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报告精编版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报告精编版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报告精编版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报告精编版

题目: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2.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

实验方法:

- 实验动物:小鼠

- 药品与器械: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 实验步骤:

(1)、取小鼠4只称重,标记为①、②、③、④,用体温计测肛温;

(2)、小鼠①、③腹腔注射氯丙嗪;小鼠②、④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小鼠①、②置于室温;③、④置于冰箱。

(3)、30 min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

氯丙嗪对小鼠降温作用的实验结果

鼠号分组体重(g)药物剂

量(ml)给药前

体温

(℃)

给药后

体温

(℃)

给药前

后温差

(℃)

①室温氯

丙嗪

②室温生

理盐水

③冰箱氯

丙嗪

④ 冰箱生

理盐水

结论:氯丙嗪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氯丙嗪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节中枢,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 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 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氯丙嗪说明书

【通用名称】盐酸氯丙嗪片 【英文名称】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氯丙嗪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白色。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本品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A2)有关。对多巴胺(DA1)受体、5-羟色胺受体、M-型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作用广泛。此外,本品小剂量时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改变,其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使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好,1~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本品有“首过”效应。血浆蛋白结合率90%以上。易透过血-脑屏障,颅内药物浓度高4~5倍。在肝脏代谢,主要以代谢物形式从尿和粪便中排出。半衰期(t1/2)为12~36小时。 【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用法和用量】口服用于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从小剂量开始,一次25~50mg,一日2~3次,每隔2~3日缓慢逐渐递增至一次25~50mg,治疗剂量一日400~600mg。用于其他精神病,剂量应偏小。体弱者剂量应偏小,应缓慢加量。用于止呕,一次12.5~25mg,一日2~3次。【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7、少见骨髓抑制。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禁忌】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 【注意事项】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慎用。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用药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卧床,血压过低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5、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6、癫痫患者慎用。7、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

药理学习题第16章

第16章抗精神失常药 ⒈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学说、脑内多巴胺受体及功能和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及功能。 ⒉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 ⒊熟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作用特点和抗燥狂抑郁症药丙米嗪、碳酸锂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单项选择题 A 型题 1.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 a)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 b)阻断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反应 c)阻断外周M受体,产生口干 d)阻断外周α受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e)阻断中枢M受体,产生镇静作用 2.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不包括哪一项? a)迟发性运动障碍 b)肌张力降低 c)急性肌张力障碍 d)静坐不能 e)帕金森综合征 3.氯丙嗪引起的血压下降不能用什么药来纠正 a)麻黄碱 b)肾上腺素 c)去氧肾上腺素 d)间羟胺 e)以上均不是 4.有关氯丙嗪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能对抗阿扑吗啡的催吐作用 b)抑制呕吐中枢 c)能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A受体 d)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都有止吐作用 e)能制止顽固性呃逆 5.氯丙嗪没有以下哪一种作用? a)镇吐 b)抗胆碱 c)抗肾上腺素 d)抗心绞痛 e)抑制ACTH释放 6.下列哪一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a)习惯性及成瘾性 b)口干、视力模糊 c)体位性低血压 d)肌肉震颤 e)粒细胞减少 7.碳酸锂主要用于 a)精神分裂症 b)抑郁症

c)躁狂症 d)焦虑症 e)以上均不是 问答题 1简述长期应用氯丙嗪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其机制。 2 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什么? 3 简述碳酸锂的药理作用。 4 氯丙嗪的安定作用与抗精神病作用有何区别? 5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哪些作用?它们的作用部位分别是什么? 6 试述氯丙嗪的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7 简述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 8 简述氯丙嗪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9 氯丙嗪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10 简述氯丙嗪阻断脑内四条DA能神经通路的DA受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 11 简述氯丙嗪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12 氯丙嗪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名词解释 1.锥体外系反应(extmpyramidal system respome) 第十六章试题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A型题 1.E 2.B 3.B 4.D 5.D 6.A 7.C 问答题 1 表现类型包括:1 帕金森氏综合症2 静坐不能3 急性肌张力障碍4 迟发性运动障碍。前三种类型的机制是因为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功能减弱,胆碱能功能相对增强。后一种类型的机制是因为多巴胺受体长期被阻断,使受体敏感化或向上调节有关。 2 抑郁症的病因,可能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缺乏有关,丙咪嗪能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A和5-HT浓度升高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3 碳酸锂对正常人的精神活动几乎无影响,但对躁狂症的患者有显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脑内NA释放,促进NA再摄取及干扰脑内PI代谢(PI 磷脂酰肌醇) 4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体温,其中_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 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 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 7.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日期:2013-02-06] 来源:《考试报》2012年11月作者:陈卫东江苏省沭阳高 级中学 [字体:大中小] 人体体温调节在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以专门章节形式出现,而是出现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一节的资料分析中。这并不表示其不重要,我们仍需要充分了解这部分知识: 1.体温调节的能量来源: 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哪里来?是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所提供的。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中,另外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而是用来维持体温。当体温有所降低时,通过调节,产能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有所上升时,通过调节,产能减少,散热增加,最终都能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 2.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或系统: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有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皮肤、甲状腺、肾上腺等。

