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参考框架、变量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其中狭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是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广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内容:除上述之外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甚至包括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

1985年中国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的定义是: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总结来说: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前因和后果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从微观到宏观:个人、组织、产业、国家或地区(2)从主观到客观:价值、态度、行为取向、行为、制度、结构(3)从静态到动态:现状、变迁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1994年斯梅尔瑟和斯维德伯格的说法是

1、用社会学的视角审视经济,这包括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经济,以及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经济(如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组织理论、进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2、研究经济的核心问题,如经济系统、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

3、研究公司、组织和工业;

4、研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包括其他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如教育制度与经济、宗教制度与经济、福利制度与经济、分配制度与经济,同时也包括性别与经济、种族与经济以及环境与

经济等。

(二)1996年布鲁斯的说法:解释市场、价格、公司、供给、生产、工作、交换、财产等经济现象;

(三)1997年格兰诺维特的说法: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工业组织、商业联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在物品生产和服务中的作用。

(四)2000年美国社会学学会经济社会学分会:

1、宏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

2、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4、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的关系。

新经济社会学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以网络理论、组织理论和文化理论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二)新旧经济社会学的主要差别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1、行为被社会定位——嵌入

2、制度是建构性的——建构

(四)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个人经济行动、经济产出(结果)和经济制度及三者的关系理性选择理论

基本假设:

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类是有目的的,并受目标指引。

2、人类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3、在选择行动路线时,人类对以下要素进行理性计算:

(1)替代性行为路线的效用参照于偏好等级体系;

(2)在已知效用意义上,每一替代性手段的成本;

(3)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4、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从理性选择中产生的社会现象,构成后来理性选择的参数,这体现在个人决策时所要考虑的如下方面:

(1)资源在个人中的分配;

(2)各种行为路线的机会分配;

(3)在某一情境中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本质。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系统行为;

理性选择理论解释个体行为与社会系统行为的连接。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微观—宏观的联结

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关键要素

1、方法论个人主义

2、行为者最优化原理

3、社会优化(帕累托效应)

4、系统均衡

(二)来自社会学的四个关键变量

1、社会资本

2、制度

3、权利的社会来源

4、让渡(即放弃控制而获得效用)

理性选择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一、组织理论和公司理论

二、组织中的权力

三、恐慌、狂热和“泡沫”

四、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一、“有限理性”论的挑战

二、行动者效用与个人长远和社会整体的不协调

三、“有限自利”的挑战

四、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

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的策略:

(一)接受上述对传统的理性假设的三个方面的批评:

1、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的假设。

2、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3、关注制度文化对个人偏好和目的的影响作用。

(二)将理性选择理论“狭义化”或者说“条件化”,清楚和具体地列举理性选择理论可发挥解释效力的条件和时空。

(三)正确处理制度与个人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

1、对个人理性行动选择的研究的目标不是为了刻划个人自私的心理,而是为了考察何种制度可以减少个人搭便车的机会,使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通过研究个人行动选择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怎样通过行动权力的交换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

3、既定制度结构视为个人行动选择的边界。不同的制度提供不同的行动空间和备选条件,个人选择的分析必须以对制度的把握和理解为前提。

上述立场可以使理性选择理论更接近现实社会, 更具有解释效力。同时也有助于将源于经济学, 强调个人选择的理性选择理论引入强调制度约制的社会学, 使之“ 社会学化”。此外, 还可以为处理社会学方法论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 微观与宏观或者行动与结构的连接闯出一条新路。

创新驱动的理论与实践

1.概念

创新区别于发明,发明(Invention):首次提出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想法;创新(Innovation):首次尝试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创新理论鼻祖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39)

2.类型

按照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差异程度区分:

渐进式(增量性)创新:创新的时间周期较长,短时间内只产生微小的技术改进,但是日积月累最终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激进式(颠覆性)创新:前沿性和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变革取得重大突破,并投入了商业化应用。

按照创新的对象区分:

技术性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引入在属性或用途上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商品或服务,包括在技术规范、成分和材料、装配的软件、用户友好型或者其他功能特色等方面的改进。

工艺创新:出现新的或明显改进的生产方式或交付方式,包括在技术、设备、软件等方面的改变。

非技术性的创新包括:营销创新与组织创新

营销创新:新的营销方式的实现,包括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分销渠道、产品促销方式或产品定价等方面的变革。

组织创新:商业实践、工作场所组织或外部关系等方面新的组织方式的实现。

按照创新的自主性程度区分:

原始性创新: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独有的发现或者发明。

集成创新:将各种相关创新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即在积极引进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创新理论的演进

第一代: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式”

强调“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和创新利润,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织引入生产

体系之中。

第二代:线性“技术推动”创新模式

研究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

第三代:线性“市场需求拉动”创新模式

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

“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联合作用模式

强调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

脱离了单纯的线性模型,引入了一种网状型结构。

第五代: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强调创新各要素非序列式,而是具有平行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

强调企业内跨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

第六代:技术创新的系统集成与网络模式

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以及不断积累的社会化过程。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通力合作,在协同创新中得到相互强化。

4.创新的发生机制:

(一)经济学的理性模型

技术推动模型

需求推动模型

交至作用模型

(二)社会学的嵌入性模型

文化嵌入

网络嵌入

集群嵌入

制度嵌入

全球价值链嵌入

5.创新系统:观点与挑战

定义:创新系统指“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互动激发、引进和扩散新技术”(Freeman1987:1),包括所有能够影响创新的开发、扩散和使用的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组织、制度因素及其他因素。

创新系统方法的优缺点:

(1)创新系统方法的优点:1、把创新和学校过程放在核心位置;2、采用整体和跨学科的观点;3、运用了历史和演化的观点,最优化的概念不适合这一方法;4、

强调跨学科性和非线性;5、包括产品和流程(工艺)创新,以及这些创新类型

的细分类型;6、强调了制度的作用。

(2)创新系统方法的缺点:1、没有清楚地指出创新系统中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他们并没有界定系统的边界。

3、创新系统的定义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

4、只提供各种变量间因果关系,只是一种方法或概念框架,而不是一个理论。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活动和边界

(1)系统:系统包含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形成一致的整体。

系统具有一定功能;

系统与其他部分可区别开来。

(2)创新系统的主要要素:1.组织和制度常被视为创新系统的主要要素。

2.组织是有意识建立的具有明确的目的的正式结构。它们是行为参与者或主

体。

3.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织是企业、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对于创新政策、

竞争政策或药物管制负有责任的公共机构。

4.制度是用以调节个体、团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一整套共同的习惯、

规范、常规、习惯做法、规章或法律。它们是游戏的规则。

5.创新系统中重要制度的例子包括专利法,以及影响高校和企业间关系的规

则、规范。

(3)创新系统的功能和活动:

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创新的研发、扩散、应用。

创新系统中的活动是应当创新的开发、扩散和应用的因素。

创新过程中决定因素的相互关系是很重要。

因果“分层结构”确定哪种原因或哪种原因范畴将会是“最后的原因”,或被视

为最终原因,原因中的原因……

(4)创新系统的主要活动:

提供研究与开发,创造新知识;

劳动力的能力培养(提供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的创造、技能的生产和再生、

个体学习);

形成新产品市场;

弄清来自需求方的对新产品的质量要求;

创造并改变组织,使之符合创新的新领域发展的需要;

通过市场和其它机制建立网络,包括创新过程中不同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潜

在的);

创造与变革制度——例如知识产权法、税法、环境与安全规则、R&D投资

惯例;

进行孵化活动,为新的创新活动提供基础设施设备、管理支持;

资助有利于知识的商业化及应用的创新过程和其他活动;

提供与创新过程相关的咨询服务,如技术转移、商业信息、法律服务。(5)活动、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创新系统方法强调要素间的关系或互动。不同组织间的互动可能是市场型

或非市场型互动。

互动的概念:

竞争:是互动过程,其中的主体是竞争者,这将产生或影响对创新的激励。

交易:是互动过程,指物品和服务,包括技术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经济主体间

进行交易。

网络化:是知识通过协作、合作和长期网络安排而转移的过程。

创新系统的边界

根据空间/地理界定创新系统边界

根据“部门”(行业)界定创新系统边界

根据活动界定创新系统边界

创新系统研究的要点

创新系统方法是一种概念性框架,在创新系统方法基础上可以形成可检验的观点或

假设,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的决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而演变的,工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间以及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间(以及这类型的再细分类型),决定因素可能有很大不同。中观或微观层面进行解释是很重要的。不同创新类型的分类学被认为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6.创新政策

分类,(见后图)

演进

国外创新政策的演进:第一代创新政策

理论基础:创新发展“投入-研发-创新-应用”的线性过程理论

政策类型:科学与技术政策

政府职能:激励具有关键性作用的科学与技术成果的研发

政策手段:通过经费资助、研发场地和设备提供等主要政策手段以达到推动公立研发机构的研究与发展的政策目标的政策组合

国外创新政策的演进:第二代创新政策

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创新体系理论

政策类型:逐步从科学与技术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开始重视非技术性因素例如市场、制度环境等对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

