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发表时间:2019-01-24T13:51:55.8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11期作者:毛洪波 [导读] 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哈尔滨市,阿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 ; ;发生原因 ; ;有效防治 引言 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 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 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对于单只个体幼虫来说,通常要蜕皮4~7次,也就是5~8 龄才结茧化蛹,雌虫比雄虫多1次。松毛虫的茧呈现椭圆形,身体表面有毒毛,从初期到后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茧化蛹的过程需要经过3d,蛹以棕褐色为主。成虫长度在20~35mm之间,翅展 45~85mm,多为黄褐色,雄体长度高于雌体,蛾体与前翅有明显的斑纹,假死性和趋光性特征较为明显,产卵会选择在中龄林中,存活时间在4~5d,产卵1~5次,其中产卵最多的则出现在第一次。 2松毛虫的发生原因 2.1群落被破坏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之前稳定的生物链平衡关系被打破,致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植被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下降。另外,人工林的种植为害虫的发展繁衍提供了食物供应,天敌种类数量减少,为松毛虫的出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2.2 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松毛虫突发。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使得极短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暖冬的出现为松毛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降水量变化增加了松毛虫虫卵孵化的成功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松毛虫大量繁殖,最终造成松毛虫频发突发。 2.3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测报方式不够先进 由于诸多山谷和山脊特殊的地形地势,不能设立踏查线路与标准地,再加上山区树木普遍较高,生长高度大都在10m以上,林木枝繁叶茂且枝盘数量较多,单凭肉眼很难观察;若采取振落法或虫粪调查法,因地层表面覆盖太多植被,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若选用下树调查法,准确度水平难以保证,只有大面积松毛虫繁衍时,林业工作者才能发现虫害,使得防治工作效率不高。由于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再加上测报方式缺乏现代化水平,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松毛虫,为其的繁殖蔓延提供了充足时间。 2.4人类活动影响 大量含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得酸雨天气频发,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为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天敌的繁育减少,增加了松毛虫的存活率,地块分散为松毛虫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人类深入到林地活动加剧,使得林地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客观上为松毛虫长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5林业管理松散 林业管理人员只将植树造林工作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这是松毛虫虫害出现的主要原因;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树木和树木产品携带松毛虫虫卵、幼虫和蛹,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松林地域;未重视起森林生活多样性的建设,使得林区难以形成鸟类、昆虫类和微生物类天敌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3、松毛虫有效防治 3.1加强营林管理 加强营林技术,尤其是做好人工林营林管理,积极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条件,还能降低成本投入;营林中积极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相关实践经验表明针阔混交林可以降低松毛虫对林区的危害;做好营林后林间的经营管理,合理密植,做好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植物,确保林木快速生成、郁闭,不断提升自身抵抗松毛虫等虫害的能力。 3.2松毛虫生物防治 以菌治虫,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手段。主要是选择在高温、高湿季节将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组成的菌液喷雾,喷洒到林木间,会使松毛虫 4~6 龄幼虫死亡率高达80%~90%,尤其是针对3~4 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以鸟治虫,根据调查表明,在松毛虫危害区域内仅鸟类兼食松毛虫幼虫和卵种类就有20多,其中喜鹊、雅雀、杜鹃、啄木鸟、大山雀等鸟类的作用最大。因此,应保护好这些鸟类的巢、卵或者通过人工挂鸟巢的方式吸引鸟类,为鸟类的繁衍提供条件,降低松毛虫的繁衍速率和危

松毛虫病

松毛虫病 …… 毒理 人在生活、劳作中,接触松毛虫毒毛或被其毒毛污染物、毛刺进入皮肤,毒素经皮吸收而中毒发病。毒素含有蚁醛类和类组胺等物质,与骨组织有亲和力,先影响以蛋白多糖和胶原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质的生成,进而可使骨盐溶解,主要累及关节和骨组织,详细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 临床表现 1、接触松毛虫毒素后局部疼痛、刺痒,约半小时左右该处出现丘疹、斑丘疹或风团,数小时至数天可见结节红斑、水疱、皮下小结或皮下血肿,同时可伴有低热、乏力、头痛、周身不适、精神不振及食欲缺乏等全身不适症状。 2、中毒1~2周内累及关节,出现关节肿胀且质地硬,针刺或刀割样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常侵犯手足1~2个小关节,多于1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同时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手足单发皮下及肌肉肿胀隆起,边界不清,有压痛,并于2~4周左右软化,内有草绿色黏液,培养可发现铜绿假单胞菌。 3、部分病例表现为游走或复发性关节炎。 4、罕见耳受犯,受罹者耳郭增厚、疼痛,甚或出现耳郭软骨骨膜炎。 5、经治疗恢复后,无关节畸形或其他关节后遗症。 6、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虫蚀样骨质破坏。实验室检查红细

