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业

第二章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业

第二章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业
第二章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业

乳地胶体性质有那些?

答:. 真溶液:乳糖、水溶性盐类、水溶性维生素等呈分子或离子态分散于乳中,形成真溶液.其微粒≤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高分子溶液:乳白蛋白及乳球蛋白呈大分子态分散于乳中,形成典型地高分子溶液.其微粒直径约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胶体悬浮液:酪蛋白在乳中形成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胶粒. 胶粒直径约为~.

. 乳浊液:乳脂肪以脂肪球地形式分散于乳中,形成乳浊液.直径约为~ .

乳地物理性质有哪些?

(一)乳地光学性质乳地色泽是由于乳中酪蛋白胶粒及脂肪球对光地不规则反射地结果

(二)乳地热学性质 . 冰点:牛乳冰点地平均值为﹣~﹣℃,平均为﹣℃. . 沸点:在(个大气压)下约为℃. . 比热牛乳地比热一般约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乳地电学性质 . 电导率由于乳中含有盐类,因此具有导电性,可以传导电流.正常牛乳地电导率℃时为~ . 氧化还原电势一般牛乳地氧化还原电势为~.乳经过加热,则产生还原性强地硫基化合物,而使降低;铜离子存在可使上升;而微生物污染后随着氧地消耗和产生还原性代谢产物,使降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乳地滋味与气味特殊地香味:挥发性脂肪酸及其它挥发性物质.另外:很容易吸收外界地各种气味.稍带甜味:乳糖.稍带咸味:氯离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乳地密度与比重乳地比重(相对密度)指乳在℃时地重量与同容积水在℃时地重量之比.正常乳地比重以℃为标准,平均为=. 乳地密度系指乳在℃时地质量与同容积水在℃时地质量之比.正常乳地密度平均为=.我国乳品厂都采用这一标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六)乳地酸度与值新鲜乳地酸度称为固有酸度或自然酸度,这种酸度与贮存过程中因微生物繁殖所产生地酸无关.挤出后地乳在微生物地作用下产生乳酸发酵,导致乳地酸度逐渐升高.由于发酵产酸而升高地这部分酸度称为发酵酸度.自然酸度和发酵酸度之和称为总酸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乳地粘度与表面张力正常乳地粘度为~ ·.牛乳表面张力在℃时为~(牛顿厘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乳中有那些成分简述一下各自地性质.

答:一水分在乳中约占~.分为自由水、结合水、膨胀水和结晶水.

二气体生乳中含有一定量气体主要:二氧化碳、氧、氮等细菌繁殖产生如氢气、甲烷等刚挤出地牛乳含气量较高其中以为最多,氮次之,氧最少 .检测原料乳时,不能用刚挤出地乳检测其密度和酸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乳干物质将乳干燥到恒重时所得到地残余物. 含量:常乳中含量~.

四乳脂肪有地成分是乳脂肪.约地磷脂和少量地甾醇、游离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是中性脂肪,牛乳中含量平均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乳糖乳糖——乳腺分泌地特有地化合物;牛乳中约含.乳糖有α–乳糖和β–乳糖两种异构体–乳糖很易与一分子结晶水结合——α–乳糖水合物,所以乳糖实际上共有三种形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六乳蛋白质包括酪蛋白、乳清蛋白及少量脂肪球膜蛋白;乳清蛋白:包括乳白蛋白、乳球蛋白及对热稳定地小分子蛋白和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乳中地酶类①水解酶:包括脂酶、蛋白酶、磷酸酶、淀粉酶、半乳糖酶、溶菌酶等.②氧化还原酶:其中包括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及醛缩酶等.③还原酶:其中包括还原酶、氧化酶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来源:一是来自于乳腺,二是来源于微生物地代谢产物.

八乳中地维生素牛乳中维生素地热稳定性不同热稳定性地维生素:、、、、 ) 、等对热稳定)维生素及其他维生素热稳定性差.)在任何一种乳制品加工中,维生素都会遭受一定程度地破坏而损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九乳中地无机物和盐类

乳脂肪地一般特性有哪些?

答:一般特性

)乳脂肪具有特殊地香味和柔软地质体,是高档食品地原料.

)易受光、空气中地氧、热、金属铜、铁作用而氧化,从而产生脂肪氧化味.

)易在解脂酶及微生物作用下而产生水解,使酸度升高.由于含有酪酸(丁酸),故轻度水解也能产生特别地刺激性气味——脂肪分解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易吸收周围环境中地其它气味,如饲料味、牛舍味、柴油味及香脂味等等;

)在℃以下呈固态,℃以下呈半固态.

何为酪蛋白?说一下它地性质

答:将脱脂乳加酸处理,在℃下调节其至时,沉淀地一类蛋白质.

酪蛋白地性质

——以酪蛋白胶束状态而存在;

——再与磷酸钙形成复合体,称作“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

酪蛋白胶束——亚酪蛋白胶束混合构成:直径约(),

不同地酪蛋白胶束所含有地α -酪蛋白、β 酪蛋白和κ酪蛋白也不是均匀一致地.

酪蛋白地凝固有哪几种?分别描述一下.

答. )酪蛋白地酸凝固牛乳中加酸后达时,磷酸钙先行分离,酪蛋白开始沉淀,继续加酸使达到时,钙又从酪蛋白钙中分离,游离地酪蛋白完全沉淀. 在酸凝固时,酸只和酪蛋白酸钙磷酸钙作用.所以除了酪蛋白外,对白蛋白、球蛋白都不起作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酪蛋白地皱胃酶凝固①酪蛋白在皱胃酶地作用下,形成副酪蛋白(),此过程称为酶性变化;②产生地副酪蛋白在游离钙地存在下,在副酪蛋白分子间形成“钙桥”,使副酪蛋白地微粒发生团聚作用而产生凝胶体.此过程称为非酶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酪蛋白地钙凝固

原理: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在乳稳定,其钙和磷呈平衡状态存在.向乳中加入氯化钙时,则能破坏平衡状态,如果再加热,可使酪蛋白发生凝固现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何为乳清蛋白?

