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P23 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立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指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大发现,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其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明确了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P60 第一章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两者相互联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极为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某一特定场合与阶段上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与阶段上则是特殊的东西。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

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故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地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P91第二章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蚂蚁的眼睛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要揭开这个现象的本质,仅依靠人类的主观猜测是不够的。必须在实际活动中,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离开对蚂蚁的实地和科学的考察,一切关于蚂蚁的认识及其正确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

本性来看,它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检验人的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程度,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才能断定它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不能检验另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必然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或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为真理;反之,则为错误的认识。逻辑证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待验证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实践检验的协肋,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的决定性结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136第三章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

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P179 第四章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案要点]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然而,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则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即同样的商品,价值量相同。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指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表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

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进行循环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产业资本满足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生产资本形态上,流通过程就会中断;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造成资本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

(2)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资本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绪论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 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变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思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简答题 1.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一、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P23 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立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指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大发现,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什么?P3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 分析法等。) 3、马克思主义的四大鲜明特征是什么?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②鲜明的政治立场。即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大学生该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P1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个价值观。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④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5、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30-P31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 意义。P43 (1)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 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

马克思简答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仁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含义?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社会实践。 30. 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扩展。 43. 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类似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的同步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 10. 33. 简述意识的本质 ? 答 ; 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 各

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4.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主体和客体互相作为,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和客体制约。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收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31.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既有具体劳动,也有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的特定性质、目的和性质的运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3.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4.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 社会的物质基础。 5. 2.简答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P132简答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中共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4分) 3.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简答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P229-230简答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简答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以及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P69-70 简答 答案要点: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其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6.简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简答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 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 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3)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 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 后相继 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思考题解答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 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 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 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 共同创立的。3)马克思主 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 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 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 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 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 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 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 现。(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的表现。(4)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 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 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 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 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 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 动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 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 是教条?答:(1)马克思主 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 南、研究的方法。(2)马克 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 题的现成的答案。(3)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 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解决 本国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 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 法?答:(1)学习马克思主 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 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 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 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 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 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 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 倾向。 10、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重大意义?答:(1)当今时 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 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 主义既面临折严重挑战,又 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 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 的研究课题。(3)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 相继、一脉相承。(4)对马 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 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 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 化。 1、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 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 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 质问题。答:(1)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本原是物质/精神)2)唯 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 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 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 观唯心主义)。(3)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 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 点,既反对了二元论和唯心 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 错误观点,又克服了旧唯物 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的局限性。 2、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 其中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 系的物质世界。答:(1)人 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 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的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 活动,使自然界分化为自在 自然和人化自然。(2)社会 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 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 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 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 和发展。 3、试述唯物主义辩证法与 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 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 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 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对立:第一,联系观 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 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 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 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 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二 者斗争的焦点或根本分歧, 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3)结合本人 或他人工作学习生活实际, 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 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通用)

请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7分)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3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题型:简答题 请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7分) 答案: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1分)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1分)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1分) 题型:简答题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那些方面?(7分) 答案: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2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3分)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分) 题型:简答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7分) 答案: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分)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分)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2分) 题型:简答题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答案: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分)(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2分)(3)意识具有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分)(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分) 答案: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分)(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1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