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2015浙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

2、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14山东)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见闻者

(2014浙江)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民殣于道璐

(2014天津)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2013湖南)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2014济南三月模拟) 答案:1、正确 3、——的人/定后标 4、

不同:到/在 5、相同,转折

【复习内容】

一、明通假

⑴无以.

,则王乎( ) ⑵王说.( ) ⑶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 ⑷刑.于寡妻( ) ⑸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⑹盖.亦反.

其本矣( ) 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愬.于王( ) ⑼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二、辨古今

⑴夫我乃行之, 反而..

求之 古义:

今义:连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⑵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⑶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⑷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古义: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⑸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⑹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三、懂活用

⑴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⑵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 )

⑷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0)以一.服八.( )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12)欲辟土地,朝.

秦楚( )

五、理虚词

(1)之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闻也( )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③曰:牛何之.( ) 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⑤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 ) 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⑦之.二虫又何知( )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⑨鹏之.

徙于南冥也( ) (1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哉( ) (2)其

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③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④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

⑥其真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⑦失其所与,不知()

(3)若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③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六、知句式

(1)是乃仁术也( )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3)否,吾不为是也()

(4)是折枝之类也( )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6)臣未之闻也()

(7)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8)莫之能御也()

(9)曰:“牛何之”()

(10)未之有也()

(11)吾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2)天下可运于掌()

(13)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4)否,吾何快于是()

(15)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6)百姓之不见保()

(17)将以衅重( )

(18)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素材积累】

永远的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0.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鲁教版特殊平行四边形综合试题

