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 一声;“餮”读音tie四声。)《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

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

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

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

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

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

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

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

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

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

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

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

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

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

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

〔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

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

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

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

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

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

示谦让。)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

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

〔geng一声〕:同“稉”、“粳”,水

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

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

“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

“薄,辞也”。(芣苡〔fou2yi3〕:

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

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

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

“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

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

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

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

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

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

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

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

“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

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

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

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

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

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

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

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

泮〔pan四声〕:a:散,解;b:通

“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

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

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

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

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

“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

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

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

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

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

“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

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

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

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

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

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

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

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

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

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

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

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

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

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

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

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

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

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

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

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

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

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

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

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

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

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

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

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

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

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

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

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

《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

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

《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

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

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

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

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

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

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

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

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

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

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

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

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

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

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

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

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

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

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

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

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

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

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

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

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

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

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

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

“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

等。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

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

的是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

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

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

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

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

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

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

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

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

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

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

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

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

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

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

“诠”、“疏”、“证”、“微”、“诂”、

“注”、“义证”、“正义”等,都是

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

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

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

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

《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

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

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

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

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

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

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

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

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

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

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

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

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

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

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

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

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

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

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

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

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

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

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

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

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

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

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

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

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

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

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

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

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

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

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

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

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

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

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

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

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

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

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

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

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

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

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

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

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

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

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

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

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

《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

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

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

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

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

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

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

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

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

“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

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

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

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

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

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

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

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

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

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

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

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

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

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

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

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

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

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

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

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

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

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

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

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

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

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

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

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

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

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

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

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

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

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

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

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

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

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

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

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

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

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

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

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

义疏证》等。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

《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

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

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

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

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

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

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

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

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

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

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

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

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

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

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

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

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

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

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

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

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

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

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

《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

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

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

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

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

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

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

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

《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

字声韵训诂笔记》。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

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

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

注》。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

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

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

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

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

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

《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

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

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

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

子间诂》。

□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

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

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

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

《文选注》始。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

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

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

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

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

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

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

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

不同的表达需要。

□《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

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

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

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

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

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

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

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

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

为训诂之祖。

□《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

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

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

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

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

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

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

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

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

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

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

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

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

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

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

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

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

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

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

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

著。

□《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

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

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

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

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

《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

《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

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

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

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

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

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

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

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

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

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

对性的。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

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

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

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

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

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

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

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

是为旁证。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

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

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

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

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

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

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

为音同音近。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

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

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

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

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

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

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

结合体。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

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

内容的人为表述。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

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

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

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

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

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

为本字。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

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

义。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

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

中应用的词义。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

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

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

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

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

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

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

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

来的日光。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

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

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

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

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

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

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

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

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

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

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

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

边疆的罪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

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

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

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

栗,让高山惊动。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

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

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

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

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

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

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

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

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

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

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

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

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

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

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

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

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

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

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

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

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

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

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

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

子的风度。”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

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

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

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

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训诂分析题

□《诗经?唐风?山有枢》:“子

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

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

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

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

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

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

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

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

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

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

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

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

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

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

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

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之言

“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

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

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

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

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

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

“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

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

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

确实是爱怜她。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

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

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

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

“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

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

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

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

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

“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

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

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

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

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

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

(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

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

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

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

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

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

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

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

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

“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

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

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

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

边疆的罪人。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

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

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

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

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

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

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

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

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

“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

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

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

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

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

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

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

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

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

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

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

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

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

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

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

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

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

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

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

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

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

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

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

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

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

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

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

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

“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

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

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

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

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

“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

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

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

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

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

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

(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

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

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

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

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

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

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

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

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

为什么?

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

“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

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

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

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

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

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

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

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

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

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

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

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

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

也君子”如何断句?

