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杨柳刘青青

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

摘要: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每个环节的链条都不可或缺,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或者民族特征。地坑院是一个独特的民居形式,三门峡市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本文梳理和总结有关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的研究,根据研究中的关注点,分析三门峡市地坑院景区配套设施、文化内涵表现、文化体验方式、旅游购物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规范购物管理等建议,从而打造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期推动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居形式;地坑院;三门峡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地下穴居方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窑洞居住方式历史悠久、多种多样且有代表性,现阶段窑洞居民在冀、豫、晋、陕、甘、宁6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水文及传统的居住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窑洞。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称为天井院或下沉窑院,我国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庆阳等。《墨子·辞过篇》曾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地坑院无疑是人类穴居文明时代的延续。

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乡,现存200多个地坑院村庄,共有地坑院1200余座,现存时间最久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三门峡地坑院从雏形至今,共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年后[1]。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民居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2005年,在三门峡发掘出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非常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可见,地坑院是传承了古人民居的精华,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建筑史。正如三轮正弘《环境设计的思想》所说,住宅显然是文化中最小的单位。陕州地下矿井综合体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居住风格,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被称为“古老的天空村

庄”[2]。

地坑窑院的建造手法十分巧妙,颇具匠心。每一座窑洞都与大地相通,仿佛卧于大地之中,同时具有防震等实用价值功能。从艺术功能方面欣赏,从上面往下面看,整个地坑院是方形的,站在院中间再向上看天空,天似穹窿。地坑院是天地之合的缩影,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方圆之美,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实质体现,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见证。

三门峡市的农民一直生活在一种在平地上挖洞作为庭院的地下洞穴中,当地人称之为“坑院”,地下庭院又称天井院,是古代人洞穴生活的遗产,这种独特的人居建筑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其面貌正在逐渐改变[3]。

(一)自然环境优良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最西部,东与洛阳相邻,南与南阳相接,西连接陕西省,北隔黄河与山西省相呼应,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门峡属于内河非水网地区,以黄河、洛河为主要河流,黄河流经三门峡境内220 km。三门峡地坑院四面环水,环村公路依水而建,道路两旁的绿水花草,绿树、红花、清水掩映,别有一番北方水乡的意境。三门峡地坑院地处北温带区域,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因此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5 ℃,雨量适中,光照时间充足。“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车从房顶过,闻声不见人”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二)人文资源丰富

河南省三门峡位于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地坑院又有“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之称,是中国四大独特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地质地貌来说,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之一的台状的塬中间平坦但四周陡峭,土质结构非常紧密,垂直节理也比较明显,它的直立性强,具有很好的抗压、抗震等作用,在陕州区这种地貌极为常见,是挖掘地坑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三门峡地坑院在建造过程中,主要分为4个环节,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屋檐墙,美化装饰”,也就是先在黄土高地向下挖6~7 m的方形深坑,再以深坑为基础向四周墙壁凿洞,然后在窑洞口上方加设防潮防雨的屋檐,在墙壁上铺砖瓦,最后对窑洞进行美化和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因此地坑院又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奇特民居,这在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基礎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地坑院旅游的开发,游客量增加,为地坑院原有的基础设施带来了严峻考验。

饮食方面,地坑院餐饮的位置偏僻,游客初进地坑院,如果没有人带领很难找到餐饮地址。地坑院居于农村与城市交界处,难以满足游客品尝特色风味餐饮的需求。另外,三门峡地坑院流动摊贩较多,摊贩点没有统一的排污系统,容易产生污水横流、厨房垃圾乱丢等现象,直接影响地坑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住宿方面,当地的住宿方式主要有地坑院民宿和普通酒店两种方式。传统的地坑院虽然满足入住游客对原始居所体验的需求,但部分地坑院的设施和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居住

需求,如潮湿、通风性能差,没有独立卫浴,无线网络信号差等,落后的生活配套设施导致其不能作为游客重游或长期度假的选择。

交通条件有待改善。地坑院周边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大巴车班次也比较少,交通问题阻碍了部分非自驾游客来地坑院旅游。另外,进入村庄的主路较窄,没有专用的旅游车通道,旅游专用停车场也较少。人流量稍大时,就会出现无处停车、交通拥堵等现象。