全章综合测评题 一、选择题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对角线相等 C 、对角互补 D 、对角线互相垂直 2、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D 是菱形BEFD 的一边,菱形BEFD 的对角线交正方形ABCD 的一边CD 于点P ,∠FPC 的度数是( )。 A 、135° B 、120° C 、112.5° D 、67.5°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将一矩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如图(1)、(2),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②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 )。 A 、平行四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4、已知菱形ABCD 的面积为96cm 2,对角线AC 的长为16cm ,则此菱形的边长为( ) 。 A 、32cm B 、10cm C 、14cm D 、20cm 5、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 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 ,在下列条件中,能使四边形EFGH 为矩形的是( )。 A 、AB=CD B 、AC=BD C 、A D ∥BC D 、AC ⊥BD 6、如图,将边长为8cm 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中点E 处,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的长是( ) A 、2cm B 、3cm C 、4cm D 、5cm 第6题图 第8题图 第11题图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C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 、邻边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8、如图,E 、F 、G 、H 分别是四边形ABCD 四条边的中点,要使四边形EFGH 为矩形,则四边形ABCD 应具备的条件是( ) A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B 、对角线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9、如图,在给定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上作一个菱形。甲、乙两人的作法如下: 甲:连接AC ,作AC 的垂直平分线MN 分别交AD 、AC 、BC 于M 、O 、N , 连接AN 、CM , 则四边形ANCM 是菱形。 乙:分别作∠A ,∠B 的平分线AE 、BF ,分别交BC 、AD 于E 、F ,连接EF , 则四边形ABEF 是菱形。根据两人的作法可判断( )。 A 、甲、乙均正确 B 、甲正确,乙不正确 C 、乙正确,甲错误 D 、甲、乙均错误 第9题图 10、一个菱形的周长是20cm ,两条对角线的比是4:3,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 A 、12 B 、96 C 、48 D 、24 二、填空题 11、将一矩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则∠ABC=____________. 12、如图,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C=10cm ,∠ACB=30°, 则∠AOB=_________,AD=_________cm. 13、如图,在菱形ABCD 中,F 为边BC 的一点,DF 与对角线AC 交于点M ,过M 作ME ⊥CD 于点E ,∠1=∠2.若CE=1,则AD=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检测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诗云……”(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为长者折枝(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皆欲赴愬于王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盖亦反其本矣(9)是罔民也 (10)独何与(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无以,则王乎 2、欲辟土地,朝秦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权,然后知轻重 8、树之以桑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14、是罔民也 15、老者衣帛食肉 三、判断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牛何之 5、一羽之不举 6、夫子之谓也 7、易之以羊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9、百姓之不见保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彼恶.知之 5、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6、无伤.也 7、夫子之谓 ..也 8、牛羊何择.焉 9、吾何爱.一牛 10、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不识有诸. 1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12、俯足以畜.妻子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14、奚.暇治.礼义哉 15、苟无恒心 .. 1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7、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度,然后知长短 18、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 19、其.若是,孰.能御之 20、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 22、谨庠序 ..之义 23、我虽不敏. 24、是.乃.仁术也...之教,申之以孝悌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吾何快于是吾惛,不能进于是 4、俯足以畜妻子 5、然后从而刑之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1、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其若是,孰能御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抑抑王兴甲兵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 3、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家祭无忘告乃翁 4、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也,是乃仁术 5、者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为为长者折枝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否,吾不为是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鸡豚狗彘之畜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 王曰:“舍之!吾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 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4.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 地,则牛羊何择焉?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6.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于家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9.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0.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 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3.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4.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2015浙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 2、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14山东)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见闻者 (2014浙江)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民殣于道璐 (2014天津)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2013湖南)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2014济南三月模拟) 答案:1、正确 3、——的人/定后标 4、 不同:到/在 5、相同,转折 【复习内容】 一、明通假 ⑴无以. ,则王乎( ) ⑵王说.( ) ⑶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 ⑷刑.于寡妻( ) ⑸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⑹盖.亦反. 其本矣( ) 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愬.于王( ) ⑼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二、辨古今 ⑴夫我乃行之, 反而.. 求之 古义: 今义:连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⑵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⑶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⑷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古义: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⑸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⑹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三、懂活用 ⑴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⑵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 ) ⑷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0)以一.服八.( )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12)欲辟土地,朝. 秦楚( )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yǐn)孝悌.(dì)邹.周(zōu)莅.临(lì) B.辟.谣(pì)觳.觫(hú)忖度.(dù)褊.小(biǎn)C.挟.嫌(xié)畜.养(xù)庖.厨(páo)庠.序(xiáng) D.鸡豚.(tún)便.嬖(biàn)商贾.(gǔ)胡龁.(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驰援万户侯明察秋毫急风劲草 B.规矩流线形缘木求鱼通宵达旦 C.催眠及时雨寸草春辉敬谢不敏 D.商贾护身符屈指可数权衡利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护 C.度.,然后知长短度: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 ..之义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是故 ..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6.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8.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陷害人民却有所作为的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 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孝悌”的“悌”应读“tì”;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D 项,“便嬖”的“便”应读“pián”,指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故选C。 2、【答案】D 【解析】A项,“急风劲草”的“急”应为“疾”,指猛烈的,大的;B项,“流线形”的“形”应为“型”; C项,“寸草春辉”的“辉”应为“晖”,“春晖”指春天温暖的阳光,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故选D。 3、【答案】B 【解析】B项,爱:吝啬。 4、【答案】D 【解析】D项,“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中“是故”解释为“就是这个缘故”错误,这句话是说“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是故”意思是“所以”“因此”。 5、【答案】D 【解析】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做榜样;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道路。 故选D。 6、答案】D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八下《特殊四边形》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平行四边形两个邻角的角平分线所成的角是( ) A .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D. 不能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 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在菱形ABCD 中,∠ABC =60°,AC =4,则BD的长为( ) A. 38 B. 34 C. 32 D. 8 4、 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 ) A.四条边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 对角线相等 5、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能判定它为正方形的题设是( ) (A )AO=CO ,BO=DO; (B )AO=CO=BO=DO; (C )AO=CO ,BO=DO ,AC ⊥BD; (D )AO=BO=CO=DO ,AC ⊥BD 6、 已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那么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得四边形是( ) A.梯形 B.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7、如果等腰梯形两底之差等于一腰的长,那么这个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 ) A. 60° B. 30° C. 45° D. 15° 8、如图(1) ABCD 中,∠C =108°,BE 平分∠ABC ,则∠AEB 等于( ) A. 18° B. 36° C. 72° D. 108° 9、 如图(2),O 为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的交点,EF 经过点O ,且与边CD 、AB 分别交于点E 、F ,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 ( ) A. 2对 B. 3对 C. 5对 D. 6对 10、如图(3),在梯形ABCD 中A D∥BC,对角线AC ⊥BD,且AC=12,BD=9,则AD+BC= ( ) 1、矩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矩形一边为1㎝和3㎝两部分,则这个矩形的面积为 。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一个夹角为60°两条对角线的和是8㎝,此矩形较短的边长 是 ,较长边与对角线的夹角是 。 3、一梯形上底为5㎝,过上底一端引一腰的平行线与下底相交,若所得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齐桓晋文之事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前言】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原文欣赏《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K12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1.2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 钟(xìn) B .褊.小(bi ǎn) 忖度..(c ǔn dù) 便嬖.. (pián bì) C .吾惛.(h ūn) 邪侈.(ch ǐ) 庠. 序(yánɡ) D .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 (wù) 【答案】 A 【解析】 B 项忖度..(c ǔn duó)。C 项庠.序(xiánɡ)。D 项莅. 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 【解析】 A 项长—掌。B 项帮—邦。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然则废衅钟与. B .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 .言举斯心加诸彼. 而已 D .盖.亦反. 其本矣 【答案】 C 【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无以,则王.乎? B .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 .朝. 秦楚 【答案】 B 【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形容词用作动词。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 (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以,同“已”,停止。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