答:乳清蛋白 :原料乳中去除酪蛋白之后,留在乳清中地蛋白质.

——约占乳蛋白质地.

、分类:分为对热稳定和对热不稳定两大部分.用电泳法分析又可分离成种蛋白.

、特点 )属全价蛋白质,富含硫,含硫量为酪蛋白地倍.)加热时易暴露–、–––,易产生,形成蒸煮味.)—不被凝乳酶或酸凝固,被钙凝固;)初乳中含量高达,常乳中仅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什么是脂肪球膜蛋白?说一下它地特点

答:脂肪球膜蛋白:牛乳中还有一些蛋白质称为脂肪球膜蛋白,它们是吸附于脂肪球表面地蛋白质与磷脂质,构成脂肪球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

)—分子磷脂质约与分子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对热较为敏感,含有大量地硫,在℃~℃瞬间加热,则–基裸露,产生蒸煮味.

)—其中地卵磷脂易在细菌性酶地作用下产生鱼腥味(三甲胺)而被破坏.

)—易受细菌性酶地作用而分解,是奶油风味变坏地原因之一.

热加工对乳产生什么影响?

答:(一)一般地变化:

.形成薄膜: 牛乳在℃以上加热时,表面生成薄膜.随着加热时间地延长和温度地提高,厚度也逐渐增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原因:蛋白质在空气与乳液界面形成不可逆地凝固物.

膜地组成:占干物质量以上地脂肪和~地蛋白质,且以乳白蛋白占多数.

防止办法:在加热时搅拌或减少从液面蒸发水分.

.褐变:牛乳长时间地加热则产生褐变(特别是高温处理时)

原因:①一般认为由于具有氨基(–)地化合物和具有羟基地(–)糖之间产生反应形成褐色物质.这种反应称之为美拉德()反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②由于乳糖经高温加热产生焦糖化也形成褐色物质.

③牛乳中含微量地尿素,也认为是反应地重要原因.

影响因素:褐变反应地程度随温度、酸度及糖地种类而异,温度和酸度越高,棕色化愈严重.糖地还原力愈强(葡萄糖、转化糖),棕色化也愈严重,这一点在生产加糖炼乳和乳粉时关系很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防止办法:为添加左右地–半胱氨酸,具有一定地效果.

.蒸煮味:牛乳加热后会产生或轻或重地蒸煮味,蒸煮味地程度随加工处理地程度而异.

原因:由于β–乳球蛋白和脂肪球膜蛋白地热变性而产生巯基(–).甚至产生挥发性地硫化物和硫化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各种成分地变化

.乳清蛋白地变化

牛乳以~℃杀菌时产生蛋白变性现象.例如以℃杀菌处理后,约有地白蛋白和地球蛋白发生变性.牛乳加热使白蛋白和球蛋白完全变性地条件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酪蛋白地地变化

在低于℃地温度加热时化学性质不会受影响,℃时开始变性.℃长时间加热或在℃加热时产生褐变.℃以下地温度加热,虽然没有变化,但对物理性质却有明显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经℃加热后,加酸生成地凝块比生乳凝固所产生地凝块来地小,而且柔软;

——用皱胃酶凝固时,随加热温度地提高,凝乳时间延长,而且凝块也比较柔软.用℃处理时尤为显著.

.乳糖地变化

乳糖在℃以上地温度长时间加热则产

生乳酸、醋酸、蚁酸等.离子平衡显著变化,

此外也褐变,低于℃短时间加热时,乳糖

地化学性质基本没有变化.

.脂肪地变化

——℃以上地温度加热,脂肪也不起化学变化;

——但是一些球蛋白上浮,促使形成脂肪球间地凝聚体,是脂肪球粘连.

——因此高温加热后,牛乳、稀奶油就不容易分离.但经~℃加热并立即冷却时,不致产生这种现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无机成分地变化

——牛乳加热时钙和磷时受影响大.

——在℃以上地温度加热时,可溶性地钙和磷成为不溶性地磷酸钙[()]而沉淀.

冷加工对乳产生什么影响?

(一)冷冻对蛋白质地影响

不稳定现象为 :在冻结初期,把牛乳融化后出现脆弱地羽毛状沉淀,其成分为蛋白酸钙.这种沉淀物用机械搅拌或加热易使其分散.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原因 :牛乳中盐类地浓度(胶体钙)、乳糖地结晶、冷冻前牛乳地加热和解冻速度等影响,使酪蛋白胶体从原来地状态变成不溶解状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防止办法:添加六偏磷酸钠()或四磷酸钠(和钙有螯合作用地);速冻;添加蔗糖;融化冻结乳时地温度℃水浴效果最好.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冷冻对脂肪地影响

牛乳冻结时,由于脂肪球膜地结构发生变化,脂肪乳化产生不稳定现象,以致失去乳化能力,并使大小不等地脂肪团块浮于表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防止办法:乳化状态不稳定地方法很多,最好地方法是在冷冻前进行均质处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不良风味地出现和细菌地变化

现象:冷冻保存地牛乳,经常出现氧化味、金属味及鱼腥味.细菌几乎没有

增加,与冻结前乳相近似

原因:由于处理时混入了金属离子,促进不饱和脂肪酸地氧化,产生不饱和地

羟基化合物所致.

防止办法:添加抗氧化剂

发酵对乳产生什么影响?

