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 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
毛颖
(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 3 种分析模式—图底理
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
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
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从分析
工业建筑特点、外部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来
研究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以此探讨出其他城市
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
模式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Eastern Suburb memory
MAO Ying (Sichu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in the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dat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inductive inference, this thesis takes Eastern Suburb Memor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its backgrounds before transformation,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aster plan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discuss the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pa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ld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buildings; Behavior pattern
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 出本文创新点
成都东郊工业区
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期,是重要的 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

业集中地,创造了成都 1 东郊记忆简介 工业的辉煌。但是,随 1.1 历史沿革
成都东郊记忆建 着城市的发展,东郊工
成于 2009 年,其前身 业区成为了城市的诟
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 病,出现诸如加大污
管厂,是 1950 年代前 染、改变微气候、影响
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延 居住环境、破坏城市整
续到 1990 年代初仍在 体形象等等的问题。因
扩建(图 1-1)。该厂主 此成都市委、市政府于
要生产示波器和显像 2001 年做出了“东调”
管,诞生了中国第一支 的重大决策:搬迁处一
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 大批工业企业,腾出大
投影现象管。2012 年 批工业土地,在 5 年至
11 月 1 日,“东区音乐 10 年内,通过企业搬出
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 后土地的重新规划和
“东郊记忆”。是国内 建设,推动东郊旧城区
首家数字音乐产业聚 的整体改造,提升东郊
集区和以音乐为主题 城市形象。而东郊记忆
的体验公园,由原本的 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
“二园”——音乐产业 例子,它成为极具后现
集聚园和音乐文化体 代性特征的文化创意
验园上升到“一基地, 产业园区。

多名片”的文化创意产 桥路以北,崔家店北一 业园。“一基地”即音 路以西的区域。项目总 乐产业基地;“多名片” 占地 856 亩(一期 218 即在音乐名片之外,园 亩,二期 162 亩,三期 区 要 力 争 成 为 融 合 音 476 亩),目前一期改建 乐、美术、戏剧、摄影 工作已经完成。依附于 等 多 元 文 化 艺 术 的 复 猛追湾—建设路商圈。 合文化平台。
图 1-1 原红光电子管厂鸟瞰
1.2 东郊记忆的区位 东郊记忆位于成
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以 东,建设路以南,沙板
图 1-2 东郊记忆区位图
2 东郊记忆的建筑改造
从图 3-1 看出,改造后, 演艺中心是园区内跨 度最大,面积最大的建 筑单体,成为东郊记忆 中最为突出的功能建

筑实体。其南面临街的 所 占 用 地 比 例 关 系 的
侧 界 面 采 用 了 建 筑 界 研究[1]。
面前进后退的效果,丰
东郊记忆外部空
富了建筑形态,有一种 间 具 有 工 业 厂 区 的 普
视 觉 连 续 的 效 果 和 秩 遍特点:①厂区规划设
序感。与之相邻的成都 计 以 保 证 生 产 物 流 的
舞 台 则 是 整 个 园 区 肌 快捷通畅为出发点,建
理中最大的建筑围合 筑空间布局呈现出秩
形态,成为视觉焦点, 序感、逻辑性;②工业
采 用 四 周 不 完 全 围 合 建筑实体跨度大、进深
封闭的院落形式,在完 大;③建筑单体间留有
形 的 意 识 倾 向 下 仍 然 弹性空间。
可以视为向心的积极
改造后的东郊记
空间,成为整个园区的 忆 基 本 遵 循 原 红 光 厂
高潮。
的布置格局,园区打造
了两条平行的步行街
为主要轴线,呈鱼骨状
3 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布局。并且呈现出明显
3.1 图底理论分析
的分级:其中中央大道
图-底理论是基
成为最核心的脊骨,宽
于建筑体量为实体(图)
约 10 米;北街、东街、
和开敞空间为虚体(底)
明星街为次级道路,宽

