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流浪儿童的界定和特征

何谓流浪儿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明确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不能保障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安怀世(2002)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标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脱离家庭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脱离家庭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三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谋生;四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游荡。虽然我们能够根据这种分类明确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漏洞,作为定义也是不够谨慎的。周良才对流浪儿童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从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农村。张明锁(2002)在对83位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10-16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部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2012年潍坊外国语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据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些儿童在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残疾,也缺乏融入社会,融入学校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急需学校的支持和教育,在这方面,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教育中,我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功能。 一、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每逢过年过节,学校都会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送去慰问款物,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积极组织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优势,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切实维护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各项权益。 二、家教环节不容忽视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教育。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家长怎么看待考试分数……为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参观、培训等,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开辟“帮扶通道”,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帮扶,

注重解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访谈,用真心呵护爱心缺位,用细心牵手监管缺位,用耐心关注学习缺位,用热心弥补生活缺位,用真诚的话语重燃残疾儿童的生活希望,用谆谆的教导指引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引导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促进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利用假期组织和带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我校在关爱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学校关爱工作的实效,将工作落到实处。 潍坊外国语学校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问题分析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问题分析 1、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究竟是强制还是自愿存在争议 按照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流浪儿童的收容和遣送可以带有行政强制色彩;而按照新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救助流浪儿童方面完全是自愿的,他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寻求救助,也可以自由出入救助站,而有关机关将不再具有强制性权力。按照法理上的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实施后,旧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所以,对全体流浪人员的救助应当贯彻新法“自愿性”原则的精神,但是,实践操作中,对流浪儿童的强行救助的做法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正是人们对“自愿性”原则是否适用于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分歧意见。 按照我国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一般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们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都需要得到监护人的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这些立法的前提假设是未成年人还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得到家庭的照顾和保护。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对于流浪儿童这一脱离监护之外的特殊群体的救助应该是必须的,而不是任其选择的。所以,《未保法》第29条规定,“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但是是否因此,我们就有理由沿袭强制性做法,从善良意愿出发,强制流浪儿童接受救助呢?这似乎又与《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相违背。救助流浪儿童如果一味采取强制手段,除了助长成人世界的权威作风之外,也不利于流浪儿童自身主动性的调动,特别是他们的信任机制已经出现了危机,强制性做法极易引起逆反、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对救助工作留下障碍和阴影。 2、已有的救助机构普遍面临资金、设备、人力不足的问题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经费、人员欠缺问题非常突出。很多救助场所是由收遣站旧设施改建而成的,起点低,条件简陋,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很低,许多救助教育措施因条件限制无法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救助方式改善和救助水平的提高。流浪儿童在中心必需的衣、食、医疗、安置等均无专项经费,工作难度很大;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尚未形成合力;缺少必需的器材设备,新方法难以引入实际工作;生活经费、包干费标准低,实际花费多,挤占收容遣送经费越来越严重。 3、矫治方法的专业化问题 我国目前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主要是文化知识、传统的思想品德,以及技能培训,但是这些教育矫治方法是否能够修复流浪儿童受到伤害的身心和情感呢?流浪儿童曾经被自己最可敬可亲的人欺骗、抛弃或虐待,从而对衡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准有了偏颇的认识;流浪期间的艰难生活不仅使他们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内心世界也承受了创伤。他们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人际间的信任,以一种敌视的目光看待大千世界。与正常少年儿童不同是,流浪儿童的信任机制发生扭曲,他们把说谎作为家常便饭,谎言就像一个痼疾一样深深地嵌在他们的身体中,使真正想帮助他们的好心人无从下手,也为他们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加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结课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摘要: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很好的解决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事关未成年弱势群体的未来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在解决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本身具有很大难度,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分析来阐述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改进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 一、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及成因 (一)基本情况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我国政府将流浪儿童(street child)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 流浪儿童数量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不断成上升趋势发展。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 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我国流浪儿童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却几乎都是集中在城市进行流浪乞讨。流浪儿童群体的形成,对城市环境和治安构成一定的威胁,也对现代文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城市犯罪后备军。 (二)成因 造成儿童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

