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仰卧位综合征

仰卧位综合征

仰卧位综合征
仰卧位综合征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一、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母婴生命。

二、临床表现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妇女,偶见于腹腔巨大卵巢肿瘤患者,一般

认为主要与孕妇体位有关,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如取仰卧位,增大的妊娠子宫可压迫下腔静

脉,使下腔及盆腔内静脉回流受影响,回心血量减少,右心房压下降、心搏出量随之减少,

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的一系列表现。临床发现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症等子宫异常增大

的孕妇更易患本征,也提示其发生与下腔静脉受压有关。因此,又有人称其为下腔静脉综合

征或体位性休克。但并非所有孕妇都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有人认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还与精神、神经性因素以及神经丛受刺激有关。

在局麻下做手术者本症发病率为2.04%,而硬膜外麻醉下做手术者则高达20%,分析其

原因,发现硬膜外麻醉能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麻醉平面以内的血管发生扩张,血液淤

滞,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成为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也说明神经反射也能影响心脏

功能和血压变化。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数分钟后,部分人即出现休

克症状。表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检查可发现患者频频打哈欠、全身出冷汗、脉搏加

快、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30mmHg或下降至80mmHg以下,随血压下降胎儿也受影响,

表现胎心率加快,胎动增强,继而胎心率慢,胎动减弱,出现急性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如长

时间仰卧位,下腔静脉受压过久,还能使下腔静脉压升高,绒毛间腔内压力也升高,经动物

实验证明,可因此引起胎盘早剥及出血。

三、发病原因

1、人的血压高低,与心脏排出血量、循环血容量、血管外周阻力、血液粘稠度、血管弹性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随着胎儿不断增大,仰卧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到达心脏的血液骤减,导致心排血量迅速下降,血压随之降低。

3、增大的子宫还会压迫横隔,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心脏血管扩张,同样导致血压下降。

4、妊娠晚期,子宫本身的用血量约占全身的16.67%,也会使返回心脏的血量减少,继而血压下降。

四、预防处理

1、左侧卧位

如术前产妇常有此征发生,手术开始便应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15度,若于术中发生此征时,则立刻改为左侧卧位,以及时地解决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恢复正常的回心血量。

曾有人在腰麻下剖宫产时,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发现胎儿脐静脉及脐动脉的氧饱和度分别为63.9%及25.1%,而平卧时仅分别为45.1%及14.3%。有人则提倡斜—屈卧位,即产妇向左倾斜10度,右大腿抬高10度,结果发现斜—屈位腰麻下剖宫产时,脐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5%,而平卧位时为45%。以上均说明左侧卧位之重要性。

2、上肢静脉输液

因上肢静脉输液不受下腔静脉压迫的影响,液体可直接经上腔静脉回心而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刘萍等(1980)在硬膜外麻醉下,对60例剖宫产手术进行了对照观察:上肢静脉输液组,血压平稳在90mmHg~100mmHg者占89.9%,脉率平均91次/min;下肢静脉输液组,则血压降到80mmHg以下者占46.6%,脉率平均为102次/min。说明剖宫产中上肢静脉快速输液确有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如经上述处理,低血压仍不能得到纠正时,就应考虑是否有造成血压下降的其他原因,并及时处理。

