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案-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方案-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方案-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方案-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r\n

关键词:《尚书》;文献;历史地

地理\xa0

论文摘要:《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梳理其中与农业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从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农业

带动了

文明的进步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尚书》之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继承之功与发轫之功。\xa0

0引言\xa0

\xa0\xa0\xa0\xa0《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在其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些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着重于文字的训话、篇章的分合、真伪的鉴定这些内容,而对于其有着积极的科学意义的农业地理学内容则视而不见。应该说,在《尚书》一书

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传统农业经历了由茹毛饮血、刀耕火褥到畜力牵引、精耕细作的转换过程中,《尚书》各篇由于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这些文字对于了解当时的农业地理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xa0

1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xa0

\xa0\xa0\xa0\xa0中国原始农业从其产生之初就以种植业为解决生产问题的根本大计。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古人通过千挑万选,对适宜作为农作物的野生植物选择和驯化,逐渐培育出基本的宜农作物。从“尝百草”、“播五谷”到“种米粟”,“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趣味和艰难的曲折风险。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有限开垦的土地对于不断繁衍的人口的承载。\xa0

1.1基本生存所需的宜农作物的记载\xa0

\xa0\xa0\xa0\xa0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足够多的人口,首先就涉及到宜农作物的选择,其产量和质量就是关键的因素。《尚书》中所涉及到的“百谷”主要有谷、禾、翟、秸、柜、米、黍、粟等以及加工之后产生的模(\xa0qin)、食、粮、玉食等。例:\xa0

\xa0\xa0\xa0\xa0百谷(3):谷类总称;《尧典》篇有:“播时百谷”;《洪范》篇有:“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谷:庄稼总称;《吕刑》篇有:“农殖嘉谷;百谷”。\xa0

\xa0\xa0\xa0\xa0禾(2):庄稼的总称;《金滕》篇有:“禾尽堰,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xa0

\xa0\xa0\xa0\xa0翟(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由亩,越其罔有黍翟;,《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xa0

\xa0\xa0\xa0\xa0米(2):谷米;,其中《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另《益樱》篇有“藻、火、粉、米、漏,敝"稀、绣”。\xa0

\xa0\xa0\xa0\xa0黍(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稠;,《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xa0

\xa0\xa0\xa0\xa0粟(1):谷子;《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xa0

\xa0\xa0\xa0\xa0\xa0\xa0以上是未加工的百谷,古人把这些粮食加工后做成熟食则有:\xa0

\xa0\xa0\xa0\xa0粮(1):干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xa0 \xa0\xa0\xa0\xa0食(6):指食物;民食,引申指农业生产;《尧典》篇有:“食哉惟时”。玉食:美食;《洪范》篇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xa0

\xa0\xa0\xa0\xa0粮(1):食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xa0 \xa0\xa0\xa0\xa0另外果树记载有桑、橘、抽等:\xa0

\xa0\xa0\xa0\xa0桑(1):树名,桑有堪;《禹贡》篇有:“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xa0 \xa0\xa0\xa0\xa0橘(1),抽(1):水果名;《禹贡》篇有:“厥包橘抽锡贡”。\xa0

\xa0\xa0\xa0\xa0“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在新石器时代己有粟、黍、稻、麦等种类,其中又以粟和稻种植的时间最早,分布的地区最广。到西周时期已大体俱全了。其中粟和翟又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z}。在《尚书》中,提到粮食作物,主要也是讲粟翟。例如《盘庚》篇说:‘,’隋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同(gang)又黍、翟”,《酒浩》篇说:“其艺黍樱,奔走事厥考,厥长”,这都反映了黍、樱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xa0

1.2生活和生产所需物品的记载\xa0

\xa0\xa0\xa0\xa0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基本的吃饭,生存无虞了,先民也不放弃对于那些未能驯化的野生植物的利用,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如其对“草”的称谓,计有草、卉、当菱、茨、菱、著茅、藻、麻、桌等。例:\xa0

\xa0\xa0\xa0\xa0草(6):草木植物总称;《尧典》篇有:“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赤值坟,草木渐包厥草惟舔,厥木惟条”;《洪范》篇有:“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庞(wu)"。\xa0

