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成员市:9个。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

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实际上,把合肥放到领头雁的位置,可以发挥“一城带六方”的巨大作用,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的总结,就是“1+N”区域经济布局。

具体来说,向东,合肥滁州家电产业基地;向东南,合巢芜经济带;向南,合铜黄发展轴;向西,合六经济带;向北,合淮同城化;向西南,合安经济带。再加上合巢六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个巨大的“连城诀”布局已基本形成。

放眼整个皖江示范区,合肥可谓一路绝尘,“榜眼城市”芜湖的经济总量只有合肥的一半。而在这背后,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的支撑。

只要稍稍留意合肥市经济版图,你就会感觉到产业集群的积聚效应。

从城市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北边的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再到东边的美菱

工业园,到南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工业园、长虹工业园、华凌工业园、荣事达工业园、美的工业园。整个合肥市区几乎被包围在各种家电工业园中。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演绎着产业与城市共同改变与被改变的辩证法。

扩大到整个皖江示范区,像合肥与家电产业这样,具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实力与底气的,远不止合肥一城。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地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

“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 5%在长三角打工。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

在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

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

“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

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共识,8个城市政府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完善,其中有6个城市拥有沿江港口,江面上已有芜湖、安庆、铜陵三座长江大桥,安庆望江大桥、芜湖二桥、马鞍山大桥等正在规划建设中。芜湖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祚龙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规划中的沿江城际铁路将可以突破皖江城市带当前铁路网的局限。这条跨省建设的快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起点为南京,终点到安庆,全程1个小时以内,从芜湖到马鞍山,只需要10多分钟。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从南京到安庆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到池州段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即将在2008年5月全线通车;芜马铜三市之间的轻轨规划已经提上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当然,不仅是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沿江港口群布局、综合物流网布局、能源供给建设、水利建设布局、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列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做皖江文章从“沿江”到“跨江”

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

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

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

一条江,串起8座城市。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长江北岸的安庆、巢湖、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巢湖等市也要将产业布局

尽可能向沿江靠拢,与江南的开发相互促进,与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相呼应。”

皖江城市带的崛起

长江安徽段,俗称皖江。安徽省长江经济带(下称皖江地区)范围包括沿江的合肥市、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市和池州、巢湖地区,江北的滁州市(南5县市区),江南的宣城地区等。规划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0.3%;1994年年末人口1995.5万人,占全省33.5%。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安徽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是国家加快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带动全省开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皖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紧邻我国经济紧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这不仅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且有利于与海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皖江地区铁、铜、硫、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区内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与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具有通过联手开发,建成世界级旅游区的良好条件。

经济发展优势二:结构优势明显,主体实力较强。

在本省各大经济区域中,皖江地区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特色最为明显,如芜湖的轻纺、机电;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化工;安庆的石化;滁州的机械、家用电器;巢湖、宣城的建材、机械等,都有一定基础,且拥有一批大中型企业。各地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通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可以形成较强的整体优势。本区农业也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优势三:交通基础较好,城镇较为密集。

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港口设施初具规模;铁路有淮南、宁铜、皖赣、宣杭、合九等线路在本区通过;公路四通八达;芜湖、安庆市均有军民两用机场。区内拥有城市(含县级市)9个,占全省城市的47%,建制镇316个,占全省的38.1%,其中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为省辖市;城镇人口素质较高,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道路、车站等设施较为齐备。

经济发展优势四: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优越。

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为皖江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加速,社会秩序稳定,精神文明和民方、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程度逐年提高。

经济发展优势五: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目标和“三、二、一”

战略的实施,为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沪宁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南京新同场动工兴建,将大大缩短从皖江地区“出海”的时空距离;三是三峡工程开工和川、鄂、湘、赣的开发、开放,可以使皖江地区在承东启西的过程中获取许多发展机遇。

一、皖江地区的经济潜能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崛起,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安徽省作为中部六省中最东部的省份,在改革开放后这20多年间,错失了好几次快速发展的机会,并且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两年依然发展缓慢,如果在这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仍然抓不住机会,安徽就将永远处于“锅底”了。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安徽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安徽的农村改革,城市建设等曾经走在全国前面,安徽作为轻工大省也曾经让别的省羡慕。但这十多年来,足以让安徽人骄傲的成就越来越少,逐步“边缘化”了。总结安徽为什么发展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安徽出了很多经验,可是很多很好的思路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如皖江开发战略其实在1992年就提出了。但有800里黄金水道的皖江,其蕴涵的经济能力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论从皖江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皖江地区都应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皖江地区包括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滁州、巢湖、宣城、池州等8个城市。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实施后,安徽省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

