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①以国家为主体;

②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客体(对象);

③以国家权利为根据;

④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⑤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

2.财政的定义: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利,对社会产品的价值进行分配、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活动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3.财政是历史范畴和经济(分配)范畴的统一。

4.财政产生的直接条件是国家的产生,根本条件或经济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5.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更迭,财政依次经过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等四个阶段。

6.财政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建于资本主义时期,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被公认为财政学的鼻祖。

7.财政学的学科性质:财政学是一门宏观经济学科,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市场经济与财政职能

㈠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及市场缺陷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运行主导力量的经济制度。它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是“经济人”的存在。

2.推动市场积极运行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广义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和价格影响;价格机制的力量源泉是价格分配;价格分配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在交换双方之间实现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3.最富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完全竞争性市场。

(1)在完全经济性市场上,有足够的买者和卖者,大家共同决定某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任何一个买

者和卖者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影响价格水平。

(2)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不存在任何进入或退出的障碍。交易双方都占有充分的信

息,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资源再配置成本。交易中生产和消费行为不存在外部性等。

4.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

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到达理想状态;分两种类型:

(1)条件性市场缺陷

①竞争的不完全性。

②外部效应。即外部经济,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支付相应

的的成本(外部成本)和获得应有的货币报酬(外部效益)。

③信息不充分。

④交易成本。

⑤偏好不合理。

(2)原生性市场缺陷

①收入分配不公。

②经济波动。

③无法提供公共产品。

㈡公共物品论

5.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6.公共物品的特征(问答或小题)

(1)同私人物品比,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非排他性:

① 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技术上难以将不付费的消费者从受益者行列中排除,或排除成本过高; ② 任何人消费公共物品不排除别人同时消费。

非竞争性:

① 公共物品职能由国家独立“垄断式”提供,其他社会成员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 ② 在一定区间内,公共物品边际成本是零,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提供成本的增加,因此公共物

品不需要消费者通过出价竞争获得消费权利。

(3) 公共物品最典型的特征是免费提供;分为两类:

① 天然性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② 制度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国家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直接规定的结果;如

义务教育。

7. 混合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存在原因有两点: (1) “拥挤性”——即某些物品到达一定规模,边际成本不再为零。 (2) “外部经济性”——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会给他人或

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如高等教育。

供。

2nd. 私人生产和公共提供A2:即由私人直接组织生产,政府购买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后,免费提供与国民消费。

3rd. 公共生产和市场提供B1:即政府直接兴办国有单位,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 4th. 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B2:私人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物品和服务。 (仅1st 和2nd 与公共物品有关) ㈢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9. 广义公平的含义 (1) 起点公平(时机均等)——人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起点应是一致的。

(2)

规则公平——社会或国家应该改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一视同仁的竞争规则。 (3) 结果公平——公平的狭义概念,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10. 公平的评价指标 (1) 贫困指数: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公平程度成反比。 (2)

11. 效率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需要三个条件:

① 人们的消费意愿的表达是自愿的和理性的,既不被强制扭曲,也不存在非合理性消费;

② 所有资源均投入使用,不存在闲置资源;

③ 资源配置结构是合理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人口百分比 收

入 百

分 比

左图: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 A A+B

系数范围0~1,数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

㈣财政职能

12.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矫正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2)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两种实现方式:

①“自动稳定器”财政分配的某些方面能够自动逆对经济风向,减缓经济波动,无需政府有意

操作。

1st.累进课税制度;

2nd.转移支付制度。

②自觉调节功能,也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收入分配职能

——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矫正收入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①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入。

1st.调节消费成本,通过商品税、价格补贴、公共提供等方式,改变某些商品的价格结构。

2nd.调节可支配收入,通过累进税、所得税、转移支付等方式,改变不同阶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结构。

②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表达在降低基尼系数上。

㈤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

13.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完善的终极目标。

14.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的区别

本质区别是二者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1)服务对象不同;

(2)管理模式不同;

(3)法制化程度不同。

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

论述:社会主义的财政分配关系〔六节——六大关系)

i.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i.国家和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ii.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v.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v.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vi.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㈠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1.概述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1)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2)国有经济单位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过程的最重要参与者。

(3)国有经济单位和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又是最难处理的分配关系。

选择→1978企业基金制,1979利润分成制,1983税收分配制,1988承包经营责任制,1994税利分流制

2.解决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矛盾的方式

(1)放弃企业的国有属性;

(2)放弃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

(3)通过某种方式将国家所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结合起来。

3.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处理方式(5点共识)

(1)国家必须通过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运行保持控制力;

(2)必须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营造平衡竞争的外部环境;

(3)国家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纯收入分配;

(4)国有经济单位作为独立法人,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5)总体上讲,国有经济单位的财政负担会高于其他经济单位,但国有经济单位也会在财政资金的

使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㈡国家和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4.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分配关系要相对简单、确定得多(选择题)

一方面,国家只能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有经济的收入分配。分配形式只能是税收、罚没、收费、基金等强制性手段,不可能直接占有非国有经济单位创造的利润;国家财政不可能无偿地给非国有经济注入发展资金;

另一方面,在分配比列上,非国有经济创造的纯收入上缴份额肯定低于非国有经济单位;非国有经济出现的亏损,财政也不负有弥补的责任。

5.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有继续完善的必要(选择题)

首先,国家必须为非国有经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铲除不必要的障碍,包括一些不利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财税障碍,如财税负担、服务态度、政策优惠、管理层次等。国家应为非国有经济单位提供大体一致的竞争环境,不仅包括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需要享受国民待遇,民营经济也存在提供国民待遇的呼声。

其次,非国有经济单位也必须逐步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奉公守法,尤其是依法纳税意识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争取实现内在素质和外在扩张的“双赢”。

㈢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6.行政、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资金流动关系总体上是单向的——行政、事业单位总体上是财政供养单位。

7.行政单位为履行自身职能所需的正常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

8.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1)全额保障型;

(2)部分保障型;

(3)不予保障型。

㈣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9.影响个人收入财政地位的未来走向的5因素

(1)个人收入水平;决定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的可能性条件。

(2)个人收入差距;

(3)公民自觉纳税意识;

(4)税收征管水平;

(5)税制结构;直接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个人收入越是具有较高财政地位的制度性条件。

㈤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10.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重要性的原因

(1)首先,在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中,农民占据比重最大。

(2)其次,我国农民又是相当贫穷的一族。

(3)最后,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产品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品。

11.论述,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1)农民为国家财政上缴收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以间接为主。

①直接方式,农民作为直接纳税者对国家财政做出的奉献。

②间接方式,农民通过价格分配,将自己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其他经济部门上缴国家财政。

“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不等价的动态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产品价格越来越高于其

价值,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于其价值。

(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

①直接方式,直接用于农民或农业生产的支出,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

村救济费支出,并大力推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支出。

②间接方式,间接服务于农民或农业生产的财政支出,包括农、林、水利、气象、相关院校等涉

及农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价格补贴支出(间接补贴)、取消农业税等。

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四章政府支出概述

㈠财政支出范围与原则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

2.财政支出原则

(1)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效率、公平、稳定三原则。

(2)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

①量入为出原则;

②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③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原则;

(3)“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

①量入为出——根据国家收入情况来确定费用开支的限额。在某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具体管理

中应遵循,属于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

②量出为入——按照支出需要确定收入规模。在宏观调控中应遵循,属于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

原则。

㈡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

3.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属于理论分类法)内容5点

(1)经济建设支出;

(2)社会文教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国防支出;