\xa0\xa0\xa0\xa0卉(1):草总称;《禹贡》篇有:“岛夷卉服”。\xa0

\xa0\xa0\xa0\xa0茨(1):茅、苇之类;《梓材》篇有:“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壁茨”。\xa0

\xa0\xa0\xa0\xa0菱(1):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当菱,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自菱: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峙乃自菱”。\xa0

\xa0\xa0\xa0\xa0除了草以外,《尚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树木相关的内容:乔、干、木、柏、柱(chun)、漆、桑、树、松、条、桐、抽、橘、犀、桔、莫、刊、朴、桔、器、琴、瑟、矢等。\xa0

\xa0\xa0\xa0\xa0乔(1):高大;《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xa0

\xa0\xa0\xa0\xa0柏(3),钝(1):树名;《禹贡》篇有:“钝、斡、括、柏”。\xa0

\xa0\xa0\xa0\xa0漆((2):树名;《禹贡》篇有:“厥贡漆丝,厥筐织文厥贡漆、枲、絺、纻,厥筐纤扩;。\xa0

\xa0\xa0\xa0\xa0犀(1):山桑;《禹贡》篇有:“厥筐犀丝”。\xa0

\xa0\xa0

\xa0\xa0

\xa0\xa0

\xa0\xa0\xa0\xa0松(1):树名;《禹贡》篇有:“岱吠丝、桌、铅、松、怪石”。\xa0

\xa0\xa0\xa0\xa0条(1):枝条,引申为长;《禹贡》篇有:“厥草惟睬,厥木惟条”。\xa0 \xa0\xa0\xa0\xa0桐(1):树名;《禹贡》篇有:“羽欧夏翟,峰阳孤桐”。\xa0

\xa0\xa0\xa0\xa0这些记载虽然与人们的吃饭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

和生活条件,也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xa0

2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xa0

\xa0\xa0\xa0\xa0通过对《尚书》中记载的农作物的研究,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农事活动的频繁化与经常化,使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先人通过辛勤的尝试与耕作,合理配置与布局,推广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增肥改土,改进经营和

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人们付出了有效的劳动,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因此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的过程,而一部农业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xa0

2.1农事活动对于壤土的改造\xa0

\xa0\xa0\xa0\xa0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而让土地具有肥力则是人力改造的结果。田地、土壤是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这几个字在《尚书》中多次出现,意义也大致相近,土字共出现55次,田字共出现18次,壤字共出现5次,另外于土地、田地相关的败字在《尚书》中出现4次,堡字出现了6次,苗字出现1次。\xa0 \xa0\xa0\xa0\xa0从开放的自然系统里看,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由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改变;而土壤通过自身的肥力,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料)以及协调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禹贡》篇中根据土色、质地和水

,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值、涂泥、青黎和滨海广斥等,同时结合地形、植物和土壤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土壤进行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实验。这种土地分类的级别是到土类,是一种

层面上的分类。\xa0

\xa0\xa0\xa0\xa0土:泥土、土壤,《益樱》篇有“惟荒度土功”,就是指治理水土的事;《酒浩》篇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其中土物是指土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土生土长就有了另一层引申义,即乡土的、本土的意指;《召浩》篇有“自服于土中”,土中指洛邑,洛邑在九州的中心,这里面又有土地、国土的意思,进而演化为国土、疆土之意。\xa0 \xa0\xa0\xa0\xa0壤,《尚书》全书中出现的5次中有4次在《禹贡》篇:“厥土惟白壤”、“厥土惟壤”、“厥土惟黄壤”、“成则三壤,成赋中邦”,皆为土壤之意,另《康王之浩》篇有“敢执壤奠”,是土壤、地里所产出的(物品、农作物)。按李学勤本《尚书正义》的解释,冀州土壤本色为然,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而雍州色黄而壤;豫州只言壤,不言其色,是因为州内之土的颜色不统一、无法概括的原因;九州别定赋税,依据三种土壤而定,因土壤的肥瘩存在差异,故分其壤为上中下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土壤肥力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能够根据土地的产出来计算肥瘩的等级,且大略地分为三品,从而定赋为九等,以之为贡赋之差。\xa0