仰卧位综合征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一、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母婴生命。 二、临床表现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妇女,偶见于腹腔巨大卵巢肿瘤患者,一般 认为主要与孕妇体位有关,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如取仰卧位,增大的妊娠子宫可压迫下腔静 脉,使下腔及盆腔内静脉回流受影响,回心血量减少,右心房压下降、心搏出量随之减少, 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的一系列表现。临床发现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症等子宫异常增大 的孕妇更易患本征,也提示其发生与下腔静脉受压有关。因此,又有人称其为下腔静脉综合 征或体位性休克。但并非所有孕妇都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有人认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还与精神、神经性因素以及神经丛受刺激有关。 在局麻下做手术者本症发病率为2.04%,而硬膜外麻醉下做手术者则高达20%,分析其 原因,发现硬膜外麻醉能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麻醉平面以内的血管发生扩张,血液淤 滞,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成为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也说明神经反射也能影响心脏 功能和血压变化。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数分钟后,部分人即出现休 克症状。表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检查可发现患者频频打哈欠、全身出冷汗、脉搏加 快、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30mmHg或下降至80mmHg以下,随血压下降胎儿也受影响, 表现胎心率加快,胎动增强,继而胎心率慢,胎动减弱,出现急性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如长 时间仰卧位,下腔静脉受压过久,还能使下腔静脉压升高,绒毛间腔内压力也升高,经动物 实验证明,可因此引起胎盘早剥及出血。 三、发病原因 1、人的血压高低,与心脏排出血量、循环血容量、血管外周阻力、血液粘稠度、血管弹性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随着胎儿不断增大,仰卧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到达心脏的血液骤减,导致心排血量迅速下降,血压随之降低。 3、增大的子宫还会压迫横隔,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心脏血管扩张,同样导致血压下降。 4、妊娠晚期,子宫本身的用血量约占全身的16.67%,也会使返回心脏的血量减少,继而血压下降。 四、预防处理 1、左侧卧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江西省胸科医院张齐龙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drome,MODS)是指当机体遭受某种严重损伤,如创伤,休克,感染,心肺脑复苏等之后,同时或序贯地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而表现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此时机体不能维持内稳态,因而生命垂危。早在1973年Tilney在报导一组腹主动脉瘤切除的并发症时,提到“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衰竭(Progressive or seguential system failure)”。1975年Baue报导了3例死于进行性序贯性系统衰竭的病例。并将其作为70年代的一个综合症。1977年Eiseman提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概念和诊断标准。1980年Fry发现除器官功能衰竭外,尚有神经,血液系统衰竭,提出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OSF)。1987年我国学者王士雯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elderly,MOFE)。同时提出并验证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肺启动学说。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同倡议将MSOF改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等新的概念,由SIRS替代感染,菌血症,脓毒症,脓毒血症等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有全身炎症反应的非感染性疾病,如胰腺炎,多发伤和组织伤,出血性休克,免疫性器官损害等。MODS强调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和功能衰竭,注重器官衰竭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纠正了MOF过于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的诊断,不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尽管各种支持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MODS的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4个以上器官衰竭几乎100%死亡。因此,MODS仍是新世纪危重病医学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判断疾病,实施综合救治技术研究共同瞩目的热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导致MODS的病因较多,如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心肺复苏术后,病理产科等,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通过炎症,坏死,组织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等因素引起机体SIRS,把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称脓毒症,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称SIRS。由SIRS过渡到MODS缺乏明确的界限。临床上多将MOD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创伤,如肺挫伤等,病因直接打击,MODS发生早;继发性则是机体对致病因素作出反应的结果,是SIRS过程中发生MODS。 (二)发病机制 MOD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诸多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能量代谢障碍,再灌注损伤,免疫防御功能不全及内源性毒性物质造成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作用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而细胞水平的损伤是其最根本的病理变化。 1.炎症反应失控 感染及非感染性因素可通过其对机体炎性细胞的激活而释放TNF-a,IL-1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促炎,促细胞愈合作用,但过量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并使其损伤内皮细胞而进一步释放氧自由基,脂质代谢产物及溶酶体酶,缓激肽,组胺,补体激活产物等,继而形成逐级放大的瀑布样链锁反应,引起机体的微循环障碍,凝血机制紊乱及细胞凋亡等。感染尤其是内毒素被认为是能触发SIRS 和MODS的重要物质,它可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各种炎性介质,炎性细胞因子,同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黏附并被活化释放炎性因子,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可达成上百上千种。而脂多糖蛋白/脂多糖受体(LBP/CD14)为体内内毒素的增效系统,其上调可介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预防及处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预防及处理 导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这种疾病主要的表现是我们在进行仰卧体做的时候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它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的血流量不足导致的。对于仰卧位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这种疾病主要的表现是我们在进行仰卧体做的时候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它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的血流量不足导致的。对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方位,来恢复体内的血流量或者输出血液等方法。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的生命。 预防及处理 (一)左侧卧位如术前产妇常有此征发生,手术开始便应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15度,若于术中发生此征时,则立刻改为左侧卧位,以及时地解决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恢复正常的回心血量。 曾有人在腰麻下剖宫产时,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发现胎儿脐静脉及脐动脉的氧饱和度分别为63.9%及25.1%,而平卧时仅分别为45.1%及14.3%。Clemetson等则提倡斜—─屈卧位,即产妇向左倾斜10度,右大腿抬高10度,结果发现斜——屈位腰麻下剖宫产时,脐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5%,而平卧位时为45%。以上均说明左侧卧位之重要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剖宫产术中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监测及处理

