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大家期末加油哦~!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1、为什么古希腊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11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出现了政治实体,形成了国家,也就出现了政治思想。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希腊,与原始的氏族组织不同,城邦是政治社会,其内部关系是政治关系,其政府和法律是政治性的公共权威。政治秩序和政治关系是人为的,这使人们对政治权力产生自己的期望和需求,由此,伴随着以城邦为核心的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了政治学,它是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而绝非盲目的。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伴随着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鼎盛而繁荣起来。因此说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

2、试分析伯里克利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历史作用和局限性。-20

特点:

1、仅限于公民范围内,是非常狭隘的民主

2、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使公民实现了极高的政治参与

3、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萎缩了,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契约”的性质

4、法律不仅约束公民,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

作用:

1、所有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2、使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

3、使公民们将个人自由与服从法律结合起来

局限性:把雅典民主理想化了

1、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排除在外

2、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

3、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他贵族政体的区别何在?-34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他所设计的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即通常所说的“贵族政治”。不过柏拉图在这里显然不是指一般的贵族政治,因为哲学家既不以高贵门第为条件,也不是世袭的。贤人政治只是一种理想,柏拉图并没有说现实中的任何一个城邦是贤人政体。从理论上说,贤人政体的蜕变是由于血统的混杂和统治者在生育子女上的失误。

贤人政治的内在原则或标准是智慧。

所谓哲学家执政,就是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哲学家要对个人和城邦进行彻底的改变。

首先: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

其次: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

最后:对公民(即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法律被置于次要地位。理想国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4、柏拉图为什么要哲学王治理国家?-32

由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提出的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他之所以给哲学家以如此特殊的地位,是由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决心的。

他指出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

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柏拉图赋予“哲学家”特殊的内涵。

⑴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知识”,它是对“理念”的把握,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⑵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⑶哲学家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然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所谓哲学家执政,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将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和“改造者”。他相信。若无哲学家治理,城邦与个人绝无希望而言。5、怎样理解“人是政治的动物”?-40

⑴.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意思是,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的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根据他的观点,自然所造的每种事物都有一个目的。

⑵.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的。人只有实现了灵魂的善,才真正有别于动物,才实现了人的本性。

⑶.而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只有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过城邦生活。

6、试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思想。-43

⑴.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亚与柏一样持温和的整体主义立场。这是他与柏分歧的主要之点。

他批评柏拉图过分追求城邦统一的努力。因为这种过分统一不符合人的本性,他提倡一种有限制的私有制,即承认财产私有,但要保障它用于公共目的,他提倡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城邦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

⑵.奴隶制度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在自然界,总有支配与服从、主导与从属的关系。奴隶制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维护城邦生活所必须的。

⑶.为民主的价值观辩护。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只有公民权利平等,“轮番为治”的制度才是正义的,也是“合乎自然”的。多数人的集体智慧也优于个别或少数贤良和专家。

⑷.理想的政体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⑸.在政治权力结构方面,他主张混合政体。具体做法是,将寡头制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集中两者的优点而避免其弊端。它是平民派和寡头派两种偏颇的正义观的中和。既考虑到平民的自由身份,又照顾到财富、能力、品德等因素。公民内部平等,实行“轮番为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但每个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则以其才德为依据。

⑹强调法律治理城邦。法治的两重含义:第一,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第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良好的法律是前提,服从恶法不是法治。

法治有其优越性。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体现多数人的智慧。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是合乎正义而毫无偏私的“中道的权衡”。

⑺.没有区分国家和社会。

7、古希腊政体学说是怎样演变的?-15、

1来库古在斯巴达人内部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其特征一是平等,二是集体主义。

2雅典社会发生严阶级重冲突和党派斗争时期。土地贵族主张寡头政体;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平民建立民主政体;工商业者主张有限的温和改革。梭伦在雅典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希波战争后,平民地位迅速上升。在雅典等城邦中,民主制迅速繁荣起来,通过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等方式,雅典实现了公民“轮番为治”的政治思想。

4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他尖锐地抨击雅典的抽签选举,认为政治家应该是具有相应知识的人,这些思想被柏拉图继承。

5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权力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是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否定。在“第二等好的国家里”,他又引入了混合政体,即寡头政治和平民政体的混合,并以此作为最健全的政体。

6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度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的政体,他提出了划分政体的标准,划分了六种政体。而一个城邦采取何种政体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他较重视经济结构和党派力量的对比,并认为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8、古希腊正义观是怎样演变的?

⑴.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关于“正义”观念蕴含着政治观念的萌芽。把正义被理解为习惯法的绝对基础和准则,而习惯法是正义的具体体现。

⑵.公元前6-5世纪中叶,自然哲学家将正义看作均衡和谐的尺度。

⑶.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和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集体主义的精神,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⑷.亚里士多德将城邦中公民权利平等,“轮番为治”,主张混合政体以及法律治理国家视为正义。9、古希腊国家学说是怎样演变的?

⑴.古希腊世界出现的第一批国家是城邦,它的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本质特征在于它们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城邦政治是多元化的。它是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产物,在这里,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

⑵.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此他主张贤人政治,批判雅典的抽签选举。

⑶.理念化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他对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的探讨提出了理想城邦理论,认为这一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⑷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他的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他完全否认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权利,这决定了他民主制的狭隘性。

10、古希腊民主思想是怎样演变的?

1来库古在斯巴达人内部创建“平等者公社”。

2梭伦以“中庸”为指导思想。

3伯里克利在雅典执政时期,实行民主制度。

4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接受了有限的君主原则,主张一种在现实中实行的混合政体。

5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权利“轮番而治”,认为多数人集体智慧优于个别或少数贤良和专家。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1、试比较西塞罗与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40-57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仅限于狭隘的城邦制度,从城邦的起源来看,它是由低级向高级自然进化的产物,城邦的本质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它的目的是“至善”,即公民的“优良的生活”,由于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所以公民的本质就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由此得出,“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他认为只有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

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持温和的整体主义立场,基本原则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城邦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认为奴隶制度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同时还为民主的价值观辩护。理想的政体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在政治权力结构方面,主张混合政体,还强调了法律对城邦治理的作用,但却没有区分国家和社会。

西塞罗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他认为国家属于人民归人民所有,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人民的联合体”。在政体形式上,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结合

