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4]。萜类化合物中的烃类常单独称为萜烯。萜类化合物除以萜烯的形式存在外,还以各种含氧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包括醇、醛、羧酸、酮、酯类以及甙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估计有1万种以上,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其分类依据主要是以异戊二烯单位数目的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则称为二萜(图1),以此类推[4]。倍半萜约有7 000多种,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5]。二萜类以上的也称“高萜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挥发性[6]。此外,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不同的碳环数,因此又进一步区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其中,单萜和倍半萜及其简单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而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成分,三萜则以皂甙的形式广泛存在。

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4]。常见含萜类化合物的植物类群有: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萝科(Asclepi-a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柏科(Cu-pressaceae)、杜鹃科(Ericaceae)、木犀科(Ol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胡椒科(Piper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芸香科(Ru-tace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松科(Pi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桃金娘科(Myrtaceae)等[7]。

1陈晓亚,叶和春.植物次生代谢及其调控.见:李承森主编.植物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304

2杜近义,胡国赋,秦际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意义.生学杂志,1999,16(5):9~10 3陈晓亚,刘培.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命学,1996,8(2): 8~9

4肖崇厚主编.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3~37

5Bohlmann J, Gilbert MG, Rodney C. Plant terpenoid synthas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oc Nati Acad Sci,1998,95(8):4126~4133

6Langenheim J H. Plant resins. Am Sci,1990(78):16~24

7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植物的化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9(4):108~110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1.单萜类

单萜类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的具有10个碳原子的一类化合物(如图),单萜类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分泌组织、昆虫激素、真菌及海洋生物中。单贴类也是植物精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单贴类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香气。

单贴类化合物依据具有基本碳骨架是否成环的特征,可分为链状单萜和单环、双环、三环的环状单萜,其中单环和双环较多,构成的碳环多数为六元环。其中,又具有桂花烷基本碳骨架的环戊烷型单环单萜氧化物环烯醚萜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重要的但萜类化合物。

单贴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分泌组织中,多数是挥发油中沸点较低部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单萜类的含氧衍生物(醇类、醛类、酮类)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常用作芳香剂、防腐剂、矫味剂、消毒剂及皮肤刺激剂。如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斑蝥素可作为皮肤发赤、发泡剂,其半合成产物N-羟基斑蝥胺(N-hydroxycantharidimide)

具有抗癌活性。

2.倍半萜类

倍半萜(sesquiterpenes)是指分子中含15个碳原子的天然萜类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布较广,在木兰目(magnoliales)、芸香目(rutales)、山茱萸目(cornales)及菊目(asterales)植物中最丰富。在植物体内常以醇、酮、内酯等等形式存在于挥发油中,是挥发油中高沸点部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倍半萜类化合物较多,无论从数目上还是从结构骨架的类型上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支。倍半萜化合物多按其结构的碳环数分类,例如无环型、单环型、双环型、三环型和四环型。亦有按环的大小分类,如五、六、七元环,直到十一元大环都有。如按倍半萜结构的含氧基分类,则便于认识它们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例如倍半萜醇、醛、内酯等。

倍半萜化合物在植物中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是焦磷酸金合欢酯(FPP),FPP由焦磷酸香叶酯(GPP)或焦磷酸橙花酯(nerol pyrophosphate,NPP)和一分子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经酶作用缩合衍生。

3.二萜类

二萜类(diterpenoids)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是高等植物的普遍成分,它们形成树脂,尤其是针叶树树脂中的主要部分。在树脂中,它们与苯基丙烷衍生物,如松醇一起存在,而松醇是木质素的基本成分。多数双萜烯都呈现有两个或三个环的环状结构。在无环的双萜烯中叶绿醇是最重要的组分,它是非常丰富的叶绿素分子的一部分。

3.三萜类

多数三萜类(teiterpenoids)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规则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

三萜及其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菌类、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动物及其海洋生物中均有分布,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三萜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卫矛科、橄榄科、唇形科等植物。

三萜类化合物结构复杂。这是由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多样性决定的。目前已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多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类化合物。常见的四环三萜类主要有羊毛脂甾烷型、大戟烷型、达玛烷型、葫芦素烷型、原萜烷型、楝烷型和环菠萝蜜烷型;五环三萜包括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醇型、木栓烷型、羊齿烷型、异羊齿烷型、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等。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形态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为低熔点的固体。可利用此沸点的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的300倍。

(3)旋光性大多数萜类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

(4)溶解度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随着含氧功能团的增加或具有苷的萜类,则水溶性增加。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化合物能溶于碱水,酸化后,又自水中析出,此性质用于具内酯结构的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萜类化合物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 或氧化, 或重排, 引起结构的改变。在提取分离或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时,应慎重考虑。

2、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 、加成反应

含有双键和醛、酮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某些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往往是结晶性的。这不但可供识别萜类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和不饱和的程度,还可借助加成产物完好的晶型,用于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1. 双键加成反应

(1) 与卤化氢加成反应:

柠檬烯与氯化氢在冰醋酸中进行加成反应,反应完毕加入冰水即析出柠檬烯二氢氯化物的结晶固体。

Cl

冰醋酸

+2HCl

Cl

柠檬烯柠檬烯二氢氯化物

(2) 与溴加成反应: 萜类成分的双键在冰醋酸或乙醚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在冰冷却下, 滤取析出的结晶性加成物。

Br Br

+

Br 2

(3) 与亚硝酰氯(Tilden 试剂)反应:

先将不饱和的萜类化合物加入亚硝酸异戊酯中,冷却下加入浓盐酸,混合振摇,然后加入少量乙醇或冰醋酸即有结晶加成物析出。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多呈蓝色~绿色,可用于不饱和萜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还可进一步与伯胺或仲胺(常用六氢吡啶)缩合生成亚硝基胺类。后者具有一定的结晶形状和一定的物理常数,在鉴定萜类成分上颇有价值。

