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鱼玄机的古诗词

鱼玄机的古诗词

鱼玄机的古诗词
鱼玄机的古诗词

鱼玄机的古诗词大全

1.《寄国香》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

山卷珠帘看,愁随芳草新。别来清宴上,几度落梁尘。

2.《迎李近仁员外》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3.《遣怀》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

琴弄萧梁寺,诗吟亮楼。丛堪作伴,片石好为。

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

绕砌澄清沼,抽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

4.《江行》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户万家。

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烟花已入鸬港,画舸犹沿鹦鹉洲。

醉卧醒吟都不觉,今朝惊在汉江头。

5.《冬夜寄温飞卿》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

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6.《春情寄子安》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山路奇支斜石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7.《寄刘尚书》

年代: 唐作者: 鱼玄机

八座镇雄军,歌谣满路新。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囹长空锁,干戈久覆尘。儒僧观子夜,客醉红茵。

笔砚行随手,诗书坐绕身。小材多顾盼,得作食鱼人。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

鱼玄机诗歌的创作历程【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鱼玄机诗歌的创作历程 晚唐女诗人鱼玄机是一位才貌出众,创作个性鲜明的女作家。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及传奇色彩的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歌能够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表现得恣意荡漾、自由洒脱,从而在中国女性诗人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与她初则身为艺伎、后来又出家为女冠的经历、体验有直接关系。玄机初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巨大的磨难。这成为她遁入道门的一个原因。而她出家到咸宜观,在那里又进行了人生另一段颇具波折、颇为浪漫的活动,则与唐时长安女观冠的具体情形有关。入道不但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进一步推动了她的诗歌创作。女道士的身份不但改变了她自身的环境,也充实了她的人生,从而使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现做如下文献综述: 一、生平事迹 晚唐皇甫枚传奇小说《三水小牍》有所记载:“西京咸宜现女道士鱼玄机,宇幼微,长安里家女也.色既回国,思乃入神,直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咸通于咸宜;而八月赏玩之佳句,往往佞于士林。”这是记述玄机事迹较早的文字。但《三水小牍》》系“仙灵怪异”故事的传奇之作,作为史料依据,未免缺乏科学性。不过作者皇甫枚和玄机是同时人,所记其沉浮身世及生活年代,与事实相距不会甚远。又因受汉司马迁史传文学影响,有一定的实录特点。故后人评介玄机生平多取享于此。另据来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玄机入道观之前,年方十五十妙龄,为在朝内任补闲之职的李亿所爱说,要纳为妾。因而她曾有机会以爱妾的身份助身于上层社会,扬其诗名,并随从丈夫游历过不少各城胜地。二人过了一段和谐恩爱的生活。后因“夫人妨不能容”而被弃。她离开李家到长安咸宜为女道士,于此终身。 二、道教文化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道”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说,即是我们所说的道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说:“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道”,显然不是这种文字学上的意义所能解释的。一般说来,道家的“道”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导读:本文颂诗本义研究述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诗序》释颂的得失及其衍生诸说评议 关于《诗经》中的《颂》这一类作品的概括性说明,《诗序》中的说法无疑是最权威的一种,其流行也最广:“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正义》分析《诗序》之说的阐释方法:“美盛德之形容,明训‘颂’为‘容’,解颂名也。‘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解颂体也。”孔颖达所谓“名”,即概念。《诗序》训“颂”为“容”,是从词义考据出发来寻求“颂”的本意。而所谓“体”,则是指体式、形态。《诗序》所说的“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是从其表演形式、过程出发探讨颂的体制形态。 比较而言,郑玄可谓深得《诗序》释颂之微旨,《周礼·春官宗伯》:“太师……教六诗”,颂为其六。郑玄注云:“倾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又《周颂·清庙》郑笺:“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正义》于此下疏解郑说曰:“此解名之为‘颂’之意。‘颂’之言容,歌成功之容状也。” 后人的解说大都从《诗序》及郑玄的看法出发,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来解释“颂”的本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一)颂为歌颂、赞美祖先说。此说从《诗序》的“美盛德之形

