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政务网发布日期:2006-07-13来源:(2006年1月11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序言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组织编制。规划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青岛实际,阐述政府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纲要》,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期为2006年到201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资源环境条件

一、“十五”发展回顾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出抓好“三件大事”(1),确保“十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9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3000元,“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亿元以上,“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9%;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2005年超过176亿元。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市入选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成功竞得2008年奥帆赛承办权,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突出。海尔、青啤、海信、青岛港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大企业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更加突出,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最满意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规模加快扩张,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高度化升级步伐显著加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大幅提高,大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2:48.7:39.1调整到6.5:51.9:41.6,轻重工业比例由“九五”末的64.1:35.9调整到49.4:50.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9.4%提高到38%(按老口径计算),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87亿吨和631万标准箱,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2517万人次和25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实际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国内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6亿美元,是2000年的2.9倍,五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6亿美元,年均增长2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7家落户青岛;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58亿元,是2000年的5.4倍,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5亿美元(不含中央、省公司),是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左右。外事、侨务、对台、口岸、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属主要经济系统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投资、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取消了914项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1263项减少到349项;扎实推进“五项工程”、“四型机关”、“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工作,顺利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

———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基本显现。确立了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西海岸经济重心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场馆、缩小南北差距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东西快速路、汇泉广场改造、滨海步行道建设、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楼房“平改坡”、沙土路及市区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环境更具文化内涵和生活魅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比“九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共有88个重点实验室、14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五年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8382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功引进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我市建校办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建成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星光之家等一批老年服务设施。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率先取得突破。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成绩卓著,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0元,比“九五”末提高6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6元,比“九五”末提高59.5%。城乡就业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城乡实现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灾害救援体系基本形成。消费方式发生新的转变,休闲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逐渐兴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二、资源环境条件

“十五”期间,青岛资源环境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支撑和保障了“十五”

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人力资源。人口机械增长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740.9万人,其中市区265万人。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约束突出,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面积10654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供求关系紧张。淡水资源总量22.1亿立方米,5年共调引客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约5亿立方米。

———能源。能源供应压力较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4吨标准煤。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优势突出,港口运输发展较快,公路建设国内领先,铁路和空港运力相对不足。2005年青岛港吞吐量1.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箱。空港拥有国内航线72条,国际(地区)航线1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海岸线总长730公里,滩涂面积375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临近海域约1.3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海湾49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旅游景区景点92处,旅行社308家、星级酒店115家,拥有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琅琊台、凤凰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崂山、大泽山、胶南山群三大山系,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200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青岛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模式转换、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社会事业领域的城市功能还不完备,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实施,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不够大,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还不够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加速,高科技人才短缺已逐渐显现出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龙头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自主核心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较低,民营经济规模不够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较突出;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及环境容量距发展要求缺口较大,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还不够显著。

第二章发展环境与战略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政治总体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大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调整。战略性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长期震荡攀升。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群之间形成合作发展态势。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人口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加速集聚。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关键时期;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升级的黄金时期;是体制改革进入突破攻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完善的重要时期;是消费需求大规模膨胀和消费结构重大转变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深刻变化的凸显时期;是经济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须随时应对各种竞争、风险和挑战的特殊时期。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山东省加快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大企业调整布局、台资企业延伸发展、内陆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东迁带来的机遇;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带来的机遇;青岛自身优势的迅速积累与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二十六字”要求(2)、市委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发挥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方针:———坚持抢抓机遇,科学统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发展重大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现体制环境根本改善和更具活力;

———坚持突出特色,创造开放新优势,实现地区间差别化强势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以制度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内在生机活力不断涌现的自主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科教领先,实现人文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以实现科学、协调、和谐发展为主线,加快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继续深入推进“三件大事”、“十项重点工作”(3),突出抓好“四个五工程”。实施“五大战略”:

———自主研发创新战略。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激励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扶持核心企业;形成科技拉动、配套支撑、集群发展的先导优势。

———城市大框架布局战略。推进“三点布局”建设,跃升中心城区势能;竣通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加快两翼发展;建设组团城区,推进城市化进

程;争取胶南、即墨、胶州撤市划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完善城镇布局体系。

———特色优势培植战略。加快空港建设,实现开放新飞跃;壮大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推动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培植大企业,鼓励裂变扩张、跨国经营;培植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经济。

———城市文化提升战略。发展精品文化,凝炼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影响;完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引进高端人才,构建人才高地;弘扬城市精神,涵养文明风气。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承载能力;适度开发资源,维护城市风貌。

培植“五大新兴产业”:积极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成为“十一五”后期乃至“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产品、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相关关键元器件生产制造。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气、机车车辆、海洋工程、环保设备、医疗器械、海水淡化等重要装备及关键设备生产制造。