而成的适中“平衡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同时他同亚里士多德一样强调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循的法律便没有国家。

2、试分析比较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36-44-55-57

⑴.柏拉图在“第二等好的国家”里引进了混合政体,他认为健全的政体应是将平民成分与某种个人权威相结合,不过,他在《法律篇》中设计的政府体制更接近于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结合。

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权力结构上主张混合政体,具体的做法是,将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集中两者的优点而避免其弊端。

⑶.波利比阿认为罗马的政体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执政官、元老院、民众三种权力既相互箝制,又互相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了相互间的制约与均衡,不使任何力量过于强大。

⑷.西塞罗主张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三种政体结合而形成的适中的“平衡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这种政体的优点在于:第一,它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如果缺少它,自由的人民是难以长时间接受的;第二,它具有稳定性。

3、古罗马分权思想述评。-55

波利比阿使用混合政体概念不仅包括希腊人常说的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还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的混合与平衡,即国家权力体系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是波利比阿的独特发现。所以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政体,而是一种分权学说。但它还不是三权分立学说,波利比阿没有近代那种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的概念,他所讲述的分权也不是这三权间的划分。

波利比阿从罗马共和制度中提炼和总结的分权和制约平衡原则,后来又经过经西塞罗的有力阐发,成为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的英国革命受到了分权学说理论遗产的鼓舞。光荣革命后,洛克发展了波利比阿的思想,阐述了一套近代型的分权学说。它在18世纪被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学说,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普遍采纳的宪法原则。4、古希腊罗马自然法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在比《荷马史诗》稍晚些的赫西俄德的长诗《工作与时日》中,赫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朦胧的思想,即自然的法与由人所制定的法之间的对立。这里包含着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提到,正义是人类的自然法。

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的观念中,自然的秩序和法则也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和范本。这种观点被赫拉克利特归为“逻各斯”这个概念。1)“逻”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也是万物共同的、普遍的尺度。2)它是最高的支配力量,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3)可以说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自然法思想产生于古希腊城邦时代,智者对自然法思想做了最确切的表述。他们集中对自然与约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也有的智者将自然与法律习俗对立起来,强调人的本性具有不可抗拒的作用,并力图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在这派思想中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他们还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引申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P26

使自然法思想真正成为完整理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认为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并认为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法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

西塞罗认为:

1自然法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是“正确的规则”或“最高的理性”。

2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各国的法律只有服从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3他关于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同自然法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试比较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权政治论。

奥写下《上帝之城》,该书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在《上帝之城》中,他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

阿奎那引进理性和经验的因素证明神权理论,这是他比以往神学家进步的地方。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思想的基本特点。

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等人不同,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排斥人的理性作用,而是将人看作理性的动物。人的道德活动的自然律是趋善避恶,而理性所欲求的最高目的是达到普遍的、最高的善。他把人的理性看成人的道德活动的源泉,而道德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之中。

然而阿奎那又将人和人的理性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真正幸福是在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这个目的理性是不能达到的,只能靠对上帝的信仰和爱。由此可见,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

信仰的真理是上帝创造一切,高于一切的信条和人民对统治者的服从。阿奎那和奥古斯丁一样用“原罪说”为奴役制度辩护,认为它是合理的。

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关于教会和国家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阿奎那也是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衣钵,但他和奥古斯丁所处时代的不同决定了他并不像奥那样将世俗国家看作是罪的产物,予以贬低;而是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

阿奎那进一步指出凡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属于教会,而不是属于人民。

2、阿奎那怎样继承和发扬了西塞罗的自然法学说?-78

阿奎那承认自然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他认为自然法是管理人类的法,是上帝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适用于全人类,它的箴规指示人们去做一切有利于保全人类的事情,禁止人们去做毁灭自身的事情,并指引人们了解上帝和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一理论继承了西塞罗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和“正确的规则”的思想,但他用上帝的理性为自然法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而阿奎那认为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阿认为,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阿将一切法律置于上帝的永恒法之下,而且论证了教会法应高于国家法律的主张。

3、罗马政治学向神权政治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8

中世纪时期,高度发达的古典文明遭到破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水平的日尔曼人统治了西欧,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日尔曼人的蛮族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倒退到原始的状态。日尔曼人在部分地继承了古典文明的基础上,将自己固有的民族传统与罗马基督教相结合,创造了继古典时代自然政治观之后的神学政治观时期。

1日尔曼人的到来,为基督教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基督教与日尔曼政权的结合,促进了基督教会的发展。但同时又摧毁了古典文明,使其倒退了一千多年。

3在经济上,商品经济退化为自然经济。

4在政治上,高度组织化的罗马帝国行政体系陷入了瘫痪。

5在文化上,基督教垄断了文化教育的各个部门,神学政治观时期便开始了。

第四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文艺复兴及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92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发祥地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城市。

1以14世纪彼脱拉克开创的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发轫,15世纪运动开始波及欧洲各国,16

世纪达到鼎盛阶段。

2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把理性、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

3以前的学者愿意将政治的目的看作自由和正义,现在则更强调政府的职能是保证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4政治观念开始摆脱神学的影响,具有世俗的特性。国家就被解释为人的需要的产物,政权的得失成了人的实力相互较量的结果,法律也成为理性与权利的表现。权力代替神意和道德成为国家与法律的基础。

影响:

资产阶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借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此猛烈抨击天主教的神学教义,攻击教会的统治地位、特权和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神权的旗帜下开展的这场斗争,造成了欧洲古典文化的再次被发现与重新阐释。

这场斗争不仅封建教会披在国家身上的神圣外衣被剥掉了,而且古代人将国家看作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道德目标而组成的共同体的观点,也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权力代替神意和道德,成为国家与法律的基础。近代新型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

2、试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思想。-97

1马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

2认为历史事件先后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只赞扬古代罗马和同时代瑞士的公民道德。至于现实中的人性,他总体上侧重于性恶论。因为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

3性恶论的人性观贯穿他的国家学说。

认为追求权力和财富是最基本的欲望。人们为了更好的保卫自己而选举领袖,颁布法律,确定刑罚,产生了国家。认为国家应保障每个人自由地使用财产,保障每个人的安全。他所关心的,只是国家兴衰的原因与统治者运用权力的手段。

4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5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是法律,一是军队。

