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用附子汤温阳补气以主心神。

四、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唐祖宣医案:赛某某。,男,78岁,1981年2月12日入院。久有气喘,咳嗽,心悸。半月前突觉双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入夜加重,疼痛难眠。3天后,双脚变为紫黑色,以活血化瘀中药及西药脉通等,症状仍不能控制,病情急剧恶化多左脚大趾溃破,流清稀脓液,剧痛难忍。经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面色青黑,表情痛苦,剧痛难忍,入夜加重,心悸气喘,下肢冰冷,色呈暗黑,双足背、胫后、胭动脉搏动均消失,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足大趾伤口腐烂,流清稀脓液。舌淡苔白多津,脉沉迟无力,脉率60次/分。证属脱疽,为寒凝气滞,络脉不通所致。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处方:

炮附片、党参、茯苓、黄芪各30克,白芍、桂枝各15克,白朮18克,细辛l0克。.

服药3剂,疼痛减轻,夜能入睡3~5个小时。上方加当归30克,再服20剂后,伤口缩小,双脚黑色渐退。继服32剂,伤口愈合,静止痛消失,胭动脉搏动已能触及。

按语:本案脱疽乃因阳虚寒湿内侵,经脉不通所致,用附子汤以温阳逐寒祛湿,谨慎调理,庶病可愈。据唐氏经验:临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病及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证者。雷诺氏病加水蛭、蜈蚣、全蝎;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年老体弱酌加当归、黄芪;肢寒甚加细辛、桂枝。

五、痿证

李培生医案:李某某,男,52岁,初诊日期1962年7月。下肢缓纵不随,不能起床,已有年余,久服四妙、.虎潜之类方药无效。今上肢又渐露软弱无力之象,小便有时失禁而不能自止,大便二三日一行而无所苦,舌淡,脉虚,拟温补肾阳,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法。

处方用:附子汤加酥炙虎骨、制龟板、鹿角霜、大云、炒杜仲、蒸牛膝、桑寄生,并加大活络丹吞服。

服药三月,小便失禁已止,肢体稍感有力,但仍卧床不起。续与前方,每服并吞龙马自来丹分许(油炸马钱子、地龙),并嘱其配合针灸、按摩治疗。至次年七月来诊,已能扶杖而行。

按语:肝主筋,肾主骨,阳气虚衰而不能温煦,阴液亏乏而不能濡养,阴阳俱虚,筋骨失荣,可导致肢体弛纵不收之痿证。由附子汤加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品,可以治疗本证。

六、定时臂痛

张长庆医案:张某,女,39岁。13年前曾患产后大出血,经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个部位有痛感,逐渐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时痛甚难忍。众医皆谓阴虚而用滋阴养血通络法久治罔效,1985年10月25日邀余诊治。现症:夜半子丑痛甚,难以睡眠,平时汗出湿衣,手足心热,恶心,舌体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证属肾阳虚衰,寒湿内生,流往经络,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治以温阳益气,除湿活血。方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

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30分钟),茯苓18克,党参20克,焦白朮12克,赤芍12克。

水煎服。1剂而痛减,连服30剂后诸症均瘥,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是臂痛子丑时加重,乃肾阳虚衰,寒湿凝滞之候,用附子汤温阳益气,除湿通络,阳复络通则痛止。

七、子宫肌瘤

苟鼎立医案:张某,女38岁,1987年3月6日因腹痛急诊入院。入院后诊断为:①不完全流产;②子宫肌瘤。治疗3天服中药清热理气、活血化瘀之剂而头晕呕吐,恶寒身重,药食拒进,要求会诊。患者3个月前因地上冰滑跌挫损伤,腰腿疼痛,卧床2月。月经过期未至,小腹疼痛,逐渐加重,过期至35天,阴道流血,色淡量少。头晕恶心,纳差食减,至50天,剧痛不已,前来住院。患者面色青暗,恶寒倦卧,四肢冰冷,昏晕恶心,时吐清水,药食难入,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青淡,苔薄白,脉沉涩。小腹有拳头大一块物,疼痛拒按,推之不移。四诊合参,辨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而闭经,经闭日久,酿成症瘕。急投附子汤加当归助阳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附子6g,人参6g,茯苓9g,白朮12g,白芍9g,当归9g,嘱急火煎,分2次温服。

