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而英雄传奇小说虽也是取材于史实,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不局限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塑造典型的理想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两者在写作意图上都是通过演绎历史,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义理,但两者在创作形式、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则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一、历史演义小说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小说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

点。

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从写作背景上看,历史演义小说一般描写的时间背景跨度比较大,一般以一个朝代的兴衰贯穿全文,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或以上表现历史朝代的更替,揭示隐含的历史规律。如《东西传演义》由西晋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写到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时间跨度甚大。

而英雄传奇小说往往只是抓住某个历史片段某个特殊时期甚至是仅仅一场战役等等来刻画英雄,英雄传奇小说着眼的是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历史背景只是它的衬托。如在《北宋志传》中,写杨家将抗辽事迹,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

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

二、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

构。

历史演义小说最大特点是以史为本,在真实再现历史本色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传说,此即所谓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隋炀帝艳史》的具体细节系作者虚构,但主要材料与史实相符。全书以东都游乐、开河南巡、江都淫乐为内容主干,穿插开市巡边、陈百戏、修长城等情节,基本上是按《通鉴》编年叙事的。一些具体情节往往是在史事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而成,如蒸宣华,建十六院,剪彩为花,殿脚女挽船等都有史实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历史的小说化,即用小说的笔触来再现历史的真实风采。

而英雄传奇小说大多数是以虚构为主。这类小说往往取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特定家族和特定群体,写一家或一族几代人的命运,构思一段英雄传说。这一类小说的情节一般来说是不大忠实于历史的,如《说岳全传》中岳飞后代在岳飞冤死风波亭之后,经过千辛万苦最终实现了岳飞“直捣黄龙府”遗愿这一情节,就与历史严重不符;再如《杨家将》中关于穆桂英的故事也是史无可考的。该类小说可以看做是小说的历史化,也就是在小说中穿插极少数的历史因素,从而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该类小说的主要人物或基础情节还是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的,如《说岳全传》中,岳飞冤死风波亭之前的岳家军抗金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和正史所载相吻合的,其后半部分的情节也是在岳飞及岳家军抗金这一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虚构的。

三、历史演义从“讲史”发展而来,英雄传奇的源头是宋元小说话本。

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意思就是所用的语言更贴近当时人们的语言,听起来很直白,有些地方甚至有点俗气。话本的主要功能是供说书艺人通顺的演讲。一旦成为演义,文学性质就从艺人的话本变成了小说,所用语言看是变得华丽和讲究,文学价值显著增强。

一般来讲一件事情变成演义之前,一定有很多的话本,比如《封神演义》之前就有《武王伐纣平话》。讲史话本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一些可供文学修饰的花边越来越多,让一些文学家看中,把诸多话本加以融合和加工,最终成为演义小说。可以说,话本是演义的基础,演义是话本的升华。

而小说话本讲述的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特点是:故事简练,人物不多,情节事件比较单纯,语言多用白话,篇幅比较短小。《蹍玉观音》、《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是这类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小说话本与讲史话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小说话本追求的是在现实生活的故事中刻画出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后来也就慢慢演变成英雄传奇小说。

总的来说,无论是历史演义小说还是英雄传奇小说,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事实而作的,都属于历史小说,但因为源头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不同、看待历史的视角不同等原因而形成不同的写作形式。

小说与戏曲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重点掌握: 1、《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癩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20世纪是战役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战争历史的坐标上,人类由机械化战争走到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役,也从陆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从有形的战场走向了无形的空间。难以计数的会战、空战、海战、登陆战等构成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役的主要内容,千机轰炸,百舰聚首,千辆坦克大战,几百万人的军队厮杀成为它的典型画面。一个"大"字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战役的最根本特征。 60、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战争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尽管临近世纪末,战争仍处于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渡期,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仍显示出陆、海、空、天、电全维立体作战的信息化时代战役特征和高效、低耗、精确、灵敏、即时等战役特性。随着通讯、指挥、控制、打击等战争手段日益完备,一些战术、战役行为往往能达成战略目的,战略、战役、战术3者的界限更加难以区分,战役层次在战争中的轮廓日益模糊。即使如此,20世纪仍有许多战役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而英雄传奇小说虽也是取材于史实,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不局限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塑造典型的理想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两者在写作意图上都是通过演绎历史,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义理,但两者在创作形式、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则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一、历史演义小说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小说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 点。 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从写作背景上看,历史演义小说一般描写的时间背景跨度比较大,一般以一个朝代的兴衰贯穿全文,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或以上表现历史朝代的更替,揭示隐含的历史规律。如《东西传演义》由西晋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写到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时间跨度甚大。 而英雄传奇小说往往只是抓住某个历史片段某个特殊时期甚至是仅仅一场战役等等来刻画英雄,英雄传奇小说着眼的是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历史背景只是它的衬托。如在《北宋志传》中,写杨家将抗辽事迹,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 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 二、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 构。 历史演义小说最大特点是以史为本,在真实再现历史本色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传说,此即所谓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隋炀帝艳史》的具体细节系作者虚构,但主要材料与史实相符。全书以东都游乐、开河南巡、江都淫乐为内容主干,穿插开市巡边、陈百戏、修长城等情节,基本上是按《通鉴》编年叙事的。一些具体情节往往是在史事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而成,如蒸宣华,建十六院,剪彩为花,殿脚女挽船等都有史实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历史的小说化,即用小说的笔触来再现历史的真实风采。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第二十一章 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 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 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 “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三、明代传奇创作流变 (一)明初传奇创作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明代初年,一方面继承元末高明《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一方面受明初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干预和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表现于传奇创作,就呈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这集中体现在邱濬和邵璨的传奇作品: 1、邱濬的《五伦全备记》: 叙述伍子胥的后人五伦全与其异母弟五伦备等人既是忠臣孝子,又是夫妻和睦、兄弟友善、朋友信任的五伦典型。该剧纯属道德说教,缺乏动人的色彩,因而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它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 2、邵璨的《香囊记》: 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全剧宣扬的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藏,兄弟爱慕朋友义”等伦理思想。在结构上,该剧对《琵琶记》、《拜月亭》多有承袭,在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香囊记》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流弊。 3、较少受道学气及八股化影响的传奇作品。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这些剧本在艺术上虽然也有缺陷,但总体来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二)直面现实、颇具战斗精神的明中期传奇创作: 明嘉靖后,伴随着明社会日益激烈的内忧外患斗争,明代的传奇创作较之明前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传奇创作作品都一般能正视现实,表现现实斗争,其间寄予了强烈的战斗精神。“三大传奇”的出现是此时传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主要演绎了水浒英雄林冲的故事。在此剧中,林冲是一个主动出击,自觉自愿地和以高俅、童贯为代表的奸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体现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曲词比较清畅,尤其是《夜奔》一曲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描摹尽致。 2、梁辰鱼的《浣纱记》: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 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