(二)文化内涵表现力度不足

地坑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特殊文化价值就在于几千年的古人地下窑洞文化。三门峡地坑院的地下窑洞保存较为完好,使得现代人可以有机会亲身感知历史,体验文化,回溯原始。但是在实际游览中,地坑院的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地坑院中穿堂照明的使用,节能减排的热炕的加热原理等,仅靠简单的视觉上的文化传达,难以满足游客心理层面的需求。游客来到地坑院旅游只是泛观其景,仅看到地坑院古老的房子屹立在眼前,看到地坑院建筑物的轮廓,没有专业人士讲解地坑院建筑物的文化灵魂和建筑本身的奥妙,导致游客对其文化了解浅薄,满意度大大降低。

(三)购物监管体系不完善

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地坑院销售的产品与三门峡其他景区甚至河南省大部分景区雷同,更没有符合地坑院本身形象特征的个性化商品,同质化无特点的商品无法刺激游客消费心理,不仅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需求,同时无法增加当地的旅游购物收入。另外,地坑院内部分个人开设的店铺和流动小商贩售卖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售价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地坑院的旅游形象。

(一)加大基础建设投入

三门峡市地坑院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三门峡地坑院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餐饮、住宿、交通这3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游客满意度。

餐饮方面,要在地坑院景区多处设置醒目的餐饮指示标志,便于游客查找;调查分析游客的餐饮偏好,迎合到访游客的餐饮习惯和餐饮文化。另外,可以引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小吃,如陕州糟蛋、灵宝肉夹馍、观音堂牛肉、大营麻花、陕州面豆等,把饮食文化融入景区餐饮行业中。同时,对流动摊贩从摊贩车、服装、用水、排污等进行统一管理,为游客提供干净卫生且价格合理的当地特色美食。

住宿设施方面,既要满足游客的基本住宿需求,又要提高住宿体验满意度。对于地坑院的民宿,要结合当地的建筑风格进行改造,解决地坑院潮湿、通风差的问题,设计出符合当代人

生活需求的居住环境[4]。要在不破坏原始建筑的基础上,请专业团队改造基础生活设施,如增加光纤、抽水马桶、太阳能热水器等。可采用管线地埋的方式,既不影响主体景观,又能满足游客的现代生活要求。对于住宿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以将地坑院景区周边具有改造条件的社区改造为民宿、家庭式宾馆、农家乐式休闲住宿;新建酒店的样式可仿照地坑院,让更多游客沉浸式体验地坑院主题文化。

交通方面,可以增加城区及周边城市途径或直达地坑院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和城市公交线路,增加与知名景区之间的区间车数量,如将湿地公园、天鹅观赏区的游客引流至地坑院。同时,扩建村庄周边的主要交通体系,在旅游旺季时可以设立旅游专用道路。在进入村庄的多个路口设置停车场,满足自驾游游客的停车需求。

(二)增强文化内涵表现力度

作为人文景观,文化是景区的核心,文旅部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门峡地坑院自身文化价值可视可读的重要途径就是增强文化内涵表现力。

首先是导游讲解。导游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讲解语言生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把地坑院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让游客通过五感中的“听”来增长知识。其次是图像传播。要制作地坑院导游图、交通图、旅游指南、景点介绍册等,在这些物化载体中以漫画、图片、文字等方式宣传地坑院的文化内涵,放置在游客中心、购票处、休息区等显眼的区域,游客可以自由翻阅或者拿走,让游客通过五感中的“看”来收获历史知识。最后,利用多媒体,把景点的人文内涵介绍制成视频、微电影等,在购票处、入口、餐饮区、休息区、公厕等区域以大屏幕、电视等不同方式播放,还可以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以演艺的形式再现地坑院的建造过程,让游客多感官更直接地了解地坑院的历史、成因、建筑特点、价值地位等。

