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

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果果探究小组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内放了少量水来吸收SO2,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的知识介绍: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化学实验室排放一些废气和废液时要符合“绿色化学”的零排放要求,于是他们对硫燃烧及产物处理方法进行如下合理改进:

探究一: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实验过程】果果先利用如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①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②,

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反思与评价】实验中闻到少量刺激性气味,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

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④,则依据的灭火方法与

原理是⑤、⑥。

探究二:二氧化硫吸收处理

当硫燃烧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仍残留一定量的SO2,围绕如何处理这些SO2的问题,果果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⑴二氧化硫被称为“空中死神“排放到到大气中会污染空气,人吸入少量危害健康;⑵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⑶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氨水等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处理吸收的效果会怎样?

【探究准备】2瓶气体、2支烧杯、2支注射器、2套导管带橡胶塞、足量的水、氢氧化钠溶液、植物油等

【设计与实验】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⑴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要先检查装置的①;

⑵实验开始时,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⑶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

⑴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为③。

⑵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⑶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④(选“好”或“不好”);【拓展与迁移】

⑴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⑤;

⑵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⑥

【参考答案】探究一:①蓝紫色;②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③S+O2点燃

SO2 ;

④伸入水中;⑤减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⑥隔绝氧气

探究二:①气密性;②SO2+ H2O=H2SO3;③化合反应;④好;⑤挥发性;⑥用碱液吸收产生的SO2、使用脱硫煤、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吸收燃烧产生的SO2 等。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的探究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玉小艳 一、实验目的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氧气重要性质的实验之一。但是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污染物,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是需要在通风橱内进行的。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见过通风橱,为了减少演示实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在空气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所以才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微改进。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对该实验的改进,有的改进为密闭容器中进行,但是装置变得复杂,操作也不简便,成功率很低。所以我本次改进试着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以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废物进行再利用。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实验仪器 集气瓶、橡胶塞、废旧饮用水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滤纸、大烧杯、药匙。 2.实验药品 硫粉、NaOH溶液、氧气、水。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1.仪器装置图(见附图) 2. 组装说明 先将废旧的1.555升的饮用纯净水瓶按比例从瓶口下部分剪开(瓶口到裁剪处要比集气瓶高出2-3厘米)。找出一个合适该瓶口的橡胶塞,打孔,插入燃烧匙。调整高度(滤纸要放置在集气瓶口),再拿出燃烧匙在燃烧匙杆上插入3-5层的厚滤纸(滤纸先按瓶子大小裁剪好)。最后把燃烧匙组装在已经剪好的废旧瓶口上。为了方便加入药品,可在燃烧匙药勺处剪开塑料瓶,等加入药品后再封上。 四、实验操作部分(教学过程) 1.收集一瓶氧气,注意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8)。 2、在大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同时把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放在大烧杯中。往滤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要加入足够的氢氧化钠溶液,使之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硫) 3、将塑料瓶剪开处打开,加入药品,封好。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等硫燃烧后观察现象。再慢慢的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并与氧气中现象相比较。 4、最后液封起来,防止二氧化硫泄露污染空气。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装置简单,并且实验中现象明显,并用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尽可能的被吸收。最后液封起来更完全吸收二氧化硫,杜绝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改进之后使得二氧化硫燃烧的性质实验微型化、绿色化。同时用生活中废旧塑料瓶,变废为宝,使物品再利用,从经济角度上也更符合我们农村学校。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 襄阳市枣阳市罗岗中学:杜志勇 实验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针对这三个条件,分别设计三组对照实验,由实验现象得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实验用品: 烧杯(500ml)、试管(4支)、小石子、气球(3个)、导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滤纸、坩埚钳、药匙、镊子、白磷、红磷、石蕊溶液 实验设计: 在500 ml装有少量沙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的热水.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在三只试管中分别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小石子,并在试管口各套一个气球,在烧杯底部放一小粒白磷并用硬纸圈圈住。然后,加热红磷和小石子,并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最后,向水中滴加几滴石蕊溶液。 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2号试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3号试管中的石头也不能燃烧。在酒精灯火焰上分别加热2、3两只试管时,观察到2号试管中的红磷燃烧,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试管口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3号试管中的石头仍不能燃烧,取出3号试管中的石头直接在火焰上烧,石头仍不能燃烧。用一个空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时,水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向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即有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进优点: 装置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此外,所选材料容易获得,制作简单,操作安全等优点。该实验除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外,还可以考查学生气球的作用(调控装置内的气压,防止装置气压过大,冲出橡皮塞),石蕊溶液的作用(吸收五氧化二磷,证明生成物与水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习水县程寨乡中学李强 课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课型:实验课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燃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 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提出假设和猜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也产生了不少的猜想和疑问。如我们发现:木头、纸张、油、酒精、煤炭等能燃烧,而水、石头、水泥、泥土等不能燃烧;煤炉、煤气灶等都留有通风口,柴架空燃烧较旺,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但蜡烛火焰能用嘴吹灭;酒精、汽油、纸张等用火柴就能点燃,煤、木块等用火柴不能点燃,但这些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点燃…… 根据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你的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假设。 3、验证假设 设计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共同设计方案,提倡将你们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并修改和完善你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认真做好记录,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将你探究的心得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可供学生选择的探究方案: 1、实验探究法 在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教学资源: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 改进硫燃烧产物的处理方法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果果探究小组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内放了少量水来吸收SO2,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的知识介绍: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化学实验室排放一些废气和废液时要符合“绿色化学”的零排放要求,于是他们对硫燃烧及产物处理方法进行如下合理改进: 探究一: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实验过程】果果先利用如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①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②, 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反思与评价】实验中闻到少量刺激性气味,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 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④,则依据的灭火方法与 原理是⑤、⑥。 探究二:二氧化硫吸收处理 当硫燃烧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仍残留一定量的SO2,围绕如何处理这些SO2的问题,果果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⑴二氧化硫被称为“空中死神“排放到到大气中会污染空气,人吸入少量危害健康;⑵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⑶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氨水等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处理吸收的效果会怎样? 【探究准备】2瓶气体、2支烧杯、2支注射器、2套导管带橡胶塞、足量的水、氢氧化钠溶液、植物油等 【设计与实验】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⑴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要先检查装置的①; ⑵实验开始时,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⑶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 ⑴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为③。 ⑵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⑶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④(选“好”或“不好”);【拓展与迁移】 ⑴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⑤; ⑵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⑥ 【参考答案】探究一:①蓝紫色;②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③S+O2点燃 SO2 ; ④伸入水中;⑤减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⑥隔绝氧气 探究二:①气密性;②SO2+ H2O=H2SO3;③化合反应;④好;⑤挥发性;⑥用碱液吸收产生的SO2、使用脱硫煤、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吸收燃烧产生的SO2 等。