胞沉降率(血沉)增快,血钙及碱性磷酸酶升高。 急救处理 1、可反复用胶布粘贴患处,以拔除毒毛。 2、局部可涂擦1%薄荷炉甘石洗剂。 3、抗过敏药物可控制症状,如口服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亦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但停药后常有反复,故需较长时间持续用药。 4、吲哚美辛、布洛芬、泼尼松、倍他米松等对控制关节炎类损害亦有效,但也需使用较长时间,不然易反复。 5、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防治,但对毒素引起的损害无效。 6、中医辨证论治,多以清热解毒为主。

赤眼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现阶段赤眼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概况 植物保护(药) 2008级苏克跃 20080625 摘要:赤眼蜂是现在植物保护上广泛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一种昆虫,其应用范围较广,本文就现阶段赤眼蜂在各种昆虫的生物防治上做一个概述。概述了赤眼蜂种群结构,赤眼蜂作用机理,赤眼蜂的繁育,以及防治的对象等问题。 关键字: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 前言:寄生蜂是膜翅目昆虫重要类群之一, 在自然界中种类多, 数量大。据文献报道全世界膜翅目昆虫大约有10 万余种, 其中许多种类与农林害虫长期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 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 有关寄生蜂的寄生行为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并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赤眼蜂是赤眼蜂科(Ttichogrammatidae)的总称,包含多个不同属。赤眼蜂属(Trichogramma Westwood)是最广泛用于防治的赤眼蜂属。早在20-30年代美国已开始用于防治小蔗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苹果蠹蛾(Cydia pomomella linnaeus)等。70年代起,应用赤眼蜂防治美洲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进行了大量工作。前苏联于1934年前后开始应用于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ubner)]、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 L.)、黄地老虎(Agriotis segetum schiffer-Muller)等,防治面积比较大。70年代以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也把赤眼蜂的繁殖散放作为害虫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用的赤眼蜂种、防治对象和防治面积在不断增加,繁殖释放技术不断发展成熟。 赤眼蜂是卵寄生性昆虫,大多数种群以鳞翅目昆虫的卵为寄主,寄主范围较广,同一种赤眼蜂可选择多种昆虫卵作为寄主寄生,在同一寄主中也可发现多种赤眼蜂。其中赤眼蜂对环境寄主有一定喜好性。现阶段用于防治的主要种群有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Westwood)、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ae pang et chen)。 1.赤眼蜂的作用机理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马尾松毛虫属、。分布于我国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亦为害、、。 为害情况初龄幼虫群聚为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着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近圆形,长毫米,粉红色。(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1年2代、广东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虫,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发生较为整齐。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曾受害的幼树针叶上。1-2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后受惊扰有弹跳现象;幼虫一般喜食老叶。成虫有趋光性,以20时活动最盛。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相邻的山林要注意联防联治。马尾松毛虫易大发生于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区、阳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马尾松纯林。各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大发生。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红头小茧蜂、两色瘦姬蜂,幼虫和蛹期有姬峰、寄蝇和螳螂、胡蜂、食虫鸟等捕食性天敌,以及真菌(白僵菌)、细菌(松毛虫杆菌等)、病毒的寄生。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 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 生,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生物防治。(1)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公斤,白僵菌油 剂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60亿孢子,每亩用量150毫升;(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100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10万头。(4)黑光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要狠抓越冬代防治。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 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松毛虫灾情应急防控实施方案