(三)完善旅游购物管理体系

对于地坑院销售的商品缺乏特色这一问题,景区营销人员要调查分析三门峡及河南省的旅游商品,不盲目模仿复制才能解决同质化问题。地坑院文创可以与三门峡当地民俗特色及非物质文化相结合。三门峡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有剪纸、布艺、皮影、澄泥砚、虢石砚、面塑、蛋雕、根雕、烙画等20多种,现代工艺主要有青铜器仿制、工艺制镜、秸秆画等10多种。其中,陕州剪纸、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不仅是可以参观的民俗,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售卖的商品。另外,地坑院本身特殊的建筑形式也是景区的特色,可以学习福建土楼,把建筑形态做成价格不贵,但却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模型或者烟灰缸、钥匙扣等小商品,让游客把地坑院文创产品带回家收藏。

地坑院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本文阐述了三门峡地坑院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坑院独具的文化内涵、建筑营造技艺、独特的民居价值,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地坑院旅游前

景广阔,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存在交通不畅、停车场少,住宿和餐饮设施不完备;文化内涵表现力度不足;没有特色旅游商品,景区购物混乱等问题[5]。在学习研究同类景区的优秀管理模式以及与专业人员探讨的前提下,提出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扩宽道路,增设停车场,增加交通线路和班次;改善现有住宿条件;增设仿地坑院酒店,规范餐饮从业者行为;除口语讲解外,拓展地坑院文化内涵物化和多媒体宣传渠道,加大多感官内涵表现力度;设计符合地坑院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完善旅游购物管理体系;在保护地坑院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促进非物文化遗产的传承等[6],以期能够促进地坑院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原始状态的魅力与当地地域性环境的特点,达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统一,共同成长的健康状态,使三门峡地坑院这个古老的民居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与文化一起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

[1] 郭星秀.基于传承视角下的豫西地坑院保护与规划方式研究:以曲村和北营村为例[J].砖瓦世界,2019(22):2.

[2] 三轮正弘.环境设计的思想[M].曹炜,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

[3]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以山西下州村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2-9.

[4] 段若溪.視觉景观文化价值可读性探析:以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景观现状分析为例[J].西部皮革,2019(16):121-122.

[5] 郝昕奕.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4-6.

[6] 周菲菲.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门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商业,2021(11):154-155.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杨柳刘青青 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 摘要: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每个环节的链条都不可或缺,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或者民族特征。地坑院是一个独特的民居形式,三门峡市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本文梳理和总结有关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的研究,根据研究中的关注点,分析三门峡市地坑院景区配套设施、文化内涵表现、文化体验方式、旅游购物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规范购物管理等建议,从而打造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期推动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居形式;地坑院;三门峡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地下穴居方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窑洞居住方式历史悠久、多种多样且有代表性,现阶段窑洞居民在冀、豫、晋、陕、甘、宁6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水文及传统的居住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窑洞。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称为天井院或下沉窑院,我国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庆阳等。《墨子·辞过篇》曾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地坑院无疑是人类穴居文明时代的延续。 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乡,现存200多个地坑院村庄,共有地坑院1200余座,现存时间最久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三门峡地坑院从雏形至今,共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年后[1]。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民居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2005年,在三门峡发掘出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非常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可见,地坑院是传承了古人民居的精华,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建筑史。正如三轮正弘《环境设计的思想》所说,住宅显然是文化中最小的单位。陕州地下矿井综合体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居住风格,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被称为“古老的天空村 庄”[2]。 地坑窑院的建造手法十分巧妙,颇具匠心。每一座窑洞都与大地相通,仿佛卧于大地之中,同时具有防震等实用价值功能。从艺术功能方面欣赏,从上面往下面看,整个地坑院是方形的,站在院中间再向上看天空,天似穹窿。地坑院是天地之合的缩影,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方圆之美,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实质体现,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见证。

