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善治与善政

善治与善政

善治与善政
善治与善政

1.一个进取的角色:评价地方政府改革创新

《21世纪》: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空间中,政治创新的标准还未成定论。那么你们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呢?

俞可平:我们在建立这套评估体系时考虑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评估其政府绩效的;第二,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应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标准有6项:创新程度、自愿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推广程度。第二届标准调整为:创新性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持续程度和推广程度。

至于这些标准的具体“权重”,标准的细化量化指标,现在这些已成为我们的“专利”,在此我不一一细说。在过去几届评选中,我们还引入了西方最时髦的“协商民主”方式。在专家投票计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协商”来决定结果,但“协商”也是量化的。

《21世纪》:地方政府创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您认为这种动力主要是什么?现在两届已经评选出很多优胜奖,还有鼓励奖,似乎现在地方政府创新很活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大众或舆论界不是很明显地感受到呢?

俞可平: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既要从横向的比较看现实,也要从纵向的历史看问题。从20多年的长镜头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想大家都公认中国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重要的进步。

至于你说到的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不少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确实有一种干出政绩,为地方做贡献的冲动。毕竟做出政绩,使地方和群众受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其次,是环境所迫,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改革不行。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动力因素,如通过改革创新得到晋升、博得声誉、获取名利等等。

至于每个创新项目的具体的动力,那就五花百门了。例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乡镇长选举改革实践和民主选举,有的是因为乡镇的财政困难,财政危机,有一些地方则是因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传统的任命方式群众不服气,有的是因为感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还有的是由于个别领导人的推动。

《21世纪》:其实每个人,包括地方行政官员,也都是所谓的“理性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会干。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做的事情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整个社会有好处。要他改革,动力是有的,但对地方官员个人来说,要看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还要看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俞可平:政治改革的风险很大,但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特别大。所以,我们对那些真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改革创新的政府官员,应当心怀敬意。对他们的可能失败要给予充分的谅解,而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则要特别地加以鼓励。

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要是单纯从官员个人的利益来考虑,他就很难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因为改革的风险预期要比收益预期大得多。我们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之一,也正是考虑到了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鼓励。

《21世纪》:据说,在你们所评的获奖项目中,其中不少创新者得到了提拔,从某种意义上对地方官员来说是不是一种政治信号?一般说影响力决定了权威性,如果创新奖影响力大,地方政府会重视。因此有人甚至担心,牵涉到利益之后,会促使地方政府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创新奖的评选。同时,你们又希望他们重视。这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处理呢?

俞可平:这之间有一种“张力”:一方面我们希望地方官员重视,并且希望他不是考虑个人升迁才重视;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有自己的现实考虑,要他真正重视又与其个人升迁不可分割。

我们当然希望地方政府重视创新奖,但我们也不希望把创新奖和个人职务升迁挂起钩来。这个导向非常明确,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官员明白:个人升迁固然重要,但博得群众的爱戴和社会的声誉,可能更重要。其实这也是邓小平同志

倡导的:要做事,不要做官。

3.没有一个国家不想有好的治理

《21世纪》:“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有不同的方式”?

俞可平:我认为,从总体上说,推动社会进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坏”的东西放大,让大家都知道,从而引起注意,改正它。这种是“批评”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提出者,如果是对社会有责任感,确实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不是为了个人的名誉,这样的人是高尚的,值得肯定,哪怕他可能偏激。我个人也非常尊敬这样的人。

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还有同样重要的方式,就是把“好”的东西放大,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模仿,最终把“坏”的挤掉。这叫建设性的方式。创新奖属于建设性的方式。其实,现在更需要的是这种建设性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知识界来说,批评容易博得喝彩,容易引起关注。“建设性”的意见要讲得好,又要赢得掌声,就相当不容易。当然,如果出于功利的目的,把“建设性”方式,变成“注解性”的方式,把不好的也说成好的,成天歌功颂德,那就令人厌恶。

《21世纪》:您提到的“建设性”方式,是否就是您的《增量民主与善治》一书中提到的“增量改革”的路径?