松毛虫灾情应急防控实施方案 为防止松毛虫灾情暴发成灾,积极响应省政府启动的松毛虫特大灾情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做好我市松毛虫灾情防控工作,保护我市松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吉林省松毛虫特大灾情应急防控实施方案》和《吉林市松毛虫特大灾情应急防控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松毛虫灾情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寄主松林资源概况 我市松树树种主要包括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油松、赤松等,均是松毛虫的寄主树种和危害对象。全市现有松毛虫寄主松林面积13788公顷,以落叶松和红松为主,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二)松毛虫分布及发生情况 2018年10月份专项调查显示,在全市13788公顷应施调查监测的松毛虫寄主松林面积中,松毛虫分布面积为6622.26公顷,占应施调查寄主林分总面积的58%,其中低虫口面积4659.37公顷,发生面积1962.89公顷,占寄主面积的17%(见附表1)。发生面积中,轻度发生1059公顷、中度发生412.6公顷、重度发生面积为491.29公顷。发生区域和范围覆盖全市。灾情发生的重点区域主要为金沙林场、大勃吉林场、清水林场、金沙林业站、桦郊林业站、永吉街道林业站。 (三)灾情预警级别 从这次松毛虫灾情看,不论发生范围还是发生面积,都是有记载以来最为严重一次,按照《桦甸市重大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灾(疫)情分级标准规定:严重危害、集中连片、发生面积达到1.5-4.5万亩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松毛虫,已构成一般灾害(Ⅳ级蓝色标志)预警级别。 二、防控目标与任务 (一)防控目标 全面掌握应施监测寄主松林的虫情发生发展动态,调查

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对年度灾情发生林分全面实施无公害防治,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二)防控任务 1.5~6月份,对196 2.89公顷现有灾情发生的松林采取人工地面防治的防控对策,全面实施无公害药剂防治。 2.4~7月份,对4659.37公顷低虫口分布林分实施跟踪监测,预测下一代发生面积为233 3.33公顷,计划7月份实施2333.33公顷赤眼蜂卵期生物防治。 3.10~11月份,对全市13788公顷寄主松林进行全面专项调查,准确掌握灾情分布、发生情况,为是否继续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翔实依据。 三、防控区划 按照我市松毛虫发生实际情况,根据省、市防控区划,我市为主要防治区,灾情发生面积2万亩~5万亩之间,采取地面防治为主、飞机防治为辅的区域。发生面积累计1962.89公顷。 四、防治技术 1.虫情跟踪监测调查 (1)春季幼虫期监测:4月份越冬幼虫上树前,以小班为单位设定10株样株,在胸高处粘围宽度为15cm的塑料胶带闭合环,查看并记录每株寄主树木阻隔害虫的数量,确定该小班的发生程度。 (2)蛹期监测:6月份松毛虫幼虫化蛹后,以小班为单位,利用线路踏查的方法选择100株样株,详细观察记录每样株松毛虫蛹的数量,确定该小班松毛虫下一代的发生程度。 (3)成虫期灯诱监测:7月上中旬,林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记录统计成虫期诱杀的松毛虫雌成虫数量,确定该林分在下一代是否会达到发生程度。 (4)越冬期地面样方调查:10月至11月中旬,以小班为单位,选择20株样株,在样株树冠投影下的地面上设定样方,调查记录样方中枯落层下的松毛虫越冬幼虫数量,确定该小班的发生程度。 2.综合防治技术 (1)无公害化学防治

