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完成1~2题。

1.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足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刚期,全球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 “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3.A 4.D

3. 结合材料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4. 结合材料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鼠穴”是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又称之为“壶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5~7题。

5.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岩浆冷凝D.堆积作用

6.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

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稳定半封闭

7.壶穴中常有丰富生物,是因为其

A.充足的光照条件B.中游河漫滩C.泥沙淤积严重D.山前冲积扇

【答案】5. A 6. C 7. D

【解析】

5. 根据材料可知,“壶穴”是在“鼠穴”基础上形成的,其成因是由于水流携带无对坑穴的侧壁持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据此得名。因此。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选A。

6. 结合上题,壶穴的形成与侵蚀作用有关,在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侵蚀较为容易,侵蚀作用也更为强大,壶穴多分布于此。而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以沉积作用为主;高温清洁的水域环

境、稳定半封闭的环境中,侵蚀作用相对较弱,难以发育壶穴,据此分析选C。

7. 壶穴中常有丰富生物,是因为壶穴位于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或山前冲积扇地带,这些位置壶穴很深,水量稳定半封闭,营养物质丰富,故生物丰富。与河道中其它区域相比,壶穴的光照应较弱;中游河漫滩往往几乎无壶穴发育;壶穴形成部位往往侵蚀作用强烈,泥沙淤积并不严重。据此分析选D。

【点睛】本题一定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有利于壶穴发育的是裂隙发育。壶穴中常有丰富的生物,主要是因壶穴很深,水量稳定半封闭,营养物质丰富。

吐鲁番火焰山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和田玉由镁质大理岩与岩浆接触交替变质而成,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浅水河滩是玉石富集区。图a为新疆地形图,图b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回答8~10题。

8. 形成火焰山、和田玉的岩石分别与图5中序号相对应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 拾玉的重要地段和最佳季节是

A. 甲,春季

B. 乙,夏季

C. 丙,秋季

D. 丁,冬季

10. 形成火焰山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生物风化、流水侵蚀

B. 化学风化、冰川侵蚀

C. 物理风化、风力侵蚀

D. 物理风化、海浪侵蚀

答案:8.D 9.C 10.C

【解析】

8. 根据材料,形成火焰山的岩石是沉积岩。形成田玉的岩石是变质岩。根据地质作用类型,图5中序号①是冷凝形成的岩浆岩,②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③是重熔形成的岩浆,④是变质岩。相对应的是②④,D对。

A、B、C错。

9. 拾玉的重要地段是河流出山口,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多,丙地。最佳季节是秋季,水量减小,河床泥沙出露多。C对。甲、乙位于河流上游,流速快,不易沉积,A、B错。丁地水量太小,冬季断流,流水不能把玉石带到这里,D错。

10. 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作用不是主要外力,植被少,生物风化、化学风化作用少,A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B错。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火焰山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物理风化、风力侵蚀,C对。距海远,没有海浪侵蚀,D错。

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下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左图)和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有

A.流量减少B.汛期变长C.流程变短D.泥沙增加

12.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

A.褶皱—一断裂下陷——流水堆积B.断裂——褶皱—一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D.褶皱——断裂—一下陷——流水侵蚀

13.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钻孔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

A.Ql B.Q2 C.Q3 D.Q4

【答案】11.D 12.A 13.B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11.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

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位置没有变化,汛期和流程不会有变化,D正确。

12.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现有断裂,材料中指出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

13.流速比较快,沉积的物质以颗粒大的物质为主,它的重力比较大,不容易携带。而流速减慢,沉积的物质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小,故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顶部有一块巨石,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如图)。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完成14~15题。

13. 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

B. 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

C. 大规模的岩浆喷出冷却形成

D. 风力携带泥沙沉积

14. 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

A. 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 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

C.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 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粘土塔岩层中含有粘土和石块,应该是在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A正确。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岩层往往颗粒较均匀,BD错误。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的岩层有气孔,C错误。

14. 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B正确。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会只留下一根柱状岩层,A错误。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候较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小,CD错误。