———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海洋及生物制药、纳米材料、膜材料、新型建材、高能电池等生产制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成套装备研发、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广告传媒、公司总部、贸易和投资展会、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文化体育重要赛事活动、咨询服务等。

———临港物流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港、空港及陆路的国际国内物流、第三方物流及其它配套服务业。

发展“五大组团”:加快鳌山、胶南、琅琊、红岛、田横组团的开发建设速度,明确产业布局结构,落实建设项目,完成组团城区主体框架的布局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等功能,加快城市框架体系建设进程。

构建“五大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转体系;法制、诚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系。

三、发展目标

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件大事”建设成效更加卓著,高水平举办2008年奥帆赛,基本形成中国北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框架;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达到49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经济发展内源活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自主知识产权迅速涌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各类国际机构和国内大企业总部集聚、多种所有制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2.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3、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新型大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3:4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

4、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服务功能更趋完备。完成城市大框架构筑,组团城区建设进度显著,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效果突出。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09万人以内,城市化率达到63%(4);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港口吞吐量达到3.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综合性国际空港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会展和商务中心在东亚和沿黄流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初步建成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资金融通中心。

5、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50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普通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文教科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力争达到25%,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3.7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万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城乡居民普遍享有便利、可靠、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基本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6、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立法工作加强,基本形成以民主决策、利益协调、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化框架。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稳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7、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型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5)

第四章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

一、主体功能区划

“十一五”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整合区域。指建设密度和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市建成区和产业项目基本饱和的工业园区。这类区域经济、人口密集度高,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更高更严的土地、水、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标准,运用现代经济技术,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推

进城市现代化管理,提高集约化程度,增强承载人口的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指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开发强度较低、依法批准的五市三区新增规划建设区和红岛、田横、鳌山、琅琊组团规划建设区,以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带、区。这类区域要增加建设用地、鼓励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限制开发区域。指主体功能开发限定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分一类限制开发区域和二类限制开发区域。

一类限制开发区域:指农业用地,包括基本农田、经济林地、养殖水域、其他农用地。这类区域要根据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突出优势和特色,集中发展商品粮、油料、蔬菜、果品、水产和畜牧等基地,形成高效特色创汇型农业集聚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类限制开发区域:指自然功能不宜改变、资源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状况相对脆弱、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特定区域,主要包括山区、生态林地、水源地、湿地、滨海岸线、沙滩、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这类区域可适度开发旅游功能,但必须从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作充分的科学论证,严格限制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严禁各类违法建设。

二、城市框架体系布局

“十一五”期间,按照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发展有序、辐射延伸等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框架体系。

———优化发展中心城区。市南、市北、崂山区提升和强化商务中心、旅游观光、居住度假、购物餐饮、研发创新、创意咨询、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高级人才集中、资源要素利用最集约的功能区;四方、李沧区逐步淘汰低端加工业,发展都市工业、临港产业、研发设计、商贸物流、居住餐饮、职业培训等服务业;黄岛和城阳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影视产业、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善文化体育、科研教育、旅游度假、公共服务等功能;胶南、即墨、胶州市城区按照中心城区规划要求,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标准,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区。扩大平度、莱西市城区空间规模,把临近乡镇、各类开发园区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管理。按照整体联动、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成为所在行政区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公共服务、人员集聚和流动的中心。

———有序开发滨海组团新城区。鳌山、仰口、琅琊、红岛、田横等组团新城区按照高水平规划、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序开发、加快推进,突出保护好岸线沙滩、礁石等旅游资源。

———积极培育中心镇。重点培育发展10个中心镇,引导非农产业和周边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中心镇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三、重点发展区域

“十一五”期间,按照进一步抓好“三件大事”的部署要求,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五带五区”。

———环胶州湾工业带。主要包括沿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四方区片、李沧区片、城阳区环海省级经济开发区、盐田开发区域、出口加工区等,建设环胶州湾

东岸、北岸、西岸三个工业产业带。东岸产业带依托现有港口和较成熟的城市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都市型工业,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北岸产业带按照红岛组团总体规划进行分区产业规划,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比重的轻型和无污染产业;西岸产业带依托枢纽港口和陆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重化工业基地,发展物流业和加工服务业。

———沿青银高速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李沧、城阳工业区,平度经济开发区、新河化工基地,南村、田庄等特色工业镇。重点发展电子家电、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化工橡胶等。

———沿济青高速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南泉和大信工业区、蓝村工业区、马店工业区。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大宗工业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沿烟青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玉皇岭工业区、龙山经济区、即墨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姜山工业园、莱西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橡胶制鞋、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等。