翌日复诊,自述服药后全身逐渐温暖,头晕恶心亦减,腹痛微减,惟小腹块物尚无明显变化。晨进稀

粥一碗。’脉沉弱,舌淡红,皆阳气回转佳象,嘱原方照服2剂。3诊时,疼痛和块物豁然消失,饮食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常年劳累,阳气日耗,复因跌挫损伤腰肾,阳虚不运,月经停闭,气滞血瘀,久成症瘕。本案以阳虚为本,血瘀为标,故不用活血化瘀,而用助阳抑阴之附子汤,以达温经散寒而振胞宫之功。

八、阴痒

孙长德医案:宋某,女,35岁,1982年5月10日诊。阴痒已半年余,医治无效,今来我院就诊。初拟利湿解毒之药不效'细察其症见阴痒而痛,夜间尤甚,局部可见腐烂,而流清液,少腹冷感,舌苔白滑,脉沉迟。当属阳虚阴寒证。治当温阳祛寒化湿。方选附子汤加味:

附子12克、党参、白芍各10克,茯苓20克,白朮、炒苍朮、黄芪各15克。连服3剂。外用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煎水冲洗,腐烂处以六神丸为散外敷,每日2次。

药后痛痒大减,守方减附子为6克,又服2剂,外用药同前'药尽病愈。

按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运寒湿,湿滞为毒,则腐烂痛痒。用附子汤温阳逐寒,加苍朮燥湿、黄芪以托毒外出'并加外洗,局部用药,以缩短病程。

九、白带

孙长德医案:赵某,女,32岁,1982年3月2日诊。白带量多二年余,经多方医治未效。现症白带量多而清稀,味腥,淋漓不断'伴腰酸,腹痛而凉,小便清长?月经二月未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证属肾阳不足,阳虚内寒。治以温经通阳,固涩止带为主。方投附子汤加味:

附子12克,白朮、党参、破故纸各15克,茯苓20克'白芍10克,肉桂6克。

连服2剂后,白带大减,守上方加吴茱萸6克,又服2剂’月经来潮,量中、色黯。经净后守上方去吴茱萸,加鹿角霜30克,又连服2剂,白带止,后以白带丸善后。

按语:白带日久,损伤肾气,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则带下清稀;血为寒凝,运行不畅,则月经愆期。故以附子汤温经逐寒,加肉桂、破故纸等以助肾阳,暖下焦。

十、阴挺(子宫脱垂)

权依经医案:朱某某,女,32岁,l98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自感小腹下坠,白带多,质稀薄,无臭味,已一年余。活动后病情往往加重,伴有小腹冰凉,腰酸,疲乏无力。西医诊断为子宫脱垂I度,宫颈糜烂I度。舌体胖质淡白,苔薄白,脉沉迟。辨证为脾肾阳虚。方用附子汤治疗:

附片6克,白朮12克,白芍9克,茯苓9克,党参6克。开水煎分二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白带减少,下坠感轻,小腹冰凉有所好转。舌脉同上。仍用上方,继服3剂。三诊:患者又服3剂后,自感病情更为好转,白带已转正常,小腹转温,腰酸、乏力亦明显好转,惟活动后有小腹下坠之感。脉转为和缓有力。继用上方,再服3剂。

