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组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陆士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1]《青少年社会工作》,章友德,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社会工作案例精选》,吴铎马伊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3]《青少年社会工作》,王玉香,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大纲内容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从青少年的界定入手,探讨青少年观,多视角的界定青少年社会工作,以期把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中西方的发展历史予以梳理,让同学们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现实中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熟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一、儿童概念的界定

二、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儿童与青少年观

一、社会工作青少年观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青少年观与传统青少年观的区别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观确立的前提基础

第三节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系统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青少年;青少年观;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治性青少年社会工作;倡导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难点:青少年;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治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怎样界定儿童和青少年概念?举一个例子说说你对儿童观及青少年观的认识。

检查方式:课堂讨论。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青少年期市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和过渡期,与其他时期的个体相比,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与特征,是做好

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与前提。本章将对青少年期进行阶段性划分,并从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三个层面概况分析不同阶段青少年发展的过程、内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从心理、生理及社会三个层面把握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特征及影响因素。

【内容提要】

第一节青少年期的阶段划分

一、少年期(10-14岁)

二、青年早期(14-18岁)

三、青年中期(18-22岁)

四、青年晚期(22-28岁)

第二节青少年的生理发展

一、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

二、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

三、青少年生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容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四节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特征

三、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认知;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性心理;元认知;同辈群体。

教学难点:认知;自我意识;元认知;同辈群体。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分组商量、讨论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

检查方式:学生小组讨论。

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掌握相关理论有助于解释青少年的行为,帮助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从不同视角了解、认识青少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目标和任务,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做好青少年社会

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要求:能够运用相关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了解认识青少年,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相关成长问题。

【内容提要】

第一节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理论

一、霍尔的复演论

二、格赛尔的成熟论

第二节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理论

三、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节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一、优势视角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四、增能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心理防御机制;系统脱敏法;社交技巧训练;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增能。

教学难点:心理防御机制;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增能。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分别采用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增权理论解释一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检查方式:课后作业。

第四章儿童青少年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集中主要问题,并明确相应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教学要求:了解消除儿童青少年贫困的举措;了解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存

在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解决对策;掌握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建议;掌握对青少年厌学的矫治;熟悉青少年网瘾、早恋问题的对策;掌握促进儿童参与的措施。【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贫困问题

一、贫困问题

二、导致儿童、青少年贫困的原因

三、消除儿童青少年贫困的举措

第二节亲子关系问题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二、亲子关系中矛盾与问题

三、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建议

第四节青少年厌学问题

一、厌学的表现和定义

二、青少年学生厌学的原因

三、对青少年厌学的矫治

第五节青少年网瘾问题

一、网瘾症的特点与类型

二、青少年网瘾的成因

三、网瘾症对青少年心理的危害

四、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

第六节青少年早恋问题

一、早恋的特点与类型

二、早恋的危害性

三、青少年早恋的原因

四、解决青少年早恋问题的对策

第七节青少年犯罪问题

一、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第八节儿童参与问题

一、儿童权利与儿童参与

二、中国儿童的参与状况

三、促进儿童参与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贫困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亲子关系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及矫治;青少年产生网瘾症的原因、危害及解决对策;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危害及解决对策;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预防及解决对策;儿童的权利与儿童参与、中国儿童的参与状况、促进儿童参与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察觉与识别儿童青少年产生与出现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的任务:给儿童青少年网瘾问题分别提出一个个案类、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预测一下,还有哪些儿童青少年问题会成为社会问题

检查方式:学生小组自检。

第五章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福利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儿童与青少年福利的知识,理解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政策背景,能够做到在实务工作中认识儿童青少年福利需求,增进其福利,推动福利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

教学要求:了解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的现代内涵和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取向与政策内容;熟悉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掌握中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概述

一、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的定义

二、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的发展轨迹

三、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的现代内涵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取向与政策内容

一、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

二、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发展取向

三、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内容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

一、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的含义

二、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三、儿童青少年福利机构的行政管理

四、我国主要的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系统

第四节中国的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

一、中国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发展

二、中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福利的含义;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定义及内容、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你福利政策;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的含义、主要内容和过程;儿童青少年福利机构的行政管理;我国主要的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少年儿童及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对定义的准确理解,以及牢固掌握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行政案例分析。