H 3C

H C

H 2C

H 2C O

N

O

CH 3

+

HCl

H 3C

H C

H 2C

CH 2OH

H 3C

+

Cl N

O

亚硝酸异戊酯 亚硝酰氯

(4) 顺丁烯二酸酐(Diels-Alder )加成反应: 带有共轭双键的萜类化合物能与顺丁烯二酸酐产生Diels-Alder 加成反应,生成结晶形加成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

C C

C

C HC

HC

C O

C

C C

C

CH C

C O C O

O

O

O +

2. 羰基加成反应

(1)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含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结晶形加成物,加酸或加碱又可使其分解。此性质可用于分离。

含双键和羰基的萜类化合物若反应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可使双键发生加成,并形成不可逆的双键加成物。 (2) 与硝基苯肼加成: 含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对硝基苯肼或2, 4-二硝基苯肼在磷酸中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对硝基苯肼或2, 4-二硝基苯肼的加成物。

(3) 与吉拉德试剂加成: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有季铵基团的酰肼,常用的Girard T 和Girard P, 它们的结构式为:

N H 3C

H 2C

CH 3

CH 3

O C

H N

NH 2

N

H 2C

O C H N

NH 2

吉拉德试剂T 吉拉德试剂P

将吉拉德试剂的乙醇溶液加入含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中,再加入10% 醋酸促进反应,加热回流。反应完毕后加水稀释,分取水层,加酸酸化,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后复得原羰基化合物。 (二) 氧化反应

不同的氧化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将萜类成分中各种基团氧化,生成各种不同的氧化产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铬酐(三氧化铬)、四醋酸铅、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硒等, 其中以臭氧的应用最为广泛。

臭氧氧化萜类化合物中的烯烃反应,可用来测定分子中双键的位置。

O

O O

O O O

O

O O

O

C

H 3C

CH 3

O

CHO

CHO +

3O 3

+

2HCHO

月桂烯 丙酮

铬酐几乎与所有可氧化的基团作用。用强碱型离子交换树脂与三氧化铬制得具有铬酸基的树脂,它与仲醇在适当溶剂中回流,则生成酮,产率高达73-98%,副产物少,产物极易分离、纯化。例如薄荷醇氧化成薄荷酮的反应如下:

OH

O

CrO 3/H

薄荷醇 薄荷酮

高锰酸钾是常用的中强氧化剂,可使环断裂而氧化成羧酸。

O

薄荷酮

4

C

H 3C

CH 3

O

COOH

COOH 丙酮

β-甲乙二酸

+

二氧化硒是具有特殊性能的氧化剂,它较专一地氧化羰基的α-甲基或亚甲基,以及

碳碳双键旁的α-亚甲基。

R

H 2C

C

CH 3

O

R

H 2C

C CHO

O

H 2C

C H

CH

H C C H

CH C C H

CH

O

OH

SeO 2

SeO 2

(三) 脱氢反应

环萜的碳架经脱氢转变为芳香烃类衍生物。脱氢反应通常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用铂黑或钯做催化剂,将萜类成分与硫或硒共热(200~300oC)而实现脱氢。有时可能导致环的裂解或环合。

O

OH

+

薄荷酮

(四) 分子重排反应

在萜类化合物中,特别是双环萜在发生加成、消除或亲核性取代反应时,常常发生碳架的改变,产生重排。目前工业上由α-蒎烯合成樟脑的过程,就是应用萜类化合物的重排反应,再氧化制得。

三、萜类颜色反应

萜类化合物产生颜色变化的具体作用原理还不清楚,主要是使羟基脱水,增加双键结构,再双键移位、双分子缩合等反应生成共轭双烯系统,又在酸作用下形成正碳离子而呈色。因此,全饱和的、3位无羟基的三萜在上述条件下呈阴性反应。分子结构中本身就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显色很快,孤立双键的显色较慢,常见的颜色反应如下: 1、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 (醋酐-浓硫酸反应) 将样品溶于醋酐,加入浓硫酸-乙醋酐(1:20)数滴,可产生黄→红→紫→蓝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2、Rosen-Heimer 反应(三氯乙酸反应) 此反应也可区分甾体苷和三萜苷。将含

樟 脑

/Cr 2O 3强碱型树脂

O

OH

异构化

α-蒎 烯

C H

O

O

+

重排

o Al

2O 3

甾体苷的氯仿溶液滴在滤纸上,加入20%三氯乙酸乙醇溶液试剂1滴,加热至6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在同样条件下。三萜苷必须加热到100℃才能显色,也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三氯乙酸较浓硫酸温和,故可用于纸色谱显色。

3、Salkowski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样品溶于氯仿,加入浓硫酸后,在氯仿呈现红色或蓝色,硫酸层有绿色荧光。此反应适应于有共轭双键或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共轭系统的不饱和双键的三萜苷。

4、K ahlenberg反应20%五氯化锑(或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液)可用于滤纸显色,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等。五氯化锑属Lewis酸类试剂。于五烯碳正离子成盐而显色。

5、T schugaeff反应(冰醋酸-乙酰氯反应)样品用于冰醋酸中,加入乙酰氯数滴以及氯化锌数粒,稍加热呈现淡红色或紫红色。

五、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确定

萜类常用的谱学方法

萜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对其分子结构的确定和表征,目前主要也是依靠现代多种谱学方法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他们的结构。常用的谱学方法为光谱或波普的类型。如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四大谱学方法。此外,对于固态(粉末或晶体等)化合物,如果能培养出单晶体,可采用X- 射线晶体衍射谱学法确定结构。

紫外光谱(UV)

