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调

曾碧金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标准》第一次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并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置于同等地位、组成四大学习领域。与传统课程相比较,新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诸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要求教师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尤其是在全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情况如何?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知和态度怎样?《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教法等是否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深入?这些问题都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要关注的。

二、调查的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问卷的内容包括有22个选择题,其中2个排序题。

本问卷旨在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情况,了解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问卷的题项从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及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进行设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类统计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4份,收回52份,有效45份,问卷的问收情况良好,有效率较高。

首先对问卷进行定量统计,再与定性等级评分相结合,对教师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五级评分标准是:A等级[l.00一1.49)为反对,B等级[1.50一2.49)为比较反对,C等级[2.50一3.49)为中立,D等级[3.50一4.49)为比较赞同,E 等级[4.50一5.00)为赞同。

表1

由表1可知,总体而言,教师对《标准》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持比较认同态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比较符合《标准》要求。

(一)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

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包括:教师对设置该内容必要性的认

识、对该内容设置目的的认识和该内容的教育价值的认识。问卷的第1、3、6、9、12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教师在这五道题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在“价值认识”题项上,近85.71%教师的平均得分等级评定为“比较赞同”。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认识与《标准》要求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第6题“我认为,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接受调查的35教师中,有34位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占调查总人数的97.14%。可见,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

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包括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和对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问卷的第2、5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第8、10题反映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

教师在这四道题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30位,占调查总人数的85.71%。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实质的认识符合《标准》的理念,对教材编写的相应内容持比较赞同的态度。

具体来看,第5题“我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是一些能够运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解决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100%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第8题“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时,我通常采用教材编写的内容”,有24位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但第10题“教材中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仅有16位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还不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可见,教材是教师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直接依据,但部分教师对教材关于这一版块内容的编写并不十分满意。教师不满意教材上内容的编写,却仍采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表明教师基本上没有自主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题材的经历。

(三)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

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包括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认识、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教学媒体诸方面的认识。问

卷的第4、7、11、13、15、17、19、20题反映教师对这方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方式认识”题项上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可知,在“教学方式认识”题项上,有82.86%的教师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为D或E。可见,大部分教师对《标准》中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理念和要求持比较赞同的态度。

具体来看,有22位教师“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占总调查总人数的62.86%;有31位教师“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占调查总人数的88.57%;有25位教师“比较赞同”或“赞同”学生能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材料或工具,占调查总人数的71.42%;第20题“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我会经常使用多媒体”,有近65.71%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这表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也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课前,大部分教师都能作好相关材料或工具的准备。但是,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是不充分的。

(四)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

教师问卷的第14、16、18、21、22题反映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教师在“评价认识”题项上的平均得分的等级评定情况统计如下表5所示:

表5

由表5可知,选择题第14、16、18题分别有28人、28人和23人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第21题关于教学关注排序题,近92.49%的教师将“学生的合作交流”放在前列。可见,绝人多数教师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重要地位,符合《标准》的要求。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是:

1.教师比较赞同《标准》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基本符合《标准》的要求。“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

2.教材配套资源,如教具、学具、光盘课件不齐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的很大的困难,部分老师虽然知道《标准》的要求,但有心无力。

3.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却未能很好地体现《标准》中关于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要求,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

4.教师对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缺乏指向性。教师并没有效地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往往忽视了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如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无法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思考

虽然“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绝人多数的学校和教师能保证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的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教育专家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不够,目前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结合教学实践。

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但收效常常不太令人满意,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系,但同时也给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

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充分,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缺乏先导性的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可借鉴的间接经验又不多,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教材配套参考资料对教师的指导作用甚微,教材的配套资源网建设的不完善。

有鉴于上述原因,为促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深入实施,当前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完善教材及配套资源库的建设,搭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实践与综合应用”及参考书的完善、相关资源库的建设,应当成为教材修订的一个努力方向。

第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应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基础上,加大对数学教师学科知识和教材内容培训的深度和力度,以增强教师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执教“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教育专家注重“实践与综合应用”宏观层面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微观层面教学实践的研究。教育专家还应当为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的桥梁发挥作用。

本文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分析。但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只能粗略地去认识某些问题,很多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触及,如: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怎样提高教师教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合作交流的质量?

