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交

外交




2011-3-21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专题 > 汪精卫政权 > 论文
抗战时期中共海外华文报刊的舆论策应———以吴玉章创办《救国时报》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0-04-26 点击次数:116 作者:admin
〔摘 要〕《救国时报》是中共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该刊的筹备、创办和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救国时报》以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要任务,对国内外华人的抗日斗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舆论媒介;《救国时报》;吴玉章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0)01-0139-04
报纸,一直是中共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李先念同志也曾把抗战时期的报纸称之为“政治大炮”〔1〕。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联合抗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海内外中华同胞的共同呼声。针对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除了在国内创办各种政论报刊,宣传、促进国共合作,也应华侨华人的要求在海外创办报刊,呼吁海内外中华同胞团结抗日。《救国时报》即是中共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它从1935年12月9日在巴黎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终刊,历时二年有余,共出版了152期。它以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7月,吴玉章为该刊的筹备、创办和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救国时报》创刊的历史背景
《救国时报》是在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背景中诞生的。
在国际上, 1935年,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已经开始形成,加紧向世界各地侵略扩张,被侵略的欧、亚、非各国人民则纷纷起来,以各种形式抵御侵略,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正在形成中。在国内,日本帝国主义于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件”,妄图在占领我国东北四省以后,迅速攻占平津、席卷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国民政府对于日寇的新进攻,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节节退让, 1935年夏,国民党筹备成立半傀儡性质的“晋察政务委员会”,幻想牺牲晋察两省的主权,来延缓日军的军事攻势,而对国内红军加紧“围剿”。中共及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期间,中共改变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等同志在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地位和军事指挥权,并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但早在1935年10月1日,中共控制下的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就将《八一宣言》公之于众,“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第一家”〔2

〕,而且这是旅欧华侨在巴黎创办刚刚五个月的报刊。
《救国报》自创刊伊始,即为海内外侨胞提供国内讯息,宣传抗日,其“言论正大,深中时弊,颇为国内外爱国同胞所爱读”〔3〕,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号召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人积极参与到全民抗战中来,《救国报》报社决定募集资金将《救国报》改为日刊,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为此特意派尚在莫斯科的吴玉章赴巴黎参加筹备工作。
所以选定吴玉章,在于他是当时中共不可多得的理论人才,吴玉章(1878—1966),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后来加入中共,是“延安五老”之一, 1927年11月被派往莫斯科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国劳动共产主义大学)特别班学习。〔4〕毕业后,又曾被联共党派往海参崴,担任远东工人列宁主义教员。在莫斯科清党期间,吴玉章更与托派势力进行过不断的斗争,因而,吴玉章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比较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二、吴玉章与《救国时报》的创办
1935年11月初,吴玉章秘密地到达巴黎。11月中旬,《救国报》即将出版第16期,却突然接到法国政府的通知:“经阁议通过,停止邮寄《救国报》。”〔5〕原来,《救国报》一向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宣传救国舆论〔6〕,对南京国民政府亦有所指摘、讽喻,这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皆“如芒在背”〔7〕,视其为“眼中之钉”〔8〕。在中国国民政
府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命令《救国报》停刊。而初来法国的吴玉章“是非法居住的,是经不得检查的”〔9〕,报馆被查封,其自身也较为危险。但在报馆同仁和法国共产党的帮助、掩护下,吴玉章等人仍在暗中小心谨慎地商议《救国报》的重刊事宜,但是“奔走近月,终至事与愿违”〔10〕。
为了使报纸继续出版,吴玉章最初去找法国共产党的同志商量,咨询他们是否可以通过法律起诉,争取复刊。法共称:“这不是什么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次令《救国报》停刊,是法国政府为了外交关系由内阁决定的。起诉无用,抗议也无济于事。”〔11〕但法共提议,法国政府向来标榜出版、言论自由,如果将报头的汉字和法文稍加修改而保持大意不变,就变成了两份报纸,自然可以继续出版。此时已是1935年11月底。
至12月初,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侨纷纷来函订报,各方需求都很急。加之,当初出于安全考虑和印刷条件的限制,《救国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外国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内,由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组织班子负责编辑,每期刊物都要由莫斯科星火印刷厂排字,打成纸型后航寄到巴黎,再在巴黎印刷、发行。报纸刊期将至,如不及早解决复刊问题,很容易造成报纸拖期,引起各方面的疑惧。在