赤眼蜂生物学特性

种名: 松毛虫赤眼蜂 种拉丁名: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国内分布: 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国外分布: 苏联、朝鲜、日本 形态特征: 成虫雄蜂体黄色,腹部黑褐色。触角毛长,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2.5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的长度为翅宽的1/8。外生殖器阳基背突有明显的宽圆的外叶,末端伸达D的3/4以上,、腹中突的长度相当于D的3/5-3/4;中脊成对,向前延伸至中部而与一隆脊连合,此隆脊几乎伸达阳基的前缘;钩爪伸达D的3/4。阳茎与其内突等长,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短于后足股节。在15℃下培养出来的雌成虫体黄色,中胸盾片淡黄褐色,腹基部及末端呈现褐色;20℃下培养出来的雌成虫中胸盾片色泽仍为淡黄褐色,但腹部仅在末端呈现褐色;在25℃以上培养出来的雌成虫全为黄色,仅腹部末端及产卵器末端有褐色部分。卵卵长形,前端稍尖细,后端稍宽大,呈乳白色。长 68-100 um,大端宽20-30um,小瑞宽 7—10 um后期的卵近似椭圆形,头尾两端宽度大致相等。幼虫体长 0.39—0.70 mm,宽 0.18-0.34 mm,前端狭小,后端膨大似囊状。后p幼虫在前端部的背面出现一些皱缩部分,在背面较为明显,形成几个波浪的隆起;内部器官明显可分。预蛹预蛹前期体前端逐渐宽大,尾端逐渐变细,足、翅芽及外生殖器芽开始出现,内部器官也迅速形成;其后期,足、翅芽已全部翻出体外,脑芽增大,复眼雏型形成,触角芽也逐渐出现。蛹体长 420—840 um,宽 210一310 um。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至羽化时呈棕色头、胸、瓜分界明显。头的两侧各有1只复眼;复眼之间有3个单眼呈倒“品”字形排列,其颜色变化与复眼相同,即淡黄一淡红一鲜红一深红色。 生物学特性: 松毛虫赤眼蜂1年中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广州1年30代;湖南1年23代,淮北1年20代;海南省和广西合浦则终年可以繁殖。室内恒温下1 年可繁殖50代以上。羽化时在寄主卵壁咬一圆形小孔,孔边缘较整齐,孔径0.204-0.211 mm。羽化盛期为8-11时。用柞蚕卵作寄主时,成虫未出卵壳前,即可在寄主卵内交尾,也有出壳后才交尾的。羽化后立即寻找寄主产卵,不论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均能寄生。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率很高,一般在80%以上。如遇过寄生或气温高于30℃以上,湿度低于 50%以下时,则羽化率显著降低。成虫寿命与温度的高低和有无补充营养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温度对寿命影响最大,温度低,寿命长。据室内定温试验,温度超过32℃、相对湿度低于60%时,赤眼蜂羽化后24小时内可死亡60-80%。日平均气温在 25-30℃,相对湿度 60-80%,赤眼蜂成虫寿命 2-3天;温度23-24℃时,赤眼蜂成虫寿命4-5天;温度降到20-21℃时,成虫寿命5-10天;温度降到8-10℃,寿命可达 15-18天,最长可活30天。如果不进行补充营养,寿命显著降低。雌性的多少是影响繁殖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松毛虫赤眼蜂雌性比较高,在自然界调查最高可达 96.67%,最低61.88%,平均都在 80%以上。通过人工多次培养雌性比有些下降,一般在60-80%左右。据测定繁殖 3代后,雌性比为 87.85%;繁殖到 15代后,雌性比下降到78.72%。赤眼蜂的活动方式明显地受到温度和风的影响。温度在20℃以下时,活动较缓慢,依靠爬行扩散;在25oC以上时,

松毛虫

一松毛虫简介 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食害松科、柏科。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至今,松毛虫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为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口须向前伸过颜面,覆有鳞片和毛。雄蛾腹部细狭,末端尖;雌蛾腹部肥胖,末端圆;中后足胫节有或长或短的端距。前翅较狭长,翅顶稍圆;前缘过中点后逐渐弯曲;外缘相当弯曲。后翅宽;前缘比较直。前翅4、5脉同出自中室底角;6、7脉同柄;8脉出自中室上角;9、10脉同柄短。后翅4、5脉有短的同柄,出自中室底角;8脉和7脉在近翅基部有一点上吻合或二者间有一非常短的横脉形成一个小基室,基室上往往有小短附脉。 二松毛虫的危害 松树是生态林木、经济林木的主要树种之一,占玉林市林木资源六成以上。对松树的保护,不但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从生态保护层面看,更是市区环境情况好坏的晴雨表。 松毛虫专吃松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棵树树叶吃光,从而使松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树木枯死。松毛虫一年中能生四代,危害松树的主要是幼虫,一年中数九月份危害最大。因为这段时间我们这里的气候较干燥少雨,对松毛虫生长极有利,而且由于松毛虫遍及村庄、道路、农田、水塘,常常导致人畜中毒。 三防治技术措施 (一)营林技术措施 1、营造混交林 在常灾区的宜林荒山,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对常灾区的疏残林,保护利用原有地被物,补植阔叶树种。在南方可选用栎类、栗采等壳斗科和豆科植物,以及木荷、木莲、木楠、樟、桉、檫、枫香、紫穗槐、杨梅、相思树等。混交方式,采用株间、带状、块状均可。在北方可选用刺槐、沙棘、山杏、大枣等。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2、封山育林