约 5 米,而舞台东街等 连通性道路为三级道 路,宽只有 3 米左右(见 图 3-2)。这种道路布局 将大小不等的空间虚 体很好的联系起来,呈 现出特定的层次,即 “街巷空间——开敞 空间——半开敞空间 ——私密空间”。各层 空间具有渗透作用,没 有特定的顺序。
东郊记忆在侧界
面和地界面上对工业 元素进行了合理运用。 例如,酒吧工厂区围合 成狭小局促的空间形 态,保留改造了以前的 水塔、烟囱、运输管廊 等,使狭窄的空间有向 上的延伸感,同时有利 于营造酒吧街区独特 的氛围(见图 3-2)。
另外,利用工业建 筑跨度大,楼层空间宽 大,易于拆移清理和创 造性改造的特点,对中 央大道南侧的大体量 工业建筑的底部进行 了空间虚体由“无”到 “有”的改造,使得原 有建筑实体的内部空 间串联起来,改造成高 端老牌音乐器材的体 验式通透街道——天

籁街。形成别有洞天、
建筑实体沿道路
缩放有致、韵律完整的 整齐排列,建筑覆盖率
有 机 空 间 序 列 ( 图 达 49.06%(如图)。其
3-4)。
中,中央大道南侧的建
筑空间结构多呈现出
“外封闭,内开敞”的
形态,大大小小的开敞
空间、半开敞空间穿插
在街巷或院落空间中。
保留了原有的复杂工
业构筑物肌理,反映了
工业园区特有的生产
流线关系和使用便利
东 郊 记 忆 的 改 造 的原则。
很好地保留了工业园
区的特征,但是以文化
创意产业为出发点,建
筑单体显得尺度偏大,
缺乏亲切感,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人们的参与
性。

图 3-1 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图” 图 3-3 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底”
图 3-2 酒吧工厂区空间狭小局促 图 3-4 建筑底层架空改造
旧工业园区外部 空间环境比较简单,缺 乏基础设施和景观打 造。东郊记忆在原有的 基础上,对外部空间形 态进行了装饰小品、界 面新旧对比等改造,形 成了独特的空间领域。 但是,基础设施仍然不 能满足园区参观人群, 例如东大门的南侧有 一块开敞空间,暂时设 为公共绿地,但其内部 没有如是等石桌等供 人休息的设施或参与 性的健身器材,因此此 处成了一处消极空间, 极少有人光顾。
3.2 连接理论分析空间形态
连接理论源于连 接不同因素之间的 “线”,这些线由街道,

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 中 国 移 动 音 乐 基 地 组
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 成的演义展览和文化
城 市 各 个 部 分 的 连 接 餐饮商务区。对外则与
要素组成。分析旨在组 环 绕 的 城 市 道 路 有 机
织 一 种 关 联 系 统 或 一 衔接,衔接处均设有地
种网络,为有序的空间 下车库出入口,用人车
建立一个结构,重点在 部 分 分 流 的 方 法 来 组
于循环流线的图示,而 织内外交通(见图 4—
不是空间格局[1]。
1)。
4.1 交通流动空间
街巷路主要分布
园 区 的 交 通 流 动 在各个功能区中,串接
空间分为两个层级: 不同的开敞半开敞的
主道路和街巷路。主道 空间组合,交通流线受
路为中央大道,从东向 人的主观选择性影响,
西贯通整个园区,对内 引导性没有主道路强。
主要连接不同的功能 街巷路与主道路的界
区,又将整个园区分为 定 主 要 是 依 靠 道 路 的
两 个 部 分 : ① 以 天 籁 宽度以及地面铺装。主
街、酒吧工厂、星工场 道 路 中 央 大 道 采 用 鲜
为 主 的 娱 乐 学 习 区 ② 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
由 成 都 舞 台 、 演 艺 中 明地界面,强调了它的
心、明星街、东郊食堂、 主体地位,加强了聚集