检查方式:课堂讨论。

第六章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儿童与青少年组织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

教学要求:了解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形成及特点;了解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类型;熟悉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掌握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形成及特点

一、少年儿童组织

二、青年组织

第二节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类型

一、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类型

二、青年组织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一、满足需要的功能

二、维护权益的功能

三、参与社会的功能

四、辅助党政工作的功能

五、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第四节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

一、组织并创新活动内容

二、重视儿童骨干和青年领域的培育

三、凸显组织宗旨和规则

四、尊重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五、注重组织的情感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组织的形成特点、类型、社会功能、培育工作。

教学难点:儿童青少年组织的形成特点、类型、社会功能、培育工作。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集思广益、收集各种儿童青少年相关的组织信息,进行整理分类。

检查方式:课下作业。

第七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倡导性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做到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提升社会功能,解决和预防有关发展问题的产生,满足其成长需求,最终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

教学要求:了解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的内涵;掌握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熟悉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目标、工作准则、工作过程。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概述

一、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的内涵

二、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目标

四、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准则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

一、识别问题阶段作

二、研究和分析问题阶段

三、计划阶段

四、介入阶段

五、评估总结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内容

一、儿童青少年社会政策倡导

二、儿童青少年权利倡导

三、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

第四节我国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

一、推动儿童青少年立法

二、在儿童青少年问题上为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

三、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长

四、监督、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

六、促进家庭建设,推动儿童青少年发展

七、保护儿童青少年权益

八、面向全社会代表、宣传儿童青少年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目标、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原则、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儿童青少年社会政策倡导、儿童青少年权利倡导、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具体的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面对实践工作的时候,如何从倡导性工作视角进行介入。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以一个具体案例,说明倡导性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检查方式:学生小组讨论自检。

第八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发展性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中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技巧,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优质、专业的服务。

教学要求:了解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概述;掌握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容;熟悉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涵

二、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要素

三、儿童青少年发展目标原则

四、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功能

五、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生理健康辅导

二、智力发展和学业辅导

三、心理健康辅导

四、人际交往辅导

五、理想、道德及价值观发展辅导

六、休闲娱乐辅导

七、性心理与性教育

八、青少年就业辅导

第三节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涵;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容;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务工作中开展发展性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我国发展性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

检查方式:课堂讨论。

第九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治疗性工作(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青少年、残疾儿童、孤儿、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群体的现状进行了解,掌握他们存在的问题,从治疗性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能够找出相应的救助措施。

教学要求:了解儿童青少年治疗性工作的内涵;了解流动人口中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了解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的救助;掌握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掌握孤儿的救助模式。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治疗工作的概述

一、儿童青少年治疗性工作的内涵

二、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

第二节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

一、家庭功能的定义

二、家庭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三、家庭功能不健全对儿童的影响

四、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的救助

五、对家庭功能不健全儿童的社会工作

第三节残疾青少年服务

一、残疾青少年的概念及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残疾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三、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四节孤儿

一、孤儿的概念及现状

二、孤儿的生存处境

三、孤儿的救助模式

四、进一步做好孤儿救助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

一、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二、流动人口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三、流动人口中的流动儿童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第六节流浪儿童

一、流浪儿童的概念和分类

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

三、流浪少年儿童离家流浪的主要原因

四、流浪少年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内涵家庭功能不健全对儿童的影响、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的救助、对家庭功能不健全儿童观的社会工作;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孤儿的生存处境、救助模式、救助对策和建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流浪儿童离家流浪的主要原因、流浪少年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哪些儿童青少年群体是需要开展治疗性社会工作的,针对相应群体该以什么作为介入的突破点。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到附近学校做一次调查,分析一下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功能变化的规律,分析家庭功能不全的数量、类型、危害,并针对其中一个个案提出治疗计划。

检查方式:课下学生小组自检。

第十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治疗性工作(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儿童青少年多种情绪问题及偏差行为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并结合治疗性社会工作的专业特长,能够寻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途径,掌握良好的实务技巧。

教学要求:了解儿童青少年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掌握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策略;掌握儿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及预防对策。

【内容提要】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

二、儿童青少年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三、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策略

四、一些典型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处理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述