紫外光谱的特征和数据于结构信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充分表明,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中的主要作用是:①判定共轭体系的存在与否及其种类;②有机化合物的λmax和ε值与分子中的特定结构单元有关,用着两个参数指标可以作为化合物结构坚定的依据,从而通过紫外光谱可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碳架类型;③判定异构体的类型④区分顺反异构体。

红外光谱(IR)

红外光谱的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峰的数目与组合等特征于化合物分子的内部结构特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分子结构中微小的结构差异都会引起红外光谱的不同,这种对应关系充分表明,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判断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与否及其所处状态。通过红外光谱中特征频率区德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等,可以判断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及其所处状态。

②确定分子结构。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叠谱法(此法是将待测样品与已知化合物对照品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其红外光谱,再将二者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判断异同)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与标准谱图比对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质谱(MS)

质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作用如下:通过质谱中分子离子峰或准分子李子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通过质谱中的碎片离子峰的裂解规律,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碳骨架或佐证化合物的结构;通过质谱中碎片的裂解次序,可以推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结构片段的链接顺序,特别如糖苷中多个糖基德连接次序等。

核磁共振(NMR)

NMR普遍应用于化学、医药、工业等各个领域。NMR技术特别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和表征领域。尤其是复杂天然产物结果确定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NMR谱图能提供大量有关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信息,人们已总结了大量结构特征和相关信息(化学位移。裂分特征和偶合常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因此,NMR相关技术和谱图以及他所提供的信息已成了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的有力工具之一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构信息,推断出合理的结构,完成一张良好的NMR谱图,将成为有机化合物的确定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萜类的结构确定

萜类结构确定程序

未知的萜类化合物结构确定的主要程序如图:

(1)初步判断化合物的类型:采取的主要的手段是详细观察萜类物质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行为;测定其有关理化常数,如不同P H、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及色

谱行为、灼烧实验、化学定性反应等;结合相关的文献调研。

(2)测定分子式并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式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同位素丰度比法;高分辨质谱法(HR-MS);核磁共振谱(NMR)可以佐证分子式的正确与否。

(3)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官能团定性及定量分析;测定并解析化合物的有关谱学数据,如UV、IR、MS、1H NMR及13C NMR;结合文献调研。

(4)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综合分析谱学数据及官能团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已知化合物进行比较或化学沟通(化学降解、衍生物制备

或人工合成)。

(5)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构型、构象):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测定CD或ORD谱;测试NOEDS谱或2D-NMR,NOESY和ROESY谱;进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进行人工合成。

萜类结构确定方法

(1)萜类化合物的分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物理性质:大多数萜类化合物在薄层色谱(TLC)显色过程中表现出特征性的色斑,如当采用硫酸乙醇溶液或硫酸甲

醇溶液(98%H2SO4-CH3CH2OH或98%H2SO4-CH3OH,V:V=5:95)为通用显色剂显色时,萜类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色斑。

①中等极性的三萜类化合物通常显红色或紫红色,取代基较少的小极性三萜类化合

物通常不显色或有较暗的紫红色斑点,大极性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常显紫红色

斑点。

②二萜类化合物通常呈红色或紫红色到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也呈红色到紫红色斑

点。

③倍半萜化合物的显色斑点颜色变化比较大,通常显墨绿色到红色、蓝色、绿色等。

④单萜类化合物通常呈红色斑点。

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中小极性,并以分子中官能团的不同或连接的侧链不同呈现酸性到中性,呈碱性者较少,易溶于氯仿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但当萜类化合物形成苷时,一般极性较大,易溶于甲醇、二甲亚砜、吡啶等强极性有机溶剂和水溶剂中。(2)萜类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和不饱和度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元素分析结合分子量的测定元素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对大多数萜类化合物而言,分子中仅含有C,H,O元素,少数含有N和其它卤素元素,陆生植物中含有卤素元素的萜类较少,但海洋生物中含有大量含有卤素元素的萜类。在结构确定中分子中存在元素的定性分析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化合物仅仅含有C,H,O 三种元素时,常常做C和H的定量分析,O元素通过扣除的方法计算得到。

例如:贾忠建等从凤毛菊属植物中获得的无色柱状晶体倍半萜苷类化合物的鉴定中就是此种方法对分子量进行分析的,其结果为C,56.43%;H,7.56%;O,36.01%。分别以个元素的百分含量除以相应元素的原子量,便可以得到各元素在化合物分子所占的比例,得到实验式C12H34O10,故可确定给化合物的分子式可能为(C12H34O10)(q=1,2,3···)。分子量的测定方法较多,可以确定其分子量为267,从而确定分子q

式为C21H32O9(C21H32O9·H2O,分子中有一份子的结晶水),不饱和度为6。

②高分辨质谱法(NR-MS)高分辨质谱法是通过高分辨质谱仪精确测定的有机化合物的的精确质量而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一种方法。因为高分辨质谱仪可以精确测定分子质量到小数点后5位,(如表)。以12C=12.000000为基准,则1H并不正好是1个原子质量单位(u),而是1.007825、14N为14.00307、16O为15.99491。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分子式可能具有相同的分子量,但具有不同的精确质量,依据高分辨质谱仪精确测定的分子质量数,就可以计算出有机化合物最可能的分子式。

例如:从橐吾属植物中得到的无色柱状晶体橐吾环氧醇酯化合物的高分辨电喷雾电离源质谱(HR-ESI-MS)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H]+的精确质量为m/z=281.2114,对应的碎片元素组成为C17H29O3(C17H29O3的理论值为:281.2109),故分子式被确定为C17H29O3,不饱和度计算为4

③核磁共振波普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DEPT谱可以给出分子中质子的积峰值(代表质子的数目)、碳原子信号数(显示碳原子数目)和碳原子的类型(确定甲基、亚甲基、次甲基和季碳类型等),由此,可以推算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个碳原子类型的数目以及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比值,从而可以佐证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正确性。

