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长自报4~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家长自报4~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家长自报4~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家长自报4~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论著·

家长自报4 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李子一1,王金子1,张雅蓉1

,余

恺2,司徒文佑2,尤莉莉1

,陈

程3,李文军4,王培玉1△,张玉梅3

(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北京100191;2.雀巢北京研发中心,北京100095;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北京100191;4.雀巢营养科学院,北京100102)[摘

要]目的:以膳食频率问卷为评价标准,从4 36月龄婴幼儿是否挑食和其挑食种类两方面评估家长对其所

喂养的婴幼儿挑食行为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4 36月龄且开始添加非乳类辅食的婴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儿童喂养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基本情况、膳食情况和挑食情况。根据家长报告,将全部儿童分为挑食/不挑食组或对某类食物挑食/不挑食组。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挑食/不挑食组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有无差别,评价家长自报儿童是否挑食的准确性;比较对某类食物挑食/不挑食组儿童该类食物日平均摄入量有无差别,评价家长自报儿童挑食种类的准确性。结果:儿童挑食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4 6月龄、7 12月龄婴儿均对乳类挑食的比例最高(25.00%、24.00%);13 24月龄、2

5 36月龄幼儿均对蔬菜挑食的比例最高(26.92%、47.46%)。4 6月龄、7 12月龄挑食儿童摄入食物种类数目(8种,

19.5种)高于不挑食儿童(6种,18种),而13 24月龄、25 36月龄挑食儿童摄入食物种类数目(28.5种,

34种)均低于不挑食儿童(31种,37种)。4 6月龄婴儿的家长对各类食物的判断准确性均较高,但两组间各类食物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 12月龄婴儿的家长仅对乳类和蛋类的判断准确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24月龄幼儿家长对除蔬菜以外的各类食物判断准确性均较高,且蛋类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 36月龄幼儿家长对除乳类、豆类和谷物之外的各类食物判断准确性均较高,但各类食物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于12月龄儿童的家长对其是否挑食、挑食种类的判断准确性低,而13 36月龄儿童的家长对其挑食行为的判断准确性较高。

△Corresponding author ’

s e-mail ,wpeiyu138@163.com ,zhangyumei@hsc.pku.edu.cn 网络出版时间

:2014-5-413:54:51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4691.R.20140504.1354.005.html [关键词]偏食;婴儿;儿童,学龄前;双亲;认知[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7X (2014)03-0383-06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4.03.009

Assessment of accuracy of par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4-36months old children ’s

picky eating behavior

LI Zi-yi 1,WANG Jin-zi 1,ZHANG Ya-rong 1,YU Kai 2,SI-TU Wen-you 2,YOU Li-li 1,CHEN Cheng 3,LI Wen-jun 4,

WANG Pei-yu 1△,ZHANG Yu-mei 3△

(1.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eijing 100191,Chi-na ;2.NestléResearch Center Beijing ,Beijing 100095,China ;3.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eijing 100191,China ;4.NestléNutrition Institute ,NestléChina ,Beijing 100102,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parents ’perception of whether their child is a picky eater and the specific food category the children avoideating according to th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Methods :This research selected 1663infants aged 4-36months receiving non-diary complimen-tary food from maternal ,infants ,nutrition and growth study (MING Study )in 8Chinese cities in which a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The general infor-mation ,dietary status and picky eating statu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rom

the caregiver of the children.According to the parents ’perception ,the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into picky /non-picky groups or avoid /non-avoid to a specific food category groups.Mann-Whitney U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 :The reported percentage of picky eaters increased from 7.37%in 4-6months old infants to 36.20%in 25-36months old infants.Most picky infants in 4-6months and 7-12months old infants avoided eating dairy food (25%and 24%);while most picky toddlers aged 13-24months and 25-36months avoided eating vegetables (26.92%and 47.46%).The infants aged 4-6months and 7-12months who were perceived as picky by their parents took more

·

38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

Vol.46No.3Jun.2014

kinds of food(8and19.5kinds)than those who were not(6and18kinds),while the picky toddlers aged13-24months and25-36months took fewer kinds of food(28.5and34kinds for picky eaters,31and37kinds for non-picky eaters).The parents of infants aged4-6months judged correctly in every category of food without an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parents of7-12months old infants judged cor-rectly only in dairy food and egg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ose of13-24months old infants judged correctly in every food category except for vegetable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eggs;those of25-36months old toddlers misjudged in dairy,beans and grains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very category.Conclusion:Parents tend to misjudge their children’s picky eating behavior before the first12months of the child,and tend to make a more accurate perception after the12th month.