俞可平:是这个意思。按照“增量改革”的思路,所有的改革从总体上说一定要使社会整体、公民的总体利益增加。创新奖的目的是推动社会政治进步。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景象。这些年学术界提出和倡导的“政治文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谐社会”、“人权入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等相继成为中央和国家的政策。这些都是重大的政治创新,也表明学者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增量改革”或者叫“建设性”方式,我个人认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至少不下于“批判性”方式。

《21世纪》:你也说过,创新奖评出的项目具有推广性,说明这些改革和创新代表着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把握,您心里一定有底吗?

俞可平:政治学有公理,如“权力必须得到制约”;社会发展有规律,可能时间有长短,过程有曲折,但整个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孙中山先生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说的“世界潮流”就是指现代化和民主化,现在我们要回到传统政治是不可能的。

政府创新的方向是透明、效益、法治、服务、责任等等,这些是不可变移的。只要是“执政为民”的政府都要这样做,并自觉这样做;如果不是“执政为民”的政府,也要被迫这样做,当然那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中国有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的民主也不可能是西方式民主,而是中国式民主。这一点也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到,所谓的“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便是一些国外学者提出来的。我们将于今年8月份举行一个“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的国际研讨会,到时也将讨论中国政治发展的模式。

《21世纪》:你们评奖一届比一届有深入和创新的地方,是否总会有一天突破“红线”?

俞可平:所谓的“红线”是变化的,因为社会现实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说,步云乡的直接选举乡长项目,在当时是一个很轰动的创新,但第一届时我们没有评它得奖,而是评的是“三轮两票”制镇长选举制度(深圳龙岗区大鹏镇的创新)。

当时有人指责,步云的乡长直选违背了宪法,因为宪法规定,各级政府的首长须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后来步云乡的选举进行了改革:老百姓直接选出一名乡长候选人,乡人代会就这名唯一的候选人进行选举。这样既保留了直选的精神,又符合了宪法的规定。所以,第二届评选时,步云乡就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进一步说,这里有两个“合法性”的概念:“政治学的合法性”和“法学的合法性”。一般来说,当然首先在法律要“合

法”,即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而“政治学的合法性”是指符合公众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正确处理这两个“合法性”,对推动政治进步极其重要,也是一种艺术。我的“增量改革”理论中提到,首先要符合法律,但当现实的发展和人民愿望确实需要调整法律时,法律就要与时俱进。突破的前提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例如,党内有人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当时的宪法还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宪法是在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之后才修改的。

《21世纪》:您是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同时又是法国重要思想库“政治创新基金会”的四个国际性监事(英、美、德、中)之一。据您的了解,国际上政府创新的趋势是怎样的?

俞可平:政府创新是世界趋势,我们以前总认为政府体制改革是中国独有的,其实不然,全球都在认真研究政府创新的问题。像联合国上届政府创新论坛的主题集中在“怎样做得透明,怎样使公民参与得更多,怎样提高效益,怎么样降低成本,怎样使政府管制得更少”。

其实,相对于政治体制而言,政府创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属于治理的方式和技术。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希望有自己眼中的“良好治理”和“良好政府”,也就是都希望实现“善治”和“善政”。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学者一般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4)法治(ruleoflaw),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5)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而善治的构成要素无一不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石、以政府行为的法制化为基础的。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程序。显而易见,保证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力的现实机制只能是民主政治和法制,这样,善治与民主法制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而这一切,都是以法治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的产物。

善治理念可用九个特征来表述:回应、有效、高效、达成共识、透明度、促进法律规范、参与、诚信(也有翻译成问责),公平和包容。

善政1).妥善的法则。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3).良好的政绩。4).泛指良好的管理。

“算好清廉七笔账,树立正确权力观”专题教育学习体会

“算好清廉七笔账,树立正确权力观”专题教育学 习体会 “算好清廉七笔账,树立正确权力观”专题教育学习体会 自我xx开展“算好清廉七笔账,树立正确权力观”专题教育活动以来,我作为物业公司教育活动的主要责任人,在抓好活动组织的同时,按照学习活动计划,系统学习了有关材料,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在此,本人就近阶段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个人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为构建具有徐xx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集团公司纪委和我xx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算好清廉七笔账,树立正确