的决策,拉开皖江开发开放的序幕。1995年,安徽进一步提出了“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皖江开发开放全面启动。但可惜的是,“开发开放”更多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中,致使皖江地区的发展潜能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皖江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型材、奇瑞汽车等大企业在国内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这里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个国家一类口岸;这里离长三角最近,这里最应该也最有条件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体系,成为安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打造皖江产业带,培育沿江经济强县,建设沿江现代化城市群,使皖江地区发展成为安徽全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产生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

二、皖江的优势

皖江沿江地区已有了一个较好的交通和产业基础。正在兴建的沿江高速公路,东连南京,西接武汉、九江;江北沿江高速已规划立项,沿江高速把皖江地区的城市群串联起来;800里皖江已有3座大桥飞架,“十一五”期间还将开工兴建马鞍山、望江、芜湖和池州4座6车道长江高速公路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二沿”、“七桥”将有可能把皖江黄金水道两岸铸造成一条黄金经济走廊。但是皖江的5个城市中有4个在长江南岸,顺着800里皖江而下,发现南岸已构成了一个城市群体,而长江北岸除了安庆,大多是反差很大的农村。如果

皖江北岸沿江高速通车,沿江5个城市能跨江发展,皖江两岸就会崛起一个长江沿线最大的城市群。皖江地区在安徽举足轻重。从经济总量来分析,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 %,高于安徽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分析,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分析,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 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分析,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35. 1%。更重要的是,皖江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基础: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皖江4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已支撑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铜陵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具特色。铜陵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了铜峰电子、三佳集团、精达股份等上市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值得推广的“铜陵模式”。皖江沿江地区通江达海,与长三角一水相连,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形成一条非常有特色的产业带,并进而足以支撑一个皖江城市群的崛起。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皖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沛,与沿海

发达地区相比,土地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并且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一批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适合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重化工业。

三、皖江产业带的构筑

1、安徽省要把皖江开发的战略落实到实处,作为安徽崛起关键环节来抓,设立“皖江产业带”发展协调机构,从合作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全局性的利益,协调各市政『爱怀宁,爱怀网』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将皖江产业带建设纳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10-20年发展的长期规划,谋求八百里皖江大江南北的互动。对皖江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和协调管理,使区域公共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取得最大效益;树立皖江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在规划、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市场体系建设、城市职能分工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体发展功能,把皖江产业带作为安徽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2、统一协调皖江地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是城市密集地区演变为产业带或都市圈的重

要基础。针对皖江产业带构建需要,提出相应的交通策略规划,建设地区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统一协调皖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必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必须通过跨区域协调解决;在安徽全省范围内产业布局要重点突出,在省内的

项目布局、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直接财政补贴和间接税收优惠的手段,重点培育扶持皖江地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接续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要向皖江地区倾斜,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提高皖江地区重化工业的集聚度;充分利用临江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造船、水泥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工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皖江地区转移。3、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皖江地区“东向发展”的力度,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思想解放的深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选择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集中精力壮大工业经济,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投资支撑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投资是产业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坚持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把做大做强工业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工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增加就业,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4、以芜湖、马鞍山、铜陵三市为龙头,带动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皖江产业带共同发展。

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电器、造纸、纺织服装等产业,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放大产业集群功能,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规划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布点,充分预留产业链

伸展的空间,一个大项目,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应重点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信息、造纸、纺织服装等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集中投入,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充分利用长三角土地、电力供需不平衡的机遇,吸引机械制造、金属深加工、化工等大用能企业来皖江地区投资;以产业集聚为主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以芜湖的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马鞍山的钢铁产品、造纸、专用汽车及重卡底盘,铜陵的铜材深加工和电子材料等为基础,建立起面向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和要素整合。中部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加快发展的崛起,中部崛起也是以接近东部中等发展水平为基本目标,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发展。安徽作为中部地区最东部的省份,理应肩负“共同崛起”与率先崛起的双重目标。皖江地区发展的机遇首先是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而打造皖江产业带是实现安徽这个双重目标的重中之重。

皖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

要把800里皖江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在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之后,安徽高层决策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皖江沿江城市群。

对于一个中部省份而言,安徽决策层如此寄厚望于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尚属首次。此前,这种声音更多地发自民间和学界。