KEY WORDS Food preferences;Infant;Child,per-school;Parents;Cognition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饮食习惯逐步形成的时期,该阶段家长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当前及长大后的种种不良进食行为,挑食作为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挑食有可能影响其膳食多样性、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以及体格发育[1-5],也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0 3岁是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不良饮食习惯等行为因素可能对终生健康造成影响[6]。

目前对挑食行为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现有研究多以家长自报的挑食行为作为孩子是否挑食的判断标准[1,3,7]。研究表明,在3 5岁幼儿中,家长自报的挑食与幼儿实际的挑食行为相关[5]。然而,有关家长自报儿童挑食行为准确性的研究,尤其是针对3岁以下幼儿及其家长的研究尚不多见,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判断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本研究选择4 36个月的婴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以较为客观的膳食频率问卷作为评价标准,从幼儿是否挑食和其挑食种类两个方面评估家长对其所喂养的幼儿挑食行为判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全国8城市母婴营养调查(mater-nal,infants,nutrition and growth study,MING Study)”的调查对象中选取4 36月龄、且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MING Study 为横断面调查,其具体抽样方法为: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苏州、广州、郑州、成都、兰州、沈阳、上海8个城市各抽取2家医院,其中一家为中心城区的妇产医院,另一家为城乡结合区域的妇幼保健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再按照初次来院顺序对前来进行体检和接种疫苗的婴幼儿进行编号,依照随机数字表,在其中随机抽取研究对象,如有拒访者,记录其拒访原因,再继续按照抽样原则抽样。纳入标准为:足月产健康婴儿,出生体重2500 4000g,无肢体残疾及感染性疾病(呼吸、消化道感染等)、精神系统疾病,且监护人能够回答问题者。每城市收集4 6月龄、7 12月龄、13 24月龄和25 36月龄的婴幼儿人数分别为30、60、60、60,其中符合本研究目的的婴幼儿共1663名。

1.2资料收集

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过预调查、校正修改,经过信度、效度评价,可用于大规模人群调查。调查完成后由质量控制员在现场进行核查、及时与调查对象核对可能有错误的信息。访谈对象为婴幼儿实际喂养人,通过调查了解婴幼儿的基本情况、膳食情况和挑食情况。其中,婴幼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性别、出生日期、父母文化程度等。膳食调查采用膳食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包括7大类、88小类食品,调查内容为每类食物的摄入频率、频次和每次摄入量(g)。挑食行为问卷包括两道问题:(1)您认为您的孩子是否挑食(在“是”或“否”中选择);(2)您的孩子不喜欢吃哪类食物(在①乳类及其制品②豆类及其制品③谷类及其制品④蔬菜⑤水果⑥肉类⑦蛋类⑧其他中进行多项选择,如选“其他”需注明食物种类)。本次调查中,将“挑食”定义为“讨厌或拒绝进食某种特殊的食物或食物种类”[3],访谈时,调查员均向家长解释了挑食定义。参与本次调查的调查员均为医务人员,并在调查前接受统一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

本研究通过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IRB00001052-11042),调查前,所有接受调查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分析

问卷采用EpiData软件双录入,数据录入后,由专业人员进行逻辑核查、复查问卷、数据清理和矫

·

483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Vol.46No.3Jun.2014

正、剔除缺失值。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家长对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判断准确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1)根据家长自报婴幼儿是否挑食将儿童分为挑食、不挑食两组,对两组婴幼儿膳食食物种类数目的中位数进行比较,若挑食组婴幼儿食物种类数目低于不挑食组,则认为家长报告准确性高;反之则认为其准确性低。(2)通过计算将FFQ数据转化成每个调查对象每类食物的日平均摄入量。对于挑食部分第(2)题中选择“其他”的样本,根据其注明的食物种类将答案转化为前7项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家长自报的儿童不喜欢的食物种类,将全部儿童分为对该类食物挑食或不挑食两组,并对两组儿童该类食物日平均摄入量的中位数进行比较,如对该类食物挑食的儿童摄入量低于不对该类食物挑食的儿童,则认为家长判断准确性高,反之则认为家长判断准确性低。

根据正态性检验的结果,采用中位数(Median)与25百分位数(P25)和75百分位数(P75)或四分位间距(quartile range,QR)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剔除有缺失值的样本后,有效样本量为1604,其中男882名(54.99%),女722名(45.01%);汉族1513名(94.33%),其他民族91名(5.67%);各年龄层样本量见表1。婴幼儿家长文化程度见表2。2.2挑食现况描述

4 6月龄、7 12月龄、13 24月龄和2

5 36月龄儿童家长报告的挑食比例分别为7.37%、11.96%、21.67%和36.20%,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见表1。

表1各年龄层儿童家长自报的挑食比例

Table1Percentage of children perceived as picky by

the parents in each age group

Age/months Total

Picky Non-picky

n%a n%b 4-6217167.3720192.63

7-124185011.9636888.04

13-2448010421.6737678.33

25-3648917736.2031263.80

Total160434721.63125778.37

a,percentage children perceived as picky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sample in the same age group;b,percentage children not perceived as picky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sample in the same age group.

4 6月龄婴儿对乳类、蛋类挑食的比例最高(均为25%)。7 12月龄婴儿对乳类挑食的比例最高(24%),其次为谷物、蔬菜、肉类(均为12%),蛋类和4 6月龄相比有明显下降(为6%)。13 24月龄和2

5 36月龄两个年龄层的幼儿中,对蔬菜挑食的比例均最高(26.92%、47.46%),其次为谷物、肉类(14.42%、19.21%),而对豆类挑食的比例均最低(3.85%、3.95%),见表3。

表2家长文化程度

Table2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parents

Level n%a Primary and below493.05

Middle and high school63639.65

Bachelor77848.50

Master and above1418.79

a,percentage of the total sample.