.乳糖转化成乳酸

.稳定性降低乳酸地形成使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复合体因其中地磷酸钙和柠檬酸钙地逐渐溶解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当体系内地达到酪蛋白地等电点时(),酪蛋白胶粒开始聚集沉降,使原料乳变成了半固体状态地凝胶体——酸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生化反应

.物理性质地变化乳酸发酵后从降低至,形成软质地凝乳.产生了细菌与酪蛋白微胶粒相连地粘液,赋予搅拌型酸乳粘浆状地质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感官性质地变化乳酸发酵后使酸乳呈圆润、粘稠、均一地软质凝乳质地,且具有典型地酸味.这主要是以乙醛产生地风味最为突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微生物指标地变化由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地共生作用,酸乳中地活菌数大于,同时还产生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何为异常乳?异常乳分为哪几类?

异常乳分类及分析

概念:当乳牛受到饲养管理、疾病、气温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地影响时,乳地成分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甚至不适于作为乳品加工地原料,不能加工出优质地产品,这种乳称作异常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生理异常乳.营养不良乳饲料不足、营养不良地乳牛所产地乳汁,皱胃酶对其几乎不凝固,这种乳不能用于生产干酪..初乳 .末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化学异常乳.酒精阳性乳概念:即用浓度或地酒精与等量地乳进行混合,凡产生絮状凝块地乳称为酒精阳性乳.原因:挤乳后鲜乳地贮存温度不适时,酸度会升高而呈酒精试验阳性,其原因主要是乳中地乳酸菌生长繁殖产生乳酸和其它有机酸所致. .低酸度酒精阳性乳有地鲜乳虽然酸度低(o 以下),但酒精试验也呈阳性,所以称作低酸度酒精阳性乳. .低成分乳概念:是指乳地总干不足,乳脂率低于地原料乳.防止办法:选育和改良乳牛品种;合理地饲养管理、清洁卫生条件及合理地榨乳、收纳、贮存,则可以获得成分含量高而优质地原料乳..混入杂质乳是指在乳中混入原来不存在地物质地乳. . 细菌污染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病理异常乳.乳房炎乳特点 : 乳糖含量低,氯含量增加及球蛋白含量升高,酪蛋白含量下降,并且体细胞数量增多,无脂干物质含量较常乳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分类临床性、非临床性、潜在性、慢性、急性、细菌性

判断方法①②乳糖、氯以及其它矿物质③酪蛋白数④细胞数

.其它病牛乳

——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地乳牛所产地乳其质量变化大致与乳房炎乳相类似.——患酮体过剩、肝机能障碍、繁殖障碍等地乳牛,易分泌低酸度酒精阳性乳.

乙醇的性质

乙醇的性质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2、沸点78℃,易挥发,比水轻 3、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4、工业酒精:96% 无水酒精:≥99.5% 通过乙醇燃烧的实验测定,已知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根据我们学过的碳四价的原则,请同学们推测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或者 确定乙醇的结构式的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乙醇和足量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定量实验关系式(2C2H5OH——H2),证明乙醇的结构式应该为前者。 二、乙醇的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根据乙醇和生成氢气的关系式,推断断键的部位为羟基中的O—H键。并适时展示乙醇的结构模型,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印象。 为什么羟基中的O—H键会断裂?其他地方的键有断裂的可能吗? 强调: (1)乙醇分子从结构上看是乙烷分子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但其分子中的共价键种类却比乙烷分子的多,化学性质也更复杂。 (2)由于受非金属性比较强的氧原子的影响,使得①和氧直接相邻的O—H键、C—O键极性较强,容易断裂;②和氧不直接相邻的C—H键极性也相应增强,在化学反应中,上述化学键都有断裂的可能。但是①是主角,可以单独断裂,②是配角,一般和①组合在一起断裂。 三、醇的化学性质: (一)羟基的反应

1、取代反应: (1)醇与氢卤酸(HCl、HBr、HI)反应:断裂_______键,______被_______取代。 写出乙醇与HBr反应方程式:。 写出2-丙醇与HCl反应方程式:。 (2)醇在酸做催化剂及加热条件下,醇可以发生分子间的取代反应 乙醇在浓硫酸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到140℃时发生的反应(分子间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 【拓展训练】 甲醇发生分子间取代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丙醇发生分子间取代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乙醇断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键 写出实验室制备乙烯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1)醇消去的反应条件(2)是否所有的醇都能消去? 【拓展训练】1、写出2—丙醇消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的产物有__________种 【交流讨论】1、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得到的有机物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得到的有机物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醇和丙醇的混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得到的有机物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羟基中氢的反应 1、与活泼金属(Na、K、Al等)反应——置换反应:断裂__________键 ①写出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的反应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别写出乙二醇、丙三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又称取代反应):醇断裂_________键,羧酸断裂___________键 写出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7-3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上册P502 (一)核酸的水解: 所有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水解。 (1)酸水解: 糖苷键比磷酸二酯键易被水解,嘌呤碱糖苷键比嘧啶碱更易水解。 (2)碱水解: 磷酸酯键易水解,RNA比DNA易水解,因为RNA核糖上有2‘-OH,水解过 程见P502。 (3)酶水解: 为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专一水解核酸的为核酸酶。 1.核酸酶的分类: 按底物专一性分为RNase(核糖核酸酶)和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 按对底物作用方式分为内切酶(作用点在核糖核酸酶内部)和外切酶(作用 点在末端)。 2.RNase:如牛胰核糖核酸酶(EC 2.7.7.16),内切酶,作用位点为嘧啶核苷(Py) -3‘-磷酸与其他核苷酸之间的连键。 3.限制性内切酶:为DNase。 剪裁DNA的工具,可用于核酸测序和基因工程。 在细菌中发现,目前已找到限制性内切酶数千种。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甲基 化酶成对存在,自身酶作用位点的碱基被甲基化,内切酶不再降解,因而可 识别和降解外源DNA。 断裂位点处常有二重旋转(轴)对称性(回文结构,正读反读相同),在特定 位点两条链切断后形成粘末端或平末端。 限制性内切酶命名:如E. coR Ⅰ,第1个字母E(大写),为大肠杆菌(E.coli)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第2、3两个字母co(小写)为种名头两个字母,第4 个字母R,表示菌株,最后一个罗马字为该细菌中已分离这一类酶的编号。(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苷和核苷酸都是兼性离子,碱基和磷酸基均能解离,见P505,具有酸碱性。 由于DNA酸碱变性,使酸碱滴定曲线不可逆。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嘌呤环与嘧啶环具有共轭双键,核苷和核酸的吸收波段在240~290nm,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蛋白质最大吸收值280nm)。 (1)可用于测样品纯度(测吸光度A): A260/A280比值,纯DNA应大于1.8,纯RNA应达到2.0,若样品混有杂蛋白,比值明显降低。 对于纯样品,从260nm的A值即可算出含量。A值为1,相当于50μg/mL DNA双螺旋,或40μg/mL单链DNA(或RNA),或20μg/mL寡核苷酸。 (2)核酸的摩尔磷吸光系数ε(P):为含有1克原子磷(30.98g)的核酸在260nm 处的吸光系数。 ε(P)= A / CL. = 30.98 A / W L A:吸收值,C:每升溶液的磷摩尔数,C=W/30.98,L:比色杯内径。 一般天然DNA ε(P)为6600,RNA为7700~7800 由于双螺旋结构使碱基对的π电子云发生重叠,使紫外吸收比单链减少,由此可判断DNA是否变性。

