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本身是一个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系统。它由显在的市场指标表征,但由潜在的银行内部因素决定。根据WTO协议,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开放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将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是否能够应对该冲击?本文结合实证分析,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用以寻找中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

银行业竞争力是指,银行在兼顾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的同时,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则,利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发展规律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提出的竞争力方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是银行竞争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较。通过竞争力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竞争力包括现实竞争力(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子)和潜在竞争力(这一存在竞争力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

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服务的特殊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样有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金融市场非垄断性、金融产品非专利性,其核心竞争力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方面,或哪一项产品,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竞争、管理竞争,体现于金融对手难以轻易获得的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国际上通过研究企业的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哈默以及普拉哈拉德(1990)[1]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随同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观点是从银行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观的角度来研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观点。Alhadeff(1954)[2]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1938年至1950年间加利福尼亚州的成本和产出,结果发现,银行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发展存在着产出和成本反向变动的效应,且在成本和产出方面大型银行都比小银行有优势,Beston(1965,1972)对Alhadeff(1954)[2]的研究结果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在不考虑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如果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条件不改变,随着其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能够降低5%到8%,也就验证了规模经济效应在所有的银行都存在。Kolar(1987)[2]根据业务类型将美国近五百家银行划分为四类型,逐个验证了业务范围效率假说。结果说明了银行业存在着业务范围效率,且当各家银行都有着相关或共享的业务资源和信息的条件下,经营组合业务比经营单一业务成本要低。

2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较多成果。但从目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还未能构建出独立且系统的分析理论。国内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思想:一种是从商业银行的业务过程来描述银行竞争力的概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但忽视了构建竞争力的其他因素,也未能够考量到风险管理这个核心因素。另一种定义非常明晰,认为银行竞争力是“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的能力,着重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其缺陷是对于某些银行来说,他们具有高负债且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特征,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是不实际的,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坚持这样的理念,容易促使银行股东与高管勾结,形成共同利益,从而忽视金融银行业应特别防范的金融风险,从事高风险业务,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发生所谓的“所有者掠夺”。因此,银行应站在其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管理企业,最大化的实现资本盈利和扣掉风险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认为这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及来源。即使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着银行竞争力,但其剖析各有弊端并不全面。若是直接运用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将其直接引用到银行业,则无法反映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特性;而大多研究过分关注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忽略其他,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容易忽视银行的高风险特性;我们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应考虑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在能够有效促进银行长足发展的前提下定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三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由于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效性和竞争优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自身取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了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达1693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9045亿元;负债总额达16361亿元,其中各项存款14341亿元;当年实现利润82亿元;所有者权益577亿元。

在新时期调整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并实施战略转型,必须从理解和掌握现实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应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竞争、威胁,分析和评价中小商业银行商业环境和战略能力,以自身独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充分发挥为基础,发挥自身战略能力,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依托。

1 在规模水平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并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无论资产规模还是业务规模不仅在国内占绝对优势,而且居世界大银行前列,这可以

说是国有商业银行强大的竞争优势。而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并未能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从各银行的税前利润看,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2 在经营水平方面。从现金资产比率指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普遍低于国外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头寸调度和资金清算效率较低从资产流动比率指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高于国外银行,这种高流动性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使用率较低的现状;从存贷比率指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低于国外的大银行,表明国外银行存在较高的利润追逐动机,尽量压缩非盈利资产,这与资产流动比率的分析是一致的。此外,国外银行高存贷比率也与其奉行更为积极的流动管理策略有关。

全国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所有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

3 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在1998年我国发行27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率增长明显,但仍旧低于花旗、汇丰等银行。自有资本率的提高说明的只能是银行扩充资本的结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与偿债能力仍普遍低于国外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较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高于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呆账准备金提取较少。国外银行不良贷款中次级、可疑、损失分别按25%、50%、100%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提取比率仍然偏低。在收益性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收益率上与同业差距不明显,甚至比国外一些著名银行更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比国外银行高。从其他的盈利指标看,如收入利润率,国有商业银行就明显低于国外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以利息收入为主,其他方面的收入较少。

表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12VS2013)

4 在效率性指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营业费用比率和股权乘数指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股权乘数明显高于国外银行,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以后,股权乘数必然会趋向一个合理的风险水平,这种优势也就自然丧失。中外银行虽然在资产利用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劣之分,但是从人均利润率看,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低于国外一些大银行。

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及问题

1.外资银行的数量持续增加,经营状况转好。自2003年起,外资机构在我国的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盈利能力迅速提高。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

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2008年,外资银行总资产达4159.7亿元,2003-2008年五年内增长了22

3.3%,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2.16%。对比我国与亚洲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我国引进外资银行,从数量上够快,甚至过快。

