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问题情境(1)小马过河——

河边上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1.1m”,问一匹身高才1.4 m的小马,能涉水过河而不出危险吗?

问题情境(2)

招聘启事

因本广告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员工若干名,我公司员工人均月收入为27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

XX广告公司人事部

提出问题:

1、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老板是否说话不算数?

2、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700元,用这个数据能否合理的表示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为什么?

3、学生讨论与交流

4、引出课题。6.2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某情况下,平均数并不能较合理的反映问题的真实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探索新知

(一)中位数

1、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

2、如何理解“中等收入”?

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受员工的中等收入实际上就是找中位数的过程。)

3、思考:1900在这组数据中处在什么位置?

4、初步形成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思考:这组数据2,5, 4,3的中位数是多少?(设计意图: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如何确定中位数。)

6、完整中位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7、练习巩固:

练习1 14,5,10,3,6的中位数是什么?

解: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得:3,5,6,10,14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

练习2 4,0,2,-5的中位数是什么?

解: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得:-5,0,2,4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练习3 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A )

A 只有1个

B 有2个

C 没有D1个或2个

学习中位数时注意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

数据相等。

3.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二)众数

(情境:其中另一个职员D: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800元。)

1、思考:认真观察这组数据,有几个人的工资是1800元呢?1800元,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从问题情境中,得到众数的概念,)

2、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3、反馈练习

练习4 7,6,3,6,3的众数是什么?

解: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和3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猜,老师已经教了多少年书了?(生答)是啊,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了,教过的学生也不知有多少个了。老师最早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明,今年大学毕业了,前几天我得知他去了大连市人才招聘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很适合自己,只是工资有点差别。大屏幕出示: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乙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

他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呢?你说他会怎样选择? 情况一:学生选甲公司。 引导: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选择工作可是件大事,还是考虑周全些!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公司具体的工资表。 情况二:学生选乙公司。 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考虑周全。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甲公司?学生回答。 小结: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然而计算平均数需要用到每个数据,由于经理的工资偏高,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就偏高,大家看只有员工经理1人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余的人都低于平均数。看来平均数2200不能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新授 (一)探究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 课件出示甲公司工资表,问: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师: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500来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这组数据中间的数1 500有一个名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经理和员工D的工资换下位置。 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中位数是6400吗?中间的数不就是中位数吗? 引导: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从小到大可以吗?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它表示什么。 请学生解释中位数1500实际意义:代表的是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乙公司工资表,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思考、汇报。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第九册教案中位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7页“中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能力目标:使初步学生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你们四处游玩吗?人多吗?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该)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 师:可是到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师: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师: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 师:位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2.瞧,8跟哪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年龄的一般水平。) 3.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 (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师:知道了游客的年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二(1)班第一小组8个同学口算成绩统计表 师:这次,我们二年级(1)班进行了一次口算比赛,这是第一小组的口算成绩。他们的平均分是84分。 圆圆是二(1)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她在这次口算中考了89分,圆圆知道了第二小组的平均分为84分,她可开心了。圆圆告诉妈妈:妈妈,我这次的口算成绩比小组的平均分多了5分,处于小组的“中上水平”,你应该奖励奖励我。圆圆应该奖励吗?小组讨论。(圆圆不该得到奖励,因为她是小组倒数第二名,这时平均分没办法反映小组大部分同学的成绩。) 师:圆圆是处于中上水平吗?你认为排在第几名才处于中上水平?从平均分84分可以知道圆圆排在第几名吗?那我们也就不知道圆圆是处于什么水平。 师:想想,中位数可以吗?中位数位于哪个位置? 师:那么,中位数是哪个?(生可能找95或94。) 师肯定:对了,刚刚中间的数只有一个,现在,为什么同学们找出了两个? 师:中间的数是有两个,可是中位数只有一个,你认为会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中位数的求法。) (三)加强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师: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教法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东川区乌龙中学秦光普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李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广告 本超市需招聘职员数名,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XX公司 三楼面试。 XX超市 2014年6月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李强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3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XX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元)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小于等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0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1、你能将下面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吗? 3 1 7 4 6 生1:从小到大: 1 3 4 6 7 生2: 从大到小: 7 6 4 3 1 师:排列以后你能找出最中间那一个吗? 生:是4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4就是上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1)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2)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师: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1、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第 个 2、 n 为偶数时 ,中间位置是 第 , 个 学生练习 : 下列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1)10 5 4 12 5 (2)8 1 4 8 11 6 2.众数定义: 一、你能在这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吗? 65 58 78 95 78 74 78 95 二、众数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例题讲解: 21+n 12 +n 2n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继《平衡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详尽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衡水平可以有例外的量度,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良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衡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详尽情境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能在详尽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