权力观”专题教育活动,这是对广大党员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并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像神医扁鹊治病那样,从病源治理,达到了“良医治未病,防患于未能然”的功效。 我认为,“七笔账”笔笔人情味十足!笔笔刻骨铭心!能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明白:成与败系于“七笔账”,毁与誉系于“七笔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名党员干部一定要算清算好。算好了这“七笔账”,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就会一清二楚;算清了这“七笔账”,也就选对了自己的人生路。 通过上周听取xx党委周书记所作的专题教育辅导报告,通过观看原xx运销科科长尹士龙收受他人贿赂的犯罪案例和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索贿受贿、腐化堕落两部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片,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自毁人生的悲剧,如声声惊雷,震撼人心,催人警醒。看后让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党员干部算好“七笔账”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他们之所以堕落到这一步,一个共同点就是恣意行使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欲望登天,为所欲为,最终坠入违法犯罪的“危亡之地”。探寻贪官们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轨迹,其教训非常深刻。因此,这就要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重要意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期中论 文 题目: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序号:1班 学号:201321011586 学生姓名:朱世明 论文字数:3700字 2015年04月20日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 朱世明201321011586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何为善治?何为法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从分析法治和善治基础上研究法治和善治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和善治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意义,同时如何让中国社会从法治走向善治给予积极的意见。 关键字:法治、善治、社会主义、政府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的社会两大矛盾依旧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然还有物质和精神需要相协调1,社会服务不全面,人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政府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从法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转变,如何真正做到约束政府的权利,务实的简政放权放,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真正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前途。 法治和善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了解法治和善治的真正内涵,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善治的向前发展,贯彻落实真正以人为本精神,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活的更加幸福。 一、法治和善治的区别 法治和善治都是治国的方式,也是不同时期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法治在我国提出的背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的提出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治的更改,也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目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律在治理国家和保障人民合法正当权利都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善治是1990年提出的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推广,由于各国经济和现实国情各不相同,法治模式的施行能力和影响也十分有限,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善治”被提出,在中国社会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善治的含义和内涵,用于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新的手段。 (二)参照物不同 法治的参照物是封建皇帝专制制度,专制和暴政是对民主的践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这种所谓的“奴性”深深的埋藏在人民的心中,民主制度的实施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解放人民心底奴性的重要措施。 1庄福龄.毛泽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2010-06 (164)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善治与善政

1.一个进取的角色:评价地方政府改革创新 《21世纪》: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空间中,政治创新的标准还未成定论。那么你们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呢? 俞可平:我们在建立这套评估体系时考虑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评估其政府绩效的;第二,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应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标准有6项:创新程度、自愿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推广程度。第二届标准调整为:创新性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持续程度和推广程度。 至于这些标准的具体“权重”,标准的细化量化指标,现在这些已成为我们的“专利”,在此我不一一细说。在过去几届评选中,我们还引入了西方最时髦的“协商民主”方式。在专家投票计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协商”来决定结果,但“协商”也是量化的。 《21世纪》:地方政府创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您认为这种动力主要是什么?现在两届已经评选出很多优胜奖,还有鼓励奖,似乎现在地方政府创新很活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大众或舆论界不是很明显地感受到呢? 俞可平: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既要从横向的比较看现实,也要从纵向的历史看问题。从20多年的长镜头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想大家都公认中国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重要的进步。 至于你说到的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不少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确实有一种干出政绩,为地方做贡献的冲动。毕竟做出政绩,使地方和群众受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其次,是环境所迫,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改革不行。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动力因素,如通过改革创新得到晋升、博得声誉、获取名利等等。 至于每个创新项目的具体的动力,那就五花百门了。例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乡镇长选举改革实践和民主选举,有的是因为乡镇的财政困难,财政危机,有一些地方则是因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传统的任命方式群众不服气,有的是因为感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还有的是由于个别领导人的推动。 《21世纪》:其实每个人,包括地方行政官员,也都是所谓的“理性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会干。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做的事情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整个社会有好处。要他改革,动力是有的,但对地方官员个人来说,要看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还要看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俞可平:政治改革的风险很大,但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特别大。所以,我们对那些真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改革创新的政府官员,应当心怀敬意。对他们的可能失败要给予充分的谅解,而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则要特别地加以鼓励。 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要是单纯从官员个人的利益来考虑,他就很难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因为改革的风险预期要比收益预期大得多。我们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之一,也正是考虑到了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鼓励。 《21世纪》:据说,在你们所评的获奖项目中,其中不少创新者得到了提拔,从某种意义上对地方官员来说是不是一种政治信号?一般说影响力决定了权威性,如果创新奖影响力大,地方政府会重视。因此有人甚至担心,牵涉到利益之后,会促使地方政府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创新奖的评选。同时,你们又希望他们重视。这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处理呢? 俞可平:这之间有一种“张力”:一方面我们希望地方官员重视,并且希望他不是考虑个人升迁才重视;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有自己的现实考虑,要他真正重视又与其个人升迁不可分割。 我们当然希望地方政府重视创新奖,但我们也不希望把创新奖和个人职务升迁挂起钩来。这个导向非常明确,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官员明白:个人升迁固然重要,但博得群众的爱戴和社会的声誉,可能更重要。其实这也是邓小平同志