四诊:患者服上方共9剂后,诸症消失,已能参加轻微劳动,小腹不再感觉下坠,舌脉亦转为正常。故令其停药观察,至今病未复发。

按语:少阴阳衰,无力系胞;太阴寒湿下注,则胞茎糜烂。用附子汤温少阴之阳而逐太阴寒湿,数投而愈。

伤寒杂病论方剂.doc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 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 干姜附子汤方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 桂枝甘草汤方 :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 五苓散方 :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 茯苓甘草汤方 :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中医经典各种泻心汤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大陷胸汤见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 黄 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生姜泻心汤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 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甘草泻心汤方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 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二诊:2005年6月2日。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25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25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劈;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能把胸腔下方、横膈膜、肺的下方的水利出来,完全靠甘遂,所以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都是对「结胸」,如果结胸从胃的痞鞕一路往下走,因为比较下面就是大陷胸汤把它攻掉,如同样的结胸在这里但是病往上走,顶到喉咙,脖子都不能弯下来,如果用大陷胸汤就跑太快了,结胸会没有去掉,这时候要改用大陷胸丸,因为丸剂本身是药缓力重,吃大陷胸丸可以因势利导,把它导下来,所以结胸有两种症状,一个从从心下往上升的用「大陷胸丸」,一个从心下往下走的用「大陷胸汤」,都是以胸膈为主,所以半夏、甘遂一定会用到,甘遂利水利痰的力量非常强。 如果水渗到脏腑中间的三焦油网的时候,一定要靠大戟才能打通。甘遂利水利痰,去肺中的积水与子宫中的积水,但甘遂

还有涤痰的效果,所以大陷胸汤用甘遂。 肺泡里面都是水的时候用芫花,芫花去除胸腹的积水,所以会用到芫花的病人一定到了「但坐不得卧」的阶段,就是肺积水不能躺,一躺下去就要喘就再坐起来,吃完十枣汤,三小时就好了。 这三味药磨粉等量的用,各 l/3 钱,一次只给病人一剂,因为这三味药都是碱性的药,胃里面有胃酸,如果光吃这三味药到胃里面,胃就会难过了,所以要靠红枣,过去拿十个红枣去熬,现在大枣比较小,用二三十个浓一点无所谓,红枣汤能中和碱性,且让药发散的力量很强。 强人服一钱匕,胖的人用一汤匙,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羸人服半钱,瘦的人用半匙,平旦服,这就是吃十枣汤的技巧了,一定要早上六点钟吃,五点到七点都可以,因为「肺寅大卯胃辰宫」,大肠开卯时,肺和大肠相表里,水在上焦的时候,用十枣汤攻下去的时候,病人会上吐下泻,如果有痰,上面吐出来的是痰,如果没有痰,只有水,这水是泻出来的,全部从大便排:病人吃十枣汤后约半小时,开始跑厕所,连续约三小时,中间大概上六七次水才排完,这三味药都是毒药, 但是三小时后通通排掉了,若下少者,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如果大便三四次,应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e14354340.html,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作者:李茁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2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2.71 摘要附子理中汤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证。本文分别分析呃逆证、胃脘痛证、泄泻证患者各1例,均给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患者病情均好转。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呃逆证;胃脘痛证;泄泻证 3 cas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Li Zhuo Shuilu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lang County,Gansu 744600 AbstractThe effects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re removing cold and tonifying qi spleen.It can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cold syndrome and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This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zes 1 case of patient with hiccup syndrome,epigastric pain syndrome,diarrhea syndrome.The patients are all given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treatment.The patients are all improved. Key wordsFu Zi Li Zhong decoction;Hiccup syndrome;Epigastric pain syndrome;Diarrhea syndrome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本为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证而设。但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原则,适当化裁加减,或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呃逆证 患者,女,26岁。2013年11月1日来诊,自述3天前吞饮冰凉饮料后出现呃逆症状,初以为偶然现象,未予重视,次日呃逆频发,病情加重,即去本村卫生所诊治,口服“温胃舒、胃速乐”等中西药均未见好转,今来我院。诊见打嗝频频,难以自制,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属中医“呃逆”之阳虚胃寒证型,治宜温补脾胃,和胃降逆。处方:干姜15 g,党参15 g,白术15 g,附片30 g(先煎),丁香12 g,柿蒂12 g,吴茱萸12 g,旋覆花15 g,代赭石30 g(先煎),高良姜15 g,香附12 g,炙甘草12 g,大枣12 g。共取3剂,水煎分3次温服,1剂/d。并用食盐1 000 g,葱白50 g,和匀炒热布包