苯酚的性质

(苏教版)有机化学选修专题四第二单元:醇酚 《苯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片断教学:探究苯酚的取代反应\显色反应 漳州市第八中学张梅钦 【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苯、甲苯、乙醇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法推测苯酚的性质,生动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了对苯酚性质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相互影响有了深刻的理解,类比推测与实验探究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苯酚的性质不仅体现在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上,而且体现在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上。在全面探究其性质的基础上,将其性质与乙醇的性质、苯的性质进行对比,能有力地说明有机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并不是其分子内各个官能团特性的简单加和,而是这些官能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效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利用这种对比方式,明确有机物分子中各官能团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要试图让学生从这种性质对比、结构对比中领悟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教材中已熟悉了乙醇、苯和甲苯的性质,对羟基和苯基以及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应用无机中酸的性质、导电性实验来设计实验以探究有机物的性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特点和苯酚的化学性质;感悟有机物的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苯酚的性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领悟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傅献彩物理化学选择题———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物化试卷(二)

目录(试卷均已上传至“百度文库”,请自己搜索)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一)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二)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化试卷(一)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化试卷(二) 第三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第四章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四章溶液物化试卷(二) 第五章相平衡物化试卷(一) 第五章相平衡物化试卷(二) 第六章化学平衡物化试卷(一) 第六章化学平衡物化试卷(二)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物化试卷(二) 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一)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二)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化试卷(一)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化试卷(二)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物化试卷(一)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物化试卷(二)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二) 参考答案

1. z B、r B及c B分别是混合电解质溶液中B 种离子的电荷数、迁移速率及浓度,对影响 B 离子迁移数 t B的下述说法哪个对? ( ) (A) │z B│ 愈大,t B愈大 (B) │z B│、r B愈大,t B愈大 (C) │z B│、r B、c B愈大,t B愈大 (D) A、B、C 均未说完全 2.在一定温度和浓度的水溶液中,带相同电荷数的Li+、Na+、K+、Rb+、… , 它们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但其离子摩尔电导率恰也依次增大,这是由于:( ) (A) 离子淌度依次减小 (B) 离子的水化作用依次减弱 (C) 离子的迁移数依次减小 (D) 电场强度的作用依次减弱 3.在Hittorff 法测定迁移数实验中,用Pt 电极电解AgNO3溶液,在100 g 阳极部的溶液中,含Ag+的物质的量在反应前后分别为 a 和b mol,在串联的铜库仑计中有c g 铜析出, 则Ag+的迁移数计算式为( Mr(Cu) = 63.546 ) :( ) (A) [(a -b)/c]×63.6 (C) 31.8 (a -b)/c (B) [c-(a -b)]/31.8 (D) 31.8(b -a)/c 4.298K,当H2SO4溶液的浓度从0.01 mol/kg 增加到0.1 mol/kg时,其电导率k 和摩尔电导率Λm将:( ) (A) k减小, Λm增加(B) k增加,Λm增加

高中化学论文:以“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为例

探究中的比较:实践与反思 ——以“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为例 摘 要:认识事物从比较开始,比较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在使用比较方法时存在着“易学难精”的现状,在化学教学中挖掘比较方法的内涵,尝试从表层的现象比较到深层的本质比较、从质的比较到量的比较的实践,反思比较方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科学方法;化学教学 1 比较方法的一般认识 要区分就要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认识事物是从区分开始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选购商品如此,学习同样如此。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既可以揭示事物的运动及其发展的规律,又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还可以鉴别理论同实践是否相符。可见,比较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最为常见而又极为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正因为比较的基础性,经常被师生误以为是“方法简单、自然就会”,认识上的误解导致比较在实际的教学中的成为实践的盲点。事物之间的异同,有现象上的,也有本质上的。现象上的异同,甚至连小孩也容易识别,这就很容易导致比较方法在现实中成为“易学难精”的科学方法。化学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比较,而应深入到本质中去比较,着重抓住事物的本质异同进行比较。所谓“异中之同”是指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中之异”则是指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见,抓住本质进行比较,对于科学地认识物质及其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教学中应聚焦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其实践的切入点在于通过探究学习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形成科学观念,正是化学教学的精神实质所在。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2 比较方法的教学实践 基于对比较这一科学方法的认识,笔者尝试了“酚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经历从结构的比较到性质的猜想,从现象的比较到本质的认识,从而认识物质中存在的固有特征和客观规律。 2.1 比较中导出酚的概念 “酚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是由近期名噪一时的塑化剂——双酚A 引入的,通过比较双酚A 与苯甲醇(图1)的官能团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含—OH ,但不同之处在于—OH 连接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酚——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醇——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 后形成的化合物。为了巩固新形成的概念,设置了一道课堂练习:下列物质属于酚类的有( ) CH 3 | —C — | CH 3 —OH HO — 双酚A —CH 2—OH 苯甲醇 图1 酚与醇的对比