表:外资银行在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及资产规模

2.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13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3.外资银行管理机制不够协调统一。我国外资银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步调不尽一致,政出多门,对此外资银行已有微词。虽然一些地方对外资在逐步建立和实施“一站式“服务,但还得经工商、税务、环保、消防、海关等多个部门审批,在业务上接受人民银行,外管部门、银行监督部门管理、政策法规的出台缺乏配合。由于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审批时间长,效率不高。政府部门的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也跟不上,征信体系不完备,中介机构的服务也不尽如人意。

4.信贷业务集中度高,风险加大。外资银行忽视信贷管理、过分注重借款人背景及地方政府的担保,信贷款集中投放于国内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金融性公司。以此造成的大量贷款根本无法收回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另外,一些外资银行的信贷业务还主

要集中于担保、备用信用证及贷款承诺等表外科目,潜存着风险。如内地一家外国银行分行去年底得总资产额人民币4亿元人民币,而或有资产余额折合人民币达2亿元,或有资产额较高,为总资产额的50%。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

1 地域拓展策略

我国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还是允许经营的具体业务的地域限制都在不停的放松。但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并没有大幅度的扩张,而是稳步增加。外资银行主要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进行布点。

2业务战略

在业务战略上,从近三年来看,外资银行采取“突出非融资业务、做强外汇业务、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力推八类核心产品(个人理财、外汇资金业务、外汇存贷业务、消费信贷、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国际清算结算业务)”的战略。

3客户策略

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开始就是以为本国投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所以外资银行在对外商企业投资方面的业务一直占主要地位。一般来说,外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经营良好、盈利稳定的大企业,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上体现了外资银行的客户优势;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不断发展国内优质客户,主要包括中药行业内的大企业、大公司、有潜力的民营企业;比较富裕的个人客户以及金融同业。外资银行利用本身在金融服务技术、风险控制技巧、良好的服务项目来争夺优质的客户。

4品牌战略

品牌就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外资银行的品牌战略最主要依靠两方面来建立:一是高质量、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外资银行一般具有较为舒适的营业环境和热情到位的服务态度,与很多中资银行冗长的排队等待和一般的服务态度相比,外资银行显得更得人心,同时,外资银行还提供比中资银行更多更灵活的产品种类和国际化范围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外资银行的品牌效应超过中资银行;二是特色服务、核心服务。外资银行着力发展自己的特色服务,例如渣打银行激励主推中小企业理财,汇丰银行的力推卓越理财;三是外资银行注重金融市场外的社会活动,例如花旗银行定期举办各种讲座,汇丰银行热衷于慈善事业。

5 产品及专利战略

外资银行将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这样既可以规避物理网点较少的劣势,又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资银行的长处不仅体现在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即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终产品,这是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6 人才战略

金融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其生存必须适应于周围特有的文化、法律、资本市场等环境,必须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成熟人力资源,可以大大缩短其渗透中国金融业的时间。种种迹象表明,近年银行业改革将带来投行业务的猛增,近期发生的投行人才争夺战只是外资金融机构加紧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前奏。

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拓展,外资机构现有的人才资源无法满足用人需求。由于语言、服务意

识和企业文化迥异,外资金融机构对直接从内资机构猎取人才比较审慎。对他们来说,培养管理骨干的通行做法是招聘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待其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派到海外总部或业务中心接受正规国际化培训,促使其早日成熟。

相关调查显示,2001年至2004年,全球投行人才需求陷入低谷,但2005年开始全面回升,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都在积极招聘MBA毕业生到合并和收购、贸易、研究、销售以及基金管理部门。可以预见,金融机构回到校园,展开激烈的MBA争夺战。

四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一)、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资产实力和质量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来华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均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因此,能在华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绝大部分均有丰富雄厚的实力(由表1可见)。另外,就资产质量来看: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目前仅为0.67%,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却高于美国银行的几十倍(据官方估计,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约25%)。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已将历史遗留下来的12000亿人民币不良贷款转移到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表面上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已大为提高,但事实上引致严重的不良资产的诱因并未真正消除。

表1:银行规模比较(百万美元)

2、在管理体制方面。外资银行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按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其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先进,并且拥有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勤于金融创新,已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业务品种、管理制度和创新机制。而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政策性职能,管理的运作机制上明显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制约、制衡机制。

3、在经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跨业经营成为国际潮流,外资银行可借助自己金融集团优势,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国际信誉和便捷的结算方式,向客户提供更多样化、更全面、更快捷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业因条件的局限,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和其他服务性中间业务,提供的金融商品少,盈利渠道单一,且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持续上升,银行为安全起见少发贷款,致使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造成银行竞争力持续弱化,其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

4、在业务创新和高科技服务手段方面。外资银行业已日益显现出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和标准化的趋势,尤其它在金融创新、衍生金融产品、发展新业务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在业务制度、业务操作和会计核算等方面还未能同国际接轨。

5、信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外资银行在金融信息数据处理和咨询服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们长期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尤其是在个人资信系统方面,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投入少,数据处理中心大部分分散、互不兼容,信息不能完全共享。