剖宫产术中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监测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0-08-26T08:56:0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靳淼[导读] 由于产妇在分娩期间机体代谢率增高,需氧量较大,足月时的耗氧率较未妊娠时约增高10% 靳淼(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157-02 【摘要】本文通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发生的10例“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认为: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有发生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的危险,提示临床麻醉医师应提高警惕,加强术中监测,一旦发生必须立即给于处理。其发病机理是因麻醉后暖肌松弛,子宫失去支撑作用而使血压下降,又因产妇微循环机能减退,毛细血管动脉侧收缩,静脉侧血管扩张充血,所以对休克的耐受性较差等。抢救方法以立即给氧,垫高右腰部并把子宫推向左侧。本组10例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切口甲级愈合,母婴均健康出院。【关键词】仰卧位压迫综合征术中监测 我院自2008年~2009年中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共470例。其中发生仰卧位压迫综合征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均为女性,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为26岁,均为足月待产孕妇。其中21~25岁5例,26~32岁5例,取出胎儿最重4700克,最轻为2200克,平均胎重为3450克。 1.2麻醉方法及用药本组10例均采用连硬外麻醉,子宫下段剖宫产选择T1~L2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腹膜外剖腹产则选择T12~L1椎间隙穿刺,向上置管,使用药物均为2%利多卡因。 1.3临床表现及处理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在5~10分钟内突然发生头昏,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打哈欠,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骤降,多数下降至30~60mm汞柱,甚至有的血压脉搏不能测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 2 讨论 由于产妇在分娩期间机体代谢率增高,需氧量较大,足月时的耗氧率较未妊娠时约增高10%,膈肌随妊娠子宫增大而上移,心脏亦向左移位,其活动也受限制,同时在妊娠期中血浆溶量逐渐增加,易导致生理性贫血,对循环和呼吸均可能发生影响。又因产妇微循环机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动脉侧收缩,静脉侧血管扩张充血,所以对休克的耐受力较差,产妇腹内压增高于术中易发生血液动力学变化,所以在术中一定要严密观察病人,以免造成母体及胎儿的意外事故。 为了避免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的发生,笔者认为与麻醉师所选用的药物有着直接关系,本组10例仰卧位压迫综合征中均采用2%利多卡因,又因利多卡因弥散性强,潜伏期短诱导快之特点。产妇的腰椎发生代偿性的改变,有利于局麻药的迅速吸收,麻醉平面易扩散,且作用时间快等特点。另外要严格控制平面,在推注药物时不能过快,防止麻醉平面过高过广,而过高过广下腔静脉受压。一旦发生仰卧位压迫综合征时,可左侧卧位右臀部垫高10~15度,立即给氧吸入,加快输液,用适量的麻黄素,在术中可将子宫推向左侧托起,以解除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一般没有生命危险。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致仰卧位压迫综合征常常骤然发生,应在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时严密观察病人,一旦出现及时处理,确保母体及胎儿的安全。 我院在发生10例仰卧位压迫综合征中,经及时处理虽没有发生意外事故,但对仰卧位压迫综合征的发生随时要有所警惕。参考文献 [1]吴珏,等.实用麻醉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82~583. [2]李德馨.何谓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南京医学,临床麻醉学副刊,1984,(1): 38.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预防及处理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预防及处理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这种疾病主要的表现是我们在进行仰 卧体做的时候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它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的血流量不足导致的。对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方位,来恢复体内的血流量或者输出血液等方法。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的生命。 预防及处理 (一)左侧卧位如术前产妇常有此征发生,手术开始便应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15度,若于术中发生此征时,则立刻改为 左侧卧位,以及时地解决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恢复正常

