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 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 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

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

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笮马国贤马志远

教育发展研究2009.3

决策参考

马国贤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

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

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表1部分国家2005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2: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7.

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

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

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表2部分国家2005年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注:1.初等和中等教育是指初等、中等和除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

2.该表格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中,包括给家庭的生活补助费(没有作为学费支付给学校的生活费等)。因此,该表的数值大于公共财政支出的数值。

3.一部分教育阶段包含在其他教育阶段里。

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

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1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四、对提高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建议

据200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资料,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1581.8亿元。按此推算,2008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但这一比重与OECD15国平均比重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

1.我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不高。对此,我们用一个简单公式来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者的关系:Er=Gr*R(其中:Er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Gr 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R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式表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取决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因素,其中财政支出比重是决定因素。一般而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14%间较合理(OECD国家平均13.2%),过高则会影响农业、国防和公检法等支出,甚至危及社会稳定。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达14.9%,若按西方同口径计算(扣除社保资金)则超过15.5%。这表明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是努力的。而表2表明,凡是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35%。

表4部分国家学校教育费中政府拨款与私费负担结构的变化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3:教育支出中公私负担比重),2007.

表3部分国家2005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财政性拨款的政府分担单位:%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07.

虽然近年来我国仅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即使是快速增长的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0.68%。若按教育拨款占GDP的4%要求,则全国应有1/5财政收入用于教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的根本路径,应当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但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和工商企业的承受能力。在我国以简单加工、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多元财政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6万亿元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2007年,笔者曾调查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发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3.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随着近年来财力增加和国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的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状况获得缓解;(2)随着多年的持续投入,城市和东部工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相对充足,但受资金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资金浪费较严重;(3)群众关注点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为此,应摈弃全国“一刀切”的财政政策,而采取更理性、符合地方利益的多元政策。但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是特定的利益主体,强制要求市级政府将自己的钱用于县级农村教育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居民利益的。“一刀切”政策的后果,一是使新增教育经费滞留在本已经费充足的城区中小学——

—大部分无实效;二是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职业教育却因某些原因而无法发展。花钱而得不到效果,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转向消极。

总之,财力总量的有限性、体制上的脱节和机制上的非理性,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的三个主要原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提高公共教育投入比重上无能为力。既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属于教育财政政策范畴,我们就可以在现阶段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

第二,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

第三,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第四,寻找合理的教育支出增长点。随着城市和工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饱和,国家急需制订新的教育支出增长点和教育财政政策,引导地方教育资金投向。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的,又是适合市县管理的领域。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制订基于地方利益、理性多元的教育财政政策。例如,对城市和工商业县来说,在生均拨款达到一定水平后,鼓励他们将资金转向旨在吸收中西部农村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roportion in GDP and Policy Suggestions

Ma Guoxian &Ma Zhiyu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200433)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foreign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roportion in GDP,Limited by time and data sources,we mainly sort data in 2004and 2005;most data comes from the website of OECD,which is referred most and authoritative.Through it,we can know basic situ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Based on it,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policy suggestions combining our education funds proportion in GDP.

Key words:education expenditure,GDP

注释

①西方的政府行政采用属地原则,县(郡)是基本的行政单位,而市属于县(郡)的自治组织,这点与我国是有重大区别的。

初高中毕业生、大幅度提高本地区劳动者技能和竞争实力、替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上;而对广大农业县来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不只是向农村教育拨款,也应考虑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要求。

第五,完善和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公立高校是政府办的高校,建设资金应当由政府承担,假如高校决策不妥,政府可以纠正,甚至拍卖房地产还贷。为此,作为应急措施,建议国家分期、逐年解决高校贷款问题,至少高校合理贷款部

分的利息,先由省和中央政府分担,然后逐步理顺政府与高校的财政关系。这也是提高教育经费比重的可行政策。

总之,实现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4%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一张承兑支票,虽因种种原因,目前还无力完全承兑,但措施得当,就可以做到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量中让教育多分一点,让新增教育资金用得更好一些,这应成为我们的积极对策。

(编辑

孙昌立)

!!!!!!!!!!!!!!!!!!!!!!!!!!!!!!!!!!!!!!!!!!!!!!!!