最新艺术考察报告---陕县地坑院的构造及装饰资料

浅谈陕县地坑院构造及装饰 2010年5月2号考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土跨越多个气候带同时含有多种地质地貌,几千年的文化经济积累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包括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贵州侗族民居、陕北窑洞、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民居等等。其中“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民居中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其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朴素建造形式成为我国生土建筑的代表。任何建筑形式都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条件影响发展而来的,“窑洞”这一建筑形式正是在黄土高原特定的地质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窑洞一般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类型,其中“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于渭北、晋南、豫西、陇东等地区。“地坑院”正是属于“下沉式”窑洞,本文将通过介绍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简要分析其空间构造、装饰的形成与形式。 1 地坑院的成因 1.1 地质原因 陕县地坑院位于豫西地区陕县 塬一带,“塬”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 的一种地貌,《辞海》中的解释是: 四周为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仍 保持原始堆积平坦的形态。陕县三大 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 150米。黄土主要是以石英和粉砂组 成,其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 抗震作用。另外此地区的地下水位较 低,一般在30米以下。在致密的土 层里挖出的窑洞坚固耐用又不受地 下水的侵蚀,黄土塬的独特地质为 “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建筑形式 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气候原因 豫西地区处于北温带大陆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很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遇上洪涝,由于塬四面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不容易殃及窑洞院落。半干旱气候可以保持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经久耐用。同时一年四季温差大,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正好为人们生存提供舒适的环境。 1.3 经济原因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经济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的先民一直很贫困。地坑院结构形式简单,所用建材较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劳动力在农闲时间挥撅挖刨,便能在一年半载间建成地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体验经济下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探究

体验经济下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探究 作者:董艳丽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7期 摘要: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豫西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经过开发后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成为三门峡地区旅游产品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但是本文认为该景区为了适应体验经济下游客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景区仍需再进行深度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旅游质量。 关键词: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旅游体验质量旅游开发 体验经济,是一种追求顾客感受性满足的程度,重视消费过程中自我体验的经济。[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旅游不仅仅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更加注重情感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文化需求,能否适应体验经济的发展将决定一个景区能否生存。 在体验经济视角下纵观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开发进程,出现了一些旅游景区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即只设计了产品的形式层和附加层,忽略核心层,最重要的是没有紧跟时代潮流,忽略了游客的体验性。 一、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概述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以“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著称的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景区内部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三个板块。[3]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属于核心游览区,现已经对外开放,该核心景区主要展示地坑院古院落及其建筑形式和特色,传承和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 二、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旅游开发现状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于 2016 年 5 月投放市场,前期通过整合营销,吸引了大批游客。2016 年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就达到22.9万人次,收入达119.5万。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27.4万人次,截至目前,地坑院总接待游客量已逾越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萬元。同时,还带动附近贫困村的发展。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看陕州地坑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开发中乡土文化不够突出,影响了游客对豫西乡土文化的体验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地坑院概述 地坑院是河南西部最独特的民居形式,亦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观。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又称“天井式窑洞”,为地下的窑洞民居,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保存最好,而且规模最大,有近万个。 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和居住形式,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体现了常年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人们依托大地,用最简陋、最原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最少的工程费用建造出了人们的安乐家园。地坑院因此成为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形态,其生态价值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地坑院的生态价值 (一)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地坑院是生土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建造方式和营造技艺。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回归大自然,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绿色建筑。不论是地坑院的建造方式、营造技艺,还是它的建筑材料都是依托大自然,合理安排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本身与环境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建筑、人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二)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建造地坑院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當地最多的生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生土属于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储热性、透气性、保温性、隔音性等优点。地坑院将建筑材料、营造工艺、气候特征等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它“冬暖夏凉”的特点。地坑院的居民根木不需要消耗能源去抗寒和消暑,节约了能源。 如果地坑院不再居住,将它填平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具有重复利用的优点。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地坑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建造方式的和谐性。建造地坑院主要是采用挖土的方式,比一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随着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现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将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研究。 一、乡村旅游现状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不仅带 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 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已经达到了30%以上,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改善和升级。河南省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批集民宿、文化体验、农产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这些景区以优 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休闲。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乡村旅 游景区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些景区的基础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当地政府重视度不高,投资 力度不够,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滞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公众对这一 产业的认知度仍然较低,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促进河南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应当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资,改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 务水平,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 力度,提高公众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兴趣。 3. 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素养。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 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 加强农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的协同发展。建立农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的合作机制,实 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的共同发展。 河南省乡村旅游在新形势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通 过加大投资、加强宣传推广和提高专业素养,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河南省 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形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旅游 成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将从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研究两方 面展开探讨,分析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为河南省乡村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乡村旅游现状 1.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 来观光游览。 2.特色资源 河南省乡村旅游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如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风景区等, 这些景点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发展成果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类旅游产品丰富多样,乡村旅游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 长点。 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机遇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为 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加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挑战分析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交通、住 宿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和升级。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问题,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 承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大对乡村旅 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水平,解决游客出行和住宿的问题。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引言 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是一个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闻名的地方。其中,三门峡地坑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本文将为您介绍三门峡地坑院的详细信息,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旅游攻略。 1. 地坑院概述 三门峡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城区南部,距离市中心仅几公里。地坑院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地坑院的主要建筑群由四个大院组成,每个院落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2. 参观须知 在前往三门峡地坑院之前,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2.1 开放时间 三门峡地坑院每天上午8点开放,下午5点关闭。建议您尽早到达,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参观。 2.2 门票价格 三门峡地坑院的门票价格为50元/人。学生可以凭有效的学生证享受半价优惠。 2.3 穿着要求 参观地坑院时,请着装舒适,以方便步行。由于地坑院地势较为崎岖,建议穿 平底鞋或运动鞋。 2.4 防晒与防蚊 由于地坑院位于自然环境中,夏季阳光强烈,建议涂抹防晒霜,并携带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此外,由于地势湿润,蚊虫较多,建议使用防蚊液。 3. 地坑院景点介绍 三门峡地坑院包含了多个值得游览的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景点的介绍:

3.1 中心大院 中心大院是地坑院的核心区域,也是地坑院的主要建筑群所在地。这里保存着 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例如屏风墙、石狮等。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3.2 兰亭 兰亭是地坑院的一个小院落,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在这里,您可以欣 赏到各种美丽的花卉和盆景,感受到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3.3 书法展览馆 地坑院的书法展览馆展示了许多中国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在这里,您可以欣 赏到不同风格和时期的书法作品,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4 茶馆 地坑院的茶馆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茶,并且可以欣赏到传统的中国茶艺表演。 4. 交通指南 从市中心到三门峡地坑院有多种交通方式可选: 4.1 公共交通 您可以搭乘公交车前往三门峡地坑院,乘坐17路或19路公交车,在地坑院站下车即可。公交车站有明确的标识,您可以轻松找到。 4.2 出租车 如果您对当地的公共交通不熟悉,或者觉得乘坐公交车不方便,也可以选择搭 乘出租车前往地坑院。市区到地坑院的路程大约需要15分钟。 5. 住宿推荐 如果您计划在三门峡地坑院附近停留几天,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住宿选择:•中心大酒店:位于地坑院附近,提供干净舒适的客房和良好的服务。 •山庄度假村:环境优美,设有温泉和其他休闲设施。 •家庭旅馆:提供价格实惠的住宿,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河南省是中国中部省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祥地之一,河南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河南 省文化旅游产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新 模式的研究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 新模式的研究。 一、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不足。虽然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但是在资源开发 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无法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 2.产品开发不够多样化。河南省文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无法 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3.服务体验不佳。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存在服务环境差、设施陈旧等问题,无法为游客 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以上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 成为了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的研究 1.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河南省可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在开封市推动太清园和龙亭公园等景区的资源整合开发,将 两者联合起来打造文化旅游带,从而提升整体旅游体验。 2.创新产品开发,打造特色项目。河南省可以从传统文化、民俗表演等方面创新产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洛阳市打造“夜游洛阳”文 化旅游项目,将洛阳的夜间景观、灯光秀等融入到文化旅游产品中,让游客能够在夜间欣 赏到洛阳城市的独特美景。 3.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河南省可以加大对文化旅游景区的服务提升力度,改善景区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在郑州市 推行“智慧旅游”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提供更智慧的旅游体验。 以上三点都是关于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的研究。通过以上的创新模式, 河南省可以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特色化,打造具有河 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结语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一、乡村旅游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中 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意识的增强,乡村旅 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自然风光优美 河南省的自然风光以其丰富多样而著称。如龙门石窟、云台山、三门峡等自然景观吸 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河南省也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乡村风情吸引了不少喜欢乡 村生活的游客。 2.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南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开封府、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河南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河南省也是中国的 中原地区,这里的乡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河南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旅游服务 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性,甚至存在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方 式不够合理,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 可以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的道路,提高农村公共交通的覆盖面,方 便游客前往乡村旅游点;还可以增加对农村民宿的扶持力度,提高乡村民宿的品质,提升 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挖掘乡村文化,丰富旅游产品 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可以通过挖掘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节日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如农民丰收节、传统庙会