———海洋经济产业带。主要包括自北向南的即墨、崂山、市区、城阳、胶州、黄岛、胶南等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依据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科技产业城和旅游度假中心的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岸带、岛屿、海域三个层次布局海洋产业,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海洋产业开发。

———都市商务中心区。以市南、市北、崂山为中心,包括四方、李沧规划建设多点布局的商务中心区;市南、市北、崂山集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等;四方、李沧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等。

———西海岸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胶州南部区、东部新区及泊里重工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东部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造船、石化、橡胶、家电电子、汽车、医药、纺机、金属加工及其他临港加工业。泊里重工业区规划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加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

———东部旅游度假区。以崂山区和即墨温泉、鳌山两镇为主体,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商务会议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度假中心、康体娱乐中心等。

———黄岛—胶州物流中心区。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胶州中铁物流园区为依托,通过疏港铁路、公路将两个园区连接一体,业务对接;充分发挥其连接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功能,优势互补,实现陆路物流、海港物流、空港物流有机整合,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紧密结合;突出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物流大企业,形成“哑铃式”的物流中心区,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国内商品、部件、物资的集中、储存、拼装、分拨、疏运中心区。

———平莱产业集聚区。突出平度、莱西劳动力资源充裕,商务成本低,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位等优势,规划建设青岛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接半岛城市群发展和青岛经济重心向北部延伸的相关产业和项目。重点发展化工橡胶、汽车配件、家电电子、机械铸造、纺织服装鞋帽、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第五章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积极培植内生性因素,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资源耗用、中低产业结构、外生性因素主导增长、行政单元自谋发展”转变为“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内生性因素主导增长、区域间协同发展”,建立政策促进体系和制度机制。

(一)积极培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源活力

突破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太阳能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海水淡化、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在轨道交通设备、轻纺机械、橡胶机械、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自主开发,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食品饮料、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研发。鼓励和引导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海尔、海信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器件、生物技术、深海开发技术、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和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工作,支持海尔、海信建设国际一流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青设立研发设计机构,鼓励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大力开发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线等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加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改革的透明度,注重公平性,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激活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的消费方式。

(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加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扶持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00家社会效益型民营企业,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和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形成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管理有序、经济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群。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大企业和品牌培植工程,提高城市产业竞争能力

构筑大企业发展梯队。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一批名牌特大企业开发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名牌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特大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5家,形成一批过5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一批过10亿元的新兴企业。进一步完善扶持大企业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本地大企业在我市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吸引外地大企业到青岛设立本部、销售公司或结算中心,支持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政府采购向本地大企业倾斜。实施名牌培植工程。到2010年,中国名牌产品超过60个,全国驰名商标达到20个左右。

(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势能

积极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落实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促进半岛城市群间基础设施、人才流动、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

实施“东出西进、南北联合”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日韩、东南亚各国、欧美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扩大港口腹地,为内陆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人才交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合作开发中西部地区资源。鼓励本市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开发建立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和产业梯度转移基地,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并重,形成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机制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力争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以城市污水再处理为重点的再生水回用产业链、以炉渣和粉煤灰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农业秸秆和禽畜粪便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再生资源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按照循环经济的标准完善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加快推进青岛出口加工区、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胶南国际环保产业园的循环经济园区试点。2010年建成10个生态工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啤酒、电子家电、建材和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探索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互补利用和协作机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制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100家企业达到市级、省级先进清洁生产企业标准,10家企业达到全国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标准,全市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大力开展节约活动,建立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体系

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再生水利用,建设镰湾河、李村河、麦岛、泥布湾污水处理厂等再生水回用工程。推动海水淡化,建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集约利用土地和海域资源。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发展重点带、区集中,积极发展高层建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优先保证港口航运等重大项目用海,着力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提高岸线和海域使用的综合效益。节约利用能源。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六大工程。加快节能建筑设计规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太阳能技术推广应用。综合利用再生资源。推进实施废橡胶综合利用、垃圾焚烧供热发电、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等示范项目。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

(三)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建立全面覆盖的绿色消费体系

推进政府绿色消费。引导市民合理消费。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倡导环保、节约的消费理念,提倡节水、节电、利用太阳能、沼气等,鼓励使用公共

交通和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进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限制过度包装和使用一次性包装袋、一次性餐具。

(四)加强政府约束和引导,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立法进程,制定政府采购、居民绿色购物、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电池、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置等资源节约和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及规章。健全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定期发布工商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理顺水资源、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导向目录,鼓励和引导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物耗、技术、质量等标准。