浙江农村中小学生人均经费逐年提高

作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利好”之一,浙江省政府近日决定,在去年已经提高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初中达到550元、小学为350元,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近年来,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逐年提高,去年已提高到初中450元、小学300元。省财政已按新标准下达春季和秋季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各1.5亿元。

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同时,浙江省农村教师也有“利好”消息。今年浙江省将安排1.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领雁工程”(培训骨干教师)省市县三级培训计划,其中省级4000人。据了解,去年全省已有1.08万人参加了“领雁工程”的培训。

浙江省政府表示,在去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危旧集体宿舍107万平方米;设立“农村优秀教师贡献奖”,以省政府名义奖励长期在农村执教并且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来源:新华网

2009-2-9

我国教育投入与外国对比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教育投入偏低 2012年09月12日 10:00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张翃)据经合组织(OECD)9月11日发布的《教育一览2012》(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中国的教育投入仍偏低,体现在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 2008年(最新数据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均教育投入是1593美元,不仅低于所有OECD国家,也低于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巴西的这一数字是2416美元,俄罗斯是4878美元。公立教育机构中学生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是瑞士,14977美元和美国的14923美元。 高等教育阶段,2008年中国学生人均投入是4550美元,而OECD国家平均为13717美元,美国是29910美元。 2008年,中国用于公立教育机构的直接公共支出只占GDP的3.3%。相比之下,OECD国家平均水平是5.9%,OECD中的21个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是5.5%,美国是7.2%。 不过,按照教育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例算,中国较发达国家为高。2008年,中国公共支出中有16.3%用于教育。相比之下,2009年OECD国家平均水平是13.0%,其中美国是13.1%, OECD中21个欧盟国平均水平是11.5%。 若将人均教育投入与人均GDP相比,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2008年,中国用于(小学至大学)学生人均教育投入占人均GDP的27%,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美国2008年的这一比例是32%。 中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人均投入则占人均GDP的76%,高于美国的64%和OECD平均水平的41%。 OECD秘书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史雷彻(Andreas Schleicher)在伦敦的发布会上说,对OECD国家的综合研究表明,教育的公共投入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未来收入的提高,也有利于政府,因为收入提高后缴纳的收入税也更高。从这个角度看,公共部门对教育的投资有较高的回报率。 “与人均GDP类似的国家相比,中国在不少方面遥遥领先,比如普及的小学教育、近乎普及的中学教育,动用了大量资源用于高等教育。”史雷彻对财新记者说。 但说到中国突出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非常不匹配,缩减这个技术匹配方面的鸿沟,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在教育结构上,他指出:“中国在学术教育方面做的很不错,但职业教育的提高空间还比较大。职业教育的需求很大,但供给却很低。” 他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结构性的错配,但“最大的障碍不在政府,而是因为人们相信高等教育,相信大学。”事实上,这种对高学历的追求也出现在日本和韩国,但结果不一定有利于就业。 OECD的两个东亚国家(韩国和日本)是 25到34岁年龄段成年人高等教育率最高的,分别约为63%和55%。中国这一比例是18%。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亿元)中国物流业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发展现状及分析 表一: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近些年物流发展状况(2004年---2008年):(图一)以下图表数据均来自表一

以上图标可以看出我国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GDP增长率均在9%以上,平均增长率为:10.22%,这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同样,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也很快,具体发展状况如下图:(图二) 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在近五年增幅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到2007年增幅提高后,2008年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增幅迅速回落,近五年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的增幅整体呈回落事态。而社会物流总额的年增长率最低达到19.5%的增长速度,5年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96%,从2004年的38.4万亿到2005年的48.1万亿,2006年增至59.6万亿,2007年为75.2万亿,2008年接近90万亿达到89.9万亿。 物流总费用又称物流成本,它包含运输成本、保管费用(仓储保管)及管理费用,我们通过物流成本及其在国家GDP中所占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成熟度,如下图三所示:

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占GDP比率逐年下降,宏观调控在适当控制过热增长的同时,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从2004年的21.3%到2005年的18.5%,2006年为18.3%,2007年降至18.4%,2008年达到18.1%。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每下降0.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了899亿元经济效益(以2008年GDP为例),那么2007年到2008年下降了0.3个点,就意味着直接增加了2697亿元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物流费用仍处在较高水平,但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4年的21.3%下降到2008年的18.1%。五年期间由于与GDP比例下降而节约的社会物流费用合计为上万亿元。 再看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率(图四)与GDP(图一)增长率对比,如下图: 由图一与图四比较及下表数字对比如下:(表二)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中国GDP(亿元) 159878 182321 209407 246619 300670 GDP增长率 10.1% 9.9% 10.7% 11.4% 9.0%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 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 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 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 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笮马国贤马志远 教育发展研究2009.3 决策参考 马国贤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 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 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2009年我国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2009年我国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8日表示,财政部门将努力确保目标实现。 戴柏华就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的相关问题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时说,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但与占GDP4%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 “客观上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戴柏华说,这几年来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2008年这一比重就已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充分表明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很高。 他指出,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稍低,主要是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有关。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很重,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戴柏华坦言,实现4%的目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也很艰巨。下一步,财政部门在确保实现法定增长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加大一般预算投入,明显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认真落实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政策,多渠道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 针对社会关注的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戴柏华透露,为推动解决“入园难”问题,今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安排3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地方财政也将加大这方面投入。同时,将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并支持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加拿大是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中对公立教育投入占GDP最高的国家。 根据统计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对公立教育投入占GDP的平均水平是5.9%,而加拿大却超过7%。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里,加拿大用于每名高等教育学生的花费几乎是最多的。 全国推行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子女从小学到中学全部免费教育。 在202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最佳国家”排名中,加拿大位列总榜第二名,“生活质量”方面排名第一,“教育”方面位列第三名。 教育阶段 01 学前教育 孩子3-6岁,主要由政府资助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组成。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内容覆盖了个人与社交发展、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教师都是由经过严格训练持有大学文凭并有职业执照的高素质教师担任。

此外还有私人开办的收费托儿所和幼儿园(每月约600-800加元),但也必须由具有政府执照资格的人当老师。这样就保证了孩子所受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02 小学 加拿大的中小学校没有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分,而是按照学生所住的区域就近上学。 小学学习科目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与体育等。小学生的作业全部在学校完成。 学校不仅在教室教学,同时还非常注重寓教于乐,将社会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活动、报馆等等。 由于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文及法文都是官方语言,所以在一般的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法文。 03 中学

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上大学完全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所决定,因此学生们没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完全是在一个轻松自愿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 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学习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做出人生规划。在加拿大,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的不同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中学期间的选课来实现的。 中学课程十分重视学术、智能、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技能及职业培训。必修课主要有英语、社会学、数学、科学、体育、艺术、职业生涯规划等,而选修课则是五花八门,例如戏剧、美术、建筑、媒体研究、财会、商业等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各个学校都会有自己侧重的特色课程。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对于我国教育投入的分析及思考

对我国教育投入的分析及思考 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王艳琳10570100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对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支出)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世界先进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规模)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 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一、公园1-10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02536 中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 34800 58.0 印度次大陆(贵霜帝国等) 33750 32.9 中国汉平帝元始元年 26820 26.2 罗马帝国 22000 21.5 西欧 11115 10.8 西亚(安息帝国等) 9500 9.3 非洲 7013 6.8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970 6.8 拉丁美洲 2240 2.2 东欧(除俄国) 1900 1.9 俄国和中亚 1560 1.5 日本(弥生时代) 1200 1.2 北美和澳大利亚 468 0.5 二、1000--15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16790 中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73400 50.0 印度次大陆(南部为朱罗王朝)33750 28.9 中国宋真宗咸平三年 26550 22.7 阿拉伯帝国 21640 18.5 非洲 13723 11.8 西亚(阿拔斯王朝) 12415 10.6 西欧(中世纪) 10165 8.7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215 6.8 拉丁美洲 4560 3.9 日本(平安时代) 3188 2.7 俄国和中亚 2840 2.4 东欧(除俄国) 2600 2.2 北美和澳大利亚 784 0.7 三、1500--16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247116