燃烧条件设计实验

燃烧和灭火学案学习目标: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一 实验目的: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 药品:红磷、白磷、氮气、氧气 实验操作 实验设计二 实验目的: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 药品:红磷、白磷、氮气、氧气 实验操作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依据右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 2 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教育文档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1. 化学反应原理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 实验仪器:烧杯、导管、铜片、双连球、贮气瓶、塑料洗瓶等 实验药品:白磷、红磷、木炭等 3. 探究方案 方案⑴: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如图19-1。过一会,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如图19-2。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红磷就可以燃烧了。 方案⑵:用沉浮式贮气瓶和木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19-3。

不给试管中的木炭加热。通氧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给试管中的木炭加强热。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通氧气,剧烈燃烧,石灰水变混浊——木炭温度已达到着火点,木炭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再通氮气,燃烧立即熄灭——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4. 探究评价 方案①装置简单,但实验效果没有方案②明显,方案②可以反复实验,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说明燃烧的条件。 5. 资源开发 ①用“沉浮式贮气瓶”制取大量氮气的方法。 取一套气罩容积为2000mL的“沉浮式贮气瓶”,向容器里加入500 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容器中心的圆柱平台上放一片薄木板,木板上放一只金属的瓶盖(起隔热作用,防止白磷燃烧时烫坏贮气瓶的容器)。取花生米大小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瓶盖里。用烧热的玻璃棒接触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后,立即把“沉浮式贮气瓶”的气罩插入容器,静置大约3~4分钟后,气罩里的氧气被白磷耗尽,至少得到1500 mL的氮气。如图19-4所示。