二、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

三、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四、偏差行为的预防对策

五、儿童青少年常见偏差行为处理案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儿童青少年产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策略、一些典型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处理;偏差行为的含义、影响因素、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和特点;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预防对策;儿童青少年常见偏差行为案例的处理。

教学难点:如何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偏差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到附近小学做一次小学生学习动力和情绪状况调查,分析学生厌学情况,并制定以班级团体为单位的矫治计划。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通过考试要检验学生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判断教学目的的达成度;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等。

【考核范围】

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青少年的基本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及其发展历史;青少年的发展与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倡导性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性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考核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出勤情况(10%)、课堂学习态度及回答问题情况(15%)、课后作业完成情况(15%)。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用笔试形式。

【期末考试形式】笔试、开卷。

【期末考试对试题的要求】

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主观性试题占100%。

题型比例:论文写作题

难度等级:中等

【期末考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知识点:

1.青少年基本概念 2.青少年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3.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4.青少年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意识 5.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6.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考核目标:

1.了解:(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角色意识

2.理解:(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2)矫治性青少年社会工作(3)倡导性青少年社会工作(4)外展社会工作

3.掌握:(1)青少年(2)青少年期(3)青少年观(4)青少年社会工作

4.运用:(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本土化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

知识点:

1.青少年期可划分的阶段及划分依据 2.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4.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5.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6.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7.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8.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考核目标:

1.了解:(1)青少年期的阶段划分(2)社会性发展(3)认知(4)情绪情感(5)元认知

2.理解:(1)第一性征(2)第二性征(3)性心理(4)同辈群体

3.掌握:(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2)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内容(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运用:(1)结合实际分析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知识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2.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4.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 5.优势视角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6.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意义和功能,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7.增能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考核目标:

1.了解:(1)心理防御机制(2)系统脱敏法(3)行为疗法(4)认知疗法(5)社会支持(6)增能

2.理解:(1)社交技巧训练(2)社会角色

3.掌握:(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2)优势视角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3)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意义和功能(4)增能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4.运用:(1)增能理论如何认识青少年群体的弱势地位?如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体现增能视角?

第四章儿童青少年问题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贫困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亲子关系的特点、类型、矛盾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3.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及矫治;

4.网瘾症的特点和类型、青少年产生网瘾症的原因、危害及解决对策;

5.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危害及解决对策;

6.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类

型、原因、预防及解决对策; 7.儿童的权利与儿童参与、中国儿童的参与状况、促进儿童参与的措施。

考核目标:

1.了解:(1)消除儿童青少年贫困的举措(2)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3)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2.理解:(1)青少年贫困问题(2)亲子关系问题(3)青少年早恋问题

3.掌握:(1)解决亲自关系问题的对策建议(2)对青少年厌学的矫治(3)促进儿童参与的措施

4.运用:(1)结合现实社会,预测一下,还有那些儿童青少年问题会成为社会问题?第五章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福利的含义及发展轨迹;

2.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定义、发展趋向及内容、我国的儿童青少年的福利政策;

3.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的含义、主要内容和过程;

4.儿童青少年福利机构的行政管理;

5.我国主要的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

6.少年儿童及青年组织的形成、特点、社会功能、培育工作

考核目标:

1.了解:(1)儿童青少年福利的现代内涵(2)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取向(3)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2.理解:(1)儿童青少年福利的发展轨迹(2)儿童青少年福利机构的行政管理3.掌握:(1)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定义、发展趋向及内容(2)我国的儿童青少年的福利政策

4.运用:(1)青年福利有哪些类型?从社会工作角度应该怎样运用这些福利政策?

第六章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

知识点:

1.少年儿童组织的主要类型;2.青年组织的主要类型;3.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4.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

考核目标:

1.了解:(1)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形成(2)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特点(3)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类型

2.理解:(1)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3.掌握:(1)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方法

4.运用:(1)青年组织有哪些类型?从社会工作角度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组织?

