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王贺 班级:2016级专升本3班 学号:201626040325 完成日期:2016年11月5号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 王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且以其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合理而恰当的护理是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unceasing enhancement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cidence rapidly diabetic foot a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its incidence is rapidly rising trend,and for its high incidence,morbidit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Reasonableand appropriate nursing is reduce pai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amputation rat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Key words] Prevent;Nursing;Researchprogress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四大血管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足、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之一,是神经及血管病变引起足部感觉异常或缺血、合并感染失去活动能力所致,临床表现为足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经久不愈且合并感染,致残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早发现、早预防和有效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足的定义: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1]。目前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发病最主要的原因[2-3]。 2糖尿病足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 戴建英等[4],通过度57例糖尿病足患者职业、糖尿病病程、入院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约85%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前有足部溃疡,而且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坏疽和截肢。而糖尿病足患者对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重视不够,包括不注意足部卫生,穿鞋不合适,热水、炉火对足部的烫伤、灼伤以及修足导致足部破损等,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0-30T15:24:34.53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8期作者: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导读]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 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青岛,26600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全球约15%糖尿病患者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糖尿病足部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现将近几年糖尿病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合理控制饮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2]。教育病人长期坚持主动配合饮食治疗,适度摄入热量。计算总热量时,以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原则,肥胖者严格限制总热量,消瘦者可适度放宽[3]。饮食结构要合理,少食多餐,严格限制单、双糖胆固醇的摄入。食品品种多样化,多吃绿色、深色蔬菜, 注意粗细搭配,控制食盐摄入量。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进食水果时应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最多不超过100g,从主食中减去相应的主食量。糖尿病足病人的饮食护理应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治疗计划中,合理制定食谱,严格控制饮食,长期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对病人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足具有重要意义[4]。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为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应该适当进行运动和按摩,改善并提高神经功能。每天睡前或早起时,平卧床上,抬高双腿呈45-60°交替反复做2-3 次,每次10-20 min 为宜,每天甩腿、座椅运动、提脚跟、提脚尖等,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5]。 3.药物护理 药物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药物使足部动脉血液供应改善、感染有效控制和血糖达标, 是治疗的关键所在[6]。临床护理工作中,关键要教会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根据患者用餐时间个性化选择注射时间,尽早发现低血糖反应,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时严格消毒,准确抽吸胰岛素,针眼之间距离>1cm[7]。 4.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 基本的糖尿病足知识是糖尿病足患者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8]。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 5.心理指导 糖尿病足治疗周期长,费用大,患者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患者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胰岛素分泌,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李彩英等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0]。 6.足部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足部日常护理不当、足部自护知识缺乏导致修剪趾甲不当、足部意外损伤(如烫伤、鞋内异物等)等[11],这些情况自行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护行为是改善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状况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足部任何小的损伤都要重视,及时对症处理。①每晚用20~40℃温水泡脚20~30 min, 洗完后用柔软毛巾擦干,包括足趾缝间皮肤。②糖尿病患者容易皮肤干燥, 可用护肤霜充分按摩,防止皮肤干裂。③趾甲修剪不要过短,剪成直线并用锉刀把趾甲磨平。④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12]。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13]。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第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8-1010. [2]翁孝钢.糖尿病饮食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91-192 . [3]蒋回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0 . [4]龙有爱,武艳.糖尿病足的饮食护理[J].护理研究,2003,6(17):63 [5]张丽,曹久兴.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06. [6]计成,葛卫红,王维敏等.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8,6(6):684. [7]李俐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2014,12﹙36﹚:328. [8]孙红.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医院,2005,5(11):68. [9]时利群. 健康教育新模式对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1-102. [10]李彩英,高哲,高占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6):28-29. [11]范丽凤,李峥,陆菊明.强化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中远期效果[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1):24-29. [12]刘志明.高锰酸钾热水足浴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0,3(1):43. [13]吴卓君,郑晶晶,黄永娟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8):240.