(5)其他支出。

4.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

....分类(属于理论分类法)

(1)分类内容:

①购买支出——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②转移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

(2)结构分析(影响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A.购买支出占比重大时: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较强。购买支

出可以直接增加当期的社会购买力,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但对收入

分配只有间接影响。

B.转移支出占比重大时: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大,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较强。

5.预算分类的2种方法

(1)单式预算分类方式

(2)复式预算分类方式:

①经常性预算

②建设性预算

㈢财政支出规模

6.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7.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理论解释(小题目)

(1)瓦格纳定律;

(2)皮考克和卫斯曼梯度渐进增长论;

(3)经济成长阶段论:【美——马斯格雷夫,罗斯托】

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政府公共支出总量↗

8.财政支出增长的具体原因

(1)政府职能的扩张;

(2)人口增加;

(3)物价上涨;

(4)科技进步;

(5)突发事件。

㈣财政支出形式

9.财政支出形式的6种分类

(1)以是否归还为标准:

①无偿拨款—财政支出的主导形式,使用对象:没有经营性收入、不具备归还能力的单位,其资

金需要只能通过无偿拨款解决。

②有偿贷款,使用对象:有经常性收入、具有归还能力的非经营性单位。

关键:区别是否属于经营性单位,是否具有归还能力。

(2)按支出形态分类:

实物支出& 货币支出

(3)按资金支付是否集中进行为标准:

分散支出& 集中支出

(4)以满足资金需要的程度为标准:

全额支出& 差额支出

(5)以对资金使用者的约束程度为标准:

包干支出& 敞口支出

(6)按是否有附加条件分类:

有条件支出& 无条件支出

10.政府采购——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①主体:各级政府和有关的公共部门;

②客体即购买对象:各种商品、劳务以及公共工程;

③目的:为了开展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社会公众提供某种服务的需要;

④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采取由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的方式

11.政府采购7大特点

(1)政府采购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

(2)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

(3)政府采购对象具有广泛性;

(4)政府采购具有非营利性;

(5)政府采购具有严格的政策性;

(6)政府采购具有公开性;

(7)政府采购的数量是巨大的。

12.实行政府采购,变“合谋型”博弈为“囚徒困境型”博弈,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有利于廉政建设。

13.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实现采购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14.政府采购原则

(1)公开原则;

(2)公平原则;

(3)公正原则;

(4)有效竞争原则。

㈤财政支出效益

15.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16.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时机成本分析法

(2)“成本—效益”分析法

——根据建设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适用对象:支出效果可以取得货币指标的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成本与效益可分为两大类:

①实际成本与效益

A.直接成本与效益& 间接成本与效益

a.有形成本与效益

b.无形成本与效益

B.中间成本与效益& 最终成本与效益

C.内部成本与效益& 外部成本与效益

②金融成本与效益

(3)最低费用选择法

——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4)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收取适当费用的方法,借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公共定价的方法:

A.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一般采用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B.对蛛网市场的公共定价。

C.对竞争市场的公共定价。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

㈠政府投资概述

1.购买性支出可以分为两大类:

(1)购买政府投资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购买政府日常政务活动和事业发展所需商品和劳务支出。

2.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性原理:

(1)投资乘数(Keynesian乘数理论)

——是指投资量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相对于投资增量的成倍数的增长。

投资乘数效应计算:

K1 = 1

1 –MPC= 1 MPS

K1投资乘数,MPC边际消费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

(2)加速原理

——产出或收入的变化还会引起投资水平更大幅度的变动。

3.政府投资的概念

(1)从具体的投资主体,可以分成中央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

(2)从投资的经济性质,可以分成生产性投资& 非生产性投资;

(3)从形成资产的属性,可以分成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

(4)从资金来源的角度,可以分成预算内投资& 预算外投资。

4.政府投资的特点

(1)从投资目的看,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地位,其投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宏

观经济效益。

(2)从资金来源看,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大多具有无偿性,可以进行大规模、集中性、

长期性投资。

(3)从投资领域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性、全局性、垄断性、外部效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以

求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弥补市场缺陷。

5.政府投资的形式

(1)基本建设拨款;

(2)基本建设贷款;

(3)基建贷款贴息;

(4)基本建设基金制;

(5)政策性银行贷款。

6.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投资管理体制。

㈡基础产业投资

7.基础设施的生产组织形式

(1)国有国营;

(2)国有私营;

(3)私有私营;

(4)社会和受益者提供。

8.财政投融资制度

——是政府举办的财政性投融资活动。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实施政府政策为目的,将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投向政府所要求发展的产业部门的政府金融活动,是一种政府信誉与金融运作相结合的特殊的财政活动。

9.财政投融资的性质:

(1)政府的投、融资活动,以实施政府政策为主要目标。主要投资于基础产业部门或政府扶持保护

的产业部门。

(2)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信用筹资是其主要资金来源。

(3)采用有偿方式使用资金。

(4)属于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

10.政府对基础产业投资的重要意义

(1)政府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投资不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政府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有助于减缓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度;

(3)政府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有助于提升自然垄断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㈢发展农业投资

11.对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析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

(3)农产品在供应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

(4)农业自身积累能力较低。

12.农业财政政策

(1)直接财政政策:

①财政投资政策;

②税收政策;

③财政补贴政策。

(2)间接财政政策:

①农产品价格政策;

②农业信贷政策;

③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④农业保险政策。

13.发展农业的资金来源

(1)农业内部积累;

(2)政府投入;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中间实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等科学技术

三项费用。

(3)信贷支援;

(4)外资投入。

14.我国公共财政支农重点

(1)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

(2)农业科研与推广;

(3)农村教育;

(4)生态农业。

15.选择支农重点需考虑因素:(选择题)

①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要求;

②考虑农业投资项目的基本性质;

③要符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社会消费

㈠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1)非生产性支出;

(2)社会消费性支出

2.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内容(按照支出的用途划分):

(1)人员支出;

(2)公用支出;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是文教科卫生事业支出管理的基础工作。

(2)97年1月1日起,取消原“三种预算管理形式”,事业单位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

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法。

三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

4.确定财政补助范围需要遵循的原则

(1)按照“社会共同需要”原则确定补助范围,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2)确保重点,照顾一般;

(3)要表达公平、公正的原则。

㈡行政管理支出

5.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纯公共物品之一。

6.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选择题)

(1)行政管理费:人大经费、政协经费,政府、共产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的机关经费。

(2)外交外事支出:外交支出;国际组织支出及偿付外国资产支出;地方外事费;对外宣传经费;

边境联检费。

(3)公检法司支出:公安、国家安全、检察院、法院、司法、监狱、劳教、缉私警察等的经费支出。

(4)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内卫部队、边防部队、消防部队、警卫部队等的经费支出。

7.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

(1)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2)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竞争机制。

(3)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4)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行政性公共物品提供过程的监督。

(5)建立行政支出财务分析体系,标准行政支出的效益考核。

㈢国防支出

8.影响国防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2)国际局势变化情况;

(3)国家主权范围;

(4)国防目标定位;

(5)国家财力的制约。

第七章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

㈠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向丧失劳动内力、失去就业时机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社会保障自身的特性

(1)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2)对象是需要经济帮助的特殊社会成员;

(3)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4)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保证实施的。

3.社会保障制度包括

(1)社会保险——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法定受保

人在遭受未来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死亡等风险时,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即社会救助,国家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

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

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是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商保是自愿的市场行为。

②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主体是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国家和政府,主要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商保是以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为目的、有明确盈利性的商业经营行为。