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衡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板书平衡数公式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严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衡分为77分,所以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大家想一想,小明的说法合理吗?从而探索出小明的答案为不合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师:类似的受平衡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衡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问题情境(1)小马过河——

中位数与众数优秀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量表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自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看幻灯片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为什么? 2.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各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三)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五)探究新知(一): 预习“议一议”与“做一做”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3.自学检测: 80 90 80 70 80 91 80 7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60 50 40 45 55 61 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2 4 6 10 10 11 1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请把你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中位数定义: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注意: (1)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是不唯一的,可能有一个、几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六)探究新知(二): 预习第二个“议一议”至习题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同点: 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

信息窗2——青春期女生体重年增长情况 ——中位数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中位数、平均数各自的特点。 3、体验中位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在家利用微课自学。 活动一:情境导入,提出质疑 师:随着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同学的身体发育提前了,较早的进入了青春期,身高和体重也随之突然增长。像吴昊和潘宇明。这些都成为了同学们和家长时下关心的话题。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交流。 师:女生一般在10~12岁进入青春期。下面是丽丽作的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学生阅读信息。(指明读) 丽丽对处于青春期的11名女生体重的年增长情况作了调查,数据如下:(单位:千克) 12 10.5 3.5 4.5 5.5 4 4.5 9 4 3.5 5 师:你认为青春期女生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呢?(课件)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生:有的同学体重增加很快,有的增加很慢。 师:怎样才能知道青春期女生体重年增长的具体情况呢?

师:用平均数来描述是怎样的?(课件) 生:求出的平均数是6。 生:但是大多数同学的体重年增长的千克数都比6小。只有3位比6大,而且大很多,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 生:用平均数来描述不合适。(课件) 师:用众数呢?(课件) 生:有3个众数,分别是3.5, 4, 4.5, 生:众数不只一个,出现的次数也不多,没有很强的代表性。(课件) 师小结:用平均数和众数都不能很好的反映出这组数据的体重年增长情况。 活动二:自主学习,构建新知 师: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统计量来反映呢? 师:其实可以用一种新的统计量来描述这组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这就是“中位数”。(板书课题)猜猜看,什么是中位数? 师:(课件)自学提示: 1、你认为什么是中位数? 2、怎样找中位数? 3、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更合适呢? 师:下面请结合自学提示,自学课本100和101页。 开始自学,汇报交流。 生:我们可以先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一排,然后找出正中间的数。 生:正中间的一个数是4.5,那么4.5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对,这就是有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板书) 师:你认为在这里中位数反映了什么? 生:4.5千克反映了这组同学的身高增长的中等水平(一般水平)情况 师:中位数在这里更好的反映了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算姚明和老师的平均身高。 师:同学们认识姚明吗?他有多高? 生:2.28米。 师:噢,原来姚明是我国最高的运动员。那你们看看毛老师又有多高?你们算算我两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多做贡献,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小范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因超市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12月31日到我处面试。 兴旺超市人事处 2011年12月1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小范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5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本课(节)课题 4、3中位数和众数第 1 课时 / 共1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情感目标:结合实际,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经历数据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初步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如范例第(2)题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是我校八年级1班的体检表中任意抽取的10名男生的身高(单位:米): 1.59 ,1.60 ,1.58 ,1.64 ,1.64 ,1.56, 1.68 ,1.65 ,1.64 ,1.60。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1.64米)我们学校将要召开每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根据学校的安排,决定从我们八年级1、2、3、4四个班中抽调40名男生组成一个彩旗队。根据以上信息,结合你的经验,你应该如何确定参加彩旗队学生的身高?并说明理由。(身高为1.64米比较合适。)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小李班上有31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5分、8分和14分,还有三名90分,12名81分,1名80分,11名79分,小李得了76分,超过了全班的平均分74分。于是他告诉妈妈说自己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对此你有何评价?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课题。三、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把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总共有偶数个数据时,则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求中位数要先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练一练:(1)完成p78“做一做” (2)完成以下表格,指出中

