为(21.8±1.6)分。患者符合以下临床标准:所有患者确认对本文所用治疗方法无相关禁忌症;本身认知功能正常。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手段分组,每组有240例,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提示此次研究对象组别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具体情况等差异并不明显,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确认病情后立即采取对症手段干预,通过口服方式给以盐酸帕罗西汀,于早上服用,初始剂量为10mg,随后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对剂量进行调整,在10~20mg范围间,疗程为6周。如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联合艾司唑仑,剂量较小。

1.2.2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保持患者病房整洁,创造一个温馨适宜的治疗环境和氛围,可在患者同意下选择病房适当空间摆放花朵。播放轻松轻快的音乐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帮助患者缩短融入治疗环境所需时间。医护人员需重视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掌握患者具体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以降低其压力。在交通过程中始终保持理解和亲切的态度,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足够的交流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抗拒心理。说明以往成功治疗的案例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可对患者说明抑郁症相关预防和康复知识,了解抑郁症得到缓解后应该如何避免再次复发。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对其心理状态即抑郁与焦虑情况进行检测。

对患者疗效评估根据其焦虑量表情况,如患者治疗后减分率超过75%则判定为显现,如果治疗后患者减分率在50%~74%之间为有效,未能达到上述相关减分标准的为无效[6]。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基线资料的计数、计量等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处理,组间检验由χ2和t执行,最终所得结果由均数±标准差与率(%)的形式表示,若提示P<0.05,则判定差异显著,统计学之间有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评估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总有效率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P<0.05),详情可见下表。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抑郁症对认知功能有哪些损害

抑郁症对认知功能有哪些损害第一,抑郁症患者受损的执行能力。有学者认为执行能力对于抑 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来说受损害最重。执行能力的受损在抑郁症患者 中可以表现为在处理新事物、计划行动策略、抑制错误、监督实施行动、利用反馈修正等多种能力的下降。抑郁症患者损伤了分析综合能力、空间知觉力、逻辑及联想能力、部分与整体观念、思维灵活度、 想象力、眼、手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受到损伤,这些认知能力的受损 可以导致患者在患病阶段环境适应能力下降。疾病越严重认知功能受 损越严重。在通过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倾向于时程更长,更难恢复的现象。 第二,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功能下降。人的大脑掌管记忆的分区较多,大家一般认为额叶、丘脑、颞叶内侧面和边缘系统这些脑区都参 与了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往往会受到注意力和情感的影响。而抑郁症 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情绪与注意力都有不同程度地损伤,可知抑郁症 患者的记忆力会受到影响。学者们认为抑郁症患者记忆力在患病过程 中明显减退,表现各个记忆过程的受损,首先短时记忆和瞬间记忆能 力下降,其次自由联想、粗质回忆和再认过程都受到限制。在整个病

程中患者的长时记忆保持较完整,受到的影响较小。或许这能解释临 床上抑郁症患者学习新事物能力下降,患病时适应能力下降等表现。 第三,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大脑扣带回的前部和额叶 一般认为参与注意力功能协调。影像学可以看到抑郁症患者的额区较 正常人有缩小,抑郁症患者额叶功能下降,可能会影响注意力。临床 观察许多患者在患病中反映自己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持久,或注意 力固定于病态观念上难于转移。有研究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数字广度测 试时,中度和重度患者测验成绩有显著差异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中 度患者注意力缺陷更加明显,表现地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进行保持。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

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

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抑郁症)

1 .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诊断抑郁症的病程标准为(): ? A.2年以上 ? B.3个月 ? C.2周以上 ? D.1个月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不包括(): ? A.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 ? B.兴趣性减退 ? C.情绪低落 ? D.精力减退易疲劳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关于抑郁症的认知三联征错误的是(): ? A.过去无用 ? B.现在无助 ? C.将来无望 ? D.现在无用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抑郁症的生物学特征是(): ? A.早醒 ? B.睡眠过多 ? C.入睡困难 ? D.性欲减退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抑郁发作躯体综合征的症状包括(): ? A.心境低落 ? B.体重减轻 ? C.精神运动性激越 ? D.自杀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抑郁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A.抑郁症是想不开,不坚强,自我调理即可;