第七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倡导性工作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倡导性社会工作的内涵 2.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工作目标 3.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原则 4.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 5.儿童青少年社会政策倡导 6.儿童青少年权利倡导 7.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 8.推动儿童青少年立法 9.在儿童青少年问题上为政府提供资讯和建议 10.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 11.监督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2.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 13.促进家庭建设与推动儿童青少年发展14.保护儿童青少年权益 15.面向全社会代表与宣传儿童青少年 16.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案例分析

考核目标:

1.了解:(1)儿童青少年倡导性社会工作内涵(2)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原则(3)儿童青少年社会政策倡导(4)儿童青少年权利倡导

2.理解:(1)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2)监督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3)促进家庭建设与推动儿童青少年发展

3.掌握:(1)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工作目标(2)保护儿童青少年的权益(3)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案例

4.运用:(1)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倡导性社会工作都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第八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性工作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涵、要素; 2.儿童青少年发展目标原则3.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功能、特点、内容; 4.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5.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考核目标:

1.了解:(1)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概述(2)儿童青少年发展目标原则

2.理解:(1)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2)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3.掌握:(1)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容

4.运用:(1)举例说明发展性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九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工作(上)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原则

2.家庭功能的定义

3.家庭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4.家庭功能不健全对儿童的影响

5.对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的救助

6.对家庭功能不健全儿童观的社会工作;

7.残疾青少年的概念与特征

8.我国现阶段残疾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9.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内容;

10.孤儿的概念及现状、生存处境、救助模式、救助对策和建议;

11.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12.流浪儿童的含义与分类、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流浪少年儿童离家流浪的主要原因、流浪少年儿童社会工作

考核目标:

1.了解:(1)家庭功能的定义(2)家庭功能不健全的表现(3)我国现阶段残疾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2.理解:(1)家庭功能不健全对儿童青少年的营销(2)孤儿的概念、现状、生存处境、救助模式、救助对策和建议(3)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建议

3.掌握:(1)对家庭功能不健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工作(2)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流浪儿童的含义与分类、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流浪少年儿童离家流浪的主要原因、流浪少年儿童社会工作

4.运用:(1)单亲青少年、孤儿、残疾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第十章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工作(下)

知识点:

1.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

2.儿童青少年产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3.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策略

4.一些典型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处理;

5.偏差行为的含义、影响因素、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和特点;

6.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7.偏差行为的预防对策;

8.儿童青少年常见偏差行为案例的处理

考核目标:

1.了解:(1)一些典型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2)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3)偏差行为的含义、影响因素、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和特点

2.理解:(1)儿童青少年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2)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3.掌握:(1)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策略(2)儿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及预防对策

4.运用:(1)对一个网瘾少年进行访谈,作好记录并作出分析。

【样题】

题目来源:自拟

题目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青少年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请大家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模式,结合自己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受,选择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自拟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如:1.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及社会工作介入

2.促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3.特殊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Social Work Practice 课程代码:B3052023 学分:3 总学时数:48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学习的目的 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具体介绍了在介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的技能与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是从事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工作人员只有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案主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课程学习目的 了解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树立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重点掌握在助人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实务按其工作对象可划分为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三个不同的层次。 2.理解: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些理论如系统论、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 3.掌握:系统论的主要概念如整体性、关系和自动平衡,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在整个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促成案主变化过程的程序是怎样的,同时还要意识到为案主提供咨询也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往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团体社会工作真题

往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团体社会工作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首属小组”概念的学者是 A.舒茨 B.波恩 C.库利 D.勒温 2.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发展性模式和 A.心理社会模式 B.治疗模式 C.社会计划模式 D.地区照顾模式 3.小组治疗模式通常被看作是______的过程。 A.赋权 B.意识提升 C.再教育 D.互惠 4.从小组过程来讲,小组领导者是小组规则的 A.执行者 B.制订者 C.观察者 D.修订者 5.在小组促进和干预技巧中,领导者运用干预技术,避免小组或某些成员做出不好的或不利于小组发展的行为,指的是 A.阻止 B.摘要 C.融合 D.联结 6.下列选项中,属于“小组”的是 A.乘坐同一航班的乘客 B.在电影院一起看电影的观众 C.同一个班级的同学 D.乘坐同一节卧铺车厢的乘客