此紧要时刻,吴玉章急电请示领导,建议改《救国报》为《救国时报》。在得到同意后,大家迅速将莫斯科寄来的纸版“改了报头”〔12〕,《救国时报》终于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那天,继《救国报》如期出版。《救国时报》的创刊号顺利发行,而对于法国政府而言,这也可称得上是一份新申请立案的报纸,他们也不必再干涉。
吴玉章除了直接领导了《救国时报》的创刊工作,还促成了《救国时报》印刷业务在巴黎的完全本土化。早在从莫斯科奔赴巴黎之前,为了扩大报纸的规模,吴玉章就决定要在巴黎创办印刷所。其后吴玉章特地写信联系同在莫斯科、和商务印书馆关系密切的陈云,托其代买汉字铜模。1936年3月,铜模运至巴黎,印刷所迅即建立起来。印刷所的建立,不仅避免了从莫斯科航运纸版常因气候原因造成报纸拖期的问题,而且因此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增强了该报的宣传影响力。
三、《救国时报》的办刊宗旨及栏目设置风格
《救国时报》的创刊号,实质上是早已编好的《救国报》第16期。其编辑、发行力量也是《救国报》的原班人马。〔13〕故而,《救国时报》的宗旨依然是“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14〕。在创刊伊始,《救国时报》就明确地指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15〕,建立全民救国的联合战线,而民族团结的关键,又在于国内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停止内战为两党合作的先决条件。因此,该报的中心口号,就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在西安事变情形危急的时期,该报则呼吁“和平解决,团结救亡”。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该报又号召“全国动员,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某些弱点开始暴露出来,该报又极力主张“广泛的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改组战后军队,建立政治工作,提高军队质量”,“改变战略战术”,“发展军事工业”,“改造政府机构”等。南京失守前后,汪伪汉奸及国民政府中的亲日分子,散布失败情绪,动摇人心,企图妥协投降,该报则竭力主张“肃清汉奸”,“惩办亲日分子”,“反对妥协投降”等。
在上述办刊宗旨的指导下,《救国时报》在具体的栏目设置上,有三点值得一提,可称特色。

第一,每期头版头条都要设置“社论”栏目,由此首先摆出本期出版的中心思想。如创刊号第一版即刊载《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社论。〔16〕下面各版多篇文章从多种角度讨论了一致对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由于《救国时报》是在海外出版、主要面向海外华侨的中文报刊,因而,报纸

每期都设“祖国要闻”栏目。栏目中主要登载介绍国内新闻、事件的文章,介绍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情况。如,《日贼积极制造“华北国”,平津陷入非常恐怖状态》〔17〕;《日寇进攻日烈,各方要求团结益切》〔18〕;《国民党到底要做什么?》〔19〕,以此及时将国内紧张的局势信息传递给华侨及国人。该报内容除了揭露国民党继续内战、阻挠红军抗日的罪行外,还常常向读者阐述中华民族团结对外的必要和可能,密切关注、报道红军的进展动向,如《红军在西北开展》〔20〕、《中国红军之进展》〔21〕。“侨胞生活”栏目主要报道外国华侨华人的抗日斗争事件,如《缅甸侨胞成立抗日救国会》、《一致站在抗日的阵线———旅菲华侨之号召》等〔22〕,以此来鼓舞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决心。此外,《救国时报》以“日本杂谈”栏目刊载《论日本土地制度》等文章〔23〕,向中华同胞介绍关于日本的知识,让国人更多地了解日本。“国际要闻”一栏,经常发表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同志的论文、演讲词,不断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这些对于当时正处在苦难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中国人民说来,是很大的鼓舞。
第二,《救国时报》设定第4版为探讨救国道路的专版。其下辟有两个栏目:“民族出路问题论坛”和“救国阵地”。该栏目曾刊发了陈铭枢《九一八第四周年纪念感言———痛史之回忆及反省》、黎少屏《怎样建立国防政府和组织抗日联军》等文章〔24〕,这些文章或深刻地反映时事,或极大地抒发爱国情感,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种可能的救国方案。
第三,《救国时报》常常出版专号或者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实时追踪报道或者在重大事件、人物的纪念日期间,给予舆论支持。如“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救国时报》随即发表社论:《学生运动与全民团结》〔25〕,对“一二·九”学生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进而,《救国时报》专门在另一期头版发表本报馆声明要“北平学生会转全国同学公鉴”,并指出:“诸君奋起救国,闻讯感奋。望坚持到底,促进全国工农商学大团结,一致抗日救亡。海外誓为后盾。”〔26〕“此次,我国学生奋起作救国运动,我北平学生与日贼汉奸搏斗于先,我沪宁学生坚持于后,或受锋刀,或被枪击,或遭撞车,至死亡枕藉,日有所闻。此等要求抗日救国之青年,何一非我国家之菁华,民族之元气。对于彼等之被撞牺牲,同仁等不独饮仰义声,抑且深致痛惜。”其后,报馆还积极地为北平学生捐资:“北平同学诸君奋起救国,赤手空拳与国贼相搏斗,