③社会保险具有国家保证性

.....,必要时国家财政会予以资助,以保证受保者的利益;商保的经营风险完全有保险公司承担,投保者利益可能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亏损而受损。

④社会保险具有保障基本性

.....,保障范围只包括养老、工伤、失业、健康四个方面,保障水平只能是满足受保人基本生活需要;商保提供多种保险项目,保障水平由受保人自主决定,可以对社会保险形成补充。

5.社会保险成为必要的原因

(1)道德风险——投保人依仗受保身份,可能不再主动去躲避损失。

(2)逆向选择——越有可能索赔的人越有可能购买保险。投保人和保险机构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6.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1)养老保险,分三种模式:

①完全基金制

②现收现付制

③部分基金制

(2)疾病保险——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患病的社会成员提供假期、医疗服务、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险

制度。

〔医疗保险——一般只对受保者患病期间的治疗费用提供保障,而不提供生活费用的补贴。〕(3)失业保险——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失业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

保障制度。

只对被动失业的劳动者给予保障,不包括主动放弃工作时机的人。

(4)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完全由雇主承担,受保者本人不缴纳费用。

(5)生育保险。

(6)死亡保险。

7.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的区别主要表达在资金来源上,社会救济对象一般不具有交费能力,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性的税收,实质上是一种贫困救济金。

8.社会救济的对象

(1)无收入来源且无人抚养或赡养的人;

(2)有一定生活来源,但收入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居民或家庭;

(3)因各种灾害导致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居民或家庭。

9.社会救济的内容:

(1)灾害救济;

(2)贫困救济,是社会救济的主体。社会救济的目的是消除贫困。

10.社会福利的服务提供者可以有多种层次,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以及民间团体。

11.社会福利的内容

(1)未成年人福利。

(2)老人福利。

(3)残疾人福利。

(4)劳动者福利。

12.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2)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13.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

(1)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3)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4.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15.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推广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条例》,对象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16.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

第九章财政收入概述

㈠财政收入的概念和结构

1.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依据政治权利或生产资料所有权,利用各种财政收入形式集中

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㈡财政收入的形式

2.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1)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利,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定量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方式。(最著名、最普遍的财政现象)

(2)利润上缴——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3)财政性收费——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和财产所有者身份,通过为居民或法人提供某些特殊服

务,或者赋予人们特定权力而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使用者收费和规费两个内容。

(4)罚没收入——国家职能机关或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国家法律、法令或行政法规的行为,收

取的罚款收入,或没收的赃款及没收赃物的变价收入。

(5)租金收入——国家在转让财产使用权时收取的财政收入。

(6)债务收入——是特殊的财政收入形式,它以国家为债务人,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3.税收的基本特性(“税收三性”)

(1)强制性——国家征税不以纳税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无偿性——国家依法取得税收收入,既不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直接归还。

(3)固定性——国家征税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连续课征的。

㈢财政收入的总量界限

4.绝对量——某一财政年度国家财政收入的总量;

相对量(国家财政收入集中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的总量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集中率= 某年财政收入总额

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

100%

5.拉弗曲线涵义——确定财政收入总量,寻求最正确财政负担率义

F Q B

D

E

C

☆借鉴意义:

①税率、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

论上说,存在着一个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正确税率。

②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税收,高税收不一定高效率。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

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③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税率。而适度的低税率则可以刺激

经济的增长,扩大税基,税收收入也会随之提高。

④曲线上半部分为“课税禁区” (即“拉弗禁区”)。

寻求最正确税率,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

☆关键点描述:

A点是在较低税率水平和较高生产水平(税基大)情况下取得的,

B点是在较高税率水平和较低生产水平(税基小)情况下取得的,

6.影响财政收入总量界限的假设干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具体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

第十章税收理论

㈠税收分类

1.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多税种、多层次的复合税制是一种客观必然。

2.课税对象分类法⑸

——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以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对税收进行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1)流转税类——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全额或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

包括: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2)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所得额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

包括: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牧业税& 农业税

(3)财产税类——以纳税人拥有的应税财产的数量或价值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

包括:房产税& 城市房地产税& 遗产税& 赠与税

(4)资源税类——以纳税人使用国有资源所取得的级差收入作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包括:资源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类——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殊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

包括:车船税& 印花税& 契税& 证券交易税&屠宰税& 筵席税。

2.税负转嫁分类法⑵

(1)直接税——指那些不能转嫁或难以转嫁的税种,主要是对各种所得和财产课征的税收。

(2)间接税——指那些比较容易转嫁的税种,主要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收。

3.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法⑵

(1)价内税——以含税价格为计税价格计征的税收。计税价格=成本+利润+应纳税金,价外税×税

率=应纳税金

(2)价外税——以不含税价格为计税价格计征的税收。计税价格=成本+利润

增值税是价外税,仅指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中不包含增值税,并不影响包含其他税收。

4.征税依据分类法⑵

(1)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面积、数量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收。

(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收。

其他:(选择题)

课税环节分类⑹:生产环节课税&流通环节课税&分配环节课税&消费环节课税&投资环节课税&财产环节课税;

税收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分类⑶:中央税【消费税和关税】& 地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税收课征的存续时间分类⑵:经常税&临时税。

5.

公平税负——是相对的概念,即国家征税要使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情况相适应。

①受益原则:纳税人的税负水平要与其从从税款的使用中获得的利益相联系。也称“交换说”

②能力原则:纳税人的税负水平要与其负税能力相联系,负税能力强者承受较重的负税,负税

能力弱者职能承受较轻税负。可从纳税人收入水平、拥有财产的多少、消费支出水平等方面衡量。两层含义:

A.横向公平——对负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应使其税收负担相同。排斥特权阶层、排斥税负分配

的区别对待。

B.纵向公平——对负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应使其税收负担不同。排斥税负分配上的绝对平均注

意,反对一切形式的人头税。通过累进税率、差异税率、减免税率、加成征收

等表达。

要全面实现税负公平原则,就应以纳税人收入多少这个最优标准为主,并兼顾财产标准、消费支出标准来确定税收种类和选择课税对象。

(2)税收的效率原则

....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效率的本质是资源配置问题。讲求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实际意义在于要使征税的额外负担最小。

帕累托效率——当社会的资源配置已到达这样一种状态:即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的更好(一个人福利的增加必以另一个人福利减少为代价),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最正确的。

②税收的行政效率

——即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比率。比值越小越好。

税收效率= 税收收入

税收成本= 税收收入

征收成本+ 奉行成本

㈢税收转嫁与归宿

6.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方式将所纳税款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实质是税负在各相关经济主体之间的再分配过程,也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标志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相脱离。

7.

8.