(五)加快项目实施,构筑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示范实施“8个一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批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规划实施“50个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节能、节水、园区生态化改造、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生态物流、海水淡化、海水热泵、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秸秆发电、风力发电、再生水利用等项目。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城乡互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政策扶持,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依靠体制创新,不断完善农村发展环境,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到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创汇农业,突出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重点发展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加快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普及,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引导和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和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五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6)。建立市、区(市)按比例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纳入区市级财政预算,实行县域内按统一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区市级事业发展计划。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程,根据青岛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方案,逐步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精神,争取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城乡教师互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改造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设施,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发展远程教育和有线电视“村村通”,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80%;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使农民劳有所娱、闲有所乐。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市、区财政支出比例;完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增强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加快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农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定期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农村适龄人员参保率60%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率95%以上。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继续实施困难村三级联帮、困难户三级联扶、部分计生家庭奖励辅助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十一五”期间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传统农村改造,建设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村新社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沿线组团城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城镇配套、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格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能源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华电胶南发电厂项目、青岛沽河发电项目、500千伏胶州输变电工程。统筹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水自来水普及率及安全性,2006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快县乡路网建设,2007年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2010年实现全市行政村之间柏油(水泥)路互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和新能源建设,探索在县域范围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综合治理“白色污染”。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合理调整村居布局,规划建设重点镇和中心村,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条件的区市逐步实施迁村并点。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新机制

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培育3-5家年销售额过50亿元、10-15家年销售额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合作和专业经济组织,重点培育5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或协会。健全完善村级发展新机制。深化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支出依法稳定增长,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深化农村投资、金融和税费体制改革。

(五)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推动郊区经济全面发展

加快郊区工业化步伐。积极引导名牌大企业、大项目到郊区落户,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特色突出、承接性好、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加工业基地。积极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家庭工厂”。大力发展郊区服务业。提高郊区经济外向度。

四、加快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基地,建立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坚决防止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的城市重态化问题。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

(一)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规划发展临港产业群。建成大炼油、大乙烯等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国家重要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建成造修船、海上石油平台及其配套加工、研发设计等项目,初步建成完善的船舶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船舶工业基地,2010年具备45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发展轻、中、重型卡车和轿车、专用车、特种车、城市客车及汽车零部件项目,建成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加快钢铁、再生铝等项目建设,建成钢铁及金属制品加工基地。发展和引进机车车辆、电气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成套设备制造项目,积极打造成套装备产业。开发数字智能化家电、数字接收机、移动通讯等高端技术产品,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世界级信息家电、通讯产品基地。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高效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以及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行业信息化软件等。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发展动植物新品种、创新药物和特种功能性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液态与半固态材料、粉末材料、固态材料成型加工和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水养殖高技术育种、海洋生物工程制品、新型海洋药物、保健型海洋食品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发展太阳能装置、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加快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通信产业园和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争取国家批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批准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半导体基地、汽车电子基地、国家质检中心集群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科技资源的集成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扩散区、高科技产业的辐射带动区。

(三)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数控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微电子、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纺织、化工、环保等行业的应用。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四)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优先发展产业高端项目。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强、污染程度低的高端研发和高科技项目,提高产业集群的技术层次。加快建设产业配套体系。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一)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制定完善服务业发展措施

培植壮大一批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创意、文化等功能性服务业,会展、旅游、航运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研发设计、中介代理、营销推

广等生产性服务业,系统集成、软件维护、外包、咨询培训等软件服务业。引进一批世界知名服务业企业总部。重点引进跨国物流公司、国际金融机构、金牌旅行社、权威中介机构和跨国采购中心总部,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建设一批大项目。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旅游业向高端层次发展

优化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以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和滨海组团为重点,建设一流的滨海旅游带,把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休闲和运动中心;以巨峰为中心,开发崂山西麓、东麓的休闲观光、生态健身、时令节会等旅游资源,形成大崂山风景名胜区;以凤凰岛、琅琊台、大小珠山、前湾港为特色,加快发展西海岸旅游业;开发建设莱西湖生态保护区、大泽山风景名胜区,拉动平度莱西旅游业发展。保护旅游资源。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岸线、沙滩、岛屿、湿地、山区、林地等重要旅游资源,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引导开发主体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培育系列特色旅游产品。突出海滨城市和奥运城市特色,发展度假、观光、邮轮、文化、工业等高水平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成极地海洋世界、国际帆船中心、滨海步行道东段、国际啤酒城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完成香格里拉二期工程、海景花园大酒店等16家星级酒店的扩建、新建项目。开辟崂山-五四广场-凤凰岛-灵山岛等海上旅游航线,建设浮山湾、团岛湾、唐岛湾等海上旅游基地和少海、小港湾旅游休闲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引进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建设一批世界知名品牌高星级饭店。加快建设中低档经济型酒店和旅馆。推进市区海滨及崂山等旅游景区停车场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咨询和服务中心,完善灵山岛、田横岛等陆岛交通码头靠泊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规范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型转变,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设施、服务和管理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8%。