未知的问题很多很多,也正是这些未知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攀登、去探究。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解决一些未知,并引出更多的未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云鹏,张贵新,孙晓天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朝晖.数学教育的理论·问题·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黄埔区新港小学学科编辑管颖芳)

-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张丹北京教育学院 刘延革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学院 李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如几何、代数、三角)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条件未必可丁可卯,线索未必清晰可见,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案例:《标准》中的例 44 象征性长跑。 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某小学决定组织“迎接圣火、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天安门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 ( 2 )如果一个人每天跑一个“马拉松”,要几天能完成这项长跑?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甘肃省民乐县丰乐乡白庙中心小学王菊花摘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必拘泥于仅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可以把学习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累积起来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科整合经历实践活动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在新一轮课改中备受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老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帮助大家澄清认识,增进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了解。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特点 1、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整合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综合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构成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淡化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为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所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必拘泥于仅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可以把学习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累积起来的综合素质。 2、重视实践过程,强调亲身的经历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几种几何图形之后,教材设计了《商标图案中的数学》这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将整个活动分为三步: 第一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观察,和朋友、家人讨论,查阅图书,上网搜索收集一些运用数学图案设计的著名商标图案。 第二步:整理材料,分析整合信息。让学生从开始收集的商标中挑选出运用数学图

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猜猜头发有几根? 课题:猜猜头发有几根? 课型:数学综合实践课 教学目标: 1.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得头发的数量。 2.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数据的取舍,并会较准确地估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团队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概括、推理等能力。 教学难点:测量头皮面积、数出1平方厘米头发根数。 学具准备:直尺或三角尺 教学内容: 一、故事引入: 因为阿凡提实在太聪明了,把皇帝的风头都给抢光了,皇帝就刁难他:“爱卿呀,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啊?”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分明是坑人嘛。大家都为阿凡提捏了把汗,没想到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我的陛下,天上的星星跟您的头发一样多。您的头发有多少根,天上的星星就有多少颗。好一个巧妙的回答!皇帝哑口无言,也只有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了。难道真的是要把皇帝的头发扯下来一根一根数吗?这个问题大家能帮助皇帝解决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课题——头发有几根? 2.首先,同学们先来猜一猜,你的头发大概有几根,看谁猜得最准确? 板书:1万、5万、10万、50万、100万、1000万、1亿……, 3.头发到底有几根,你觉得一根一根的数科学吗?我想你就是有三头六臂、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一天到晚不停的数,肯定会累得筋疲力尽,那么大家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大胆地想: 生1:全剪下来数数毛孔就知道了,一根头发对应一个毛孔呀。 生2:发明一种像银行点钞机一样的机器,过一遍就数出来了! 4.师:这些好想都是想像中的,有没有更切合实际的方法? 生3:先把头发平均分成2份,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二等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二等份,依次类推,我们一共等分了8次,最后的一束头发大约有几根,我们就用这个数字□×2×2×2×2×2×2×2×2,就可以算出头发的根数了。 生4:先数出300根头发有多少面积(平方厘米),再测出有多少面积(平方厘米),就可以

小学六年级下册 数学综合与实践检测卷(含答案)

综合与实践检测卷(2) 1.刘洋对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整理,绘制了统计表。 (1)选用( )、( )和( )这3种交通出行方式属于绿色出行。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 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参加调查的全部人员中,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4)看了这份统计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暑假里,李华一家三口按计划参加了“北京五日游”。结束后,李华计算了 。 一下,实际旅游费用比预算的5310元节省了1 18 (1)小华家的实际旅游费用是多少元? (2)平均每人花费多少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某单位的一个水龙头没有完全关闭,大约每分钟滴水30mL。 (1)这个水龙头1小时能滴水多少升? (2)用底面积是0.9dm2、高是0.5m的水桶接水,多长时间能接满一桶? (3)如果你遇到这种水龙头在滴水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 4.王老师家新买了一套住房,其平面图如下图所示。(单位:米) (1)请你算一算,这套住房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王老师要给客厅地面铺上地砖,他看了三种地砖,请你帮忙算算买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多少钱。 参考答案 1.(1)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2)(6+2+17)÷(6+10+2+17)≈0.714=71.4% 答:参加调查的学生中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71.4%。

