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

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方面,蚌埠现有规模以上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企业12家,产品范围涉及电子显示材料、新型建材、玻璃容器、特种玻璃、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等领域。从优质石英砂选矿、浮法玻璃原片和各类玻璃容器、光学玻璃板材的生产,再到深加工制品的生产,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合理,市场分工明确的产业格局。主要企业有华光集团、盛通、盛世光学、鑫民和奥普光学公司等。其中华光集团是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基地,产品包括在线镀膜玻璃、ITO导电膜玻璃和汽车挡风玻璃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由中国建材集团下属科技企业中国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投资25亿元,在龙子湖区建设的占地2000多亩的中国凯盛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已开始实施。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总收入约30亿元,3至5年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

但是,蚌埠市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着环境容量的限制、产业配套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强等诸多问题。产业竞争面临较大的挑战。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产业整体素质还不高,综合加工业型的产业格局面临着加快调整和升级的压力。

二,对蚌埠市产业结构规划

1.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新材料:加快碳纤维及下游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扩大碳纤维生产能力,开发生产延伸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玉米乙烯、乳酸及下游延伸产品,培育壮大新兴替代材料和环保材料等相关产业。积极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化工新材料、纳米管材等功能新材料。

新能源: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拓展生物质原料范围,积极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供应范围,开发秸杆酒精和秸杆发电技术。发展新型化工燃料。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ITO导电膜玻璃、数字显示终端、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传感器、汽车电子等产品。发挥214、41、40所等关键产品技术研发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强力推进信息显示工业园、亿多科技园等产业园及方兴科技、双环电子等优势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2.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与机械装备工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优势装备产品生产,壮大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家用机床、起重机、天然气压缩机及加气站、液力机械等通用设备制造产品以及太阳能发电设备、建材装备、新型农业机械、环保装备、船舶及船用设备、疏浚设备、电子专用测试仪等专用设备制造产品。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机械加工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支持晶菱机床、振冲安利、安瑞科压缩机、凯盛机电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导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品。期末力争形成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1000台起重机、400台天然气加气站、1000台压缩机的生产能力,把我市建成优势明显的特色装备产品生产基地。

汽车零部件。紧紧抓住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机遇,适应全球采购、模块供应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加快推进一批优势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并扩大滤清器、空调电磁离合器、消防车、车轮、油箱、汽车消声器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发动机总成、制动器、汽车悬架等产品。发挥产业协会作用,支持中小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种规格较多、企业数量分布较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群。强化自主创新,建设滤清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中心。支持汽配五金产业园、滤清器公司、昊方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汽配五金产业园销售收入期末力争达到100亿元的规模。“十一五”期间争取形成年产1亿只滤清器、15万台发动机、500万套空调电磁离合器、500台中低压消防车、200万套车轮等产品生产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玻璃及深加工。巩固并扩大优质浮法玻璃产品规模。积极开发特种玻璃、玻

璃显示材料、光学玻璃、工艺玻璃产品,突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速玻璃器皿及保温容器企业的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玻璃装备生产与玻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玻璃产业园建设,支持华光集团等骨干企业战略重组。期末争取形成年1000万重箱浮法玻璃、2000万片玻璃显示材料、10万吨光学玻璃板材、2亿只高档玻璃容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行业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把蚌埠建成优质浮法玻璃、高档玻璃器皿和多品种功能玻璃生产基地。

生物化工。发挥丰原集团农产品综合加工的技术优势,强化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生物质技术研发、转化,巩固壮大生物化工,着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扩大酒精、乳酸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和规模,开发乙二醇新产品,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系统,“十一五”末形成1500万吨粮食加工能力。在保持现有柠檬酸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同时,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100万吨酒精、100万吨L-乳酸、100万吨乙二醇等产品生产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产业基地。

有机化工中间体。依托八一集团,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链,强化龙头产品生产,重点发展以硝基氯苯、甲苯系列有机中间体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依托天润公司,重点发展以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剂及助剂为主的精细化工和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扩建苯酐生产线。开发生产香兰素、高效硫化染料等精细化工衍生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12万吨离子膜烧碱、16万吨硝基氯苯、14万吨氯化苯、10万吨苯酐、10万吨聚丙烯酰胺的生产能力。

煤化工延伸产品。加强与两淮合作,围绕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建设精细化工园,扩大基本化工原料的生产,积极开发煤化工下游产品,重点发展二甲醚等大宗煤化工衍生产品。