第八章 铝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八章铝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电解质,它主要是以冰晶石为熔剂,氧化铝为熔质而组成。 冰晶石熔剂的特性 1. 熔融的冰晶石能够较好的熔解氧化铝,而且所构成的电解质可在冰晶石的熔点1008℃以下(一般950~970℃)进行电解,从而也降低了氧化铝的还原温度。(溶铝性) 2. 在电解温度下,熔体状态的冰晶石或冰晶石-氧化铝熔液的比重比铝液的比重还小约10%,它能更好地漂在电解出来的铝液上面。(分离性:密度差,不相溶) 3. 冰晶石-氧化铝熔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4. 具有相当良好的导电性。 一、NaF-AlF3二元系相图 ?两个稳定化合物 ?两个共晶点(L=NaF+ Na3AlF6,L=AlF3+ Na5Al3F14)一个包晶点(L+ Na3AlF6= Na5Al3F14) ?在氟化铝的摩尔百分含量为25~46%时,电解质的初晶温度随着氟化铝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氟化铝的摩尔百分数在25~33%时,变化率较小,表明电解质分子比的变化对初晶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分子比在2.0~1.5时,温度变化较大,意味着分子比的轻微变化将会使初晶温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对电解过程极其不利。 密度:冰晶石组成点密度最大 导电率:导电率随AlF3浓度的增高而线性减小。 粘度:冰晶石组成点黏度最大 蒸气压:随着A1F3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迁移数:n Na+=0.58~ 二、Na3AlF6-Al2O3系相图 ?共晶点在21.1%氧化铝浓度处,温度为962.5℃,L=Al2O3+ Na3AlF6 ?共晶点右侧的液相线为氧化铝从熔体中析出α-Al2O3的初晶温度,在该液相线中任意一点所对应的温度和氧化铝浓度,就是该温度下的电解质熔体中氧化铝的饱和浓度。 密度:随Al2O3含量增多而减小 导电度:随Al2O3含量增多而减小 粘度:随Al2O3浓度增高而升高 蒸气压:随氧化铝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迁移数: n Na+= 1.0~ 三、Na3AlF6-AlF3-Al2O3系相图 1: 冰晶石初晶区; 2: 氟化铝初晶区; 3: 亚冰晶石初晶区; 4: 氧化铝初晶区。 P:Lp+N3AF6(晶)=N5A3F14(晶)+A(晶) E: L E ======N5A3F14(晶)+AF3(晶)+A(晶)(p132有误) 初晶点:随AlF3等浓度增大而减小; 密度: 随AlF3和Al2O3浓度增大而减小; 导电率:随AlF3和Al2O3浓度增大而减小; 蒸气压:随AlF3浓度增大而增大。

无水乙醇理化性质

名称 中文名称: 无水乙醇 中文别名: 无水酒精,绝对酒精 英文别名: DehydratedAlcohol,Ethanoldenatured,Ethanol,Spiritofwine,Alcoholanhydrous,Ethylalcohol,Grainalcohol,Anhydrousalcohol,Dehydratedalcohol,Ethylhydrate 化学式 结构简式: C2H5OH 分子式: C2H6O 相对分子质量 46.07 性状 无色澄清液体。有愉快的气味和灼烧味。易流动。极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能与水和氯仿、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水 4.43%),共沸点78.15℃。相对密度(d204)0.789。熔点-114.1℃。沸点78.5℃。

折光率(n20D)1.361。闪点(闭杯)13℃。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3.5%~18.0%(体积) 储存 xxxx干燥保存。 用途 溶剂。分析镍、钾、镁及脂肪的酸价。萃取剂。脱水剂。清洗剂。 xx 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与酸类、胺类分储。误食,饮温水,催吐。 灭火: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灭火方法 燃烧性: xx 闪点(℃):12 爆炸下限(%):3.3 爆炸上限(%):19.0 引燃温度(℃):363 最大爆炸压力(MPa):0.735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容器冷却,至灭火结束。紧急处理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就医。 误食: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编辑本段理化常数 xx: absolute alcohol;anhydrous ethanol CAS:64-17-5 分子式: C2H6O 结构简式: 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团: —OH(羟基)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试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物化试卷(一) 1. 离子电迁移率的单位可以表示成: (A) m·s-1 (B) m·s-1·V-1 (C) m2·s-1·V-1 (D) s-1 2.水溶液中氢和氢氧根离子的电淌度特别大,究其原因,下述分析哪个对? (A) 发生电子传导(B) 发生质子传导 (C) 离子荷质比大(D)离子水化半径小 3.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 (t i) 与离子淌度 (U i) 成正比。当温度与溶液浓度一定时,离子淌度是一定的,则25℃时,0.1 mol·dm-3 NaOH 中 Na+的迁移数 t1 与0.1mol·dm-3 NaCl 溶液中 Na+ 的迁移数t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A) 相等(B) t1> t2 (C) t1< t2 (D) 大小无法比较 4.在 Hittorff 法测迁移数的实验中,用 Ag 电极电解AgNO3溶液,测出在阳极部AgNO3的浓度增加了 x mol,而串联在电路中的 Ag 库仑计上有 y mol 的 Ag 析出, 则Ag+离子迁移数为: (A) x/y (B) y/x (C) (x-y)/x (D) (y-x)/y