(三)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和设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海港物流,重点发展集装箱中转、加工分拨、跨国采购、仓储加工等业务,加强与物流企业、船东公司、贸易商和生产企业的合资合作,建设具有现代物流集散、分拨功能的港口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空港物流,重点发展加工、包装、配载、转运、多式联运、航空快递等业务,吸引航空公司,扩展新航线。培育发展农产品物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农产品配送网络体系。加快发展家电、饮料、食品、化工、橡胶、船舶、车辆等工业物流。加快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建设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国际采购和商品展示功能,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胶州物流园区,建成中铁集装箱货运中心和物流仓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区域性国内物流园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提高机场货物处理效率。构建全市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规范物流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物流合作。

(四)加快发展金融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积极引进培育金融机构。重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金融业法人机构和区域管辖机构,吸引和支持在青设立营销总部、地区总部、票据中心、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等。积极培育和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市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促进信贷规模扩大。促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加强银政、银企衔接,加大对产业集群化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货币市场、银团贷款和票据业务,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改革步伐,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加快保险业发展。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做大传统险种,积极拓展养老保险、家财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新险种。培育专业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公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保险公司总部和培训机构入驻我市,把我市建成为区域性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引进培育金融专业管理人才。

(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壮大总部经济。抓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软环境建设,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载体,制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大力发展会展业。推进电子家电、船舶、航海、渔业、农产品、汽车、石化、服装、纺织等特色展会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培育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影视网络传媒基地,建立工业建筑等设计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广告策划企业,形成特色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类、鉴证类中介服务组织,引进国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税务咨询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及电子订货系统,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生活居住区要体现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设计,完善生活服务配套功能;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和发展房屋中介、物业管理;鼓励高水平、有实力的开发商包片配套开发,提升青岛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六)引进新型经营业态和管理方式,推动商贸等服务业繁荣发展

优化调整商贸服务业布局结构。建设综合性、高档次、多业态、长时间、多功能的市级商业中心,重点改造完善中山路、香港路、台东、李村和香江路等五大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规划培育团岛、辽宁路、浮山后、城阳等13处区级商业中心。建设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中心,增加服务门类和网点数量,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餐饮、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重点培育发展服装、餐饮、文化旅游、电子家电等特色商业街,市区符合标准的商业街达到27条。进一步提高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引进大型购物中心、高级百货店、名品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支持龙头零售企业“走出去”拓展全国市场。完善提高批发市场交易功能。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专业性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交易额过百亿元的市场1处、过五十亿元的市场4处,推广竞买、拍卖、期货等现代商品交易方式,强化展览展示、商品信息服务和购销代理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批发贸易集散能力。

六、坚持“以港兴市”,完善港口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枢纽港

抓住“区港联动”试点机遇,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争取成为东北亚集装箱干线港、国际中转港、中国北方区域性大宗散货枢纽港。

(一)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吞吐集散能力

加快青岛港口集群建设。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有序开发的原则,统筹开发港口资源,以集装箱深水泊位建设为重点,综合推进原油、液体化工、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杂物专用泊位建设,构建以前湾港区为主体,鳌山湾港区、董家口港区为南北两翼,黄岛油港区、青岛老港区、四方港区共同发展的青岛港口集群。完善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航运业,加快疏港专用通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前湾港西大门高架桥南延和四方港区疏港交通等工程建

设,实现疏港快速通道与城区道路立体化交通,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公路顺畅交接,提高疏港能力。加强航道工程建设。完成青岛港30万吨级外航道扩建工程、鳌山湾航道疏浚工程,开工建设四方港区、董家口港区航道工程,建立健全航道监控保障措施,加强锚地规划建设。

(二)优化港口发展软环境,提高口岸服务质量与效率

推进口岸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设。加大口岸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山东电子口岸为依托,覆盖口岸各执法机关、行政机关、各相关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青岛国际航运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口岸集约化工作平台,在大港和前湾港实现中央各检查、检验单位联合办公,提高通关效率。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完善港口管理制度。

(三)积极开拓腹地空间,促进港口与内陆经济联动发展

开发中西部货源市场。积极投资内陆场站,加强揽货网络建设,发挥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班次“五定班列”优势,与腹地货主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加强南北协作。密切与周边港口合作。按照国家新的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山东省以青岛港为中心,以烟台港、日照港等为辅助的半岛港口群的定位,积极实施资本渗透和扩张战略,以收购、参股等方式搞好与周边港口的合作,实现功能互补、竞合发展。

(四)加快推进“区港联动”,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

拓宽保税区发展空间。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强化保税区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增强保税区贸易、货物集散等辐射能力,启动保税区规划控制用地开发。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工作。加大区港联动试点区域工程协调推进力度,加快保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及配套码头设施建设,完善保税物流园区配套政策。探索发展自由贸易港(区)。在保税物流园区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延伸保税区的政策和功能,争取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促进区港功能对接,加快建设集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前湾保税港区,实现区港一体化,推动保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发展。