【点睛】冰碛土是冰碛地貌的一种,它是指土壤在冰期被冰裹挟在其中,在间冰期由于气温升高而形成的一种土壤,其特点有:①颗粒大小混杂,无分选性,从大块冰川漂砾到极细的黏土混杂在一起,称冰川泥砾土;②碎屑磨圆度差,多具棱角,无定向排列;③砾石面上常有平直钉形擦痕;④冰碛物较致密,孔隙度和压缩性都

很小,透水性弱。

大金石是缅甸一处著名的佛教朝拜圣地;它是一块耸立在悬崖边的花岗岩巨石,海拔1100米。石头表面贴有金箔,石上建有一座7.3米的佛塔。据此完成15~16题。

15. 组成巨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16. 该巨石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 根据材料,巨石是花岗岩巨石,根据岩石的成因,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组成巨石的矿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或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对。地表、地壳不是岩浆的源地,A、B、C错。

16. 该巨石形成时,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后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被外力风化剥蚀,碎屑物质被侵蚀搬运,形成现在的巨石景观,C对。A、B、D错。

【考点定位】岩石的成因,岩浆的来源,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大约七到八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遇岩浆热液而形成的。读图回答17~18题。

17. 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岩

D. 玄武岩

18. 籽玉是山玉经“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作用

B. 风力作用

C. 岩浆作用

D. 冰川作用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 根据材料,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遇岩浆热液而形成的,所以为变质岩。

18. 读图可知,山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经受了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了籽玉,所以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作用。

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玉白菜(下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9~20题。

19. 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岩层年代不同

②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③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下降运动

④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伴随着图中褶皱的产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 据材料可知,翠玉白菜属于变质岩;图中①②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岩浆岩,③分布在岩浆岩周围,是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④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

20. a、b为背斜和向斜构造,其形成是地质作用的差异;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表面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其地势较低,故而经历了下降运动。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沿岸国家盛产大理石,大理石主要由古地中海中沉积的石灰岩变质而形成。意大利有“大理石王国”之称,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目前意大利在开采本国资源的同时,也大量从周边国家进口荒料(石材初级产品)。大理石开采主要有露采(露天开采)和洞采(循着矿脉挖洞追踪开采)两种方式。与露采相比,洞采综合开采成本较低,且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少,但仍有很多地区不采取洞采。如图为意大利地理位置和大理石分布以及开采示意图。

说明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理石矿藏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

【答案】

①古地中海地区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中海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强烈,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③地壳运动使地层隆起抬升;④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大理岩接近或出露地表。【解析】

本题主要分析岩石形成的地质过程。因为古地中海地区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再加上地中海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强烈,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隆起抬升,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大理岩接近或出露地表,因此地中海沿岸地区形成丰富大理石矿藏。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

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

(1)冰川是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于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的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作业【专题5】地壳运动规律(含答案)

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五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8·茂名市一模)读下图某地质剖面图。图中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是( ) A.A地层 B.B地层 C.C地层 D.D地层 解析:对比图中出露地表四层岩石,C岩层保留部分最多,表明岩石最坚硬侵蚀较弱,所以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故选C。 答案:C 2.(2018·佛山市二模)读以下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是褶皱,开挖隧道可选择向上弯曲的部位 B.②处是断层,是大型水库建设的最理想选择地址 C.③④处都是冲积平原,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D.植被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读图,①处岩层弯曲变形,是褶皱构造,岩层向上弯曲的部位是背斜,结构稳固,可以开挖隧道,A对;②处是断层构造,水库建设选择地址要避开断层,B错;③、④处都

是冲积平原,主要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C错;图中植被的变化是沿东西方向变化的,纬度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反映了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错。 答案:A 3.(2018·汕头市二模)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已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荒漠中孤独的耸立了近八百年。263座陵墓已成残垣断壁,9座帝王陵虽骨架尚存,但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造成西夏王陵损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西夏王陵位于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排除BD;风化作用是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作用分布普遍;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吹蚀或磨蚀而造成的破坏,陵墓外表千疮百孔就是这种侵蚀形成的。本题选C。 答案:C 4.(2018·深圳市二模)造成下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图形展示的是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且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化作用。选项A正确。 答案:A 5.(2018·深圳市考前模拟)“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形成这些玄武岩石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完成1~2题。 1.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足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刚期,全球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 “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3.A 4.D 3. 结合材料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4. 结合材料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鼠穴”是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又称之为“壶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5~7题。 5.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岩浆冷凝D.堆积作用 6.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 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稳定半封闭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练习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C)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解析: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比较①②③④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