\xa0\xa0\xa0\xa0万物土中生,所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十分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如开垦荒原、平整土地、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于是在开垦前的自然土地一旦经历了人们的劳动,就由自然化的土壤逐渐地向耕种化的土壤方向演进,最终成了劳动的产物。土壤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可再生资源,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土壤过程又具有继承性和叠加性,土壤的性质也就多样化,因此古代对于土壤属性、生产力状况等因素的研究也就显得弥足珍贵。\xa0

2.2亦苦亦甘的农事活动\xa0

\xa0\xa0\xa0\xa0为了使农业得以发展,要有相应的农耕活动和农耕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来相,以垦草莽。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对于农事活动的规律性的把握:稼稿、勤、艺、劳、农、后樱、稽、殖、种、侄等文字记载。《盘庚》中直接涉及农业状况者,如:“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翟”。这是盘庚率臣民迁殷后,对那些不愿在殷地居住的臣民训诫的

一番话。前者把农业比作结网的大绳,后者则告诉人们:如果农人不去劳作,那就会得不到好的收成。言外之意就是不参加农事活动就会使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xa0'

方案-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 '\r\n 关键词:《尚书》;文献;历史地 ; 地理\xa0 论文摘要:《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梳理其中与农业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从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农业 的 带动了 文明的进步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尚书》之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继承之功与发轫之功。\xa0 0引言\xa0 \xa0\xa0\xa0\xa0《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在其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些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着重于文字的训话、篇章的分合、真伪的鉴定这些内容,而对于其有着积极的科学意义的农业地理学内容则视而不见。应该说,在《尚书》一书 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传统农业经历了由茹毛饮血、刀耕火褥到畜力牵引、精耕细作的转换过程中,《尚书》各篇由于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这些文字对于了解当时的农业地理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xa0 1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xa0 \xa0\xa0\xa0\xa0中国原始农业从其产生之初就以种植业为解决生产问题的根本大计。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古人通过千挑万选,对适宜作为农作物的野生植物选择和驯化,逐渐培育出基本的宜农作物。从“尝百草”、“播五谷”到“种米粟”,“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趣味和艰难的曲折风险。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有限开垦的土地对于不断繁衍的人口的承载。\xa0 1.1基本生存所需的宜农作物的记载\xa0 \xa0\xa0\xa0\xa0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足够多的人口,首先就涉及到宜农作物的选择,其产量和质量就是关键的因素。《尚书》中所涉及到的“百谷”主要有谷、禾、翟、秸、柜、米、黍、粟等以及加工之后产生的模(\xa0qin)、食、粮、玉食等。例:\xa0 \xa0\xa0\xa0\xa0百谷(3):谷类总称;《尧典》篇有:“播时百谷”;《洪范》篇有:“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谷:庄稼总称;《吕刑》篇有:“农殖嘉谷;百谷”。\xa0 \xa0\xa0\xa0\xa0禾(2):庄稼的总称;《金滕》篇有:“禾尽堰,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xa0 \xa0\xa0\xa0\xa0翟(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由亩,越其罔有黍翟;,《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xa0 \xa0\xa0\xa0\xa0米(2):谷米;,其中《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另《益樱》篇有“藻、火、粉、米、漏,敝"稀、绣”。\xa0 \xa0\xa0\xa0\xa0黍(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稠;,《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xa0 \xa0\xa0\xa0\xa0粟(1):谷子;《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xa0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专题2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主干知识框架 核心要旨归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 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概况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八年级下册农业地理导学案.33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说出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主要部门及主要产品 2、了解我国农业优先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3、了解学习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说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的部门 难点:重要性 【预习新知】 1、农业的定义指。 2、农业包括的主要部门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3、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 A.上山打野兔 B.野外采蘑菇 C.水塘养鱼 4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活动一:探究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活动二: 1农业部门 种植业是: 林业是: 畜牧业是: 渔业是: 2四大农业部门在生产中有哪些的应用? 活动三:探究“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2、生产方面 生活方面 活动四 1农业现代化的措施有那些?(政策) 2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有? 活动五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的功能有()()()()()现代农业的形态()()()