容”引申而出,在汉代很盛行。西汉韦孟作《讽谏诗》模仿颂体,赞述祖德。即从创作上体现出此说的深入人心。又王充《论衡·须颂篇》云:“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鸿笔之奋盖其时也。”王充有意突出颂诗“褒颂纪载”的一个侧面,但却忽略了颂诗的形态特点,并不完备。 (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此说由朱熹《诗集传》首次明确提出,而寻其根源仍在《诗序》之“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一义。朱子能从颂诗的用于祭祀仪式这一角度出发解释其本义,对我们进一步探索颂的祭祀根源是具有启发的。 (三)颂为舞容说。《诗序》以容释颂,为此说之源起。“颂”与“容”皆从“公”,文献多颂、容互借。《管子·牧民》首章名“国颂”,注云:“颂,容也,谓陈为国之形容。”宋王观国《学林·容颂》云: 《史记·儒林传》曰:“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自孔子时其经不具,至秦焚书,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善为容,不能通经,皆为礼官大夫。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威生、单次、萧奋,皆为礼官。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前汉·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以颂为礼官。”“诸言《礼》为颂者由徐氏。”苏林注曰:“《汉旧仪》有二郎为此颂貌威仪事。有徐氏,后又有张氏,不知经,但能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苏轼研究综述讲课稿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

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从定风波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一:回顾: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况 (1)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

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把背诵放在首要位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课本上的古诗文要全部背诵,而且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诗文,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根基,让学生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但是,重视熟读与背诵,绝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解。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提升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诗人的心灵沟通,获得美的享受。 (2)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安排上仅有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

鱼玄机诗歌鉴赏

鱼玄机诗歌鉴赏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建安诗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诗五章,第三章末四句是: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后世爱其情韵之美,多仿此作五言绝句,成为自君之出矣一体。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写给情人的诗(题一作《江陵愁望寄子安》),无论从内容、用韵到后联的写法,都与徐干《室思》的四句十分接近。但体裁属七绝,可看作自君之出矣的一个变体。惟其有变化,故创获也在其中了。 五绝与七绝,虽同属绝句,二体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却有较大差异。近人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总之是余味深长。这也配合着七绝的曼长的声调而言,五绝字少节促,便无所谓风调。(《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读鱼玄机这首诗,觉着它比《自君之出矣》多一点什么的,正是这里所说的风调。本来这首诗也很容易缩成一首五绝:枫叶千万枝,江桥暮帆迟。忆君如江水,日夜无歇时,字数减少而意思不变,但我们却感到少一点什么的,也是这里所说的风调。 试逐句玩味鱼诗,看每句多出两字是否多余。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 鱼玄机此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尾联中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大有助于抒情。每句多二字,却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周啸天) -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2266188.html,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作者:陈曦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攲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早年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年呈现出随意之美;晚年则是沉着之笔。尽管苏轼早中晚期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他一生的书法创作都是以“尚意”为典型的自然随性的创作。 (二)从典型代表作品看苏轼的书法创作观。李永辉《从看苏轼书法创作观》以《黄州寒食诗帖》为出发点,从中挖掘苏轼的书法创作观,总结出“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出新意于