死伤枕藉,饥寒交迫。同人等每一念及,辄深恨自己还在海外,不能插翅东归,与我爱国诸同学共分危难。兹特以节衣缩食之资,每人筹出法币二十佛朗,捐赠北平同学,用表同仁等响应义举、救护同学之微意。”〔27〕
为了进一步表彰北平学生运动,扩大抗日救国的宣传,报馆特刊发启事:“凡海内外同胞有明悉我被难诸同学之姓名身世及其受伤或殉难时诸情形者,甚望或写为文章,或采集照片,尽量惠寄,本报当尽先发表,以资表彰正气,唤起同胞,共警奸顽。其有能与惨案有关之各项实物照片,如血衣及出事地点见寄者尤为欢迎。”〔28〕又如1936年1月28日淞沪抗战四周年之日,《救国时报》及时出版了“沪战四周年纪念专号”〔29〕,宣传蔡廷锴、蒋光鼐等的英雄事迹,弘扬国民党爱国官兵浴血抗战的爱国精神。另外,还有很多关于纪念方志敏、孙中山、“三一八北平惨案”等的增刊,都起到了极大的正面宣传的效果。“九一八”五周年之际,报馆亦及时出版“九一八五周年专刊”,详细总结、回顾了五年来的国难史、日寇的进攻及红军的抗日运动等,且于头版刊名处以赫赫大字写下“非国共两党合作无以完成联合战线抗日救亡;非树立民主政治无以达到国家统一民族解放”的宣传标语。〔30〕这些都有力地宣扬了中共的方针、路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增强了国内外华人联合抗日的意愿和决心。
第四,《救国时报》还常常应时推出出版专册、丛刊公告。如前所述,当“一二·九”运动爆发,《救国时报》社就于第六期刊出征文启事:“此次我国学生救国运动,北平诸同学首创于先,全国各地纷纷继起,不但成为我国全民救国的前驱,抑且成为全世界争独立争自由的重大事变。”〔31〕报馆以学生救国运动纪念专册的形式,来纪念这次重大事变,歌颂英勇奋斗、悲壮牺牲的同学,同时,“检核事实,讨论方策,以便宏大将来”。《救国时报》还不时地推出《救国时报丛书》。〔32〕如其中的《东北义军抗日记》,该书是曾在东北参加抗日的战士,就其亲身经历所及,据实写成,叙事写景皆栩栩如生,全书约300万字。又如,《抗日救国文选》,该书集几年来各报章杂志所讨论的救国问题,及各方关于抗日救国主张为一书,“选择严谨而核备,可以作选集读,亦可以作救国方略读”,全书共8万余字。再如,《东北殉国烈士传》,是将“九一八”事变以来,东三省及热河长城诸抗日烈士之殉国事迹著为传记,全书执笔者有十余人,文笔生动,记叙翔实,读之“不但令人可歌可泣,并且由此可以了解年来国难日深之经过,及我民族当前之出路究在何处”,全书共7万余字。这些都是《救国时报》馆灌输救国知识、扩大