政府职能:强调支持创新的系统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关注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合

政策手段:单一的直接财政资助转变为多种政策手段相结合

国外创新政策的演进:第三代创新政策

理论基础: “系统治理”、“系统整合”、“系统协同”

政策类型:创新政策

政府职能:纠正政策层面的“系统失灵”,注重政策的整体性、合作或者平衡,并且强调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性。

政策手段:创新与国家或区域总体战略目标的融合与互动、创新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协调与整合、一般性的创新目标与特定政策目标的协调,使创新成为影响各个政策领域的一个中心变量。

产业集群及产业升级

(一)产业集群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

(二)类型

根据产业性质划分:传统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王辑慈,2001)根据资源来源划分:外生型产业集群,形成主要源于外资、外部因素的进入;内生型产业集群,形成主要源于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企业家创业(王珺,2002;孙炳申等,2002)

(三)演化

布鲁斯科(Brusco)对意大利“新产业区”的研究发现:

第一阶段:自发成长阶段(spontaneous growth),中小企业在没有干预措施的条件下自发形成了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网络化关系;

第二阶段:机构促进成长阶段(institutionally enhanced growth),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地的政府、行业协会为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集体服务

(collective services)。

比安齐(Bianchi)根据意大利专业产品区的经验提出产业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种子期:产业区企业产品主要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发展期:产业区企业市场已经拓展至外地,企业间生产分工得到细化,初步形成对该产业区产品和整体形象的认同。

成熟期:企业间形成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企业产品边际利润提高,市场范围得以国际化。

范迪克(Dijk,M.P.Van)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研究,根据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专业化分工程度,将产业集群的进化划分为六个阶段:

地理区位型集群(Locational Cluster):企业间大量存在模仿行为;

市场型集群(Market Cluster):商人的作用重要,集群与海外市场有联系;

劳动分工型集群(Labor Division Cluster):企业间的竞争和专业化分工关系建立起来;

创新性集群(Innovative Cluster):具有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高技能的劳动力;

功能齐全的产业区(Full-fledged Industrial District):具有完善的商业支持系统(Business Support Systems);

技术级(Technopoles):区内企业存在着与R&D机构的互动。

一般理论

产业聚集的成因: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性质、矿产、水陆交通;政治因素:统治者邀请技术工人住在一起从事某种行业

产业聚集的特征: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创新的环境;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垄断竞争市场;竞争与协作并存;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产业聚集的优势:专业化分工:辅助行业、专门机械、专门技能、专业服务机构。创新知识的积累:祖传知识、行业知识公开、设备、工艺组织的创新、发明扩散快

核心概念:外部经济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引导者: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并引导其发展

促进者:采取措施促进出口、建立国外销售网络、与其他政府进行贸易协商

协调者:代表整个集群建立地区品牌、促进技术创新与推广、提供专家咨询协助

经营者:提供金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

产业升级与集群升级

产业升级的概念

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它不但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的特征:

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向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的生产要素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路径发展

产业沿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提升

产业从低度加工产业向高度加工产业演进

产业升级的四个层次(Gereffi,1999)

(1)在产品层次上的升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的升织;

(2)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

(3)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也包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1 统计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层涵义。 2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研究、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为研究领域,以研究和阐明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为内容,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3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独立的统计科学,并且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5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6 统计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某一相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叫做总体,即总体。统计总体的特点: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7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相互转化) 8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例如某企业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工业设备的种类、个人的性别、年龄、工种、工资等。总体单位和标志有关系,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数量特征的,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9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特征的。它在实践中一般有两种理解:⑴反应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⑵反应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统计指标有3个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11 统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示为总量指标、绝对数,它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品销售额等)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表明总体的内容构成、比例、发展变化速度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它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的性别构成、出生率、死亡率、物价、人口密度、职工平均工资、每亩粮食产量等) 2)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统计指标按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分为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13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2)目的性(3)联系性(4)统一性(5)可比性 15 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以及非全面统计报表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研究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多属于一次性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和问卷法 16 课本38页与课本44页(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简述论述