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然而法律离开权力则一无所用。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只有掌握优良的军队,国家才会有良好的法律。战争成败将决定君主全部基业的成败。

6在君主的统治方法上,注重统治术。并为以后的统治者提供策略。

7以“目的说明手段正当”的政治无道德论,便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并作为统治者粉饰自身政治行为的一种理论流传开来。

3、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述评。-101

在君主如何取得并维持国家权力并巩固其统治的问题上,马:

1主张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君主必须表面上装成具备这些美德——仁慈的、忠实的、合乎人情的、虔诚的和正直的。

3施暴行为与给恩惠: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

4背信弃义。

5保护弱小邻邦,抑制大的邻国。

6英勇果断

7以“目的说明手段正当”的政治无道德论,便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并作为统治者粉饰自身政治行为的一种理论流传开。背信弃义、崇拜武力、虚假伪善、不择手段等等,成了一些政客玩弄政治的典型手法。

4、布丹主权学说述评。-111

1布丹的主权学说和他的国家理论是直接沟通的。

①用家长权力比喻国家主权,一个国家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布丹把主权定义为“超乎于公

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人叫主权者。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②主权是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将主权看成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2主权具有绝对和永久的性质。

①绝对性:指它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以及不可分割。

②永久性:指它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主权者的生命有限,主权的存在却是永恒的。

3主权内容:

①立法权。主权是一切法律的惟一渊源,主权者就是立法者。

②宣布战争、缔结合约的权力。

③任命官吏权。

④最高裁判权。

⑤赦免权

⑥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

⑦铸币权。

⑧度量衡的选定权。

⑨课税权。

4特别强调立法权的重要地位。还讨论了主权者以下的从属机构,认为行政官员行使的权力是由主权者授予的,政府的基本目的是保护秩序,而不是自由。

5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不存在。由于神法和自然法先于国家而存在,高于国家和国家主权,所以主权之上还有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

评价:布丹坚持主权的绝对性,强调公民必须服从主权者的命令,表明他的国家学说核心内容是专制主义的。但是公民在国家里享有财产自由,主权者要服从神法和自然法,不得侵犯家庭的财产权利,正是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以求保护其经济利益的要求。

第五章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

1、试论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124―134

格老秀斯:

①自然法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之中。“爱社交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人的本性要求过一种和平而有

组织的生活。人们对有秩序的和平生活的要求是一切法律的根源,也是自然法存在的依据。

②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反对将自然法解释为有益的社会习俗的观点。人类可以自己找出道德上的

行为规范,即使没有上帝,人类也能够依据自己的理性行事。明确地使自然法高于神法。

③抬高自然法而贬低神法的地位。主张一切意志法应该符合理性的要求,体现理性的要求。自然

法比神法更具有合理性、永恒性和普遍性。

④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观念。认为“每一个人自己的所有权”包括自由、财产和

要求偿还所欠债务的权利。把生命、躯体、自由看成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财产权是由人类意志的运用必然跟随而来的事物,也和自然权利有关。把恢复自己的财产、自卫和惩罚一起列为正当的战争理由。

⑤把是非善恶的共同道德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结合力。提出人类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包括

信守诺言,承认人的平等,正义原则,父母责任,婚姻忠贞等等。更多的是讲个人的道德义务而不是个人的天赋权利。主张和共同利益相关时,君主对臣民的财产比财产主人还有更大的权利。

⑥方法论上的贡献。证明自然法的两种方法——先天的论证方法和后天的论证方法。前者参照人

类的本性,后者参照普遍的事实,依靠理性的推论。借助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推论,得出符合理性的结论。

斯宾诺莎:

着重申述了思想自由权。

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每个人“是他自己的思想的主人”。没有人愿意或被迫把天赋的自由思考和判断之权转让给他人。这种天赋权利是不能转让的,即使出于自愿,也不可能放弃.。他还指出,自由思想的权利是人人所能及的,理智的天然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普遍才能。高度颂扬理性的力量。

2、试比较布丹和格老秀斯的主权论。―111―127

布丹:把主权定义为“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他认为国家必须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主权是把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本质特征。主权具有绝对和永久的性质。主权应包括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合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等九项权力,他特别强调了立法权的重要地位,并且认为绝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因为主权之上还有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

格老秀斯: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考虑主权问题。在他看来“所谓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主权包括颁布法律、司法,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缔结国际条约等权力。他把主权的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两种特殊性交错在一起。同时他排斥人民主权,拥护君主权力,认为君主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不意味着人民有强迫或命令君主的权力。国家有权制止人们彼此之间无限制地应用天赋权利。

3、斯宾诺莎的思想自由论述评。-134

1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

2“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3每个人“是他自己的思想的主人”

4人的最高快乐或幸福就是理性的完善。

5允许自由思辩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6强调人在行动上要守法,自由就是服从法律。

7斯宾诺莎的思想自由权就是“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评价:斯宾诺莎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的政治思想家,他将自由看做是政治的目的。从伦理学角度对自然权利做了详尽的阐述,论证了私有财产权和思想自由权的永恒性和合理性,加上他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神学的批判,都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比较分析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思想与古代自然法思想。

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思想:

1自然法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之中

2格老秀斯反对将自然法解释为有益的社会习俗观点,认为自然法要以人的理性为依据。

3在对法的分类上,抬高自然法而贬低神法的地位。导源于人类理性的是自然法,导源于意志的,是人类法和神法。

4格老秀斯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自然权利观念

把生命、躯体、自由看成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

财产权,是由人类意志的运用必然跟随而来的事物,也和自然权利有关。

5把是非善恶的共同道德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结合力。

6证明自然法的两种方法——先天的论证方法和后天的论证方法。前者参照人类的本性,后者参照普遍的事实,依靠理性的推论。借助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推论,得出符合理性的结论。

7普芬道夫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又有社会性,希望过社会生活,就使人对他人、对社会具有一种自然义务,人是有理性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状态。

8普认为,自然法不仅是人的行为准则,而且是判断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成文法的本质特征是

制裁,而自然法的约束力来自于道德的力量。自然法对人的约束作用来自于对神罚的畏惧和对神恩的希望。自然法的原则包括:不得侵害他人、尊重他人的财产、遵守承诺与契约等。自然法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与原则就是维护和平的社会生活。

古代自然法思想:

1赫西俄德:正义、良好的法制是至高无上的,正义是人类的自然法,自然的法与人所制定的法之间的对立,这里包含着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2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是自然法概念的前身,发现了自然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中介。

3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也有的智者将自然与法律习俗对立起来,强调人本性的作用,在这派思想中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4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法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

5西塞罗。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自然法是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各国的法律只有服从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6阿奎那用上帝的理性为自然法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并将有利于保全人类的事情和禁止毁灭自身的事情作为自然法的普遍规律。

1-5古希腊罗马6中世纪欧洲

第六章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1、比较分析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150-161

霍布斯:

特点是:人民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全部的权利和权力;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利和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但他又认为,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而抵抗他人侵害的权利和权力是不能放弃的。人民立约的宗旨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洛克和霍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

1、洛克认为不仅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和财产权利都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2、洛克认为人们交出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

3、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

洛指出,国家即政府权力的性质“不是,并且也不能是专断的”,而是保护人民的。

2、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149―160

霍布斯:

1)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中自然状态中。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人人又只顾自己的保全。每个人都企图用伤害他人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霍把引起人们相互争斗的原因归结为三种: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上海自己的猜忌和对名誉的追求。得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结论。提出人性本恶。

2)人们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去做,就可以实现和平幸福的生活。

人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权力,摆脱自然状态。自然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便的准则。认为自然法规定的主要原则是尽力寻求和平;为了和平和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力;应当履行契约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寻求和平。

洛克: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然法,即人类的理性教导着全人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

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洛克把财产权看作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其他权利以财产权为基础。他还用“劳动起源论”为个人的财产权辩护,将它推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洛克最早对自然权利理念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

3、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主权论。-151-162

霍布斯:

1)他在对主权学说的阐述中提出了他的专制主义主张。他将主权看作国家的“灵魂”。主权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授勋等各项权力。把各种学说、书刊的检查权以及指派大学教师、任命教会的职权、规定宗教教义的权力也都属于主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事务都属于主权的内容。

2)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根据主权的性质,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

3)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他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一切权力都必须由主权者掌握,人民不能享有任何权力。他反对分权的主张。

洛克:

1)洛克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2)对主权的限制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政府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3)洛克极力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4)不仅反对暴君的专制,也反对“贤君”的专制。

5)洛克提出人民有权运用革命手段建立新的政府,因为政府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它的权力应受委托的目的的限制。但没有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他认为人民不应自己行使立法权力,而必须把权力重新交给议会。实际上是议会主权者。

4、洛克的自由观述评。

⑴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又都是平等的。

⑵自然法,即人类的理性教导着全人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由。洛克认为自由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⑶自由权不过是每个人都有任意处置自己全部财产之权。他还认为自由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利。

⑷只有实行法治,政府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人民的自由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为有效保护人们的自由权,洛克提出分权学说。

5、洛克的分权学说述评。-162

洛克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权力中立法权最高,但不是专断的权力,立法权在最大范围内以不超过社会的公众福利为限度。

洛克依据立法权的归属,将国家分为三种政体形式。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他认为最符合法治原则的是三种政体的复合形式。

关于三种权力的关系,洛克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都是以共同的全力为后盾的。两者应该合在一起,交由君主掌管。建议立法权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因此君主必须服从国会,不得僭权。

第七章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1、孟德斯鸠关于法的学说述评-176

⑴历史方法是力图以事实为依据,探寻社会、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存在规律。

⑵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

的精神。

⑶关于政制和法律的观念是以理性为依归的。所谓的理性,实质就是他所要揭示的规律、原则或一般的法。他将法律分为四种: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民法。

⑷法律可以纠正客观因素带来的弊端。在构成法的精神的各种因素中,孟德斯鸠最重视的政体及其原则的作用。

局限:

(1)孟德斯鸠在谈到规律和法律时,是把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混同起来了。把法律说成是一种不变的规律。

(2)历史方法也有缺陷,主要是只从历史上搜求片段例证。

2、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及意义-181

1)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他不仅设想了如何健全法律制度,而且着重考虑了政治制度的合理构成。

2)在权力的归属和行使上作了设想。

首先,他反对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

其次,他不相信道德可以保证权力的正当实施,原则是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又能使它们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

意义: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他所采纳的政治形式带有明显的温和、保守色彩。主要反映了中上等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3、试分析卢梭的社会平等学说-185

1)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尽可能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批评封建特权制度。

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

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

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

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

3)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

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二阶段

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三阶段,也是不平等的顶点

4)层层剖析了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表现出比同时代思想家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首先,卢梭的叙述中蕴藏着某种唯物主义的因素

其次,他的批判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革命的结论

5)主张财产占有上尽可能的接近平等

首先,卢梭的平等观念是与商品交换联系的,他把保证人人平等的契约和法律与商品交换联系起来其次,卢梭的平等观念始终坚持建筑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

再次,卢梭针对当时社会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现状,他又明确提出“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4、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述评-189

1)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权威与民主是统一的。

2)主权实质上由公意构成。

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任何公众决定、任何一种根本法律,都不可能约束人民共同体。

3)关于主权性质,强调了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

①首先,主权是不可转移的,因为主权者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有自己的意志,所以主权只能由人民掌握。

②其次,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某一部分人的意志不称其为公意。他明确反对前人的分权学说。

③再次,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因为公意是不可能被代表的。

4)在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他的法律思想

①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所谓社会契约赋予政治体以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

②立法的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

③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人民,任何个人的命令不能构成法律。

④法律的目的在于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可以概括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和平等

⑤在法律的分类上,卢梭划分了四种:政执法、民法、刑法和风尚、习俗和舆论。

5)政府只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

①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②政府不是由契约建立的,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

③政府的形式分为三类:民主制、贵族制、国君制。只有选举的贵族制最适于运用主权者委托的行

政权。

评价:在近代大国中实现人民直接主权的原则,这一理想在实践中有难以逾越的困难。由于这一背景,卢梭的理论中留下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他一方面宣称社会契约的条款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又用小国来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他还借助地理环境论提出“自由并不是任何气候下的产物,所以也不是任何民族都力所能及的”。

5、比较分析霍布斯、卢梭、洛克的主权学说。

霍布斯:

1)他在对主权学说的阐述中提出了他的专制主义主张。他将主权看作国家的“灵魂”。主权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授勋等各项权力。把各种学说、书刊的检查权以及指派大学教师、任命教会的职权、规定宗教教义的权力也都属于主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事务都属于主权的内容。

2)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根据主权的性质,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

3)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他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一切权力都必须由主权者掌握,人民不能享有任何权力。他反对分权的主张。

洛克:

1)洛克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2)对主权的限制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政府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3)洛克极力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4)不仅反对暴君的专制,也反对“贤君”的专制。

5)洛克提出人民有权运用革命手段建立新的政府,因为政府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它的权力应受委托的目的的限制。但没有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他认为人民不应自己行使立法权力,而必须把权力重新交给议会。实际上是议会主权者。

卢梭:

1)主权实质上由公意构成。

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任何公众决定、任何一种根本法律,都不可能约束人民共同体。

2)关于主权性质,强调了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

3)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所谓社会契约赋予政治体以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

4)政府不是由契约建立的,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即:政府失职上市人民权力的辅助机构,他的着眼点仍是维护人民主权,法律和政府服从人民主权。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1、潘恩的美国独立思想及意义。-206

⑴主张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潘恩政治思想的核心。

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潘恩是最早将社会与政府(即国家)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之一。

⑶潘恩以建立政府的目的为依据,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⑷潘恩认为人民革命是铲除封建君主制度的主要和唯一方法。

⑸潘恩号召美国人民拿起武器,用革命的手段实现美国的独立。

意义:1.潘恩把教育和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利益从而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比起其他的启蒙思想家希望通过教育以纯洁人们的心灵,进而达到改善社会的思想,潘恩的教育思想则要激进得多。

2.潘恩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批判和号召用革命战争争取美国独立的主张,不仅对主张妥协的保守派是有力的批判,对美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是极大的鼓舞;而且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仍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大多数资产阶级还憧憬着立宪君主制度的情况下,也是对欧洲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巨大鼓舞,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2、潘恩的人权理论述评-210

潘恩人权思想最有特色之处是他关于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理论。

潘恩认为,“天赋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包括智能上的权利或思想上的权利,以及那些不妨害别人的天赋权利而为自己谋求个人安乐的权利。公民权利则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

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区别:a.人在社会中保留的天赋权利是人有充分行使能力的那部分权利,如智能上的权利或思想上的权利b.公民权利则是个人虽应充分享有,但却缺乏行使他们的能力的那部分天赋权利,这一类权利都是与安全和保护有关的权利c.公民权利是以社会“公股”的形式出现的,个人只有作为社会一分子,与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实现这一部分权利,因此,社会的利益或社会的权利与个人权利相比,处于优先的地位。

潘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每种公民权利都来自一种天赋权利,换句话说,是由一种天赋权利换取的。

2.由人的各种天赋权利集合而成的公民权利,这种权力就能力观点而言,在个人身上是不充分的,但若汇集到一点,就可以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3.由种种天赋权利集合而成的权力……不能用以侵犯由个人保留的那些天赋权利……潘恩这里所说的公民权力就是指作为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力。潘恩是第一位阐述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理论的思想家。

3、杰斐逊的自然权利学说述评-212

1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上帝赋予人民的“不可让渡的权利”。为了更有效的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通过契约成立政府。政府是由于被统治者同意而取得的正当权力。如果政府损害了人民权利,实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这一政府,成立新的政府。

2平等以及言论、出版、宗教信仰的自由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他主张把人民的各种权利载入国家的宪法之中,使之法律化、固定化。

3坚信广大农民地位的稳固是民主政治的可靠基础。

主张将美国西部的大片土地无代价地分给农民。

建议用生命权、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以及追求幸福和抵抗压迫的权利代替法国《人权宣言(草案)》中的财产权。

4提出并丰富了人民权利的思想。他指出,构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民才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人民不仅有权推翻使他们陷入专制统治下的暴政,而且即使在共和政体下,偶尔发生几次小小的反抗也是好事,因为它可以提醒统治者,是政府的健康所必需的“良药”。它还可以使人民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5政府不应靠镇压对付人民的不满与反抗,而应重视宪法和法律以及制度方面的改革,以避免引起人民的反抗。他还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提出法律和制度必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一起前进。上一代人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能适应下一代人的需要,下一代人有权修改上一代人制定的宪法、法律和典章制度。

评论:杰斐逊的人权思想继承欧洲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洛克等人的自然权利思想。他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财产权利,使欧洲的自然权利思想更加适合美国的实际。他第一次用简明的语言,将自然权利的原则写入了《独立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中。

4、论汉密尔顿的分权和制衡思想-218

汉把霍布斯的专制理论和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立法、行政、司法诸项“权利的牵制与平衡”的原则

⑴汉把霍布斯的专制理论和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立法、行政、司法诸项“权利的牵制与平衡”的原则。他的方法主要是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使三种权力互相混合、渗透以互相牵制。实际上,汉要牵制和限制的主要是立法机构——议会。

⑵他主张议会应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院在权限上高于众议院。两院制的目的就是要用由“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组成的参议院钳制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众议院,以削弱民主势力的影响。

⑶汉密尔顿主张给行政首脑以极大的权力。为此他提出:建立对行政首脑而不是对议会负责的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任期不加限制,可以连选连任;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总统还有权否决议会制定的法律。总统的这类否决权,是行政权力对议会权力的牵制,是防止立法权侵害行政权的屏障。

⑷为了限制议会的权力,汉密尔顿还赋予司法机关以更大的权力。主张司法独立。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这样,总统通过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可以间接地影响法院的审判,而议会却完全无法对司法工作施加影响。

⑸汉密尔顿在主张行政权力、司法权力对议会权力的牵制的同时,也赋予议会对包括总统在内的行政人员的弹劾权。对于议会弹劾权,他认为,对行政人员以至总统的侵权行为提起公诉,只有立法机关中的参议院才能负此重任,而不能交给众议院。

作用:在汉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影响和宣传下,1787年宪法顺利通过,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得以确立,以汉密尔顿为主写作的《联邦党人文集》也成为解释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所依据的原则的经典文献。美国最高法院曾把它作为宪法的来源加以引证。

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1、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227

康德认为先验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于契约论。

在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上,他认为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

目的:

国家的使命和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护国家本身的存在。

国家的福祉不是指的公民幸福,而是指国家制度和法律原则处于及其和谐一致的状态。

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

国家形式:

1)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把政体划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形式;

2)按统治者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把政体划分为专制和共和两种形式。

3)体现公共意志的国家权力可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共和制并不等于民主制。君主制只要实行分权和法治原则,也可以采取共和制的管理形式来治理国家。主张共和制国家。

2、试述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228

他把实现永久和平视为政治的最高目标,是最高的政治和道德的善。

在《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一个消除战争、保障各国人民永久和平的计划和方案。这一方案包括六项预备条款和三项正式条款。预备条款是实现和平的前提,正式条款是实现和平的必要条件。

永久和平的实现不能是弱肉强食,而只能是各国平等携手建立起国家联盟。

3、洪堡的国家作用的范围-232

1)政府的责任是要促进其公民的福利,保证公民自由、独立地生活。

2)政治的中心问题是要确保可以促进人和人的事业发展的“自由”。国家不应干预公民的私人事务。政府是一个职能有限的政府。

3)国家的唯一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或者说是捍卫合法自由的确定性。

4)国家作用的真正范围是防止弊端,即寻求安全,即防止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5)反对国家干预社会公共事务:教育、宗教、习俗。

6)对个人自由的非法律形式的任何限制,都应被排除在国家作用的范围之外。

7)主张制定一部明确限制国家权力的宪法。

4、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思想-239

1)君主、贵族、人民成为君主立宪制自身的三个要素,因而普遍意志便在这种君主立宪制国家得到实现。

2)黑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王权。

3)在阐述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划分原则时,十分强调作为机体的国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4)强调王权的地位和作用。君主代表国家的人格,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并不是专制君主,而是立宪君主。

5)行政权就是执行和实施国王的决定,贯彻和维护现行法律、制度和公益设施等等。

6)贬低了立法权。

评价:他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吸收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中的一些内容,使其为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支持,这反映出他实现国家统一的真实愿望。

5、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思想述评-236

市民社会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

在市民社会里,一切人都追求着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这里充满着各种矛盾,使矛盾得到解决,需要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国家。

市民社会包含有三个环节:第一是“需要的体系”。第二是司法。第三是警察和同业公会。

市民社会和国家:

1)国家哲学的任务在于探寻国家的本质,揭示国家发展的规律。

2)混淆了国家同社会的根本区别。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政治国家”,而

只是“市民社会”,是一种形式上的共同体。

3)把“国家政权力量”视为构成一个国家的本质的东西。这个统一的国家权力具有至上性和极大的权威性,能够把一个民族凝聚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4)国家的本质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国家的目的在于普遍的利益本身。

5)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

6)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们行为中的道德,思想中的真理,都是“以理性为内容的”自由的具体体现。

7)国家和社会的限制是实现自由的意识和意志的手段,这种限制表现为法律和道德。

第十章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1、托克维尔关于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及意义-261

1、民主

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断言,民主与平等的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洪流。

托克维尔为其同时代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主大道。国家统治者肩负的主要任务是:对民主加以引导;在可能的条件下重心唤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以对民主的真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适应时间和环境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

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2、民主和平等

他始终认为民主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革命是以身份的平等为标志的,社会发展的民主趋向源远流长、普遍而持久。

在他看来,美国民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

第二,美国的民主常常在选择受托执政的人员方面犯错误。

第三,民主为“多数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他还探讨了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归结为三项: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他在这里提出的制约美国民主结构的三种原因(自然原因、法制原因、精神原因),成为他政治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3、自由和平等

热爱自由始终是托克维尔的坚定信念。

他认为在民主国家,理想的境地是自由与平等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自由不是民主社会的独有特点。身份平等则是民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因此,民主国家中的人爱平等比爱自由更热烈、更持久。

在民主国家,人民天生爱好自由,自觉得寻找自由,喜爱自由,失去自由便感到痛苦。

托克维尔崇尚自由、热爱自由、要全力以赴保护自由。他认为,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法治与分权都有助于保障公民的权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是保障自由的重要条件。

意义:托克维尔以其出色的研究和阐发的深邃思想,在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乃至在以后出现的未来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预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未来社会的民主趋向,说明了法国这样的专制国家进入民主时代的历史必然和独特方式。

2、孔斯坦的权利和自由思想有何特点-246

论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①他把自由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前者是指公民参预政权的行为,后者主要指个人的思想、言

论、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

②孔斯坦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主张自由竞争。

③个人自由与民主是不相容的。

④自由的关键不是政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而是政权的范围问题。

3、如何理解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256

改造社会就要改良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关键则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人们确立可以遵循的、确定的信念和原则。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所谓实证含有“实在”、“有用”、“确定”等意思,而只有经验现象或事实才是“确定”的。实证哲学在于研究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至于事物的本质,他认为是超乎现象之外的,因而是不可能认识的。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1)神学阶段。这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是神学政治时代,即君主政治和绝对权威的时代。2)形而上学阶段,或叫做抽象阶段。这是形而上学政治时代,即民族国家和人民主权的时代。3)实证阶段,也叫做科学阶段,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后阶段。人们承认不可能得到绝对的概念,于是便放弃了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目的,转而只研究事物的现象。通过推理和观察,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认识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通晓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明白了改造社会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学。这种社会学又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事实和存在,论述一般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从而保持住这个社会的有机体的平衡状态。后者研究社会的演化和进步,即研究怎样利用道德力量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社会与政治、宗教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他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社会学的创立,正是为资产阶级从“理想的”向“现实的”、从“应然的”向“实然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4、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有哪些特点-251

空想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卡贝和布朗基

卡贝:

⑴卡贝的空想共产主义含有批判成分。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批判了现存的政治制度。并认为现存的一切弊病和灾难都是由财富不平等、私有财产和货币这三个根本祸害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而私有制是最主要的祸根。

⑵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财产共有,共同劳动,人们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享受着同样的福利,承受着同样的负担。

⑶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叫做过渡性制度。布朗基:

⑴布朗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源也与以前的奴隶制一样,是财产私有权。

⑵资产阶级国家是靠暴力和愚民政策来维持其统治的。

⑶要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而且是社会革命;不只是要消灭王权,而且要消灭一切特权。只有在政治改革后才能进行社会改革,不进行政治改革,共产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⑷共产主义就意味着革命,反对用和平的方法对现存制度作某些改良。