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糖尿病病程的增长,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通过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和以及患病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或延迟病足发生,控制病足发展,从而减少致残率,达到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社会对于糖尿病足了解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不断的探索更新。现综合近几年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标签: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和下肢远端神经异常所致的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深层组织破坏,其作为糖尿病慢性病变中复杂的靶器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现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原因,却暂未获得根治性治疗技术,所以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迫在眉睫。 1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1.1代谢紊乱 有多位学者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所表现的血糖的高水平状态,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体内脂酶活泼性就会减低,因此血脂容易增高,血脂的升高后,血管中血液粘稠度增加,成高凝状态,影响了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血液中血脂的长久积累可造成血管硬化,血管壁的糖化反应病变、脂类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下沉,进而引起血管壁弹性减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引起全身大小血管病变。 1.2周围血管病变 根据韩东亮等人研究表明,周围血管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起病早,进展快,它随患者的病程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患者患肢疼痛、神经病变加重了血管痉挛和损伤,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导致下肢周围血管易发生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病变时血管管壁不断增厚,管腔变狭窄,同时微血管及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下肢血供逐渐减少,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不能有效调节血流分配,容易发生周围血管供血间断和缺血而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 1.3神经病变 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高血糖和高血脂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致神经轴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plantar pressure of diabetic patients 张雪怡,郭曼婷,孙旭君,白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改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是足溃疡发生的一个期预测因子。研究表明,足底压力增高可用于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是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高达70%~90%[1]。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足底压力升高、周围血管病变、机械性损伤及继发感染、先前溃疡或截肢等一些因素。本文主要系统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在糖尿病足底压力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糖尿病患者足底不正常压力的特征、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足底的相关比较、引发不正常压力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进行综合阐述。 足底压力的定义:足底压力指单位面积的足底和地面之间的总体相互垂直作用力。当人体足部结构发生一些病变或功能障碍以及当人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足底压力和压强分布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2]。 足底压力的测量: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是运用压力测量仪器对人体在静止或者动态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力学、几何学以及时间参数值进行测定[3]。对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不同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通过正常足与病理足的足底压力参数的对比研究,分析病足成因、病程衍变以及功能评定[4]。 1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特征 糖尿病足足底受力有垂直的压力,还有呈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剪应力。这些力长期作用于糖尿病足足底某一特定区域,就会造成足底溃疡的发生[5]。 1.1糖尿病患者足底垂直压力特征 不正常的足底压力是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而二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与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足区域压力更高,明显高于正常人[5]。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主要集中在前足部位的跖骨头处; 而没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足弓及第二趾处压力明显降低,第二跖骨头处压力明显增加[6]。王爱红等[7]研究也表明此类患者足底压力表现为第三跖骨头、第五跖骨头峰值压力增高,足弓部位峰值压力显著降低。 1.2糖尿病患者足底剪应力特征 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穿处方鞋时足底受到的剪应力集中在前足内侧的第一跖骨头[8]。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糖尿病无神经病变、糖尿病有溃疡史的患者与健康人赤足时在脚后跟、跖骨头、大脚趾三个区域的受力进行比较,糖尿病且有溃疡史的患者外侧跖骨头处垂直于矢状面的峰值压力就明显高于健康人。同时,有的研究者也将测量垂直足底压力与剪应力结合起来。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有溃疡史的患者跖骨头区域在垂直方向上的峰值压力都明显高于健康人[5]。 2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影响因素 2.1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增高的重要因素。经肖辉盛等[9]的实验研究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病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年来,学者们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发病机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多:高血糖可与血液循环中游离氨基酸和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性结合,形成AGEs,被AGEs 前体修饰的细胞内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蛋白质糖基化可干扰基质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多种基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GEs 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向细胞外分泌基质,抑制基质分子清除降解,基底膜增厚,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还诱导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参与炎性反应,AGEs 还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导致血管的动脉硬化。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高血糖使细胞内葡萄糖水平升高,激活醛糖还原酶,导致葡萄糖大量转换为山梨醇,造成细胞内髙渗状态,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山梨醇集聚还抑制了肌醇转运系统,使细胞内肌醇储备耗竭,细胞膜Na +-K +-ATP 酶活性降低,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山梨醇被山梨醇脱氢酶氧化为果糖,果糖及其产物3磷酸果糖激发非酶糖基化,AGEs 生成增加。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激活:高血糖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显著升高,导致蛋白激酶活性升高,PKC 的活化可使细胞外的基质合成增加,还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促使血管强烈收缩,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瘤形成;PKC 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分泌功能,促进高凝、低纤溶和高血黏度的形成,血管内容易出现微血栓。