化学创新实验: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 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一、实验名称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改进 二、实验目的 1、认识到“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实验非常重要,但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典型的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危害人类。”需要改进。 2、学会发现九年级(人教版)化学实验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学会进行实验改进与创新。 3、教师学会在教学工作中保护学生和自我保健。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一端有突出像平勺状的玻璃棒、双孔橡皮塞、井穴板、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管、小气球、火柴、硫粉、NaOH溶液、空气、氧气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制作、组装和改进说明 图1 图2

图3图4 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说明 1.如图1装置的缺点: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4页[实验2-3]是硫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书中操作是:在燃烧匙内放少量的硫,加热,直至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对于书中的实验方法在演示时存在着一些缺点: ①若用燃烧匙盛药品用量大则污染大,对师生毒害强;若药品用量太少,火苗可能被燃烧匙挡着,台下的学生不易观察现象。若想办法在燃烧匙底部放些如沙土等填充物垫高些再取少量硫进行实验,但到下节课在另一班里马上难以清洗,还有些学生误认为填充物发出的现象。 ②硫在空气中燃烧尽管时间短,但放出二氧化硫多;硫在氧气中燃烧玻璃片与瓶间隙较大,又放出二氧化硫;教师和学生吸入多,对师生毒害强,笔者和个别学生表现为刺激咳嗽、气喘、头痛(九年级化学教师每学年代三个班毒害就更大),笔者咽喉过敏,每次服用药物日久方癒。 ③“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演示实验,很难达到有效,凭借教师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④教材中瓶内装少量水,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但水的吸收效果远不如碱溶液,二氧化硫能和碱发生反应,既然是改进装置,液体应是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等可溶性碱溶液)。

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罗田县实验中学张晓芙 实验目的: 1、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2、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白磷在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就能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而红磷只有温度达到240℃时接触到空气(或氧气)才能燃烧。可燃物浸没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实验用品: 大烧杯、二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支大试管、橡皮塞、镊子、石棉网、小刀、电加热器、红磷、白磷、热水 实验设计: 图一

图二 改进后的优点: 化学教材(上)P124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本实验是演示实验, 要求在通风橱或有抽风设备中完成,而一般教室没有这个条件,就是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也不能迅速排完,即使有通风橱也很麻烦; 2、用热水去加热隔着金属片的红磷和白磷,实验时间较长; 3、做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时,热水中白磷是液态,容易被氧气吹散,难以与氧 气接触,不容易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现象,而且白磷容易被吹到水面,浮在水面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产生危险。 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对环境无污染,保护师生身体健康; 2、操作简便; 3、现象明显;为了区分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橡皮塞分别 塞在装白磷和红磷的试管上; 实验反思: 经改进后实验没有污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时间短,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实验结束后不能立即打开橡皮塞或从水中拿出试管,要等试管中白烟消失再清洗试管。利用倒置的试管中过量白磷燃烧冷却后可以观察到试管里液面上升,还可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热水 白磷 橡皮塞 试管

中学初三化学实验报告总结.doc

.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试管、铁架台、燃烧匙、镊子火柴、高锰酸钾、铁丝、木炭。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1.() 2.() 3.() ① 查:检查,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水柱变化。 ② 装:将药品在试管里,在试管口放 ()装好带导管的橡皮胶塞。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试管的处,试管口应。 ④ 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加热,先试管,使试管, 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⑤ 收:采用收集气体,理由是。 ⑥ 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⑦ 熄: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离,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 2.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Word 资料

结论:()(2)硫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结论:()(3)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 结论:()注意: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有,理由 实验活动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 玻璃片、酒精灯、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一)制取二氧化碳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气密性 方法是 3 、装入药品:先加入,再加入,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胶 塞塞住试管口,看到的现象有: 4、验满方法是 5、检验方法是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步骤: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缓慢倾倒二氧化碳,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 1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mL滴石蕊溶液,现象是