第十一章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1、柏克的保守主义述评-275

⑴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于契约,但性质不同

社会的契约是人们为了偶然的、眼前的利益而缔结的,是附属性的契约,可以随意解除的。国

家的契约不是人们为了某些无关重要的暂时利益而缔结的,是可以由缔结者的心血来潮而加以解除的。

⑵把社会或国家看作是成长出来的,而不是哪个人理性设计出来的。这种成长是一种变化。强调这种变化就像生物有机体的变化那样是一个缓慢逐渐的过程,是以既定的东西为基础因而也保持一种历史连续性的变化过程,绝不是和现存的一切绝然决裂的过程。

⑶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他认为国家是一个连续性的观念,既在时间方面持续,也在人数和空间方向延伸。是经过若干世纪和若干代人的审慎选择。这是一种比选举优越万倍的政体。

⑷否定革命和一般的社会革新

他认为革命导致了轻率与残暴、罪恶与疯狂相交织的反常的混乱状态,使这场革命成了“一场可怕的悲喜剧”。还批判一般的社会革新,声称“革新的精神一般是自私心理和狭隘见识的产物”。

⑸把情感、道德等非理性因素看作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社会依赖于根深蒂固的爱与忠诚的感情,这种感情始于家庭和邻里,扩展到国家和民族。社会生活的维持离不开法律和道德情感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⑹强调宗教的重要性

宗教是培养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没有宗教,人们就不能摆脱一切从自私出发的欲念,就不能使公民对国家怀有健康的敬畏心情并按国家的利益去行事。因为依靠现有的宗教制度,人们才能继续按照人类早先获得的,始终不变的保持下来的意识办事。

2、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述评-288

1、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

2、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也称为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

划分个人与社会权力界限的基本依据:

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假如社会认为需要用惩罚来保护自己,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

3、根据功利主义和群已权利界限的原则,密尔重点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个性自由的意义以及反对政府干涉的理由等问题。

①思想言论自由,是首先需要保护的一种个人自由。这不仅由于它是反对腐败政府或暴虐政府的保

证之一,而且还因为它是认识和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

②人们应该有由按照自己的意见去行动、去生活的自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意义:第一,个性自由

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第二,个性自由有助于人类智力活动和道德取舍能力的提高,即有利于人的发展。第三,个性自由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密尔极力反对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他特别反对政府对贸易自由的干涉。

即使政府的某些干涉活动没有直接侵犯到个人自由,也是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第一,有些事由个人来办会比由政府来办更好一些。第二,有许多事,即使个人不如政府办得好,也宜让个人来办,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主动性,锻炼判断能力,增加知识。第三,政府过多的包揽社会事务,会不必要的增加政府的权力,产生很大祸患。

4、和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相比,密尔的自由思想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他不再把自由看做是人的天赋权利,而是从功利出发具体考察自由对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二是他不再像前人那样仅从政治角度考察自由问题,而是更多从社会角度批评对自由的各种限制。

评价:使得对自由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认识。局限性:一是他在谈论自由时没有正视处于社会最底层、遭受剥削和压迫的雇佣劳动者的自由问题;二是他把社会的民主化和个性自由对立起来,使他的自由思想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倾向。

3、斯宾塞政治思想述评-296

一、普遍进化论

1.普遍进化论是他的综合哲学的中心思想。世间的一切,包括宇宙的生成、生物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是进化的结果,无不受进化规律的支配。进化就是指物体的集结。

2.关于进化的原因,斯宾塞起初从超验的生命中寻找,后来又归结为“力的持久性”的作用。

3.一切事物的进化及其最终达到的均衡,都是力的持久性的作用,是力的均衡的普遍规律所造成的。

4.斯宾塞的这种既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又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庸俗进化论有以下特点:第一,他的进化论主要遵循的不是生物学的规律,而是物理学即力学的规律。第二,带有一种目的论的色彩。第三,带有某种乌托邦主义的色彩。第四,带有循环论的痕迹。

二、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属于改头换面后的个人主义。认为社会没有感觉和意识,因而没有人格,个人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只有个人充分的个体化才会有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因此个人是目的,个体的重要性优先于整体的重要性。

1、把人类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具有生命发展、功能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有机特征。生物机体在职能分化中形成了营养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人类社会也有履行类似职能的三大系统:第一是相当于营养系统的保持系统,表现为社会的产业组织,职能是用产品供应社会有机体的需要。

第二,是相当于循环系统的分配系统,体现为商业、运输组织,职能是分配产品。

第三,是类似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系统,是政府、军队这样的管理组织,负责指挥、控制和协调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活动。

2、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最初,人类是游牧散居的。由于竞争,种族与种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使人民结成部落,再由小到大,大部落变成国家,以后又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事形态社会”,第二阶段即“产业形态社会”。

3、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朝着更大程度的相互依赖和更大程度的个体化方向发展的。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具有最高个体化程度的人与社会的最高程度的适应与融合,到那时作为外部强制力的政府和法律将失去存在的必要。

三、同等自由法则

是斯宾塞确立的道德学的第一原则,也是第一的和最主要的道德法则。所谓“同等自由法则”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运用他各种机能的最充分的自由,只要与所有其他人的同样自由不发生矛盾。”换句话说是“每个人的自由只受一切人同样自由的限制。”

评价:

1普遍进化论是他整个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斯宾塞把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作机械类比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生物有机体的进化意味着履行控制和调节功能的神经系统的日益发达,而斯认为,社会有机体的进化反而是类似神经系统的政府的日益削弱。且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倾向,把个人幸福作为社会进化的目的。斯还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社会进化,并且用道德的进步来解释社会的进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3斯“同等自由”法则的提出作为封建特权的否定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平等,在平等的背后掩盖着“强者”的特权和“金钱”的特权,同等的自由事实上成了“强者”的自由。19世纪的天赋人权学说已受到普遍批评,但同等自由法则仍然体现了这一学说的精神。这种非历史的天赋人权观念,与他强调的历史性的进化观和有机性的国家观是明显矛盾的。斯为了他的政治目的使他的理论成了“天赋权利和生理学隐喻的不调和的混合体”。在“天赋权利”成为国家干预的障碍时,斯仍固守这一观念,并坚持放任主义原则。