基于HRM技术鉴定赤眼蜂种类及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HRM技术鉴定赤眼蜂种类及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研 究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制约着我国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东北地区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一般年份,春玉米受玉米螟为害而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30%以上,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改制和玉米品种更替,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与危害习性已发生明显改变,为害呈加重趋势,大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困难。同时,使用化学农药也杀伤有益节肢动物。 因此,全球仍继续关注发展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天敌、寄主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最佳的生物防治剂。 赤眼蜂是防治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本研究建立基于HRM技术鉴定3种赤眼蜂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r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玉米田的扩散距离,比较不同放蜂方法及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1代亚洲玉米螟和1、2代亚洲玉米螟联防对亚洲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旨在建立赤眼蜂蜂种快速鉴定技术体系,探索高效的放蜂技术,以指导赤眼蜂田间应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优化HRM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获得标准化熔解曲线与标准化差异曲线,成功将3种赤眼蜂鉴别出来,建立了基于HRM技术的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ae Pang et Chen 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Ashmead的快速鉴定方法。2.在14.7 ha的玉米田中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应用技术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应用技术和案例 赤眼蜂是小蜂总科(Chalcidoidea)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取得了了显著效果。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已经成功进行工厂化生产,目前生产赤眼蜂的厂家有10多家,成为目前防治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一、释放赤眼蜂的主要技术要点 天敌昆虫的增强释放,是在害虫生活史中的关键时期,有计划地释放适当数量的饲养的昆虫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的作用,从而限制害虫种群的发展。在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时,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除必须释放活力强的赤眼蜂外,还必须做到:①放蜂期与害虫发生期相一致,即蜂、卵相遇;②使放蜂量适应于害虫的发生数量,在释放前正确估算每批赤眼蜂的母蜂数量,预计实际的释放量; ③调查自然界当时的赤眼蜂种群数量;④在正确掌握赤眼蜂飞翔扩散能力的基础上,综合上述情况制订出田间释放赤眼蜂的方案。赤眼蜂的田间增强释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必须根据柞蚕和赤眼蜂的发育生物学和田间生态学原理,赤眼蜂在田间的扩散。分布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害虫的发生规律等,来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时间、释放次数、释放点和释放量。以做到适期放蜂,按时羽化出蜂,使释放后的赤眼蜂和害虫卵期相遇机率达90%以上,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赤眼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应用的成功案例 赤眼蜂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最成功的是在哎玉米上防治玉米螟,在吉林玉米生产带: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品系,田间寄生率60-75%;在北京松毛

虫赤眼蜂,田间寄生率60%左右;在河北:玉米螟赤眼蜂,田间寄生率80%以上。平均防治效果达75%以上。 释放赤眼蜂关键点: 1)放蜂期防治对象为玉米螟。要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采样调查越冬幼虫,并系统调查它的发育进度,记录当时的气候情况,参照过去发生及为害的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然后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发生期预测,据此制订玉米田释放赤眼蜂的技术方案,使得赤眼蜂田间的释放时间更符合玉米螟卵的发生期。具体来讲,当玉米螟越冬代幼虫的化蛹率达20%,往后推10~11天,即为玉米田间玉米螟初卵期,此时即为赤眼蜂的第一次放蜂适期。然后,再往后推5天,适逢田间螟卵初盛期,进行第M次放蜂,这就可以控制玉米田间第一代全期的螟卵。 2)放蜂次数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次数,要根据田间玉米螟的落卵规律、赤眼蜂的发育期以及赤眼蜂在田间的寿命长短来确定。松毛虫赤眼蜂的个体发育,在25℃条件下,全期的有效积温为157.15日度,蜂蛹的有效积温为44.4日度。这样,在玉米田间第一次放蜂后,间隔5天进行第二次释放,可使第一次放蜂后的子代蜂与第二次放蜂后的出蜂种群紧密衔接,能基本控制玉米田间的全期螟卵。 3)放蜂量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为探索能力,每公顷释放量定为15万~22.5万头。当田间害虫卵大发生的情况下,赤眼蜂田间释放量可相对减少;反之,当田间害虫卵发生少的情况下,赤眼蜂的田间释放量相相对增加。 4)放蜂方法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可直接在5间把蜂卡定点别在玉米叶的背面。至于田间释放点的设置,首先取决于赤眼蜂的扩散能力,其次还要根据当时害虫卵的数量多少来确定。根据同位素标记

