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于1880年,是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首次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独立著作,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确立时期所写的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代表作,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32年后所写的一篇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光辉著作。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从对内来看,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第007版 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史学会执笔张海鹏 壮丽史诗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实际上濒临被瓜分的境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首都三次被外国武装势力占领:第一次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北狩”热河,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壮丽无比、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侵略者毁之一炬。第二次是在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仓皇逃亡西安,后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八国军人分治中国京师,为了侮辱中国,他们在紫禁城举行分列式,武装通过皇宫。第三次是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酿成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人间惨剧,中国被迫迁都重庆;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华北、华东、华中、华

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了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不断取得发展,经受住了种种历史考验,初步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且推广到许多新兴的国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在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视科学指导思想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有着宝贵的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并且不断完善发展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证明,任何革命或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革命和变革,迟早都会失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草率采取的“休克”疗法以失败告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盲目西化,自由化的变革也宣告失败.而中国人民在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完善经受住种种历史考验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理论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崛起,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更加坚定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指引着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进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困扰,让我们深刻认识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泽东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理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今天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际上美日等国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虽然是荒谬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英名的决定,并且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

新中国成立带来八大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带来八大历史性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事件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至少带来了八个方面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动荡,民心离散、民族不和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全国行政区划归于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提高,国家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人民政权坚持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紧密团结一切愿意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的社会人士。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各方面权利。在旧中国毫无政治地位的工农大众的代表第一次走进国家议政大堂,同政治界、工商界、知识界和其他各界人士一起,平等地共商国家大事。到1951年10月,全国大多数省、市、县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选举正式产生了各级人民政府,工农大众的代表加入了各级政权机关,成为国家的管理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从此,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千百年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掌握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里,中国一直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根本谈不上国际地位。抗日战争后,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未摆脱帝国主义附庸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新中国坚定表明了维护国家独立、自由和主权的意志,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特权和一切卖国条约,显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国力衰弱,经济落后,又面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仍然不畏强权,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终于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历史,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四、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土匪恶霸和黑暗势力对人民的危害,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 在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孳生了许多与黑暗社会共生的毒瘤,各地土匪恶霸、地痞流氓横行霸道,妓院、毒品、赌博和社会黑暗势力危害严重,贫苦民众被压在社会底层、深受压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坚决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消灭土匪黑道,荡涤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对旧中国盛行的制毒贩毒、吸食毒品、聚众赌博等社会病害严令禁止,并帮助吸毒者及参与赌博的群众戒除毒瘾和赌习,清理妓院,救治妓女。经过三年的努力,旧中国屡禁不止的社会病害及社会陋习基本上被禁绝。这不仅是近代中国不曾有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局面。 五、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存在的条件,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后来社会主义经济基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复习提纲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 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 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 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 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这30年的探索中,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回答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2)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是没有阶段可分的。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正处在而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 3)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的思路,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分配制度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 4)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进行深刻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自己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某种条件下它的某些环节、实现形式、具体制度和方法也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去解决,而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动力。得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结论。 5)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 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国家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和与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 2、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肃的崭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摘要:张海鹏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之际,撰写的一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感想的文章。文章从近代史的七点出发,描写了在近现代史中,从新中国的成立的种种原因,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发展;意义 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我在课余时间着重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下面,我将结合我所学,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文章的开头着重回顾了近代中国的那一段屈辱史。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到了清代,封建体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闭关锁国,抑制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八股取士,更是对先进的文化进行打压。而这一切的结果,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但是统治者梦依然醉生梦死于那种只图享受的封建体制,没有一点想要虚心学习的念头。就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在1840 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国门大开,从此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切,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挫折。而后,孙中山先生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同时也宣告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从此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列强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从各方面对旧思想进行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将迎来全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接过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屈不挠,毅然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取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毅然长征,北上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最终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从此,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那一段催人泪下的屈辱历史,走向了屹立于世界强国的伟大历程。而之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题目: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09 级 学号 2 0 0 9 2 1 3 0 3 9 姓名张启云 2010 年10 月2 日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纲】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4、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6、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景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 【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一)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 孙中山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准备工作实际上由孙中山主持进行的。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6日在上海宝昌路公寓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研究建国问题。27日就提出改用阳历记元,这是革命成功后的第一件大事。29日由17个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最高领导人和建立的新政府。195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文中明确肯定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 1961年10月9日举行的纪念大会上董必武讲话,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1981年10月9日,首都一万多人隆重集会,胡耀邦在纪念会上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曾考虑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以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继续,虽然这个考虑未能实现,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尊重。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并提倡在解放思想中要“集合中外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有一定功绩的。 1961年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指出:“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称赞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

科学社会主义 讲义 王鸣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定义简析?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2、需要澄清的三个要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3、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什么是?人的解放??从生存状态,从精神状态,从政治关系三方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才把人的解放问题变成了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一)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马克思从没有这样划分过自己的学说; 第二,列宁的划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第三;马克主义绝对不止三个组成部分,将三部分绝对化,是一种误解和疏忽。 (二)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论结构)第一层次:唯物史观。 第二层次:经济学 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论断:1、2、3、4。(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三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 第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决定 三、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 (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第一,几个概念: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1)、社会主义的语义学发源;社会主义的政治学化。 (2)、共产主义的语义学发源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3)、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传入中国(4)、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1、2、3、4。 (二)对象: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1)、资本主义:定义(21)和基本特征;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最大成就;资本主义的弊病。(2)、社会主义:定义(21)及特征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学术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的不同概括 自胡锦涛于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法以来,学术界就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展开了热烈讨论。粗略统计,目前散见于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已达数十篇之多。这些论文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对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无疑是极有助益的。综合起来看,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李君如比较早地在多个场合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观之,李君如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八条: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以历史唯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主观构想出来的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并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第四,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物质实现力量、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产物;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穷、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第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第七,科学社会主义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阶段实现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地就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第八,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社会。[1] 吴雄丞根据《共产党宣言》的论述把科学 蒲国良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73(2008)08-0057-07 作者: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2008JY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人民日报9月1日报道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帄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帄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去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今年9月16日,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在致辞中再次用较大篇幅论“包容性增长”。胡锦涛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由来及其背景“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般认为,包容性增长就其内涵而言,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在于,不能只单纯发展经济,而应该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这样的增长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可持续和协调,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发展。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可以说,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摘要:张海鹏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写的一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感想的文章。文章从近代史的七点出发,描写了在近现代史中,从新中国的成立的种种原因,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发展;意义 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我在课余时间着重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下面,我将结合我所学,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文章的开头着重回顾了近代中国的那一段屈辱史。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到了清代,封建体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闭关锁国,抑制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八股取士,更是对先进的文化进行打压。而这一切的结果,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但是统治者梦依然醉生梦死于那种只图享受的封建体制,没有一点想要虚心学习的念头。就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在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国门大开,从此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切,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挫折。而后,孙中山先生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同时也宣告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从此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列强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从各方面对旧思想进行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将迎来全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接过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屈不挠,毅然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取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毅然长征,北上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最终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该掌握的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①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②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培养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创立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是本课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点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社

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创立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是本课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重点。 难点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因为讲述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开创性的努力,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从未接触,有的本课中也未讲到,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又有内在联系(即历史条件),所以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条件限制,不易理解。 重点突破方案: 1、先请两位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尤其是两位革命导师的远大理想。 2、利用课件、结合前面所讲的历史条件,教师通过提问: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准备条件成熟了吗?B还缺乏那些条件?C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艰巨性分别是什么? 通过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层层分析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已经水到渠成。 3、最后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