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模仿: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行为的效仿和学习.A影响相对地位→连带负效用→创新B与创新活动相比产品边际成本更低→模仿者更多净收益→创新激励下降C在社会过程中技术外溢不可避免D技术障碍\新产业门槛\制度障碍\市场规模\赢利(影响因素)→模仿行为→影响供给和需求,影响均衡数量的位置.

?关系净收益: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收益与付出代价之间的差额.良好关系降低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发现机会. ?物质转化成本:厂商把物质要素转化成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的过程耗费的成本.社会认可成本:经营活动中,通过行动\象征符号\声誉等获得社会认可付出的成本.包括经营合法性\厂商社会地位认可\新产品社会认可\交易条件社会认可.

?机会成本:是进行一项选择时放弃其他选择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影响因素:制度约束厂商和劳动者\产业关联体系的解构范围规模\人际关系的范围和结构\内在价值评价体系(选择集和机会成本).

?绝对收益激励:人们为获得经济资源的绝对量形成的激励.

?相对地位激励: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对低位的比较形成的激励.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受在参照群体的位置影响.双重作用·既激励努力,又引发损害性行为(与参照对象有关).策略(因素):A工作性质和晋升激励(避免在直接合作员工中运用晋升激励)B考核工作情况(合作情况纳入考核)C收入差距(权衡)D内部外部竞争(开放晋升制度,减轻内部摩擦)E企业意识形态(公平规范的规则)

?托马斯定理: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人们的信念\愿望和有限认知能力下的主观判断,影响着情境定义,进而影响行动和结果.自我实现预言:人们依据不完全信息做出虚假情境定义,形成预期并以此行动,最后导致依据不完全的信息判断变成现实.

?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对他们共同关系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信息链长度\位置\传播渠道社会特性(正式渠道\关系渠道)

?信任:是指外在约束制度不完全,主体间不存在迫使行为条件下,一方不会做出损害另一方的预期.伴随人际关系:A信任是和对方的内化行为规范了解程度相联系的,人际关系网提供更多了解机会B关系网本身就是借助了共同行为规范来维系.

?信任给予决策:应通盘考虑给予成功失败的受益和损失以及可能性.信任给予决策包含风险,但并非所有风险都来自信任失败.环境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都是风险来源.信任程度\给予程度和预期信任给予可能的关系:委托人可能有信任给予程度不一致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涉及决策者判断不能选择,给予程度则可以进行选择,直接影响预期信任给予成功可能.

?信任接受者的收益:A短期收益B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直接效用(个人道德水准的肯定,社会承认带来满足感,激励和强化作用)C声誉的长期工具性价值(强化合作关系,声誉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中具有价值)

?社会资源和谈判:规范性社会资源(互相约束受益)\非规范性社会资源(单方面约束受益).道德和生存博弈同时进行均衡选择,利用规范性社会资源,改变谈判地位.

?地位信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者地位可以起到信号作用.作用:A作为质量信号,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消费者选择提供帮助B地位越高,经营中的成本可能越低C厂商规模扩大,地位信号优势减弱,限制马太效应发生.

?(非)重复关系人:关系人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

?社会歧视:只针对某些社会群体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作为群体规范的歧视:当歧视成为一种习俗或规范的时候,该群体种采取非歧视行为的人虽能得一时好处,但要付出声誉乃至被驱逐代价.不遵守歧视规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制度变迁:人们并不总是遵从,遵从和变迁取决于他们认为哪种选择能带来最大预期净收益.均衡状态不代表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改变的成本不值当就能实现均衡.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在随时变化所以均衡不会永远无条件维持.引致变化因素:人口(与资源关系);知识技术(使资源相对价值);价值观念.渐进性:A正式制度总是和习俗\传统等非正式制度交织在一起,这些非正式规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变迁是渐进\连续的B现实进程上看,变迁只可能是边际发生,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C变革的突发性和急剧性不等于深刻性,还需要比较前后关联判断连续性和渐进性.