和引导功能。而街巷路 往往隐藏在大体量的 工业建筑之间,路口偶 尔有充满工业感的雕 塑小品作为引导,但是 空间划分并不甚清晰 (见图 4-2)。
图 4-1 东郊记忆交通流线示意图
图 4-2 街巷入口隐藏建筑其中
美国学者约 翰·杰·弗鲁茵对步行 者提出了空间模数的 概念,实际上它就是密 度的倒数。还有流动系 数的指标,这是在交通 环境中,以单位宽度、 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 的人数为指标,是表示 人流性能的有效指标。 东郊记忆各步行街道 的服务水准如下。中央 大道的人流密度最高, 服务水准也高,所以行 人可以自在的进行双 向流动,自主选择步行 速度,游览性很高;明

星街也是主要的观赏
表 4-1 交通道路人群流动量化指标
街区;天籁街呈现购物 街状态;而北街的交通
流 步行者空
间模数
动 (m2/人)
状态
作用更明显,偶尔出现

交通拥挤(如表 4-1)。

步行街


/m
·m
in)
中央大 道
3.6
20
自由选择
路线、步
行速度
明星街 3.4 19 自由步行
速度,驻
足参观多
北街 2.5 15 正常步行
速度,偶
尔出现人
流拥挤
天籁街 2.3 16 正常步行
速度

4.2 线性流动序列
商铺退后 5 米修建,有
工 业 园 区 的 线 性 些则紧邻道路修建,其
流动序列是以生产流 间还有过街楼的设置
程为导向的,没有明显 (见图 4-4),从水平向
的动态流线空间,所以 和 垂 直 向 丰 富 了 街 道
改 造 后 的 动 态 流 动 空 的轮廓线,又不失亲切
间亦没有固定的秩序, 感;立面保留有旧有工
而 主 要 受 人 的 主 观 选 业红砖墙、老式门窗、
择影响。该研究以西大 外露的钢材构建,装饰
门 — 中 央 大 道 — 东 大 有大面积玻璃幕墙、广
门 为 主 线 性 流 动 序 列 告宣传画、立体招牌等
进行详细的分析,次线 形成新旧对比,工业改
性 流 动 序 列 的 选 择 很 造的效果,更增添观赏
多,例如:东街—舞台 性。
东街—成都舞台等(见
图 4-3)。
从东西大门观察,
中央大道视线是比较
通透的,具有很强的引
导性和空间识别性。两
侧的建筑物体量各异,
高低组合,部分小体量

图 4-3 东郊记忆线性流动序列
往行为产生的影响不 大,人身处其中,心里 上会更加自由和安定, 视界增大,这种比例关 系较好,且街道空间同 样比较紧凑,仍能产生 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 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 较密切(见图 4-4、表 4-2)。
图 4-4 中央大道平面及实景
中央大道的空间 尺度随着其开敞程度 而变化,以芦原信义的 《外部空间设计》[2]尺 度分析为标准,整体而 言是比较适宜的。空间 比较宽阔,空间感比较 强,墙面对人与人的交
图 4-4 西大门空间尺度 表 4-2 主序列各段空间比例尺度

街段 名称
西大 门
游客 干部警 普通 中心 示录 车床
建筑距
10~12
离 D(m )
15~17
7~8 10~15
5~6 建筑高 6~7
4~5 4~5
度 H(m)
2.8 1.6~1
1.6~1.
D/H
2.5~3
.7 ~3 8
东郊记忆提供了 多种线性流动序列,比 较自由,但是游人需要 重复路线才能完整的 参观完园区。基于人群 流动有不走回头路的 行为特点,所以,路线 安排确有不妥之处。
5 场所理论分析空间形态
理论的本质是倡 导依据城市实质空间 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 行城市设计。主要将物 质空间的内在秩序要 素赋予独特性格与文 脉意蕴,让空间具有强 烈的可识别性和场所
精神[1]。其特征是由两 个方面内容所决定:外 在的实质环境的形状、 尺度、质感、色彩等具 体事物(环境要素); 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 的痕迹以及相关的文 化事件(人性需求)。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 伯格?舒尔茨在1979年 提出了“场所精神”的 概念[3]:“场所这个环 境术语意味着自然环 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 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 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 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 要的具体事物,这些事 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反 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 征,使人们产生归属感 的建筑空间就是场所,