表3家长报告各年龄层对各类食物挑食儿童的分布

Table3Food category avoided by picky eaters according to parents’report

Age/ months

Dairy Beans Grains Vegetables Fruits Meat Eggs

n a%b n a%b n a%b n a%b n a%b n a%b n a%b

4-6425.0000.0016.2516.25212.5000.00425.00 7-121224.0048.00612.00612.0036.00612.0036.00 13-2476.7343.851514.422826.9265.771211.5487.69 25-3684.5273.951910.738447.46169.043419.21137.34 Total318.93154.324111.8211934.29277.785214.99288.07 a,number of children who avoided to eat specific food category in each age group;b,percentage specific food-avoided children took accounts for all picky eaters in the same age group.

2.3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判断准确性的评价2.3.1家长对儿童是否挑食的判断准确性各年龄层挑食、不挑食儿童摄入食物种类数目见表4。在4 6月龄和7 12月龄组中,挑食儿童摄入的食

·

583

·

李子一,等家长自报4 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物种类数目均高于不挑食儿童,且在4 6月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94.5,P=0.035)。12月龄之后,挑食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低于不挑食儿童,但两组中位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儿童12月龄以前,家长对其是否挑食的判断准确性低,而12月龄以后判断准确性有所提高。

表4各年龄层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

Table4Total kinds of food took by children in each age group

Age/months

Picky Non-picky

Median P25P75Median P25P75

U value a P value a

4-68.007.0012.506.004.0010.001094.50.035 7-1219.5014.0023.2518.0011.2524.008294.00.258 13-2428.5021.0039.7531.0023.0044.00211517.00.116 25-3634.0025.0045.5037.0028.0047.0029935.00.122 Total29.0020.0040.0023.0013.0037.00178268.50.000 a,comparing medias of two groups through Mann-Whitney U test.

2.3.2家长对儿童挑食种类的判断各年龄层家长报告对某类食物挑食或不挑食的两组儿童该类食物的日平均摄入量对比见表5。4 6月龄无婴儿对豆类、肉类挑食,除此之外,该年龄层儿童家长对其他5类食物的判断准确性均较高,但对各类食物挑食、不挑食组儿童该类食物摄入量中位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 12月龄婴儿的家长对乳类和蛋类的判断准确性高,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乳类U=1456.5,P=0.026;蛋类U=123.0,P= 0.021);除蔬菜外,13 24月龄幼儿的家长对其他6类食物判断准确性均较高,且蛋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47.0,P=0.006);25 36月龄幼儿家长对乳类、豆类和谷物的判断准确性低,对其他4类食物判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挑食是儿童中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之一,但目前对于挑食行为并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因此当前研究只能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收集信息,依据家长认知判断儿童是否挑食和其挑食种类,而无法让家长通过规范的量表对儿童挑食行为作出更细致的判断,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缺陷之一。

挑食在儿童中发生率很高,且有随年龄增加上升的趋势。美国2004年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4 6月龄婴儿中挑食者占19%,而19 24月龄幼儿中此比例上升到50%[3];上海市1 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挑食发生率为39.7%,且挑食率从1岁组的12.2%上升至6岁组的49.2%[1]。本次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被调查儿童中家长报告挑食者所占比例为21.63%,且由4 6月龄的7.37%上升到25 36月龄的36.20%,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儿童年龄增加后,接触的食物种类增多;(2)儿童年龄越大,受父母或监护人的控制越小,对饮食的自主选择性越多,但他们的营养知识又较为贫乏,于是在进食时常表现出挑食、偏食的倾向[8];(3)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饮食习惯逐渐固定,同时喂养人的喂养知识和经验也逐渐增多,则更容易判断出孩子的挑食行为。

现有研究发现,6 14岁少年儿童挑食种类以豆类或蔬菜类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肉类、鱼虾[8-9],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推测儿童对蔬菜和豆类挑食与其口味平淡或有特殊气味有关,并且幼儿时期的饮食习惯可能会持续到学龄期。

12月龄前,挑食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反而高于不挑食儿童,提示12月龄前家长对儿童是否挑食判断准确性低;而12月龄以后,家长对儿童是否挑食判断的准确性较高。针对儿童挑食种类的判断,本研究发现,4 6月龄婴儿家长对此问题判断准确性较高,但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对肉类和豆类挑食的4 6月龄婴儿,因此对这两种食物尚不能作出判断;而7 12月龄婴儿的家长对此问题的判断普遍准确性低,仅对乳类和蛋类的判断与膳食摄入量相符,这可能是7 12月龄时大部分家长开始添加纯牛奶及蛋黄等辅食导致的;12月龄以后,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与膳食情况较为相符,13 24月龄和25 36月龄儿童家长判断准确性较高的食物分别有6类和4类。综合上述两方面,可以推测在儿童12月龄以前,尤其是7 12月开始添加辅食阶段,家长对其是否挑食和挑食种类的判断准确性普遍偏低,而儿童12月龄之后,家长判断的准确性则有所提高。

·

683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Vol.46No.3Jun.2014

表5家长报告对某类食物挑食及不挑食儿童该类食物的日平均摄入量

Table5Daily intake of each category of food of children perceived as avoid and not avoid the specific food category

Category Groups

Age/months

4-67-1213-2425-36

Median QRMedian QRMedian QRMedian QR

Total

Median QR

Dairy/g Avoid79.00223.7540.0093.1450.0058.00112.50220.3660.00164.00 Non-avoid90.00134.6490.00205.0080.00170.0080.00167.1485.3691.43

U value366.51456.51369.02074.520074.0

P value0.6730.0260.5350.5760.124

Beans/g Avoid5.719.042.632.087.715.713.335.86 Non-avoid2.706.432.866.144.439.755.7112.144.298.57