浅谈中医的含义(2)(5)

浅谈彼中医和此中医和的含义与价值 岳阳市古今医药研究所李穆 关键词:中医本质含义 摘要:中医的上、中、下三医出自《国语.晋语》上医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医指的是管理人们思想意识的方案,下医才是治病的郎中。剖析取消中医的目的是国外势力要灭我中华的一大阴谋。此中医非彼中医也。 什么是中医?对于这个问题现在都局限在治病救人的小圈子内,认为中医就是看病的医生。其实真正的中医并不是单纯指看病,出自《国语·晋语八》中云: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如何理解国语中的这上、中、下三医?笔者认为,这三医的内涵各有其意,如果把古代“中医”二字看作现代的中医,未免把中医看偏了。古代中医是一部国学,如《内经》《易经》《道德经》《山海经》《论语》等都为国学经典。古代学子是以这些国学为基础的,那时的朝官可谓是上知天文,二知地理,中知人事的通才。所以在宋代就有一句名言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意思是说做不了朝官治理国家,就做好郎中为百姓医治好疾病。下面就中医二字分别谈点个人的肤浅认识,和大家一同来探讨中医二字的本质。 一、中医的本质剖析 1、上医的含义 首先要搞清的是什么是医?医是治理的意思。“上医医国”说明了中医上至国王,下至丞相,都要考虑国家的治理方针政策,可以说中医包括了人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对外防范,对内安邦的一部治国方略大全。故在《内经》中有:“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科学论断。古代没有医生一词,只有郎中一说。什么叫郎中?郎中是个官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也就是说中医仅次于治理国家的丞相,在“五四”运动后,以余云岫、胡适为代表反中医的呼声愈演愈烈,在推行新学运动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在这种新学难以推广时,在新文化旗手中,竞出了一些提出“中医不灭,天理难容”的卖国奴才。这伙人不仅仅是取消看病那么简单,他们的目的是取消我国的治国方略,要让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列强的傀儡。习近平主席的“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说的就是治国方略。 2、中医的含义 中医医人是指治理人的朝官。人的思想意识是最复杂的,一个国家人口众多,

2011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新补2·治理)(拷贝版)

新补2治理理论1 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所谓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公众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3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看,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4 从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和所强调的重点来看,治理理论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治理强调政府除了采用原来的手段之外,还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治理理论打破了原来传统上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市场的两分法,模糊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在管理的主体、方法、职能等各方面都作了扩展。治理理论比原来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涵盖面,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第三节“统治”与“治理”的比较与联系 治理,作为统治一词的替代,与统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联系,这种变化也反映了 1本部分内容参阅: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3、胡仙芝:《治理理论与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 年第1期。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4张璋、治理:《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21世纪的公共治理_从_善政_走向_善治_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21世纪的公共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 杨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进入21世纪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治”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语,实现从“善政” 到“善治”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Ente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zens against government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good governance"has also become the important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implementation from"good government"to"good governance"chang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公共治理善政善治 Key words:public governance good government good governance 作者简介:杨宇(1984-),男,黑龙江庆安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070-01 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治理成为学术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公共治理就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去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社会之前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公共治理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社会。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公共治理不再仅仅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够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它强调的是主体多元、方式民主、管理科学的多方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的核心就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 一、善政与善治 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存在着对“善”与“恶”等行为的评判标准,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正如政府的统治有“善政”与“恶政”之分一样,治理亦有“善治”与“恶治”之别。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认为,“尽管治理与政府统治两者都涉及目的性行为、目标导向的活动和规则体系的含义,但政府统治意味着由正式权力和警察力量支持的活动,以保证其适时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执行。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1]。政府存在的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国家和政府出现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和理想。“善政”可直译为“良好的政府”、 “良好的统治”或“良好的管理”。它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高尚的执政道德、科学的执政理念、较强的执政本领和良好的执政作风。领导干部能够行善政,于国于民于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古今,善政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法度严明、官员清廉、行政高效、服务完善。但实际上,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许多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政”在世界各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挑战的核心便是“善治”。俞可平教授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进而提出了“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2]。 二、从“善政”走向“善治” 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实现最大程度的“善治”。实现“善治”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善治”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善政”便是通往善治的关键所在,“善政”是政府转型不可逾越的路径选择,想跳过“善政”直接实现“善治”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善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不仅要求要有负责任的政府,也要求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同时还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积极并且合乎理性地协作和互动。在中国要想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协调合作、积极互动、风雨同舟、共担风险,对社会公共生活实施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管理,进而保证政府提供最大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公民获取最大公共利益。这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所在。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善政”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善政”体系是走向“善治”的关键。中国政府当前正处在转型时期,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善政”与“善治”的动态平衡。在中国无论进行怎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无论在未来会形成何种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到“善治”转变基本思路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把握“善政”这条主线,在“善政”中谋求“善治”,才能从根本上妥善化解和处理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俞可平教授给描绘了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同时,也指出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平衡、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3]要实现“善政”与“善治”的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对于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0 --