建 筑对人 的行 为、思 强。
想、情感所产生的意义
园内建筑外观主
就是场所精神。”
要以红色、黑色以及土
5.1 环境要素
黄为基调,与工业时代
东 郊 记 忆 的 空 间 的建筑风格相吻合(见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工 业 特 图 5-1)。建筑高度普遍
色,独特的空间组合体 在 三 层 左 右 , 多 以 红
现 出 工 业 的 时 代 记 忆 砖、青石灰配合裸露的
以 及 改 造 后 新 赋 予 的 管道或排烟道构成,建
文化内涵。东郊记忆的 筑 外 墙 上 常 可 见 到 颇
改造关键在于尊重场 具后工业时代感的造
地原有的场所精神。在 型雕塑或喷绘作品[4]。
保留了旧工业建筑包 这种独特的空间环境
括厂房体量大,跨度 在城市中具有很高的
大,进深大,层高大, 空间识别性,形成了具
窗面积大等基础上,重 有 场 所 精 神 的 文 化 园
新定义街区地标构建, 区。
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共
空间环境,丰富街区的
活动与体验空间,使人
与工业厂区建立起一
种联系,场所感比较

造以硬质铺地、建筑构
架、金属雕塑为主,场
所感很明显,但是在突
图 5-1 建筑风貌改造
5.2 人性需求 在废旧的工业区
上进行改造,既一定程 度上保留了城市历史,
出工业和音乐主题的 同时显得活力不足,缺 乏人情味。
6 环境行为分析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
又赋予了地块新的复 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
合 功 能 , 焕 发 新 的 活 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力。园区规划了七大业 环 境 的 刺 激 会 引 起 人
态,分别是商务办公、 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
演艺与展览、音乐培 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
训、音乐主题零售、酒 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
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 称 这 种 行 为 表 现 为 环
化餐饮。人在其间的行 境行为[5]。
为主要为观光休闲、体
理论分析的同时,
验音乐、商业活动、学 调 查 研 究 也 进 行 了 实
习活动,基本上满足了 地 问 卷 调 查 。 发 放 了
办公、演艺、旅游等各 100 份问卷,回收有效
类人群的需求。
问卷 96 份,调查主要
东郊记忆环境改 通过了解人的行为和

心理特征,以及其在东 门 入 口 处 以 管 道 框 架
郊 记 忆 中 的 行 为 活 动 和工业“天车”为大门,
和认知模式,分析其空 人通过入口进入园区,
间 形 态 与 人 的 行 为 的 人的行为主要为移动、
关系,按照以人为本的 观看说明和拍照。中央
原则,为空间设计改造 大道是一条集商业、参
提供参考。
观、娱乐休闲等功能的
东 郊 记 忆 的 主 要 复合型步行街,商业活
人 群 来 源 及 其 所 占 比 动在此达到极值,拍照
例大约是:附近社区居 留恋行为也较强烈。酒
民(25%)、周边上班族 吧 区 的 娱 乐 行 为 尤 为
(10%)、旅游者(20%)、 突出,尤其是在晚上。
音乐爱好者(40%)、商 成 都 舞 台 和 演 艺 中 心
业消费者(5%)。更改 除了上演演艺活动,则
名字过后,东郊记忆扩 基 本 属 于 驻 足 休 息 活
大了服务对象,但是消 动。北街则是由餐饮活
费群众仍比较单一,以 动为主。
年轻人为主。
从以上分析可知,
关于人在特定环 不同场所体现的场所
境下的行为调查,从数 精 神 对 人 的 行 为 的 发
据 统 计 可 以 得 出 一 些 生有很大影响,而人的
规律(见图 6-1)。西大 行 为 在 场 所 中 的 发 生