诗歌研究综述

赵翼诗歌研究综述 赵翼字耘崧,号瓯北,清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史学家,文学家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关于赵翼生卒年,《清史稿》《清史列传·文苑传·赵翼传》以及同治年间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赵瓯北先生事略》多有详载,已成定论,在此不作深表。)一生著述等身,诗集主要有《瓯北集》传世,版本众多,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诗集本,全集本,选集本。其中影响比较大,收歌较多的诗集本为52卷乾隆年间刻本和53卷乾隆年间刻本及嘉庆17年刻本,现代比较有影响的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华夫主编的《赵翼诗编年全集》附录有赵翼年谱、传记以及序跋、唱酬、评论等相关研究资料,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李学颖、曹光甫点校的《欧北集》,上下两册,对赵翼的近五千首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编年校勘,并附有欧北先生年谱、他人为赵翼写的传记和墓志铭、其他诗人或学者为《欧北集》所写的序跋、与赵翼互相唱和的倡酬诗以及他人对赵翼其人或其学所作的评论,为研究赵翼提供了很大便利。全集本系统,全集本目前见到的有四十八册的清湛贻堂刻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二十六册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湛贻堂刻本,以及四十册的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七年(1790一1820)湛贻堂刻本等。选集本《瓯北诗钞》是赵翼从《欧北集》中辑出而按古今体分编的,版本庞杂;其他还有《赵欧北诗稿》《欧北诗续增集》《赵云裕诗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1985年胡忆肖选注《赵翼诗选》选诗二百零九首,对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典故既做了详细注解,也对所选诗歌做了赏析。遗憾是谬误众多,江西师范大学刘世南在《赵翼诗选》举谬一文中对诗选中注释不周或错误的地方做了系统性的概述。 赵翼,博学多才,不仅在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书法成就突出,史学研究方面更是造诣精深,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考史名著。鉴于其史学成就蜚声大造,甚至将其诗名淫没,所以后人在研究赵翼时,多专注于其史学方面的挖掘与诠释,而其诗歌领域的研究却颇显寂寥。 但是这不足以忽略赵翼诗歌的研究价值与意义:1,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由于前人研究不足,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可提升的空间。2,赵翼诗歌资源充实,内容丰富,作者少年孤贫,屡试不第,后宦游京师“大魁佹失”再到外调做官从事军务,戎马半生,足迹遍布祖国的西南,东南,甚至台湾,丰富的人生履历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同时作者“每有大事必作诗述之”的传统也是其诗歌数量半”剑南”的主要原因 3,赵翼诗歌成就突出,影响深远,赵翼的诗歌在其生前就有着很高的评价,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赵翼的名字常与袁枚常相伴出现,随着性灵说的风靡一时,赵翼的诗坛名气也日渐显著,性灵派的功臣与副将地位 也得到了巩固与肯定。袁枚死后,独擅文坛达10年之久。影响了一代文风 研究阶段大致分三个阶段 生前-五四时期赵翼生前交游广泛,与同时代的大家过往甚密,如当朝重臣恩诗汪由敦,同调诗人如袁枚,也有异派诗人如翁方纲,更有知名学者如钱大昕、王鸣盛,以及赵翼的崇拜者程拱宇等.对其诗歌创作都有过极高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为赵翼的诗集、全集以及选集所作的题辞序跋中对赵翼诗歌的风格的评价; 而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忽叩虚而逞臆,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町畦。(袁枚《瓯北集序》 ) 说明了赵翼诗歌,选材广泛,超越陈规变化多端的创作风格2赵翼将杰出的才学与丰富的阅历相结合,造就了他出守镇安后的杰出诗篇。“生面果然开一代,古人原不占千秋” (袁枚《谢赵耘菘观察见访湖上,兼题其所著〈瓯北集〉》 ) ,)袁枚认为赵翼的诗歌创作别开生面,开一代新风, 这是对赵翼的由衷推崇。张舟为《瓯北诗钞》作跋云:“奇思壮采,惊心动魄,无一意不创,无一语不新,信古来未辟之诗境也。”乾隆五十五年,嘉定钱大昕序《瓯北集》云:“夫惟有绝人之才,有过人之趣,有兼人之学,乃能奄有古人之长,而不袭古人之貌,然后可以卓然自成为一大家。今于耘菘先生见之矣。” [1]嘉庆元年,张怀曾将《瓯北诗钞》选编成《瓯北选集》 ,对赵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赵翼诗歌主要是师法苏轼。总之,他们或从风格,或从师承,或从整体上评价赵诗。可以看出时人对赵翼的评价誉多毁少。赵翼死后,中国社会危机加剧,大清帝国即将摊圮,经世致用的思想日益抬头,鼎盛一时的神韵.格调.性灵.等为诗理论日益没落,性灵说随之也受到了批评与指责。如梁启超云:“乾隆全盛时,所谓袁 (枚)、蒋 (士

鱼玄机诗集 (附英文翻译)

About the original source: Title: Yu Xuanji Shi Ji Title: The Clouds Float North Title: Quan Tang Shi Author: Yu, Xuanji, 842-872 Translator David Young Translator Jiann I. Lin Publisher: Beijing: Zhong Hua Shu Ju, 1960 Not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were taken from The Complete Poems of Yu Xuanji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鱼玄机诗集(一)Poems of Yu Xuanji 1 赋得江边柳(临江树) Poem for the Willows by the River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The calm blue sky and its reflection frame the barren riverbanks huge shapes of misty cloud merge into distant mansions upside-down, many images spread on the autumn waters flowers drop from time to time onto the head of the fisherman old roots mark the dens where many fish are hiding hanging branches offer mooring to the boats of travelers the night tosses and sighs all filled with wind and rain and dreaming astonishing dreams only enlarges my gloom. 2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Sent to a Neighbor Woman Friend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一:回顾: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况 (1)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

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文的魅力。 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把背诵放在首要位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课本上的古诗文要全部背诵,而且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诗文,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根基,让学生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但是,重视熟读与背诵,绝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解。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提升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诗人的心灵沟通,获得美的享受。 (2)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安排上仅有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