【检测巩固】 1.下列那些是来自于种植业() A森林B棉花 C牛奶D茶叶 2.关于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目标是()A发展旅游B改善环境 C发展畜牧业D增加木材和产草量 3.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B.印度 C.中国D.法国 4.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部门是() A.种植业B.林业 C.畜牧业D.渔业 5关于我国农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B我国农业历史悠久 C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生活资料 D我国气候受季风影响大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6关于农业叙述正确的是() A养奶牛不属于农业 B农业生产就是生产粮食 C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 D世界上农业生产的条件都相同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学将农业简单地定义为种庄稼。“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稼、人、地、天四个因素。中国传统农学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稼,即农业生物 二人,即农业生产者 三地,即土地和土壤 四天,即农业气候,也指农业生物的各种特性 一稼 稼,即作物。中国是世界少数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们已先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北武安磁山、湖南醴县彭头山、湖南道县玉蟾寺、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等地发现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址,其中有的年代已接近万年以前。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作为世界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对于世界农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朝鲜和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的栽培稻种即来自中国。又如今天世界上许多种语言中都还保留了大豆“菽”和“茶”的读音,这又表明中国是大豆和茶的故乡。 【一】五谷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传说神农播“百谷”,说明当时的作物种类有数以百种之多。但后来又出现了“五谷”、“六谷”和“九谷”的说法。其中“五谷”说最为流行,“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六谷”、“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也可能与解释者的经验有关。“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唐珂 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 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耕文化门类众多,包括古代农学思想、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治水文化、物候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产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畜牧文化、饮食文化、酿酒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农民艺术、农业文化遗产、涉农诗词歌赋等等。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涉及人们发明和创作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据此证明,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农耕文化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中华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12.D最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B是原始农业,所以排除。A 是耕作的特点,不是耕作方式。C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即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D才是耕作方式。 13.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千金方》13.B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14.“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14.C 阁臣、票拟,这是与内阁相关的词语。内阁制正式形成于明朝永乐帝时期。15.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15.D 注意乾隆年间和洋船这两个信息,当时清王朝推行对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所以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 16.“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16.A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所要表述的意思是:史学离不开史料,理论离不开史料,必须经过一番史料的搜求,才能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项。 17.图9中的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图9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 17.D 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均没有打进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进北京城,占领紫禁城,联军司令部在此办公。18.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18.B 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中国传统农业成就和精华—水稻栽培

中国传统农业成就和精华—水稻栽培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也就是说,中国绝大部分人口是依靠稻米来养活的,可见稻米对于中国的贡献。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在这里,历史上不仅有野生稻的记载,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野生稻的分布,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民发现了8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时间从1万年前到4,5千年前不等,而且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稻作遗存的数量还在增加,年代还有不断推前的趋势。水稻虽然起源很早,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却名不见经传,甚至它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水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期处在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稻作技术也比较原始,史书中往往把它概括为“火耕水耨”。所谓“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当稻苗和杂草同时长出来的时候,便放进水去,由于在淹水的条件下,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水稻的系统发育是生长在积水的沼泽地,它的根系有裂生通气组织,是沼泽地植物特有的通气组织,也即从茎叶输送空气到根部的通

路。如淹水过深而致呼吸发生阻碍时,还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又,根在幼嫩时营水分养分的吸收作用,老化后细胞壁厚化,只营通导作用,可防止体内氧气的散失。另外,在主茎和分蘖节的地上部茎节平时不会生不定根,似是而非在湿度过大或积水浸淹下,地上部茎节也会生根,潜在叶鞘基部裂缝穿出外面,进行吸收作用。加上水稻节间有随着水层加深而伸长的特性,都是灌水能淹死杂草而无伤于稻苗的生物学依据。火耕水耨虽然成功地利用了稻和草在淹水条件下的不同反映,达到除草的目的,但却是一种较为落后的稻作技术,它适合于地广人稀,劳力缺乏时使用。但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火耕水耨便被精耕细作所代替。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主要包括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水田耕作和旱地耕作在很多方面是可能通用的,不过适应南方稻田的特点,耕作工具上有些改进。如南方稻田和北方旱地相比,一般面积较小,原来的直辕犁使用起来就显得不灵活,于是在唐代出现了江东犁。江东犁是一种曲辕犁,它小巧灵活,能适应小块土地耕作时经常拐弯的需要。又如水稻是在水中生长,水层的深浅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要求田面平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平深浅一致,而每块稻田面积偏小,除了因自然原因以外,还在于小块稻田便于平整。为了平整田面,