的回心血量。 曾有人在腰麻下剖宫产时,使产妇向左侧倾斜10度,发现胎儿脐静脉及脐动脉的氧饱和度分别为63.9%及25.1%,而平卧时仅分别为45.1%及14.3%。Clemetson等则提倡斜—─屈卧位,即产妇向左倾斜10度,右大腿抬高10度,结果发现斜——屈位腰麻下剖宫产时,脐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5%,而平卧位时为45%。以上均说明左侧卧位之重要性。 (二)上肢静脉输液因上肢静脉输液不受下腔静脉压迫的影响,液体可直接经上腔静脉回心而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刘萍等(1980)在硬膜外麻醉下,对60例剖宫产手术进行了对照观察:上肢静脉输液组,血压平稳在90mmHg~100mmHg者占89.9%,脉率平均91次/min;下肢静脉输液组,则血压降到80mmHg以下者占46.6%,脉率平均为102次/min。说明剖宫产中上肢静脉快速输液确有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如经上述处理,低血压仍不能得到纠正时,就应考虑是否有造成血压下降的其他原因,并及时处理。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介绍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你们应该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治疗仰卧位低血压这种疾病了吧。仰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一、概述 1.概念: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包括烧伤)、大手术、病理产科及心肺复苏后等状态下, 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特点:①是临床综合征,不是某一独立疾病。②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的。③表现为多 发的、进行的、动态的器官功能不全。④在MODS前,大多脏器功能良好,而发生后器官功能障碍是可逆的,多不留永久损伤或转为慢性。 3.相关概念:序贯性系统衰竭---多器官衰竭MOF---SIRS及MODS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指因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创伤、大手术、心肺复苏等)因素的打击所致的机体高代谢、高动力循环及过度的炎症反应状态。 二、病因、病生理及发病机制 1.病因:①严重感染腹腔感染及脓肿、败血症、菌群紊乱、细菌移位等。②组织损伤 及坏死创伤、大手术、严重烧伤及坏死性胰腺炎。③缺血缺氧、休克、心肺复苏后等。 2. 病生理及发病机制:其主要病理生理是:机体免疫系统调节紊乱、血管内皮系统受 损、凝血功能异常、炎症造成的器官损伤及高代谢状态。 发病机制很复杂,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控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的病生理基础和根本原因。有各种重要假说和提法:①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激活炎症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细胞产生ATP障碍、血管内皮受损、微血栓形成及钙离子超负荷等。②炎症失控假说。受到刺激后产生炎症反应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如反应过于强烈以至失控则会损伤自身细胞。包括5个基本因素或环节。③胃肠道假说。屏障功能破坏,肠原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④两次打击和双向预激假说。病因-炎症细胞被激活-二次打击-更剧烈的炎症反应,级联反应。⑤应激基因学说。 三、脏器功能障碍判断 1. 心脏短时间内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左心功能不全表现晕厥、休克、肺水肿和心搏 骤停;右心功能不全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 2. 肺脏在MODS中表现早期的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为ARDS。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 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㈠ARDS的机制及病生理①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ⅰ肺内分流增加使V/Q降低;ⅱ死腔样通气,肺内微血栓形成,微血管受压迫,使V/Q升高。②肺顺应性降低。③弥散功能障碍。④晚期出现肺泡通气量减少,PCO2升高提示病情危重。 ㈡诊断:①急性起病;②PaO2/FiO2≤26.7KPa(200mmHg);③胸片示双肺浸润;④PCWP ≤2.4 KPa(18mmHg)或无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证据。 ㈢鉴别:与心源性肺水肿鉴别 ⒊肝脏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胆红素升高(总胆> 34.2umol/L即2mg/dl)、转氨酶异常(>2倍正常)、凝血酶原减少、白蛋白降低、血 糖异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黄疸、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凝血功能异常、继发感染、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 4. 肾脏肾血流减少,肾小球缺血致无尿或少尿;肾小管变性坏死出现低渗尿。①尿 量≤479ml/24h或≤159ml/8h;②血肌酐≥309.4 umol/L(3.5mg/dl),常需透析。 5. 胃肠胃肠粘膜溃疡、出血和坏死,肠毒素吸收,肠蠕动减弱、胃肠麻痹。 6. 凝血障碍 DIC常见,实验室诊断标准: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呈进行性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1.Foster-kennedy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