7.街头玩伴群体一般属于 A.非自愿小组 B.自然小组 C.教化小组 D.任务小组 8.小组工作的雏形开始于 A.心理治疗 B.教会活动 C.个案工作 D.家庭辅导 9.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这个观点说明的是社会学习论中的 A.观察学习 B.替代强化 C.认知的重要性 D.交互决定论 10.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包容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爱的需要 D.支配的需要 11.“试探”是小组______时的主要特点之一。 A.第一次聚会 B.规范形成 C.冲突 D.成熟 12.小组有足够的能量达成目标是小组______时的特点。 A.规范形成 B.冲突 C.成熟 D.后期 13.在小组评估的资料收集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料来源、如何收集资料和 A.谁来写报告 B.如何做问卷 C.谁来做测量 D.如何做量表 14.在小组评估中,资料收集方法包括质性研究的方法和______方法。

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41055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 课程总学时:36 课程总学分:2 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18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和方法在农村社区中的应用。《农村社会工作》力求协助学生认识农村社区、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技巧,促进专业学习和专业思考,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从事农村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农村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 第二章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解和掌握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重难点】

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第三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现实处境 【教学内容】 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村的政治环境,农村的文化环境。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村的政治环境,农村的文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农村的文化环境。 第四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 【教学内容】 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含义;理解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掌握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农村社会工作切入点。 【教学重难点】 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农村社会工作切入点。 第五章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从农民的现实生活认识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要求】 了解农民的现实生活;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六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组织架构 【教学内容】 政府的主要农村工作,群团组织与农村社会工作,民间组织与农村社会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了解政府的主要农村工作;理解和掌握政府、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政府、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 第七章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张天民编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80 目录 前言 (2088) 一、课程性质 (2088) 二、课程目的 (2088) 三、课程简介 (2088) 四、教学时数 (2088) 五、教学方式 (208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2088) 七、教材 (2089)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2090)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2090) 一、社会工作内涵 (2090)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2090)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2090)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091) 一、社会救助 (2091) 二、社会福利 (2091) 三、社会保障 (2091) 四、社会服务 (209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2092) 一、社会工作主体 (2092) 二、社会工作客体 (2092)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2092)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2093) 复习与思考题 (2093) 拓展阅读书目 (2093)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094) 第一节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2094)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094)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094)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2094)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2094)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2094)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2094)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2094)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2094)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094)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2094)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2094)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2094)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2095)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1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小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去满足案主的需求。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了解小组工作的类型与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与实务原则;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实务原则;了解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实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内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了解小组动力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小组的领导 【教学内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教学要求】 掌握领导的涵义;理解领导的方式;了解领导的素质;掌握领导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技巧;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教学内容】 小组的沟通;小组的冲突。 【教学要求】 掌握沟通和冲突的涵义;了解沟通的过程与冲突的过程;掌握沟通方式与冲突解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21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实务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问题和具体的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青少年需要,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青少年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理解青少年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教学内容】 生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生理学相关理论;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含义、程序、模式、技巧;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程序、模式和技巧。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的概括。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和表现;了解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上) 【教学内容】 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就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青少年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婚恋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团体社会工作(本科)