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中学张晓 实验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P124中,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的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产生的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有害,也不利于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上虽然提示在通风厨中进行,但多数边远地区的中学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即使有使用也很不方便。二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由于白磷已熔化易游动,很难固定,通入氧气难与白磷接触。为了使实验既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说服力更强,更加科学化,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 酒精灯1个、大烧杯1只、大试管3个、红色白色大橡皮塞各1个、小橡皮塞1个、镊子1个、试管夹、红磷、白磷、开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 实验装置如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图1、2、3) ①如图1所示,在试管1、2中分别放置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塞上红色和白色橡皮塞,向大烧杯中注入大半烧杯开水,将试管1、2放入开水中浸泡,观察现象。 ②如图2所示,待试管1中白磷燃烧完后,从水中取出二支试管,将装红磷试管外壁水擦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③如图3所示,向大烧杯中放入一个倒置的橡皮塞,然后向在水中倒置的橡皮塞上放入一颗白磷,观察现象,再向白磷倒扣一支大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说明: 该装置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处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具有对环境污染很小,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仪器常见,材料容易获得,操作安全等优点。如果等图3中白磷熄灭试管冷却,该实验装置还可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展示:硫的燃烧实验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展示:硫的燃烧实验 一、实验名称:硫的燃烧实验 二、实验目的: 硫在空气中燃烧以及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都会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污染,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既保证学生能够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又保证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及健康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考虑到学生对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危害认识也不深刻,我在教学中对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可用该实验模拟验证酸雨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集气瓶2个,小烧杯(25ml)2个,双孔胶塞、玻璃导管、小气球、玻璃片、酒精灯、药匙、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水、树叶。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A图 B图 五、实验操作部分 硫在空气中燃烧(A图):先取一集气瓶,在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一小烧杯倒扣入集气瓶内部,取两块玻璃片放在烧杯底部上(为了防止烧杯不稳),用药匙取少量硫粉放在玻璃片上,双孔胶塞一孔带有玻璃棒,一孔玻璃导管上系一小气球,接下来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考热,迅速把双孔胶塞塞住集气瓶口,并使灼热的玻璃棒与硫磺接触,并使其燃烧,便可观察到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硫在氧气中燃烧(A图):先取一集气瓶,在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其次将一小烧杯倒扣入集气瓶内部,取两块玻璃片放在烧杯底部上,用药匙取少量硫粉放在玻璃片

上,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氧气,立即用玻璃片盖好,双孔胶塞一孔带有玻璃棒,一孔玻璃导管上系一小气球,接下来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考热,迅速把双孔胶塞塞住集气瓶口,并使灼热的玻璃棒与硫磺接触,并使其燃烧,便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酸雨危害模拟实验(B图):将上述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水,然后将小树叶放入水中,硫燃烧后一段时间即可观察树叶颜色变化情况。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教材中实验所用燃烧匙经过硫燃烧的实验后往往容易被腐蚀,实验改进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意识。 2、本实验装置在集气瓶中塞上橡皮塞,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不会排放到大气中,同时集气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大部分二氧化硫,可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大大减轻了室内的刺激性气味,减小了室内空气污染,既保证了师生实验顺利进行,又保障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本实验操作简单,透过玻璃可观察到硫燃烧的火焰颜色,现象明显。 4、本实验既可以验证氧气的性质,也可验证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使学生对此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二、原实验操作如下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 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 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 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 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 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 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 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