剖腹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剖腹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剖腹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临床观察和预防方法。方法对本院136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病例,就麻醉成功后发生时间、血压下降程度、对升压药的反应、体位变化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分析。结论产妇在麻醉后取仰卧左倾15°~30°的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SHS)的发生。 【关键词】剖腹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方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困难分娩及社会因素分娩被安全无痛苦的剖腹产所代替,但术中产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可危及母子安全。SHS是足月妊娠孕妇仰卧3~7 min 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及髂总静脉等致回心血量骤然减少,心搏出量下降,患者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脉搏细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故又称体位性休克,当产妇转为左侧卧位后,上述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与相应的对症处理,能明显降低SHS的发生。现将笔者所遇到的136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近3年来本院行剖腹产术患者共有3092例,其中有136例发生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年龄22~45岁,此综合征多出现于仰卧位状态下硬膜外给药后3~20 min,出现如心慌、气促、胸闷、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脉搏细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其中有38例在妊娠中晚期即有仰卧位不适现象,因此,术前询患者卧位习惯,对预防本综合征发生是很重要的,常规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快速静脉滴注平衡液500~1000ml,同时将手术床左倾15°~30°或用立体三角形软垫将右臂抬高15°~30°,麻醉后严密观察产妇有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打呵欠、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出冷汗、脉搏细 速、血压下降等先兆现象。其中3例当注入2%利多卡因5 ml,穿刺点为L1~2,向上置管3 cm,麻醉平面达T6-L1,此时血压骤降至70/40 mm Hg,脉 搏增至145次/min,并诉胸闷,呼吸困难,经纯氧辅助呼吸,给麻黄素10 mg静脉推注或(和)25%葡萄糖静脉推注等抢救措施,孕妇、新生儿均安全无恙,本病例术前无心血管疾患,也无麻醉药不良反应,无脊麻表现。本组136例仰卧位低血压再现的时间和症状,见表1。

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综合征有哪些

(1)幻觉症:是指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大量幻觉,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常可发生与其相关的妄想并伴有恐惧或焦虑的情感反应,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2)幻觉妄想综合征:其特征是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幻嗅等,在幻觉基础上继发产生妄想,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特点是幻觉和妄想相互影响,一般幻觉消失后,妄想也会逐渐退化、消失。如患者没有幻觉,仅有多个妄想,妄想可以是单一系统的妄想,也可以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称为妄想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精神自动症综合征:即康金斯基综合征。在患者意识清晰状态下,精神症状包括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洞悉感、被控制感以及系统性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其典型表现是患者体验到自己的精神活动自己不能控制,而是由外力影响和控制。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提示预后较差。 (4)情感障碍综合征:这是以情感障碍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可表现为抑郁状态及躁狂状态,主要见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是在情感低落的基础上,伴有思维迟滞和意志活动减退,所以患者在抑郁状态时,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滞和意志减退三主症。重度抑郁患者若表现为木僵状态,即称抑郁性木僵。有时抑郁症患者还伴有明显的焦虑、坐立不安,而运动性抑制表现不明显,称激越性抑郁。 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主症。依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可有轻躁狂状态,高度兴奋时的错乱性躁狂状态,及伴有意识障碍时的谵妄性躁狂状态。躁狂状态多见于躁狂发作。 (5)紧张综合征: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状态时,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木僵、缄默、违拗症、蜡样屈曲等,可持续数月。患者可在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转入紧张性兴奋。这种兴奋常突然发生,患者表现兴奋激动,出现冲动、毁物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后又转入木僵状态或缓解。不典型的表现如仅有木僵状态,且肌张力不高,可见于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 (6)遗忘综合征:即柯萨可夫综合征。特征是患者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7)急性脑病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各阶段(意识清晰度降低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及谵妄状态。特点是起病急,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较短(非器质性所致)。多见于急性应激状态或继发于急性器质性疾病。 (8)慢性脑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痴呆、人格改变和遗忘综合征且不伴有意识障碍。可伴有慢性精神病性症状,如抑郁、类躁狂或精神分裂症样表现。主要由慢性器质性疾病所致,或见于急性脑病综合征迁延所致的后遗症,此时患者意识状态已恢复正常。

