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25、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

26、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洗染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乱砍滥伐森林、重视水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27、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多选、案例分析)

28、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相互勉励;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29、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30、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始终信任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要平等对待学生。

31、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个性。

3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33、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明确教书的内容;把握育人的方向;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34、严谨治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35、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36、严谨治学的途径: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7、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以下特征: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性独特表现的结合;它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它是教师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38、网络社会的特点: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多选)

39、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真假难辨、善恶难辨、美丑难辨。

40、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判断)

41、环境道德的内容: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使用物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42、教师义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43、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44、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罚分明

二、教育法规概论

1、教育法规的功能: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多选)

2、什么是法律的渊源:在法学著作中,人们一般都是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法律渊源这一概念的,他指的是根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经典选择题)

3、我国的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多选)

4、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判断、单选)

5、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成为教育单项法律,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6、教育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

7、义务教育,又称强制教育、免费教育。

8、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19c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出现和实施。其主要趋势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免费的范围、重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9、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多选)

10、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多选)

1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任何组织。

12、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对象或标的。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

13、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了权力和义务关系。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变更,即主体、客体或内容的变更。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终止。

14、所谓教育法律行为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所谓教育法律事件、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的发生。

15、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16、立法的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17、教育守法,泛指宪法、各部门法和组成各部门法的法律、条例、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而不是狭义的法律。

18、教育守法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9、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调整的过程。

20、教育政策的特点:目的性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权威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多功能性。(选择)

21、教育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22、教育体制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和政治保障性作用。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主要有三个方面: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23、我国的教育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的。

2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先有政策,后有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政策的保证。(判断)

25、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法人的最重要特征)、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6、学校的设置,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分别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和审批制度(更严格)。登记制度一般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审批制度一般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培训机构等。

27、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组织机构和章程;教师;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多选)

28、学校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惩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适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9、教育教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30、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31、我国学校实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选择)

32、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主要是限定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

33、学校规章制度应体现以下要求: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量适度原则。

34、教代会代表有以下权利: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有提出议案、方案的权利,有权就代表大会上的各项议程充分发表意见,有权参加对学校工作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有权对教代会工作提出批评建议;有保留自己的意见及向上级领导反映的权利;因召开教代会而占用的工作时间,学校应予承认其工作。

35、教育的基本权利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6、教育教学权指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

37、管理学生权包括三方面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学生品行评定权;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多选)

38、教师在行使进修培训权时,必须保证完成本职工作,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因地制宜的参加进修和培训。(案例分析)

39、教师的基本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0、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条件。

41、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42、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

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3、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44、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四方面。(经典多选)

45、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付法律责任;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付法律责任;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

46、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但是受教育者不一定就是学生。

47、学生应该符合三个条件:1、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2、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3、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48、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这一权利是学生受教育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结社权、休息权等)。

49、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结社和文体活动权;社会实践权。

5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多选)

51、受教育者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2、义务阶段学生的义务:就近入学的义务;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

53、受教育着权力的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54、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判断)

55、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收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案例分析)

56、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57、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指本组织及机构内部或民间渠道。

58、教师申诉制度是非申诉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59、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法定性;行政性;准司法性;准独立性;非诉性。

6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主管恒定(只属于人民法院);诉讼专属;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61、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62、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和因果关系四部分组成。

三、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1、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多选)

2、微格教学的创始人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德瓦特·艾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特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训练单一集中,目标明确。(判断)

3、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它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

4、备课的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多选)

5、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6、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精读教材、深层领会;精细加工、再创教材。(简答)

7、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教案)。(多选)

8、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9、新课程提出了立体“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慧的提升;工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另外两种目标达成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也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策略。

10、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组成。

11、指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要通读教材;内容项目要齐全;分析要准确深入;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措施要得力。(简答)

12、教学内容通常由概况、教学过程(主体)、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多选)

13、脂质教案分为:文字表达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卡片式教案、条目式教案。(多选)

14、电子教案不是课件,课件只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属于电子教案。(判断)

15、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选择)

16、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多选)

