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放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1.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对立学科提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于1632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论述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因而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依据。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的怀抱里,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2、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

13、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简述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育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等著作中,曾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1、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教育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C、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北京、基础和条件B、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足够、质量较高、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C、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及相关内容B、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2)教育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C、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能生影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D、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D、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者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个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和学校教育。

5、什么叫遗传素质?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叫做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

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6、什么是环境?简述环境在人的心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反方面。(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遗传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7、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室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10、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化生,基本观点:人的发展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11、试述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到好奇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2)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3)记忆。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抽象的定义、解释、描写等好一些,并且记得巩固些。94)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2、试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1)低年级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

13、试分析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根据童年期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

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

第三章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3、你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同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5年,《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使国家队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总的要求,而培养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教育方正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书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7、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确立教育的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中国的有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裵斯泰洛齐,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的到最完善的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8、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10、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他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1、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那些误区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二)素质教育就使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六)素质教育就使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1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3)建立素质教育的保护机制。A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B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C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D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4)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A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B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C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3、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宣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萤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四章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I}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花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是如何个体的社会化的?

(1)搞好教学工作. (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 }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3.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教师的一般角色是(1)传递者、(2)授业、解惑者,(3 )榜样.(4)管理者.(5)朋友.

在新课程中,教师除了担任一般角色外,还增加了新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堂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示范性. (3)系统姓.

6.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A 依法执教.B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 A 全面关心学生。B 尊重和信任学生.C 严格要求学生.D 理解和宽容学生.E 解放放和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A 善于与同事合作.B 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A 以身作则 B 言行一致。

7.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53.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7)教育科研能力.

8.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传递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9 .实现教师专业化条件有哪些?

(1)国家和政府队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A 加强教师教育 B 制定法律法规 C 提倡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而做的主观努力. A 加强理论学习.B加强教育科学研究.C不断反思 D 加强实践锻炼。

10 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也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自我.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1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 学生是人.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B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2.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履行《公约》的同时、也通过《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概括起来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1)受教育权,包括规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由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13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 .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1)为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权,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3)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4 )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6)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15 .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6.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具体分析有如下一些特点: (1)娇气和任性,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2)独尊心态。由于独生子女受众人的疼爱和服务易产生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3)自私行为。多数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也就缺少友爱廉让的精神,其多数有自私自利行为。 (4)忌妒心理.独尊和自私的心理状态的延伸,就是独生子女的嫉妒心理表现特别突出.(5)依赖心理.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必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6)逆反心理.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说“不’,会很容易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心理行为特点,给予正确的调适,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17.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2)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部有矢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向下降.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8.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学上的教授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似的有好与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下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人格上。

第五章

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规定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便准、实施建议和附录

3、什么是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4、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第一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第二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第三一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第四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5、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始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6、什么是教科书?教科书的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他一准群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连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提供了基本材料;(3)教科书是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的依据;(4)教科书是教师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基本途径。

7、教师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第一认真转眼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偏科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叫课时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的理解和大体掌握。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难点和重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重视。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知识。第五综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第六知道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把教科书都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8、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1)普及性。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发展性。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

10、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11、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其内涵包括:(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12、简述课程理论发展情况。

(一)课程理论的萌芽。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学校斯宾塞著

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奠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可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提倡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来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并以次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泰勒对课程理论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构架。(三)现代课程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等。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具体又分三个流派,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刚在显示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得和巴西弗莱雷等。

13、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觉的条件。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金恩格、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较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等。

14、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有针对性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15、谈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光里,怎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6、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他包括哪几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制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

17、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8、试述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应坚持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课程的衔接性;保持课程的适时性(2)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达到的教育目标。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规定各学科的基本要求、各种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还设置了“地方课程安排”为适应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情况,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教学科目,调整时间。

19 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得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另外,教学除了是智育的实施途径外,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什么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渗析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观点:公元前6世纪,孔子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关于思想。(2)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横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4)夸美纽斯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记忆,然后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5)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四阶段说”。他的学生席勒提出了。“五簖殷说阶段”。(6)杜威的“五段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于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中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为:(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教师的活动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但有不同与人类一般的认知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和交往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义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①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手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与使用要求是什么?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印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了、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在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

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民主。(3)巩固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机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有浅入深,有易到难,有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血衣只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机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兴奋既有挑战性、启发性又有难度要因人而异。(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作好讨论小结。(4)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师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作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机能技巧的方法。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白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与方法;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形式,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间、空间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影响较大的有:(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分组教学制。优点: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但,很难

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有副作用高水平学生骄傲,普通组、低水平组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4)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优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而且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教学和达到一定;(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二)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四)课外辅导。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17、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个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方式有:考查、考试、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简述小学德育的内容。

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如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个以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的过程。

关系: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二期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区别上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以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7、小学德育过程有什么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及其各自的含义和要求:(一)导向性原则。他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向实行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它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把对

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使指进行德育是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必须耐心细致,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五)因材施教原则,它是指进行德育是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11 试分析当前我国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小学生了结世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同时,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思想和新观念正在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一些腐朽和没落的现象出现的也不少,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再次,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罗传播,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