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机制及处理

图示: 1)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图中示红色剑头)后,血压往往骤降,血压很低时甚至压迫主动脉),系【腔静脉回心血量骤减】所致,同时【心脏容积略微缩小】。 2)下腔静脉被巨大子宫压迫段的远端血流,可以通过奇静脉,经上腔静脉回流入心脏,从而取得了静脉回心血量的部分代偿,血压下降可以不明显。但是,奇静脉的解剖畸形较多(一般无法预测),因此,对奇静脉回流代偿不好的病人,血压骤降往往特别明显,显然增加了危险程度。 3。为减轻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剖腹产硬膜外麻醉后的产妇,应该改取右侧垫高20度的仰 卧体位,以使子宫向左偏离下腔静脉。 (左图)平时,妊娠后期的孕妇,在取仰卧时,整个巨大子宫压在脊柱前的下腔静脉(图中示蓝色,在右侧)和腹主动脉(图中示红色,在左侧),孕妇不能适应这种回心血量减少的干扰,必然自动改为侧 卧位。 (右图)孕妇在侧卧位下,巨大子宫离开了脊柱前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足月临产妇在硬膜外腔麻醉发生作用以后,腹肌对巨大子宫的衬托作用消除,在平仰卧位下,巨大子宫足以完全压扁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所以特别容易发生血压骤降,在奇静脉转流良好的产妇尚可以取得代偿;如果产妇的奇静脉代偿性转流性差时,产妇就可以陷入严重休克状态。所以,临床上强调,产妇在硬膜外腔麻醉后,必须取做右侧垫高20度的卧位,以使下腔静脉离开巨大子宫的压迫。

(转自山东麻醉论坛) 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预防及处理: 1.破宫产术前应常规仔细询问孕期体位喜好及改变体位后有何不适,尤其是胎儿较大.双胎.肥胖产妇. 无力型产妇。 2.硬膜外腔用局麻药之前,应经上肢静脉快速输注晶体液10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以肌注麻 黄素10mg预防低血压。 3.局麻药注入后,将手术床转向左侧倾斜20°~30°,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4.一旦发生SHS,采用下列措施:①面罩吸氧;②加快输液速度,如果系下肢输液者,立即改经上肢静脉输液,以加强上腔静脉回流;③静脉注射麻黄素,但不宜选用与催产素有协同作用的甲氧胺或新福林,以避免血压骤升;④争取尽早取出胎儿,以降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⑤做好新生儿窘迫的抢救工 作

剖宫产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

剖宫产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护理措施;方法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妇产科随机抽取的5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应用护理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25 例患者中发生低血压综合症者2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发生低血压综合症的患者9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降低剖宫产患者的低血压综合症的发生,使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护理干预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又称为主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和妊娠期体位性休克,是剖宫产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可发生在妊娠晚期。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当孕妇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导致回心血量急剧减少,临床表现为心慌、低血压、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者可造成胎儿缺氧、酸中毒甚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后果。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发生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妇产科随机抽取的5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实验组年龄20-39岁,体重48-88Kg,身高155-178cm,孕37-41周;对照组年龄21-40岁,体重50-91Kg,身高153-176cm,孕37-41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比较都无显著差异(P>0.05)。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入选患者无器质性疾病及无妊娠合并症;妊娠合并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多胎妊娠、巨大儿、脐带绕颈、胎儿异常不入组本研究。 1.2 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完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常规检查,进入手术前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妊娠晚期是否出现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类似症状,若出现过,提高警惕;术前持续监测其心电图、血压、心率及血氧,在其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对于平常血压低的患者可适当扩容输注溶液500-1000ml,对于术中出现采取改变体位,加大供氧,加快输液或应用少量麻黄素等处理;对照行常规护理。 2 结果 2.1 剖宫产低血压综合症的诊断标准(1)妊娠晚期(孕周≥28周);(2)仰卧5min以上;(3)孕妇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血压迅速下降,侧卧时以上症状立即消失或减轻。