(3)萜类化合物中立体结构的确定(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如图

萜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4]。萜类化合物中的烃类常单独称为萜烯。萜类化合物除以萜烯的形式存在外,还以各种含氧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包括醇、醛、羧酸、酮、酯类以及甙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估计有1万种以上,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其分类依据主要是以异戊二烯单位数目的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则称为二萜(图1),以此类推[4]。倍半萜约有7 000多种,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5]。二萜类以上的也称“高萜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挥发性[6]。此外,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不同的碳环数,因此又进一步区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其中,单萜和倍半萜及其简单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而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成分,三萜则以皂甙的形式广泛存在。 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4]。常见含萜类化合物的植物类群有: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萝科(Asclepi-a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柏科(Cu-pressaceae)、杜鹃科(Ericaceae)、木犀科(Ol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胡椒科(Piper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芸香科(Ru-tace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松科(Pi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桃金娘科(Myrtaceae)等[7]。 1陈晓亚,叶和春.植物次生代谢及其调控.见:李承森主编.植物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304 2杜近义,胡国赋,秦际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意义.生学杂志,1999,16(5):9~10 3陈晓亚,刘培.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命学,1996,8(2): 8~9 4肖崇厚主编.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3~37 5Bohlmann J, Gilbert MG, Rodney C. Plant terpenoid synthas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oc Nati Acad Sci,1998,95(8):4126~4133 6Langenheim J H. Plant resins. Am Sci,1990(78):16~24 7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植物的化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9(4):108~110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学系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天然产物波谱解析 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 学分:2 学时:36 考核方式:笔试 教学方式:主要以结构较复杂的新合物的图谱为例介绍其波谱特征及分析方法,讲课占总学时的1/2,自学讨论占1/2。 主要负责老师:赵玉英教授 授课对象:生药学从事天然产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开课目的:在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的基础上,了解核磁共振及质谱等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的应用,使 学生对重要天然产物的波谱特征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天然产物 的核磁共振,质谱等主要波谱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完成论文及今后 工作期间具有用波谱方法确定天然产物结构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较强 的能力。 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对天然产物波谱解析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预修知识要求:预修课程: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及高等波谱解析 主要内容 第一章常用的1D和2D核磁共振技术 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1D和2D NMR实验技术的特征和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范围及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一、通过键连接 (一)同核 1H-1H COSY,DQF-COSY,TOCSY,1D-TOCSY等,用于自旋系统的归属。(二)异核 13C-1H COSY,HSQC-TOSY,HMQC,HMBC等,用于异核归属及自旋系统间的连接。 二、通过空间连接 NOESY等

第二章质谱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简述质谱特点,提供的信息,分类、基本原理及新进展,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一、电子轰击电离(E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化合物,有标准谱库。 二、化学电离(C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EI不易得到分子离子的化合物。 三、场致电离(FDI):用于难电离、无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 四、快电子轰击电离(FAB):用于小分子,极性-中极性化合物。 五、大气压电离(API): 电喷雾(ESI)适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及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如苷)。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弱极性-中小极性小分子化合物。 六、基质辅助激光电离(MALDI):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寡肽苷酸,糖肽等 七、飞行时间质谱(TOFMS) 第三章芳香性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 本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重点,同时也介绍香豆素、蒽醌、苯丙素和苯乙醇苷等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方法。 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 一、双黄酮 二、查耳酮 三、糖上联有苯丙酰基的二氢黄酮 四、三糖黄酮苷 五、碳苷 六、阻转异构体黄酮 七、紫檀素类 八、具特殊功能基(具异戊烯基、单萜取代基、呋喃环、吡喃环等)异黄酮等 第二节其他芳香类天然产物 一、有特殊功能基的香豆素异构体 二、蒽醌类化合物 三、木脂素 四、苯乙醇苷 思考题: 1.分析化合物OM-1和VCD的全部图谱,确定其结构。 2.指出区别各类黄酮,香豆素、蒽酮,木脂素及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NMR 谱特征吸收峰。

萜类化合物

萜类 1.1.1 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元组成的化合物的统称,也称为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s)。该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人们已发现了近3万种萜类化合物,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在植物中发现的。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按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可分为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两大类。作为初生代谢物的萜类化合物数量较少,但极为重要,包括甾体、胡萝卜素、植物激素、多聚萜醇、醌类等。这些化合物有些是细胞膜组成成分和膜上电子传递的载体,有些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起作用的成分。主要功能有:醌类为膜上电子传递的在载体,载体是细胞膜组成成分,胡萝卜素类和叶绿素的侧链参与光合作用,赤霉素、脱落酸是植物激素。而次生代谢物的萜类数量巨大,根据这些萜类的结构骨架中包含的异戊二烯单元的数量可分为单萜(monoterpenoid C10)、倍半萜(sesquiterpenoid C15))、二萜(diterpeniod C20)和三萜(triterpenoid C30)等。它们通常属于植物的植保素,虽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在调节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植物的芳香油、树脂、松香等便是常见的萜类化合物,许多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是中药和天然植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些萜类化合物已经开发出临床广泛应用的有效药物,如青蒿中的倍半萜青蒿素被用于治疗疟疾,红豆杉的二萜紫杉醇被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癌症【1】。

一般来说,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骨架的萜类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骨架的萜类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骨架的萜称为双萜;依次类推,有三萜、四萜等。此外,按萜类化合物是否含有环状结构又将其再分为无环萜(开链萜)、单环单萜、双环单萜、四环三萜等等。 单萜化合物是由加瓦龙酸(mevalonie acid)经磷酸化,再经脱羧及脱水生成异戊烯基二磷酸酯(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PP),IPP 进一步异构化为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酯(DMAPP),这两种活化的C5单元被称为“活性异戊二烯”,IPP和DMAPP通过反式1,2-加成和反式1,2-消除,以“头-尾”形式相连接构成牛儿键二磷酸酯(GPP),再经生物体内转化形成如下各种单萜化合物基本母核: 无环单帖类:2,6—二甲基辛烷型(9);单环单萜类:薄荷烷型(10),桉树脑型(11),虹彩烷(12),环烯醚萜(13),双环单萜类:蒎烷型(14),樟烷型(15)及异樟烷型(16),葑烷型(17),蓖烷型(18),苎烷型(19)等