中位数教学设计

6.1.2中位数 1.理解中位数的概念,了解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优点与不足;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重点、难点) 一、自主学习:(通过教材p142-143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把一组数据()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数,那么位于()的数据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数,那么位于中间的()个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优点:中位数把一组数据分成()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或()中位数,而另一部分()或()中位数,因此,中位数常用来描述()。 3:缺点:中位数没有利用数据组中()的信息有时它可能不是()。 二、动脑筋: 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10年10月份的工资:张某: 15 000元;会计: 1 800元;厨师甲:2 500元 厨师乙:2 000元;杂工甲:1 000元;杂工乙:1 000元 服务员甲:1 500元;服务员乙:1 200元;服务员丙:1 000元 利用加权平均数他求得这个公司每个人的平均年薪为6万元,据此他估计到这个公司去工作能得到平均年薪为6万元的报酬,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绝大多数的员工的年薪没有6万元,显然李明的想法不对.那么用什么样的数据才能反映公司多数员工的年薪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某校七年级一班在一次体育课上六位同学托排球的个数分别为37,25,30,35, 28,2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A.25 B.28 C.29 D.32.5 解析:把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25,25,28,30,35,37,共有6个数,最中间的两个数分别是28和30,它们的平均数为(28+30)÷2=29,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9.故选C. 方法总结:求中位数时,把数据由小到大排列(或由大到小排列),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中位数教学设计(正式_

《认识中位数》教学预案 宁远县实验小学宋盛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概念课的教学,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深化理解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新的收获。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知道用它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建模能力较弱,还不能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中位数”的教学是统计与可能性部分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此部分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为下一学段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3、体会中位数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4、感受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四(1)班举行一分钟的踢毽子选拔赛。比较两组同学成绩的高低,你觉得统计时可以用什么数作标准? 出示甲乙两组学生的名单。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2019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19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中位数与众数》 二、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平均数,在现有知识“平均数”的基础上,依此进行延伸教学,认识新的概念中位数、众数。课堂要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小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所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很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六、学法指导: 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五上《中位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 2.水平目标:能够使用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学生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与水平,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水平,以及与人合作的水平与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点,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4.经验目标:在已有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水准统计量知识的基础上,对比理解中位数并了解中位数的优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中位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特点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出问题。 1.情景创设: 师: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老师今天也带来了相关平均数的一组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个班参赛选手的总体成绩好呢? 出示: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 生:从表中提供的平均数能够看出:一班学生平均分高于二班,所以一班学生总体水平高于二班。(回答准确) 师: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吗? 生:从平均数能够推断:一班同学获奖人数可能要多一些。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举手。(几乎没有同学有异议) [设计意图: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2. 出示完整统计表: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数 二﹑情境引入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三﹑新课导航 1﹑情境问题1 内容:首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爸爸去哪儿》,这是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节目主题曲,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节目,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五个小朋友的照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最后师展示调查表 提问:从表格数据中你能看出哪个小朋友最受欢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归纳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发现1: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情境问题2 (自学课本142-143页,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内容: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议一议:⑴经理所说的公员工的平均月薪2700元是否言过其实? ⑵平均月薪27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若不能,你 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中位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 柯秀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7页“中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使初步学生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你们四处游玩吗?人多吗?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该)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 师:可是到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师: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师: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 师:位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2、瞧,8跟哪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年龄的一般水平。) 3、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 (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师:知道了游客的年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二(1)班第一小组8个同学口算成绩统计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