U value576.5470.01574.07931.0

P value0.2520.1740.730.937

Grains/g Avoid8.57-a35.00101.758.5755.1421.4374.2914.2958.50 Non-avoid20.0034.0020.0043.5420.0045.7114.2945.7117.1444.29

U value47.51252.02450.54805.028515.0

P value0.5930.5120.0940.3890.812 Vegetables/g Avoid0.33-a5.2528.575.7110.005.3611.795.3611.96 Non-avoid4.298.574.299.295.7110.865.7111.435.7110.68

U value5.5885.55595.514975.569164.5

P value0.1790.7170.8040.4940.887

Fruits/g Avoid2.14-a15.17-a11.4344.5512.3821.9310.0025.24 Non-avoid5.7112.808.5725.0014.2930.7113.3327.1410.0023.75

U value70.0283.51381.02966.515874.0

P value0.3090.6190.8380.2460.336 Meat/g Avoid3.9313.212.4311.394.296.994.297.14 Non-avoid5.718.572.938.575.6713.335.7113.334.5412.76

U value907.02028.06507.027422.5

P value0.5670.2350.2950.321 Eggs/g Avoid4.647.554.00-a8.5747.1121.4353.248.5729.64 Non-avoid10.0015.7120.0041.4334.2947.3630.0051.4325.7151.43

U value114.0123.01047.02364.512570.0

P value0.0810.0210.0060.2550.002

a,unable to calculate the quartile range due to the small sample size;QR,quartile range.

研究发现,3 6岁儿童家长对其所喂养的儿童挑食的判断较为准确[10],由此可以推测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的判断准确性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有:(1)12月龄前儿童的饮食习惯尚未固定,接触到的食物种类有限,不利于家长判断;(2)随着儿童年龄增高,家长的喂养经验随之增加,更能较为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儿童的饮食行为。

·

783

·

李子一,等家长自报4 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

家长对儿童挑食的判断,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进食行为。研究表明,认为其子女挑食的3 5岁儿童的家长会采取相关措施以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这些措施包括强迫儿童进食等不正确的喂养行为[10],而这些强迫行为反过来会加重儿童的不良进食行为[11-14]。另一方面,家长如果误认为儿童对某种食物挑食,从而人为地将该食物从儿童的食谱中剔除,这对儿童的膳食多样性、营养素摄入等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避免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错误判断带来的危害,应采取以下措施:尽快明确挑食行为的定义,以便制定合理可行的量表以帮助研究者和儿童家长客观、准确地判断婴幼儿的挑食行为,并加强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培养儿童正确饮食行为的重要性,了解各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判断方法、危害和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对于确实存在挑食行为的儿童,家长应坚持多次给孩子喂食其挑食的食物,研究表明,经过8 15次反复喂食后,大部分儿童能够接受这种食物[3]。同时,应对儿童进行营养监测,及时补充其缺乏的营养素,以避免挑食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探讨了4 36月龄儿童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判断的准确性,尽管是国内目前为止评估婴幼儿挑食较大样本量的研究,但分层样本量还是较小,许多结果的差异尚未得出统计学意义。如要得到更为确切的结论,需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评价家长自报信息能否作为判断儿童挑食的标准,促进儿童挑食研究的进展,从而改善儿童挑食行为,保证其合理的膳食摄入,促进其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 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4(17):387-389.[2]Carruth BR,Skinner J,Houck K,et al.The phenomenon of “picky eater”:a behavioral marker in eating patterns of toddlers

[J].J Am Coll Nutr,1998,17(2):180-186.

[3]Carruth BR,Ziegler PJ,Gordon A,et al.Prevalence of picky eaters among infants and toddlers and their caregivers’decisions

about offering a new food[J].J Am Diet Assoc,2004,104(Sup-

pl1):s57-s64.

[4]Galloway AT,Fiorito L,Lee Y,et al.Parental pressure,dietary patterns,and weight status among girls who are“picky eaters”

[J].J Am Diet Assoc,2005,105(4):541-548.

[5]Jacobi C,Agras WS,Bryson S,et al.Behavioral validation,pre-cursors,and concomitants of picky eating in childhood[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3,42(1):76-84.

[6]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27-329.

[7]Mascola AJ,Bryson SW,Agras WS.Picky eating during child-hood:a longitudinal study to age11years[J].Eat Behav,2010,11(4):253-257.

[8]林志萍.城市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113-1114.

[9]江芸,李庆天.南京市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82.

[10]Kerzner B.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a practical approach[J].Clin Pediatr(Phila),2009,48(9):960-965.

[11]Schwartz C,Scholtens PA,Lalanne A,et al.Development of healthy eating habits early in life.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 and

selected guidelines[J].Appetite,2011,57(3):796-807.[12]Dovey TM,Staples PA,Gibson EL,et al.Food neophobia and ‘picky/fussy’eating in children:a review[J].Appetite,2008,50(2-3):181-193.

[13]Brown A,Lee M.Maternal child-feeding style during the weaning period:association with infant weight and maternal eating style

[J].Eat Behav,2011,12(2):108-111.

[14]Van Der Horst K.Overcoming picky eating.Eating enjoyment as a central aspect of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s[J].Appetite,2012,58(2):567-574.