卢崇汉医案

1 前列腺增生肥大 江某,男,56岁,日本官员。1988年7月19日就诊。 患者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排尿困难已经有6年了,近2~3年加重,曾在北京、日本、美国用西医进行治疗,因怕手术而无结果。又在日本、北京服用中药,吃了100多付通利渗湿的中药,仅开始有一点疗效。后求治于卢氏。现症见:每天下午频繁地上洗手间,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时间长而慢,一个晚上要小便15~16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察舌体胖大、质淡、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证属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宜温阳行水、利水。方有真武汤化裁。药用: 制附子75g(先煮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仙灵脾20g,生姜 60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吃了3剂以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每晚2次,但仍感觉排尿的力度欠佳。上方加桂枝25g,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有效,上方加砂仁15g。共吃30剂中药,排尿正常,精力增加,每晚夜尿1次。随访:第二年随访没有出现反复。 【按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很多人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不但病人治好没有信心,就连医者也会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卢氏研究认为此病多为肾阳虚损证,可在临床如何抓住辨证的关键点?如何判断它属于少阴阳虚呢?卢氏认为可以从舌、苔、脉三者来确定。特别是本例患者脉沉缓无力,就此一点可判断为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辨证依据。再看舌淡、苔腻白滑、边有齿痕,这些都是阳虚不化,寒湿阻滞的有力证据,特别是苔白腻是寒湿阻滞下焦的一个表现。这些特点都是阳虚之辨证证据。 2 暴哑 某男,56岁,教师。1988年12月7日就诊。 患者在1月前因下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吃了3次感冒西药后,大汗出后头痛减轻了,但第2天说不出话,声音完全哑了。在当地医院就治几个星期,没有好转。现症见:患者体质比较壮实,但一副倦容,想说话发不出声。用手写出: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察舌质淡红色,苔白润,脉沉紧。证属寒中太少两经,治用宣肺、温肾、暖脾,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药用: 制附片75g(先煮2小时),麻黄15g,细辛15g,生姜6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吃1剂时病人出了一身大汗,随之全身症状迅速减轻,能发出了点声音,吃2剂过后,全身症状消失,声音恢复正常,但仍感到乏力。前方去掉麻黄、细辛,加仙灵脾20g,砂仁15g。又吃2剂,体力完全恢复,共服药4剂病愈。 【按语】患者虽然看来身体强壮,但毕竟已过中年,阳气渐落,这是生理现象。由于突然受寒,病由太阳直达少阴。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膀胱在表,少阴肾在里,少阴肾已有不足,加之过度发汗,所以少阴肾阳更损,肺窍闭塞,声音难以发出。卢氏认为其病机核心是少阴经脉凝滞所致,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舌咽,经脉凝滞而导致暴哑。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太少同治,治寒而用大剂量一派火热之药,真乃一炉火也,尽显“卢火神”特色。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方药】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6克)黄芩一两(3克)) 【煎服】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滚水浸渍)。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解说】本证为热痞证,由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而成。盖心下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邪气阻滞,则气机痞塞,故临床以心下痞满为特征,因无实物结聚,故按之不硬不痛。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本方不必煎煮,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渣,即可服用。此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清上部无形邪热。本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治疗热痞,而且可治疗火邪所致诸般血证,以及上焦有热的目赤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胸膈烦躁之证。 【运用】 一、热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女,42岁,94年3月28日初诊。