己糖胺通路:高血糖激发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活性,从而激活己糖胺通路,促进生长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血管的新生和炎性损伤。 氧化应激: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诱导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并且是高血糖增加多元醇通路、AGE 形成、PKC 活性和己糖胺通路的共同机制。病理改变微血管病变形成的程序大致为:微循环功能性改变,内皮细胞肿胀或脱落,内皮损伤,基膜增厚,形成高通透性,血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微血管瘤形成,最后是微血栓形成和微血管闭塞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特征是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临床表现糖尿病肾病:①正常白蛋白尿期;②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尿中白蛋白>30mg/24h,≤300mg/24h;③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持续>200μg/min,或尿蛋白定量>0.5g/24h,可以出现水肿;④晚期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①微血管瘤;②出血;③视网膜水肿;④硬性渗出;⑤丝棉斑;⑥小动脉阻塞;⑦静脉扩张和串珠;⑧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⑨新生血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①糖尿病远端对称感觉运动性多神经病变:以感觉过敏和感觉缺失为主。②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包括静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死等;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包括食管运动功能失调、胃动力瘫痪、肠道功能失调等;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 治疗 共同治疗:①严格控制高血糖;②积极控制高血压;③纠正脂质代谢紊乱;④饮食治疗,控制体重;⑤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①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②肾脏替代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①药物治疗;②激光照射治疗;③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①维生素:维生素B 12的衍生物,维生素E 和C;②醛糖还原酶抑制剂;③抗自由基制剂:人参、黄芪等中药;④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地尔、 西洛他唑等。 前瞻性治疗:①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氨基胍;②蛋白激酶C 抑制剂;③中肌醇;④醛糖还原酶抑制剂;⑤抗氧化剂。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以及“糖毒性”作用于一些组织器官导致功能及形态上损伤而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所致的死亡已明显下降,糖 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糖致微血管并发症机制研究的进展,证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致微血管损伤各条途径的共同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葛学民 266000青岛市市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4.004 (下转第14页) 12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2]。预防和护理糖尿病足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溃疡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糖尿病足和截肢率。现就目前国内外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的预防 1.1健康教育糖尿病足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向糖尿病足患者宣教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几率。据调查,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3]。因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患者在院的机会,系統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治、护理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4]。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5]。 1.2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用药物,更不允许随意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产生硬结影响吸收[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病变的基础,积极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前提,让血糖长期保持在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左右,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7]。 1.3加强足部保健,消除诱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注意有无水疱、擦伤、裂口等,观察局部皮肤的色泽及温度,测试末梢神经的感觉[8]。每晚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清洁。水温不超过35℃,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要避免足趾缝间擦破。脚擦干后涂上润滑油防干裂。每日洗脚后检查足部趾间有无皮肤裂伤、红肿、水泡等;观察患者的肢端是否存在血运不足情况,如皮肤凉、麻木刺痛、颜色发紫,感觉迟钝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减弱或消失[9]。选择松软的棉袜,袜口不要过紧。选择合适的软底鞋。防烫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末稍病变,对热、痛感觉不敏感,洗脚时要由家属代试水温,避免烫伤,同时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热水袋、热水壶、或电热毯取暖,以免烫伤;防异物扎伤,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如图钉、瓜子皮等,防止异物扎入脚底皮肤引起损伤和感染;穿鞋不当,长期穿窄小的鞋子可引起足趾挤压、足底或受压的部位形成鸡眼或老茧,甚至足骨质破坏变形或畸形;剪趾甲不当引起甲沟炎,不要把趾甲剪的过短,剪的过短容易剪破甲边皮肤造成伤口,引起感染[10]。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任冬梅 2018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足部保护、清创换药、血糖控制、中医药应用,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截肢率,节省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有效的护理是防止发生严重足部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病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细菌感染三大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据统计,有5%-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2]。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带来严重的损害并影响其生活质量,给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做好糖尿病足的护理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的有效方法。在糖尿病足的预防、控制继发感染和促进溃疡愈合,护理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良好护理的糖尿病足不可能取得满意疗效。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到足部保护、清创换药、血糖控制,护理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中医药在糖尿病足的应用越来越多,也为我们护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课题。 1.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良好的依从性及掌握相关的自我保健知识能够使截肢的发生率减少45%-85%[3]。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是治愈糖尿病足的基础,因此,需做好糖尿病足患者的健康教育: 1.1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了解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要学会自我管理,不能当作一种负担。 1.2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是如何引起的及其危害程度,发放糖尿病宣传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增强足部的防护意识。 1.3加强检查,由于足部感觉迟钝或障碍,患者对疼痛、冷热、压迫感等不能清楚感知。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注意有无水疱和皮肤擦