鱼玄机

简谈对鱼玄机性格的看法 生活在晚唐的古代女子——鱼玄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的才华,让世人敬佩不已,但她所经受的苦难大家又各有各的看法。喜欢她的人说她的性格豪爽、细腻,否定她的人说她性格过于开放、无羁无绊。到底该如何解剖鱼玄机的性格? 我认为鱼玄机在其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色是值得一品的。但在关于鱼玄机的仅遗存资料中记载,鱼玄机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追随着其诗歌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又引起今人的激烈讨论。 毫无疑问,鱼玄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诗人始终处于男权中心文化的控制下,她认为男女起码应该平等,并在写作中有反性别写作的实验性尝试,这种做法是值得重视的。当时大多数的女诗人生活在自己很狭窄的范围里,把吟诗作赋当作一种排解忧愁、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作弃妇哀怨、闺中相思之诗。晚唐女诗人鱼玄机,她有一小部分诗除了具备晚唐共同具备的要素之外,还呈现出某种游离于常规之外的个性特点,成功地将个人的性别姿态隐匿到了文字以外。鱼玄机的这类诗常常隐含了一种着意反叛传统女性作品表征的特质,而显得或境象弘阔,或旨意深峭。在她的这

种性格倾向的诗歌中,写得较成功的是以下两首:其一: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赋得江边柳》) 这首诗是写烟水迷蒙中花树萧疏之姿,以及因此由此引发上的诗人的梦境与愁态,从笔力上看,像是出自一位饱经风霜的男性长者之手。 其二: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空卷珠帘不曾下,长移一塌对山眠。(《题隐雾亭》) 此首诗将春花秋月、白日清宵里世人的险情一台刻画入微,从意趣方面看,似是一位潇洒的男性文士在摹写其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两首诗都和传统女性诗人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别她用当时男权社会公认的题材及叙述话语,把人生的愁绪与快乐或细致或简洁的表达了出来。这也体现出来女诗人鱼玄机对男权社会的羡慕。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略略了解鱼玄机的性格特色:自由、豪爽、追求平等。这充分体现出其才华。 鱼玄机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正向她诗歌里所讲的那样。她追求自由平等、豪爽,细腻。很多人喜爱他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们觉得这正体现出人的本性。就如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所提及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违反常规,心醉神迷地进入被禁止的王国,可是我们又如此缺少胆量。支持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 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从古朴淳厚豪壮的密州民俗、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密州文化和密州的“东州乐府”氛围等三个方面对苏轼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论证,进而说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执着的“致君尧舜”发展到“超然”“自达”,由较单纯的儒家思想,进而为儒、释、道的高度融合。梅大圣《东坡密州词文化内涵初探》(《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认为以“密州三曲”为代表的20多首词是构成东坡范式最早的成熟元素之一。指出东坡密州词文化结构的内涵是“开创了以词的形式沟通儒佛道,既表现心灵内在矛盾及种种感受,又展示了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 二、东坡词的思想内涵解读 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苏轼的人生艺术无疑对其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 张玉璞《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指出,佛老思想在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认为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苏轼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文章以东坡词文本程式,分析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透示着佛老思想的影响和浸润。任爽《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静空”观,是受佛、

【文献综述】余光中诗歌研究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余光中诗歌研究 余光中无疑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一位标志性的诗人。他追求过现代意识洗礼的“古典”和有着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了最佳位置。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一个重要文学家之所以诞生,一定不断往前开创,写出属于自己的感觉,但这感觉不是凭空而来的,伟大的作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雄浑的传统在支持他。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他一定不会与传统决绝、告别,而是与传统紧紧连在一起。”[1]这在余光中的创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台湾现代中主义文学中,他是第一个去回探中国古典的诗人。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余光中的研究是不胜枚举的,特别在诗歌领域取得成绩是斐然的。 余光中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蓝色的羽毛》、《隔水观音》、《紫荆赋》等十余种诗集中。学术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诗歌传统与现代的研究。 作为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中国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早年的诗歌由于师承“五·四”新诗和欧美浪漫诗派的传统,渗入了许多西洋诗歌的元素,使语言中散发出浓烈的西洋气息。以《莲的联想》为转折点,诗人进入他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余光中本人在《从一首唐诗说起》和《从古典诗到现代诗》这两篇论评中,都不忌重复地写上这么一段:“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狭窄的现代诗人但见传统与现代之异,不见两者之同;但见两者之分,不见两者之合。对于传统,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 [2]“不成熟的看法,会认为‘古典’是和‘现代’截然相反的。实上,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和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一样,往往加倍地繁复而且富有弹性。”[3] 研究中有的针对余光中对某个具体古代诗人的传承与创新。徐学通过余光中《从象牙塔到白玉楼》系统分析余光中对李贺的评说借鉴和改造。“李贺诗歌中的神奇想象和铿锵节奏,早就让青年余光中流连忘返。不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李贺并将其艺术经验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是在60 年代,研究上的标志性成果是《象牙塔到白玉楼》;创造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