6、在税费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税种及税率是营业税及附加8.5%,企业所得税33%,其他还有利息所得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等;外资银行的主要税负是营业税及附加8.6%,企业所得税15%,其他还有印花税等,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税负要高出外资银行20%以上。

7、人员素质方面。由表2可看出: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结构是落后的,平均劳动力素质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奇缺。相比之下,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较多的人才,员工结构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外资银行非常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训,而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管理人员上。汇丰银行的作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它的培训重点放在高层管理人员身上,汇丰银行人力资源总部每年制订人才战略计划,到世界各地名牌大学开展招聘活动,在中国定点在如复旦、交大等高校,经过几次考试、考核,选拔出数名几乎是最优秀的大学生,然后把他们送到英国培训数周,再分散到香港各支行接受跟踪培训,他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些人群中产生高层的重要的投资决策人员。

表2:银行人员文化层次比较(%)

二)中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1、在银行业务市场份额方面

第一、从存款业务看,外资银行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完善的服务方式,与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存款和外汇存款业务的市场竞争。第二、从信贷业务看,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其重点也在于批发业务,而且是对优质大客户的争夺。在零售贷款方面,由于成本较高,外资银行将十分谨慎,但外资银行对于各类居民消费贷款(例如住房信贷)会比较感兴趣,将逐步成为其在零售贷款方面与中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第三、从中间业务上看,中间业务是最能体现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一种业务。中间业务风险小、成本低、利润厚,必然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由于外资银行技术装备先进、服务优良、效率高,其经营中间业务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已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如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的市场份额已达40%以上。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将充分展现,中间业务的竞争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2、在争夺优质客户方面

据统计,我国银行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因此外资银行和我国银行争夺客户的重点为优质客户。主要有三类客户:(1)公司客户(大行业、大企业、中国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等);(2)机构客户(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3)个人客户(高收入人士)。针对上述客户,外资银行把主力放在主要的经济城市,2年后,外资银行可向中资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我们将逐步开放12个城市:上海、深圳、大连、天津、广州、青岛、南京、武汉、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应该说这12个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尚未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广布的网络的条件下,便能争取到较大的市场份额。

3、在人才竞争方面

外资银行由于对中国国情不太熟悉,往往采取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本土化”的措施。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当地市场信息及公关技巧的中资银行人员需求甚为迫切。外资银行优厚的待遇,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和众多的海外培训机会必将会吸引大批内地金融人才,外资银行可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实行“整套购买”的措施,使国有商业银

行可能成为外资银行的“人才培训中心”。

五中、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比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竞争目标与经营目标是统一的,始终为经营目标所决定。企业本身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组织,追逐利润是其本质属性,只有盈利,企业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企业竞争目标的确立始终是围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制定的。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竞争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盈利能力外,还有其它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文化建设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经营国际化能力等。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方针就是要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有机结合和互相平衡,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三性”的竞争力上。

1、安全性指标分析

安全性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使资产免遭风险的程度,其主要指标有自有资本率、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银行承担坏帐损失的程度。因此,自有资本率越高,银行承担坏帐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中风险资产主要指存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资产。资本充足率是目前衡量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最常用的指标,通常采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最低资本要求。

由表3可知,1996年和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率总体上都低于所有的外资银行,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种国债以补充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自有资本率得以提高,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经营利润无法填补新增不良资产,只有冲减资本金,使得资本金再次减少。

由表4可知,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使在1998年国有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之后,国有商业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仅有10.39%,而外资银行这一比率均超过10%,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过大,而资本金相对不足。

2、流动性指标分析

流动性反映在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提款和正常贷款需要,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体现。(1)现金资产比率。即现金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中现金资产包括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等项目。一般认为,该比率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提存、结算及法定准备金要求而产生的流动性需求能力。(2)存贷比率。即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的总指标,对银行来说贷款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因此存贷比率越大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差;若存贷比率较低,说明银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尚有一部分存款可用来发放新贷款,但存贷比率过低势必影响银行收益。

由表5可看出: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普遍高于国外银行,这说明国有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头寸调度和资金清算效率较低。由表6可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高于中小银行,但却低于国外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原因在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多的国有企业贷款的“义务”,而中小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外资银行存贷比率较高表明这些银行存在较高的利润追逐动机,尽量压缩非盈利资产。

3、盈利性指标

反映银行赚取利润的能力,衡量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股权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又称股权收益率,而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税后利润同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