糖尿病足病因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病因研究进展彭智,黄海华,郭晓瑞,吴志远,梁杰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广东湛江524001) 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国内有报道糖尿病足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截肢率高达26.4%[1]。现在研究认为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等,现就上述几方面病因综述如下。 1 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是由于微血管病变、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等所致。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时,失去对损伤的保护作用,加之自主神经病变引起无汗和皮肤干裂,形成足部溃疡的病理基础。 1.1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血小板黏着和凝集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及聚集性增强、血浆蛋白异常等。血小板黏着和凝集异常可能是引起毛细血管闭塞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及聚集性增强,不能穿过管径细小的毛细血管,加之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升高,使血液黏度增大,导致内皮损害。最值得注意的是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可能与糖尿病和高血糖引发的代谢变化有关,但这不导致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小动脉血流也可以正常甚至有所增加。理论上,足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可以损害创伤后的白细胞迁移和充血反应,这可能增加糖尿病足对感染的易感性。到目前为止鲜有文献报道确切的证据证实此观点。 1.2 代谢障碍 高血糖被认为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众多代谢产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周围神经轴突,间接影响支持性间充质成分,造成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1. 2.1 多元醇代谢异常 当血糖浓度升高,过量的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山梨醇。一方面,山梨醇不能通过细胞膜而堆积于细胞内,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神经施万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另一方面,葡萄糖、山梨醇的结构与肌醇相似,竞争抑制细胞对肌醇的摄取与合成,并且持续性高血糖也抑制钠泵依赖性肌醇的转运,使钠泵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增生活力下降,最后死亡。1.2.2 氧化应激 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和对线粒体的损害[2]。氧化应激对分裂细胞最显著的作用是导致DNA变性,使基因组不稳定和发生突变,在不具备分裂能力的神经元细胞,蛋白质和脂质的损伤要比DNA损伤的后果严重,因为这会使行使轴突转运和信使功能的蛋白质活性下降,而且神经组织对能量需要较高,线粒体DNA对氧化应激易感,可导致能量调节失控。有学者[3]提出,O2和过氧化物等引起的氧化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大鼠模型坐骨神经的神经内膜小动脉舒张功能障碍、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另外,可导致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等的减少,从而减弱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4]。 1.3 基因学说 近些年,糖尿病性神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多种与发病有关的基因。其中较受重视的有醛糖还原酶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及Na+-K+-ATP酶基因。此外,Prosaposin基因、抗氧化酶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对氧磷脂酶基因、有丝分裂原活性蛋白酶基因等也与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IL-6的G(-174)C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有关[5],ACE I/D的基因存在使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性增加,而与男性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对其候选基因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进行[7]。1.4 生长因子不足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有害因素作用的神经元的存活、维持及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神经生长因子合成减少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发挥作用。有人在糖尿病动物实验中发现,足皮肤和骨骼肌中内生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步降低,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在不同的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mRNA水平进行性下降,尤其在小腿肌肉和坐骨神经,糖尿病早期即显示神经mRNA水平降低[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具有调节代谢和促进多种细胞分裂和增殖的作用。以往有许多研究证实IGF水平的下降,尤其是IGF-1水平的下降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9]。 1.5 免疫机制 最近几年随着对此病认识深入,目前研究更倾向于免疫因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HOELDTKE等[10]观察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与谷氨酸脱羧酶的关系中发现具有高谷氨酸脱羧酶的患者其正中、尺、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临床研究方面,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患者循环中补体成分C3、C4水平增高[11],大量补体激活物的存在和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下调或功能下降均可引起不适当的补体活化,补体系统活化后导致具有细胞毒和促炎作用的膜攻击复合物MAC,即C5b-9沉积,导致细胞溶解、凋亡和死亡。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均有免疫因素的参与,而在免疫因素参与的环节上又各不相同,1型糖尿病参与的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而2型糖尿病参与激活的是非特异性天然免疫系统[12]。2 血管病变 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动脉供血不足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危险因子[13]。糖尿病环境中各种代谢紊乱诱发内皮损伤、葡萄糖、脂肪毒性作用以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导致周围血管病变。 2.1 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因子,内皮的损伤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结构性的,致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06T09:01:25.8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6期作者:徐佳敏[导读] 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幅度的上升,糖尿病也被列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疾病之一。 (第81集团军医院肿瘤二科河北张家口) 摘要:糖尿病足是一种会伴随患者一生的慢性疾病,在早期的阶段,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到了晚期阶段,患者的生活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其中一种并发症,但糖尿病足也是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主要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后失去知觉,由于缺血、缺氧的问题而造成患者丧失活动能力,从而感染导致而发生足部患病。糖尿病足足以给患者带来死亡或是残疾。近几年,由于糖尿病的患者以及糖尿病病程的数量不断上升,导致糖尿病足的患病概率也不断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更甚者会导致残疾,当病情严重到需要截肢时,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因此,为了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患者残疾的概率,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本文主要通过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和以及患病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足;预防;护理;健康教育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幅度的上升,糖尿病也被列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疾病之一,并且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也是非常可怕的,其不仅可以危害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合治疗法是现阶段的主要治疗方式,综合治疗法也分为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自我监测和教育。