松毛虫简介

[中文名] 松毛虫 [别名] 马尾松毛虫 [学名] Dendrolimus punctatus WIK. [英文名] lappet [ 目] 鳞翅目 [ 科] 枯叶蛾科 [寄主] 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针叶,常把叶吃光,松林似火烧状,造成成片松林死亡,近年低山和丘陵地区为害猖獗。此外,该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或糜烂,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 [简介] 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Tolype)昆虫。包括茧形如卵的卵茧蛾及在树上织巨大的帐篷状网而群居的天幕毛虫。成虫粗壮,通常淡蓝灰色。翅展一般25~75公釐(1~3吋)。许多种的触角羽状,体、足及眼上有毛。幼虫色豔丽,每节均有垂饰状突起,故英文名意为垂饰虫。常群集吐丝,包被树冠,毁坏林树、果树和观赏植物的叶子。落叶松毛虫(T. laricis)为害落叶松。多毛垂饰毛虫(T. vellida)为害苹果树、杨和丁香花。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20一35mm,雌蛾翅展48—80mm;雄蛾38—62mm,体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4—5条,中室端具白点1个,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3个斑点。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彬齿状,腹部较雄粗状。卵长1.4mm左右,椭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末龄幼虫体长40一80mm,体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l白斑,体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蛹长20一27mm,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表面有毒毛。 [发生规律]

白僵菌防治越冬代松毛虫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附件1 白僵菌防治越冬代松毛虫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防治对象 越冬代松毛虫 二、影响防治效果的几大因素 1、湿度:白僵菌对湿度要求很严,相对湿度达90%或更高时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2、温度:对温度要求不严,经受的温度范围5摄氏度至35摄氏度都可以生长发育和侵染昆虫,速度有快有慢,防治温度在22摄氏度至26摄氏度时为最佳。 3、光照:白僵菌的生长发育要求有适当的光照,但阳光中含紫外光,它会杀伤白僵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因此防治时间选择在早晚、光照较弱。 4、风:微风可以使菌粉或菌液散布较均匀,能增强杀虫效果,大风则易将孢子刮得太远,因此在1~2级风力以下适宜放菌,在3~4级以上风力不宜放菌。 5、降雨:细雨可促进分生孢子在虫体上萌发、生长,但大雨则易将菌剂冲失,因此不宜放菌。 6、坡向:阴坡较阳坡效果好,山谷、山脚的杀虫效果较好。 7、林分郁闭度:林分郁闭度大,防治效果好。 8、林下植被:林下植被茂盛,防治效果好。

三、防治时间的选择 1、松毛虫世代的选择 防治越冬代松毛虫较适宜,第一代稍次,第二代较差。 2、松毛虫幼虫虫龄的选择 越冬代防治一般宜在3月25日~4月20日之间(虫龄3~4龄)。 3、天气的选择 温度、湿度是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致病影响最为关健的两个因素,尤其是湿度。施用白僵菌防治害虫时日平均温度在15-300C,相对湿度应在80%以上。最佳施用时间是在1~2级风力下,抓紧阴天或雨后放菌;如果晴天放菌应避开高温和强光,选择早晚湿度大时较为适宜,趁露水放菌则更好。 四、放菌方法 目前我县主要采取机动喷粉、人工地面施放粉炮等方法,今年为提高防治效果,全部采取机动喷粉。 五、防治效果检查 防治后10-15天内调查僵尸死亡率。 六其它注意事项 ①、养蚕区不宜使用, ②、贮存在阴凉干燥处, ③、人体接触过多,有时会产生过敏性反应,出现低烧,皮肤刺痒等,施用时注意皮肤的防护。 ④、不能与化学杀菌剂混用。