(2014-01-28收稿)

(本文编辑:刘淑萍)

·

883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Vol.46No.3Jun.2014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不过,当今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有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很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很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有,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实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动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良好的进餐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对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研究表明,幼儿进餐时肌肉的运动、舌头的运动、口腔的动作及吞咽等进餐技能,对口头言语清晰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防碍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交往水平的发展。 (三)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但是智力开发 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实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自感知、实践,有助于促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论文题目: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山西医科大学王斌 【摘要】本文是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孟某,山西一所高校大二学生,大二重新调整宿舍后,新的宿舍生活环境不适应引发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等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咨询师经过对来访者的观察和摄入性会谈,以及进行SDS、SAS心理测量等综合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来访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并与其协商,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放松训练给予心理咨询,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经过5次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基本得到缓解,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能够适应新环境,实现了咨询目标,收到了满意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环境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来访者孟某,女,19岁,某大学大二学生,住学校集体宿舍。母亲为小学教师,父亲为铁路工作常年在外,家里有个哥哥,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经济情况中等。 (二)个人成长史 孟某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有个哥哥;从小身体健康,性格比较内向,父母和哥哥对她也很溺爱,对她也比较严格,学习成绩始终很好。平时主动言语不多,但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比较完美,做事情一丝不苟,在受到批评后会感觉很委屈,但都是在心里憋着,不轻易和别人说出来。 孟某自幼入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深受老师、亲人和同学的喜爱,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高考后顺利考上了山西太原某高校,刚进入大学,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和宿舍同学相处和谐,大一两个学期成绩都很优秀,分别拿到三等和二等奖学金,但大二开学重新调整宿舍后,新的宿舍环境让孟某一时不能适应,他感觉无法融入这个新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材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材提纲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一章绪论 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性别 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幼儿园小班语言示范课教案:不挑食

幼儿园小班语言示范课教案:不挑食 教学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儿歌。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不挑食》、吃饭的场景(桌子、椅子、米饭、鱼、青菜、鸡蛋等)、小熊嘟嘟布偶。 活动重点: 学会儿歌。 活动难点: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讲述内容:——“真香呀,小熊嘟嘟在吃什么?”教师朗诵儿歌,然后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创设情境,表演儿歌:——“谁来当小熊嘟嘟?”(一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朗诵儿歌)(集体边表演小熊嘟嘟,边朗诵儿歌) 3、幼儿仿编:——“还可以请小熊嘟嘟吃什么呢?”请幼儿尝试仿编其中的一两句,教师将幼儿的

仿编内容总结。幼儿将自己的仿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不挑食) 给米饭,吃。 给青菜,吃。 给鸡蛋,给鱼, 都吃,都吃。 为了长好身体, 小熊一点儿不挑食。 教学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儿歌。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不挑食》、吃饭的场景(桌子、椅子、米饭、鱼、青菜、鸡蛋等)、小熊嘟嘟布偶。 活动重点: 学会儿歌。 活动难点: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讲述内容:——“真香呀,小熊嘟嘟在吃什么?”教师朗诵儿歌,然后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创设情境,表演儿歌:——“谁来当小熊嘟嘟?”(一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朗诵儿歌)(集体边表演小熊嘟嘟,边朗诵儿歌) 3、幼儿仿编:——“还可以请小熊嘟嘟吃什么呢?”请幼儿尝试仿编其中的一两句,教师将幼儿的仿编内容总结。幼儿将自己的仿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不挑食) 给米饭,吃。 给青菜,吃。 给鸡蛋,给鱼, 都吃,都吃。 为了长好身体, 小熊一点儿不挑食。 教学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儿歌。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

