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第十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第一节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区别

最先注意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不同并加以区分的是郑振铎先生。他认为英雄传奇小说与演义小说有三点不同:一是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显示他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二是多撷取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的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所造,不受历史的拘束;三是多采用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可幻,若实若虚,而其基本结构格式则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像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如果以此标准衡量,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无疑是《水浒传》,而我们在演义小说一章中介绍的说岳系统、杨家府系统以及说唐系统的后半也可视为英雄传奇小说。

比如《杨家府演义》,描述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一门五代忠勇保宋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父死子继、夫亡妻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击辽和西夏的英雄报国精神。但是杨业、杨延昭都是名将,是“正史”中有记载的真实人物,而杨业之妻杨氏(佘太君)、之孙杨文广(杨宗保、杨文广)、部将焦赞等也是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因此写他们两代人的故事,明显具有演义小说的性质。相反,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三代特别是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人的故事,乃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它以前,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评话。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等。另外有传为熊大木的讲史小说《北宋志传》)。因此,又明显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熊大木《英烈传》也具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双重性质的特点。小说从元顺帝荒淫失政起,叙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分封诸子止。除朱元璋外,小说着重写描写徐达、常遇春、刘基等一批“开国元勋”。所叙故事大都本于史传及野史、笔记,侧重于历史事件和战争过程的一般描写,有明显的模仿《三国志演义》的痕迹。

第二节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不出罗、施二人。明高儒《百川书志》录《水浒传》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而今所见明刊本,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撰修”的,有题“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的。等等。总之,或施或罗,或施、罗并署。

然施耐庵有何许人也?笔者所知,至少有四种说法:(1)托名说(胡适);(2)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说;(3)元末明初人江苏白驹场人施彦端(此即近年来所谓有文物发现者);(4)《拜月亭》作者施惠君美说——吴梅、王利器、孙楷第-据传抄本宝敦楼《传奇汇考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著有)《拜月亭旦》、《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但以上四说,无一得到学术界公认。

二、《水浒传》的版本

版本甚多,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列明清刊本21种。最早为嘉靖间武定侯郭勋家刻本(武定板),而影响最大者是明末清初金圣叹评本(所谓第五才子书)。

《水浒传》的版本可分繁本(或称文繁事简本)与简本(或称文简事繁本)两大系统。繁本又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1回本三种。71回本为金圣叹删改本,取《水浒》前70回并将其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100回本无田虎、王庆事,120回本增田、王二事。但简本系统(有115回、120回、125回等)均有田、王二事。

繁简之本,何先何后,目前是众说纷纭。依其事理,当先简后繁(教材:先繁后简)。最可信的是繁简本的回目问题。比如:

天都外臣本(繁本)英雄谱本(简本)

林教头风雪山神面豹子头判陆谦富安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投王庄客向火

郓哥打闹授官厅郓哥投知武松

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杀西门庆

……

估计是先有简本,后演为繁本;而在演为繁本的过程中先有“渐聚梁山”部分,后加进“征方腊”部分,再后加进“征辽”部分(100回),最后加进“征田虎、王庆”部分,而加进后者时却没有得到细致的加工进而与原有的简本“混为一体”了(“征田虎、王庆”是后来加进去的,明刊本《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的名字就说明了这一点)。

袁无涯刊120回《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封面之书:“绣像藏本水浒四传”,所谓四传:1传渐聚梁山;2传征辽;3传征田、王;4传征方腊。借用袁无涯刊本的说法,其4传演变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渐聚梁山

2、渐聚梁山-征方腊

3、渐聚梁山-征辽-征方腊→演为繁本

4、渐聚梁山-征辽-平田虎王庆-征方腊→简本

三、《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宋史》、宋李《皇宋十朝纲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宋王偁《东都事略》等史书的零星记载;

2、南宋说话人:龚开《三十六人画赞》;罗烨《醉翁谈录》的记载:“小说”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3、宋末元初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4、元水浒戏:存目33种,存6种:《双献功》《燕青博鱼》《黑旋风负荆》《还牢末》《争报恩》《黄花峪》。

5、明初水浒戏:朱有燉《仗义疏财》、《豹子和尚》两水浒剧。朱有燉《豹子和尚》剧,列36将,与《宣和遗事》同(亦有小异处:如朱作“玉麒麟李义”,《宣》作“李进一”或“卢进义”;朱作“柴俊”,《宣》作“柴进”;朱作“铁大王晁盖”,排名第二,且未言死,《宣》作“铁天王”,排名最后,死后由“一丈青张横”足36人数)而不同于《水浒》,说明朱有燉剧作题材来自《宣和遗事》