? B.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心理疏导就行; ? C.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抗抑郁药物治疗; ? D.中药治疗可以除根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治疗抑郁症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A.改善营养 ? B.改善睡眠 ? C.防止自杀自伤 ? D.预防感染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经典假说是(): ? A.单胺递质假说 ? B.受刺激所致; ? 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异常; ? D.神经内分泌异常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在精神疾病的自杀最常见的是(): ? A.神经衰弱 ? B.抑郁症 ? C.精神分裂症 ? D.焦虑症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 患者某某,32岁,已婚,近3周无原因的出现心情不好,爱哭泣,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整天就想躺在床上,朋友也不联系,世界看上去犹如灰色一片,睡眠不好,醒得早,食欲差,体重减轻约10斤,觉得活着没意思。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你认为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 A.强迫症 ? B.恐怖症 ? C.抑郁症 ? D.神经衰弱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求助者包某,公安局新考录女大学生。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SCL-90测评焦虑因子分值为2.4分,为阳性。紧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睡眠不良。SAS、SDS测试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主要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包某,女,24岁,某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蒙古族,无信仰,来自自治区兴安盟农村。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自小便常听家人说因为她,导致父母没有养老送终的人,父母一直想生个儿子,但是因为生她母亲得病不能再生了,因此常有罪恶感,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太大的价值,自我感觉很少能得到家人的重视。姐姐各方面非常优秀,长的也漂亮,总认为父母更爱姐姐,和姐姐关系也不太好,入学后,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以赢得家人的重视,大学毕业后按照家人意愿报考了公安局,上班后,发

认知行为疗法(三)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交往。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其个人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尽管未完成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很早就被完形治疗流派提出来了,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真正把未完成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关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素质里边会提到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师应该注意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免这些未完成事件影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处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办法。本文拟结合一例因未完成事件引发焦虑的个案,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未完成事件引起的焦虑的解释与治疗策略,并报告此个案的治疗过程及要点,与同行分享因未完成事件而引发焦虑的理解与治疗经验,以 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

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初无明显的起因。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临床治疗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5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让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过程中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为(8.36±1.6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6±1.59)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3.28±1.65)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37.26±4.8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也不易复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1]。我国传统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为药物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停药后患者可能会迅速复发。药物治疗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的心理活动也很需要关注,因此就需要使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在患者经过治疗后也不易复发,患者的满意度也比较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2~59岁,平均(32.29±1.73)岁。所有患者经过HAMD 的测评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32.78±1.69)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2~58岁,平均(31.29±1.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为度洛西汀联合阿普唑仑,度洛西汀以30 mg每日一次为起始剂量,根据患者不同情况1周内加到60 mg,1次/d。有严重失眠联合阿普唑仑0.4~0.8 mg,1次/d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为患者创设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例如患者的病床一定要保证干净整洁,同时也可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

浅论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 【摘要】本文分析了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损害问题。指出部分抑郁症患者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在愈后一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如自觉状况差、社会适应功能减退。目前有学者推断是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受损造成的,并且认为这些损害主要损伤了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特别是执行功能。【关键词】抑郁症;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损害 抑郁症是一组精神障碍,不同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临床表现的组合。在临床中人们发现部分患者常常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的下降等认知障碍为显著的表现。以前人们认为抑郁症通过治疗后是比较乐观的,但是一些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患者的调查发现部分患者的情绪低落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是患者往往抱怨自己的状态不能恢复到病前。大约有50%-65%的患者会对自己愈后的生活状况不满,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不如从前,情绪消沉,自我评价差,工作、与人交往等社会功能难以恢复。据调查显示,那些缓解的患者由于自杀造成的死亡率仍然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突出的认知功能损害,不仅会带来患者的不良感受,并且影响愈后,作为残留症状存在下来。国外学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造成的。由于患者在情绪恢复后认知功能的损伤依然存在,可以考虑这些认知功能可能存在于抑郁症状之外,逐渐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损害问题。