由表7可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家资本收益率不到10%,仅建设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超过10%,而外资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均超过20%。外资银行资本收益率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则不升反降。这与我国国有银行大量资金投向国有企业有关,而此时国有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低下,经营亏损严重,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收益率较低,这足以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竞争劣势。相比之下,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情况好一些,资本收益率达到了15%以上。从表中还可看出,在资产收益率方面,四大国在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差距仍较大,其资产收益率不到0.3%,实行股份制的中小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比较接近,资产收益率接近或超过1%。另外,人均利润,即净收入 /银行职工总人数,表示的是银行职工的人均创利能力,它综合反映了一家商业银行的人才素质、服务对象、服务质量和运转效率,是体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估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由表7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创利能力远远低于外资银行,也反映国有商业银行人员冗多,效率低。

七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1. 构建联盟战略,提升战略管理竞争力

1)加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各自的领先优势、业务优势和人

才优势,各有特长,具有联盟所必须的互补性和能力匹配的条件,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发挥其地区优势和零售优势,让中小商业银行来代理、分销产品。(3)以银行核心资源为导向,实施并购战略。国有商业应在拥有优势的领域开展并购活动,整合核心要素,剥离非核心业务,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着眼于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业务,避免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

2.实施“扁平化”改造,提升组织机构竞争力

组织机构重组和再造的核心就是要尽快应用现代电子通讯和网络技术实施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具体思路是:

(1)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和效益成本分析,有目的的撤并经济含量低、地理偏僻、业务量小的机构,保留和加强业务量大地区的机构建设。

(2)合并同域管理机构,撤消省分行所在地的市分行(有的称为省分行营业部),由省分行直接对城区支行进行管理,将同城两套管理机构、人员、资产进行整合。将所有省(自治区)分行改为区域分行,负责市辖地区和附近地区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将现在的地市级分行分为三类,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上升为一级分行,直接由总行进行管理,地区经济总量较小的下降一级,改为支行就近划归其他分行管理。

(3)按经济区域设置若干地区管理中心,履行总行委托的管理职能。地区管理中心不是一级机构,不独立进行效益核算,一般只负责审批、审计等项工作。

经过以上重组,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总行——>(区域性管理中心)——>分行——>支行网点的三级组织架构。

3.再造治理结构,提升产权制度竞争力

(1)选择有效的形式对国有银行进行管理。可以建立专司国有金融资本营运的机构,明确所有者的身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减少对国有银行经营的干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在制度基础塑造、市场机制完善和金融秩序规范等方面提供支持。

(2)以“契约”为核心建立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保证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产权关系。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本身是一个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系统。它由显在的市场指标表征,但由潜在的银行内部因素决定。根据WTO协议,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开放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将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是否能够应对该冲击?本文结合实证分析,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用以寻找中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 银行业竞争力是指,银行在兼顾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的同时,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则,利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发展规律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提出的竞争力方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是银行竞争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较。通过竞争力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竞争力包括现实竞争力(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子)和潜在竞争力(这一存在竞争力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 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服务的特殊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样有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金融市场非垄断性、金融产品非专利性,其核心竞争力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方面,或哪一项产品,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竞争、管理竞争,体现于金融对手难以轻易获得的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国际上通过研究企业的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哈默以及普拉哈拉德(1990)[1]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随同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观点是从银行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观的角度来研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观点。Alhadeff(1954)[2]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1938年至1950年间加利福尼亚州的成本和产出,结果发现,银行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发展存在着产出和成本反向变动的效应,且在成本和产出方面大型银行都比小银行有优势,Beston(1965,1972)对Alhadeff(1954)[2]的研究结果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银行竞争力指标精编版

银行竞争力指标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比较分析体系构建 目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能力整合论”、“组合论”和“构成要素论”。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比较而产生的结果,它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动性、人力资源素质、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第二,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反映商业银行已经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还应该体现商业银行潜在发展的动态趋势,这与仅仅从财务指标和绩效评估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是不同的。第三,商业银行竞争力是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在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根据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不仅要考察当前的竞争力状况,即现实竞争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还要研究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即潜在竞争力。但潜在竞争力大多涉及战略、管理、文化、品牌、公司治理、科技等,往往难以量化。为避免“都认为自家孩子好”现象,本报告仅分析直接能够比较的现实竞争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是指在现在的报告期时点上能够清晰展现出来的显性竞争实力,主要反应报告时点实际创造财富的能力,由一系列清晰的可以直接量化的显性指标组成。根据这些指标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不同,报告将其划分为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拓展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经营效率、业务转型能力五大类。

企业观察:复星医药的经营模式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观察:复星医药的经营模式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按:以下均来自于14年年报一、经营模式 本集团是布局于中国医药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的企业,本集团的业务从产业前端的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再到产业终端的医疗服务和零售,以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都有相应的布局。 近年来,本集团在国际化业务的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制剂产品的出口,并且规模日益扩大;对以色列Alma Lasers的收购使得本集团在激光手术治疗领域站在了细分市场的国际前列。相对于其他一些以单一业务或者单个或多个单项核心产品为业务基础的公司而言,本集团这样的业务布局能够最大程度的分享到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机会,并能通过业务板块间的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同时,还能规避细分行业的波动带来的业绩风险。 在过去几年,本集团的经营业绩保持了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本集团能取得这样的经营结果,既得益于对存量资产和业务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