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创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继续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国际经贸合作的层次、质量和效益;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合作交流,实现对内经济合作新突破;全面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5%左右。(一)优选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质量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项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吸引外资,鼓励大企业通过并购、国有股减持和出让、资产出售等方法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进行产业集聚式招商和配套招商;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全面推进对韩国、日本和欧美招商,突出抓好造船、汽车及零部件、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引导国际制造业和金融资本向青岛转移;保持间接利用外资规模适度增长,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合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等进行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采取境外上市、境外发债等方式多元化利用外资。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六大产业集群,吸引国际知名的金融、航运、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大企业落户青岛;限制外商投资耗能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加大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各省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抓紧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大

力引进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电信业、外贸、商业、旅游和中介服务业等领域利用外资,鼓励跨国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二)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快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提高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软件产业出口,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提高加工贸易深加工程度,延长增值链条,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形成汽车零部件、船舶、电子、通信等产业配套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企业群体。积极发展进口贸易。鼓励进口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符合我市产业升级需要的重要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以及战略性资源产品。

(三)开拓国际市场空间,提高对外经贸合作水平

积极实施贸易主体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巩固日、韩、欧盟、北美四大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东盟、非洲、拉美、中东、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境外投资办厂、设立工业园区,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鼓励对外承包骨干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和境外工程分包,拓宽对外劳务合作领域,重点开拓中高级劳务市场。积极发挥政府和协会引导服务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环境和机制,接轨国际经贸规则

优化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完善法制环境。改善贸易环境。健全政策体系。建立预警机制。

(五)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合作交流,强化对内招商

拓宽经济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半岛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环渤海市长联席会等国内经济合作平台,加强与全国重点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构建合作网络,推进投资、贸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加大国内招商力度。建立重点大企业联系制度,积极吸引国家重点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来青投资,年均引进中央直管大企业、国内500强、民营100强、上市公司100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新思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八、推进城市大框架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现代化国际城市

加快区域资源整合,扩大中心城区范围,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高水平建设一批战略性设施项目,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各类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增强城市保障支撑能力,彰显现代化国际城市风貌。坚决防止城市大框架建设推进中可能出现的乱、低、重复建设问题。

(一)着力实施城市大框架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进程

完成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及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建成城市滨海大道,加强接口滨海大道胶黄段等配套设施及绿化、人文景观建设,成为城市第一大街和旅游观光大道。完成海湾大桥(北桥位)及相连接的市区主干道路、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及市区接线等工程。推进组团城区建设。突出抓好胶南、黄岛、即墨、崂山等组团节点的设施和环境建设,积极吸引各层次人才落户组团城区,2010年胶南组团总人口规模40万人、鳌山组团9万人、琅琊组团10万人、田横组团8万人。加快国际机场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具有货物运输、生活服务、

飞行管理和飞机维修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国际化空港,尽快形成飞行航运中心、生活服务中心、飞机维修中心、国际货运中心。开工建设轨道交通。

(二)加强公共服务及公益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完善供水、排水设施。加快改造现有城市供水水源等供水设施,合理布局新建净水厂和海水淡化厂,规划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配套建设供、排水管网,增强城市供、排水能力。加快供气、供热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天然气输配管网、燃气站,建设覆盖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滨海组团新城区和有条件中心镇的天然气输配系统。发展完善以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为主、工业余热为辅的集中供热系统。合理布局建设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方志馆、影剧院等文化场馆。

(三)全面实施《青岛奥运行动规划》,高水平举办奥帆赛

加快奥帆赛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奥运工程。建设智能交通网络系统,实施主要公交线路和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周边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具有奥运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扩大智能ic卡的应用范围。加强奥运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市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确保近海海域、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质量等稳定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和饮用水水质指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比赛海域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实现“绿色奥运”承诺。实施奥运志愿服务规划。搞好奥运宣传活动。以奥运促发展。加大奥帆赛设施赛后利用运作力度,抓好招商和商业运作工作,使青岛成为国际著名帆船赛事举办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快公路交通建设。规划建设以青岛为中心节点,高等级公路为主干,紧密连接周边城市、次中心城区、滨海组团新城区和中心镇的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国道省道为辅助,通向省内外、市内各区市和滨海组团城区的公路主干线体系;以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为主体,区市通向乡镇的次干线体系;以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为主体,乡镇通向村庄的农村公路网体系。建成即墨至平度、青岛至莱芜高速公路青岛段等7条高速公路,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完成13个汽车客运枢纽站的新建、改建工程。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按照功能分明、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高效城市道路交通布局要求,形成以快速路和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干道网和“四横四纵”(7)的主城区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重庆路等城市快速路项目,完成鞍山路打通、长沙路打通、安顺路-兴隆路货运通道、青银高速公路两侧综合整治、四流路改造等项目;继续加快实施超期服役道路改造、增设行人过街设施及公共停车场等项目。完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公交枢纽、公交车场等。加快铁路发展。结合胶济线电气化改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规划、高速铁路规划,建设青岛铁路客运北站、黄日铁路、济青铁路客运专线、灰埠至蓝村铁路等工程项目。