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吴頔 来源:《大观》2022年第07期 摘要: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多样,文化旅游品牌鲜明。应对相关制度、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深入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整合行业内外的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从融合发展的视角构建“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新格局,同时还要通过网络媒体等大力推广文化旅游产品,以促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关键词:文化旅游;“老家河南”;文旅融合 一、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该省份的文化旅游事业蒸蒸日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焦作云台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河南省建设旅游强省提供了充足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也加大了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要适时转变发展理念,从“文化强省”到“文化旅游大省”,真正达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的目的。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收入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文化旅游则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河南省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著名文化旅游景区——少林寺享誉世界,洛阳龙门石窟、安阳甲骨文、开封宋代文化等都是河南的标志性文化。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可以极大地推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消费。另外,旅游景区具有综合消费性和可重复消费性的特点,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河南省正处在旅游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敢于创新,把握好发展契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基于此,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要合理开发,统一规划,运用现代化手段,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样既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河南省的旅游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性,至今未见明显成效;尽管旅游业带来的收益很高,但是由于在旅游开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经济效益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不足。这种开发模式虽然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将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乡村地区观光、休闲、度假或参与农耕体验等活动的旅游形式。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世界文化遗产庙会、祭祀活动、民俗表演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了河南乡村旅游的热点。此外,豫南丘陵地区的梯田、山水画廊等自然景观也备受游客青睐。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然而,河南省乡村旅游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紧张和技术短缺,部分乡村地区的道路、酒店、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缺乏创新和差异化,重复推出传统的农家乐和采摘活动,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与此同时,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河南省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其次,鼓励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引导他们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

和专业素养。此外,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多赢。 展望未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乡村休闲和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素质的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将更大。河南省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河南省还可以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省份的合作,形成全国范围的乡村旅游联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总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机遇。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深化融合发展等措施,河南省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综上所述,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正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参与度不高等。然而,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深化融合发展等措施,河南省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展望未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合作,形成全国范围的乡村旅游联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综合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机遇,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河南省的经济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作者:裴凤琴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4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裴凤琴 摘要: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县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对地 坑院特色旅游发展从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陕县地坑院旅游发展的目标及对策,对三 门峡旅游发展乃至河南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坑院;特色旅游;SWOT分析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归属三门峡市管辖,面积1588.4平方公里,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县接壤,南至甘山与洛宁县为邻,北靠三门峡市与山西平 陆县隔黄河相望。陕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祖先在 此居住和生活。境内曾发现苍龙涧旧石器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陕县地 坑院又称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百姓称 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专家们称它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 的符号”、“地平线下的村庄”。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天井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 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 一、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且与当前旅游市场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等主流需求极为 契合,具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建筑形态。地坑院是原生态生土建筑,是建筑方式逆向思维的产物,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它不是在地面上树立建筑物,而是向下挖掘,地面上几乎看 不到形迹,这与常见的传统建筑方式风格迥异。“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这种一反常规 的构造方式,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反映了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黄土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2、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样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且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从其建造来说,首推风水学的严格运用。地坑院的建造,是关系到家庭兴衰的大事,因此在动工之前的选址中,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造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选择吉日动工。地坑院基地的选择十分讲究:一般 都选择宅后有山梁大塬的地方,谓之“靠山宅”,有“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吃不完”之意;很少选择临沟无依无靠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被称作“背山空”,寓意“背无依靠,财神不到”,很不吉利。地坑院在建造过程中,受阴阳八卦的影响也很深。在动工前,必定要根据宅 基地的地势和面积,按照阴阳八卦的方位决定院落的形式。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不同 的方位朝向和主窑洞所处的方位,地坑院分别被称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依 “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与其相关的文化还体现在剪纸、窗花、特色饮食、社火表演、皮影戏、传统礼俗等,浓厚 的地方文化气息充分反映了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