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够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能增多 3.体温调节的方式: 人体主要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 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4.测量体温的方式: 人体测量体温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腋窝,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与实际体内温度相差最大。一般相差1℃左右;第二种测量方式是口腔,对测量工具需要严格消毒,与实际体温相差比较小,大约相差0.5℃。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是直肠,这种方式很少对人使用,常使用于一些家畜,如猪。这种测量方式最接近体内温度。 5.人体散热的途径: (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6.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氯丙嗪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 口服: 慢而不规则,食物和抗胆碱药可延缓其吸收。肌注:快。可蓄积于脂肪。主经肝代谢【作用、用途】 1.对CNS作用 (1)镇静:较强抑制CNS(神经安定作用) ●可显著控制活动状态和躁狂状态又不损失感觉能力; ●可显著减少动物自发活动,易诱导入睡,但动物对刺激有警觉反应; ●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不同于巴比妥类催眠药); ●可减少动物的攻击,使之驯服。 机理:阻断中枢α-R受体(脑干网状结构) 用途: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烦躁、焦虑、兴奋躁狂等症状。 (2)抗精神病作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后可迅速解除兴奋躁动症状,连续用药后,可消除幻想、妄想等症状,患者理智逐渐恢复,达到生活自理。对抑郁症无效或加剧。 机理:D2样受体 用途: 1)主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尤佳。但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无效,甚至可加重。 2)其它精神病:如躁狂症、器质性精神病等伴有的幻觉、妄想、兴奋躁狂症状者。(3)镇吐作用: 作用较强,对化学物(尿素、去水吗啡、强心苷等)、妊娠、放射病、胃肠炎、癌症等引起的呕吐,顽固性呃逆均有效,但对前庭性呕吐无效(晕动症)。 机理: 小剂量:阻断CTZ的D2-R→抑制CTZ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阻断呕吐中枢的D2-R) 用途: 1)除晕动病(前庭性)以外的各种呕吐。 2)顽固性呃逆。 (4)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如在低温环境中 →体温↓,与物理降温有协同作用) ●对发热及正常体温均有作用(不同与解热镇痛药)。 机理: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用途:1)低温麻醉:配合物理降温可降低体温。 2)人工冬眠:常与异丙嗪、度冷丁等组成冬眠合剂 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类似动物冬眠。有利于度过危险的缺氧期,争取治疗机会。用于各种危急状况(严重创伤、烧伤、中毒性休克、高热惊厥、甲亢危象等)的辅助治疗(5)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全麻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等作用,合用减量。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R 3.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不良反应 (1)阻断α受体:降压作用,翻转AD的升压作用 1)大剂量注射时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连续用药可产生耐受性—不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2)阻断M受体,较弱: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等。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章抗精神失常药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章抗精神失常药 一、A 1、下列哪个药物不属于抗精神病药 A、利培酮 B、舒必利 C、氯氮平 D、氟哌啶醇 E、芬太尼 2、指出下列错误的是 A、舍曲林可治疗各种抑郁症 B、舍曲林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C、氟西汀适用于伴有焦虑的各种抑郁症 D、氟西汀无抗胆碱作用与心脏毒性 E、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为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 3、下列对氯丙嗪急性中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次吞服1~2g发生中毒 B、一次吞服可致中毒 C、中毒时血压降低 D、心肌损害

E、发生心动过速 4、关于氯丙嗪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 B、引起乳房肿大及泌乳 C、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的分泌 D、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E、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5、以下哪项不属于氯丙嗪的适应证 A、急性精神分裂症 B、躁狂症 C、抑郁症 D、其他精神病伴有紧张、妄想等症状 E、顽固性呃逆 6、关于氯丙嗪体内过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脑中浓度为血中浓度的10倍 B、口服后2~4h血药浓度达峰值 C、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 D、排泄缓慢

