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答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序号:授课时间:2007年月日(第周)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重点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重点考 点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重点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作者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检测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诗云……”(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为长者折枝(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皆欲赴愬于王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盖亦反其本矣(9)是罔民也 (10)独何与(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无以,则王乎 2、欲辟土地,朝秦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权,然后知轻重 8、树之以桑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14、是罔民也 15、老者衣帛食肉 三、判断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牛何之 5、一羽之不举 6、夫子之谓也 7、易之以羊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9、百姓之不见保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彼恶.知之 5、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6、无伤.也 7、夫子之谓 ..也 8、牛羊何择.焉 9、吾何爱.一牛 10、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不识有诸. 1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12、俯足以畜.妻子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14、奚.暇治.礼义哉 15、苟无恒心 .. 1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7、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度,然后知长短 18、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 19、其.若是,孰.能御之 20、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 22、谨庠序 ..之义 23、我虽不敏. 24、是.乃.仁术也...之教,申之以孝悌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吾何快于是吾惛,不能进于是 4、俯足以畜妻子 5、然后从而刑之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1、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其若是,孰能御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抑抑王兴甲兵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 3、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家祭无忘告乃翁 4、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也,是乃仁术 5、者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为为长者折枝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否,吾不为是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鸡豚狗彘之畜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鲁教版《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2、熟练背诵,并写对字形 【高考链接】 1、(2015浙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 2、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14山东)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见闻者 (2014浙江)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民殣于道璐 (2014天津)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2013湖南)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2014济南三月模拟) 答案:1、正确 3、——的人/定后标 4、 不同:到/在 5、相同,转折 【复习内容】 一、明通假 ⑴无以. ,则王乎( ) ⑵王说.( ) ⑶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 ⑷刑.于寡妻( ) ⑸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⑹盖.亦反. 其本矣( ) 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愬.于王( ) ⑼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二、辨古今 ⑴夫我乃行之, 反而.. 求之 古义: 今义:连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⑵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⑶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⑷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古义: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⑸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⑹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三、懂活用 ⑴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⑵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 ) ⑷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0)以一.服八.( )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12)欲辟土地,朝. 秦楚( )

齐桓晋文之事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K12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原文欣赏《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正音。 二、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见中学语文网中网对译。 ①“齐宣王问曰”至“可”。 ②“无伤也”至“君子远庖厨也”。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至“王请度之”。 ④“五亩之宅”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思考以下问题。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明确: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 明确: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 (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以,同“已”,停止。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2)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那些钱财才以羊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在我心中很有同感啊!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有人给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典题引路】 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及解析 C(例句和C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到B、比D、在) 【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hé)无以,则王.(wàng )乎彼恶.(wū)知之褊.( biǎn )小 予忖度 ..( 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莅.( lì)中国..( cǔn duó)之便嬖 商贾.(gǔ)皆藏于市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殆.( dài )有甚焉 2、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王说说通悦,高兴 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 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是罔民也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3、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所以:……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 ..兄弟至于: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中国: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 ..敌大可以: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 ..刑之从而:跟随着 4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 ..,伏事节下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 ..之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 ..,无他长也自修:自我修养。 解析:A.“细微”指低贱的身份。 答案:A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翻译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普高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了四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通过练习夯实基础。【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二)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 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③王说: 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⑤刑于寡妻: 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⑦盖亦反其本矣: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⑩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①吾何爱一牛: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然后从而刑之: 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 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 ⑧刑于寡妻: 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⑩轻暖不足于体与:

?危士臣: ?朝秦楚: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树之以桑: ?谨庠序之教: 4、一词多义 ①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道芷阳间行: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 (3)臣闻之胡龁曰: ③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诚(1)诚有百姓者: (2)是诚何心也: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 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①是乃仁术也: ②是罔民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⑤何由知吾可也: ⑥将以(之)衅钟: 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⑧莫之能御也: ⑨及(其)陷于罪: 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是诚不能也: ?臣未之闻也: ?牛何之: ?夫子之谓也: ?是折枝之类也: ?未之有也: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然则一羽之不举: ?夫子之谓也: ?树之以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