围绕主业持续不断的通过投资和并购扩大营业规模。 在运营与投资相结合的具体方面,本集团经营的主要业务可以划分为:药品制造与研发(含原料药和制剂)、医药分销与零售(主要是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流通和零售业务)、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手术耗材、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院业务)四个板块,每个业务板块均由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和发展。 各管理团队除做好存量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之外,都会按照本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其核心产品和市场定位寻找投资并购的对象。对并购标的的选择,本集团有自己的成熟逻辑,即关注拥有特色品种的各类规模企业,业主中有壁垒的高价值产品。完成并购后,本集团将在生产研发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并购对象 进行整合,整合以提升效率、压缩成本、拓展市场空间为目的,使得并购对象能迅速融入本集团已有的生产、营销和管理体系,借助自身资源迅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Alma Lasers的案例中,2013年初的收购使本集团进入全球美容激光手术治疗领域并位列前茅,收购完成后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储备、整合业务、市场拓展等经营管理措施的落实,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一、我行储蓄业务发展的总体概括 1、截止18年10月31日,平湖市分公司时点余额34.41亿,年增-1.67亿,同 比净增-3.67亿,其中活期时点余额7.24亿,净增-1.18亿.,同比净增 0.49亿,定期时点余额27.0亿,净增-0.3亿,同比净增-4.1亿。本年 有6个网点余额保持正增长,其中4个城区网点,2个农村网点。 2、近年来市占率发展状况: 15年市占率6.96%、16年市占率8.36%、17年市占率8.92%、2018年10月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8.31%,本年-0.61%,同比-0.4%,环比0.2%; 3、近年来全市银行个金总存款发展情况: 15年全市个金存款360亿,年增14.5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3.34%,工行-2亿,农行6亿,中行2亿,农商行3.7亿; 16年全市个金存款388亿,年增26.08亿,其中邮政7.5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8.87%,工行1.94亿,农行5.3亿,中行1.3亿,农商行7.3亿; 17年全市个金存款403亿,年增14.8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2.73%,工行1亿,农行2亿,中行-0.3亿,农商行4.5亿; 18年10月全市个金存款4.14亿,年增10.9亿,其中邮政-1.56亿、工行4.93亿、农行0.38亿、中行-0.3亿、建行-0.7亿、农商行-0.95,其他小商业银行8.83亿元占了今年新增存款的80%,其中中信银行2.72亿、浦发银行0.68亿、兴业银行0.6亿、平安银行0.76亿、绍兴银行0.65亿、泰隆银行0.49亿。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时下,很多金融机构都提出要打造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以及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一些商业银行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上还前后矛盾和混乱。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著名的战略思想家和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来。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突出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主要针对的是生产企业。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要广泛得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竞争最终表现为业务的竞争,而业务的竞争又以产品为依托,产品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形式化、外在化的表现。一家银行如果开发了成本更低、风险更小、质量更优、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此,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曾形象地比喻过: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但银行产品的研发离不开现代金融科技的支撑,尤其是现代商业银行更多地应用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银行业迈入了全新的时代。因此,商业银行要培育自己的业务发展核心竞争力,就要从产品、技术开始,依托先进的技术开发出独到的金融产品,占领市场至高点。 良好的服务是赢得客户持久信任的核心竞争力。银行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银行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商业银行对服务的认识,并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金融的改革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的改进。 实际上,随着金融业务向多样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客户对银行的服务需求更多了、要求更高了。客户面对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需要银行帮助审慎鉴别,以挑选适合需求、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而不能把产品一推了事;针对产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银行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的服务保障。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以及“小型企业做事,中型企业做人,大型企业做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能内聚人心,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外树形象,获得客户和社会的认可和好感,培养出客户的忠诚度。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由人来实现,人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因素,并影响和作用于整个竞争力。所以,商业银行要把人才的引进、培育、发展和提拔使用放在第一位。 全面的风险管理是有效管理风险、提升效益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既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无处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资源、能力、优势等。如果企业有,竞争对手也有的就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只是普通竞争力。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在大自然中能够存活的动物虽然具有很多特长,但是往往只有一个特长是最关键的,这一特长确定了它在自然界的地位。世界上的一些优秀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的准确定位,而国内的一些企业好像什么都会涉足,但是什么都不精,结果每一项都比不过对手。所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 动物的启迪与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动物关键一招企业核心竞争力 老鹰眼睛英特尔研发 老虎凶猛索尼产品 豹子速度松下超强的仿制能力

蛇毒牙戴尔渠道管理 刺猬全身的刺思科对网络的理解变色龙伪装耐克品牌 乌龟背上的硬壳麦当劳服务

竞争力的强弱是相对的概念,如对于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而言,质量和低价都很关键,但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只有价格才是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沃尔玛不重视质量,而是质量只是其一个普通竞争力,它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一个点上体现,那就是价格最低。 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在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之前,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企业是如何成长的