17、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18、课堂讲授的类型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其中,讲演是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教材,论证事实,解释道理,进行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做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种讲授方式。

19、回忆提问是从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的提问;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应用提问是检查学生应用所学概念、规则、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问;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的提问;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评价提问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等做出价值判断的提问。

20、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与情感过程。(单选)

21、教育的过程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课堂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关键。(判断)

22、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多选)

23、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判断)

24、师生对话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主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判断)

25、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多选)

26、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多选)

27、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可以把教学强化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四种类型。

28、按照完成作业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作业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观察作业和实践作业四种类型。(多选)

29、课程观察是指教师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判断)

30、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多选)

31、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度和准确性程度。

32、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多选)

33、教学口语是教师教学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表达工具。

34、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多选)

35、评价性语言是指教师对教材、客观事物、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质有所认定的语言。(单选)

36、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提高内在修养水平;强化语言外化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简答)

37、教态语言表达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教态语言技能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因素。

38、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多选)

39、教态语言的类型: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多选)

40、学生的常规学习包括:制定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

41、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四个方面。

42、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它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单选、判断)

43、学生的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多选)

44、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判断)

45、合作学习指导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分组要合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全班共享合作成果。(简答)

46、合作学习的评价有两个明显特点:重视小组自评;以团队成绩为标准。

47、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选择)

48、探究学习的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

49、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其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判断)

50、按照说课的功能,可以把说课分为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多选)

51、说课的基本要求: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简答)

52题以后极少考。

52、评课,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53、评课的基本要求:评课标准要多元化;要坚持评课之道;评课要有提高性;评课要有激励性。(简答)

54、教学反思的途径: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简答)

四、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1、学生管理的特点:复杂性、全面性、教育性、周期性、沟通性(简答)

2、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简答或多选)

3、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多选)

4、学生管理的方法:班级管理法、自我管理法、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制度管理法(多选)

5、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判断)

6、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简答)

7、团队的组织形式: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虚拟性团队(多选)

8、团队的构建: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合理配置成员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简答)

9、如何构建高效团队: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简答)

10、在古代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而非班级教学。(单选)

11、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中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单选)

12、17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并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假设。(单选)

13、我国最早出现的班级授课制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开起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育。(单选)

14、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多选)

15、班级管理目标是用来表达班级管理者期望学生最终所达到的境界及规格要求,是一切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最后考核和评价班级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判断)16、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简答)

17、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组织法、激励法、规章制度法。(多选)

18、班级学习管理的内容:营造学习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简答)

19、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多选)

20、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多选)

21、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

(多选)

22、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作风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判断)23、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班级核心文化,是班级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判断)

24、如何管理营造班级文化: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简答)

25、班主任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简答)2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准则;平等和融洽的氛围。(多选)

27、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必须做到:1、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2、对全体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

4、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28、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判断)

29、班主任的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30、我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是“劳动童子团”(单选、判断)

31、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选择、判断)

32、少先队的性质的特点: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自主性。

33、中国少年先锋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判断)

34、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自我教育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和优势。(判断)

35、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团的全国大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判断)

36、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判断)

37、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统一原则,民主监督原则。(多选)

38、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判断)

39、同辈群体强调的关键词有两个:“同辈”、“意愿”(选择)

40、最早拉开同辈群体研究序幕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曼。(单选、判断)

41、同辈群体的分类:娱乐性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性群体。(多选)

42、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简答)

43、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简答)

44、最早提出同喻文化的是20c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她在《未来与文化》中提出了“三喻文化”并存的局面。

45、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简答)

46、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开放性、超时空性、匿名性。(多选)

47、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

同自我的认同(简答)

48、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简答)

49、如何加强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简答)

五、教学方法导论

1、教学方式应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而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

2、古代封建专制学校,主要形成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单选)

3、我国的教育方法形成于建国初期,形成了一套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体系。

4、90年代以后,教育部发文倡导了新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多选)

5、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单选、判断)

6、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单选、判断)

7、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单选)

8、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

9、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知理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多选)

10、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真实生活;以研究超越经验;创造性和灵活性。

11、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现代教学设计的目的地。

1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多选)