的是(B)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④,③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4~5题。 4.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C)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解析:夏季受副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雨无风,形成的雾,被下沉气流下压不易扩散。选C正确。 5.夏季,S市主要受(D)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 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高考文科地理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题模拟题3套(带答案解析)

专题练---大气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山东济南章丘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1~ 3题。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D正确。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第2题,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第3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答案:1.D 2.B 3.C

[2018·豫北十校联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根据考察资料绘制了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下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但老师发现他们绘制的①②③④四个信息中,只有③是正确的。读图,完成4~5题。 4.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最可能是() A.8:30~9:30 B.11:00~12:00 C.14:00~15:00 D.22:00~23:00 5.甲、乙、丙、丁四地中,夜雨最多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③信息是正确的,说明谷底空气垂直上升,谷底气温高。夜晚山坡近地面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汇集,导致谷底气流上升。选D。第5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山谷底部在夜晚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故易形成降水。选A。 答案:4.D 5.A [2018·湖北新联考四模]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岛屿面积2 473平方千米,人口1 677人(2012年),人口稀少。岛上最高点海拔1 195米,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毫米,南部年降水量800毫米。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 ℃。岛上有一些农场。下图示意纳瓦里诺岛位置。据此完成6~7题。 6.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 A.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B.濒临德雷克海峡,有暖流流经 C.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 D.山脉西北走向,利于西风深入

2020高考地理:专题提升练5 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提升练5地壳运动规律 能力升级练第10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全国Ⅱ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1.C 2.B 3.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C 项正确。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故选B项。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 (2019·山东济南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4~6题。 4.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 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 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 5.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限时训练

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2018·山东滨州二模)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下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然露于地表。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2.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堆积 解析:1.C 2.A 第1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是中生代,也不会有恐龙,

据此选C项。第2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项错误;贵州地处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强,C项错误;这里纬度低,海拔也不是很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D项错误,选A项。 (2018·天津卷,3~4)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3.D 4.A 第3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项正确;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项错误;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项错误;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项错误。第4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两项错误;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项错误。 (2018·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回答5~6题: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破译地壳运动规律含答案

破译地壳运动规律 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流水堆积 2.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 ) A.雨水和地下水 B.地下水和河流水 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冰川融水和雨水 3.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 A.生物残体 B.河流携带的泥沙 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 D.风力沉积物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第2题,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雨水和地下水。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

冰洞一般指全年都有冰的洞穴。我国山西“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完成4、5题。 4.与欧洲峡湾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冰碛丘陵 B.角峰 C.冰川漂砾 D.冰碛湖群 5.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川消融→形成空洞 B.石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流水溶蚀→形成空洞 C.吕梁山北坡→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 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 【解析】4选B,5选B。第4题,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并且地势落差大,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峡湾和角峰都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第5题,“万年冰洞”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洞穴,洞内的冰应该来自第四纪冰期,再加上洞的特殊结构,使这些冰得以保存。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地壳抬升前,该地( )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图Ⅱ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A.a增大 B.b增大 C.c增大 D.d 减小 答案A B本题组以三峡库区云海日出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题组呈现了一幅景观图五幅示意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云海日出的情境和热力环流的模式,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地理观。第1题,夜晚因无太阳辐射收入,地面温度和近地面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在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库区水域热容量较大,降温慢,相对于库区周围地区温度高,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云海;选项中,①③表