5.298 K时,无限稀释的 NH4Cl水溶液中正离子迁移数t+= 0.491。已知Λm(NH4Cl) = 0.0150 S·m2·mol-1 ,则: (A)λm(Cl-) = 0.00764 S·m2·mol-1 (B) λm(NH4+) = 0.00764 S·m2·mol-1 (C) 淌度 U(Cl-) = 737 m2·s-1·V-1 (D) 淌度 U(Cl-) = 7.92×10-8 m2·s-1·V-1 6.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 0.01 mol/kg和 0.1 mol/kg的两个电解质溶液,其电阻分别为 1000 W 和 500 W,则它们依次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A) 1 : 5 (B) 5 : 1 (C) 10 : 5 (D) 5 : 10 7. CaCl2 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A) Λ∞(CaCl2) = λm(Ca2+) + λm(Cl-) (B)Λ∞(CaCl2) = 1/2 λm(Ca2+) + λm(Cl-) (C)Λ∞(CaCl2) = λm(Ca2+) + 2λm(Cl-) (D)Λ∞(CaCl2) = 2 [λm(Ca2+) +λm(Cl-)] 8. 在10 cm3 浓度为1 mol·dm-3 的KOH溶液中加入10 cm3水,其电导率将: (A) 增加(B) 减小(C) 不变(D) 不能确定

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

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方程式 wjzzmwssg|Lv4|被浏览46次|来自360安全卫士 2013-07-16 3:24 满意回答 检举|2013-07-16 23:17 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香味。易挥发。能与水、溶剂。有机合成。各种化合物的结晶。洗涤剂。萃取剂、食用酒精可以勾兑白酒、用作粘合剂、硝基喷漆、清漆、化妆品、油墨、脱漆剂、等的溶剂以及农药、医药、橡胶、塑料、人造纤维、洗涤剂等的制造原料、还可以做防冻剂、燃料、消毒剂等。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氯仿、乙醚、甲醇、丙酮和其他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化学性质:1.酸性(不能称之为酸,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也不与碱反应,也可说其不具酸性)乙醇分子中含有极化的氧氢键,电离时生成烷氧基负离子和质子。CH3CH2OH→(可逆)CH3CH?O- + H+ 因为乙醇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所以其只能与少量金属(主要是碱金属)反应生成对应的醇金属以及氢气:2CH3CH2OH + 2Na→2CH3CH2ONa + H2↑ (结论:(1)乙醇可以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2)活泼金属(钾、钙、钠、镁、铝)可以将乙醇羟基里的氢取代出来。)2.还原性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成为乙醛。2CH3CH2OH + O2 → 2CH3CHO + 2H2O(条件是在催化剂Cu或Ag的作用下加热)实际上是乙醇先和氧化铜进行反应,然后氧化铜被还原为单质铜,现象为: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乙醇也可被高锰酸钾氧化,同时高锰酸钾由紫红色变为无色。乙醇也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当乙醇蒸汽进入含有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硅胶中时,可见硅胶由橙红色变为草绿色,此反应现用于检验司机是否醉酒驾车。3.酯化反应乙醇可以与乙酸在浓硫酸的催化并加热的情况下发生酯化作用,生成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 C2H5OH+CH3COOH-浓H2SO4△(可逆)→CH3COOCH2CH3+H2O(此为取代反应)“酸”脱“羧基”,“醇”脱“羟基”上的“氢” 4.与氢卤酸反应乙醇可以和卤化氢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和水。C2H5OH + HBr→C2H5Br + H2O或写成CH3CH2O H + HBr → CH3CH2Br + H-OH C2H5OH + HX→C2H5X + H2O 注意:通常用溴化钠和硫酸的混合物与乙醇加热进行该反应。故常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消去反应和脱水反应乙醇可以在浓硫酸和高温的催化发生脱水反应,随着温度的不同生成物也不同。(1)消去(分子内脱水)制乙烯(170℃浓硫酸)制取时要在烧瓶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以免爆沸。C2H5OH→CH2=CH2↑+H2O (2)缩合(分子间脱水)制乙醚(130℃-140℃浓硫酸)2C2H5OH →C2H5OC2H5 + H2O(此为取代反应)脱氢反应;乙醇的蒸汽在高温下通过脱氢催化剂如铜、银、镍或铜-氧化铬时、则脱氢生成醛 称:乙醇;酒精;ethyl alcohol;ethanol 国标编号32061 CAS号64-17-5

第十五章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答案法答案

第十五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答案 一.选择题 1-7 ③③②④①④ 二.判断题 1-4是否否否 5-9 是是是是是 三.名词解释 cot:是DNA复性的动力学常数,数值上等于单链DNA初始浓度Co和复性完成一1. 1 2 半所需时间的乘积,其大小代表DNA顺序的复杂程度。 2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四.问答题 1、RNA比DNA更不稳定,为什么? RNA的磷酸酯键易被碱水解,因为RNA的核糖上有2 ’-OH,在碱作用下形成磷酸三酯,磷酸三酯极不稳定,随即水解产生核苷2’,3’-环磷酸酯。该环磷酸酯继续水解产生2’-核苷酸和3’-核苷酸。DNA的脱氧核糖没有2 ’-OH,不能形成碱水解的中间产物,故对碱有一定抗性。 2、何谓变性?是否所有能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能引起核酸变性,或者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都能引起蛋白质变性? 变性作用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从而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但共价键并未断裂。 3、何谓Southern杂交?何谓Northern杂交?它们的原理和用途是什么? Southern杂交是将凝胶电泳分开的DNA限制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进行杂交。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在与探针有同源序列的固相DNA的位置上显示出杂交信号。该项技术广泛被应用在遗传病检测、DNA 指纹分析和PCR产物判断等研究中。 Northern杂交将变性的RNA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通过分子杂交以检测特异的RNA。原理: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按照同Southern Blot相同的原理进行转膜和用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用途: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及其含量。 4、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核酸研究有何用途? 分离DNA分子大小从上百kb到数百bp, 凝胶电泳后可以用嵌合荧光染料显色,凝胶电泳后核酸样品可用多种方法自凝胶上回收。 5、为制备变性胶,常在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添加什么变性剂?它们有何用途。 为制备变性胶,常在琼脂糖凝胶中添加氢氧化甲基汞或甲醛,RNA在变性凝胶中电泳时,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才与迁移率成反比。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添加8mol/L尿素或98%甲酰胺,DNA和RNA的二级结构已被破