(3)(30+14+35)÷(30+26+14+35)≈0.752=75.2% 答: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占参加调查的总人数的75.2%。 (4)(答案不唯一)建议更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既节能环保,又有益健康。 2.(1)5310×(1-1 )=5015(元) 18 答:小华家的实际旅游费用是5015元。 (2)5015÷3≈1671.67(元) 答:平均每人花费1671.67元。 3.(1)1小时=60分30×60=1800(mL)=1.8(L) 答:这个水龙头1小时能滴水1.8升。 (2)0.5m=5dm0.9×5÷1.8=2.5(时) 答:2.5小时能接满一桶。 (3)我会去把水龙头关好。 4.(1)4.5×(4.5+4)+2×1.5+3×4=53.25(平方米) 答:这套住房的面积有53.25平方米。 (2)4.5×4.5+1×2.5=22.75(m2) 50cm=0.5m60cm=0.6m80cm=0.8m 22.75÷(0.5×0.5)=91(块) 91×12=1092(元) 22.75÷(0.6×0.6)≈64(块) 64×20=1280(元) 22.75÷(0.8×0.8)≈36(块) 36×40=1440(元) 答:买第一种地砖需要1092元,买第二种地砖需要1280元,买第三种地砖需要1440元。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等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始走进 学校。 我校作为县首批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起,就把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根据《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规定每周有两节课作为“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的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学校根据学段不同规定了不同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活动教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情况确定活动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写出活动总结,学生写出数学日记。学期结束时教师写出阶段性活动课题论文,学校进行评选。学生写出学期性的活动收获。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本校的实践活动课缺乏专家指导,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作为一门课程,不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还有很多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存在很多盲点。如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何实施?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有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甚至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了纯粹的数学课,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作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群中的一个。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文世强活动背景: 作为一个课改的实践者,我有一种想法,能不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于是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我就有了如下的活动尝试 案例描述: 一、调查零花钱 上课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兜里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零花钱。是吗?你们一般都用零花钱买些什么?这时候学生开始自由地说,举手发言的人很多,大家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于是我趁机说:“那这节课咱们就对零花钱进行一次调查统计,主要统计大家的零花钱最多是用在了哪一方面。把你们的统计记录在表格里。表格发下去之后,各小组开始了认真的统计,我到了几个组了解情况,发现同学们都很认真。不到4分钟,各小组都统计完了,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小组的调查情况,同学们,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话一落,反应最快的隋

晓岑马上站起来说:“他们小组的男女人数比是3:5。”“女同学吃零食的人数多与男同学”“买学习用品的人数占全组总人数的”“买零食和玩具的人数是2:3”,学生居然能说出那么多,下面的同学也在不断点头赞同着。我做了简短小结:同学们刚才交流分析地真好。大家的零花钱都来源于父母或其他长辈,只要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想都不会随便乱花父母的血汗钱。学生们都懂事的点点头。 二、计算零花钱 老师去年也曾进行过零花钱的调查统计,不过调查的内容和我们略有不同,当时调查的是每个人零花钱的具体用在了哪方面,我这保留了两个同学的资料,给同学们看一下。 甲同学一个月花33元 用途:学习用品/零食/课外书/玩具的比例为:3:2:4:2 乙同学一个月花40元 用途:学习用品/课外书/储蓄的比例为:3:3:2 当我出示了这两份表格之后,下面就有同学在小声议论着,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对零花钱的安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爱好?那么这两个同学哪一个用在课外书的零花钱更多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 生:甲组同学买课外书的钱用得多,因为他占了4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这一领域的设置使学生能针对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其基本特征是具有:问题性、探索性、联系性、综合性。总体目标: ( 1 )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 2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3 )初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4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 5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6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7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第一学段: (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 2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 (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学段: (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调 曾碧金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标准》第一次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并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置于同等地位、组成四大学习领域。与传统课程相比较,新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诸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要求教师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尤其是在全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情况如何?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知和态度怎样?《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教法等是否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深入?这些问题都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要关注的。 二、调查的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问卷的内容包括有22个选择题,其中2个排序题。 本问卷旨在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情况,了解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问卷的题项从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及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进行设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类统计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4份,收回52份,有效45份,问卷的问收情况良好,有效率较高。 首先对问卷进行定量统计,再与定性等级评分相结合,对教师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五级评分标准是:A等级[l.00一1.49)为反对,B等级[1.50一2.49)为比较反对,C等级[2.50一3.49)为中立,D等级[3.50一4.49)为比较赞同,E 等级[4.50一5.00)为赞同。 表1 由表1可知,总体而言,教师对《标准》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持比较认同态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比较符合《标准》要求。 (一)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 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包括:教师对设置该内容必要性的认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后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等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走进学校。 我校作为省教研室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建校伊始,就把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校根据《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交“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提出了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把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规定每周三下午两节课为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的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同时编写各类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了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活动课、科技活动课、文艺活动课、体育活动课和手工工艺活动课等。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的研究,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我校还将活动课与语数等学科联系起来,开展了如“语文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常识活动课”等教改实验。送内容、编教