◆有没有核心业务 ◆过去的核心业绩是什么 ◆今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明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看到什么产品获利高就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所以今天做饮食,明天出售水泥,后天又经营房地产,结果企业没有核心业务,经不起市场风险。

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核心竞争力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 与争夺全球领先地位的品牌之战不同的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前者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中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争夺全球性的“头脑份额”,而后者则是无形的,除非有意寻找。西方公司的高层领导经常跟踪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然而,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理清过日本人为了以低成本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编织成的联盟网络西方公司都想成为国际上的领先者,但是又有多少个董事会曾就相关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过明确一致的意见又有多少高层领导曾经讨论过业务单元层面和总公司层面竞争战略的关键不同之处? 让我们明确一点,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以销售数量计,1983年,佳能复印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施乐,但佳能在复印技术上的研发预算却只占施乐的很小一部分。过去20年来,NEC的研发开支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几乎比每个欧美同行都少。 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 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 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举例来说,显示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一家公司涉足计算器、微型电视机、手提电脑显示屏以及汽车仪表盘等广泛的业务领域,这就是卡西欧公司进军手持式电视机市场不足为奇的原因。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显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专长满足了这个条件。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列出20~30种能力,那么它列出的很可能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并且把这些技能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接下来,你可以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和建立联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会使你的成本大大降低。 大多数西方企业几乎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竞争力,现在该是这些公司认真研究这样做有何风险的时候了。倘若主要根据最终产品的性价比来判断自己或者对手的竞争力,实质上会破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于增强

银行竞争力指标

一、比较分析体系构建 目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能力整合论[1]”、“组合论[2]”和“构成要素论[3]”。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比较而产生的结果,它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动性、人力资源素质、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第二,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反映商业银行已经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还应该体现商业银行潜在发展的动态趋势,这与仅仅从财务指标和绩效评估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是不同的。第三,商业银行竞争力是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在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根据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不仅要考察当前的竞争力状况,即现实竞争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还要研究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即潜在竞争力。但潜在竞争力大多涉及战略、管理、文化、品牌、公司治理、科技等,往往难以量化。为避免“都认为自家孩子好”现象,本报告仅分析直接能够比较的现实竞争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是指在现在的报告期时点上能够清晰展现出来的显性竞争实力,主要反应报告时点实际创造财富的能力,由一系列清晰的可以直接量化的显性指标组成。根据这些指标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不同,报告将其划分为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拓展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经营效率、业务转型能力五大类。 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普遍认同的经营最终目标,价值创造是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的必由之路。银行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实现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从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来看,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财务指标都是银行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报告选取净利润复合增速、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利润率(ROE)来衡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中资产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资本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选取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以及贷存比来衡量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防范风险的清偿能力;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资产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拨备覆盖率是计提的准备金与不良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贷存比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是充分的规模经济行业,其市场拓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在市场上现实的竞争力。报告选取资产占比、核心负债占比和网点数量衡量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资产占比是某银行国内资产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率,核心负债占比是某银行存款与中国存款总额的比率。 经营效率反映了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而经营管理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报告选取了成本收入比、人均效能、网均效能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收入比是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人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员工总数之比;网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网点总数之比。 图1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系 价值创造能力 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估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估 1经济区位化中的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及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体现的是在具有相同的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 过多方向的市场开拓、积极有效的风险操纵治理、更加优化的金融产 品组合以及全方位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更 多的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水平,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水平及商业利 润的提升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为了更好的描述商业银行区域竞争 力的内涵,我们借鉴IMD和WEF的竞争力方程式,将商业银行区域竞 争力描述为: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过程×区域竞争力结果 其中,区域竞争力过程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通过盈利水平、成长水平、市场扩张水平、风险治理水平四个方 面对竞争力过程实行区别评价。我们建立相对应的银行区域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经济区位化中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评价过程 (1)总体思路首先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过程与结果两个部分,通过 将盈利水平、风险治理水平等五项水平指标以及银行经营成果指标依 次与市场平均值实行比较分析,并对分项实行汇总相加,以猎取区域 竞争力过程指数和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然后将二者实行乘法处理, 最终得出完整的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 (2)评价过程以各家银行类上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地方金融统计 年鉴及区域内相关机构公开披露的各类信息为来源,计算每个指标的 实际值;根据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方程式,将标准化后的区域竞争力 过程和结果的内部各项指标实行分类相加,形成各项竞争力指数,然 后将两大类指数相乘,得到最终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在 借助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对各单项指数实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商业 银行区域竞争力实行综合分析,并得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中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毕业论文