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患有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现在成为了损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是目前糖尿病足却未获得根治性治疗技术,所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1.1代谢紊乱 有数据研究表明,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可以说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可以直接的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病概率。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相比于其他正常人的状态会高出许多,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体内脂酶活泼性的降低也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因此血脂容易增高,从而对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带来较大的影响。而血液中的血脂经过长期的增加和积累后会引起血管硬化。 1.2周围血管病变 周围血管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起病早,进展快,它随患者的病程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患者患肢疼痛、神经病变加重了血管痉挛和损伤,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不能有效调节血流分配,容易发生周围血管供血间断和缺血而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 2 预防护理 2.1控制血糖和体重 糖尿病患者血糖、体重的控制对于糖尿病病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1]采用短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加长效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升高,减轻血管代谢压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同时,肥胖已经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 2.2 足部检视 每天定时的检查足部的情况是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的一项内容,要对足部的皮肤弹性、色泽、温度、动脉搏动情况进行细心的检查,检查是否有破损和溃烂,患者及时自我检查,如有破损,应及时就医以防止感染。为了降低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患者应该勤剪趾甲,在修剪的过程中要避免皮肤受到损坏。但是指甲也不需要留太短,以免趾甲嵌顿进周围皮肤引起炎症。 3.足部的护理 3.1 解除足受压的危险因素 体重的轻重会对足部分愈合带来较大的影响,当足部受到的压力过大时,溃疡愈合的几率会大大的降低。当足部受到压力最大的部位时,足部溃疡有很大部分是因为足部受到的压力超过负荷而引起的。因此,患者降低自身体重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鞋袜是很重要的,患者应该减少过多走动的时间,应尽量选择卧床休息。目前,国外已经发展出许多适用于不能整体卧床的患者而适用的支具,它可以有效、均匀的分散足部和腿部所受到的压力,并有效的保护溃疡的发病的面积。。但这种模型不适用于治疗缺血性梗死型溃疡。 3.2 足部溃疡的护理 抗生素、生长因子、中药等可提高溃疡愈合率。比如,胰岛素敷料可用于局部,胰岛素敷料的选择也是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用重组人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可治愈慢性糖尿病下肢溃疡。而外敷换药或生长因子的使用可以加快创口治愈的时间,将感染发生率和截肢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4 健康宣教 4.1 饮食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是需要严格进行控制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有计划的进行饮食,患者可以多吃低糖、低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饮安排等措施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这样可以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糖、脂肪代谢紊乱。 4.2 生活习惯 烟酒对于患者的病情稳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威胁身体健康的原因,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限酒;当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情况后,患者应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早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有氧运动等,比如慢跑、太极等,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另外,每天睡觉以前进行足部的检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好足部护理。

糖尿病并发症之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做为当今社会的三大疾病之一,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很多人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不算病,并发症才算病。这都是在于强调,糖尿病只要对症治疗,就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以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作为糖尿病人,掌握一些并发症的前兆特征,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之前推荐过一篇关于灵芝泡水的文章,对糖尿病并发症很有好处,每天用三十克的祁达堂紫灵芝片煮水喝,坚持每天喝,一个疗程左右血糖就会恢复平稳。紫灵芝不仅有直接降血糖作用,而且与原用的降血糖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疗效,预防或减轻并发症。今天就谈谈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大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很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其中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引起的冠心病呈多支弥漫性严重病变,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肿;脑血管病易致死致残;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血压升高不易控制;外周动脉硬化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严重狭窄时出现肢体坏死,甚至需截肢。

在血糖维持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酌减原用降血糖药的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紫灵芝本身具有的保肝作用也可以减轻或防止一些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最后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症恢复;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诊治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诊治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2014年08月26日14:20来源:中国糖尿病杂志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冉兴无);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杨兵全);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许樟荣) 目前我国拥有近1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在一生中发生足溃疡,其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其中大约85%的截肢是足溃疡所致;糖尿病足病患者医疗费用巨大,平均住院费用2~3万元,平均截肢费用也在3万元左右。这些数据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糖尿病及其足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规范足病诊治行为,进而减少足病的发生以及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本文简要回顾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诊治现状,并提出今后糖尿病足病工作组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糖尿病足病事业的现状 糖尿病足病学组(2011年改名为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成立1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体学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糖尿病足病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期许樟荣教授就我国糖尿病足病专业的发展及糖尿病足病工作的成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除此之外,我国的糖尿病足病工作还取得了以下成就: 1.