社会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的学生K 默顿创立了( C ) A. 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 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 4. 阶级产生的根源是(C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C.私有制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D ) A.理解角色 C.期望角色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C )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A.孟德斯鸠 圣西门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 功能主义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 A. 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 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C )A.2—10人 B.2—20人C.2—30 人 D.2—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B ) 《社会学概论新修》 A. 正向社会化 B. 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B.领悟角色 B.伏尔泰 C.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C ) A.未成年人B.成年人C.离轨和犯罪者D.老年人 13. 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D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C ) A.社区 B.群体C傢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C )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B )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0.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 2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 2.波兰尼著有《大转变》。 3.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4.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基本的社会学假设:一个假设是认为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另一个假设认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5.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1)移植性(2)应用性(3)学科性 6.有限理性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有时有限的”。 7.科尔曼的“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8.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 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两者的异同:74 9.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假设上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假设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10.第一个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分析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1.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定义视角: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封闭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网络;另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开放网络中的信息和影响力。 两种视角的共同点与区别: 区别: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即个人所投资的社会资本可能使他人收益,而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投资。前者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假设前提——封闭型和紧密性是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认为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前者侧重团体内部关系,体现为“联结”形式的社会资本,后者侧重于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桥梁”形式的社会资本。 共性:它们都突出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不是被个人所占有,而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资本能促进行动绩效,无论是对于个体行动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二者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流通于集体和封闭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素是信任,流通于个体和开放网络中是信息。

经济社会学试题

经济社会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利益:利益就是对人们未来有好处的事物,是指使行动者参与到某个场域 的动力。 2.“嵌入”:微观方面指的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嵌 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中观或宏观层面指的是固化的社会网络。 3.“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 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 的资源 4.“社会网络”: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 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 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5.资本主义: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过程中,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自身 获取实际的或者潜在资源一种社会关系。 6.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 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 形成各个工业区。 7.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 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8.场域:就是由一系列高低不等的社会位置构成,有自身独特实践逻辑的领域。 二、简答题: 1.简述卡尔·马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1)重视利益的作用 (2)一特定的阶段生产关系会与生产力相冲突,结果导致改革以及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 (3)济学、哲学、法律不能够独立地来理解人类社会,只是经济学、哲学等都会受到经济力量的影响。 (4)了经济利益以外的任何利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都是微不足道的。

2.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1)学术语政治的分离,保持价值中立 (2)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3)利益通常是能被主管觉察到的,不存在超越个体行为者的客观利益 (4)认为经济行为不仅仅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收到传统的情感的驱使(5)两个相互适应的行为者的经济行为构成一种经济关系,他非常重视资本主义公司中的角色,他视之为革命的力量 ( 6)理性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科层制,在法律上表现为实质法 3.简述卡尔·波兰尼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1)提出条件的经济学概念,是以现实而不是以逻辑为基础的。 (2)提出“实体经济学“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以现实而不是以逻辑为基础的(3)对“嵌入”概念的理解,认为是社会关系嵌入于经济系统中而不是经济系统嵌入社会关系中 (4)整合具有三种形式:互惠、分配、交换 4.简述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1)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划分: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行为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行为的价值层面。 (2)反对功利主义社会思想,以利益作为分析社会的几点 (3)重新定义经济学与社会学而这都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经济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 5.简述组织理论的基本视角; (1)资源依附论是一种类似社会学的利益理论,主张组织是依附其环境而心存下来的观点 (2)人类生态学,所考虑的主要利益是生存的动机,其经典的分析在于说明一种组织形式的扩散经过一系列不同阶段 (3)新制度主义,主要关注组织的文化方面和组织的认知方面 6.凯恩斯对主流市场观点进行了那些批判? (1)批判现代市场的运作方式,存在市场差距和不平衡,指出其是造成社会失业现象持续发生的原因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 1.何谓“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1)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 (2)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3)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4)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 (5)研究对象: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6)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7)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 (8)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 (9)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马克·克兰诺维特、罗纳德·伯特、尼尔·弗雷格斯坦、亚历山德罗·波茨、保罗·狄马吉欧、弗兰克·道宾、沃尔特·鲍威尔、韦恩·贝克尔、维维安娜·泽利泽; (10)重要著作:马克·克兰诺维特《找工作》、罗纳德·伯特《结构洞》、尼尔·弗雷格斯坦《公司控制的转型》、维维安娜·泽利泽《市场与道德》、《为无价的儿童定价》、亚历山德罗·波茨《移民的经济社会学》。 2.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的理解有何差异? 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 (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 (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 (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