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大黄3克,黄连10克,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剂后,则心下痞满诸证爽然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6) 按语:“心下’’位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火热邪气阻塞其间,气机不得畅通,而见心下痞,溲短、便干、口干、心烦,皆一派火热之象,故与本方泄热以消痞,乃正治之法也。 二、咳血(空洞型肺结核) 黄耀人医案:柯某,男,48岁,1962年5月21’日入院。有与肺结核患者长期接触史,去春咳嗽,咯少量血。今年3月间,咳吐脓血痰,经X光透视,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诊见面色苍黄,两颧微赤,舌苔粗白微黄,溺白便秘,痰出白腻而带腥臭,发音微嘶。脉弦滑数,右手特大,甚则滑动搏指。入院5小时出血约500m1,当即灌服童便及十灰散,继与肃肺保金豁痰止血之剂。血止后觉胸中热痛,怔忡盗汗,音低而嘶。又进养阴清肺、咸寒降火宁心方5剂,仍大量出血,且较第一次更剧。经急救止血后,尚频频咳痰带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 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 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原方去滑石,二付 [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 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 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 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317条方后云:“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2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 总结:四逆汤服用20天,腹部恶寒消失,后期服用一段附子理中汤(制附片50克,红参10,白术25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寒症消失。 云居木2010-05-21 21:04 转帖声明:个人体质不同,此试药文章仅作参考。大家谨慎了解药性为好。 此文章为2008年写的,经过传播,现在流通的附子药性也许已经改观增强,大家需要注意这个一点。 个人试用,50克已经感觉非常热量。不太适应。 三天前开始服用四逆汤,从现在开始每天将服用四逆汤的体会记录下来,以供自己研究,也让同道们参考。 服用四逆汤的理由: 1,自己是一个中医,也经常开四逆汤给病人服用,自己却没有服用过,没有深切的体会,想体会一下。 2,自己有如下症状: a,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开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脐部受凉则易腹泻;手脚易生冻疮。 b,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 c,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 d,眼睛近视,有鼻炎,虽经过治疗鼻炎症状已经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旦感冒,总有很长时间鼻子不通畅而且鼻涕较多;有慢性咽炎,抽烟,每日早晨刷牙后总有一段时间咽部有痰,得用很长时间清嗓子; e,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阳气甚时就昏昏欲睡;多年前有过一次心悸。 f,饭量一般,口味尚可,但是经常有食后腹胀不适的感觉; g,舌淡红苔薄,口不渴,喝则喜热饮,饮凉则脘腹不适。尺脉沉取无力。 3,分析:太阴虚寒则饮凉即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小便清,大便溏,或者大便头硬后软,太阴脾主四肢,太阴虚寒故四肢不温,脐腹部不能受凉;手太阴肺开窍于鼻,太阴虚寒故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咽部有痰;足少阴肾经虚寒则怕冷,四逆,易生冻疮,腰痛嗜睡;手少阴心经君火不足则心悸;故综合判断为太阴少阴两经虚寒之证。四逆汤补先天命门之火,散一身之寒,祛五脏之湿,故服之。 云居木2010-05-21 21:05 第一天,制附片50克、干姜25克、炙甘草25克,先煎制附片1小时,取一小勺尝已经不麻口,下干姜、炙甘草再煎30分钟,服用。单尝附子汤感觉味苦,现在服用四逆汤感觉味道苦中带甜,有姜的味道,不是很难喝。上午十点服用头煎,下午四点服用二煎,晚上九点服用三煎。三煎味道已经很淡了。看来四逆汤煎服两次即可,三煎的意义不大了。服后当天没有什么感觉。 第二天,制附片6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法如第一天,不过只在上午十点,下午六点各服用一次,即一天服用两次。晚上去岳丈家吃饭,喝了白酒二两。 晚上睡觉时按照往常一样用开水泡脚,但是发现,今晚的脚根本就不感觉冷,温度也比往常高。是服用四逆汤的效果呢,还是喝了白酒的效果呢?暂时还不能肯定。 今天是服用四逆汤的第三天,制附片7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煎服同前。 由于昨晚在岳丈家吃饭,今天早上就吃了昨晚的剩饭了,我素不喜吃剩饭,故用开水泡了吃,也没有必要品味了,很快就连吃带喝的装进了胃里面。