认知在心理学的概念中被认为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之一,认知不仅参与个体对自身以及环境的确定,还包括了感知、学习和记忆、注意、语言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我们在临床上所指的认知功能障碍常常用另一些名词表示,例如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者认知残疾,其实都是指认知功能障碍。其概念泛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可以从轻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到严重的,例如痴呆。帕金森症、脑外伤等都是常见的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疾病。一般来说,认知功能包括多个方面,如计算能力、记忆力、定向力(时间、空间等)、结构能力、语言、执行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而目前大家更加重视的是认知功能中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的意义在于一种协同作用,在人们认知过程存在多个、复杂的操作,而执行能力将它们协同起来,也就是指个体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时能够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多个子系统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1],往往运用到个体的计划能力、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力和判断力等。在需要快速解决问题时,个体正常的执行能力能够保证个体在庞大的信息中做出必要地选择,有计划开始推理并处理问题。若个体的执行能力受到损伤,那么这种协调性就会打破,导致患者认知过程中产生错误,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虽然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但目前普遍认为抑郁症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并且主要影响了患者的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5-07T10:31:05.96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丁静华 [导读] ,针对我院的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北方医院丁静华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在医院治疗,病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并配合治疗的抑郁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各50例,参照组用帕罗西汀治疗,研究A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研究B组用帕罗西汀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研究B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和研究A组。结论,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明确,全面,值得研究发展。 关键字: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CR 引言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悲观失望等,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据中国心理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病例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在患有抑郁症人群中,死于自杀,意外事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的危险性高于非抑郁的人群。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筛选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54例、96例,患者的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48±8.63)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分别是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对象EPDS 总分大于12分,HAMD大于17分小于24分,符合DSM-IV轻中度抑郁标准。参与前均知情签订合约。对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疗,初始给要量为每天10mg,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加大剂量至每天20~60mg。研究A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为患者制定每天的活动计划,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协助患者做自我检测表和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表,对负性自动想法进行评估,指导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加深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促进认知行为的纠正。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对患者实施倾听、解释、指导、疏泄、保证等相关技术,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为患者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无噪音,湿温度适宜,确保患者舒适,减轻其心理应激。研究B组同时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治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治疗方法同研究A组)。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期间第4、8、12周的治疗效果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进行评价[7-8]。其中,HAMD评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可能有抑郁情绪,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大于24分为严重抑郁症。SCL-90自评量表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即1分代表无症状,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总分160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疾病症状越严重。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头晕、恶心及嗜睡。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 EDPS评分治疗前两周EDPS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EDP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三组对比分析 时间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治疗前两周63.81±5.0862.95±5.2763.17±5.62治疗4周后60.18±4.8250.68±4.5843.54±4.05治疗8周后57.45±4.1539.70±4.1634.52±3.84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HAMD评分治疗前两周HAMD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的三组HAMD评分对比 时间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治疗前两周50.51±1.9220.65±1.9620.10±1.96治疗4周后18.74±1.2114.84±0.9611.59±1.51治疗8周后15.88±1.2710.10±0.98 6.79±0.97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疗效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疗效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8-03T15:36:31.2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作者:倪永辉 [导读] 探讨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倪永辉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轻度抑郁症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两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较对照组75.68%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团队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轻度抑郁症治疗中效果显著,也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轻度抑郁症;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134-02 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经相关数据显示[1],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1.5%~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患者处于自我封闭,不愿暴露状态,导致常规心理治疗难以获得预期效果,且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在团队情景下向患者开展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心理治疗方式,可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认知、情感及行为。本研究团队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轻度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观察其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轻度抑郁症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20.52±1.12)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20.47±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轻度抑郁症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交流障碍者;严重躯体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与本研究不配合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以5-羟色胺为主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疾病:首次组织活动时,先向患者介绍团体规则,让治疗小组成员互相认识,建立团结互助的氛围。引导患者讲出自己患病原因、疾病症状,鼓励其宣泄情绪。医生将每位患者的症状及情绪详细记录,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团队活动结束前组织成员开展游戏,以加强成员间的了解与信任感。(2)了解认知与行为、心理状态的关系:让患者了解个体消极心理状态不是因事件本身所致,而是个体不恰当认知应对策略所造成的。开展第2次团队活动时,让患者进行一日活动记录,于下次活动时反馈,对自身行为的重要性进行回顾,帮助患者了解积极行为能改变消极心理,并掌握不合理行为与认知的识别方法。第3次活动主要教会患者进行事件-思维-情绪的记录。开展第4次活动时反馈上次成果,并帮助患者重建认知,形成对抗思维,掌握应对技巧。第5次活动时,让患者主动加入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中,试着让患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应对负性事件,在团队活动中逐步重建理性认知。