社区花园实践手册摘要(1)

社区花园实践手册摘要

社区花园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其特点是在不改变现有绿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提升社区公众的参与性,进而促进社区营造。(1)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建的综合型社区花园; (2)居委主导、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 (3)培训社区领袖,带动片区参与型社区花园; (4)社区自主提案、营建与管理的在地共创小组型社区花园; (5)社会广泛参与的普惠型社区花园。 上海的社区花园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生产和运维方式反思的存在,实验了景观的社会价值:回归日常生活的景观,居民深度参与自己所在社区的空间更新和社区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趋势。 这个趋势也是景观文化的发展趋势,即走向善治的景观。 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同样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难点,就是民间力量的可持续性及多元利益相关的协同性,这也是一个漫长的社会教化的过程 回归日常生活的景观,居民深度参与自己所在社区的空间更新和社区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趋势。这个趋势也是景观文化的发展趋势,

调研 设计 建造 管理 元素:一米菜园 WIFI花园 锁孔花园 螺旋花园 昆虫箱 蚯蚓塔 厚土栽培 雨水收集 北方社区花园的设计可以用小灌木和有高度的植物式景观元素,在空地上做出有结构性的框架,这样即使在地被层的花和蔬菜没有长出来,结构性的框架依旧可建构出美丽的景象

设计思考 一、1谁来参与2如何参与 二、设计原则 分类 基本态度设计原则结果 社区 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智慧鼓励支持每一位居民的参与,为他们赋能激发居民对公共环境参与的积极性和提 高参与能力分享盈余开放分享的场所氛围营造促进社区内部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 分享和互动发扬社区本土文化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展示保留社区记忆,培育社区认同感 提倡减少对环境造成负担的生活方式在花园建设中对社区居民进行自然教育居民意识到应承担的责任,并能影响更 多的人 花园 向大自然学习模仿大自然的生存规律提高观赏性、生产力和适应力 恢复土地健康在无农药、化肥的前提下种植加速环境复育 保护植物多样性建立层次丰富、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提升群落的稳定性,保持土壤肥力保护动物多样性为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庇护所等促进完整的生态循环,提升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资源 零废弃物建立循环系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源头垃圾减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收集并储存能源将水、风、光照纳入设计的考虑中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性的回馈圈

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

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其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学者一般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4)法治(ruleoflaw),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5)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他有两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管理机制结构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而善治的构成要素无一不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石、以政府行为的法制化为基础的。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程序。显而易见,保证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力的现实机制只能是民主政治和法制,这样,善治与民主法制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而这一切,都是以法治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的产物。