(五)加快旧城区改造,根本改善城区面貌和环境

综合整治北部城区环境。加快城区村庄和危破旧房改造。改善公共环境。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社区游园、公园绿地、小广场、公厕、垃圾转运站、供热站、变电所等公共设施,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责。完善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公开行政执法程序,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和义务,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和方式,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立法管理工作。

九、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完善保障体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融汇人本理念,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七区普及率达到95%以上(8)。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来青从业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青岛大学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莱阳农学院建设全国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名牌高校来青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市高级技工学校、青岛电子学校等职业学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市级现代制造业、数字技术、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搞好公务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预算,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改善人才环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

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关键项目,争取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并加强开发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三)加快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青岛大剧院、现代艺术中心、凤凰岛影视基地、商务中心区、人民会堂,建设国际水准的现代化专业文化艺术展示区,加快推进各区(市)的文化中心区域建设,改造和完善现有文化设施,规划预留文化设施用地;大力实施精品工程,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扬帆青岛”奥林匹克文化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海洋节等重大节会和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大国际影响的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三大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做好志史年鉴和地情文献工作。办好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的各类基层文化活动。深化公益类文化单位和专业艺术院团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组建现代出版集团,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加快文化市场建设,构建依法管理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行为。

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基层民众,完善区域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社区(镇、村)卫生及其他卫生机构相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发展公益性医疗事业,规划建设区级公益性医院,完善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监测防治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妇幼卫生工作,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发挥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等中心医院的技术管理优势,组建医院集团,建成高水平的市级医疗中心;利用外资建成1-2家硬件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具

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医院;五市及城阳、黄岛、崂山区各办好一所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中医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依托颐中体育场、市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市级体育中心,力争2008年达到承办国际单项体育比赛的标准;高标准建设市体校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改造和完善部分体育场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设施条件;围绕《奥运争光计划》,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快引进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立完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全民健身辅导体系和设施场地,2010年全市社区和80%的农村乡镇拥有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承办好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部分比赛项目。

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完成广播发射台迁址工作,健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移动数字微波传输系统。2010年实现七区数字电视转化率95%以上。

(四)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统筹促进城乡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个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城乡统一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条件,保障合法权益;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培训平台,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健全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实现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完善自主协商、三方指导、政府调控、依法规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乡就业100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构建起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基金全市统筹;完善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实施“阳光救助工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依托社区(镇、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市、区(市)两级救助管理体系。完善低保、优抚、五保供养和救灾应急援助措施,建立针对城市特困家庭的住房、子女就学、医疗等方面的慈善救济体系。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新建市、区(市)两级救助管理站。大力发展慈善基金会等各类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捐赠、救助、变卖”三位一体的阳光救助慈善超市,健全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鼓励支持红十字会依法开展人道主义救助工作。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价格指导、工资集体协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经济发展速度与群众收入增长相协调。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模,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储备、供应平台及管理制度,加快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严格控制高档住宅建设,用好管好住房公积金和住房信贷,简化、规范住房交易程序和手续,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强国计民生重要物品储备和市场监管,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安全。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劳动合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的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并承诺共同遵守。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 单位类型(企业、其他)经济类型 组织机构代码证号 注册登记地 实际经营地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第二条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 居民身份证号码 户籍所在地 实际居住地 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及联系电话 第三条乙方联系方式发生变更,应及时通知甲方。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四条本合同期限经双方协商一致,采取下列第种形式: (一)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自年月日起完成时止。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五条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岗位,从事工作,工作地点为。 甲乙双方可以签订岗位协议书,约定岗位具体职责和要求。 第六条乙方应按照甲方安排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四、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下列第种工作时间制度: (一)标准工作时间制度:乙方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 40小时,每周休息日。 (二)不定时工作制。甲方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乙方意见的基础上,应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等适当方式,确保乙方的休 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平均日和平 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甲方应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批准后实行。 第八条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合理安排乙方工作时间,依法保证乙方的休息权利,保证乙方依法享有法定节假日以及探亲、婚 丧、计划生育、带薪年休等休假权利。 第九条甲方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逼迫乙方加班。确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 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 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五、劳动报酬 第十条甲乙双方按照依法确定的工资分配制度,协商约定乙方的工资水平,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一条甲方按下列第种形式支付乙方工资。 (一)计时工资。乙方的工资标准为元/月(周)。 (二)计件工资。乙方的劳动定额标准为。计件单价为。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6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1.0 6.5 第一产业 1.1-5.5 第二产业351.0-0.5 第三产业4818.97.1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1935.1-8.9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8.5-4.8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7-3.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74.44 2.09 其中:第一产业 1.29 4.03 第二产业112.95-1.88 第三产业490.17 3.21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691-4.14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654.5 5.6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155.17.6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284.810.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57.9 1.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5 5.7 房地产开发投资666.4-3.3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243.011.3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459.014.7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034.4-2.5 其中:新开工面积386.4-13.7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77.6-11.5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62.4-13.6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696.413.0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0568.3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00340.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221.0 3.9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4603.68.9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5.6-2.5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74.8-5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42754.916.1 2、收入合计(亿元)29381.57.7 3、利润总额(亿元)4227.8-3.5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能分解到各直属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能分解到各直属事业单位, 就是人社局的具体工作了 1.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收集、发布职业供求信息;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职业介绍服务;负责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就业平台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指导协调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组织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工作;开展小额贷款担保服务和创业指导工作;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负责全市城镇失业登记及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的发放工作;负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及规范指导劳务派遣工作。 2.市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贯彻执行国家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审核、发放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丧葬抚恤费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负责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承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承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 3.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全市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职工工伤和生育保