而不是《水浒》。按:《豹子和尚》、《宣和遗事》与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又有不同。如后者有解珍解宝两兄弟,前两者均无。反之,后者无林冲,前两者均有。

四、《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究竟写什么?目前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有说是写农民起义的,但具体又或曰歌颂农民革命,或曰宣扬投降主义;有说写市民阶层生活,反映市民喜怒哀乐,即“为市民写心”的;还有的说是写忠奸之争,歌颂忠义思想的。

我们认为既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又是一部歌颂忠义的小说。换句话说,是一部通过描写农民起义来歌颂忠义的小说。

(一)《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1、《水浒传》真实再现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兴旺再到失败的完整过程。虽然梁山好汉许多并非农民,而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却是事实,尤其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组成。他们在官府逼迫下奋起反抗,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清楚地表明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

2、《水浒传》热情歌颂了以宋江为代表许多农民英雄,虽然许多并非地道的农民。而像宋江、林冲等,则是政府官员。但即使如此,他们参加到梁山义军队伍中后,成为了这支农民起义的领袖。就像工农红军中有部分并非工农出身的领导者但却并不改变其“工农红军”的基本性质一样,宋江、林冲等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出身改变梁山农民起义军的基本性质。

3、《水浒传》写出了农民的社会理想。比如,政治上要求平等,相互间以兄弟相称等,经济上要求平均,财物平分等,所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论身穿衣裳”,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4、写出了农民起义的悲剧结局——先“接受招安”,然后“功成被害”。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

5、《水浒传》广泛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官逼而民反”的一般社会规律。

(二)《水浒传》又是一部歌颂忠义的小说。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说,“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他们也都看到了《水浒传》的“忠义”性质。

尤其重要的是,水浒英雄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上梁山的举动,原因自然复杂,但绝对多数都是因为朝廷官员高俅、蔡京之流的不忠(奸)所逼和英雄们为“义”所激。鲁智深拳打郑关西,是因为郑屠对金氏父女“欺男霸女”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林冲无奈投奔梁山,是因为奸臣高俅的陷害并引出鲁智深的仗义相救;智劫生辰纲,是因为奸臣蔡京聚集“不义之财”;武松怒杀西门庆,根本原因是替兄报仇,但其上梁山过程中众人相助则出于“义”;李逵所为更是以义为先(小事无论)……;每次较多的英雄相聚,作者总以“义”相称,如“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三山聚义打青州”。而他们一旦上了梁山,则“同功同过,同死同生”,甚而如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

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在他们看来,平田虎、王庆、破辽、征方腊多都是效忠朝廷的具体表现);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无不按忠义行事。当然,小说还写了这些英雄在接受招安后,虽然“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但仍然被不“忠”之臣、无道之君逼向了绝路,满怀“忠义”英雄们一个个走向“毁灭”。因此,《水浒传》固然是“忠义”的颂歌,但同时又是“忠义”的悲歌。

五、《水浒传》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人物成分是很复杂的,小说在英雄排座次后说:“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真所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一不备。但是,这些人物,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像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解珍解宝兄弟,出身草莽,或因身受迫害,或因路见不平,“一声大吼”,投奔梁山。这类“投奔梁山”者是梁山义军的中坚。像林冲、杨志、武松、柴进等人,则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这类“逼上梁山”者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也是梁山义军的中坚。而像卢俊义、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先是站在朝廷一边,甚而受命讨伐梁山义军,战败被俘后,出于无奈,只好“暂居水泊,专等招安”。他们可以称为“暂居梁山”者,是义军中的不坚定分子。他们的入伙,虽然壮大了义军队伍,但又加速了义军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道路。如果站在反抗贪官但不反抗朝廷的下层民众的角度看,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类更是“忠义”的代表,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是下层民众喜爱的英雄与偶像。可见,《水浒》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下层民众意识的反应。

六、《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塑造了“同而不同”即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又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的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水浒传》中不少英雄人物自有其个性化的特点,却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其中李逵被李卓吾、叶昼、金圣叹称之为“活佛”、“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烂漫”,是最受欢迎的,也是个性化色彩最为鲜明的人物。而武松、鲁智深、林冲、宋江等人个性特点也极鲜明。