(3)知识巩固:第6~10次团体活动,注重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领悟,并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让患者选择自己认为最可能实现的计划,并付诸于行动。为患者建立治疗场景,并对治疗过程反复练习,以巩固其认知行为及行为反应。 1.3 观察指标 (1)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显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下降70%以上;有效:HAMD-17评分下降30%~70%;无效:HAMD-17评分下降不足30%,甚至上升。 (2)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PSQI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经χ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较对照组75.68%高(P<0.05),见表1。 2.2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摘要:抑郁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对其病理的解释多种多样。本文从认知理论入手,介绍了几种主要理论,包括Abramson抑郁无望理论、Beck理论、双重加工模型和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抑郁认知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抑郁认知易感性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目前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四大疾病。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最新的调查表明,16%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罹患抑郁。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万人罹患抑郁症。对抑郁病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抑郁形成的解释有多种,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动力学派,神经科学等。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看自己、世界和未来的方式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因此,下面着重介绍关于抑郁的几种认为理论模型。 1 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 无望感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塞利格曼首次将动物无助感实验的结果用于人类抑郁的解释,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一“控制“为新观念,认为有机体不可控期望的繁华导致费事硬性的消极行为和其他的系的无助表现。Abramson等人对抑郁的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抑郁修正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于患者对消极事件三方面错误的归因引起的,这三方面指的是:内在的,普遍的和稳定的原因是,最容易发生。因此,这个理论有被称为抑郁的无望感理论。无望感的认知,引出了一个新概念——无望型抑郁,及抑郁的一种雅兴,表现为悲哀、自暴自弃、缺乏活力、领没、精神萎靡、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无望感理论模型认为,当经历一个负性事件时,具有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比非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无望感,从而产生抑郁,尤其是无望型抑郁。 2001年Abramson对理论再次进行了修订。不再局限于归因,扩展到各种负性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导致的异域类型,也就不再仅限于无望抑郁一种亚型。更加强调认知易感性与负性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Teasdale进一步认为,具有一予以感性的人,负性情绪很容易诱发与自我有关的负性思维,并导致对结果和未来做出消极的解释。 2 Beck的理论 2.1基本内容 Bec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认为抑郁患者的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是消极的,包括消极新年、思维和想象。他认为,认知过程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接受和评价信息、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预测和评估结果。Beck以“抑郁认知三联征“,”认知歪曲“”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一遇行人制图室“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抑郁障碍的产生。所谓抑郁三联征,是指个体对子我做消极评价,对以往经验做消极解释,对未来做小机遇期;认知歪曲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直觉,在这种情况下,已与个体得出的结论会是他们的消极期望得到进一步强化;而自动性思维指的是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维。大多数抑郁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反应之前的难写思维。大多数抑郁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已存在这些思维,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成为自动性思维。抑郁症是消极认知方式的结果,而抑郁患者的消极认知方式就是自动性思维,已经成为抑郁患者认知事物的习惯方式。 该理论认为,抑郁患者对自己做出不合逻辑的推论,而这种逻辑上的错误退了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良行为和情绪障碍。抑郁患者用自我贬低或自我责备试图去解释所有事件。Beck把抑郁患者对客观事件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1)任意的推断。推断中昂并不存在结论的证据(我是无用的,因为我买东西是商店已关门;(2)选择性抽象。其中结论只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3-11-18T14:17:54.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晓1 万好1 吕蓓2 [导读]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 李晓1 万好1 吕蓓2 (1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34) (2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的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末,两组间HAMD、HA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有效,尤其对改善躯体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躯体主诉艾司西酞普兰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65-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LI Xiao, WAN Hao, LV Bei.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266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met CCMD-3 criteria of major depression, presented with more than 3 somatic compla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and Escitalopram group. The efficacy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before an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HAM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P<0.05).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the factor scores of anxiety/somatization in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scitalopram group(P<0.05). Conclusion CBT are mo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s than Escitalopram, especially in those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Key words】 Depressi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omatic complaints Escitalopram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主要表现为长期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发热、心慌、胸闷、嗳气、多汗、食欲缺乏、部位不定及性质模糊的疼痛等躯体不适,综合性医院多见。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躯体状况有不正确认知。为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此类患者的疗效,将其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同时躯体不适症状≥3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8分。排除慢性器质性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境障碍,有严重的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木僵状态或其他严重精神障碍者。入组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合用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11.8)岁;病程11月-3年,平均(10.8±9.6)月。单用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1 2.4)岁;病程6月-4年,平均(11.8±10.3)月。 1.2 方法清洗期1周。两组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每周2次,每次约50分钟,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1%-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 1.3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服药情况比较合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5±5)mg/d,单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4±6)mg/d两组间药物剂量无显著性差异(t=0.128,P>0.05)。 2.2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合用组治疗后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分别<0.01,<0.05),单用组仅总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分较前降低(P分别<0.01,<0.05),且治疗后合用组HAMD、HAMA总分均显著低于单用组(P分别<0.01,<0.05)。 注:组间比较,*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2.3 两组疗效比较合用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5例,无效5例,有效率87%;单用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4例,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