前传(顺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高应税商品或生产要素销售价格的方法,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购买者负担的一种转嫁方式。

(2)后转(逆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应税商品或生产要素购进价格的方法,转移给

商品或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转嫁方式。

(3)税收资本化(资本复原)——在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买方将其未来应纳的税款,

以压低购买价格的方法,事先一次扣除,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负担。

(4)散转——纳税人将其税收负担同时向前、向后进行转嫁。

(5)消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自身改善经营管理,

改良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开支来补偿其纳税损失。

9.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1)税收种类影响税负转嫁。

(2)商品供求相对弹性决定

..税负转嫁程度。

需求弹性供应弹性

(3)商品课税范围影响税负转嫁。

课税范围愈宽广愈普遍,税负转嫁则相对容易;消费者找不到价格不变的替代商品。

10.需求弹性和供应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1)需求弹性为零E d=0,商品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没有任何反应,税负转嫁极易实现,税收负担

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转嫁给购买者;

(2)供应弹性为零E s=0,生产者对价格的变动没有任何反应,税负会完全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而

由生产者承担;

(3)需求有完全弹性E d=1,税负则不能转嫁;

(4)供应有完全弹性E s=1,税负则可以全部转嫁出去。

综上,一般认为

1st. 需求弹性<供应弹性E d 供应弹性E >d E s ,税负不能转嫁或向后转嫁,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生产者或生产要素提供者身上。

11. 税收效应 (1) 收入效应——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减少方面的影响。 (2) 替代效应——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而以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取代另一种行为方式。

12. 现代优化商品税——商品税的纳税人是不同质的,其收入高低不等,需求弹性大小不同,即便是收入水平相同的人,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优化标准,政府课征商品税时也应考虑实行差异税率。

13. 在实现税收公平与效率目标时,所得税是实现税收公平目标的主要手段,因为所得税作为直接的对人的课税。 商品税在实现税收效率目标时可充当主要手段。

一. 债券——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银行和金融组织借款所发生的国家

债务。对国债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国债的债务人是一国的中央政府,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一般借款人种的企业、个人或其

他经济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债的债务人是唯一的

2. 通过国债形式筹集的是财政资金,

3. 国债是筹集财政自己的一种有偿形式

二. 国债与私债的区别

1. 举债目的不同

2. 信用基础不同

3. 存在期限不同

4. 债券的流动程度不同

三. 国债与国家信用

国债是国国家信用的一部分,属于国家收入信用;而国家信用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国家支出信用,那已不是国债的范畴。国债是国家信用关系的主体。

四. 国债与税收

1. 产生过程不同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2. 存在根据不同

3. 所组织的财政收入的性质与来源不同

4. 经济效应不尽相同

五. 国债与银行信用的主要区别:发行主体不同、发行目的不同、资金运动不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不

六. 国债特有的形式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七. 国债理论与学说国债理论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正统式国债理论【基本主张:

国家财政应力求收支平衡,防止赤字,反对国债发行】;一是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新兴国债理论【主要论点:国债无害而有意、国债是经济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国债具有生产性、国债不会赵成下一代人的负担、国债无需归还】

八. 国债种类

(一) 按发行地区划分,国债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二) 按归还期限划分,国债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国债本位划分,国债分为货

币国债和实物国债

(三) 按举债方式划分,国债可以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

(四) 按流通程度划分,国债可以分为上市国债和非上市国债

九. 国债的功能

(一) 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收支

(二) 筹集建设资金,推进经济建设

(三) 实行宏观调控,协调经济发展

(四) 调节货币流通,协调财政金融两大政策

十. 国债规模的指标

(一) 绝对规模指标

1. 国债累积余额

2. 当年国债发行数额

3. 国债还本付息额

(二) 相对规模指标

1. 国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国债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说明政府债务的负担程度。

国债负担率=(GDP)

)(当年国内市场总值或国债累积余额当年国债发行额×100% 2. 国债应债率——指某一时期有国民收入说平决定的购买国债数额的比例

国债应债率=(NI)

当年国民收入当年国债发行额×100% 3. 国债归还率——一国在某个时期归还国债本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反映着财政收入对国债

还本付息的保证程度

国债归还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

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100% 4. 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反映了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家财政支出

当年国债发行额×100% 5. 外债适度规模的有关指标

十一. 国债发行的价格;(一)平价发行 (二)溢价发行(三)折价发行

十二.国债还本方式:(一)到期一次清偿法(二)抽签轮次归还法(三)分期逐步归还法(四)市场购销归还法(五)以旧替新归还法/调换归还法

第十七章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1.从行为标准上讲,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主动调整财政分配过程和

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从操作意义上讲,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预定的社会经

济宏观目标,调整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既定分配模式。

2.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其财政政策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年度平衡预算。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财政政策的作用主体——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即国家,确切的说,是各级政府。【中央政府是财政政策最主要的作用主体,而地方政府仅仅扮演执行主体的角色】(二)财政政策的作用对象——指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

a.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这是财政政策最主要的作用领域。

b.社会经济结构形成过程。

c.收入分配领域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方式

1.直接传导

2.间接传导

(四)财政政策的作用工具——可用于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一系列财政分配手段,是财政政策的载体。

1.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变动状态及其相互配合方式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

2.主要有以下工具

a)国家预算——财政政策的综合表现形式

b)税收——不仅是重要的总量调节工具,更是最主要的结构调节工具。其特点是:

【1】调节范围的广泛性【2】作用形式的权威性和标准性【3】手段多样性【4】

作用目标多级性

c)财政投资——特点:【1】由国家直接控制,最能表达政府投资的意图【2】方向

的选择主要服从于“高级盈利原则”,直接根据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不

是具体项目的盈利水平,不完全听命于市场机制。

d)财政消费——制国家预算形成的消费基金。是实现国家消费政策的重要手段。

e)财政补贴——国家为了谋中特定需要,给与某些社会主体的无偿补助

f)财政信用——国家采用有偿方式分配财政资金的行为,包括财政收入信用〔主要

是国债〕和支出信用两个方面

g)折旧——这就越大,应缴税金就越少

(五)财政政策的作用目标

1.经济稳定增长目标〔最主要目标〕

2.资源高效使用目标

3.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目标

三.财政政策类型

(一)总量性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分配变量,作用于社会总供应和总需求,是社会总供求保持和恢复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如下形式:

a)扩张型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诸要素的变动,是社会总需求规模增加的财政政策。实

施背景是社会需求萎缩,市场物价低迷,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攀升。一般表达为财政赤

字增加或财政结余大幅度减少。内容:【1】减税【2】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b)紧缩型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诸要素的变动,引起社会需求规模减小的财政政策。实

施背景:社会需求膨胀,市场物价高涨。实施手段:【1】增加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

入,可通过开辟新税源和强化税征收管理来实现【2】减少财政支出,包括投资性支出和

消费性支出。

c)中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规模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抑制

效应而要保持中性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是汇总供求大体均衡,经济运行协调稳定。

(二)结构性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分配变量;引起经济结构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对关系的变动,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财政政策。作用根据是,财政分配是影响经济主体的发

展能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有如下内容:

a)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分配变量,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能力和发展

动力,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作用点是部门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

b)分配机构调解政策

c)消费结构调节政策

d)社会经济结构调节政策

(三)社会性财政政策

a)财政分配可以调节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非经济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

b)财政分配也可以调节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四)自动反应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四.货币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调整货币金融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

六.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投资

(二)调整税收政策

(三)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和社会负担

(四)调整分配政策,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五)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七.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有效的扩大了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

(二)优化了经济结构,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科教兴说战略

(四)粗极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十八章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一)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制度。

(二)广义的财政体制不仅涉及国家各级政府间的财政的分配关系,还是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财政分配关系。其中关于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处理是他的核心。

(三)狭义的财政体制亦称预算管理体制,则仅指财政体制的核心部分,及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处理问题。因此,狭义的财政体制可以表述为:国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

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及财政资金的管理权和支配权的根本制度。

(四)预算体制的实质是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

(五)与政权相对应,我国的国家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机组成。

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一般包括

1.财力分配比例

2.财政收支范围

3.分配方法的适用期限

4.各级财政收支之间的联系方式

以上四点是一种特定预算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也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或调整的主要着眼点。