也 会影响 场所 精神的 仍有高达 66.67%的受
形成。二者相互作用, 访 者 觉 得 东 郊 记 忆 是
升华了对场所的认知 以音乐、艺术为主的主
和辨识。
题型文化公园。可见
“东区音乐公园”的旧
识并没有因为改名字
而消除。大部分人对东
郊记忆的空间了解不
深,意象比较模糊(见
图 6-2)。
图 6-1 人在特定环境发生相关行为的频率
认知意向与活动
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认知意向的形成是以
人的活动方式为前提
条件的,有什么样的活
动方式就会产生与之
相应的认知意象[6]。关 于对东郊印象的认知,
图 6-2 受访者对东郊记忆的印象
7 结论及建议
东郊记忆延续着

城市历史街区独特的 基础设施发挥其公共
空间形态构成,也对原 空间的作用;提高交通
本 的 空 间 环 境 通 过 新 可达性以恢复人气;多
旧对比、新旧融合、原 增 加 水 体 和 绿 化 改 善
地 改 造 的 手 法 进 行 适 外部环境。以期为以后
宜的改动,既很好的体 的 旧 工 业 园 区 的 改 造
现工业文化,又提供市 提供相应的参考。
民一个休闲娱乐的新
场所,是成都旧工业园
区改造的成功例子。但 是,通过对空间形态构 成和实际调研的分析, 发现在人性需求上,它 又缺失了一定的人情 味;在实际使用中,没 有持续的足够的吸引 力招徕游客;在商业运 作中,它的业态呈现出 明显的旅游商业化。
因此,应该更多地 突出“人”的需求;合 理安排交通流线;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 克.《寻找失落空间— ——城市设计的理论》 [ M ]. 朱 子 瑜 等 ,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街道 的美学》[M].尹培桐, 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6. [3]《场所精神——迈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 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
毛颖
(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 3 种分析模式—图底理
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
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
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从分析
工业建筑特点、外部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来
研究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以此探讨出其他城市
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
模式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Eastern Suburb memory
MAO Ying (Sichu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in the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dat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inductive inference, this thesis takes Eastern Suburb Memor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its backgrounds before transformation,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aster plan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discuss the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pa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ld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buildings; Behavior pattern
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 出本文创新点
成都东郊工业区
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期,是重要的 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省、河南省. 1.成都市 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 市中排名第一。 2.自贡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史和71年建市史,1939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还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 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从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并以机械、化工、盐业、纺织、轻工、食品、灯饰、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省级园林城市、 中国“文学之城”100强市。 3.宜宾 别称:“僰道” 、“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783-04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① 马晓冬1,2,沈正平1,2 (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化;规模结构;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②城市水平的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1],并明确提出将在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徐州、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城市化空间模式。2004年底,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江苏也是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占全省人口43.4%、土地51.1%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2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已经较明显地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来检验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即对城市位序—规模进行定量描述。Pareto模型见公式(1): N=A P-D i(P≥P0,D>0)(1) 式中:N为城市人口规模大于门槛城市人口P 的城市数,P 为城市人口规模,A为系数,D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维数,其倒数1ΠD就是城市规模的Zipf维数。其相应的双对数曲线的表达式为: ln N=ln A-D(ln P i)(2) 以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为横坐标,大于最小的县城人口的城市数目为纵坐标,绘制2000年和2004年的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图1),可以发现两个时相的曲线几乎是平行的。运用线型回归对两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位序—规模拟合函数分别为公式(3)、公式(4): ln N2000=6.7506- 1.1785ln P i(R2=0.9746)(3) ln N2004=6.9497- 1.1703ln P i(R2=0.9724)(4) 两条曲线拟合函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7,说明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组织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或结构预测。 在Pareto模型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D、Zipf维数和系数Ln A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它们还有刻画城市体系格局特征和状态演化的作用。其中,分维值D和Zipf维数可以用来反映城市系统的均衡程度。仵宗卿等(2000)将D值称为“ 均衡度”指数,均衡度指数越大,各城市间的规模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城市体系就越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低;相反,城市规模就越不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高[2]。 图1 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位序曲线(2000、2004年) Fig.1 R ank-size curves of urb an population of Jiangsu in2000,2004 江苏城市体系的分维值D 2000 和D 2004 分别为1.1785和1. 1703,其相应的Zipf维数(Zipf=R2ΠD)分别为0.831和0. 827。两个时相的分维值D均大于1,而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总体上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比较平稳,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从2000年到2004年,分维值D由1.1785降至1.1703 (图1),一方面反映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表明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中性在缓慢增强,城市的首位度在缓慢提升。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5-11;修回日期:2007-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 JL072)、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5JZ D00038)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06JS B JL004)联合资助。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姓名 (学校) 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 1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 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 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 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4传统街区空间内涵与特征 传统街区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 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 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 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 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 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 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 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 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