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入学适应不良是初中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产生情绪障碍,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滑;出现行为问题,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出现攻击或退缩行为等。常见于新生入学和平时转学的过程中,尤其以初一入学时最为普遍、突出。 为了解我校初一学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现状,以便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我着手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首先,我设计了一张初一新生入学情况调查表。然后把设计好的表格分发给初一各班主任,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摸底,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342名初一新生中,80 7%的学生存在情绪障碍(其中入学有焦虑情绪的占72 3%,有孤独感的占40 4%,有压抑感的占55 3%,有恐惧心理的占10 5%);21 9%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44 7%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在校时间过长;21 9%的学生对老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0 3%的学生出现逃学、厌学等行为问题;0 6%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综合性心理问题。本次调查说明,初一学生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微的入学适应不良问题,其中多数属情绪障碍,近一半学生学习压力大,入学后学业适应有困难,极少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行为问题和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多方交流,寻找原因 分析这些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造成初一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心理准备不足。由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生活的一大转变。对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同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多数学生在家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第一次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熟悉的小学生活和熟悉的同学好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念老师、想同学、思父母,自然也就产生了孤独、焦虑、恐惧、抑郁的不良情绪和其他问题。 (二)教育衔接不到位。学生进入初一后,课程变多,在校时间变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有明显的不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使学生压力过大,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发展水平相对较差、性格拘谨内向、胆小、情绪稳定性差的学生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新入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果不能够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就会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现象。 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 一、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1、会用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爱好、情绪、情感。 2、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 3、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爱动脑,愿意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参与活动,尝试成功。 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的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规要求,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 2、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学习、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 四、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1、有困难或需求帮助时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自己解决。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较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五、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了解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3、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4、萌发爱周围环境、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愿意接触或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他们的风俗习惯。 社会领域阶段目标 小班上学期 一、自信心培养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姓名,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同的。 2.不好哭,不怕生,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寻求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帮助或告诉别人。 二.人际交往 1.知道班级中同伴的姓名、性别,会辨别生人。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在许多客人面前仍能愉快地游戏、玩耍、交谈。 3.遇到纠纷时,不打人、不骂人,试图讲道理;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三.行为规则 1.了解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要求。 2.不受冷、热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坚持天天上幼儿园。 3.愿意和他人分享游戏材料,不干扰妨碍别人游戏活动;游戏开始结束时,能按要求摆放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不挑食的宝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不挑食的宝宝 【设计背景】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因受到家里的宠爱,而变得越来越任性、喜欢发脾气、不吃饭、挑食等现象。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我特设计了《不挑食的宝宝》这一堂课来教导幼儿,培养幼儿对食物的认识和营养的了解,教育他们从小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做健康宝宝。从中也引导幼儿不要浪费食物,珍惜劳动成果,做个乖宝宝。 【活动目标】 1、欣赏儿歌《不挑食的宝宝》,熟悉儿歌的内容。 2、认识各种平时吃的菜都有哪些。 3、知道吃饭不能挑食,各种菜都有营养,都应该吃。 4、懂得为自己选择营养丰富的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各种食物都有丰富的营养,都应该吃,做不挑食的宝宝。 教学难点:食物的合理搭配,食物的营养价值。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不挑食的宝宝》。 2、小盘子若干。 3、各种食物的小模型,如青菜、茄子、番茄、萝卜、鱼、肉块等。 【活动过程】 一、学念儿歌《不挑食的宝宝》。 首先让幼儿翻开幼儿教书,教幼儿朗诵儿歌《不挑食的宝宝》,带领幼儿一起学念儿歌。

二、说一说:吃菜 师问:小朋友们,你们最爱吃什么菜呀? 小朋友a:我最喜欢吃鱼。 小朋友b:我最喜欢吃鸡腿。 小朋友c:我最喜欢吃鸡蛋。 小朋友d:我喜欢………… 师:能不能只吃自己最喜欢的菜而不吃其他菜?为什么? 引导幼儿:如果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剩下那些不喜欢吃的谁来吃呀?那不吃的是不是很浪费呢?所以小朋友们吃菜不能挑食,如果挑食就会营养不良,各种都有丰富的营养,所以都应该该吃,要像小宝宝那样,吃饭从不挑食,这样才健健康康的成长,聪明伶俐人人爱。 三、做一做:丰盛的午餐 1、请幼儿自己做饭,挑选有营养的食物放在小盘子里。 2、请幼儿说说自己做的午餐有哪些菜,教师介绍这些菜的营养。 3、请幼儿互相交流,说说其他幼儿做的午餐都有哪些菜,好不好?为什么? 四、活动延伸 除了午餐要吃得营养,早餐和晚餐也同样要吃得营养。 【】 在让幼儿挑选食物时,还不怎么了解食物的营养,有的还是按自己喜欢吃的来挑选。为了让幼儿加深对食物营养的了解,在每次进餐的时候,问问他们吃的是什么?尽力做到跟幼儿介绍这些菜的营养,鼓励他们什么都应该吃,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大学生常见适应不良的情绪

很多人都认为,十年寒窗进入大学了之后,我们就自由了,轻松了,终于可以过上传说中那种轻松愉快地大学生活了.可现实中真地是这样吗?大学里地生活就真地如人们口中地那样享受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大学生高高兴兴踏入大学校门地同时,不良地适应情绪也会接踵而至.这一系列地不良适应情绪将会影响到学生地生活、学习和交往,阻碍学生地发展.而大学生会出现地不良适应情绪普遍会有以下几种. 过度焦虑. 焦虑是十分常见地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地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地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地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地情绪体验.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地压力,大学生必然会产生焦虑地情绪.适度地紧张状态,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地影响.受到过高地焦虑困扰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正常地学习与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抑郁. 抑郁也是一种严重困扰大学生地不良情绪.抑郁最明显地症状是压抑地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使学生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由于长期处于悲观地情绪中,会让人苦闷、不满、烦恼、困惑地心情,使人变得不爱交际、孤僻、性格内向.这会让风华正茂地大学生地生活变得黯淡,无法感受到本属于大学生地青春与活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愤怒. 正处于血气方刚,精力充沛青年时期地大学生,往往很容易被激怒并产生愤怒地情绪.大学生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地小事而被激怒,从而做出让自己后悔地事情.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这句话非常明了地诠释了愤怒对大学生地危害,它会使人地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地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地损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嫉妒. 嫉妒是自尊心地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地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地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嫉妒让人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地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地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地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地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既然在我们生活中,以上不良情绪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学会如何去调节和适应自己情绪地变化.然而想要学会调整自己地情绪,就必须先学会分析自己地情绪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地理论,这是一种相当有效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地情绪分析法.理论中地是指诱发情绪地激发事件,指地是人对诱发事件产生地信念,表示自己产生地情绪和行为地结果.当我们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情绪变化时,我们就会发现造成情绪激变地原因非常明了.引起情绪变化地最主要原因不是某人某物,而是我们自己对事物地看法.为此,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从根源上消除减少不良情绪地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幼儿园小班健康不挑食教案模板五篇