中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 摘要 竞争力是上市银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全面开放背景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以我国全国性上市银行为例,采用2007年各行年报数据,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潜在竞争力为指标,根据其对竞争力的贡献程度赋以一定的权重,综合分析竞争力状况,得出排名。潜在竞争力主要包括金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本文通过中间业务占比及信用卡市场占有率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各银行特色业务综合分析其金融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则是先通过员工学历结构定量分析人力资源状况,再结合各行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综合分析。最后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差距,从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进行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listed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core question of Stock-listed Commercial bank development, is als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one main challenges under the banking industry opening background. Take our country nationwide Commercial bank as the example, using 2007 data of annual report, take the profitability、liquidity、security and potential competition ability as the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certain extent given the weigh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ompetitive. The potential competitiveness includ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By the middle service and credit card business account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rket shar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king busines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financial ability to innovate. Human resources is the structure of academic staff through the firs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line of training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inally comparative analysis Chines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can realiz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ap, from raising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sset quality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to propose enhance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 power the strategy. Key words:Stock-listed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关于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述(精)

学号: 银行经营与业务课程论文 ( 题目:关于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述学院: 专业:金融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年 12 月 20日 银行经营与业务课程论文 关于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转型、银行业不断开放以及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和可持续发展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在利差不断减少、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情况下,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针对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探讨了打造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概况;措施 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概况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是具有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的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马雪松(200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并使企业能在长时间内取得竞争主动的核心能力,可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发展空间的新业务领域拓展。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使传统的对企业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2 .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 2.1 治理结构不合理 2.1.1组织结构不合理 刘佳敏(2009)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部门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各机构对基层支行贷款权的上收,严重扼杀了基层支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1.2 制度不合理 尹凤兰发现,在国有独资的产权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尤为突出。 2.2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案例 一、海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背景 下面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在许多业内人看来,海尔有许多可以受人称赞的优点:管理上的日清日高,“斜坡球止”理论张瑞敏本人的优秀,还有优质的服务等等。也有人认为,海尔的成功显示的是,它在服务模式上的先行与品牌操作系统上配合,使它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它通过服务来支撑品牌的那些经验,是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能力。就从其竞争发展的历程看,或许后一种表述更能支撑海尔的发展。从深层次看,这也是对海尔在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综合描述。 探索海尔发展成功的轨迹,首先是其管理优势所在。青岛海尔公司建立22年来持续发展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从84年开始的名牌战略阶段:中国冰箱第一、多元化战略阶段:中国家电第一、国际化战略阶段:美国建厂等一直到2006年的开始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通过在战略、观念、人力资源、文化、技术、质量、市场、服务的创新,塑造了海尔今天的成就,使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得到成功,并创造用户的绝对忠诚度。在其辉煌发展过程中,海尔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海尔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方面,已经从单一的家电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计算机、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扩展,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产业经营的格局时代。主要经过了从寻找提供利润的核心业务(比如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到充满机会的新兴业务(计算机、手机、家庭整体厨房),再到创造未来的名星项目(生物制药等)之间的一种协调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海尔不仅保持原有产品的发展,同时还加大对第二、三类型业务的投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和技术层面上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地位。 然而,海尔在产品多元化发展中承担了巨额损失。海尔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因此,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然而,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在电脑行业就栽了一个不小跟头,电脑行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明显与现在的海尔品牌营销运营的理念和模式不符,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海尔手机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几乎一败涂地。可以说,海尔的多元化,把自己带入了一场迷失品牌的可怕危机当中,就像一场迷局,海尔陷入了困境。 在服务模式上海尔实现了先行与品牌操作系统,这种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影响着海尔的持续发展、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这种延伸更多的是在面上的延伸,即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匹配的延伸。从海尔的企业理念来看,那种“对内实行以企业忠诚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外实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的经营哲学更多的强化了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海尔将其“企业忠诚”的价值体系上升到“中国造”的位置,为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延伸架构了一个广阔的、高远的空间。 总之,海尔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以自身的企业文化为首,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多元化发展模式,以超前的服务理念赢得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诸多企业学习的案例。 二、海尔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品牌核心竞争力 从1985年之后,海尔始终把名牌战略作为自己的基本战略之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包含的内容。海尔通过品牌外延变化:冰箱名牌——家电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和内涵变化:质量高——服务好——个性化——速度快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其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企业。 海尔的发展无疑是个奇迹,海尔的品牌建设之路对于所有想建立品牌战略的企业来讲都有学不完的东西,我们选择海尔,是因为海尔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摸索出提高品牌核心境争力的成功经验,并且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成功转换,对于此类经验的深入认识、总结无疑将提高我们对品牌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完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大有裨益。 纵观海尔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表现为制度和企业文化,而这两点的核心是创新。这种创新实质是集体学习的能力。1995年海尔创造出了OEC管理模式,在实践的成功使其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01年4月22日上海举行的“企业家活动日”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向海尔集团颁发第七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证书。海尔集团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获得特等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员工主动参与为主体的企业文化指引企业发展壮大。 海尔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能力而不是外在资源的强大;是人的能力不是物或可以继承资产;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相比对手的优势,海尔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