东郊记忆考察报告

篇一: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 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 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 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目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景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聚集地,将以成功创建4a景区为契机,持续提升园区品质业态,拓展延伸4a景区所赋予的内涵,为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新亮点的目标不断努力,并且在成都绕城高速上面,路面标牌已经完善。市民可按照有“东郊记忆”字样的路标前往游玩。 2013年7月28日,成都东郊记忆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共发放60 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一)来访者的基本信息 1、来访者的年龄水平 通过东郊记忆游客年龄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在60名样本数据中,19~29岁年龄段的占63%,29~39岁的占15%。很显然,来访者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9~29岁的占据大多数。 2、来访者的职业 通过来访者的职业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生(29人)占据主要部分,其次是白领(13人)。换句话说,在所有的来访者中,学生和白领是东郊记忆游客的主力军。 3、来访者了解景区的渠道及到景区的方式 通过来访者了解景区的渠道及到景区方式的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近一半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东郊记忆的,而又有超过一般的人是通过公交车来到景区,两者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东郊记忆主要客源地是在成都市区及其附近,进而得出其客源地相对狭窄,对外影响力较弱。 总结以上,我们对来访东郊记忆游客的情况有了大体了解:他们是来自成都市周边的游客,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成都 一、历史沿革 成都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构筑城池,是中国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文化兴衰、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4500年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青城山、青羊宫、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二、地域特色 成都的城市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了川西平原上“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特征。成都古城城市空间格局的传承性极强,至今仍保持着大城、皇城、少城的格局,府、南河环抱古城,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特征,并保留了的独特的道路网络。 三、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分别为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分别为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6个,分别为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凤镇和黄龙溪镇;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历史文化街区12片;古树名木8459余株。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较好,目前仍呈现出“两江抱城,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街巷北偏东30度的走向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着力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强化并划定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历史城区范围界限,延续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与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城水关系”,修缮城墙遗址等。 2、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市共规划历史文化街区18条。按照《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大致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自196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有7批3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文化遗产得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街道形态与城市密度