救国宣传而编辑出版的书籍,在当时都被称为“海内外爱国同胞及一切关心国事者所不可不读”。
第五,《救国时报》注重关注别国媒体的动向,它常刊载外国报纸对中国的评论。如,《日本报纸所传蒋之对日态度》、《法报评论中日事变之一斑》等〔33〕,使国民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国内事件。 该报常采用漫画形式讽喻蒋介石、反动派、日寇、法西斯等,生动形象,版面活泼,这在当时是国内报刊所不及的。
为了保证《救国时报》的宗旨及特色,该报馆在编发之余非常重视读者的来信反馈,并常常将其中有价值的来信登载于第3版报面。如,《一封读
者来信》、《东北义勇军致本报的通信》〔34〕、《提议组织读者会》〔35〕等,这些来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广大读者对国家时局的关注以及对该报的支持、信任。
四、《救国时报》的社会影响
由于《救国时报》的办报宗旨符合当时中国的大形势,其言论代表了广大人民的要求,所以它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读者,成为当时国内外同胞特别是进步青年喜欢阅读的报刊之一。《救国时报》遂从1936年1月起由每月4期改成五日刊,“月出6期”〔36〕。它的发行数量也逐渐增长,在创刊时仅销行5000份;不到1年,就增至2万份,这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在销行的2万份中,国内约1万余份,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即便在西康、新疆等边缘地区甚至一些小县城内,也有它的读者;它在国外的发行范围,遍及43个国家,拥有9600余订户,欧洲华侨中有它的读者,美洲华侨也很喜欢它,南洋一带、澳洲、非洲、印度等地也都有它的读者。〔37〕读者常常寄信说明他们对于《救国时报》的喜爱。1936年2月11日,一个新加坡的读者来信说:“这边(马来西亚)的华侨对于贵报的态度表示很拥护,凡是读过贵报的人,都愤恨日本和一切卖国贼汉奸,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先读贵报。记得有一友人带《救国时报》一张往马六甲,该报由侨胞互相传递,直至破烂不堪,字迹模糊,还是不肯放手。这个事实,正是说明贵报的态度正确。”〔38〕另有读者来信说:“贵报指导抗日救国方针,丝毫无差,读之不啻服了一剂兴奋汤一样提神了。”〔39〕1958年吴玉章到哈尔滨参观革命博物馆时,还看到东北抗日联军保存下来的《救国时报》,有些还是烈士们的遗物。〔40〕
在巴黎办报期间,吴玉章还以讲座、演讲等形式积极做好外界舆论宣传,为海外及国内民众指明了救国的正确方向,有力地配合了《救国时报》的宣传和号召。
1936年7月,吴玉章在《救国时报》发展稳定之后,离开巴黎重返莫斯科。此后,《救国时报》坚持出版了两年多,到1938年10月,

因办刊经费异常短缺,以及报馆许多同志归国参加抗战,报馆无以为继,《救国时报》最终停刊。时间虽然短暂,然而,在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在中共的领导下,《救国时报》仍起到了广泛号召革命、传播新思想的作用,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参考文献〕
〔1〕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湖北日报社:《楚天号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鄂豫边地区的革命报刊》,“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
〔2〕〔7〕〔1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98、398、398页。
〔3〕《巴黎救国报为停刊事告读者书》,《救国时报》1935年12月21日,第2版。
〔4〕《吴玉章文集》下册,重庆:重庆出版社, 1978年,第1308页。
〔5〕〔6〕〔8〕〔10〕《巴黎〈救国报〉同仁〈告读者书〉》,《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附页”。〔9〕〔11〕〔12〕〔14〕〔37〕〔38〕〔40〕吴玉章:《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84、178、178、181、180、180-181、181页。
〔15〕《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
〔16〕〔17〕《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第1版。
〔18〕〔20〕《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第2版。
〔19〕《救国时报》1936年1月28日,第1版。
〔21〕《救国时报》1935年12月14日,第2版。
〔22〕《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第3版。
〔23〕〔24〕《救国时报》1935年12月14日,第3版。
〔25〕《救国时报》1935年12月21日,第1版。
〔26〕《本报致全国学生电》,《救国时报》1935年12月28日,第1版。
〔27〕《本报同人捐助北平同学启事》,《救国时报》1936年1月9日,第1版。
〔28〕《本报启事》,《救国时报》1936年1月9日,第1版。
〔29〕《救国时报》1936年9月18日,第3版。
〔30〕《救国时报》1936年1月28日,第1版。
〔31〕《本报为筹印学生运动专册征文启事》,《救国时报》1936年1月14日,第1版。
〔32〕《救国时报丛书出版预告》,《救国时报》1936年1月9日,第1版。
〔33〕〔34〕《救国时报》1935年12月14日,第1版。
〔35〕《救国时报》1936年3月20日,第1版。
〔36〕《救国时报》1936年1月4日,第1版。
〔39〕《莫饶帝1935年12月5日来信》,《救国时报》1936年1月9日,第3版,“读者通讯”。

〔作者简介〕张晓玮, 198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期 编辑:李光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