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第四次战役为遏制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势,彭总命在横城一带打击敌人,于是横城反击战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开,志愿集结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欲全歼韩国第五师和第八师。志愿军39军117师350团长途奔袭插到敌后方,12日美退下来的

美2师一部和韩国第八师2个营进入伏击圈,战斗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志愿军弹药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师一个营进入了别一个伏击圈,至2月13日横城之战结束,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 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共计12000多人。此战狠狠教训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横城地区的作战时仍心有余悸。 仅剩七八人,战斗到最后的战士往往与反击的敌人同归于尽皆是,志愿军阵亡者应在5000人以上,仅40军三个团伤亡就达1830人,359团3营仅有数人生还,由于通讯不畅,敌我装备相差悬殊,没有炮兵航空兵只有简陋装备的志愿军装备最终无法突破美军的防线撤出战斗,但志愿军的英勇令敌手感到他们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气的部队。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 老伯《曲 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 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 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历史的改革离不开战争,其中有一些经典的历史战争事件流传至今。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

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2:垓下之围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刘邦听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因战事逼近,十一月八日,沈从文所编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停刊;十日,他和周定一合编的《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停刊。十日这天,他拿出自己的一本旧书,一九二八年新月书店出版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做校改,在书页上写下一句“痛苦中校本书三章”。十二月六日,继续校改,写下:“越看越难受,这有些什么用?”“一面是千万人在为争取一点原则而死亡,一面是万万人为这个变而彷徨忧惧,这些文章存在有什么意义?” 十一月十九日,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十二月十六日两人离开北平飞往上海,后同去美国。沈从文的旧识、时任南京政府青年部次长的陈雪屏十二月来到解放军包围的北平,抢运学者教授,通知沈从文全家南飞。沈从文选择留下。他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说:“北平冬晴,天日犹明明朗朗,惟十天半月可能即有地覆天翻大战发生!”“北平可能不至于毁去,惟必然有不少熟人因之要在混乱胡涂中毁去。大家都心情沉郁,为三十年所仅见。……二百万人都不声不响的等待要来的事件。真是历史最离奇而深刻的一章。” 沈从文很快就清醒地认识到,北大座谈会所讨论的“红绿灯”问题,是一个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讨论的问题,因为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不是像他习惯的那样从“思”字出发,而是必须用“信”字起步,也就是说,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也就对自己的文学命运有了明确的预感。因为所编副刊停刊,他寄还来稿,在给一个青年作者的信中,说“中国行将进入一新时代,……传统写作方式态度,恐都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从事。人近中年,观念凝固,用笔习惯已不容易扭转,加之误解重重,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搁笔。这是我们年龄的人必然结果”。不久在另一封信中,他又重复这一想法:“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至少在表述的文字上,沈从文是相当克制和平静的。他看到了即将来临的悲剧命运,但这样的命运,他那时觉得,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年龄的人”、“我们一代若干人”的。“在这个社会由分解圮坍到秩序重得过程中,中年一代既由于种种问题难适应,可能会要牺牲大半,也不妨事。因为这些人大多已年在四十到六十之间,四十年内忧外患,各有一分,一颗心都磨炼得沉沉的。……不幸的是社会发展取突变方式,这些人配合现实不来,许多努力得来的成就,在时代一切价值重估情况中,自不免都若毫无意义可言。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剧,年青人能理解这悲剧所自来,不为一时不公平论断所蔽,就很够了。” 一九四八年的最后一天,他在《传奇不奇》文稿后题识:“卅七年末一日重看,这故事想已无希望完成。”《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刊于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是《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的接续,这一个系列本来计划中还有续篇。这一天,他给同事周定一写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 戏剧理论 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李渔的戏剧理论不再是曲词地位至高无上的“抒情中心论”,而是情节地位至高无上的“叙事中心论”。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第一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和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和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中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08秋汉语言文学刘杰 D208100570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二、综述现有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 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

元稹传奇小说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 2010-04-20 07:02:16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76次评论:0条★★我要投稿★★ 原文: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三、综合练习题 (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 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使君 ■ 康骈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无复词对。 (选自《剧谈录》)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召诸子从容从:随从 B.穷极水陆滋味穷:尽,全 C.李莫究其由究:搞清楚 D.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造:造访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某与为门徒久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