街道形态与城市密度123 王浩锋施苏饶小军 【摘要】面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挑战,高密度开发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导向。如何科学地安排城市密度的布局,合理规划土地的开发强度,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仅是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深圳为例,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功能混合模型(Mixed Use Index),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城市不同尺度的用地单元的街道形态、开发密度和功能构成模式进行了量化,并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物质形态的密度在不同维度上与土地开发强度的某些指标如容积率、各类建筑的密度、商业网点密度、用地功能构成之间存在着系统的联系。城市密度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或数字,而是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城市形态表述的不仅仅是城市作为人造物体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同时也蕴含着街道网络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承载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开发建设的特质。无形的、抽象的城市(开发)密度如何建筑于有形的、以特定组织构成方式形成的街道网络和公共空间界面之上,对于我们了解城市的运行机制、理性开展规划设计的实践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街网形态;城市密度;开发强度;空间句法;深圳 1. 研究问题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扩张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挑战,高密度开发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已经成为应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未来也将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导向。如何科学地安排城市密度的布局,合理规划土地的开发强度,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仅是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学界对城市密度(Urban Density)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却从未否认其内涵的丰富性。我们通常用土地的承载力来表述城市密度,如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总建筑面积或各类建筑的面积、或就业岗位等指标。从城市的文化和功能的某些方面来说,城市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2011-k5-1)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101000188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69)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 Land-Us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the North Branch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动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驱动力,从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本章分别使用参数构造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并进行了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1区域概况(General Situation) (1)积沙成陆史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北部、中部、南部三地合并分设启县,1989年11月启东撤县建市。因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启东土地管理志,1999) 长江河口向海推进的模式与速度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变化及其长江来水来沙量的变化、河口两侧淤积侵蚀强度的变化,以及沿江人类活动功效的变化,海平面及潮位与涨落潮流作用强度的变化等(杨达源,2006)。启东土地资源坍涨不定,沧桑变迁,除通吕水脊区成陆千年以上外,大部分是几百年间坍而复涨之地。但总的趋势是,长江以年平均32400立方米/秒流量入海,含沙量达4.5亿吨以上。到了江口,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泥沙易于沉积。遇上含有电解质的海水,生成大量胶态浮悬物质,又加速了凝结沉淀,海底逐渐升高。江口两侧经水力推动回旋形成沙嘴。沙嘴接涨沙洲,不断延伸,由此形成了江海平原。按成陆先后大体分为3块:倒岸河以北(通吕水脊区),为一千多年前的东布洲范围,14-18世纪,长江主泓道北移,经三次大规模坍削,江岸线退至倒岸河一线,这一块属长江古沙洲;倒岸河以南大片土地,是近二三百年坍而复涨之地。18世纪初,长江主泓道南迁,北岸涨出许多沙洲,逐渐成陆。沿海的东元(东部)、近海、向阳、东海镇等地,均属近海湾海积,是近百年来淤积成陆的。 (2)地理位置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水利范文.doc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 水利-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 ■黄逊 一、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 从空间格局看,城市是由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结构,是人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般是首先形成一定的凝聚核,然后沿着最有利的发展轴线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域空问格局系统。但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又有各自的规律。中小城市由于本城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现实状况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在空间格局演化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对交通线强烈依附 城市地域空间的交通条件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建立大交通,才能产生大流通,才能发展大经济,良好的城市交通条件是其发展经济的必备前提。正缘于此,中小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对既成的城市内外交通走廊表现出极强的依附现象,往往沿区域交通网络呈线形演化发展。 (二)受大城市发展导向影响 1.中小城市在行政上与中心大城市相比是区域次中心,是大城市的区域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基层中心。 2.中小城市在社会

经济上是中心大城市在区域中的文化、产业、人口的辐射基地,对大城市有强烈的附属性。3.中小城市在生态上承担着平衡区域自然环境、保护地区特有文脉的任务,为中心大城市的充分协调发展提供保证。4.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通常必须考虑区域整体利益,尽可能符合中心大城市出于自身要求的方向指导。(三)区域性特征明显 1.东部城市网络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小城市围绕各自的中心大城市形成五个大型的密集城市群,即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宁中南部和四川盆地城市群,其中前四个位于东部地带。由于中小城市进一步密集东部,东部的四个城市群正由目前的自成体系状态转向边界渐趋模糊、地域上相互衔接、功能上相互作用的网络化城市地域的趋势。 2.中部城市带。由于中部地带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中小城市增长快于东部,城市增长数目较大。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基地的建立等,中小城市相应地大批设置并沿长江干支流、京广线、京哈线、陇海一兰新线、焦枝一枝柳一湘贵线正形成一些城市带。3.西部城市点状分布。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以来虽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但与东、中部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集中,目前仍呈零散分布状态。 二、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模式 中小城市存在着历史的差异,自然区位的差异及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虽然目前中小城市都处于空间急剧扩张阶段,但仍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演化模式。 (一)圈层式扩张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4897688.html,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 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 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 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当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景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聚集地,将以成功创立4a景区为契机,持续提升园区品质业态,拓展延伸4a景区所赋予的内涵,为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新亮点的目标不断努力,而且在成都绕城高速上面,路面标牌已经完善。市民可按照有“东郊记忆”字样的路标前往游玩。 7月28日,成都东郊记忆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