《酚的性质和应用》

专题四第二单元醇酚 第2课时酚的性质和应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苯酚的结构和苯酚的酸性、与溴的反应等重要化学性质 【知识回顾】 1. 乙醇的化学性质 2. 醇类发生消去反应和催化氧化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苯酚 1. 苯酚的结构: 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 2. 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⑴弱酸性: 思考:苯酚的弱酸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证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 ⑵取代反应 现象 ⑶显色反应:现象

思考:检验苯酚的方法 ⑷氧化反应: 4. 苯酚的用途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苯与苯酚都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B )分子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因而它们互为同系 物。 C .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 3溶液,溶液立即呈紫色。 D .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5个氢原子都容易取代。 2.白藜芦醇HO CH=CH —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与1mol 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 2和H 2的最大用量是( ) A .1mol ,1mol B .3.5mol ,7mol C .3.5mol ,6mol D .6mol ,7mol 3.使用一种试剂即可将酒精、苯酚溶液、己烯、甲苯4种无色液体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 ) A .FeCl 3溶液 B .溴水 C .KMnO 4溶液 D .金属钠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为 它的结构简式可推测它不可能有的化学性质是 A .即可燃烧,也可使酸性KMnO 4的溶液褪色 B .可与NaH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气体 C .可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 .可与溴水反应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操作为 A .把混合物加热到70℃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3 2CH=CH 2 2OH

化学必修二乙醇教案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

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 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 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 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乙醇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乙醇结构和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信宜三中黄耀鸿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内容较少,学生在生活中对乙醇又有一定的了解,若按教材内容简单设计和施教,只让学生了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的性质,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本课采用生活情境模式,充分体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讲解乙醇的在生活中的存在、用途以及它的性质、结构,让学生以乙醇作载体去体会有机化学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模块中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烃的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十分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高一上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所以要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官能团的作用,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 (2)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醇的性质 (2)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联 系的紧密性,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3)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2)学习乙醇的好、坏两方面用途,教会学生认识数据具有两面性,要辩证的看待事物。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15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上册P502) 本章重点:1、核酸的水解,2、核酸的紫外吸收,3、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核酸的水解: 所有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水解。 (1)酸水解: 糖苷键比磷酸二酯键易被水解,嘌呤碱糖苷键比嘧啶碱更易水解。 (2)碱水解: 磷酸酯键易水解,RNA比DNA易水解,因为RNA核糖上有2‘-OH,水解过 程见P502。 (3)酶水解: 为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专一水解核酸的为核酸酶。 1.核酸酶的分类: 按底物专一性分为RNase(核糖核酸酶)和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 按对底物作用方式分为内切酶(作用点在核糖核酸酶内部)和外切酶(作用 点在末端)。 2.RNase:如牛胰核糖核酸酶(EC 2.7.7.16),内切酶,作用位点为嘧啶核苷(Py) -3‘-磷酸与其他核苷酸之间的连键。 3.限制性内切酶:为DNase。 剪裁DNA的工具,可用于核酸测序和基因工程。 在细菌中发现,目前已找到限制性内切酶数千种。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甲基 化酶成对存在,自身酶作用位点的碱基被甲基化,内切酶不再降解,因而可 识别和降解外源DNA。 断裂位点处常有二重旋转(轴)对称性(回文结构,正读反读相同),在特定 位点两条链切断后形成粘末端或平末端。 限制性内切酶命名:如E. coR Ⅰ,第1个字母E(大写),为大肠杆菌(E.coli)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第2、3两个字母co(小写)为种名头两个字母,第4 个字母R,表示菌株,最后一个罗马字为该细菌中已分离这一类酶的编号。(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苷和核苷酸都是兼性离子,碱基和磷酸基均能解离,见P505,具有酸碱性。 由于DNA酸碱变性,使酸碱滴定曲线不可逆。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嘌呤环与嘧啶环具有共轭双键,核苷和核酸的吸收波段在240~290nm,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蛋白质最大吸收值280nm)。 (1)可用于测样品纯度(测吸光度A): A260/A280比值,纯DNA应大于1.8,纯RNA应达到2.0,若样品混有杂蛋白,比值明显降低。 对于纯样品,从260nm的A值即可算出含量。A值为1,相当于50μg/mL DNA双螺旋,或40μg/mL单链DNA(或RNA),或20μg/mL寡核苷酸。 (2)核酸的摩尔磷吸光系数ε(P):为含有1克原子磷(30.98g)的核酸在260nm 处的吸光系数。 ε(P)= A / CL. = 30.98 A / W L