毛德西教授:大黄附子增味汤疗疝气

毛德西教授:大黄附子增味汤疗疝气 医学心悟:大黄附子增味汤 寒热互济开郁结 方药组成:大黄5克,炮附子5克,川楝子10克,淡干姜10克,山楂核15克,元胡10克,木香5克,小茴香10克,橘核仁10克,青皮1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小腹胀满加炒乌药、炒香附;伴有泌尿感染者加桉树叶、瞿麦;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火麻仁。 功效:寒热互济,开结散郁,行气消胀。 主治:男子疝气、女子下焦杂症。 用法:水煎服。一日1剂,煎取2次,分2~3次服用。不得冷服。 方解:本方的整体组成来源于罗止园《止园医话》,原出处没有方名。原文为“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楝子、小茴香、

青木香、橘核仁、荔枝核、山楂核、元胡等,轻症疝气,相当有效,甚则用附子,其效卓然。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附子与大黄合剂,此种用药系合大热大寒,同时并用,纵有古方,未免骇俗。然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之药中,即上列川楝子等药速收特效,不可思议,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大黄附子合剂,在张仲景书中叫大黄附子汤(内含细辛),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而在《伤寒论》附子泻心汤中,亦有大黄附子配伍。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乃治寒热互结的痞证。既是寒证,自然用温药下之,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呢?这一方面是为了监制附子大辛大温伤阴之弊,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开结所用,清代医家邹澍《本经疏证》说得好,“大黄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可以说是这个方的骨架,其余药物多是理气解郁、疏肝散结之用,抽掉这个骨架,整个方子的功效就会大减。 典型病案 左某,62岁,炊事员,1978年夏初诊。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1915年10月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2-1(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祝谌予(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

卢崇汉医案

卢崇汉医案 卢崇汉医案卢崇汉(1947~)教授,男,四川德阳人,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郑钦安入室弟子卢铸之的嫡孙。幼承庭训,学医于卢铸之和伯父卢永定(卢铸之之子),可谓是郑氏四传弟子、卢氏第三代传人(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就此而言,卢崇汉教授也许是当代医家中最获火神心法的传人,人们誉为“卢火神”。临床上善用并广泛运用附子,并且主张附子(30g以上时)先煎2小时以上,临证应用非常安全而有效,几乎是方总不离附子,一般用至60~90g之间多有良效,大剂量常用至250g以上。1 前列腺增生肥大江某,男,56岁,日本官员。1988年7月19日就诊。患者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排尿困难已经有6年了,近2~3年加重,曾在北京、日本、美国用西医进行治疗,因怕手术而无结果。又在日本、北京服用中药,吃了100多付通利渗湿的中药,仅开始有一点疗效。后求治于卢氏。现症见:每天下午频繁地上洗手间,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时间长而慢,一个晚上要小便15~16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察舌体胖大、质淡、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证属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宜温阳行水、利水。方有真武汤化裁。药用:制附子75g(先煮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仙灵脾20g,生姜6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吃了3剂以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每晚2次,但仍感觉排尿的力度欠佳。上方加桂枝25g,再服3剂。三诊:服药后,有效,上方加砂仁15g。共吃30剂中药,排尿正常,精力增加,每晚夜 尿1次。随访:第二年随访没有出现反复。【按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很多人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不但病人治好没有信心,就连医者也会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卢氏研究认为此病多为肾阳虚损证,可在临床如何抓住辨证的关键点?如何判断它属于少阴阳虚呢?卢氏认为可以从舌、苔、脉三者来确定。特别是本例患者脉沉缓无力,就此一点可判断为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辨证依据。再看舌淡、苔腻白滑、边有齿痕,这些都是阳虚不化,寒湿阻滞的有力证据,特别是苔白腻是寒湿阻滞下焦的一个表现。这些特点都是阳虚之辨证证据。2 暴哑某男,56岁,教师。1988年12月7日就诊。患者在1月前 因下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吃了3次感冒西药后,大汗出后头痛减轻了,但第2天说不出话,声音完全哑了。在当地医院就治几个星期,没有好转。现症见:患者体质比较壮实,但一副倦容,想说话发不出声。用手写出: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察舌质淡红色,苔白润,脉沉紧。证属寒中太少两经,治用宣肺、温肾、暖脾,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药用:制附片75g(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