中国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800 25.0 印度次大陆 60500 24.5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0806 8.4 非洲 18400 7.4 意大利 11550 4.7 法国 10912 4.4 西亚 10495 4.2 俄国和中亚 8475 3.4 德国 8112 3.3 日本(室町时代) 7700 3.1 东欧(除俄国) 6237 2.5 西班牙 4744 1.9 南美洲和中美洲 4100 1.7 墨西哥阿兹特克文明 3188 1.3 英国 2815 1.1 奥地利 1414 0.6 比利时 1225 0.5 美国 800 0.3 荷兰 716 0.3 葡萄牙 632 0.3 瑞士 482 0.2 丹麦 443 0.2 瑞典 382 0.2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320 0.1 挪威 192 0.1 芬兰 136 0.1 四、1600--17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329417 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96000 29.2 印度次大陆莫卧儿帝国等 74250 22.6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4088 7.3 非洲 22000 6.7 法国 15559 4.7 意大利 14410 4.4 西亚 12637 3.8

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 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说明党和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但直至今日我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的水平是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是中国的7.44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尾,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人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人民币,其中4049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根据这个数字,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99万亿元)的4.04%。2014年首次突破4%后,已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有可比数据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排在第110位。 [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比重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只有1.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排名比较】2019年,中国以4.04%的比例排名世界第110位,泰国(97)、希腊(103)和伊朗(111)与中国接近。

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一地区(如某省、某市)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年度财政预算的依据。这也是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计划生源数量,向相关教育部门拨付经费的依据。这是衡量教育投入增长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校规,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建设标准和人均公用经费,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按规定领取工资。” 2各级教育投入 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如下: 1全国学前教育总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 2全国义务教育总投资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 三。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总投资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

4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120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 5全国其他教育投资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 2018年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及同比增长趋势 三。各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 1全国幼儿园总数10648元,比上年增长8.93%。 2全国小学平均水平12733元,比上年增长4.56%。 三。全国初中平均价格18481元,比上年增长5.32%。 4全国普通高中20441元,比上年增长10.04%。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19742元,比上年增长7.45%。 6全国高校平均水平36294元,比上年增长8.42%。

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问题

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问题 The proportion of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in national income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财政教育支出的不断加大,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对于推动财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pla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education is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progres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s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cause. Increasing fisc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improve on th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force will have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However, China's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Study of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of China, for promoting taxation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比例问题 Proportion problem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支出投入不足 Financi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GDP is low, the expenditure is insufficient 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is not reasonable. 财政教育支出在城乡之间配置失衡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is unbalanc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财政教育支出地区差异过大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is too large 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 The mode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is not reasonable 对策 countermeasure 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提高其占GDP的比重 Continue to increase financial education spending,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its GDP 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均衡城乡教育支出结构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 Narrow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调整支出方式 Adjusting expenditure pattern 总结: Sum up: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

4%: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分配规律 ――基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 蒋义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摘要: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引起社会对4%的新一轮讨论。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效应,4%的教育投入水平事实上成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一种分配规律。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规律 一、研究背景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下简称4%)的目标,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这一目标。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该目标都未能实现,以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质疑这一目标合理性的声音。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6条又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12年4%的目标是否应该实现,是否能够实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或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度量和评价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严格地说,测算和确定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最直接的方法是经费供求法,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准确测算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能力,操作难度大。因此,国际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4%的目标是合理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厉以宁、陈良焜、王善迈、孟明义组成的课题组,以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或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该项研究以38个人口千万以上的市场经济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统计数据(换算成1980年美元)为依据,提出了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的方法,根据此法测算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陈良焜等人1992年又采用40个国家1980—1985年的数据再次证明,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平均水平为3.85%。此后不同学者运用同样方法,采用人口千万以上的数十个国家1985年以后不同时期的数据,给出了同等经济水平下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不同研究的样本数量、数据跨越时间、美元汇率等,都得出了相近的基本结论。 1作者简介:蒋义(1982.5-),男,湖南岳阳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现工作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研究方向:教育财政学。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及建议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丁亚婷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 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