团体社会工作 (本科) 一、选择题(25分) 1、柯义尔于1937年认为,团体社会工作是一种教育过程。 2、美国威尔逊与赖兰认为,团体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3、崔克尔为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做了综合性的总结。 4、社会工作者使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能更有效地在个人所处的环境中发挥功能。 5、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功能。 6、团体社会工作的要素:a:团体;b:工作者;c:团体中的个人;d:机构;e:活动节目。 7、工作者是团体社会工作成败的关键 8、成长团体的焦虑在于促进人的正常发展;任务团体在于完成管理单位所分派的特定目标。 9、团体工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被社会工作专业接纳。 10、团体工作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被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方法是1844年美国。 11、适应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12、社会工作的专业团体有:a:中国残疾人联合会;b:中国儿童基金会;c:中国红十字会。 13、与团体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有:a:人类行为发展理论;b:生态学观点;c:符号互动论与互动分析;d:场论与团体动力;e:团体过程理论;f:人类价值念理论。 14、对团体行为分析,社会学理论有“交换主义和互动论”。 15、团体动力学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科。 16、一般团体具有下述几种关系:a:次团体;b:孤独者;c:领导者;d:角色;e:归属感或团体边界;f:新来者;g:团体的冲突。 17、次团体可以是两人或三人以上的团体。小团体指两人以上二十人以下的团体 18、孤独者是一个团体成员为团体所忽略或拒绝。 19、在团体社会工作中,所谓团体目标应包括下列四个目标的整合:a:服务目标;b:工作的目标;c:个人目标;d:团体目标。 20、在团体工作过程中,艾斯特与享利曾提出五个契约的形态:a:个人契约;b:互惠契约;c:互助契约;d:互赖契约;e:独立契约。 21、互助契约是成员彼此同意,以及成员与工作者达到为了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上的一致,工作者参与互惠与互助的契约是为民分享案主的情境。 22、独立契约是成员从团体经验中重新开始。 23、团体的外部结构是指团体的规模、时间与空间等三个因素。 24、团体的时间因素包括四个层面:a:团体的期间;b:会期的长短;c:聚会的频率;d:聚的时间。 25、个人层次的目标在于培养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团体的社会意识;社区层次目标间接的丰富了社区的生命; 26 、一般地,在所有团体中都可以发现几种互动的形式:a:交换;b:合作;c:竞争;d:冲突。 27、团体文化使团体区别于外团体,团体因此有了归属感,有了区分我们、他们的指标。 28、组成团体文化的四个基本信息形态是:a:行为准则;b:价值;c:信仰;d:符号。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理论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分 课程学时:54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授课教师:游河副教授、廖颖讲师 授课对象及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等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课题设计、服务项目设计、案例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清晰的理论脉络,展示了社会工作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社会工作主要理论流派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原则,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视角、生态系统视角、社会发展理论、存在主义、结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优势视角、赋权视角、叙事治疗、灵性视角等常用理论,也试图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技巧,并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分析、结构等视角来说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性。主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西方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为献身科学的社会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预测、解释和评估情境与行为,为社工如何反应与介入具有独特历史、问题及目标的案主提供合理解释。要求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理

论并将其与实务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领会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熟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 教学难点: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实验 教学时数:3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 实践理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 Howe的七阶段模型 本书的六阶段模型 第三节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 Payne的三分模型 Howe的四分模型 本书的四分模型 第四节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范式的内涵,即用来看待和解析某些问题的一整套概念、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范式、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实证传统 教学难点:社会建构传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3学时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实务Ⅱ》 英文名称:Social Work Applications PracticeⅡ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社会工作实务(二)》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更有效地联系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本门课程遵循科学、实用和启发探索的精神,以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导向,在专业基础理论要求的基础上,着重于专业技能的要求,讲授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该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高效率地解决社会问题。能对医务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把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陈述各方面社会工作的内容,还要尽量讲清工作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技巧,了解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和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医务社会工作 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形成、历史发展及现状,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和模式;熟悉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如;临终关怀、慢性病的照顾、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医患矛盾的处理等,熟悉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内容。 2.残疾人社会工作 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和发展历史,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特征和相关的社会政策,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工作的范围,工作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如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基本技能;了解我国残障社会工作的现状。 3、企业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 第一章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一、含义 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二、小组工作的构成要素 小组(是互动的,是一个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体且不断变化)、工作者、成员、机构、活动项目 三、社会团体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发展模式、折衷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是惠特克(Whittaker)。 社会目标模式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团体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它强调发展团体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团体中学习团体活动的规则、培养团体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团体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式的中心概念。这一模式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如何增加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权力。 在这一模式中,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这一模式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其工作方式接近于社区组织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式也称为临床模式或处理模式。文特 治疗模式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其关注的中心是怎样运用团体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矫治。团体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这一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这一模式中,团体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任务是研究、诊断与治疗,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诊断个人的需要,安排治疗计划。 3、交互模式又称居间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团体的目标在于团体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团体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体的发展是团体成员互动的结果,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责任与团体经验。 团体工作者是案主与团体或团体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不设计方案,不是控制团体的先知,他的作用在于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及为团体寻求外部资源。 4、发展模式又称过程模式,由波士顿大学的伯恩斯坦最先提出。 发展模式把团体理解为有其内在演化逻辑的生命有机体,团体的发展是团体生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团体的运动必定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前后关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熟的过程,在其中,成员既对团体发展提供力量,又随团体发展而成长。这个模式强调"时间、过程和团体发展阶段,以及团体成员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根据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指导团体工作;他不断地根据新的情况修正团体的目标,理解团体成员与团体的关系,并及时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老年团体社会工作策划书