松毛虫防治

浅析松毛虫的防治 摘要:松毛虫是我国广大面积森林危害最强的昆虫,松毛虫灾 害可以使大面积森林枯死。因而对松毛虫的防治是我们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也是难点。松毛虫种类众多、分布面积广、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生命力强。抗药能力也较强。又面临天敌不断减少。所以,对松毛虫的防治是我国林业防虫的重点。 关键字:松毛虫防治方法天敌保护森林 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key is the area of forest in harm the strongest insects, adult disasters can make large forest to die. so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key is we the focus of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is also difficult point. adult are numerous, wide distribution area,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and fertility is strong, strong vitality. the resistance are stronger. also faces dwindling natural enemies. so,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key is the focus of the insect forestry in china. key words: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re adult 前言:森林是地球的肺,地球蓝天碧水永续利用,必须有一个 健康的肺。而健康的肺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为我们人类吐故纳新,吸烟止尘。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森林的茁壮成长也是在保证我们

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应用

赤眼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00℃的冰) 摘要;了解赤眼蜂的发生规律和种类,及其国内外对赤眼蜂的研究和利用的情况。以及在生产上, 赤眼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赤眼蜂种类研究利用 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过的卵块出来的是赤眼蜂成虫,它很快飞去寻找新的卵块寄生。赤眼峰是一类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全世界有赤眼蜂143种,我国有26种,能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锋,铁岭赤眼蜂等。以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最重要。[1] 形态: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atriniae Pang et Chen)的雄蜂体长0.6毫米左右,体淡黄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触角鞭节细长,触角毛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3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相当于翅宽的1/6,雌蜂的前胸背板,腹基部及末端黑褐色,产卵器稍短于后足胫节。 发生规律:赤眼蜂在自然界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湿度11.5℃,适温范围22~32℃,最适温度28℃。虽然早春赤眼蜂即开始羽化。但数量很少,难以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在黄淮地区,第三代玉米螟是卵是赤眼蜂发生作用的时期,卵初期即可被寄生50%左右,卵高峰后被寄生率可达90%~100%。由于玉米螟第三代的卵最大,百株累计卵量可达200块以上,所以第三代为害程度大小以及越冬虫口多少取决于赤眼蜂自然寄生高峰出现的早晚。 保护利用途径:从早春麦田开始,就不用或少用广谱杀虫剂,改用选择性杀虫剂,使初期数量较少的赤眼锋就得到保护和利用。赤眼蜂的利用价值在于:①寄生害虫于卵期,可把害虫消灭在为害之前。②可以大批量人工饲养繁殖,大面积用于防治。③防虫数效果且稳定。玉米螟是赤眼蜂利用的主要防治对象之一。玉米田释放赤眼蜂的关键技术是以适当的数量和适宜的时间使羽化出来的赤眼蜂和玉米螟卵最大限度地相遇。通常在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1~2块时放第一次蜂,在黄淮海平原,第一代玉米螟第1次放蜂在5月底,第二次在6月初,间隔5天,第二代玉米螟放蜂是间在6月底或7月上旬。第三代玉米螟可以放一次或者不放蜂,依靠前期赤眼蜂的自然控制能力。便可把玉米螟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一般每亩每次放蜂1万头便可。[2]由于赤眼锋个体微小,易受不良气候影响,成虫期若遇大风雨袭击,种群数量便很快下降,使防治效果不稳,放蜂时,若天气恶劣不宜继续放蜂时,可将卵块话在阴凉遮黑密闭的环境中,并饲以密糖水待天气好转,再向田间释放赤眼蜂。 1..赤眼蜂的种类 赤眼蜂分布遍及全球,种类多,种间外部形态特征不易区分,种内却常有变异,给分类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和混乱,国内不少学者根据前人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现在要以雄蜂外和生殖器为特征,结合种间生殖隔离程度及其他生物学特征来区别和鉴定种。世界上已定名的赤眼蜂近90种,我国已确定的种类有17种。即:斑蛾赤眼蜂、舟蛾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毒蛾赤眼蜂、稻蛾赤眼蜂、粘虫赤眼蜂、舌突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暗黑赤眼蜂、衫卷赤眼蜂、微突赤眼蜂、显棒赤眼蜂、凤蝶赤眼蜂、铁岭赤眼蜂等种类。[3] 2.赤眼蜂的研究情况 以赤眼蜂在防治玉米螟为例来说明: 2.1.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 欧洲许多国家,利用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开始于70年代初,在前苏联,从1969年开始利用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每公顷释放8万一15万头,产量损失可减少60%,幼虫数量可减少83%,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马尾松毛虫属、。分布于我国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亦为害、、。 为害情况初龄幼虫群聚为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着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近圆形,长毫米,粉红色。(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1年2代、广东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虫,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发生较为整齐。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曾受害的幼树针叶上。