银行竞争力指标

银行竞争力指标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比较分析体系构建 目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能力整合论”、“组合论”和“构成要素论”。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比较而产生的结果,它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动性、人力资源素质、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第二,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反映商业银行已经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还应该体现商业银行潜在发展的动态趋势,这与仅仅从财务指标和绩效评估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是不同的。第三,商业银行竞争力是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在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根据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不仅要考察当前的竞争力状况,即现实竞争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还要研究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即潜在竞争力。但潜在竞争力大多涉及战略、管理、文化、品牌、公司治理、科技等,往往难以量化。为避免“都认为自家孩子好”现象,本报告仅分析直接能够比较的现实竞争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是指在现在的报告期时点上能够清晰展现出来的显性竞争实力,主要反应报告时点实际创造财富的能力,由一系列清晰的可以直接量化的显性指标组成。根据这些指标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不同,报告将其划分为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拓展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经营效率、业务转型能力五大类。 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普遍认同的经营最终目标,价值创造是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的必由之路。银行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实现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从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来看,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财务指标都是银行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报告选取净利润复合增速、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利润率(ROE)来衡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中资产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资本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选取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以及贷存比来衡量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防范风险的清偿能力;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资产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拨备覆盖率是计提的准备金与不良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贷存比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是充分的规模经济行业,其市场拓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在市场上现实的竞争力。报告选取资产占比、核心负债占比和网点数量衡量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资产占比是某银行国内资产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率,核心负债占比是某银行存款与中国存款总额的比率。 经营效率反映了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而经营管理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报告选取了成本收入比、人均效能、网均效能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收入比是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人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员工总数之比;网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网点总数之比。 图1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系 价值创造能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体系的规模、效率、抗风险能力已成为促进或制约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经济制度,技术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竞争能力。我们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称作商业银行竞争力,它在银行业的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专门对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求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竞争力;商业银行;理论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30 1前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商业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老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世界银行界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我们自己商业银行的竞争

力理论,以便为今后的生存、竞争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早期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综述 21古典经济学的竞争理论 亚当?斯密最早研究了竞争力,并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将其发展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哲学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只有充分自由的市场才可以让国家财富不断增长。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于市场的盲目干预最终会导致市场运作发生紊乱,国家财富下降,而对于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来说,若让其自由发展,参与者自由竞争,最终不仅会增加参与者个体的利益,还会促进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他认为只要竞争没有受到国家政府的干预,充分存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供给与需求就会无形中保持一致[2]。 按照他们的观点,银行业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只要能够充分的竞争,没有遭受任何国家政府的行政干预,那么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是必然的。 22产业竞争力理论 20世纪30年代,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在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JRboinson)研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 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 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其中存在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我们据此来设计研究框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要特别要强调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以及银行绩 效评价相区别。 竞争力评价与银行信用评级区别:一是研究目的不一样,银行信用评级是减少投资人与债券发行人信息不对称,对象是投资人,目的是揭示风险、风险管理。竞争力评价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对象是银行,目的是帮银行找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竞争力评价与现有的银行绩效评价区别:银行业绩评估只是银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即银行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和地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是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竞争状况和业绩,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以前的行为和决策,

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的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竞争力包含在对象的现在,但它是对象未来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下面是银行的竞争力分析,请参考!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一同构成我国金融系统,中外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激烈。而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指标与欧美银行间相差悬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悖论。制度选择瓶颈、产权归属缺陷、激励机制扭曲是抑制其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根本原因。 一、规模经济悖论 徐传谌、郑贵廷和齐树天(xx)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1994—2000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但其幅度越来越小;于良春、高波(xx)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 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状态。张健华(xx)利用DEA方法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四大国有银行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因此,从国内学者 * 金融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与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即中国金融市场银行业的集中度、市场份额与绩效联系不紧密(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负相关)或者说事实上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根据

Smirlock(1985)、Evanoff和Fortier(1988)等人的研究,美国银行业市场份额与赢利性之间一般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欧洲银行业研究也显示市场集中度对银行赢利具有正效应。但是国内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业分析所得结论,则不尽相同: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集中率很高,但利润指标却很低;二是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则是集中度较高,利润率也较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体制所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成立时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近乎100%的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业务条块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很容易扩散规模。长期以来资金是我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国有商业银行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以促进经济增长。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重数量扩张、轻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银行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巨大规模也并非由规模收益长期积累转化而来,这样大的银行规模也就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指标回报。更为严峻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扶持亏损企业、维持社会安定等许多一经放贷就会成为呆账、坏账的政策性贷款,再加银行90%放贷给国有企业的贷款也因国企效益低下,大量银行贷款变为不良贷款,致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业绩指标有违背产业组织理论中因果关系的假设倾向。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