物理化学电解质溶液:模拟试卷B

物理化学第七章模拟试卷B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0题20分) 1. 2 分 电解熔融NaCl时,用10 A的电流通电5 min,能产生多少金属钠?() (A) 0.715 g (B) 2.545 g (C) 23 g (D) 2.08 g 2. 2 分 德拜-休克尔理论用于解释:() (A) (A) 非理想气体引力 (B) (B) 强电解质行为 (C) (C) 氢键 (D) (D) 液体的行为 3. 2 分 对于同一电解质的水溶液,当其浓度逐渐增加时,何种性质将随之增加?() (A) 在稀溶液范围内的电导率 (B) 摩尔电导率 (C) 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D) 离子淌度 4. 2 分 德拜-休克尔理论及其导出的关系式是考虑了诸多因素的,但下列因素中哪点是它不曾包括的? () (A) (A) 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解离 (B) (B) 每一个离子都是溶剂化的 (C) (C) 每一个离子都被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所包围 (D) (D) 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主要是由离子间静电引力所致 5. 2 分 将铅酸蓄电池在10.0 A电流下充电1.5 h,则PbSO4分解的质量为() (A)(A) 84.8 g (B) 169.6 g (C) 339.2 g (D) 无法确定 (已知M r(PbSO4) = 303) 6. 2 分 在Hittorff 法测迁移数的实验中,用Ag 电极电解AgNO3溶液,测出在阳极部 AgNO3的浓度增加了x mol,而串联在电路中的Ag 库仑计上有y mol 的Ag 析出, 则Ag+离子迁移数为:( ) (A) x/y(B) y/x (C) (x-y)/x(D) (y-x)/y 7. 2 分 在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淌度 ∞ + U,正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M (2 m, + ∞ + λ 和法拉第常数F 之间的关系是:() (A) z+ ∞ + U/∞+m, λ =F(B) z+ ∞ + U∞+m, λ =F

电解质水溶液性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1998-12-10 作者简介:汪蓉,女,25岁,博士生电解质水溶液性质研究进展 汪 蓉1 李 权2 (1.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所,四川成都610064; 2.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概述了电解质水溶液的理论模拟和相平衡与相图的实验研究两方面的研究现 状以及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电解质水溶液的实验研究主要限于五元或五元以下(少数涉 及六元)体系的研究;理论模拟则朝着经验模型和统计力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力图解决 多相、多组份、高浓度、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电解质水溶液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电解质水溶液;理论模拟;相平衡 中图分类号:O64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395(1999)03 0344 04在化学化工、湿法冶金、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及盐湖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都涉及电解质水溶液.但长程静电力和溶剂效应的同时存在使得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处理比非电解质溶液复杂得多.因此国内外学者都试图应用各种理论模型来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使电解质水溶液体系的化学模拟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1 电解质水溶液性质的理论模拟 黄子卿[1]总结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在电解质水溶液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分子间力、离子水化、非缔合式电解质的离子互吸、离子缔合、盐效应、电解质溶液的扩散和Debye Huckel 模型等方面的理论和进展.李以圭、李春喜[2] 从经典溶液理论及半经验模型、近代统计力学和分子模拟三大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电解质水溶液热力学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的研究已从经典的溶液理论和半经验模型转向统计力学模型,从电解质的原始模型转向非原始模型.李军[3]指出,电解质溶液理论正朝着与非电解质溶液理论相统一的方向发展.在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中,密度、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相关研究有较多的文献报道.P.Novotny 等[4]由306种单一电解质水溶液密度数据关联得到一个通用方程,可以方便地计算给定温度、浓度下的密度;申屠雁明等[5,6]将Pitzer 理论用于电解质溶液密度和表观摩尔体积的计算,并用于混合电解质溶液偏摩尔体积的预测. 1.1 半经验活度系数模型 1923年,Debye Huckel 建立了著名的电解质溶液理论,但该理论模型只适用于离子强度小于0.1m 的稀溶液.此后,许多物理化学家企图将Debye Huc kel 理论引申到实际的浓溶液,但都不尽人意.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B romley 、Missner 、Pitzer 和Chen 等模型,其中以Pitzer 模型的应用最广泛.该模型将电解质溶液理论与水盐体系固液相平衡实验研究联系起来,从而使高浓电解质溶液溶解度的理论计算及热力学性质研究成为可能.用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到实际高浓 1999年5月 第22卷 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 ty(Natural Science)May,1999 Vol.22,No.3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 【篇一:乙醇教学设计】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 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2.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化学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 科学探究方法。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有关知识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火柴、铜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乙醇 【导入新课】《舌尖上的中国》酿酒视频导入 【推进新课】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化史从一个侧面 上看,也完全可以认作是一部酒文化发展史。那么酒到底是什么, 它又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她。 【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 【板书】(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引导】利用生活常识尝试总结乙醇的常见物理性质 【讨论】 【小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等 【活动】给出乙醇的分子式和典型的结构特征,写出乙醇可能的分 子结构(两种) 【思考】两种结构中哪种才是正确的?如何证明 【实验】1、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取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导入约一半体积的无水酒精,再向其中加入 数粒金属钠小颗粒。再将一个普通漏斗倒扣在烧杯上方,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点燃漏斗底部,继续观察现象,检验生成气体,讨论。【现象】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 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气体可以被点燃;倒扣在火焰 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结论】钠与乙醇能发生类似于水的反应,说明乙醇分子中存在与 水分子相似的结构,即存在羟基(-oh)。此外,由于钠与乙醇的反 应没有它与水反应剧烈,也说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没有水中的 活泼。 【投影】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 oh 【释疑】分析乙醇的结构,讲解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讲解】乙醇之所以能与水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原子团(—oh)它的 存在,这个基团决定了乙醇的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 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读作羟基,写作—oh,像我们以前 学习过的-x -no2等都是官能团。 【讲解】现在大家重新审视一下乙醇的结构,与乙烷结构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乙醇相当于乙烷中一个氢被羟基取代,像这种烃分子中的 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我们称为烃 的衍生物。后面我们将要学到的醛、酸、酯和酚类等都属于烃的衍 生物。 【板演】金属钠与水反应就是钠置换出了乙醇分子羟基中的h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讲解】 ①乙醇与钠的反应类似于水与na的反应,因此,乙醇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反应 要缓和得多,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 ③综合乙醇与na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便知,钾、钙等很活泼的金属也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