仰卧位低血压 综合征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四班白玉滢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为妊娠晚期孕妇在仰卧位时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以及心率的过速和过缓等症状,当转为侧卧位后,症状立即消失的一组综合征。过去有人也称其为“妊娠后期仰卧位循环性虚脱”“妊娠期体位性休克”“体位性休克”“妊娠晚期下腔静脉综合征”等。此症严重者可以危机母儿生命。一、发生率 关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报道高低相差较大,低者只有1%~2%,高者可以达到30%。发生率相差如此之大,主要是由于诊断标准的不同和统计方法的差异所致。低者只报道重症患者,而高者则将轻症患者也包括在内。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重视,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多,据统计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发生率约为20%。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关于本症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学说较多,但主要的有以下两种观点。 1.下腔静脉受压学说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在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可以压迫下腔静脉,使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回心血量骤然减少,右心房压下降,导致心搏出量随之也迅速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出现一系列的休克症状。有学者为了证实这一学说,对仰卧位的孕妇血管进行了血管造影的研究,发现未孕妇女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与脊柱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间隙,而妊娠晚期的孕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的间隙消失,说明血管受压存在。 2.精神和神经性因素学说有学者认为血压高低与心搏出量、循环血量、

血管的外周阻力、血液粘稠度以及血管弹性有关,而这些因素又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当交感神经受抑制或交感神经末梢麻痹时,则有增加本症发病的可能,剖宫产术时,硬膜外麻醉或使用腰麻时能够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麻醉平面以内的血管发生扩张、血液淤滞,从而减少了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成为发病率高的原因。所以,特异的精神神经因素也是发生本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其他学说有人对孕产妇进行反复的仰卧位实验观察血压变化,结果发现开始时极易发生低血压,随着次数的增加导致了反射疲劳,血压下降变为较缓慢。 三、临床表现 1.本征主要发生在妊娠28周以后,尤以孕32~36周时最为多见,在临近预产期可能有所减少,经阴道自然分娩则极少发生。 2.孕产妇在仰卧位后数分钟,出现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并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至30mmHg或收缩压低于80mmHg。 3.发病初期胎心率可以表现为过速,胎动增加,随着血压下降的持续,胎心率变慢,出现急性胎儿宫内缺氧现象。 4.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较局麻下剖宫产术更容易发生本征。 5.如果仰卧位低血压长时间不能得到纠正,下腔静脉受压时间过久,可以造成下腔静脉压升高,绒毛间隙内压力增加,可因此引起胎盘早剥及出血。 四、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开放分类:健康医学医学名词卫生保健疾病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c syndrome),简称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以肌张力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特点。尽管名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但肌张力的变化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异常的体位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肌张力障碍可影响受累肢体的正常运动幅度,范围、速度和肌肉的硬度等。 编辑摘要 基本信息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就诊科室:内科 发病部位:全身 目录 1流行病学 2分类 原发性肌张力... 继发性肌张力... 肌张力障碍变... 遗传变性病伴... 3病因病机 特发性肌张力... 继发性肌张力... 心理因素 4病理变化 5症状体征 6诊断检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7治疗方案 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肉毒毒素A 外科治疗 8预防及预后 预后 预防 9病例 流行病学/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肌张力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多于10~20岁发病,初期进展较快,尔后逐渐缓慢,有时不进展或稍改善,病程不定。日本散发病例较多,其他国家家族性发病较多。[1] 分类/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截至2013年,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尚不统一。肌张力障碍的各种分类与临床特点相关,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肢体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发病时的年龄等。根据原因可以分为: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图册 该类病人没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表现为全身性异常如特发性扭转痉挛或局灶性异常如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最为常见。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是由脑代谢和构造异常引起的,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基底节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后核或内侧核。 肌张力障碍变异型 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改变,包括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及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 遗传变性病伴发型 是由脑部变性疾病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伴发的肌张力障碍。所以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可对上述的几个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其功能的失衡,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 病因病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斜颈图册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为常染色体显性(30%~40%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显性遗传缺损基因DYT1已定位于9号常染色体长臂9q32~34,编码ATP结合蛋白扭转蛋白A(torsin A),可有散发病例。环境因素如创伤或过劳等可诱发,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发病前,可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