寄望沿江城市群用意何在

安徽如此寄望皖江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其背景是什么?目的何

在?外界在问,安徽人也在问。

来自官方的解释是这样描述的:沿江地区不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理应瞄准江浙沪、追赶江浙沪,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走一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

其实,安徽此时急于打造沿江城市群,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内在的诉求。

在国内城市群经济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来自周边省份城市群建设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使安徽感到明显的挤压。

安徽翘首东望,长三角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地域相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互补协作的“城市经济群”,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和“宁镇扬”、浙江的“杭嘉湖”等。这些“城市经济群”对内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对外则具有较大的牵动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呼应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重要“侧翼”。

再环顾中部,湖北的武汉“8+1”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已具雏形,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譬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城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型的城市群体,间距30-50公里,但从现有的单体城市实力来看,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担当起牵引湖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重任,而三个城市“捆绑”组合在一起的产业效益及相关指数,就超过了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在周边城市群“跑马圈地”的态势下,安徽没有理由拒绝来

自城市群的诱惑。

显然,安徽的崛起,首先是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崛起。而“安徽没有大城市”一直为各界所诟病,“若沿江城市群能够做起来,特别是马芜铜核心增长极能够培育起来,将弥补安徽缺少大城市的遗憾,这可能比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更能给人带来惊喜。”这是许多受访专家的一致呼声。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缺乏一个以若干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加快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也有利于形成安徽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若按官方的理解,安徽打造皖江沿江城市群更多是基于“东向发展”战略的考虑。无论是“借梯登高”还是“借船出海”,安徽都需要一个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而能担当这个平台的非沿江地区莫属。因为皖江沿江地区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也是接受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最早的地区,民间创业活力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在融入长三角中,区位优势独特,产业特征鲜明,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与东部地区最为接近。“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安徽来说,最好的、条件最成熟的,是她的沿江城市群。”难怪安徽高层对这个地区寄予了如此厚望。

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

如果说融入长三角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主轴,那么沿江城市群就是奋力崛起的脊梁。人们不禁要问:皖江沿江城市群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换句话说,沿江城市群的实力和优势何在?

说皖江沿江城市群在安徽经济中以领袖群伦,可能有点偏颇,但说在安徽举足轻重,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总量来看,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22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 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看,200 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1%。

《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刚印发半年,该委又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我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省17个市将市市互通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届时我省内的这些快速铁路网,将与周边省份的铁路网密切相连,安徽将成为我国南北城市铁路通行的重要省份,其铁路网的地位将是任何省份无法替代的。而在2020年完成的,联通我省的5大铁路通道,也将构筑成全国铁路网的“主动脉”。

“十一五”:800亿新建铁路1500公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不仅出行次数、距离和时间将持续增加,而且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样性、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覆盖范围、

信息服务及可选择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据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发展将呈现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建设中,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将以合肥为中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增强城市交通能力,提升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立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和谐。

目前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时期,铁路建设将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加快以合肥为中心,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消除国家干线的断头和瓶颈,贯通路网通道,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增加吞吐和中转能力,逐步确定安徽特别是合肥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安徽的区位优势。

到“十一五”末,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增建复线518公里,电气化改造977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55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38公里,复线2536公里,电气化线路1977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和51.3%。

中远期:1335亿元新增5大铁路通道

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连通全部省辖市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铁路网,合肥即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省铁路的发展目标,日前我省发改委已

经超前谋划出我省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我省将投资1335亿元修建、拉伸5大铁路通道,贯穿全省各条干线,形成17个地市,市市通行快速列车的局面,同时在全国南北城市连接铁路网通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届时,我省百姓乘做“高铁”不仅在省内可以自由行走,还可以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来去自由。

通道之一:建立中部地区沿江铁路通道

中长期规划中的首条高铁就是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并与南昌-九江城际铁路连通,对建立沿江快速客运通道,扩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覆盖范围,加强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与融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线路起点接南京枢纽南京南站,终点至昌九城际铁路庐山站,全长410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285公里,估算投资285亿元。

通道之二:实现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将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从两头分别延伸至阜阳、商丘和芜湖、杭州。即规划建设商丘-亳州-阜阳-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客运专线,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由于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运输能力已趋饱和,规划建设该通道内客运专线,并与徐兰、沪汉蓉客运专线及南京-安庆、南京-杭州城际铁路连通,对解决现有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运输能力不足,适应