2、塑造了许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很高,而且家庭美满,所以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他只是妥协退让,息事宁人;当他遭高俅迫害发配沧州时,仍抱有幻想,希望刑满重见天日,所以对董超、薛霸的欺凌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当鲁智深要杀董超、薛霸时,他还为他们求情,希望为自己留下后路;到沧州牢房,更是赔尽小心;直到最后高俅要斩草除根,把刀架到他脖子上时,他才愤怒地杀死了放火烧草料场的陆谦等人,走上投奔梁山之路。显然,林冲的性格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他的性格是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同以前的小说(那怕是《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与生俱来完全不同。

3、塑造了一些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像宋江,集孝、忠、义于一身,而其中忠义又常常矛盾。像武松,既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但又有庸俗落后,对官府抱有幻想的一面,直到逼上梁山,才完全走上反抗之路。这就克服了《三国演义》绝对化、片面化的缺陷。

4、塑造了不少新的人物。《水浒传》人物涉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虔婆妓女,市井无赖等等”,而且下层人物写得特别生动传神。

(二)结构安排的成就

《水浒传》的结构具有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特点。从大处看,它由“四传”连缀或聚合而成,所谓四传:1传,渐聚梁山;2传征辽;3传征田、王;4传征方腊。其中1传“以人为单元”,常常集中数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上梁山之前的英雄业绩,然后再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这样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后三传则“以时间为顺序”,写梁山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串始终。如此,小说情节可谓连环勾锁,而其结构则仿佛百川汇聚,奔腾入海。这种结构,既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各部分间往往又相对独立,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式的结构形式,对于集中笔墨、淋漓酣畅地描写其中的英雄豪杰极为有利。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等一些英雄之所以能“千古若活”,与此不无关系。

(三)语言成就

(1)成熟的白话语言

唐、宋以来的变文、话本等文学艺术作品已开始使用白话,但多数写得文白相杂、简陋不畅,就是公认写得最好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因其受到“敷演”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不白,以致有人说它“是白描浅说的文言,不是白话”(冥飞《古今小说评林》)。《水浒传》却不同,它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比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就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大雪纷飞》)。因为“紧”字不但写出了风雪之大,而且也隐含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烘托了氛围。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水浒传》人物的语言,常常都是个性化的。所以,金圣叹说《水浒传》能“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读者完全可以从通过人物的对话看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例如第七回写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时,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两句话,鲜明、准确地反映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性格:一个是有家小,受人管,只能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义肝侠胆,一无顾忌。

七、《水浒传》的续书

《后水浒传》:署“青莲室主人辑”,作者真实姓名不详。写宋江转世为杨幺、卢俊义转世为王摩……意在“借宋之赵构,凭吊明崇祯之覆灭”。

陈忱《水浒后传》:《水浒》续书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者,也是明清之际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托名“古宋遗民”、“雁宕山樵”。写水浒英雄李俊等即水浒英雄后代再次官逼民反,结伙聚众,反抗朝廷且屡败官军,后为避其锋芒,率众出海,于暹罗建国终。京剧《打渔杀家》取材其第九回(至少与之近似)

俞万春《荡寇志》(又名《结水浒全传》):小说紧接金圣叹所删《水浒》卢俊义之恶梦,写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先为高俅父子迫害无处容身,投奔亲戚刘广并结识官军将领云天彪,因无处容身,陈希真被迫和刘广落草;但他为洗刷“犯上”罪名,专与梁山作对,后经云天彪引见,为朝廷录用,官至都统制,最后陈和云在燕国公张叔夜率官军征讨梁山,攻上忠义堂,将梁山所余英雄36头领全部擒获,凌迟处死。

小说的目的在于鼓吹“尊王灭寇”,宣扬“国纪”,维护封建统治。书中对农民起义军充满刻骨的仇恨,因此是一部诬蔑和敌视农民起义的小说。

《荡寇志》艺术性较高,“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鲁迅)。

小说与戏曲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重点掌握: 1、《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癩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