1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单选、判断)

14、教学目标分为: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单选)

15、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多选)

16、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多选)

17、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多选)

18、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指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判断)

19、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和颁布的,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单选)

20、设计教学实践的纬度:名义学习量;实际学习量;单元课时量;专注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遗失。(多选)

21、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多选)

2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运用最多最广泛);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选)

23、讲授法的具体方式:讲解(最基本方式)、讲述、讲读、讲演。(多选)

2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多选)

2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多选)

26、实验法是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27、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学生都恩能够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多选)

28、新课改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有三种:1、主体参与性教学方法;2、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3、研究学习型教学方法(多选)

29、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所在。(单选、判断)

30、研究学习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判断)

31、启发式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说,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性质,又有注入性质,是把双刃剑。(判断)

32、教师是现代教学组织的基本空间单位。

33、个别教学产生于古代,是人类最初的教学组织形式。(单选)

34、历史上出现过的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

35、班级授课只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6、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多选)

37、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3、以课为单位,影响内容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38、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39、现场教学是班级授课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次数不能过多,不是主要形式。(判断)

40、复式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是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合理搭配。

41、复式教学的编班形式:单班多级复式;多班多级复式;单复式混合编班。(多选)

42、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43、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学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判断)

44、现代教学评价强调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多选)

六、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1、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

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简答)

4、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5、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6、少年期是(初中)11、12——14、15岁。青年期(高中)是14、15——25岁。

7、少年期的特点:1、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3、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4、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8、青年初期的特点:1、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2、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3、社会情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模式;同辈群体(简答、论述)

11、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过程。

13、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4、冬季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5、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即学习驱力)和学习期待。

16、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选择)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判断)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选择)

19、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说的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21、如何激发学习动力?(论述)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但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第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第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3、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简答)

24、为什么要培养迁移: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2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知识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6、什么样的教学能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7、知识学习的作用(简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

要前提。

28、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29、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3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多选)

3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简答、论述)

32、瞬时记忆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容量没有限度。

33、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论述、简答)

35、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36、心智技能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简答)

38、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39、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简答)

40、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41、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2、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论述)

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①帮助学生巩固的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第三、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4、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第一、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

素;第二、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也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第三、个性。高创造性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简答、论述)45、如何培养创造性?(论述)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6、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

向成熟过度。(简答)

4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第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

群体;第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论述、简答)

48、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论述)

49、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

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简答)

七、教育学考试大纲

1、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强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

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发展的过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全民性、生产性;2、古代教育的特点,阶

级性、等级性;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发展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多选)

5、《学记》是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的书籍。

6、教育学的由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将“教”“育”两字合一用的是孟子。

7、柏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8、鼓励啦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体现。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的。它

是传统教育的奠基之作。

11、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最早在大学里讲授,始于康德。

12、现代主义的代言人是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杜

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13、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与学》。

1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

利;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

1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

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促进民主。(简答)

16、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

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简答)

1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简答)

18、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

1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

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简答)

20、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简答)

2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2、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

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3、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

会经济理会;社区的影响。

24、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5、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26、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2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2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

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重要)

3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价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

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3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2、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3、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4、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

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5、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别美的能力;形

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6、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

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7、课程,指课业和进程。

3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39、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

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

40、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

置的课程而达成的。

41、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

达到的预期结果。

42、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43、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4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

统化活动。

45、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

指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设计。

48、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斜街。

49、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整体性原则(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迁移性原

则、生理适宜原则。

50、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确定问题、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5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52、教学的概念: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称为教学。

5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

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4、教学的一般任务:(教书、育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

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5、教学过程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

性、有指导的认识。

5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重要)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

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5、传授知识技能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

58、教学过程的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340821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 个知识点 学习是一种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积累。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 试才能得高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笔试知识点 NO.1 教育教学观 (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N0.2教师观 (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NO.3 学生观 ( 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精品word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 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档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本文由夢落幽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职业道德:2 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该遵循的特定规。职业道德的特征:3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4 教师职业道德的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的等因素构成的。 5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6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