萜类化合物(综述)

萜类化合物提取和分离及生理生态功能 姓名:曾鸿雁 班级:生物0802 学号:20083196

萜类化合物提取和分离及生理生态功能 曾鸿雁西南科技大学 引言一次代谢(primary metabolism)指在植物、昆虫或微生物体内的生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柠檬酸代谢,生成生物体生存繁殖所必须的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核酸及其局和衍生物、乙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这些化合物称为一次代谢产物。一次代谢过程对各种生物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而二次代谢是从某些一次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表面上看来似乎对生物本身无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酚类等,这些二次代谢产物就是人物所熟知的天然产物[1]。 二次代谢产物在生成它们的生物体内有何影响或作用及对环境的作用,随着对这些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始逐步浮出水面。例如,栎树中的鞣酸是幼虫生长的抑制剂,可以保护保护栎树生长。二次代谢产物可以成为非滋养性化学物质,它能控制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生态学。 由于天然产物数量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研究的需要,人为的依据天然产物骨架和化学性质分成了八类①糖盒糖苷;②生物碱;③黄酮类;④萜类; ⑤甾体类;⑥醌类;⑦香豆素和木脂素;⑧其他类。本文就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 1 萜类化合物的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一类异戊二烯(C10H16)的聚合体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分子式含C数在15~40个)的统称。从结构上可划分为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称为异戊二烯规则。但是生物体内萜类并非异戊二烯相互聚合二形成的,在植物体内萜类的真正前提是由乙烯生成的甲戊二羟酸,称为生源的异戊二烯规则[2]。 萜类化合物按照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分为单萜、二萜、三萜等,见表1。 表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类别异戊二烯单位数(n)含碳数存在 单萜(mono-terpenoid) 2 10 挥发油(精油)倍半萜(sesqui- terpenoid) 3 15 挥发油、树脂二萜(di- terpenoid) 4 20 树脂 三萜(tri- terpenoid) 6 30 皂苷、树脂 四萜(tetra- terpenoid)8 40 色素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从化学结构来看,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单元,C5,为基本结构单元。 从生源来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是甲戊二羟酸。 定义,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通式(CH)的化合物及5xn 衍生物。 异戊二烯, 甲戊二羟酸, CHOH-CH-COH(CH)-CH-COOH 2232 2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划分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leading to traffic levels have a greater imbalance. Yibin city, based on the 2008 ~2013 year of external transport of passenger and cargo traffic volume statistics.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able 3.1-1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passenger traffic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in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ransport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traffic statistics 3.1-2 time of air cargo