工业设计开题报告模板.doc

2016工业设计开题报告模板 时尚是有艺术品位的生活,时知务也,尚在品质!时尚一族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所追求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不断的提高的,但不变的是一直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为了满足这一人群的需要,时尚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向更高的品质发展。 概念车可以理解为未来汽车,汽车设计师利用概念车向人们展示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反映着人类对先进汽车的梦想与追求。概念车往往只是处在创意、试验阶段,也许永不投产。与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车不同,每一辆概念车都可以摆脱生产制造工艺的束缚,尽情地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一族这个人群在未来的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将会愈来愈庞大。为了满足这一人群的旅游出行进行交通设计是又必要性的。 概念车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与引导这些变化的方向。肯奥库亚马说过世界在变,汽车在变,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内会变得很剧烈。交通工具也要随着这种变化不管更新、改变。未来概念车的设计可以推动我们的交通发展,解决很多我们生活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我们未来的出行、旅游更加方便。

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在设计中不再是不切实际,对于概念车的设计天马行空的创意和随心所欲的想象已经成为一种珍贵财富。舞动的概念、迸发的理念塑造了经典概念车的楷模。概念车体现了汽车设计师的灵感和风格,概念车甚至不受量产车的条件限制,可任意采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针对时尚一族的概念车设计需要打造出时尚、艺术、高品位的产品,因为品质与美是要艺术的手法去塑造,艺术提高品位,艺术是脱俗的,出类拔萃的;时尚是高尚的,时尚离不开艺术,艺术可以创造时尚。 2、意义: 时尚赋予人们不同的内涵和神韵,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味,精致、展露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在精神上的或是物质上的追求都促进了人类生活。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姓名: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112班 学号: 22211230 指导教师: 丁晓蕾职称: 2012 年12 月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3) 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 (3) 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3) 1、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4)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和内容 (5) 2、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 (5) 2、1、1湘西侗族农耕文化类型 (5) 2、2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容 (5) 2、2、1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 (5) 三、中国农耕文化旅游价值的分析 (7) 3、1农耕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7) 3、2农耕文化对于云南地区的价值 (8)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价值 (9) 4、1农耕文化的开发 (9) 4、1、1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开发 (9) 4、1、2特色农耕旅游开发 (11) 4、2农耕文化的保护 (11) 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2) 5、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12) 5、1、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现状 (12) 5、1、2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 (12) 5、2休闲农场 (14) 5、2、1休闲农场的发展现状 (14) 5、2、2农耕文化在休闲农场中的作用 (14) 六、总结 (15)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 周杰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基本产业。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农业的发展状况,常常被认为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依然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感到困扰,很多经济学家都曾为研究这个问题花费了极大的精力。 一般的看法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界线,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达到可以用较少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就能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农产品,不仅充分满足国内全社会粮食消费之外的需求,还可以大批出口国外。这就是除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之外所谓“剩余农产品”问题,人们总是把它作为社会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条件和标志。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把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把这种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称之为“现代农业”。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则仍然处于这个发展界线之下,甚至仍然沿袭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仅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劳动,而且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还十分有限,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传统农业”。 对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划分,本来是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手段应用的水平、程度和范围来确定的。凡是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有较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高技术配套产业的密切配合,这就是现代农业;如果继续使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手段,主要还是人畜耕作、人工收种、人背马驮、靠天吃饭等,则是传统农业。有时,虽部分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或实用技术,包括使用一些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化肥农药等,但它并未使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局面改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很有限,大量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还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就仍然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显然,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都曾有农业方面进