2024年河南省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河南省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河南省旅游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以了解当前河南省旅游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潜在机会与挑战。通过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2. 市场概况 2.1 河南省旅游资源概述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 如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大相国寺等。此外,河南省还以享有盛名的中原黄河文化而闻名。 2.2 河南省旅游市场规模及发展态势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旅游人数持续 增加,各景区接待量也在不断上升。同时,随着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河南省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3. 旅游市场分析 3.1 河南省旅游市场竞争格局 河南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存在众多的旅行社和景区竞争相同的游客资源。一些 知名景区在品牌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面临着对游客体验和差异化的需求。 3.2 河南省旅游市场消费群体分析 河南省旅游市场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与年轻人中。他们越来越注 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对于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需求较高。 3.3 河南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增加,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河南省旅游市场的发 展趋势。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和在线旅游平台也在逐渐兴起。 4. 旅游市场机会与挑战 4.1 机会 •河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为河南省旅游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旅游市场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三门峡黄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三门峡黄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黄河文化资源与建设现状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河南的西大门。黄河(三门峡段)上接陕西潼关,下至洛阳新安县,流经三门峡灵宝、陕州、湖滨、渑池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经济开发区,市域内有黄河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分别占全省的28.9%、25.9%、42%;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每年径流约58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控制着黄河89%的来水量、98%的来沙量。三门峡可以说是因黄河而生,黄河给三门峡这一方水土也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中流砥柱、紫气东来、唇亡齿寒等成语典故皆出于此,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中国传统村落9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黄河文旅资源丰富,仰韶村遗址、崤函古道、庙底沟遗址、陕州故城、虢国博物馆、北阳平遗址群、函谷关等众多人文资源密布,沿黄225公里聚集着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三门峡大坝、黄河丹峡等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在黄河文化建设方面,三门峡市近年来主要有如下举措。 找准本地特色,做好文化布局。以境内早期文明中国资源特色和当代生态发展为重心,重点打造“一廊”“一带”工程,构建了三门峡文化建设新格局。从文明之源入手,构建“一廊”,即“早期中国”文明长廊。以历史文化遗存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群等为重要支撑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为轴线,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沿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管理和系统性保护,构筑“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其中占地505.3亩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参观者不仅能够借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参观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能在其他功能区,近距离观察、见证文物出土的全过程,提高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好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教育功能,更好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北阳平遗址群展示工程等其他项目以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年为节点,将在2021年完成。从生态优先入手,构建“一带”,即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为连接,建立起各景点、沿黄生态绿道的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和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实施函谷关、地坑院、湿地公园、高阳山温泉、黄河丹峡等景区的联动提升,建设黄河三门峡文化旅游片区。串联函谷关、示范区、陕州区至三门峡中心城区的三门峡沿黄百里生态廊道一期集生态保护、防洪抢险、休闲旅游等功能

高频考点409 地域特色建筑--地坑院

高频考点409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分布范围:河南、山西、甘肃、陕西等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雨乃至洪水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土塬上,而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而且黄土塬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属于“穴居式”民居的遗存。 分布地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黄土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立性强,不易坍塌;黄土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拓展提升】 一般情况下,房子都是建在地面上的,但是有的地方,不住地上住地下,把房子建在地下。例如陕西咸阳柏社村的“地坑院”和台湾兰屿岛的传统“地下屋”,“地坑院”整体建在地下,这里建筑材料稀缺。“地下屋”房顶的一半露出地面,其余房体建在地下,左图、右图分别为“地坑院”和“地下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不住地上住地下”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A.地坑院:防风灾B.地下屋:防风灾C.地坑院:防水灾D.地下屋:防水灾 2.目前,住“地下房屋”的人越来越少,原因可能是() A.采光不好B.容易漏风C.夏季干燥D.个人偏好 3.关于地下屋的未来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完整保护B.旅游开发C.加速翻新D.废旧遗弃 【答案】1.B 2.A 3.B 【分析】1.“地坑院”建造的地方,建筑材料稀缺,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陕西咸阳的地坑院不是为了防风灾的,A错误;台湾兰屿岛附近多台风,“地下屋” 建在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台风破坏,B正确;房屋建在地下无法防水灾,因此防水灾不是其建造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2.地下建筑不利于采光,A正确;地下房屋避风效果好,B错误;夏季“地下房屋”内部空气比较潮湿,C 错误;个人偏好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3.地下屋做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因此选旅游开发,既保护了传统民居,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正确;不应仅是停留在保护层面,A错误;CD不利于保护传统特色民居,CD错误。故选B。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呈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地坑院反映当地()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 5.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