三.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1.国家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只靠中央政权机构无法全面履行国家的全部责任,需要构建一个有多级政府组成的政权构架,并将国家权力在它们之间进行分解,明确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和权限,由各级政府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履行政府职责,各级政府履行职能必须要相应的财力作保证,因此,多级政府组成的政权结构框架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多级财政体制。

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因其受益范围大小可划分为全国性公共产

品、地方性公共产品两个层次】

从公共产品攻击的有效性分析公共产品层次划分的必要性

1.当全国性公共产品有地方政府提供时会出现效率损失

2.当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时,应有的经济效率也难以保障。

3.财政职能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有地方财政来履行

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有中央财政来履行

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有中央财政来履行

四.试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于1994年初步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层次,确定不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

1.支出范围确实定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确定相依的财政支出范围

2.收入的划分

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形影的设立中央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机构。

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为保持原有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到达改革目标,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逐步过渡至标

准化。

(四)基本成效

1.分税制体制以事权划分为依据,税种划分收入得分税制体制,标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

财政分配关系,

2.地方各级政府理财思路明显转变,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3.促进了财政总体财力和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

(五)存在的缺陷

1.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级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标准

2.收入划分尚需进一步完善

3.省以下分税制基本没建立起来

4.转移支付制度不尽科学和标准

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既包括纵向转移支付,也包括横

向的转移支付。纵向转移〔中国〕,横向转移〔德国〕

六.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根据特定的目标要求,将本级财政资金无偿拨付给下级政府使用的形式

题型

填空

1.古典经济学家人物亚当·斯密被认为是财政学的鼻祖

2.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财政分配制度主要是累进课税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

3.当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时,财政支出执行国民税收分配的功能较强

4.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主要表达在投资乘数与加速原理中

5.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确定经费补助范围的首要原则是社会共同需要原则

6.各国的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两类

7.国家在转让财产使用权时收取财政收入称为租金收入

8.按税收采用的税率不同,税收分为比例税、累进税、定额税

9.我国于1994年初步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系

10.通过财政分配诸多要素的变动,引起社会需求规模减少的财政政策的类型是紧缩型财政政策

11.我们把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性的物品称为混合物品

12.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

13.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投资管理体制

14.依据筹资方式不同,养老保险可分为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

15.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

16.根据税收转嫁分支法,对财产和所得进行课征的税种被称为直接税

17.债务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有偿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财政范畴

18.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

19.国家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纯收入分配

20.对于非经营性单位,财政支出的形式,应采用无偿拨款

21.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财政用于相关农林部门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

究补助费

2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两大类

23.税收公平的准则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24.我国现行资源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使用国有资源产生的级差收入

25.商品课税范围越广泛越普遍,则转嫁越容易

26.前转是税负转嫁最基本的形式

27.在国家财政体系中,中央财政居主导地位

28.市场缺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条件性的市场缺陷,另一种是原生性的市场缺陷

29.公共财政和计划财政本质区别是二者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30.当购买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时,财政支出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较强

31.财政购买性支出可分为政府投资性支出和社会消费性支出

32.一定时期财政收入的总量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财政收入集中率

33.我国目前已经建立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进行划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两类

35.税收转嫁的标志是纳税人与赋税人

36.西方国债的两大流派,一是古典学派,另一是“凯恩斯学派”

37.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

38.与贫困指数相比,评价收入分配结构更为科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39.根据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同,我们将生产不同性质产品的企业单位与国家财政关系分

类为全额保障型、部分保障型、和不予保障型

40.财政支出规模反应一国政府一定时期中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41.美国学者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42.国有经营分为两种形式,即租赁经营和特许经营

43.与疾病保险相联系的是有些国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44.国债发行价格分为平价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

45.古典思想学派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年度平衡预算

46.以国家政权层次来看,财政政策的作用主体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组成

单项选择

1.国家基本财政计划是指:国家预算

2.洛伦茨曲线中绝对平均线的夹角度数是:45°

3.根据财政职能层次行理论,经济稳定职能主要有以下财政级次来实施:中央政府

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表达在:对“外部性”的校正

5.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来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6.以下中不属于行政管理:国防支出

7.关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社会保险具有自愿性

8.税收纵向公平原则是指:负担能力不同的纳税人税负不同

9.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的标准是:征税依据

10.以下财政政策中,既属于重要的总量调节工具,更是最主要的结构调节工具:税收

11.当社会总需求严重超出社会总供应,通货膨胀势头正猛,经济过热,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搭配模式:“双紧”模式

12.财政分配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降低基尼系数

13.之所以在消费公共物品时会出现“免费搭车者”,是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14.农民直接为国家上缴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为:农业税

15.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时,排列方案优劣次序的依据是:成本-效益率

16.社会救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性税收

17.为当期的养老保险缴款支付样来劲的筹资方式称为:现收现付制

18.农业财政政策中,属于直接财政政策的内容是:农业税收政策

19.目前,我国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税收

20.属于间接税的税种是:消费税

21.反映国债依存度指标的是: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100%

22.财政产生的根本条件或经济条件是: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3.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是:“经济人”的存在

24.商业保险之外,国家之所以还要推行强制的社会保险的根本原因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财务管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大财务决策的管理主体是( A )。 A.出资者 B.经营者 C.财务经理 D.财务会计人员 2.企业同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反映的是( C )。 A.纳税关系 B.债权债务关系 C.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 D.投资与受资关系 3.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其中资金的运用及收回又称为( B )。 A.筹资 B.投资 C.资本运营 D.分配 4.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表达是( C )。 A.利润最大化 B.每股利润最大化 C.企业价值最大化 D.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5.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可细分为( B )。 A.产值最大化目标和利润最大化目标 B.主导目标和辅助目标 C.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D.筹资目标和投资目标

6.下列不属于处理管理者与所有者冲突及协调的机制的是(D )。 A.解聘 B.接收 C.经理人市场和竞争 D.出售 7.将1000元钱存入银行,利息率为10%,计算3年后的终值应采用( A )。 A.复利终值系数 B.复利现值系数 C.年金终值系数 D.年金现值系数 8.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报酬率是( A )。 A.货币时间价值率 B.债券利率 C.股票利率 D.贷款利率 9.某企业按年利率12%从银行借入款项100万元,银行要求企业按贷款额的15%保持补偿性余额,该项贷款的实际利率为( B )。 A.12% B.14.2% C.10.43% D.13.80% 10.下列权利中,不属于普通股股东权利的是( D )。 A.公司管理权 B.分享盈利权 C.优先认股权 D.优先分享剩余财产权 11.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大小与( D )。 A.折扣百分比的大小呈反向变化 B.信用期的长短呈同向变化

中级会计期末计算题复习资料

计算题 1某工业公司将一张180天到期,年利率为8%的票据计10000元,向银行申请贴现(不附追索权)。该票据的出票日是6月1日,申请贴现日是8月30日,银行年贴现率为9%,其计算及会计分录如下。 1.计算 (1)票据到期值=票面额×(1+利率×票据时间)=10000×(1+8%×180天/360天)= 10400(元) (2)贴现天数=8月30日至11月28日=90(天) (3)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时间= 10400×9%×90天/360天= 234(元)(4)贴现所得=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10400-234=10166(元) (5)利息收入或支出=票据贴现所得-票面额=10166-10000=166(元) 不附追索权时: 8月30日贴现时: 借:银行存款10166 贷:应收票据10000 财务费用——利息166 附追索权时 (1)8月30日贴现时: 借:银行存款10166 贷:短期借款10000 财务费用——利息166 (2)11月28日票据到期,当出票人向银行兑付票据和利息时,会计分录如下:借:短期借款10000 贷:应收票据10000 (3)11月28日票据到期,如出票人未能按期支付票据的本金和利息,拖欠债务,则企业应承担这笔或有负债,以银行存款偿付给贴现银行。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借款10000 其他应收款——××单位400 贷:银行存款10400 同时将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账户: 借:应收账款——××单位10000 贷:应收票据10000 2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材料5 000公斤,每公斤单价10元,所需支付的款项总额50 000元。按照合同规定向乙公司预付货款的50%,验收货物后补付其余款项,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预付50%的货款时: 借:预付账款——乙公司25 000 贷:银行存款25 000 (2)收到乙公司发来的5000公司材料,验收无误,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货款为50 000元,增值税额为8 500元。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补付款项所欠33 500元,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50 000