人文地理学复习知识的

研究对象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研究 主要的学科特性:⑴社会性;⑵区域性;⑶综合性 德国(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区域学派: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创始人) 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韦伯(工业)、克里斯泰勒(城市)、廖什(市场) 法国:白兰士:人地相关论;白吕纳:《人地学理论》将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英国: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绝对论)巴罗斯(适应论)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①集中的核心,模糊的边界,具有同心圆的空间模型;②自然形成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特征①中心位置及边界界限确定②中心功能性作用③区内的功能联系④人工 文化扩散:㈠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㈡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成为“文化史层”研究。 环境绝对论定义: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代物:亚里士、孟德、黑格尔评价:①环境绝对论思想尽管流行较长但从20c30年代遭到许多批判,影削弱②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绝对论有其生产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③但它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具有片面和错误。 可能论(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定义: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白兰氏、白吕纳 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人地关系中影响较大。 生态论代表人物:罗克斯比 生态论代表人物:巴洛斯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三原则: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有何内在联系? 新教伦理的熏陶墨化,形成资产阶级禁欲勤勉、工于算计、追逐财富的人格特征。世代相传,风行广泛,形成一种社会态度,并形成想适应的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互动性发展,走向一体,

室内色彩搭配技巧的一些黄金定律

室内色彩搭配技巧的一些黄金定律 现代风格 以简洁明快为其主要特色。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应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室内景观显得简洁、明快,完美地反映出“少就是多”这一设计概念。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复古风格 当人们对现代生活求新求变的要求在不断得到满足时,又萌生出一种向往传统、怀旧复古的情绪。在复古思潮影响下,十八、十九世纪盛行于欧洲的装饰风格又出现于现代建筑之中。例如曲线优美、线条流动的洛可可风格的家具被人用来作为居室陈设,再配以相同格调的壁纸、帘幔、地毯、家具等,显得恬静典雅、古色古香,宛如回到上个世纪中去。又如在室内摆置古典风格的饰品柜,陈列各种颇有欣赏价值的古代餐具、茶具等器皿,给室内增添了端庄凝重的气氛。 乡土风格和自然风格 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这样可使室内景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例如“渔家”的布置采用较暗的灯光,墙上挂着鱼叉、鱼网和船桨,天花板用的是一艘底儿朝天的小木船,置身其中,仿佛来到渔村,享受到特有的幽静和温情。 大城市生活的紧张、拥挤和环境污染,使人们产生厌倦,向往能享受更多阳光、空气、鸟语花香的环境。这种思绪使人们崇尚自然的室内布置,例如采用不加粉刷的砖墙面,将粗犷的木纹刻意外露于室内。木、藤家具造型朴拙,甚至带着原有的树皮,形成一种自然轻松的田园韵味。有的将绿色植物、花卉、鸟雀引进室内,使人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东方风格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家具、陈设及日用品,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民族气息。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具有持久性,它的美不受时代潮流限制,因此不少人常常凭借东方风格的器物所特有的恬静、含蓄、稳重的气质来增添现代居室的神采韵律。东方风格的室内布置是灵活多样的,有时将室内一角布置成东方韵味的环境,有时整个房间或整幢房子都用东方风格的家具、屏风、古董、刺绣等装点。 后现代风格 主张兼容并蓄,凡能满足当今居住生活所需的都加以采用。这种风格的室内设计,空间组合十分复杂,突破完整的立方体、长方体的组合,且多呈界限不清的状态。利用设置隔墙、屏风或壁炉的手法来制造空间层次感,使居室在不规则、界限含混的空间利用细柱、隔墙,形成空间层次的不尽感和深远感。后现代派的设计者们还常将墙壁处理成各种角度的波浪状,形成隐喻象征意义的居室装饰格调。 居室色彩选择搭配应以符合主人的心理感受为原则。通常,有这样几个色调的搭配方法: ——轻快玲珑色调。中心色为黄、橙色。地毯橙色,窗帘、床罩用黄白印花布,沙发、天花板用灰色调,加一些绿色植物衬托,气氛别致。——轻柔浪漫色调。中心色为柔和的粉红色。地毯、灯罩、窗帘用红加白色调,家具白色,房间局部点缀淡蓝、有浪温气氛。 ——典雅靓丽色调。中心色为粉红色。沙发、灯罩粉红色,窗帘、靠垫用粉红印花布,地板淡茶色,墙壁奶白色,此色调适合少妇和女孩。——典雅优美色调。中心色为玫瑰色和淡紫色,地毯用浅玫瑰色,沙发用比地毯浓一些的玫瑰色,窗帘可选淡紫印花的,灯罩和灯杆用玫瑰色或紫色,放一些绿色的靠垫和盆栽植物点缀,墙和家具用灰白色,可取得雅致优美的效果。 ——华丽清新色调。中心色为酒红色、蓝色和金色,沙发用酒红色,地毯为暗土红色,墙面用明亮的米色,局部点缀金色,如镀金的壁灯,再加一些蓝色作为辅助,即成华丽清新格调。 住宅装修色彩技巧