材、列体系、开公开课、发表论文等等。在设计上以趣味性、活动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为主要实验原则;在活动形式上,与学科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家庭生活结合,与社区活动结合,采取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制作、实验、游戏、比赛、角色模拟体验的探究活动,以及运用言语、文字、图像、动作等表现自己活动过程的思考和交流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趋势,解决有限的课时和知识量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关注。“综合学习”的提倡不仅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于活动课的经验及体验学习的深化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活动课”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的课程价值和育人功能,必须由形式上的活动课,走向实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一种实践的知识观和课程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有机构成,其设计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职能,以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扩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doc

“学会理财,投资教育储蓄” ------数学实践课说课稿 阜阳二中王强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阜阳二中数学老师王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会理财,合理投资教育储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活动简介 活动主题:《学会理财,合理投资教育储蓄》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活动时长:1周 设计依据:《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数学北师大必修5第一章课题学习 二、选题背景 “教育储蓄”,是一种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存款方式,是国家为了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方式,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开办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为了孩子将来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为了子女办理教育储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 选择这个主题这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讨论、探究这些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理论,以及它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所带来应用广泛性。培养学生关注并发现生活中常见现象中的数学因素、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主动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主题活动旨在既能够突出综合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课程特质,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参与调查、讨论、表达等活动过程中,了解科学,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责任感。根据主题活动及我们数学学科特点、数列知识内容,选择高一学生参加《学会理财,合理投资教育储蓄》这一主题活动。 三、活动目标 通过《学会理财,合理投资教育储蓄》这项综合活动我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活动涉及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储蓄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理论,以及它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所带来应用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各种课题方案,使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参与调查、讨论、表达等活动过程中,了解科学,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四、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张丹北京教育学院 刘延革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学院 李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如几何、代数、三角)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条件未必可丁可卯,线索未必清晰可见,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案例:《标准》中的例 44 象征性长跑。 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某小学决定组织“迎接圣火、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天安门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

数学综合实践课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学习形式,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 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以下教学策略: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 张奠宙1 唐彩斌2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上海 200062 2. 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杭州310002 【摘要】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之一它的涵义是一种学生人人参与的必修学习活动是具有可综合性、思考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本文按照活动的内容将这一领域的活动分为综合应用型操作实践型数学欣赏型数学文化型数学素养型并结合22个案例具体解析。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涵义分类案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小学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与其他几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相比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的内容要求显得尚不明晰只有相应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案例从现实教学状况来看仅仅有理念层面的引导难以付诸于教学行为到底什么是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哪些基本的类型怎样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文就是基于此而展开讨论并提供25个典型的案例。。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我们认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 问题情景的综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是其他学习领域的简单重复问题情景必须较为开阔能够为所有学生理解又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难题而是人人都能参与起点低开放度大的问题现在目前技能难度系数高的问题比较多体验性与欣赏性的比较少。比如555555555□999999999中间填几能被7整除就太难了。常见的去居民区调查等并非小学生适合体验的实践活动。比如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的用水量难免给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而调查所得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并非一个小学生所能理解的。 2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既然是实践活动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的单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其他的活动。 3 数学活动应当体现数学本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着的数学素养。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泛化的综合型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也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便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00颗黄豆有多重事实上百万颗黄豆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构造。具体的实物1百万有多少这是人的生活体验不是数学的本质。每个居民向灾区捐款500元月多少居民能捐满到1百万13亿人中有多少个1百万这些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 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类型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尝试把“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分为以下5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欣赏型数学文化型数学素养型。并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1 综合应用型。这是指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把数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灵活应用解决问题。可能是代数与几何内容的结合可能是统计与排列组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作者:刘光瑞时间:2012-11-19 16:40:08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梳理分析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张丹北京教育学院 刘延革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学院 李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如几何、代数、三角)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