4、边沁的政治思想述评-280

一、功利原则

1.把个人利益看作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因,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学说。

在边沁那里能够给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带来快乐或防止痛苦的事物特性就叫做功利。而功利原则就是要求无论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要增加当事人的幸福,减少当事人的不幸。

2.每个人只要都能够追求和实现个人最大利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3.通过这种快乐与痛苦的计算,不仅可以使过去政治理论中的各种虚构失去作用,而且还可以衡量出政府的立法效果。

4.“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他功利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

评: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虽然也具有个人主义特征,但他对“大多数人”的强调却使个人主义得到缓和,适应了这个时期改革的需要,并表明了他试图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努力。不过,由于边沁并没有真正认清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与个人的联系和区别,所以,他也没能够正确地回答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以及权利和功利的关系问题。

二、政府理论

1.法是主权者以命令形式而表现的意志,不可能存在自然法,而只存在着人定法。

2.国家的产生或政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们服从的习惯。

3.政府的职责就是以奖惩的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

4.边沁把政府活动和立法的目的(即社会利益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具体化为四个目标:

生存(口粮)、富裕、安全和平等。

5.政府对经济生活应采取“不干涉原则”

6.边沁把政府的权力是不是受到限制看作是自由政府还是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

三、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边沁强调了对现存制度进行自由批判的重要性。

边沁认为在英国现存的政治制度中,君主政体具有力量的品质,贵族政体具有智慧的品质,民主政治具有善良的品质。

边沁主张废除英国的上议院,而只留下代表民意的下议院,即实行一院制。主张一院制议会应拥有完全的法律主权,最终的政治主权应属于人民。他还要求实行普选制,并力主法律改革和司法改革。

在理论上说,边沁的许多思想是粗糙的和不成熟的。他的功利主义哲学尽管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反映的主要是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幸福观念,这种观念带有浓厚的斤斤计较的市侩作风和庸俗习气。他的国家起源论尽管抛弃了契约论的虚构,但由于没有看到阶级冲突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而仅仅把国家的产生归结为一群人出于功利的考虑而养成的对另一些人或一个人的服从习惯。显然这种解释是苍白无力和不科学的。不过边沁用功利主义来考察和解释政治问题,不仅成为功利主义政治思想的创始人,而且还开启了19世纪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先河。他根据功利主义提出的政治原则和改革建议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

特别鸣谢:06无敌国政2~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2)、理性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修订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5′=30′)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二、简答题(5×8′=40′) 1.斯宾诺莎的自由观念 思想自由权 在国家生活中,每一个人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即思想自由之权。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 姓名: 学号: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和趋势 2、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3、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希望神学产生的标志是1964年莫尔特曼发表。 5、女权主义神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70年代中期传入。 6、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主义者堕落成侵略的、扩张的主义。 7、在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时期,伊斯顿就倡导过的必要性。 他撰写的论文主旨是反对以专业化为名的过细学科划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统一。 8、在西蒙看来,政治科学界的行为主义革命并非推崇人的理性,而是性为。 9、战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科学组织的创立,也为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10、981年,伊斯顿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国家概念重心向美国社会科学界渗透的情况。这是了解“国家回归派”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11、政治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重要。 12、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它开始向文化、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蔓延。 13、政治社会学是运用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 14、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标志是1959年9月在斯特雷萨召开的第四节社会学世界大会上建立的政治社会学委员会。 15、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代政治学中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2、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1)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 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 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关于自然法思想。早在希腊古代自然哲学时,就提出“逻各斯”思想,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这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这种思想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延续到后世。 人们把西方古代政治观归结为伦理政治观、整体政治观、自然政治观等,我们也曾这样提法。我认为这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色,都是可以的。但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要点(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为便于识记,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线索整理如下。 1.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 3.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 5.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 6.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 7.19世纪时期:德国(康德、洪堡、黑格尔)、法国(孔斯坦、孔德、托克维尔)、英国(伯克、边沁与密尔) 8.19世纪末以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女权主义、绿色运动等思潮的形成或发展 9.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略) 重点章节:1古希腊时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重点问题:1政体学说2人性与国家观3自然法与权利观4契约论与政府观5民主与法治 应当积累的知识面:1时代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思想特点2思想家国籍、生平3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或曰影响 古希腊时期 基本概况: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政治思想就是在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社会中萌发的。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与义务的政治体系。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是一种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内部一般分为奴隶、无公民身份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三个身份集团,而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古希腊当时存在数百城邦,城邦政治是极为多元的。此时的政治思想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2理性主义和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以城邦政治为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关注城邦的起源、目的、性质、职能、管理等4公民的视角。政治思想最初的萌芽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经历了早期立法家、自然哲学家的阐释,到智者时期后开始正式形成和发展。 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深入剖析了希波战争,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智者: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但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是第一批关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代表人物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后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已经萌发出了自然法思想和平等观念。 苏格拉底:苏氏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物,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柏拉图有直接影响。1苏氏是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研究事物的本性,探索普遍定义,在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讨论中他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2伦理政治观,苏氏认为道德是城邦制度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而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公民私欲的满足,而是应当把改造公民的灵魂当作首要任务,使人们有知识、有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苏氏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这是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实现的,因而治国就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 柏拉图: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1理念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氏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变动不居,而理念则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现象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和虚幻反应。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只能被高超智慧掌握。 2正义国家。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曰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柏氏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也就国家的基础,即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相互提供服务。柏氏依据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生产者,分别对应人灵魂中所包含的理性、激情、欲望。他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分工互助,理性统帅激情并控制欲望,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主德”,即智慧(哲学家)、勇敢(军人)、节制、正义。 3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整理笔记

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等出于政治目的,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评价:1.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哲学家,是对希腊民主制度的否定。2.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3.忽视了法律的作用 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合身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着作。坚持基督教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他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大影响,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双城理论是古罗马时期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自然状态:在古希腊,“自然”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近代,霍布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然法、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已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的状态。他明确提出人权是自然权利,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向欧洲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进一步摆脱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要求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以求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着有《政府论》上下篇等着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社会契约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边沁:英国18、19世纪时的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着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提出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 功利主义:由边沁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做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论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是政治学的开创者。通过对古希腊政治生活的总结和升华,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对后世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 2.是西方较为开放、进步、理性主义的政治传统的先驱。 3.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