临床流行病学方面:2003年Guan等组织了中国7个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提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根据踝肱指数(ABI)检查在50岁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周围动脉疾病(PAD)的发生率高达19.47%;而在社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PAD发生率为1 2.2%,其中糖尿病人群中为15.1%,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为7.7%。2008年Liu等在中国8省市的12家教学医院进行了门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17.2%,同时指出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率和治疗率低。2009年,糖尿病足病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合作,在中国14省市的17家三甲医院进行住院患者慢性皮肤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慢性皮肤溃疡的细菌学特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致病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常见真菌。 2.与足病相关的科学研究方面:2004年,严励等开始应用足底压检测分析系统,探讨我国正常人足底压力的正常值和分布,其后俞光荣团队也开展相应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常人足底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第2跖骨头>第3跖骨头>第1趾>足跟>第4跖骨头>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第2趾>足弓>第3~5趾,两脚的足底压力参数(MPP)和压力分布无明显差异。在站立、行走、慢跑、上下楼梯等5种生理状态下,足底压力分布各有特点,静、动态差别显著;四种动态方式中,以水平行走的步态最为稳定,步速加快和上下楼导致步态不稳;步速的影响则有显著性意义。男女之间MPP无差别,但压力分布不同。体重和体质指数(BMI)不影响MPP,但增加某一区域的足底压力。胼胝与足底压力增加密切相关。其后进一步开展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承受压力时间延长;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致足底压力-时间积分增高,后者

冠脉微血管病变进展

[12]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10,46(6):65-70. [13]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水平时空分布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工程2009级博士毕业学 位论文,2009:33-35. [14]崔立船.浅析海滨城市空气中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 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595-596. [15]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绿染青岛市南区[J]. 国土绿化,2012(2):26-27. [16]赵小宇,马轶,孙克南.浅谈森林浴与森林浴场设计 [J].河北林业科技,2014(3):47-49. [17]李博,聂欣.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 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75-76. [18]李卿,贺媛.森林浴对健康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 学杂志,2011,5(4):229-231. [19]Sandra C Blass,Hans Goost,Christof Burger,et al.Extra- cellular micronutrient levels and pro-/antioxidant status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wound healing disorders: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Nutrition Journal,2013(12):157. [20]廖忠友,李学威,韩振宇,等.峨眉山疗养地环境质量 分析及疗养因子研究现状[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 (4):453-454. (收稿日期:2015-01-16)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何勤武常芬 【摘要】本文就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常见的表现类型心脏X综合征、冠脉慢血流现象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微血管病变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心脏X综合征;慢血流现象;无复流现象 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益成熟,冠脉微血管病变(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引起广泛关注,它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预后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300μm)、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μm)和微静脉(<500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1]。其中微动脉属于肌性动脉,在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无固定狭窄时,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灌注,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研究提示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失调、炎性反应、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等等。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表现类型有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inon,CSFP)(亦称Y心脏综合征)和无复流现象。各个表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目前均无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 1.1临床特点心脏X综合征[2]也称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缺血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脉血流储备降低的一组症候群。容易在压力下发生,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女性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心脏X综合征占心绞痛总数的10%~15%。 1.2病理机制多通过微血管功能不良、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机制引起[3]。冠脉血流储备降低是其发生机制的特点之一。研究发现,虽然该类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狭窄,但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后,冠状动脉血流量无相应增加,提示其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量与基础血流量之比下降。冠脉前小动脉收缩异常、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以及心理和精神因素均是其重要机制。 1.3治疗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因其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控制症状[4]。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该类患者的内皮功能[5]。雌激素治疗可使绝经后的患者减少发作频率,可能与雌激素减弱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内皮相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6]。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疗效均不肯定。 2慢血流现象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7]逐渐引起了人们注意。CSFP是指除外严重的冠脉狭窄、痉挛、气体栓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冠脉微血管的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小于50%,而冠脉内前向血流缓慢,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8]。其诊断标准为TIMI血流2级,即冠脉造影时,造影 文章编号:1005-619X(2015)07-0692-04 DOI编码:10.135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3498537.html,m.2015.07.008 作者单位: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部通迅作者:武常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