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 多数三萜类(triterpenes)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也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的苷元又称皂苷元(sapogenins),常见的皂苷元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组成三萜皂苷的糖常见的有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阿拉伯糖、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和D-半乳糖醛酸,这些糖多以低聚糖的形式与苷元成苷,且多数为吡喃型糖苷,但也有呋喃型糖苷。 三萜皂苷多为醇苷,但也有酯苷,后者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有的皂苷分子中既有醇苷键,又有酯苷键。另外根据皂苷分子中糖链的多少,可分为单糖链皂苷(monodesmosidic saponins)、双糖链皂苷(bisdesmosidic saponins)、叁糖链皂苷(tridesmosidic saponins),有的糖链甚至以环状结构存在。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生理活性: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通过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抗生育等活性。如乌苏酸为夏枯草等植物的抗癌活性成分,雪胆甲素是山苦瓜的抗癌活性成分。 据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结构和性质,可分为三萜皂苷及其苷元和其他三萜类(包括树脂、苦味素、三萜生物碱及三萜醇等)两大类。但一般则根据三萜类化合物碳环的有无和多少进行分类。目前已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多数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近几十年来还发现了许多由于氧化、环裂解、甲基转位、重排及降解等而产生的结构复杂的高度氧化的新骨架类型的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本文对其近十几年来的药理研究做了简单的综述。就溶血、抗癌、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做了综述。 【关键词】三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多以游离状态或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于中草药中,几乎都不溶或难溶于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三帖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备受人们的重视,成为中药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多年来,关于三帖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对该类化合物自1994年以来的活性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该类化合物做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通过对三帖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等活性。 1溶血作用 研究证明,甘草中的三萜可使输血用的血制品中的病毒失活,甘草次酸可100%地抑制疱疹性口腔炎病毒。傅乃武等人对甘草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其对抗H2O2的溶血作用明显,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HPD光溶血无明显对抗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Toth等从赤芝菌丝体中提取了6个具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明显抑制小鼠肝肉瘤(HTC)细胞的增殖(Toth et al.,1983)。李薇[2]研究表明0.80 g/kg 和1.20 g/kg的白桦三萜类物质(TBP)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肉瘤S180、Lewis 肺癌和艾氏腹水癌等瘤株的抑瘤率均达30%以上。有研究[2]表明三萜类物质体内抗肿瘤机制之一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Rajic A[3]等从菊花中分离得到27种具有抗炎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体外实验表明对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均具有潜在抑制作用,作者认为三萜类化合物C-3羟基脂肪酸化是抑制蛋白酶的必需基团。实验及临床提示雷公藤三帖化合物对免疫效应期有直接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渗出、抑制或对抗各类炎症介质以及有抗凝抗血栓等减少组织损伤作用。五色梅根三萜类物质对醋酸致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二甲苯所致炎性水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测试卷(有解析)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测试卷 张建尚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一、选择题 1.植物芳香油是天然香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芳香油是从植物不同器官提取的 B.植物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挥发性强 C.植物芳香油组成简单,主要是萜类化合物 D.用玫瑰花提取的玫瑰油是植物芳香油的一种 1.C 【解析】植物芳香油是从植物不同器官提取的,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溶于有机溶剂,A、B 两项正确;植物芳香油组成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C项错误;玫瑰油也是植物芳香油,D项正确。 2.玫瑰精油被称为“液体黄金”,其提取方法 ( ) A.只能用水蒸气蒸馏法 B.可用蒸馏法和压榨法 C.可用压榨法和萃取法 D.可用蒸馏法和萃取法 2.D 【解析】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用玫瑰花提取精油,根据玫瑰花的干湿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鲜玫瑰花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干玫瑰花可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一般不采用压榨法。 3.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要加入氯化钠,下列选项不属于其目的的是( ) A.增大玫瑰精油的溶解度 B.使玫瑰精油和水分开 C.利于玫瑰精油的纯化 D.利于玫瑰精油的回收 3.A 【解析】加入氯化钠溶液可使乳化液分层,有利于水油的分层及玫瑰精油的纯化与回收。 4.压榨完橘皮后,处理压榨精油时,离心的目的是 ( ) A.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 B.除去水分 C.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D.除去果蜡、果胶 4.A 【解析】将榨出的油水混合液用布袋过滤,除去糊状残渣,再将得到的混合物用6000~8000r/min的转速进行高速离心,以除去质量较小的固体残留物。 5.提取植物芳香油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然后冷却,将混合物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以此来获得植物芳香油。在此方法中,运用了哪些操作手段 ( ) ①蒸馏②压榨③萃取④干馏⑤分液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⑤ D.①③⑤ 5.C 【解析】在提取植物芳香油的过程中,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的过程属于蒸馏,然后冷却,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并将油层提取出来的过程属于分液。 6.分离出的橘皮精油一般要在5~10℃下静置5~7d,其主要目的是 ( ) A.低温保持橘皮精油的活性 B.低温降低精油的挥发性 C.去除水和蜡质等杂质 D.低温使精油凝固 6.C 【解析】用分液漏斗分离得到的橘皮油还含有少量的水和果蜡,需要在5~10 ℃下,静置5~7 d,使杂质沉淀,以利于去除。 7.下列关于胡萝卜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胡萝卜素可以辅助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疾病 B.胡萝卜素可用作食品色素 C.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预防癌症的功能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概述 一、萜类的含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又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和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前体物,而不是异戊二烯。因此,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0-1)。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表10-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碳原子数通式(C5H8)n 存在 半萜 单萜 倍半萜二萜 二倍半萜三萜 四萜 多聚萜5 10 15 20 25 30 40 〉40 n=1 n=2 n=3 n=4 n=5 n=6 n=8 n〉8 挥发油 挥发油 挥发油、苦味素、树脂 树脂、苦味素、叶绿素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胶等 植物胡萝卜素类 橡胶、巴拉达树脂、古塔胶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除主要分布于植物外,近来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萜类化合物超过了22000种 [1-3]。其结构复杂、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雷公藤甲素、紫杉醇等具有抗癌生物活性;青蒿素、鹰爪甲素具有抗疟活性;芫花酯甲具有抗生育活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新苷具有抗菌痢和抗钩端螺旋体活性;芍药苷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兔疫功能;葫芦素可预防肝硬化;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银杏内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等。总之,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萜类成分的研究一直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亦是寻找和发现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一、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一)性状 1.形态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低熔点的固体。单萜的沸点比倍半萜低,并且单萜和倍半萜随分子量和双键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的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相应增高。可利用该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皂苷。 不符合齐墩果烷结构特点的是 A. 属于三萜 B. C23、C24连接在C4位上 C. C29、C30连接在C20上 D. A、B、C、D、E环都是六元环 E. C29、C30分别连接在C19、C20上 E 皂苷多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吸湿性 B. 发泡性 C. 无明显熔点 D. 溶血性 E. 味苦而辛辣及刺激性 ABCDE 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A. 大多为白色结晶 B. 味苦而辛辣 C. 对粘膜有刺激性 D. 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 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A 下列成分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的是 A. 蛋白质 B. 黄酮苷 C. 蒽醌苷 D. 皂苷 E. 生物碱 D 某中药水提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则该提取液中可能含有:A.皂苷 B.蛋白质 C.单宁 D.多糖 A 皂苷在哪些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A. 热水 B. 含水稀醇 C. 热乙醇 D. 乙醚 E. 苯 ABC 可以用于皂苷元显色反应的试剂是 A. 醋酐-浓硫酸 B. 冰醋酸-乙酰氯 C. 苦味酸钠 D. 三氯醋酸 E. 五氯化锑 ABDE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A. 氯仿-浓硫酸 B. 冰醋酸-乙酰氯 C. 五氯化锑 D. 三氯醋酸 E. 醋酐-浓硫酸 E 有关皂苷的氯仿-浓硫酸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应加热至80℃,数分钟后出现正确现象 B. 氯仿层呈红色或篮色,硫酸层呈绿色荧光 C. 振摇后,界面出现紫色环 D. 氯仿层呈绿色荧光,硫酸层呈红色或篮色 E. 此反应可用于纸色谱显色 D 某天然化合药物的乙醇提取物以水溶解后,用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液经处理得一固体成分,该成分能产生泡沫反应,并有溶血作用,此成分对呈阴性反应。 A Liebermann反应 B Salkowiski反应 C Baljet反应 D Molish反应 C 鉴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方法有 A. 三氯醋酸反应 B. SbCl5反应 C. 发泡试验 D. 与胆甾醇反应 E.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ACE