?路径依赖:初始状态的一些小的偶然事件,会在某种条件下对后来的演进路线发生重要影响.四中自我强化

机制:A大规模组织和固定成本--产出增加单位成本下降B学习效应—产品改进成本下降C协作效应—优势协作强化优势D优势技术适应性预期—强化信念强化地位.

消费社会学教学大纲19

《消费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1121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消费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消费与经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消费社会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消费热点问题,并能使用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消费社会学》是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应要求学生先修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 三、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18×2=36 学时分配表 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 授)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4 第三章 消费水平3 第四章 消费结构3 第五章 消费方式4 第六章 消费者行为6 第七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热点2

第八章 劳务消费2 第九章 闲暇消费与旅游消费4 第十章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2 第十一章 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4 四、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消费 二、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三、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内容与地位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区工作 笔记

社区工作徐永祥主编 一、社区工作的涵义(大纲内容)??? 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在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1、它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2、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 3、它是一种过程; 4、它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 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 6、他能找出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生活质量; 7、他能发展居民能力,加强其自主性; 8、它能促进社会转变。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三、社区组织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是指在社区内开展工作或活动,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组织 特点:第一,是一种地域性组织;第二,以兴办或管理一定社区的社会服务、政治活动、文化事业及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三,社区组织的功能有明显的地域性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利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居民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社区工作的特点(大纲内容) 1、以社区为对象 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对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宏观的角度,因为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以及整个社会有密切关系 3、广泛的介入 4、强调居民参与,鼓励居民一同参与,合力解决问题,为社会做贡献; 5、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相结合; 6、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具有政治性 六、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1、社会福利功能:是指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桂勇2010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整理:李晓明 导论: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1、含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经济学。 2、与经济学区别: (1)行动者: 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人”——方法上的个人主义(比如奥地利学派) 经济社会学关注“个人”“集体”“组织”。行动者不是原子化个人,每个人 行动受到社会背景、制度、他人的影响。 (2)关于“理性”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寻求效益最大化。 经济社会学认为理性也是变量,有多种形式,经济理性不是唯一理性。 (但是经济学反驳:经济理性内涵可以外延,包括除了经济利益外更多的 内容,且许多行为,看似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行为,最终还是以经济利益 为目的,所谓多重博弈,以期待长期利益。) (3)约束条件: 经济学认为约束条件小,仅技术、资源等等。 社会学认为还包括制度、文化等等。而且经济-社会关系处于运动之中,很 难给出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包括市场等经验现实很难一模型以蔽之。 (4)研究目标和方法 社会学:注重收集资料,在描述基础上的解释、理论化和少量预测。即重 统计归纳。对于经典,社会学也更为推崇。 经济学:注重数据推导,简化现象,预测和解释。即重抽象模型。对于经 典,经济学更敬而远之,因为知识的统摄性,经典已成为基础,所以往往 总引用最新材料。 3、本土化问题 把北美的新经济社会学框架用中国经验加以检验本土化。 二、经济学若干原理: 1、稀缺性 2、一些原理 (1)个人决策 ●选择与平衡 ●机会成本(奥地利学派等等) ●边际成本-收益(边际学派等等) ●人们会对激励作反应(比如推出一项政策,新政策可能会由于当事相关 方的动态反应而失效,如泡面限价、稀土出口配额等等)(2)交易 ●贸易是有好处的(人们都能从事自己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 ●市场的优势 ●政府可能有作用(庇古、凯恩斯等)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 1.何谓“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1)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 (2)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3)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4)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 (5)研究对象: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6)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7)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 (8)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 (9)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马克·克兰诺维特、罗纳德·伯特、尼尔·弗雷格斯坦、亚历山德罗·波茨、保罗·狄马吉欧、弗兰克·道宾、沃尔特·鲍威尔、韦恩·贝克尔、维维安娜·泽利泽; (10)重要著作:马克·克兰诺维特《找工作》、罗纳德·伯特《结构洞》、尼尔·弗雷格斯坦《公司控制的转型》、维维安娜·泽利泽《市场与道德》、《为无价的儿童定价》、亚历山德罗·波茨《移民的经济社会学》。 2.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的理解有何差异? 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 (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 (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 (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