第二十一章 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 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 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 “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三、明代传奇创作流变 (一)明初传奇创作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明代初年,一方面继承元末高明《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一方面受明初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干预和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表现于传奇创作,就呈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这集中体现在邱濬和邵璨的传奇作品: 1、邱濬的《五伦全备记》: 叙述伍子胥的后人五伦全与其异母弟五伦备等人既是忠臣孝子,又是夫妻和睦、兄弟友善、朋友信任的五伦典型。该剧纯属道德说教,缺乏动人的色彩,因而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它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 2、邵璨的《香囊记》: 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全剧宣扬的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藏,兄弟爱慕朋友义”等伦理思想。在结构上,该剧对《琵琶记》、《拜月亭》多有承袭,在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香囊记》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流弊。 3、较少受道学气及八股化影响的传奇作品。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这些剧本在艺术上虽然也有缺陷,但总体来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二)直面现实、颇具战斗精神的明中期传奇创作: 明嘉靖后,伴随着明社会日益激烈的内忧外患斗争,明代的传奇创作较之明前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传奇创作作品都一般能正视现实,表现现实斗争,其间寄予了强烈的战斗精神。“三大传奇”的出现是此时传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主要演绎了水浒英雄林冲的故事。在此剧中,林冲是一个主动出击,自觉自愿地和以高俅、童贯为代表的奸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体现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曲词比较清畅,尤其是《夜奔》一曲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描摹尽致。 2、梁辰鱼的《浣纱记》: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 老伯《曲 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 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 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因战事逼近,十一月八日,沈从文所编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停刊;十日,他和周定一合编的《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停刊。十日这天,他拿出自己的一本旧书,一九二八年新月书店出版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做校改,在书页上写下一句“痛苦中校本书三章”。十二月六日,继续校改,写下:“越看越难受,这有些什么用?”“一面是千万人在为争取一点原则而死亡,一面是万万人为这个变而彷徨忧惧,这些文章存在有什么意义?” 十一月十九日,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十二月十六日两人离开北平飞往上海,后同去美国。沈从文的旧识、时任南京政府青年部次长的陈雪屏十二月来到解放军包围的北平,抢运学者教授,通知沈从文全家南飞。沈从文选择留下。他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说:“北平冬晴,天日犹明明朗朗,惟十天半月可能即有地覆天翻大战发生!”“北平可能不至于毁去,惟必然有不少熟人因之要在混乱胡涂中毁去。大家都心情沉郁,为三十年所仅见。……二百万人都不声不响的等待要来的事件。真是历史最离奇而深刻的一章。” 沈从文很快就清醒地认识到,北大座谈会所讨论的“红绿灯”问题,是一个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讨论的问题,因为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不是像他习惯的那样从“思”字出发,而是必须用“信”字起步,也就是说,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也就对自己的文学命运有了明确的预感。因为所编副刊停刊,他寄还来稿,在给一个青年作者的信中,说“中国行将进入一新时代,……传统写作方式态度,恐都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从事。人近中年,观念凝固,用笔习惯已不容易扭转,加之误解重重,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搁笔。这是我们年龄的人必然结果”。不久在另一封信中,他又重复这一想法:“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至少在表述的文字上,沈从文是相当克制和平静的。他看到了即将来临的悲剧命运,但这样的命运,他那时觉得,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年龄的人”、“我们一代若干人”的。“在这个社会由分解圮坍到秩序重得过程中,中年一代既由于种种问题难适应,可能会要牺牲大半,也不妨事。因为这些人大多已年在四十到六十之间,四十年内忧外患,各有一分,一颗心都磨炼得沉沉的。……不幸的是社会发展取突变方式,这些人配合现实不来,许多努力得来的成就,在时代一切价值重估情况中,自不免都若毫无意义可言。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剧,年青人能理解这悲剧所自来,不为一时不公平论断所蔽,就很够了。” 一九四八年的最后一天,他在《传奇不奇》文稿后题识:“卅七年末一日重看,这故事想已无希望完成。”《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刊于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是《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的接续,这一个系列本来计划中还有续篇。这一天,他给同事周定一写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而英雄传奇小说虽也是取材于史实,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不局限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塑造典型的理想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两者在写作意图上都是通过演绎历史,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义理,但两者在创作形式、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则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一、历史演义小说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小说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 点。 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从写作背景上看,历史演义小说一般描写的时间背景跨度比较大,一般以一个朝代的兴衰贯穿全文,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或以上表现历史朝代的更替,揭示隐含的历史规律。如《东西传演义》由西晋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写到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时间跨度甚大。 而英雄传奇小说往往只是抓住某个历史片段某个特殊时期甚至是仅仅一场战役等等来刻画英雄,英雄传奇小说着眼的是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历史背景只是它的衬托。如在《北宋志传》中,写杨家将抗辽事迹,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 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 二、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 构。 历史演义小说最大特点是以史为本,在真实再现历史本色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传说,此即所谓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隋炀帝艳史》的具体细节系作者虚构,但主要材料与史实相符。全书以东都游乐、开河南巡、江都淫乐为内容主干,穿插开市巡边、陈百戏、修长城等情节,基本上是按《通鉴》编年叙事的。一些具体情节往往是在史事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而成,如蒸宣华,建十六院,剪彩为花,殿脚女挽船等都有史实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历史的小说化,即用小说的笔触来再现历史的真实风采。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 戏剧理论 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李渔的戏剧理论不再是曲词地位至高无上的“抒情中心论”,而是情节地位至高无上的“叙事中心论”。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中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08秋汉语言文学刘杰 D208100570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二、综述现有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 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