12 简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能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相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3 试分析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第二,确立符合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德育内容。第四,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多用生动典型的实例,多用输导的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六,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富于趣味性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

第八章

1.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其内容一般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组织形式亦十分灵活,讲究实效。(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羌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2.简述课外活动的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3.根据课外活动的性质可将课外活动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课外活动的性质,可将课外活动分为以下几类:(1)科技活动: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2)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活动。

(4)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及体育文化修养为目标的活动。(5)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4.课外活动中的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式。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主要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

5.简述课外小组活动的特点组织

(1)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得到更

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2)小组活动的组织:人数一般以10~20人为宜;成员主要为对该项活动有兴趣的学生;要制订活动计划,有固定的活动日和活动时间,有辅导员的具体指导,有严格的纪律制度;小组活动的成绩可以通过汇报、展览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巩固成果和推动活动的发展。

6.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7.组织课外活动对教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最好能有使学生叹服的“绝招”;(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这样才能发挥咨询、指导的作用;(3)教师要注意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5)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8.简述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2)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①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②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③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第九章

1、小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忆、如何复习、如何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结果;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小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班主任都应予关心和指导;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对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和各种因素进行规划和控制;(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2.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什么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93.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4、何谓操行评定?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1)操行评定,是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作出的小结与评价。 (2)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①学生自评;②小组评议;

③班主任评价;④信息反馈。

5.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1)先进生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对先进生的教育: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①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6.简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1)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 (2)对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利用后进生的“闪光点”。

7.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2)主题班会的形式有:①主题报告会;②主题汇报会;③主题讨论会;④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⑤主题竞赛;⑥主题晚会。

8.班主任如何组织主题班会?

(1)确定主题:主题是班会的中一心。主题的确定应有针对性,要注意以小见大,要有新意。 (2)精心准备:这是开好班会的关键。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并做好班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准备工作。(3)具体实施:在班会进行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要善于处理意外事件。(4)效果深化: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研究反馈信息.了解班会的作用与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班会提供借鉴。

9.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0、班主任何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

(1)向科任教师介绍学生的情况;(2)有计划地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3)协调科任教师布置作业、测验

和自学辅导;(4)组织科任教师参加班集体奋斗目标的研讨、制定;(5)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 (6)加强科任

教师问的团结; (7)争取科任教师参加班上的各种课外活动。

11.对学生进性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1)帮助儿童肯定优点,找出缺点,鼓励儿童上进;(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以便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儿童;(3)有利于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2016.12-.24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 1. 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 b )决定的。 A.未成熟性 B.差异性 C.主动性 D.向师性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反映了教师劳动(a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c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 C.学生的被动性 D.教师的主导性 4. 在师生冲突过程中,教师的体罚往往导致学生的( a )。 A.报复 B.逃避 C.顺从 D.自尊 5. 许多教师认为,( c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 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c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 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是()。 A.可行的,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B.有意义的,但对教学能力没有提高 C.没有必要,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 D.当今教育界所不提倡的 8. 对两种需要都想拒绝而又无法回避的冲突情境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正负冲突 9. 哪种情况下学校不能处分教师()。 A.体罚学生 B.因生病没来上课 C.侮辱学生 D.因缺课造成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10. 教师在发展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1 / 5

C.熟练化 D.做出创造 11.( a ),是教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A. 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学习和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12. 在教师的培养体制中,所谓非定向型培养是指()。 A.不舍专业不分科 B.非师范学校培养 C.不确定发展方向 D.不事先联系工作单位 13. 教师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 A.只能在开始工作时 B.在有了成功的愿望后 C.在快要退休时 D.在发展过程中随时可以 14. 教师在创造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C.教育教学能力的熟练化 D.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 15.从某种角度看,教育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另一类是()。 A.价值性的教育观念 B.个体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C.多数人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D.操作性的教育观念 1. 教师学是以教师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 2. 教师的角色冲突包括适应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两个方面。 3.教师的地位一般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的部分。 4. 与教师道德素养相关的四大问题是: 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5. 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所谓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 堂教学的导人 、。 7. 教师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成长发展的规律。 8. 压力的心理反应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 9.在职业生涯目标的设计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包括和两个方面。 10. 生涯设计的过程包括自我反思、目标设计和成长设计三个阶段。 1.良好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包括那几个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电大专科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及答案重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 1月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2分, 共计20分) 1.专业是在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职业。下面不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 )。 A.医生 B.律师 C.会计师 D.售货员 2.”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反映了教师劳动(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C.学生的被动性D.教师的主导性 4. 1997年8月7日,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原国家教委颁布实行了( )。

A.《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B.《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5.许多教师认为, (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指的是(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在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 )。 A.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知识: 数学知识等 B.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 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 这也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 C.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 即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D.教师所具备的十分广博的文化知识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D.《民主主义与教育》 7.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8.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9.“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1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1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小学教育概论

小学教育概论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第一章: 两种教育价值观 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 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 教育的形态: 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 育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 离出来)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着 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着作)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江苏省《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小学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第一章: 两种教育价值观 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 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 教育的形态: 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 育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 分离出来)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著作)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是造成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3、为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因素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4742222.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