中国农耕文化节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 五:活动背景 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二者互为因果。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要将新叶村古

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 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 六:目的意义: 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

高中地理】 农业地理中13种特

【高中地理】农业地理中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理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具有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学习的重点,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等是我们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但是你知道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园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等都是什么意思吗?虽然这些在地理课本上没有见到过,但它们都是非常有特色农业地域类型哦,快来涨知识! 1、【蓝色农业】 指的是以蓝色海洋为依托的水生农业。具体来说就是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鱼、虾、贝、藻类等养殖的水产农牧活动。海洋作为生命的摇篮,占地球面积的71%,拥有地球上3000多万种物种中的99%,而陆地拥有物种不到1%。 在当今人口膨胀,资源、土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人们已经感到单纯依靠陆地农业将不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粮食危机。向陆地以外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行动目标,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成为了首选。实施“蓝色农业”计划,开发、保护海洋,将有利于缓解人类的资源压力,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2、【白色农业】 指的是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白色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因为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称之为“白色农业”。这种工业型新农业,其生产潜力巨大。“白色农业”目前已形成6项产业,即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微生物饲料”是白色农业的主体产业,是实现“人畜分粮”目标的物质基础。 3、【绿色农业】 传统绿色农业是指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植物种植,它从人类历史新石器时期产生的原始农业至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 现代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的产业。 它具有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来保障较高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持续性(即

中国传统配色方案

中 国 传 统 配 色 方 案 长城灰??蜿蜒起伏得万里长城与掩映在绿树丛中得四合院民居得灰色,就是北京城传统建筑景观中得重要得标志色。灰色就是北京奥运色彩系统中独具魅力得元素.??基础色彩(配图):?PANTONE: 443C? CMYK:C10,M0,Y5, K35 ?RGB: R150,G160,B154??辅助色彩(配图):

PANTONE: 413 C CMYK:C0,M0,Y10,K20 RGB:R204,G204, B184 国槐绿? 国槐就是北京市市树,郁郁葱葱得国槐绿就是自然得风采,就是生命与环境得象征。国槐绿寄寓着北京珍视

自己得家园,与自然与谐发展,表达了“绿色奥运”理念。?基础色彩(配图):??PANTONE:356 C ?CMYK:C100,M0,Y90, K25 ?RGB: R0, G104,B52 ?辅助色彩(配图): ?PANTONE: 363 C CMYK: C75,M0, Y100,K20 ?RGB:R51, G132,B33 ?PANTONE:390 C ?CMYK: C30,M0, Y100,K5 ?RGB:R170, G208,B16

琉璃黄

青花蓝? 温润而典雅得“青花蓝”,具有一种历史得美感,就是北京丰富多彩得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性得色彩。象征着文明与创造。??基础色彩(配图):??PANTONE:286 C ?CMYK: C100,M60,Y0,K5??RGB:R11,G61,B146 辅助色彩(配图): PANTONE:299 C CMYK:C85,M20, Y0,K0 RGB: R42,G139,B190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 1 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目录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2)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2)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3) (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3)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 (4)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6) 1 观光旅游 (6) 2 体验旅游 (7) 3 乡村旅游 (7) 4 教育旅游 (7) 5 探索发现旅游 (8) 6 历史旅游 (8) 7 节庆旅游 (8) 8 其他旅游吸引物 (9)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 (9) (一)开发成功例子 (10) (二)开发中的问题 (11) (三)保护现状 (13) 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5) 六.个人小结 (20)

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农耕文化①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涵是什么?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机遇,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遇,就被动,就落伍。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取宜。宜即适宜,适合。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守则。则即准则、规,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中国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守则的主要容一是守,二是当位。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①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