幼儿园小班健康不挑食教案模板五篇 [标签:说明] 幼儿园小班健康《不挑食》教案一:好宝宝不挑食 活动目标: 1、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努力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3、初步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小狗和小狗妈妈的手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欣赏故事《好宝宝不挑食》,知道挑食的危害。 1、教师戴上手偶,讲述故事《好宝宝不挑食》,引导幼儿发现挑食会对自己的 身体有危害。 教师:小灰狗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什么?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了解,因为挑食,小灰狗越来越瘦,身体也越来越 差,所以差点儿被风吹跑了。 教师小结:小灰狗因为挑食,越来越瘦,身体越来越差,所以差

点儿被风吹跑了。 二、根据故事内容讨论。 1、教师以故事中狗妈妈的口吻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像小灰狗那样的挑食习惯?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如何来帮助小灰狗改掉挑食的习惯。 教师:我们应该对小灰狗说什么?我们应该为小灰狗做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朋友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需要各种营养。如果挑食,就会使小朋友的身体缺少营养,最后像小灰狗一样,长不高、长不大,浑身没有力气。 三、说一说、想一想。 1、教师结合班上幼儿普遍挑食的情况,找出这些食物的图片,帮助幼儿了解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师:这些食物中哪些是你吃过的?哪些是你喜欢吃的? 教师:它们对小朋友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小结:牛奶----是补充钙,让小朋友长得高而壮;鱼肉、羊肝----让小朋友的眼睛更加明亮;肉----补充热量,让小朋友更有劲儿。 幼儿园小班健康《不挑食》教案二: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 2、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名称,并能大胆在小朋友面前说出自己爱吃的蔬菜名称。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讲解学习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良好的进餐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

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幼儿进餐时肌肉的运动、舌头的运动、口腔的动作及吞咽等进餐技能,对口头言语清晰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 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时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能否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通过一名小学生的案例对学校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 黄愉是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他自上小学以后,话越来越少,而且吃东西也不如以前。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嘟囔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似乎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 黄愉同学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校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教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 2.心理承受力较低 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批评,养成了小学生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低。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 3.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小学,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产生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三)教育指导措施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章导论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对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假设(1)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3)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相互联系的原则 (3)发展变化的原则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具体方法 访谈法 问卷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文献法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理论产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人格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心理发展阶段论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格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了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①婴儿前期:0~1岁 ②婴儿后期:1~3岁 ③学前期: 3~6岁 ④学龄期: 6~12岁 ⑤青少年期:12~20岁 ⑥青年期: 20~40岁 ⑦中年期: 40~65岁 ⑧老年期: 65岁以上 二、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环境决定论 (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起,新行为主义理论代替了早期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一方面要求克服华生行为主义理论中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接受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流行的操作主义的观点。一般而言,新行为主义理论仍然坚持刺激—反应的行为公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华生的偏激的观点。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Burrhus F. Skinner,1904~1990)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 (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 (4)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 (5)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幼儿园小班健康《不挑食》教案四:不挑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均衡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各类常见食物,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 3、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 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 活动准备 1、音乐律动《小猪吃的饱饱》 2、常见食物图片

3、蔬菜沙拉和水果沙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早上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音乐律动《小猪吃的饱饱》来放松放松吧。 二、展开话题谈话 教师:小朋友们,小猪是不是睡的很香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是的,因为小猪吃的饱饱的。 教师:你们想想你们印象中的小猪是怎样的呢?胖胖的?瘦瘦的? 幼儿:小猪是胖胖的。 教师:对的。因为小猪不挑食,什么都吃,特别的容易满足,所以小猪才吃肥肥胖胖的,身体特别的健康。那小朋友现在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想,如果小猪会挑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幼儿:小猪会变得瘦瘦的,身体会很差。 教师:那你们会挑食吗?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 让幼儿自由讨论。 三、深入了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食物啊?幼儿:胡萝卜,鸡腿,葡萄。教师:你们知道吃了它们都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对身体好。教师讲解蔬菜肉类水果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好处。并且让幼儿懂得均衡营养,不可以光吃肉不吃蔬菜,也不可以光吃蔬菜不吃肉,这样会使我们身体营养不均衡,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让幼儿知道如果光吃肉,会导致身体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四、小结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这些营养来源于各种不同的食物,只有不挑食,我们的身体才能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只有营养均衡了,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成长。

幼儿挑食现象研究

幼儿挑食现象研究 大丰区小海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吴保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意识也逐渐提高,幼儿挑食现象倍受关注,幼儿挑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幼儿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有针对幼儿挑食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幼儿挑食原因对策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挑食这一问题逐渐被人们关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自身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今后幼儿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挑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坏毛病,它主要表现为幼儿在食用食物时对食物有所挑剔,对幼儿生长发育及其不利。挑食会造成幼儿营养不良,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幼儿一直是家长、幼儿园、老师乃至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既然幼儿中存在挑食这一不良的问题,那么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就必须帮助幼儿改掉这一不良饮食习惯,那么幼儿为什么会存在挑食这一现象及如何帮助幼儿改掉这一坏习惯显得尤为迫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到“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因此通过研究幼儿挑食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改掉挑食这一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幼儿挑食的原因,幼儿自身原因: 1.食物的味道或外观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生活中有些食物的外观长的比较奇怪,幼儿就会产生害怕或者是厌恶的情绪,从而就没有想要食用的欲望。例如:水果榴莲、章鱼等。有特殊气味的食物也是造成幼儿挑食的原因之一,例如芹菜、香菜、苦瓜、鱼等。幼儿挑食的原因之一与特殊的食物外观及味道是有一定关系的。 2.不良情绪影响 人的情绪会影响饮食,当人们处于逾越的情绪状态下,食量会相对增加,反