示的是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山坡温度较山谷温度高,表现为谷风,而夜晚相反,表现为山风,①表示山风,与库区云海日出形成原理相符,①正确、③错误;②④表示的是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陆地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②表示白天的海风,④表示夜晚的陆风,故②错误、④正确。第2题,大气受热过程图中,a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d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c表示地面辐射,b 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d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a减少,A、D项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c减弱,C项错误;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b增大,B项正确。 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山东枣庄阶段考试)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 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5+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图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三、常见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仔细观察图例很重要)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1)判断地质构造 ①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②水平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变化如果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 ③不同岩层的位置出现错动则为断层,或者直接由断层图例判断。 (2)分析地质过程 ①如果上覆岩层遭到了侵蚀,说明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 ②如果断层部位的岩块下沉,说明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③如果水平分布的几个岩层中出现侵入型的岩浆岩层,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 ④如果某个岩层在某位置出现缺失现象,一般考虑外力的侵蚀作用。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原有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原有岩层形成时代。 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四)P119]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广西桂林检测)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B.乙 C.丙D.丁 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B 2.B[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图中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甲是

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丙是变质岩,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②,B对。①是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 (2019·试题调研)“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天山北麓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 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 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 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解析:3.C 4.A 5.D[第3题,天山位于亚欧板块内部,A错;冰川、流水侵蚀强烈可以形成谷地,属于侵蚀地貌,而“泥火山”是泥浆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属于堆积地貌,B、D错;“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来自地下深处,因为背斜顶部和断层处岩层破碎,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专项训练

专题4 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卤水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下图为澜沧江河畔盐田位置及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盐田晒盐的旺季与围栏活动门关闭的月份分别是( ) A.1~3月4~6月B.4~6月7~9月 C.7~9月10~12月D.10~12月1~3月 2.该盐田开发历史悠久,推测其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B.干热气候有利于盐矿形成 C.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D.地质构造便于盐井卤水形成 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4.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6.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8.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9~10题。 9.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高考地理专题考点 大气运动规律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专题考点大气运动规律 一、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七个 (1)气压带 (2)六个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二、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3.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具体分析如下。 [图文拓展] 1.在极地俯视图中判断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在不同的变式图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如上图所示(箭头表示风带)。 2.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季风的成因

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3.低压带和高压带对天气的影响 低压带: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 高压带: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水汽易蒸发,不易形成降水,多晴天。4.风对降水的影响

高考地理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1)

2014年高考地理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 下图拍摄于某山(75°E,72°55′S)的山麓,该地全年以偏东风为主。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岩石形态的外力作用有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C.地壳抬升、风力作用 D.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2.下列有关该山所在地区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表水运动速度慢,有利于其下渗 B.形成降水的水汽多来自于大陆内部 C.年降水量少,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 D.地表水缺乏,沙漠广布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是红色砂砾岩受到侵蚀、风化剥落、重力坍塌等综合作用形成的顶平、坡陡、麓缓的方山。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形成丹霞山地貌景观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丹霞山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地壳抬升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侵蚀、重力崩塌—变质作用 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地壳抬升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作用、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5.左图所示的区域 A.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B.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C.河流汛期短,水位季节变化大 D.多山地丘陵,所以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天然河道河水含沙量随时间和空间处于变化当中,下图为某天然河道含沙量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含沙量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粒径越小分布越不均匀 B.各种粒径的泥沙都是河底附近含量最大 C.每种粒径的泥沙各深度都有分布 D.同一河流泥沙平均粒径向下游增大 7.下列对河流含沙量大小影响最小的是 A.流域土地利用状况 B.流域降水量状况 C.流域植被覆盖率 D.流域地势高低 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 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背斜顶部受 ,常被侵蚀成 向斜槽部受 ,不易被侵蚀,反而形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 7.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8.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A.生长边界 B.陆地边界 C.消亡边界 D.海洋边界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 A.在褶皱运动之前 B.在断层运动之后 C.在断层运动之前 D.在图中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10.图中②处的山地成因是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 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11.造成③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 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 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专题六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六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最新考纲]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切脉高考] 1.结合地理图示和有关材料,考查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区域判读及有关资料,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景观图、示意图等,考查岩石的成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知识结构图 高频考向突破 考向一水循环 1

海陆间循环领域最广、范围最 大、环节最多,是 最重要的水循环 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 新 ③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 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 ④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海上 内循 环 参与水量最大 陆地 内循 环 参与水量最小2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而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增加下渗、人工增雨、筑坝蓄水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径流量变化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 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真题例证] (2013广州一模)读“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完成1~2题。 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 1.开都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冰川 B.雨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开都河下游地区自然带最可能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