险待遇审核及支付;负责对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定点单位费用结算;负责对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定点单位服务行为的监督、检查。 4.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 负责全市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工作;负责参保单位及个人缴费的申报、审核工作;负责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清欠工作;负责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负责社会保险个人帐户的建帐、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登记参保工作。 5.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 宣传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案件,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负责对区、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6.市劳动保障局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 负责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工作;负责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管理工作;负责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工作。 7.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 负责全市因工及因病、非因工负伤职工的伤残鉴定工作。 8.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7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635.5 6.6 第一产业 1.28.7 第二产业422.7 6.8 第三产业5211.5 6.5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3280.2 4.2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715.4 3.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73.0 4.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86.08 1.33 其中:第一产业 1.23-4.65 第二产业103.72-8.17 第三产业493.270.63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572-4.90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762.3 4.1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329.315.1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973.99.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6.17.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15.822.4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061.8-5.6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368.9-19.6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58.0 6.1 其中:新开工面积321.0-16.9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36.5-14.8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2.5-36.9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379.2-45.5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8418.0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1579 3.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万人)230.6 4.3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5538.920.3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73.9-3.0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68.8-3.4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59013.311.4 2、收入合计(亿元)32873.411.9 3、利润总额(亿元)4452.1 5.3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教育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蚌教人[2010]44号 关于做好2010年蚌埠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人社局,局属各学校(幼儿园),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0年度全省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0】276号)和市人社局《关于做好2010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蚌人社【2010】135号)精神,现就2010年蚌埠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蚌埠市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学校教师;教研员;学校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教学人员;工读学校教师等。 二、事业单位实行按岗申报 各县(区)、学校要根据省人事厅、教育厅《转发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皖人发〔2009〕9号)精神,在《安徽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规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结

合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科学设置岗位,加强岗位管理。为了与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衔接,今年仍然在核定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内申报评审,原则上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三、申报条件 今年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评审条件要求仍按照原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教人[2005]6号)文件执行。 四、申报材料 1、表格和证书 (一)驻蚌单位所属学校,须出具市人社局开具的委托评审函一份。各县区所属学校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还须提交经市人社局审批的“评审计划审批表”(见附件) 县(区)教育局、局属单位报送《申报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单位汇总表),高、中、初级分别填写,各报一份,并将此表内容输入软盘(Excel电子表格)一并报送(见附件1),输入软盘的内容报送之前要认真校对。 (二)《中小学、中专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报中学高级、中级须提交一式两份;初级一份。 (三)申报中学高级教师须填写《蚌埠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资格材料鉴定表》(一式两份);申报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填写《蚌埠市学级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资格简明登记表》,中级一式两份,初级一份(见附件2、附件3)。 (四)教师资格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书、学历证书、继续教育证书、计算机模块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审批表、校长岗位培训和校长提高班有关证书、获奖证书等均提交原件。 (五)凡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者,由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写专题报告,报市人社局批准并出具《破格评审通知书》后,方可将评审材料报送市教育局人事科办理典型课例教学和答辩有关手续,合格后报相应评委会评审。 2、教育教学方面材料 (一)申报中学高级须根据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一篇。 (二)申报中学一级、小学高级须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一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