“退休综合征”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策划方案 一、问题的陈述与服务背景介绍 退休是人生历程的一大转折,它预示着原来习惯多年的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生活重心、经济收入、工作规律、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都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退休意味着社会职能的变化、经济收入的下降及人际关系的淡漠。退休是对自己有没有存在价值和是否有用看法的一种挑战。退休后突然闲了下来,时间一长,人就会感到无聊、郁闷,容易出现“人老没用”等悲观念头,因此产生心理落差,情绪低落,也很容易把原来运用到工作上的精力用到身边人的身上,容易对一些小事情也纠缠不休。如夫妻关系尚好的,以前没有时间多呆在一起,退休后天天相处,矛盾反而多起来。退休老人大多饱经风霜、经历坎坷,这时会多思多虑,敏感性增加,加上年老所致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就会产生疑虑、多疑、敏感、焦躁心理。 如不适应这种变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孤独寂寞,情绪消沉,甚至出现偏离常态的行为等。上述的这些现象都是“退休综合征”的表现,它实际上是一组适应性的心理障碍。针对退休老人可能会患上“退休综合症”,于是计划招募一批患有“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对其进行社会工作服务。 2、接案与预估 标 1 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 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 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大纲 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的理论模式,从而对社会工作实务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对话,提升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理论敏感度。具体目标: 掌握西方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发展过程,以及背后的理论范式的转移,从而反思批判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局限和贡献; 区分社会问题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实物流派,从而反思批判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专业技术和整合可能; 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核心模式和特定时空的处境化互动,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的融合与碰撞,创造性推动社会工作策略与中国社会的协同转型。 课程纲要: 第一讲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1.理论的属性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2.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3.社会工作理论分类:类型学框架VS.实务领域框架 4.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科学主义范式VS.建构主义范式第二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工作新主流框架 1.一般系统理论 2.生态主义演变 3.生态系统框架 4.问题解决模式 5.生命模式: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1 6.家庭治疗: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2 第三讲优势视角、能力建设和增能框架:一个有希望的生活世界 1.优势视角 2.增能概念 3.抗逆力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1 4.能力建设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2 5.社区资产建设:优势视角的运用3 第四讲行为主义和准行为主义理论:证据为本的干预模式 1.行为主义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行为理论 4.认知行为治疗 5.理性情绪模式 6.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 第五讲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模式:病态模式的治疗实践 1.弗洛伊德的创造 2.自我心理学阶段:埃里克森的贡献 3.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比昂、温妮科特的贡献 4.自身客体理论:海因茨.科胡特 5.约翰.鲍尔比和大卫.豪的依附理论

社工团体游戏(完整版)

圣雅各福群会编著 团队游戏 设计与运用第二版 附56个提升团队效能的趣味游戏 汇智出版 编者序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今时今日,一群人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前进,所能产生的动力可以是非常惊人的,也是成功制胜的关键,透过小组体验,个人可以得以成长及发挥潜能;不过,如果团队是一盘散沙,团员间互不信任、互不沟通,甚至相互排挤,也绝对是一场灾难。 游戏是小组生活和团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当的进行游戏活动可以给组员带来欢乐,消除彼此隔膜,促进友谊的建立,刺激学习热情,发挥组员的潜能。 “玩游戏”听起来轻松容易,但要成功带领一个对团队发展有作用的游戏是殊不简单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尝试探讨游戏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同时搜罗了56个具不同功能的常用团体游戏,供小组领袖及导师参考。选择这些游戏的原则是同时兼顾趣味游戏和配合团体发展的需要。 在游戏设计的探讨上,我们相信一个游戏之所以受欢迎,必定有其独特的处理方法才能够产生独特的效果,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特性,便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游戏所引用的益处亦相对有限。故此,本书将游戏依功能简单地分为三大类,即康乐游戏、促进关系游戏与及学习游戏,并分析每一类游戏的特色和要求。假如带领者能明白团队在不同时段的发展需要,又能掌握个别游戏的特质成效,自当得心应手,乐趣无穷。本书同时提供策划及带领游戏技巧的几点意见,事实上,一个良好的游戏设计,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带领技巧,是难有理想的效果的。 本书是诚意写给各小组团队工作者,包括老师、社会工作者、培训导师、教会团契带领者、学生小组、社团领袖和组织者及企业行政人员参看的,希望成为你们案头上随手拾来都可运用的工具书,协助您和您的团体成长,是本书出版的最大目标。 由于我们经验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偏差错误之处,敬希各前辈先进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冯启民刘远章刘李林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30020 (二)课程英文名称:Family social work (三)开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与管理 (四)课程性质: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本课程主要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内容、理论与方法。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诸多理论来解决家庭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全面研究和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范围、分类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当前我国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系统掌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重点。 (五)教学目的首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如: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变迁以及与此有关的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治疗法等基本范畴。其次,掌握家庭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家庭社会学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婚姻、家庭问题。再次,能够运用婚姻与家庭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类婚姻、家庭现象,如:家庭