有机化学B教材第二版课后习题解析第十五章 类脂、萜类和甾体化合物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类脂、萜类和甾体化合物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1,脂是脂肪的简称,是羧酸甘油酯、甘油磷脂等一大类物质的统称;酯则是指 分子内含有-COOR基团的一类物质。 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脂肪酸酯。类脂则包括油脂、各种磷脂、蜡(植物体内的长链 脂肪酸和长链醇及其形成的酯)。 蜡是动植物体内的长链脂肪酸和长链醇及其形成的酯;石蜡则是分子量较高的固体 烃类混合物。 单纯甘油酯是指一个三羧酸甘油酯分子中三个酰基完全相同,混合甘油酯则是一个 分子中三个酰基不相同。 习题2,(1)十八碳烷酸或硬脂酸;(2)顺,顺,顺-Δ9,12,15-十八碳三烯酸;(3)三硬脂酸甘油酯;(4)α-软脂酸-β-硬脂酸-α‘-Δ9-十八碳烯酸甘油酯;(5)薄荷醇,或5-甲基-2-异丙基环己醇。(6)黄体酮或4-孕甾烯-3,20-二酮。 习题3,个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C H3 COOH C H3COOH C H3 C OOH C H3 CH3 O H C H3 C H3 CH3 O O O P O O H O NH2 R1 R2 O O C H3 COOH 习题4,油脂相对平均分子量 = 3×56×1000/皂化值 皂化值 = 0.5×15×56/2 =210mg/g 故油脂平均分子量= 3×56×1000/210 =800 习题5,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阴离子型:洗衣粉主要成分烷基磺酸钠;阳离子型:季铵盐;非离子型:十二烷基聚乙二醇醚。

SO 3Na R N + C H 33 R 1R Br - R 习题6,各反应产物如下: 3H 3NH NO 2 NO 2 3H 3N OH 3H 3 习题7,A 为单贴,具有两个不饱和度,加氢后不饱和度消失,为开链萜,将高锰酸钾产物连接(依据铁的异戊二烯特殊结构)为: C H 3C H 3CH 3CH 3 习题8,甾体化合物基本结构为环戊烷并多氢菲,一般结构式和编号顺序如下: R R R 123 4 5 6789 101112 1314 1516 17取代基在平面上方(与角甲基同侧),用实线表示,为β -型,在角甲基异侧为α型,用虚线表示。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萜的种类 教学安排:Q >Q5;20min 4— 一、开链萜类 柠檬醛是开链萜类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天然的柠檬醛有顺反异构体(E-Z异构体) (拢牛儿 (橙花醛) 醛) 柠檬酸在碱的作用下与丙酮缩合,生成假紫罗酮;后者在酸催化下环化,则生成α-和β-紫罗酮的混合物: COOH为催化剂,α,β-紫罗酮的味道很象紫罗兰,可以做为香料。环化一步采用BF 3/CH3 选择地得到β-紫罗酮,后者是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 二、单环单萜 大多数单环单萜是环烷烃"苧烷"的衍生物。苧烷(C )简称萜,不存在于自然,只是把 10H20 它看成各种单环萜的母体

苧烯存在于柠檬油、桔子油和其它许多香精油中,苧烯分子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l-苧烯存在于松针中,d-苧烯则存在于柠檬油、橙皮油、茴香油及橡树油中。松节油中存在d,l-苧烯。d,l-苧烯可由异戊二烯合成: 单环萜类另一个重要化合物是薄荷醇,它有3个手性碳原子,可以有8个旋光异构体。天然的薄荷醇为左旋体,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其构造式和构象式如下: 三个取代基都在e键上。它有强烈的薄荷气味,可做香料,也是医药上的防腐剂及麻醉剂。 薄荷醇氧化得薄荷酮,后者也在薄荷油中: 三、双环单萜 1.双环单萜有四大类、蒈、蒎、莰:

蒈蒎莰其中重要的是α-及β-蒎烯,主要存在于黄柏萝树皮、叶和果实中,蒎烯也是松油的主要成份(80-90%),α-蒎烯含量占松节油的60%。 在工业上蒎烯可聚合成树脂状高分子物,有很多用处。蒎烯是合成樟脑的原料,也是药物合成的原料。 α-蒎烯,沸点155.5°C β-蒎烯,沸点163.5°C 2.樟脑 樟脑是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属莰类化合物。存在于樟脑树中,天然樟脑是无色闪光晶体、易升华,是医药工业的原料。 樟脑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含有一对对映体,这是因为碳桥桥链很短,三条桥链只能在环的一边。从樟脑树中得到樟脑是右旋体: 樟脑电解还原的主要产物是冰片,冰片是一种医药原料,大量存在于樟脑树中。冰片的结构如下: 冰片(内型)熔点208-212°C 异冰片(外型)熔点212°C

天然药物化学-萜类与挥发油练习题

天然药物化学-萜类与挥发油练习题 一、A1 1、下列有关甘草酸、甘草次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甘草酸也称为甘草皂苷或甘草甜素 B、甘草酸经酸水解生成2分子D—葡萄醛酸和1分子的甘草次酸 C、甘草酸、甘草次酸都属于四环三萜的结构 D、甘草酸、甘草次酸都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 E、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二胺(甘利欣)作为抗肝炎药已应用于临床 2、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都具有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活性 B、发汗、止痛、镇痉和防虫腐作用 C、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D、镇痛、止痒、局部麻醉作用 E、降血糖的作用 3、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单环单萜类的是 A、青蒿素 B、穿心莲内酯 C、葛根素 D、玄参苷 E、薄荷醇 4、属于萜类的抗疟药为 A、磷酸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磷酸氯喹 D、青蒿素 E、奎宁 5、二萜分子异戊二烯数目是 A、2个 B、4个 C、6个 D、3个 E、5个 6、下列化合物中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的化合物是 A、黄酮类 B、有机酸类 C、萜类 D、苯丙素类 E、蒽醌类 7、组成三萜基本骨架的碳原子个数是 A、10