(完整word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 【概述】 当机体受到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等严重损伤后,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发生序贯性功能衰竭,这一综合征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failure syndrome,MOF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指遭受急性损害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衡,包括早期多器官功能不全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全过程,是一个范畴更广,对MOF认识更早的概念。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MODS不仅与感染、创伤等直接损伤有关,在某种程度上,MODS与机体自身对感染、创伤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更为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MODS 的最大威胁来自失控的炎症反应。对机体的炎症反应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早期认识MODS的病理生理紊乱,并使早期积极干预成为可能。炎症反应学说是MODS发病机制的基石。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disseminated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和炎症介质泛滥(inflammatory mediator spillover)到血浆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并至少具有以下临床表现中的2项:①T>38℃或<36℃;②HR>90 bpm; <32 mmHg;④WBC>12×109/L或<4×109/L或幼稚杆状白细胞>10%; ③RR>20 bpm或PaCO 2 ⑤全身高代谢状态。SIRS可由感染因素引起,若进行性加重可导致全身性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或sepsis)、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甚至MODS。SIRS也可由创伤、烧伤、重症急性胰腺炎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进行性加重亦可引起MODS。SIRS 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过度炎症反应的共同特征,MODS是SIRS进行性加重的最终后果。因此,就本质而言,SIRS是导致MODS的共同途径。 根据MODS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SIRS在器官功能损害中的地位,可将MODS 分为原发性MODS和继发性MODS。原发性MODS是指某种明确的损伤直接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即器官功能障碍由损伤本身引起,在损伤早期出现,如严重创伤后,横纹肌溶解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量出血补液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直接肺挫伤导致急性呼吸衰竭,长骨骨折造成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在原发性MODS的发病和演进过程中,SIRS在器官功能障碍发生中所占比重较低。继发性MODS并非是损伤的直接后果,而与SIRS引起的自身性破坏关系密切,异常的炎症反应继发性造成远隔器官的功能障碍。在概念上强调:①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而继发受损器官可在远隔原发伤部位,不能将慢性疾病器官退化失代偿时归属于MODS;②致病因素与发生MODS必

第八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急救护理学》教案首页 授课章节第八章第五节: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授课专业护理授课班级 课程负责潘承恩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张敏娜教师职称助教 授课时间年月日本次学时2学时教具: 多媒体 挂图 投影 学习目标 1陈述MODS的病因,发病机制 2识记各脏器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3说出MODS的诊断依据及评分标准 4 阐述MODS监护内容及意义 5 运用MODS的护理要点 教学重点:各脏器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 教学难点:MODS的诊断依据及评分标准,监护内容及意义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教学方法 1.概述 2. MODS病因和发病机制 3. MODS病情评估 4. MODS救治与护理10 20 30 40 讲述 讲述 举例 示教 课后作业: 1、什么是MODS? 2、引起MODS的原因? 3、MODS患者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4、对MODS病人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课后小结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课后学生反映良好。

第八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一、概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20世纪90年代对70年代提出的“多器官衰竭”、“多系统器官衰竭”、“序贯性系统衰竭”等命名的进一步修订。此病症既不是独立疾病,也不是单一脏器的功能障碍,而是涉及多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MODS能较准确地反映此病的动态演变全过程,而不过分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有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因此在199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决定将该综合征命名为MODS。 随着医学进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治愈率的提高,MODS的威胁也日渐突出,已成为ICU内导致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严重创伤伤员的预后。目前,它是近代急救医学中出现的新的重大课题,其病因复杂、防治困难、死亡率极高,是当今国际医学界共同瞩目的研究热点,更是良性疾病患者死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其诊断和救治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概念:MODS---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此综合征在概念上强调: (1)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的,且较严重; (2)致病因素不是导致器官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经过体内某个过程所介导,逐渐发展而来; (3)器官功能障碍为多发的、进行性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器官功能障碍是可逆的,可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进行干预治疗,功能可望恢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很多,往往是综合性的,多因素的。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严重创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深部烧伤及病理产科 2、休克尤其创伤出血性体克和感染性休克。凡导致组织灌注不良,缺血缺氧均可引起MODS。 3、严重感染为主要病因,尤其脓毒血症、腹腔脓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和肺部感染等较为常见。

19个神经科综合征

19个神经科综合征,挑战记忆力! 1.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 ①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②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③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④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