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条件未必可丁可卯,线索未必清晰可见,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案例:《标准》中的例 44 象征性长跑。 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某小学决定组织“迎接圣火、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天安门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 ( 2 )如果一个人每天跑一个“马拉松”,要几天能完成这项长跑? ( 3 )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 4 )全班交流、展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 点评: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成,学生不仅需要一些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利用一定的地理知识以及对“马拉松”活动了解等体育知识。由于问题较复杂需要小组合作,这就需要同学具有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班级特点、小组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三门县海游街道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综合与实践”领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注重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与实践”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数学课程的内容。由于该领域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知识和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面临众多困惑与难题。鉴于此,本课题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该领域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实施现状:(1)课标要求与评价体系之间的不协调;(2)课程实施与教师素质之间的冲突;(3)教学实施与相关资源的不匹配;(4)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并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其他方面等进行原因分析。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的策略:(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2)组织探究学习,提升活动效能;(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实践路径:(1)开展以问题为载体的项目探究型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2)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记录和表达,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组织开展“数学节”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拓展教材资源;(2)关注校园资源;(3)调动家庭资源;(4)共享网络资源;(5)挖掘社会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实践路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型学习的课程渠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设置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但在前十年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方式还不是非常明确,也经常出现忽视、简单化处理等现象。 在十年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领域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首先,将原来三学段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的名称做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

从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说起

从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说起-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从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说起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内容是先测算出每个人的平均步长,再利用步长进行一段距离的测量。 操场上学生利用我事先量好的10米距离,计算出了自己的平均步长,然后我请大家去步测一块水泥地的长度。等大家算出水泥地的长度之后,我叫两个学生用皮尺测得水泥地长度的准确值为41.3米。接下来,我了解学生(本班一共30人)步测的结果与41.3米的接近程度:误差在±2米以内的0人,在±3米以内的有6人,在±3米以外的有24人。看来,大部分学生测量的偏差还是挺大的,问题出在哪儿呢?能不能把精确度进一步提高呢?我决定从平均步长入手,因为平均步长是基础,是能否得到精确度较高的步测结果的关键。 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分析整个实践的过程,发现有以下几个造成较大误差的原因。 1.10米设置的不科学 不少学生步行时,脚步不是大一些,就是小一些,但取的步数都是整数。假如总步数很大,也许对结果影响甚微,但这一段只有10米的距离,学生的总步数在15步左右,对结果自然影响很大。 2.没走直线 由于我只用白粉标出起点线和终点线,不少学生在步测过程中不能按直线行走,许多人一齐走,边走边数,有时为了让路不得不往旁边拐一步,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的步数与实际步数存在差别在所难免。 3.计算方法造成精确度不同 我要求每人来回走三次,数出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一部分学生先求步数的平

均数(取整数),再求平均步长(又取整厘米数);另一部分学生则先用10乘以3,再除以3次步数之和(取整厘米数)。因为第一种算法进行了两次精确,第二种算法只进行了一次精确,显然第二种算法的步长要更准确一些。 此外,许多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脚上,造成步幅不自然。由于上述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平均步长及后来利用步长测量水泥地长度的数值与实际值产生较大差距。 为了使测量更具价值,我随即做了调整:(1)将10米的距离改为50米。(2)在起点线与终点线之间拉上直条。(3)引导学生放松走,自然走。(4)计算时提倡用“50×3÷三次步数之和”的方法。很快,学生又一次测得平均步长和水泥地的长度,经过统计,调整后的误差在±2米以内的有28人,误差在±2米外的仅有2人,精确度较之前取得巨大突破。 活动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去生活中应用,还告诉他们人的平均步长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身高、性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们教师上数学实践课太少 传统观念中,大家都认为数学教学是将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传授,上课主要形式是讲解例题、练习习题。即便是应用题,也是经过加工提炼再呈现在书上的,学生也是在书上“应用”,严格讲课堂中的数学教学全是理论层面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降,动手能力低下。而我们的教师又常常将室外的实践课改为室内理论课,总认为讲讲定律、公式一样能应付考试,何必到室外。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弱与我们教师脱不了干系。 2.数学实践想当然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娄庄中学钱坤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

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