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学案博苑

2011-11-05 2151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

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感叹世人为功名奔波追逐,劝人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

(二)【方法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方法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2.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

(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

(2)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

温馨提示1、以上几点通常应综合使用,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读懂的切入口。

2、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内容;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三、题例巩固

讲评重点灵活使用上述的读懂方法,选好读懂的切入口,明确读懂诗歌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题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广东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

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或隔断对“江东路”的眺望)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或对“江东”的思念被阻隔,无法传递)

【研讨交流重点】

1.抓住信息品读,快速把握情感(如炼字、意象、标题)

2.理解关键诗句,快速读懂内容

错例①江水把两岸的烟树阻隔。②写了诗人壮志未酬,但仕途艰辛,被人所阻隔

①江水隔开了烟和树。②江水阻隔了江东的道路。

——1、断章取义,理解错误。 2、只答表层,没有深层。

强调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 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问题①为什么要写“梦”?②为什么要写“雁”?

答为虚写想象的内容,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强调要学会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二)【题例分析(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

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

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

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学习重点】

1.请按照读懂的两个步骤阅读诗歌,概括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完成练习题。

2.学生谈答题思路找到什么样的切入口,形成怎样的答案

3.对照参考答案自主评分,明确存在问题

强调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诗歌内容,全面概括主旨

四、布置作业

(一)按照读懂的两个层次,给下面这首诗(2007年广东高考题)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二)先按读懂的两个层次阅读下面这首词(2010广州市一模),再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浪淘沙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建议选择熟悉的生活,努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想。有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最能聚焦情感。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准确形象的修饰语最能显示的写作功底。不要让语言华丽朦胧得只能跟着感觉唱,却经不住推敲。

【广大附中余伟】

古诗词赏析之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编写人:周辉审核人:时间:年月日

1.月(思乡) 2.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3.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4.松(傲霜斗雪) 5.流水、落花(愁)6.梧桐(凄苦) 7.杜鹃鸟(凄凉哀伤) 8.秋蝉(愁绪伤感)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10.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11.芳草(离恨) 12.芭蕉(离情别绪) 13.羌笛(凄切)14.乌鸦(衰败荒凉) 15.红豆(相思) 16、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17、寒蝉(悲凉) 18、丁香(愁思) 19、猿鸣(悲伤) 20、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21、浮云(在外漂泊的游子) 22、莲(爱情) 23、竹(气节、积极向上) 24、桐(凄苦)

田园诗:(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喜爱或对悠然自得纯洁质朴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同时对官场仕途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例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愁别绪,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感叹边塞奇异风景、爱国将士壮志豪情、戍边将士思乡之情、戍边将士厌恶战争的怨情)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行旅诗:(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艰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咏物诗:(借助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别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例如:李商隐《蝉》 怀古诗:(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或讽刺时事。如:A、感慨盛衰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诗句之中)例如:陆游《游山西村》王湾《次北固山下》 闺怨诗:(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例如: 二、1、(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答:本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的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三、1、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 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 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学案博苑 12-21 0613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 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 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说明】 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平时老师们都习惯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行指导训练和规范,这固然不错。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经验欠缺,积累不够,素养低下,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他们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的“桃花源”之外,这当然也就被阻挡在了鉴赏的大门之外。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雾里看花、张冠李戴,堆砌术语,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当然,对于一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的本质是在抒情、言志。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来试一试(概括为“三看”、“四抓”)。 【指导训练】 ■ 三看 ◆一、看标题,明意思。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 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例 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答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二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间接写别情: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柳永

概括诗歌主旨

正确概括诗歌主旨方法初探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二、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三、借助关键字,又称“句中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关键句,又称“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注:“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诗中称为“诗眼”) 五、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种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说理、托物言志、对比、虚实相生、象征、借古讽今等,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如用典,诗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内容上大多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所以,用典是为了影射现实,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寄托某种愿望;比喻说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七、“知人论世”、以把握作品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生平、个性品格、思想、创作风格。论世,就是在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八、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揣摩主旨。 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 1、写景诗:揣摩诗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景物的物象特点,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见景生情”,写景往往为后一两句的直抒胸臆打下基础,从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诗歌主旨。 2、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0古代诗歌五首 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高考研究 2014-11-02 2346 走进诗人的心灵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 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19最新修订)

20古代诗歌五首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 一、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三、抓“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菊花(高洁、隐逸)、梧桐(凄凉悲伤)、浮云(漂泊)、杜鹃(凄凉、哀伤)、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寒蝉(悲凉)、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等。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四、抓“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用典就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作者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词;反用则在诗词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典故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掌握。例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五、抓“注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做此类型的题目必须先弄明白这类诗歌的题材(题材就是内容,素材和题材不一样,素材是我们大脑中的所有的材料,而题材是我们已经选择的在我们文章中的材料)同义词语:立意=思想情感=中心=主题=主旨=思想内容=题材 出题方式:1,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或情绪 3.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A:送别诗 送别意象:霸陵灞陵(古长安城东)长亭(10里一长亭)短亭(5里一短亭)南浦《折杨柳曲》杨柳 此类诗主要是抒写离情别恨,还有别后的相思。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此外,还要表达是劝勉和鼓励的情感。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等。 B:边塞诗, 意象:北风白茅草雪花海风大漠长河孤城玉门关 主要写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生活。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一,对于边塞风光的赞美和感叹大漠的荒凉。大,壮美。二,战士们的生活是凄苦的。 C:战争诗: 与战争有关的意象是一定会有的边塞之景,天狼武器铠甲狼烟烽燧烽火烽烟戍角吴钩等 战争诗表达两种情:一是表达英勇作战,保家为国,希望建功立业的战士形象。二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表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过安定的生活。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希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D: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意象,比如山,泉水,月,炊烟,渡口。田园意象:房前屋后的景,柳树,鸡狗。表达情感: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对社会和平安定的一种向往,描写田园恬淡闲适静美的风光,表达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为代表。 E:闺怨诗:本诗的意象是西楼西窗西厢西阁小楼大雁雁字马蹄千帆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表达的是孤独落寞伤感。孤独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分类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地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人地遭遇来类比自己地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地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赞扬古人建功立业地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地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表达地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地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示例:王昌龄《从军行》 .揭露战争地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地厌恶,对家乡、亲人地思念. 示例:杜甫《兵车行》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表现静谧美丽地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地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示例:杜牧《山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表现了古代士人地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地恬适地生活情趣. 示例: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示例: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表达诗人地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示例: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坦陈心志地告白.示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情深意长地勉励.示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反映漂泊地羁旅行愁.示例: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揭露统治者地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反映离乱地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地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前途命运地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建功立业地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地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地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地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地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地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诗歌内容主旨情感归类

古诗词鉴赏专题 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 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 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专题讲解☆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女口: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 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女口: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女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女口: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女口: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w.w.w.k.s.5.u.c.o.m 报国无门的悲伤女口: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女口: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女口: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概括诗歌主旨复习进程

概括诗歌主旨

正确概括诗歌主旨方法初探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二、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三、借助关键字,又称“句中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关键句,又称“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琵

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注:“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诗中称为“诗眼”) 五、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种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说理、托物言志、对比、虚实相生、象征、借古讽今等,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如用典,诗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内容上大多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所以,用典是为了影射现实,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寄托某种愿望;比喻说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七、“知人论世”、以把握作品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生平、个性品格、思想、创作风格。论世,就是在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