炭 铁 磷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现象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一.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一.实验操作 ①用记号将集气瓶中的水面上方的容积分为5等分; ②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迅速插入到集气瓶中,塞好胶塞; ③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 二.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水流入集气瓶且流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三.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同时也得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四.集气瓶中水的作用 ①防止生产物溅落而炸裂瓶底 ②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 ③吸收热量,有助于装置冷却 五.实验误差分析 因数影响 测定结果小于装置漏气反应后外界空气进入 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被完全消耗 未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 夹 温度较高,气体膨胀,剩余气体占 了较大的体积 测定结果大于点燃红磷插入到瓶中后未立即塞 上胶塞 空气受热膨胀,部分逸出最初弹簧夹未夹紧空气受热膨胀,部分逸出 六.注意 实验过程中不可以硫粉,炭粉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是因为红磷燃烧后产生的是固体,而硫,炭粉燃烧后产生的是气体,会占用一定的气体空间,但是如果在能将生成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吸收掉的话就可以了,选用的试剂可以是氢氧化钠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一.实验现象 ①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能烧到发红,不燃烧 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产黑色固体 二.实验操作 ①为了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而采取的两个主要措施是: a.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b.系一根火柴棍(目的:引燃火柴给铁丝预热) ②等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a.充分给铁丝预热 b.减少未燃尽的火柴对瓶内氧气的消耗 ③使铁丝与氧气充分反应,操作方法是:把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插入集气瓶 ④底部放水或砂石的目的: a.防止铁丝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⑤注意:铁丝不能用生锈的,若用生锈的铁丝,使用前需要打磨 三.硫在氧气中燃烧 一.硫的性质 硫(淡黄色固体) 硫的熔点很低,所以燃烧时为液态 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 二.实验现象 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产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注意事项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四.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的作用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

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 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2019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三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改进练习

专项(三) 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改进 1.图G3-1是某兴趣小组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活动的装置。你认为既能达到目的又有利于环保的最佳装置是() 图G3-1 图G3-2 2.小明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G3-2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上下用力振荡塑料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该实验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必须用力振荡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要有可燃物 3.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G3-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图G3-3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4.用图G3-4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图G3-4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图G3-5 5.利用下列物质和如图G3-5所示装置研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如表所示。 (1)实验1:研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完成该实验可以选取的两种物质是。 (2)实验2:将红磷置于薄铜片上,用沙土覆盖,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再拨开沙土,红磷燃烧。红磷燃烧的原因是。 6.如图G3-6所示,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探究燃烧的条件。 图G3-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对比a、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7.用如图G3-7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图G3-7 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a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 (1)通入氧气时,左侧木炭未燃烧的原因是。 (2)加热时,右侧木炭通氧气燃烧,改通氮气后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8.用如图G3-8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资料:棉花的着火点为210℃。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汇编)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学生:徐红霞 指导教师:张云 沾化县富国第二实验学校滨州市 256800 创新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目的: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药品及用品: 大烧杯、硬质玻璃管、具支试管(两支)、镊子、刀子、药匙、白磷、红磷、气球、滤纸、热水等。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原始实验装置(有一定的污染,操作较为繁琐,成功率较低) 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减少污染,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

实验一: 【步骤】试着点燃两盏酒精灯。(一盏酒精灯灯芯上聚集的是酒精, 另一盏酒精灯灯芯上聚集了大量水分。) 【现象】一盏酒精灯能被点燃,另一盏不能被点燃。 【结论】物质要能燃烧必须要有可燃性。 【实验效果】 通过简单的一组对比实验,非常容易的得出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 之一:具有可燃性。 实验二: 【步骤】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热水; 2.向水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3.取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 4.在两支具支试管的支管上绑好小气球,分别加入一小块白磷和 一小块红磷,塞好塞子,置于热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 1.具支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气球胀大; 2.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1.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2.支管处绑上气球,可有效防止白烟向外逸散,从而减少了空气污染,并对装置起到了缓冲作用。 实验三: 【步骤】 1.取出两支具支试管; 2.在水中的白磷上方罩一支绑有气球的硬质玻璃管; 3.待硬质玻璃管上面的气球缓缓鼓起后,用一只手扶着试管,另一只手轻轻挤压小气球,让气球中的空气慢慢接触到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 1.硬质玻璃管罩住水中的白磷后,气球慢慢鼓起。 2.用手挤压气球,空气接触到水中的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在此,“水火相容”现象非常明显。 3.烧杯中液体的颜色慢慢变淡,直至消失。 【结论】 进一步证明燃烧需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效果】 1.借用玻璃管中的空气,不必再制取氧气,使实验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2.用绑有气球的硬质玻璃管代替试管扣到白磷上面,可有效防止白磷到处“乱跑”,使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