2013春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广州电大课程责任教师陈海明 导言 一、配伍题 ( A )生产力 ( B )生产关系 A、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构成( C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 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 A、产品归谁所有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 A、人们不能认识它 B、人们不能利用它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社会生产 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生产资料 D、生产力 6.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D )。 A、研究生产力 B、研究社会形态 C、研究人们之间的关系 D、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三、多项选择题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 DE )。 A、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 B、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 C、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 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E、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 )。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 E、生产方式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4.经济规律的类型有(BCD )。 A、社会化大生产规律 B、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 C、几个社会所共有的规律 D、某一社会所特有的规律 E、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四、判断正误题 1.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对) 2.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 3.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对) 4.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对)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错)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错)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错) 8.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对) 9.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错) 10.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错) 第一章 配伍题 ( D )使用价值( B )价值 ( C )通货膨胀( A )通货紧缩 A、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B、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C、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D、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A)。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宏观经济学期末练习习题复习资料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标及其衡量 国民(内)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国民生产净值政府转移支付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CPI 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名义GDP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 二、判断题 1、GNP被定义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 的一部分。 3、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4、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DP中。 5、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6、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7、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DP 中。 8、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三、选择题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不应包括的项目有: A 居民消费支出 B 政府转移支付

C 政府购买 D 企业投资 2、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NNP B.NI C.PI D.DPI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 A 国民收入决定及增长分析 B 收入与通货膨胀分析 C 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D 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下列产品中计入当年GDP的有 A 纺纱厂购入的棉花 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 C 家务劳动 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 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 间接税 B 折旧 C 直接税 D 净出口 6、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 GDP=C+I+G+(X-M) B GDP=C+S+G+(X-M) C GDP=C+I+T+(X-M) D GDP=C+S+T+(M-X) 7、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 A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B 居民购买粮食

2022年电大专科财政与金融农期末复习资料

2022年电大专科财政与金融农期末复习资料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4.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5.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7.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8.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9.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的费用的资金。 10.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1.行政管理支出:是指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2.国防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3.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4.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5.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16.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各类银行及其各级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划分的规定。 1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和指示器。 18.保险: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一方面,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另一方面,保险是一种因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19.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也包括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1.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综合练习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注意】本套资料题后的页码为主教材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B)。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D)。 A.社会总产品 B.物化劳动 C.必要劳动产品 D.剩余产品 3.美国经济学家定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就业率达到(B)。 A.95% B.96% C.97% D.100% 4.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B)。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C.企业发行股票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5.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建设性支出和非建设性支出,是按(B)进行的分类。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 6.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按(C.)进行的分类。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有无补偿 D.具体用途 7.转移性支出主要的作用是促进(C.)。 A.资源有效配置 B.收入平均分配 C.经济稳定 D.经济增长 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 A.社会救济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公平 9.经济学家用来说明不同等级人口收入状况的图形是(A)。 A.洛伦兹曲线 B.拉弗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无差异曲线 10.财政补贴属于(B)。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投资性支出 11.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或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或实物,是一种(A)。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抚恤 D.商业保险 12.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A)。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13.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财政资金是(C.)。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计算题

财务管理期末计算题 1.A企业是我省知名的三七生产企业,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以扩大市场份额,现决定筹集资金12000万元用于新销售渠道的建设,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不考虑筹资费用。有关资料如下: (1)向银行借款5000万元,期限三年,借款年利率8%; (2)新发行普通股500万股,发行价每股10元,支付各项发行费用合计250万元,预计首期每股股利1元,股利增长率为5%。 (3)其余资金通过留存收益取得。 要求: (1)计算个别资本成本; (2)计算综合资本成本。 2.假设某企业为了升级改造物流、配送和售后系统,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充产品品类,计划筹集资金10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有关资料如下: (1)向银行借款200万元,期限三年,借款年利率4%,手续费率1%; (2)按平价发行债券500万元,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9%,期限为5年,每年付息一次,筹资费率为3%; (3)发行普通股20万股,每股10元,第一期每股股利1.2元,预计股利增长率为8%,筹资费率为6%; (4)其余所需资金通过留存收益取得。 要求: (1)计算债务资本成本; (2)计算股权资本成本; (3)计算平均资本成本。

3.某公司于2018年1月1日发行债券,其面额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8%,期限5年,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假定某投资者拟在2019年1月1日购买该债券,分别计算市场利率为8%、10%时该债券的价值并决策当债券的价格为多少时可以进行投资? 4.C公司在2020年1月1日发行了面值为2000元,票面利率为6%的5年期债券,每年的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还本。请分别计算在2020年1月1日当市场利率为8%和6%时,该债券的发行价格。 5.小王欲将2020年所获年终奖进行股票投资,意向在A、B两支股票中选择一支,两支股票的相关资料如下: (1)A股票上期发放的现金股利为每股0.6元,预计A股票的股利将固定不变;(2)B股票上期发放的现金股利为每股0.4元,预计B股票的股利将以2%的固定增长率增长。 要求: (1)假定投资于两只股票的必要报酬率均为10%,分别计算两只股票的价值;(2)两只股票目前市价分别是5元、8元,请帮小王做出投资决策并说明理由。 6.某企业是本市一家豆制品生产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10000万元,变动成本