论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一)

论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一) 摘要:从中学步入大学,大一新生普遍会出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适应不良现象,从家庭、学校教育及学生三方面分析大一新生产生这些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并针对学校、学生提出相应调适对策,以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实现大学阶段的成人成才。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不良;对策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大学伊始,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出现很多的不适应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一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其整个大学生活以及其后的职业生涯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现象原因及如何进行调适,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概述 1.学习适应不良:新生步入大学,立即面临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急剧转折,由于学习环境、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因素的改变,又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于是就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视学习为苦差事,逃避学习,只求“混张文凭”,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学习心不在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 2.生活适应不良:当前在校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实践知识和劳动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从由父母照顾到生活自理,因缺乏自理能力,产生生活适应困难。同时,南方、北方学生的倒区域求学,气候差异、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调适,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大学生活是以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的,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习惯、成长背景的人共同生活,难免出现摩擦和冲突,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也是大学新生的主要烦恼之源。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自视清高和过于敏感挑剔。再加上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受父母师长的限制,交往范围扩大,但是心理闭锁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时融洽,处理人际关系难度加大;同时,正值青春年华,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有些新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新生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 4.自我认知适应不良:经过高考挤过独木桥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面对新一轮的竞争,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对自我的认知会出现一些偏差和矛盾,甚至产生退缩性行为。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从多视角全面审视自己与同龄人,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如知识、阅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难免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产生适应不良。

浅谈幼儿挑食现象及其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谈幼儿挑食现象及其教师的指导策略 宏敏 摘要:挑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例如只喜欢吃鱼、肉,而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反映在就餐时只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而排斥其他食物。当前社会幼儿挑食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幼儿挑食给幼儿身体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所以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成分才能保证幼儿个体的一日所需;然而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幼儿身体健康状况却不那么理想,这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挑食导致身体营养不良而产生的后果。造成幼儿挑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的娇生惯养、食物本身原因、幼儿身体状况等。 关键词:幼儿挑食一日所需营养不良 一、挑食给幼儿带来的危害 儿童是父母的宝贝,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因此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是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主要力量;然而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社会我们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幼儿挑食现象越来越严重,那幼儿挑食会给幼儿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 . .

(一)挑食使幼儿身体形成缺铁性贫血 例如有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或不喜欢吃肉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因为在他们的膳食中,尽管并不缺少铁,但是,由于铁需要与维生素C和肉类中分解的胱氨酸结合成为可溶性物质后才易吸收。因此,不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摄入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铁的吸收。 (二)营养失衡: 幼儿需要的所有营养就像一块跷跷板,只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才能让营养跷跷板保持平衡,确保幼儿健康快速的生长发育。 (三)体重不达标: 挑食幼儿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容易出问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偏轻,长高速度也减慢。研究发现,挑食幼儿的低体重发生率是饮食正常幼儿的2倍。 (四)影响智力发育: 研究发现,正常的智力发育指数要比挑食幼儿高14分,挑食幼儿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五)抵抗力差易生病: 由于饮食不均衡,挑食幼儿不能很好地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来提高免疫力,因而更容易生病,经常会感冒发烧。 (六)出现极端性格: . .

一名学校适应不良学生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个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1.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李星亮,性别:男,年龄:13周岁,班级:初一级2班,家庭住址:新安。 2 。问题行为概述 (1)行为方面:①经常说谎,为人不诚实;②对人无礼貌,对老师嫉恨;③顶撞老师,经不起批评;⑤喜欢与人争执,讽刺挖苦人;⑥经常打骂同学,有攻击性行为。 (2)学习方面:①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②作业拖拉,经常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④学习成绩差, (3)性格方面: ①情绪不稳,脾气暴躁;②容易冲动,自控力差;③言语较多,争强好胜;④情绪好时能接受批评,会帮助别人。 二.背景资料 1。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家长在寄予学生期望、狠抓子女学习的同时,却没能和子女进行沟通,解决其心理的困惑,导致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李星亮父母文化水平低,又一次亲每天照顾她的生意,父

亲经常在外打工,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教育儿子,当老师反馈李星亮不良行为时,他们就数落、打骂儿子。父母经常教育儿子在外面被人欺负时,一定要狠狠地还手,否则就会吃亏。久而久之,在李星亮的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父母不正当的教育促成李星亮养成言行自由散漫、说谎、顶嘴、学习不认真、作业马虎、打骂同学等种种坏习惯。 2.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和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把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辟思路的学生视为“差生”。有些教师极易对不大听话、学习差的中学生进行挖苦讽刺或惩罚,对学生不予尊重。这样,就使得这些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也不多,使得许多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学习成绩自然随之下降。李星亮从小生长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五年级时,父母来县城做生意,他转到县城小学读书。因学习跟不上而常被老师惩罚,受同学歧视和侮辱,凡此种种,使他心里误以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心目中“坏学生”,于是破罐破摔,继而自卑、逆反、报复心理越来越严重,并形成许多不良行为。 3.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