wo1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 何平 “竹以直而美,人以正而尊,党以廉而强”。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基层组织、一名领导干部,能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是无法回避的过关大考,更是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历览古今,殷鉴不远。因为官僚腐化,演出了几多折戟沉沙、身败名裂的活剧;由于政权腐败,酿成了多少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灾祸。俯察现实,忧思长存。“四大考验”重任在肩,“四大危险”就在眼前,老百姓切齿痛恨的是腐败,消弭我们改革发展成果的也是腐败,动摇党执政根基的还是腐败。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清正廉洁是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内容,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清,就要有“心清如明月,高洁似白云,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的自省。清清白白当官,老老实实做人,一片丹心写春秋。 正,就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宠辱不能惊”的自励。堂堂正正立身,坦坦荡荡立业,一身正气走四方。 廉,就要有“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官贪民必怨,官廉民则安”的自警。兢兢业业履职,勤勤恳恳尽责,一心为公做贡献。 洁,就要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自爱。磊磊落落处世,干干净净律己,一生珍重传美名。 清正廉洁是良好形象,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清正廉洁是基本标准,衡量着每个党员干部的轻重高低;清正廉洁是重要目标,指引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民心向背之所据,生死存亡之所系,党的根本之所在,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其身正,不令而行。清正廉洁赋予广大党员干部浩然正气、凛然之身,何愁无所作为? “纪岩”的文章《清风浩然正气根》,站位全局,着眼长远,紧扣主题,寓意深刻。心存深深不安之忧患,胸怀生生不息之信念,历数腐败堕落之危害,明确标本兼治之防线。 读罢静思细琢,深感权力之重、责任之重、自律之重,倍增勤勉之心、敬畏之心、爱民之心。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努力在喧嚣尘世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在物欲横流中追求一种高境界,惟其如此,才能在克难攻坚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在反腐倡廉中树立更好的形象。○ 清风浩然正气根 □纪岩 (一)根者,万木之本。惟其正而茁壮,惟其深可参天,惟其固更挺拔。清正廉洁,关系人心向背,政权巩固,国家兴衰,实乃党的执政之根。 (二)腐败势必失败,廉政就是力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公害,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纵观古今中外,腐败与反腐败是任何执政者都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因励精图治而兴、因腐败颓废而亡,殷鉴历历,发人深省。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腐败。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谆谆告诫,耳提面命、警醒全党。 (三)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反腐倡廉,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2020年春季学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总结

2020年春季学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忙碌而充实的初一下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1)(3)(4)(5)(6)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和(7)(8)班的心理课,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立足学生实际,稳扎稳打,反思与探究 经过上个学期的打磨后,我们在利用教材和教参、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等方面更加有效地结合。通读整本书后,发现脉络紧随学生的成长和活动范围,青春期后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引起的男女性相处中遇到的朦胧情感、情绪情感的变化,随着学生进入新集体后与他人、集体相处,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学会遵法守法用法护法。第一单元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单元的情绪和情感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所以需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教学法来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他们最常混淆的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感的种类、情绪和情感各自作用,最难理解的有情感的作用、怎么传递正能量。第三单元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一个单元,里边有些内容是重叠的、字句比较晦涩难懂绕口,所以在区分和背诵方面学生很反感,比如个人意愿、角色冲突、集体旋律、共同愿景等等。第四单元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和最后一框我们与法律同行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比较抽象,其他内容学生比较喜欢探究。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整个年级存在几个问题:(1)逐步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优秀生积极性强,学习氛围浓烈,多问老师多做题多背书;中层生一直处于被动情况,学习氛围一般;学困生厌学情绪很严重,有时候甚至连笔记都不做,需要继续督促,因此辛苦我们班的各位组长们。(2)虽然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但对于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还是按部就班,只回答书本答案,较少同学会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回答不够完善。(3)在题型判断和抓关键词方面还是把握不到位或者是根本不抓,因此,我们还需要下苦功夫,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启发多讲多练题。(4)除了懒惰因素外,学生还存在背诵困难问题,需要给他们整理资料和给他们背诵诀窍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推进。(5)分层次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尖子生的培养力度不够,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为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习惯性地给学生划分一些重点背诵的内容,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其他知识点没那么重要,而且给学生练习的题量不够,学生在读题和解题方面有待提高。 二、及时充电,向名师学习 这个学期感谢教研室组织的名师送教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后,我发现在教学上还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学生考试后,可以通

以和为贵在在现代中国的利于弊

以和为贵在现代社会的正负面意义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治世方略:管子提出“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利用,二战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谐。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为基础,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典型表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4年,李光耀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认为,儒家价值观中包含的强烈的奉献精神、对政治群体的认同、内在责任感等,使现代东亚社会达到了比西方社会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经济效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