【个人】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关键字】个人 公共财政学复习(2011上) Chap 1 判断说明题(首先指出以下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必须对有下划线的词汇进行简要解释): 1、政府有机论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对 政府有机论:社会被看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有机体的一部分,而政府可看作是该有机体的心脏一个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样,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社会凌驾于个人至上,所以。。。。。2、政府机械论信奉职能非常有限的政府。错 政府机械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个人,而非群体。政府是公众为了更好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 作为受托人的政府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政府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反,它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个人目标而认为创立的东西。 3、公共部门的雇员数量是衡量政府规模的很好指标。。错。 根据政府所雇用的工作人员的数量来推断政府规模肯热闹过会使人误入歧途。如果一个国家,少量公务员就可以做出所有的决策,那么这样就低估了政府的重要性。同样,不难想象另一种情况,工作人员数量虽然很大,但公共部门确很薄弱。虽然了解公共部门的雇员数量是有好处的,但这并不是核心问题——社会资源由政府控制的程度。 Chap 6 判断说明题: 1、林达尔模型表明,利用全体一致通过规则决定共用品的最优数量是不可能的。错 林达尔模型是为了理解林达尔的程序而建立起的模型。,原则上,如果用投票来决定是否提供有效数量的共用品,那么,只要有一个适当的税制为其筹资,全体选民就会达成一致意见。林达尔模型表明,存在着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共用品数量。但比较难实现。 2、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经选举产生的官员会按照中位选民的意愿行事。对 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一半选民想要的共用品比中位选民多,一半选民想要的共用品比中位选民少。中位选民定理表明,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当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偏好时,多数票规则会产生一个稳定的结果,所选出的结果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因此,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经选举产生的官员会按照中位选民的意愿行事。 3、互投赞成票并不一定是坏事。对 是可使人们进行投票交易,从而表达他们对不同方案的偏好程度。互投赞成票容易做成投票结果的不真实,但可以使共用品的有效提供;这种投票交易在表露偏好强度和建立稳定均衡方面具有潜力;投票交易所隐含的妥协,是民主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互投赞成票并不一定是坏事。 4、寻租理论认为利益集团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利益。错 利益集团: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基于共同得力仪要求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寻租理论表明私人寻租者形成集团,影响政府活动,寻租理论表明私人寻租者形成集团,影响政府活动,它表明人们如何操纵政治制度,使收入再分配有利于自己。而利益集团更会利用这种寻租行为,即利用政府获取比正常收益高的收益,把收入再分配给他们自己。因此说,利益集团的目标并不是使社会利益最大化,而是获取自身利益,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财务管理学第七版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 1.某公司需用一台设备,买价为9000元,可用8年。如果租用,则每年年初需付租金1500元。假设利率为8%。要求:试决定企业应租用还是购买该设备。 解:用先付年金现值计算公式计算8年租金的现值得: V0 = A×PVIFA i,n×(1 + i)= 1500×PVIFA8%,8×(1 + 8%) = 1500×5.747×(1 + 8%)= 9310.14(元) 因为设备租金的现值大于设备的买价,所以企业应该购买该设备 2.某企业全部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建一个工程项目,总投资额为5000万元,假设银行借款利率为16%。该工程当年建成投产。 要求:(1)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分8年等额归还银行借款,每年年末应还多少? (2)若该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获净利1500万元,全部用来归还借款的本息,需多少年才能还清? 解:(1)查PVIFA表得:PVIFA16%,8 = 4.344。由PVA n= A·PVIFA i,n得: A =PVA n/PVIFA i,n = 1151.01(万元) 所以,每年应该还1151.01万元。 (2)由PVA n= A·PVIFA i,n得:PVIFA i,n =PVA n/A 则PVIFA16%,n = 3.333 查PVIFA表得:PVIFA16%,5 = 3.274,PVIFA16%,6 = 3.685,利用插值法: 年数年金现值系数 5 3.274 n 3.333 6 3.685 由以上计算,解得:n = 5.14(年) 所以,需要5.14年才能还清贷款。

3.银风汽车销售公司针对售价为25万元的A款汽车提供两种促销方案。a方案为延期付款业务,消费者付现款10万元,余款两年后付清。b方案为商业折扣,银风汽车销售公司为全款付现的客户提供3%的商业折扣。假设利率为10%,消费者选择哪种方案购买更为合算? 解:方案a的现值P=10+15*(p/f,10%,2)=10+15/((10+10%)^2)=22.40万元 方案b的现值=25*(1-3%)=24.25万元 因为方案a现值<方案b现值,所以,选择a方案更合算 4.李东今年20岁,距离退休还有30年。为使自己在退休后仍然享有现在的生活水平,李东认为退休当年年末他必须攒够至少70万元存款。假设利率为10%,为达此目标,从现在起的每年年末李东需要存多少钱 解:根据终止与年金关系F=A*(f/a,i,n)可知,A=70/(f/a,10%,30), 其中(f/a,10%,30%)可查年金终值系数。 5.张平于1月1日从银行贷款10万元,合同约定4年还清,每年年末等额付款 要求:假设年利率8%,计算每年年末分期付款额; 解: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P=A×(P/A,i,n) 已知现值P=100000元、i=8%、n=4年,求普通年金A: A=100000÷(P/A,8%,4)=100000÷3.3121=30192.33元 即每年年末分期付款30192.33 6.某项永久性债券,每年年末均可获得利息收入20000.债券现值为250000;则该债券的年利率为多少? 解:P=A/i i=20000/250000=8% 7.东方公司投资了一个新项目,项目投产每年年末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如表2-19所示,折现率为10%,求这现金流入量的现值。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选择: 1.财政产生的直接条件: 财政产生的根本条件(经济条件):、 2.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建于。财政学鼻祖——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 3.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是 4.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是。 5.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 6.价格机制的力量源泉是 7.公共物品在根本特征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和的特征 8.根据产生原因不同对公共物品的分类::不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由国家直接规定的公共物品。如:;:同时具有公共物品的所有特性,任何社会都要免费提供的物品。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社会公正。 9.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的四个构成要素:⑴⑵⑶⑷ 其中与公共物品有关的组合方式是:, 10.广义公平有三个含义:、和。是公平的狭义概念。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⑴--。⑵--洛伦茨曲线中描述的收入分配状况的集中反映。警戒线:。 其中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是 1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该职能的作用效果(目的)主要体现在。 12.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完善的终极目标。 13.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基础)。 14.行政单位为履行正常职能所需的正常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 15.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有三种:⑴,事业产品属比如义务教育,基础性科学研究等。⑵,事业产品属,比如高等教育等。⑶,事业产品属,比如一般性图书、报刊等。 16.个人收入财政地位的未来走向主要受如下五个因素影响:⑴⑵⑶⑷⑸ 17.财政支出的原则:财政支出的:包括、、三原则;财政支出的:包括、、 18. 实行政府采购,变博弈为博弈。 19.政府采购的原则:、、、。 20.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相比较,存在的的特殊性:第一、 第二、;第三。 21. :适用于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其效益。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经济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最终版

经济法期末复习 一、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发同属于经济法。这个经济法体系中,宏观调控法是与市场规制法并列的部门法。它们分别调控的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关系,但同属于经济法说调整的调制关系。 (2)宏观调控关系与市场规制关系之间在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并不排除他们在客观表现上的密切联系。宏观调控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分别发生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而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基于上述密切联系,在针对经济运行研究、拟定经济发展对策时,往往需要同时从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发等多个方面思考。 (1)调控法定原则。调控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进入市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并受宏观调控发实体性、程序性规范的约束。 (2)调控绩效原则。调控绩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以提高经济运行的宏观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目标。 (3)调控公平原则。调控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增进经济资源配置在地区、产业和国民分配上的公平。 (4)调控适度原则。调控适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法律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的范围内,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当以量化的、最佳的效率和公平状态为目标,统筹宏观经济运行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兼顾宏观调控的各项目标,准确、有效地运用各种相关的宏观调控手段,努力实现宏观调控综合效果的最优化。 二、财税法 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算体系是指通过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预算管理职权、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方式处理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法律制度。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市、县、县五级预算。 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集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期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本级预算。各部门预算则是由本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故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会计复习资料

会计复习资料 一、选择 1.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2. 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分期计量假设 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 4. 流动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 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5. 所有者权益的种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6. 会计等式: 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增加其增加;利润减少其减少 ②利润=收入-费用 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7. 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8. 账簿的分类:课本148页 9. 资产负债表:课本218页 10.本项目应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二、简答 1. 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帐项调整、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 会计要素 概念:会计要素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概括性描述和界定;是根据会计对象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3. 会计科目 概念:会计科目是指在会计要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管理要求对会计对象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 分类: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4.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三、业务处理 E4-1 1某科学家以发明专利发起设立一家领先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估价200万元借:无形资产—专利权2000000 贷:实收资本—个人资本2000000 2当地政府以科技园区的一栋厂房投资入股;厂房估价350万 借:固定资产—厂房3500000 贷:实收资本—国家资本3500000