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

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

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

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

是对前文否字。

□《诗经?周南?兔罝》:“肃肃

兔罝。”毛《传》:“肃肃,敬也。”

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

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

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

“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

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

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

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

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

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

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

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

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

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

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

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

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

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

“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

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

雅》的材料。

□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

分析考证的步骤。

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

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

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

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

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

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

“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

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

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

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

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

上“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

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

的“造”是比次义。

论述题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

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

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

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

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

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

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

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

(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

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

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

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

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

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

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

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

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

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

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

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

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

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

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

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

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

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

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

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

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

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

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

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

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

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

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

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

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

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

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

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

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

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

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

“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

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

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

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

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

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

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招生人数为多少人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招生人数为多少 人 北京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7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考研难度不大,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一、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汉语言文字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汉语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三、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现代汉语 02.汉语方言 03.汉语史 04.古文字学 05.中文信息处理 06.对外汉语教学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18汉语言文字学 839语言学基础 关于考试科目③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史及古文字学"“两个部分,考生根据报考方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 一声;“餮”读音tie四声。)《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 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 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 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 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 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 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 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 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 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 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 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 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 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 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 〔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 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 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 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 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 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 示谦让。)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 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 〔geng一声〕:同“稉”、“粳”,水 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 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 “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 “薄,辞也”。(芣苡〔fou2yi3〕: 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 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 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 “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 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 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 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 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 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 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 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 “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 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 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 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 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 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 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 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 泮〔pan四声〕:a:散,解;b:通 “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 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 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 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 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 “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 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 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 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 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 “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 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 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 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 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 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 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 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 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 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 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 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 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 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 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 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 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 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 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 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 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 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 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 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 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 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 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 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 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 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 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 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 《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 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 《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 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 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 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 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 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 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 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 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 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 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 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 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 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 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 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 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 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 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 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 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 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 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 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 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 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 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 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 “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 等。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 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 的是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 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 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 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 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 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 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 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 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 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 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 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 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 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 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 “诠”、“疏”、“证”、“微”、“诂”、 “注”、“义证”、“正义”等,都是 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 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 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 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 《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 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 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 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 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 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 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 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 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 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 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 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 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 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 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 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 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 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 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 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 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 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 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 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 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 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 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 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 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 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 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 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 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 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 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 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 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 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 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 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 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 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 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 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 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 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 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 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 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 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 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 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 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 《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 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 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 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 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 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 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 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 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 “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 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 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 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 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 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 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 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 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 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 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 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 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 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 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名词解释 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 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 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 候,被解释的词在后 面。除一般释义外,它 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 词和近义词。 8、当为(当做):凡 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 更正的,就用“某当为 某”或“某当做某”这 个格式。 9、读为读曰:这个术 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 借字。 10、读若读如:这个术 语多用来拟声注音。段 玉裁说读若、读如者, 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 为比方之词。 11、之言、之为言:使 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 声训:除了释义之外, 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 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 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 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 式为“某之言某也” “某之为言某也”。 12、浑言析言:浑言, 笼统的说。析言,分析 的说。这是指出近义词 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 所用的术语。浑言也称 统言、通言、散言、或 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 对文。 13、辞(词)这个术语 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 词。 14、破读:用本字去该 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 为破,也叫破读、破字 或易字。 15、读破:即改变一个 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16、如字:表明某字当 读本音,与破读、读破 相对而言。 17、转语:指因时地不 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 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 不变的,有音转义变而 分化为不同词的。 18、互文:这个术语说 明山下文有互相交错 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 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 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 文。 19、变文: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 写文章为避免前后重 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 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 改变某些词语。 20、今文:汉初的经学 书籍是用隶书写的,当 时称为今文。研究今文 的经学叫今文经学。 21、古文:把先秦使用 的文字,尤其是战国时 代的文字称为古文,研 究古文的经学叫古文 经学。 22、以形索义(形训): 它是通过字型的分析 去了解字形记录的词 的本义,也就是“依形 求义”的训释方法。 23、笔意:从字形中反 映出的词义。 24、笔势:文字字形的 发展结果,字形日益显 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 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 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 联系疏远了,切断了, 这就成为笔势了。 25、通假借:通过考察 本字而不是考察借字 来表达它的本意。 26、明方言:既了解方 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 然后以此为依据来推 求音和义之间的关联。 27、寻语源:旨在解释 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 来。 28、声训:主要是从声 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 法。 29、同源词:有同一来 源,是由同一个词分化 来的一组词,称为同源 词。 30、析词审议:分析词 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 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 审意义。 31、偏义合成词:两个 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 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 只做陪衬。 32、互训的实质:互训 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 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 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 互训释。更具体的说, 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 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 解释。 33、义界:是义训的一 种,黄侃说“凡一句解 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 界”。陆宗达加以发 挥,说“用一句或几句 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内涵作

训诂学名词解释1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一览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 线一览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六、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3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专业复试均采用面试方式进行。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各专业将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五、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 《简明汉语史》,向熹著,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耿振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