经济社会学论文

前不久,就有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报道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报道还以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佐证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百度星巴克历史 星巴克咖啡是1971年4月由J. Baldwin,G. Bo wk e r,Z. Sieg三人共同出资成 立,其原先仅仅为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派克地市场的销售咖啡豆、茶叶以及香料的 小型零售店。1983年,现任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当时星巴克的一名销售管 理人员,在他的一次欧洲之旅后,决定将意大利式咖啡馆的饮品以及相关经营模式 引入美国。但其经营理念与星巴克高层发生冲突,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 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意式的每日咖啡馆,使用星巴克烘焙的咖啡豆来制作意大利式咖 啡。而到了1987年,星巴克发生财政危机出售,舒尔茨筹资购买了星巴克,并且将 其改名为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oration)。从这个时候开始,星巴克才逐渐 从西雅图的小咖啡烘焙兼零售商,逐渐发展为目前全美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不仅如 此,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也随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改变:由原先淡如水的美式咖啡逐步改变到偏好到星巴克式的重烘焙式咖啡。星巴克自1987年转型为咖啡专业连锁店 后,便不断向西雅图以外的地区发展,并且和不同品牌进行策略联盟以扩展其在北 美的版图。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的时间之内,星巴克就由原先的11家连锁店扩 张到190家的庞大规模。星巴克的总收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 以1987、1990和1992年这三年为例:其年度总收益在1987年仅为一百三十万美元, 到了1990年就发展到四千万美元,而到了1992年其总收益高达九千二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到了1992年星巴克的股票开始在华尔街上市,由于其股票市价稳定及高 收益性,博得"星钱" 之美称。之后星巴克继续高速扩张,到1999年底时,其在美国的连锁店就已经高达2200家。除此之外,星巴克在1995年成立星巴克咖啡国际 公司(Starbucks Coffee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为SCI),并且在同年以合资授权 的方式,与日本SAZABY Inc.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日本市场,然后于次年1996年八 月在日本东京银座开设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从此正式踏上了国际化的扩张道路。从1996年到2000年11月底为止,星巴克总共在全世界的16个国家成立了分 店,主要开拓地区为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8]。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星巴克选择开店的国家大多并不是在具有喝咖啡习惯的西方先进国家, 其几乎都是在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泰国,中国等),而我们也可以 进一步发现这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家,再不然就是中东的 石油输出国。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星巴克在各个国家开张的时候,选择连锁店所在 的城市不是该国的首都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对于未开发市场的热情和信心, 也正是星巴克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在国外价格低,,用阶层消费理论分析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 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 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 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 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 3、新制度经济学 (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0—1930;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经济社会学

课程简介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既和经济学有联系又和社会学分不开的交叉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结合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范例,向学生分别介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要素、经济过程、经济组织等的不同分析,帮助同学逐渐确立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来分析经济生活,并关注社会生活的经济分析。本课程还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中发展着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特点,获得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董研,讲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课下阅读 平时成绩10%:依平时出勤、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定。 期中考试30%:课程论文一篇。要求选题恰当、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 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9.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10.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 11.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

1、社会学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是基于意识和行为 2、在俄罗斯市场上,嘉仕伯酷似套娃,体现了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本地化 3、当一种产品类型和品牌被有影响的群体成员接受,则意味着这一产品和品牌具有社会乘数效应 4.跨国经营管理的本质是跨文化管理 5.许多女企业家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难以实现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这促成了女企业家创业的需求动机 6.认为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的资本化的学者是马克思 7.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企业家特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是马歇尔 8.利本斯坦认为,企业家的职责在于克服组织中的低效率 9.共同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的劳资关系属于亲权型 10.劳资冲突不可避免但可解决的观点是多元论方法 与群体其他成员有互动,但不认同该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对个人而言,该群体是接触群体 12.个人感到选择和使用特定品牌会提高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体现了参考群体对消费者的示范效应 13.夫妻一方用自己对某一产品的信息优势影响对方,这一解决家庭消费冲突的方法属于奖赏型 14.辨析社会阶层最好的指标是职业 15.为了显示财富和地位而消费的人属于上中阶层 16.对真、善、美、正义的追求,或对上帝的信仰属于韦伯所谓人的价值理性行动 17.明知吸烟对身体有害却仍然坚持吸烟,体现的人的心理倾向是现状偏好 18.欧美人到餐馆吃饭付小费,体现了人的理性行为 19.农业社会显示地位的符号是土地 20.在资本主义导向的经济中,产生不平等的主要源泉是社会资本大小 21.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一门交叉学科,其背后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会学式的,即不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结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