东部地区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线起点接徐兰客运专线商丘站,终点至宁杭城际铁路长兴站,全长750公里,采用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677公里,估算投资677亿元。目前,合肥-淮南-蚌埠客运专线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由铁道部和安徽省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道之三: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据了解,中长期规划中不仅要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漯河-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金华-温州

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的建设,对于根本解决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阜阳-六安、庐江-铜陵段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经或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该线路起点接阜阳枢纽袁寨站,终点至今千铁路千岛湖站,全长63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铁路技术标准,兼顾200公里时速客运,估算总投资19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560公里,估算投资168亿元。

通道之四:新增纵贯南北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中,还将建设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增加全国南北快速客运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南京-安庆-九江,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相连,北端与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南昌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发[201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掘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倔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

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掘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成员市:9个。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

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实际上,把合肥放到领头雁的位置,可以发挥“一城带六方”的巨大作用,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的总结,就是“1+N”区域经济布局。 具体来说,向东,合肥滁州家电产业基地;向东南,合巢芜经济带;向南,合铜黄发展轴;向西,合六经济带;向北,合淮同城化;向西南,合安经济带。再加上合巢六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个巨大的“连城诀”布局已基本形成。 放眼整个皖江示范区,合肥可谓一路绝尘,“榜眼城市”芜湖的经济总量只有合肥的一半。而在这背后,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的支撑。 只要稍稍留意合肥市经济版图,你就会感觉到产业集群的积聚效应。 从城市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北边的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再到东边的美菱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2010年4月8日 (2010年2月1日)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约,跨江发展,南北联动。适时启动承接产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31 20:02|提问者:穿過骨頭撫摸伱 请问安徽天长市在其中么? 最佳答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天长在滁洲里面. 一轴双核两翼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借助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的建设,将对舒城加快发展带来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示范区,有利于享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承接转移的质量,有利于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舒城县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安徽专题——皖江城市带与四体会 一、热点材料 1.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3.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4.由安徽电视台制作的八集电视专题片《皖江崛起》,将从2010年2月6日起每晚19:30在安徽卫视播出。八集系列节目分别为《应运而生》、《泛长时代》、《产业梦想》、《筑路向东》、《转承之间》、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应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2.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从最初依赖于地区劳动力、政策优势引进一些化纤、纺织、机械等传统轻重工业,逐渐转变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天津滨海、广西北部湾、重庆两江、福建海西、 山东黄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刚刚被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说,这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陆陆续续拥有了自己的概念。或 许那些没有被上述概念圈进的地区,也会早晚出台相应的振兴规划。从以往的规律来看, 围绕江河湖海的地区希望最大,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现在未尝不是一个提前“潜伏”的好时机。 不久前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让股市里安徽板块精神 抖擞了一把。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对这个名字比较新鲜的规划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觉得无非就是造个概念,轮流炒作而已。其实不然,这个规划的成败对于中国未 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笔者见,所谓“承接产业转移”,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指沿长江而上,将上海为首 的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来,由这个城市带来承接。从批复的规划来看, 这个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等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的最大特点 就是紧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发达,集长江、南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铁路、主要支流航道等在内的运输能力大,而这,也正恰恰适于大型物资的运输。 此外,皖江地区是安徽开埠较早区域,芜湖曾经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安庆也是中 国近代工业起源的城市,都是近现代中国史中比较重要的城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一地区属于是安徽较富裕的地区,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比较好。 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一 些原有的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地价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以苏州为例, 作为全国著名的苏州高科技园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被坊间称为“腾笼换鸟”的行动, 即劝退园区内的传统制造业、高污染企业,而重新引进高科技、低污染企业。以达到经济 优化转型、产业升级的目的。 应该说,位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或者是世界500强的总部,应该 不会被转移到皖江城市带去,从企业自身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来看,也不会让他们走。能转 移给皖江城市带的主要是重工业、化学工业、原材料制造业等。有消息说,已经有很多长 三角地区化工企业在开始转移。应该说,这些制造产业对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而言,已成鸡肋,但对于皖江城市带而言,却是不可多得。换言之,这次转移,既有助于长三角 的经济升级,也有助于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升级。 既然两个地区的产业都能升级,自然是好事。但是如何升级则至为关键,这一点如果 搞不好,一个双赢的计划,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打折扣。而衡量的标志就是,产业转移沿江 而上,污染是不是也沿江而上了?应该说,长江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已经承受不起更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

皖发…2010?10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2010年4月2日)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

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聚集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

【皖江规划方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皖发〔2010〕3号2010年4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