元稹传奇小说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 2010-04-20 07:02:16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76次评论:0条★★我要投稿★★ 原文: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 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之横”等,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两部小说比较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三、综合练习题 (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 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使君 ■ 康骈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无复词对。 (选自《剧谈录》)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召诸子从容从:随从 B.穷极水陆滋味穷:尽,全 C.李莫究其由究:搞清楚 D.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造:造访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某与为门徒久矣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是古代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又称唐传奇。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传奇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确实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唐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写过传奇。部分高水平的传奇且成为后代著名小说戏剧的蓝本。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民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汉族小说文学的发展。唐人小说渊源于魏晋六朝的搜奇志怪,故被称为传奇。 起初传奇并未与小说连在一起。传奇起于唐,唐传奇即唐代流行的文言笔记,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笔记乃是作者所见、所闻而纪录下来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颇有参考价值。“传奇”之名,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作家对各种传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唐代笔记小说甚多,所谓笔记小说乃是作者所见、所闻而纪录下来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颇有参考价值,如刘餗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张鷟的《朝野敛载》、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李肇的《唐国史补等》,所记多有根据,并非尽属虚构,可以作为史料参考,又有记载地理、风俗掌故的笔记,如柳宗元的《龙城录》、孙棨的《北里唐代传奇约可依其性质分为艳情、侠义、神怪三类。 种类 艳情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小说,著名的传奇有:许尧佐的《柳氏传》,元、明、清各朝都有人加以己写,明代梅鼎祚的《玉合记》和吴长儒的《练囊记》都是依据《柳氏传》而写的;白行简(白居易之弟)的《李娃传》写长安妓女李娃的故事,缠绵动人,元代高文秀的《打瓦罐》、石君实的《曲江池》、明代朱有炖的《曲江池》、薛近衮的《绣襦记》,都是取材于《李娃传》;元稹的《会真记》(一称《莺莺传》),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文笔动人,元代王实甫便加以改写为《西厢记》;陈鸿的《长恨歌传》,叙述杨贵妃自入宫至马嵬缢死的故事,当时白居易和陈是好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一首长诗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为传奇,一歌一传都哀艳感人,同为文学上的杰作,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根据这一歌一传写成的。此外,唐代著名的艳情类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张鷟的《游仙窟》、李公佐的《谢小娥传》等。侠义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侠女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薛调的《无双传》、裴铏的《昆仑奴》、袁郊的《红线》、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这四种传奇故事,都被后人改编成戏曲。 神怪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神仙鬼怪的小说,唐代传奇中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其中较著名者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王度的《古镜记》、沈既济的《枕中记》、牛僧孺的《玄怪录》、陈玄祐的《离魂记》、薛用弱的《集异记》、任蕃的《梦游录》等。英雄传奇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一个分类 英雄传奇,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一个分类。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虚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代表作包括《水浒传》系列、《说唐》系列、《杨家将演义》等。 英雄传奇小说,是中国章回体小说中的一个分类,主要以描绘英雄人物的战斗事迹为特征,这类小说绝大多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并不似历史演义那样拘泥于讲述历史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上。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欣赏人物形象。 2、把握矛盾冲突。 【学习重点】 欣赏本文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制作PPT课件。 2、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自读研究。 〖具体步骤〗 1、导语设计: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2、有关资料:

《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 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 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3、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 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4、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 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5、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⑴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⑵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⑶ 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 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讨论。 〖具体步骤〗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 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 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 现在两方面 :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 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 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 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 ,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 “九成此说 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 追索根本, 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 ,有诨。 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 , 传奇(笔者案 : 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 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 :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