E、肌注吸收迅速,局部刺激性小 7、关于氯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帕金森综合征 B、急性肌张力障碍 C、静坐不能 D、迟发性运动障碍 E、“开关”现象 8、关于氯丙嗪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下列哪项错误 受体 C、阻断M受体 D、反复用药降压作用A、呵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 B、阻断H 1 增强 E、扩血管,血压降低 9、下列对氯丙嗪叙述错误的是 A、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与周围环境有关 B、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C、只能使发热者体温降低 D、在高温环境中使体温升高 E、在低温环境中使体温降低 10、下列对氯丙嗪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可对抗阿扑吗啡的催吐作用 B、抑制呕吐中枢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者:何礼杰指导老师:雷新跃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氯丙嗪的理化特性、中枢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氯丙嗪;药理作用;副作用

目录 【论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盐酸氯丙嗪的理化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氯丙嗪的药理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3氯丙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机制 (3) 3.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作用 (3) 3.4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3) 3.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 4、临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氯丙嗪的副作用 (5) 6、氯丙嗪和其他药物合用时注意事项 (5) 参考文献 (6)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 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7.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氯丙嗪降温实验报告doc

氯丙嗪降温实验报告 篇一: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报告 题目: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 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2.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 实验方法: - 实验动物:小鼠 - 药品与器械: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 实验步骤: (1)、取小鼠4只称重,标记为①、②、③、④,用体温计测肛温; (2)、小鼠①、③腹腔注射氯丙嗪;小鼠②、④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小鼠①、②置于室温;③、④置于冰箱。 (3)、30 min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后测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 氯丙嗪对小鼠降温作用的实验结果 结论:氯丙嗪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氯丙嗪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节中枢,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篇二: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篇一:机能学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XX12XX01009 摘要: 【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 【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 1.56。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

氯丙嗪说明书模板

欢迎阅读【通用名称】盐酸氯丙嗪片 【英文名称】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氯丙嗪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白色。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本品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A2)有关。对多巴胺(DA1)受体、5-羟色胺受体、M-型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作用广泛。此外,本品小剂量时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改变,其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使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好,1~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本品有“首过”效应。血浆蛋白结合率90%以上。易透过血-脑屏障,颅内药物浓度高4~5倍。在肝脏代谢,主要以代谢物形式从尿和粪便中排出。半衰期(t1/2)为12~36小时。 【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用法和用量】口服用于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从小剂量开始,一次25~50mg,一日2~3次,每隔2~3日缓慢逐渐递增至一次25~50mg,治疗剂量一日400~600mg。用于其他精神病,剂量应偏小。体弱者剂量应偏小,应缓慢加量。用于止呕,一次12.5~25mg,一日2~3次。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禁忌】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 【注意事项】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慎用。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用药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卧床,血压过低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5、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6、癫痫患者慎用。7、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8、对晕动症引起的呕吐效果差。9、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10、不适用于有意识障碍的精神异常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6岁以下儿童慎用。6岁以上儿童酌情减量。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核心知识 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 (1)产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 的产热变幅最大。[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 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 环境温度的关系 (2)产热方式:

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 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 (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 热。【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①保护 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 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 ③调节体温 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 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 【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角质 生发 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 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 【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1%,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抗精神失常药是指: A 治疗精神活动障碍的药物 B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C 治疗躁狂症的药物 D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E 治疗焦虑症的药物 2、氯丙嗪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是: A 吸收少 B 排泄快 C 首关消除 D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E 分布容积大 3、作用最强的吩噻类药物是: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氟奋乃静 E 三氟拉嗪 4、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 A 五氟利多 B 舒必利 C 奋乃静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5、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物是: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氟奋乃静 E 三氟拉嗪 6、下列哪种药物可以用于处理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 A 肾上腺素 B 多巴胺 C 麻黄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异丙肾上腺素

7、氯丙嗪的禁忌证是: A 溃疡病 B 癫痫 C 肾功能不全 D 痛风 E 焦虑症 8、氯丙嗪不应作皮下注射的原因是: A 吸收不规则 B 局部刺激性强 C 与蛋白质结合 D 吸收太慢 E 吸收太快 9、氯丙嗪引起的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和口干、便秘等是由于阻断: A 多巴胺(DA)受体 B a肾上腺素受体 C b肾上腺素受体 D M胆碱受体 E N胆碱受体 10、小剂量氯丙嗪镇吐作用的部位是: A 呕吐中枢 B 胃粘膜传入纤维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结节-漏斗通路 E 延脑催吐化学感觉区 11、氯丙嗪的药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 血液 B 肝脏 C 肾脏 D 脑 E 心脏 12、适用于伴有焦虑或焦虑性抑郁的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 A 氟哌啶醇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氯普噻吨 E 三氟拉嗪 13、常用于治疗以兴奋躁动、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 A 氟哌啶醇 B 氟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氯普噻吨 E 三氟拉嗪 14、可作为安定麻醉术成分的药物是:

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包括

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包括 A.抗精神病 B.镇吐 C.降低血压 D.降低体温 E.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正确答案 A,B,D,E 氯丙嗪,也称为3-(2-氯-10h-吩噻嗪-10-基)-N,正二甲基丙基-1-胺,是吩噻嗪的代表药物,吩噻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活动。 物理和化学特性

它的盐酸盐通常用作白色或乳白色结晶粉末;气味微苦。具有吸湿性。暴露在光线下会改变颜色;水溶液是酸性的。溶于水,乙醇或氯仿,但不溶于乙醚或苯。熔点为194-198℃。 药理 该产品是吩噻嗪类的代表性药物。它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①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由于多巴胺受体对边缘系统的拮抗作用与情绪思维有关。肾上腺素受体在网状结构上升激活系统中的拮抗作用与镇静和地西epa有关。 ②止吐作用:小剂量可抑制长延髓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高剂量可直接抑制呕吐中心,产生强的止吐作用。但是它对刺激前庭引起的呕吐没有作用。 ③降温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心,使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当患者置于寒冷的环境中(例如冰袋或冰水浴)时,可能会出现“人工冬眠”状态。 ④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

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它可以拮抗周围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并引起大剂量体位性低血压,应引起注意。它还可以缓解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抗休克作用。同时,由于扩张大静脉的作用大于动脉系统,因此可以减少心脏预负荷并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心室衰竭)。 ⑥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如减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乳房增大和溢乳。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排卵延迟。 口服容易吸收,但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很大。胃内容物或与抗胆碱药(例如苯海索)一起可影响其吸收。还已经报道氯苯丙嗪的吸收不受苯己醇的影响,但是会降低其疗效。口服给药具有第一作用。它可以降低血液浓度。口服2-4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持续约6小时。肌肉注射后,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峰值。90%与血浆蛋白结合。大脑中的浓度是血液中浓度的10倍。它可以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7-羟基氯丙嗪被氧化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在肝脏中仍具有药理活性。它主要由肾脏排泄,并缓慢排泄。T1 / 2约为6-9小时。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目的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 【板书】 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 【注解】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 口腔温度:平均为37.2℃ (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 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调节 (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同类题库】

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 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 体温的调节(A:知道) .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 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 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 .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 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药理实验指导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回苏灵为中枢兴奋药 【材料】小鼠3只,体重18~22g,同一性别。 0.04%回苏灵溶液 【方法和步骤】 动物称重,标记。每鼠给药剂量均为8mg/kg。甲鼠灌胃给药,乙鼠皮下注射,丙鼠则为腹腔注射。仔细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下各鼠的潜伏期和最终结果。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4,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三种给药途和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和作用程度,最好能进行统计分析。 鼠号剂量(mg/kg)给药途径潜伏期(min)惊厥程度 甲 乙 丙 给药途径 1 2 3 4 5 6 7 8 x±SD 灌胃 皮下注射 腹腔注射 实验三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脏病理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四氯化碳是一种肝脏毒药,其中毒动物常被作为中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用于筛选保肝药物。 【材料】小鼠2只,四氯化碳原液,0.36%戊巴比妥钠。 【方法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2只小鼠,在试验前24h,分别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原液和生理盐水0.1ml/只。 2.2只小鼠分别ip戊巴比妥钠30ml/kg。 3.观察动物的翻正反射消失情况,记录药物作用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试验结束后,解剖小鼠,比较2只小鼠的肝脏外观有何不同。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5,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不同肝脏状态对药物作用影响,最好能进行分析。 鼠号剂量(mg/kg)肝脏状态潜伏期(min)睡眠时间(min)肝脏解剖情况 甲 乙 肝脏状态 1 2 3 4 5 6 7 8 x±SD 生理盐水 四氯化碳 实验四药物的抗电惊厥作用 【目的】观察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对电惊厥的保护作用。 【原理】以一强电流刺激小鼠头颅可引起全身强直性惊厥,若药物预防强直性惊厥发生,可初步推测该药有抗癫痫大发作的作用。 【材料】小鼠3-4,体重18~22g,雌雄不限。钟罩、天平、注射器,药理生理多用仪。 0.5%苯妥英钠溶液,0.5%苯巴比妥钠溶液。 【方法和步骤】 1.调机:将药理生理多用仪的刺激方式旋钮置于“单次”位置,“A”频率置于“8Hz”,后面板上的开关拨向“电惊厥”一边, 电压调至最大。 2.将输出线前端的两鳄鱼夹用生理盐水浸湿,分别夹在小鼠的两耳上,接通电源,按下“启动”旋钮,即可使小鼠产生前肢 屈曲,后肢伸直的强直惊厥(如未产生强直惊厥,可将“频率”旋钮拨到“4Hz”试之,另换小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