1-2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后受惊扰有弹跳现象;幼虫一般喜食老叶。成虫有趋光性,以20时活动最盛。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相邻的山林要注意联防联治。马尾松毛虫易大发生于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区、阳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马尾松纯林。各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大发生。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红头小茧蜂、两色瘦姬蜂,幼虫和蛹期有姬峰、寄蝇和螳螂、胡蜂、食虫鸟等捕食性天敌,以及真菌(白僵菌)、细菌(松毛虫杆菌等)、病毒的寄生。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 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 生,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生物防治。(1)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公斤,白僵菌油 剂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60亿孢子,每亩用量150毫升;(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100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10万头。(4)黑光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要狠抓越冬代防治。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 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13T10:22:48.5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2期作者:熊发旺[导读]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 信宜市新宝镇林业站广东信宜 525300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马尾松毛虫防治的有效性,确保松树健康生长,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在农药最适浓度筛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一药液(4000倍液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使用静电和非静电喷雾的防治效果,在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可间歇性猖獗成灾,幼虫取食针叶,严重时松林形如火烧,成片枯死;松树被害后,轻者材积生长率下降,种子减产;重者致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招引其他害虫入侵,造成大面积死亡。因此,在松树种植中,必须对该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噻虫啉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广谱杀虫剂,具有较强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高效,可用于该害虫的有效治理。而静电喷雾技术是高效、精确对靶施药技术之一,能大幅提高雾滴在靶标表面的沉积率和分布均匀度,使药物与害虫有更多接触机会,可有效降低雾滴粒径,使雾滴粒径谱变窄,显著提高生物靶标对雾滴的捕获能力,明显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因农药漂移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具有改善喷雾性能、提高防治效果和节省防治费用等优点,在发达同家受到广泛重视。为实现对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防治,文章将通过实验研究,研究分析在马尾松毛虫防治中,噻虫啉药剂静电喷雾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某村庄39林班20大班2小班、54林班27大班6小班内,试验地为杉、马混交林。39林班的马尾松2005年造林,树高5m,54林班的马尾松2000年造林,树高9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供试药械为3WF-600J型背负式静电喷雾喷粉机和3WF-3S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虫态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 1.3.2 农药浓度筛选试验采用对角线法,选择4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选5株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hm2,各标准地相隔50m。在3块标准地内使用静电喷雾喷粉机喷雾,分别以6000、4000、2000倍药液喷洒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以喷到树冠为准,并设1块标准地喷施清水做为对照。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确定最佳浓度处理。 (1) (2) 1.3.3 同一药液不同喷雾防治效果对比试验采用对角线法,在防治区内选择静电和非静电喷雾防治试验标准地各1块,对照1块,各标准地相隔50m,面积1hm2,每块标准地随机选10株马尾松树作为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采用农药浓度筛选试验得到的最佳浓度40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最适浓度筛选 对不同剂量农药非静电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施药后72h校正防效分别为19.35%、58.06%、64.52%(表1)。校正防效数据经转换后,再经方差分析得表2。由表2可知这3种不同剂量之间显著水平α=0.0001<0.01,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对3种不同剂量校正防效进行多重比较(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得表3,说明4000倍液和2000倍液之间差异不显著,而6000倍液与4000倍液、2000倍液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确定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施药最适浓度为4000倍液。 表1 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非静电喷雾不同浓度药液防治效果 剂量均值C B A C89.710.170.0001 B91.42 2.240.0001 A29.9139.7541.52 施药方法药剂量 (倍液) 供试 虫数/ 头 死亡虫数/头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 24h48h72h24h48h72h24h48h72h 非静电喷雾6000(A)5021273042546030.6125.2619.35 4000(B)5027424854849642.8656.8458.06 2000(C)50334250668410055.1056.8464.52清水(CK)506151712304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