制药业。加快输液等传统产品的扩能改造,重点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盐酸安妥沙星、奈派地尔、那格列奈等国家一、二类生化新药和天然中成药。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docx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 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 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 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 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 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 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 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 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 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 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 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 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5/9/9 8:53:00 陕西统计局 渭南市是个农业大市,建设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逆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三次产业的结构还不优,产业发展不平衡,针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和矛盾依然存在的现实,要保持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一、全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十二五”以来,渭南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4.5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59.27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27372元,比上年增长8.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为2014年的14.2:54.4:31.4,和2010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全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全市各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7.6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84.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为72.2:1.9:20.8:0.9:4.3,2010年为73.4:1.6:20.1:0.7:4.2,农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牧业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水果产量自2009年突破200万吨后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2010年达到254.25万吨,2014年为292.06万吨,年均增长3.5%;蔬菜产量2010年为191.82万吨,2011年突破200万吨,达到201.35万吨,2014年238.8万吨,年均增长5.6%;2010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83万吨、8.57万吨、33.56万吨,2014年分别突破20、10、40万吨,达到22.2万吨、10.51万吨、40.2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6%、5.2%、4.6%。 (二)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第二产业不断壮大,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94.55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794.51亿元,年均增长1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9.2%提高到2014年的54.4%,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1建设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的产业,同时也关系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等。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绿化,对绿化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要使用具有一定规格的大苗,逐渐地绿化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和建筑的发展成比例、相协调。这要充分的利用林区的天然林地,构建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树种的大苗繁育基地,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颖的、适销的且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的品种。经过精心的组织技术力量,注意大苗的培育方法,建立培育的标准体系,逐渐地培育出具有发达紧凑根系、完美树形以及健壮的生长势和较大的树体,这也为绿化用苗提供出适应的栽植条件,而且还能够顺利地存活和生长的树种来。 2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主要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作为最终依据的,这也是现阶段林区发展所倡导的具体要求。由于当下在林业发展过程当中,为了加大林业资产的收益,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要真正能够突出树种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够保证带动本地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等提供具有特色以及优势的树种与材料。对当地的林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林业经济机构进行有效调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满足当地林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首先需要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规划。现阶段,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的森林资源都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要想使得林业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点,需要建立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能够为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再让森林资源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发展的平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价值观,促进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相处 在林业资源发展过程当中,不管是从事造林、采伐或者是培育行业等,为了促使其可持续发展,首先都要充分遵循着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而且还要科学合理地借助这种自然力的优势,真正地提升林业产业的生产力。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或者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等的一些不良的林业生产行为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严格制止,严厉打击,要真正地促进人和自然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依据市场环境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出发,做好林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发展林区经济以及维持生态建设的一条必经渠道。为促使生态文明向着更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5加大林业产业投入,加强人才建设与培养,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最为直接且有效的一个途径。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对于森林资源收益较好的区域可以实行以林养林的制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建立完善的资金,大力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资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用于人才建设投入,一类主要是用于对实际林地的保护。其中,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林业的建设、保护、包括林业砍伐实际上都是一些人为造成的,因此,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产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产业劳动素质过硬的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对林地进行合理的修剪、利用以及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才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6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市场发展的需求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 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3)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3)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4)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5)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下)93分答案

考试标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与新举 措》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0 道,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总分100 分,85 分 及格。 所属课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下) 倒计时 43:27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下)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全球总的产品供给需求环境,将会出现供给较大增长和需求不断增大的趋势。 正确 错误 2. 从全球资源能源的市场来看,需求相当旺盛,资源能源的储备快速增长,甚至在不断地增大。 正确 错误 3.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包括国际贸易进入缓慢增长期、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转型、工业化成本显著上升和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转型。 正确 错误 4. “创新是经济繁荣的永续源泉”。语出汤因比。 正确 错误 5. 人口大国出现民工荒,劳动力的成本会上升,会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 正确 错误 6.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加快,尤其是气侯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后,产业结构必然要向低碳等新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型。 正确 错误 7. 大变局大调整,使传统的产业生产模式,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急剧转型。 正确

错误 8. 中国较多的依靠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会遇到很多机遇。 正确 错误 9. 从资源能源的供给看,中国需求很大,人均水平较低,人均的资源能源水平占有量较低。 正确 错误 10. 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享受“人口红利”。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从()看,需求相当旺盛,资源能源的储备不可能快速增长,甚至在不断地减少,正是这种供需状况,使世界市场上的资源能源争夺战越演越烈。 A. 资源能源的开发 B. 资源能源的供给 C. 资源能源的需求 D. 全球资源能源的市场 2. 从()看,中国需求很大,人均水平较低,人均的资源能源水平占有量较低。 A. 资源能源的使用 B. 资源能源的供给 C. 资源能源的需求 D. 资源能源的开发 3. 对于所有产业的不同的生产环节,进行鼓励或者限制,指的是()。 A. 结构性的产业政策 B. 独立性的产业政策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限制类) 第二类限制类 一、农林业 1、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2、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 3、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 4、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7、松脂初加工项目 8、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 9、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 10、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12、湖泊、水库投饵网箱养殖 13、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项目 14、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15、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16、在林地上从事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二、煤炭 1、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内蒙古、陕西120万吨/年;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9万吨/年;其他地区30万吨/年 2、采用非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煤矿项目 3、设计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煤矿项目 4、未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矿区总体规划的煤矿项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过2个的新建煤矿项目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小电网外,发电煤耗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于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 3、直接向江河排放冷却水的火电机组 4、无下泄生态流量的引水式水力发电 四、石化化工 1、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 2、新建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3万吨/年以下丙烯腈、100万吨/年以下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年以下乙二醇、20万吨/年以下苯乙烯(干气制乙苯工艺除外)、10万吨/年以下己内酰胺、乙烯法醋酸、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天然气制甲醇、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综合利用除外),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生产装置 3、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连续法及间歇法)、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10万吨/年以下聚苯乙烯、20万吨/年以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本体连续法除外)、3万吨/年以下普通合成胶乳—羧基丁苯胶(含丁苯胶乳)生产装置,新建、改扩建溶剂型氯丁橡胶类、丁苯热塑性橡胶类、聚氨酯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生产装置 4、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生产装置 5、新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饲料磷酸氢钙、氯酸钠、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 (2006年10月15日)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优势,关系到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部署,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区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总体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特点明显,“三高两低”(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四是特色优势产业不够突出,对整个经济的带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区经济总量偏小,高载能产业比重较高,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加快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效益优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着力解决“三高两低”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