B、15 C、20 D、25 E、30 8、二萜相当于 A、两个异戊二烯聚合 B、三个异戊二烯聚合 C、四个异戊二烯聚合 D、五个异戊二烯聚合 E、六个异戊二烯聚合 9、稳定结构挥发油组分的提取方法是 A、95%乙醇回流 B、甲醇回流 C、乙酸乙酯回流 D、热水提取 E、水蒸气蒸馏 10、下列关于挥发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与水混溶 B、可以随水蒸气蒸馏 C、具有芳香嗅味 D、挥发性液体 E、具有止咳平喘等多种作用 11、挥发油的沸点为 A、70~300℃ B、95~300℃ C、250~300℃ D、200~300℃ E、150~300℃ 12、以化学分离法分离挥发油,以Girard试剂分离出的化合物为 A、碱性成分 B、酸性成分 C、醇类成分 D、羰基成分 E、醚类成分 13、挥发油易溶于 A、水 B、丙酮 C、乙醚 D、正丁醇 E、甲醇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如:挥发油、树脂、橡胶以及胡萝卜素等萜类成分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如:龙脑、山道年和川楝素(驱蛔)、穿心莲内酯(抗菌)、人参皂苷以及甘草酸等 1.萜类的定义 2萜类的结构分类 根据组成分子的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可将萜分成以下几类: 单萜: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它包含开链单萜,单环萜,二环单萜三种。倍半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双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三萜: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以此类推。这些萜类和单萜一样,也有开链和成环之分。 3.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状 (1)形态:单萜、倍半萜—多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 常温可挥发或低熔点的固体。沸点:单萜< 倍半萜(分子量、双键的增加—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增高—用分馏法进行分离。)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多具苦味(萜类又称苦味素) (3)旋光和折光性:多具有不对称碳原子,且多有异构体。 (4)溶解度:萜类亲脂性强—易溶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水;具内酯结构的萜类—溶于碱水,酸化析出(用于分离纯化); 萜类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引起结构改变。 (二)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2.氧化反应 3.脱氢反应 4.分子重排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研究进展 萜类化合物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按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将常见萜类化合物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五环三萜中的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其代表化合物分别是齐墩果酸(OA)和熊果酸(UA)及其衍生物。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30个碳原子组成。 1理化性质 齐墩果酸(别名土当归酸,oleanolic acid OA)和熊果酸(乌索酸,ursolic acid,UA)是五环三枯类化合物,为两个同分异构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据不完全统计,

【兰大网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第三套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4分)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 A. 乙醇 ? B. 水 ? C. 氯仿 ? D. 苯 ? E. 石油醚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4分)三萜皂苷结构所具有的共性是() ? A. 5个环组成 ? B. 一般不含有羧基 ? C. 均在C3位成苷键 ? D. 有8个甲基 ? E. 苷元由30个碳原子组成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E

3. (4分)酶的专属性很高,可使β-葡萄糖苷水解的酶是()? A. 麦芽糖酶 ? B. 转化糖酶 ? C. 纤维素酶 ? D. 芥子苷酶 ? E. 以上均可以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4. (4分)属于齐墩果烷衍生物的是() ? A. 人参二醇 ? B. 薯蓣皂苷元 ? C. 甘草次酸 ? D. 雪胆甲素 ? E. 熊果酸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C

5. (4分)糖及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形成络合物后()? A. 酸度增加 ? B. 水溶性增加 ? C. 脂溶性大大增加 ? D. 稳定性增加 ? E. 碱性增加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4分)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 E. 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天然药物化学 收起解析 答案D

萜类化合物提取和分离及生理生态功能

萜类化合物提取和分离及生理生态功能 引言:一次代谢(primary metabolism)指在植物、昆虫或微生物体内的生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柠檬酸代谢,生成生物体生存繁殖所必须的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核酸及其局和衍生物、乙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这些化合物称为一次代谢产物。一次代谢过程对各种生物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而二次代谢是从某些一次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表面上看来似乎对生物本身无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酚类等,这些二次代谢产物就是人物所熟知的天然产物[1]二次代谢产物在生成它们的生物体内有何影响或作用及对环境 的作用,随着对这些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始逐步浮出水面。例如,栎树中的鞣酸是幼虫生长的抑制剂,可以保护保护栎树生长。二次代谢产物可以成为非滋养性化学物质,它能控制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生态学。由于天然产物数量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研究的需要,人为的依据天然产物骨架和化学性质分成了八类①糖盒糖苷;②生物碱;③黄酮类;④萜类;⑤甾体类;⑥醌类;⑦香豆素和木脂素;⑧其他类。本文就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 关键词:萜类,提取分离,生理生态功能 1. 萜类化合物的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是一一类异戊二烯(C10H16)的聚合体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分子式含C数在15~40个)的统称。从结构上可划分为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称为异戊二烯规则。但是生物体内萜类并非异戊二烯相互聚合二形成的,在植物体内萜类的真正前提是由乙烯生成的甲戊二羟酸,称为生源的异戊二烯规则[2]。萜类化合物按照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分为单萜、二萜、三萜等,见表1 表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类别异戊二烯单位数(n)含碳数存在 单萜(mono-terpenoid) 2 10 挥发油(精油)倍半萜(sesqui-terpenoid) 3 15 挥发油、树脂二萜(di-terpenoid) 4 20 树脂 三萜(tri-terpenoid) 6 30 皂苷、树脂四萜(tetra-terpenoid)8 40 色素 多萜(poly-terpenoid)>8 >40 天然橡胶 倍半萜约有7000多种,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3].二萜类以上也称“高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