关系、家庭管理、家庭危机等,并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给出辅导的一般性建议。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主要了解婚姻的涵义、形式、及锁具有的社会意义,家庭的概述和家庭的变迁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第二部分为中篇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部分,主要描述了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技能深入家庭,就儿童、青少年保护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相对的危机处理和辅导特殊家庭。本课程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思考与解决家庭个案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婚姻概述22第二章家庭概述44第三章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66第四章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22第五章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与内容66第六章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66第七章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66第八章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下)66第九章家庭过程88第章家庭关系及其调适44第一章家庭危机及其应付88第二章特殊家庭及其辅导66第三章婚姻家庭法66总复习22合计7272 (八)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

团体社会工作

选择: 团体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以经验为媒介,去满足个人的社会兴趣和需要;这种团体经验具有个人自我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目的 柯义尔在1937年把团体工作定义为一种过程,团体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以促进个人的成长,以及通过团体成员互助合作的集体行动,以创造团体的情境。威尔逊与赖兰认为:团体社会工作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社会工作者,在其所属的机构或社团的支持下,依据团体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以及工作者对于个人、团体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专业工作。 崔克尔整理众多意见后,为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做了综合性的总结,这一套定义的操作性很强。 团体工作者最主要的兴趣,在于培养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团体的社会意识。 工作者的行为是团体社会工作的中心。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行为称为协助,工作者是一个协助者。工作者是团体社会工作成败的关键。(判断改错) 团体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团体中每一成员都有更为良好的社会适应。 团体社会工作以工作者最为重要。(判断) 团体工作的最后目标是发展个人和团体,在社区生活重要事务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成长团体的焦点在于促进人的正常发展,这是为达到行为改变与社会学习的目标而组成的团体。 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者最后的目标都是共同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判断) 团体工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被社会工作专业接纳。 团体社会工作被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方法是从1844年英国创立的具有教会背景的青年会组织开始的。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则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团体。 与团体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有:生态学观点;符号互动论与互动分析;场论与团体动力;团体过程理论;人类价值观念理论 对团体行为的分析,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有:交换主义和互动论。这些理论注重团体中人的行为的分析,以及团体过程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贝尔斯认为:任何机会、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等社会体系,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以获得自我维持。一是:工具问题;二是:社会情绪问题。 注重对团体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团体过程理论。 团体目标是整个团体存在的理由和团体工作的方向。 团体的时间因素包括四个层面:团体的期间、会期的长短、聚会的频率和聚会的时间。 小团体是指两人以上二十人以下的团体。 治疗性团体经常以单性别团体更为有利,而任务性团体或成长团体则以混合性别团体居多,这样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某些特殊年龄层或特定目标的团体适合单一性别团体,如:少女的身心发展团体、妇女权利运动团体。 工作者是机构的代表。 有学者把团体过程界定为一种动力、情绪发展与表达感情的模式。 团体过程包含了团体此时此地所发生的,同时也包含了成员与工作者或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行为。 互助对偶表示两人基于平等的地位相互扶持协助,利益对等。 求爱对偶隐含两人之间不均衡的感情与利益基础,被追求者显然较有选择权。

学校社会工作教学大纲.doc

《学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RW100730 课程名称:学校社会工作 英文名称:School Social Work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验(上机)学时:12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School Social Work is one of the applied courses of social work major, and also one of the areas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t is of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helping students apply value, idea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work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raining students7practical ability. Its purpose is to let students has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idea and basic knowledge of school social work. And then they can grasp the theoretical basis, values, and basic skills and methods of school social work. Further, students can have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he school,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school social work specifically and deeply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