财务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将资产分类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两大类的根据是() A.占用期限 B.价值转移 C.占用形态 D.变现速度 2.以下不属于负债比率的是() A.产权比率 B.资产负债率 C.应收账款周转率 D.利息周转倍数 3.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某一对象而发生的耗费是指下列哪一项() A.费用 B.成本 C.耗费 D.制造费用 4.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现金流量表》规定,“支付的利息”项目归属于() A.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B.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C.经营活动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D.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5.与企业资产结构相关的风险是() A.财务风险 B.业务风险 C.收益风险 D.经营风险 6.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一种,它是指经济活动中的有关财务活动包括()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特征的反 映。 A.经营活动 B.投资活动 C.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D.筹资活动 7.下列哪一项目属于留存收益的内容() A.资本公积 B.实收资本 C.盈余公积 D.本年利润

8.息税前利润是() A.营业利润 B.利润总额与利息费用之和 C.利润总额减所得税 D.主营业务利润与利息费用之和 9.企业总资产中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各占的比重或比例关系称为() A.变现速度结构 B.占用期限结构 C.占用形态结构 D.价值转移结构 10.在财务分析中,企业所有者最可能关注() A.偿债能力指标 B.获利能力指标 C.成本费用指标 D.以上都不是 11.所有者权益包括() A.本年利润 B.实收资本 C.存货 D.支票 12.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 )和会计报告说明书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 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过去运营过程中的得失,并预测企业财务能力的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能力提供重要的分析信息。 A.统计资料 B.成本资料 C.财务会计数据 D.文字说明 13.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属于下列哪项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A.经营活动 B.投资活动 C.筹资活动 D.以上都不是 14.按一定期间进行归集的耗费,不计入成本的是() A.产品成本 B.对象成本 C.期间成本 D.期间费用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高级财务会计期末(B)试卷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高级财务会计期末(B)试卷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是()。 A.母公司 B.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C.总公司 D.总公司和分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2、A公司是B公司的母公司,在20x7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A公司 的存货为1100万元,B公司则是900万元。当年9月12日A公司向 B公司销售商品,售价为80万元,商品成本为60万元,乙公司当年 售出了其中的40%,则合并后的存货项目的金额为()万元。 A.2000 B.1980 C.1988 D.1992 3、甲公司以一台固定资产和一项专利权作为对价取得同一集团内乙 公司100%的股权。固定资产原价1 000万元、累计折旧400万元的 设备;专利权的原价为600万元、累计摊销为150万元。合并日乙公 司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 300万元,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的长期 股权投资时,确认的资本公积为( A )。 A.贷记250万元 B.借记250万元C.不产生资本公积 D.贷记300 万元 4、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重组协议中附有或有 收益的,债权人应将或有收益() A、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

B、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 C、计入当期损益 D、不作账务处理 5、企业合并包括() A.吸收合并、买卖合并和控股合并 B.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 C.吸收合并和兼并 D.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 6、以多次交换实现企业合并的交易,其合并成本应该是() A.购买日的历史成本 B.购买日支付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C.购买日支付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 D.每一购买日单项交易成本之和 7、黄河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换入长江公司一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黄河公司该批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为630万元,公允价值为700万元,两家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长江公司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为6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为100万元( 借方 ),公允价值为750万元,长江公司支付补价69万元。假定不考虑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黄河公司换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为()。 A.631万元 B.750万元 C.700万元 D.699万元 8、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由于上年环账准备抵销而应调整未分配利润—年初的金额为()。 A、上年度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数额 B、本年度应收账款计提

金融学精编第3版本期末复习总结资料.doc

一、名词解释 1、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2、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3、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4、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5、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6、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袄的政策行为. 7、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8、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9、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0、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11、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12、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1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休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14、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15、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16、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8、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展的一些提供服务、旨在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承兑业务、保管业务等,以后又发展了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19、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20、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投融资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将利率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及其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22、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23、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也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24、资本充足率:是指由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它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志,银行在开展业务时要受自有资本的制约,不能脱离自有资本而任意扩大业务。 25、提现率:在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中,存款客户总会提取一些现金,从而使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这就是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即提现率。提现率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之一。 26、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制度、业务和组织机构创新。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LT

10.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有(ABCD)。A.政府采购政策 B.政府采购法规 C.政府采购程序 D.政府采购管理 E.政府采购特点1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E)。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国家安全支出 D.司法检查支出 E.外交支出 12.国家可以利用(CDE)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 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 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E.减免农业税 13.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D.社会优抚 E.社会分配 14.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补贴可分为(AB)。A.生产补贴 B.生活补贴 C.现金补贴 D.实物补贴 E.财政贴息 1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一类是刚性的,下列中属于刚性因素的有(ACDE)。A.国防费支出 B.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警察部队支出 E.教育费支出 16.分税制包括(ABCE)等多方面内容。A.分税 B.分权 C.分征 D.利润分成 E.分管 17.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可概括为(ACE)。A.盈利性原则 B.行政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政策性原则 E.流动性原则 18.金融市场的功能有(ABDE)。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管理资金 D.降低风险 E.宏观调换 19.财政是个(ACD)范畴。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分配 E.文化 20.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BCDE)几个方面。A.企业税后留利 B.国家预算资金 C.预算盈余 D.发行新债收入 E.偿债基金21.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ACE)。A.累进的公司(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 D.消费税 E.有明确条件规定的个人的转移支付 22.保险的职能有(ACE)。A.分散危险 B.组织收入 C.组织经济补偿 D.安排支出 E.融通资金 23.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有(ABCDE)。A.需求拉上论 B.成本推动论 C.菲利普斯曲线论 D.结构失调论 E.国际传导论 24.财政具有(ACE)职能。A.资源配置 B.经济核算 C.收入分配 D.储藏 E.经济稳定 25.税收三要素是指(ABC)。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附加和减免 E.违章处理 26.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BD)。A.税率水平 B.平均利润率 C.企业管理水平 D.借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对比状况 E.固定资产使用率 27.国际租赁包括(ABCDE)。A.金融租赁 B.经营租赁 C.维修租赁 D.衡平租赁 E.回租租赁和综合性租赁 五、判断并改错 1.财政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错。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险的核心内容。 错。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3.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让渡。 错。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4.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错。存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5.信托的基本职能是信用服务。 错。信托的基本职能是财务管理。 6.财政是国家凭借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错。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7.财政补贴的主体是企业。 错。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 8.信用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错。信用的基本职能是资金再分配的职能。 9.商业银行存款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错。流通中货币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0.降低风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错。融通资金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11.财政在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中属于流通环节。 错。财政在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中属于分配环节。 12.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纳税人。 错。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征税对象。 13.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错。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4.利率灵敏性率大于1,市场利率上升,银行收益减少;市场利率下跌,银行收益增加。 错。利率灵敏率小于1,市场利率上升,银行收益减少;市场利率下跌,银行收益增加。 15.掉期交易一般是为了投机牟利。 错。掉期交易一般是为了轧平头寸。 16.奴隶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错。封建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17.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能够自动出现。 错。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出现,因为就业和物价的整体水平是由总需求水平确定的,并与当时的生产能力有关。18.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中M所占比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错。劳动生率的高低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9.定额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错。定额税率是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20.起征点就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错。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1.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随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 错。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依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随时变动。 22.国债不存在社会负担问题。 错。国债的负担存在三个方面:一、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二、政府,即债务负担;三、纳税人的负担。 23.所谓量入为出,就是用支出制约收入。 错。所谓量入为出,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4.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错。转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没有获得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 25.业务费属于人员经费支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