未成年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建议实施计划书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XXXXX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3项目承担单位 XXXXX民政局法定代表人: 1.1.4建设单位 XXXXX救助管理站法定代表人: 1.1.5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9个月,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完成。 1.1.6建设地点 XXXXX天山路245号院 1.1.7建设规模和容 项目区规划用地面积8785.9m2(约合13亩),总建筑面积1100m2,地上3层,单侧走廊,砖混结构。配套建设锅炉房50m2、供排水系统、采暖系统、供电系统等公共工程。 1.1.8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31.5万元,占总投资的87.7%;其他费用10.9万元,占总投资的7.3%;预备费7.5万元,占总投资的5%; 1.1.9资金来源 (1)县级财政配套资金70万元,占总投资46.6%, (2)申请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资助80万元,占总投资53.3% 1.2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XXXXX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位于XXXXX天山路西245号,于2005年6月挂牌并开始工作。中心设于XXXXX救助管理站,中心与XXXXX救助管理站为一套人马,两块牌,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编制15人,实有人员11人,来开展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XXXXX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6年来,克服了XXXXX未成年人外流地域广、人数多、接送路途远、经费紧,工作人员少等困难,XXXXX 救助管理站担负着XXXXX地区东四县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每年救助各类人员达500人以上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越占80%左右。2005至2010年5月共救助未成年人1789人。 目前XXXXX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是1958年建站时修建的,基础设施差,功能不齐全,作用发挥不够与国家提出的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教育、心理辅导、就业培训五种功能于一体的要求相差甚远,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规模小、环境差、基础设施旧落后,服务功能单一,救助能力弱,与成年人混合救助,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

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

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市民政局等8部门《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民福发[2012]8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决定在本区开展以“保护儿童,告别流浪”为主题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根据国办《意见》及《通知》要求,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开展全面排查,摸清流浪未成年人基本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救助;遵循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通过部门联动,落实严厉打击拐卖、拐骗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措施,积极主动救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告别流浪,得到及时救助保护,力争在2012年底实现本区街面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鹏任组长,区民政局分管领导薛勇、区综治办副主任顾惠明、普陀公安分局副局长曹福东、区城管大队副大队长姚素林任副组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郑建国、区财政局副调研员包永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伟、区卫生局副局长李文秀任组员的区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情和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民政局救助管理站邵军为办公室主任、区综治办江军、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金兵、区城管

大队刘宝琦、区教育局钱伟菊、区财政局谢强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楚、区卫生局吴妙麟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区域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沟通协调、组织实施、资金保障等工作。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全面排查 各街道、镇民政部门要会同公安派出所、城管分队,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等,依托辖区居(村)委会,摸清本地区流浪未成年人的活动区域、分布状况、生存现状,为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救助提供依据。 (二)加大严厉打击拐卖、拐骗和操控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工作力度 1、公安机关要深化“打拐”专项行动。(1) 严厉打击拐卖拐骗和操控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对来历不明的流浪未成年人一律采集血样,输入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比对。(2)强化街面巡逻查控和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的治安管控力度,以车站广场、繁华街区、旅游景点、地下通道、桥梁涵洞、轨交车厢(站)等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活动和露宿场所为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并查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3) 进一步强化接处警工作,凡接报或发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案件线索的,要在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核查甄别。公安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街面执勤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巡查中发现的组织未成年人乞讨和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按照“谁发现、谁处置”的原则,做好先期处置工作。 2、城管执法部门发现涉嫌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一、问题分析 1、小刚在行窃被抓住之后被送到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这是一个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住所,并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该机构提供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并负责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流浪儿童送回家。除了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我国还有一些面向流浪儿童的服务,如孤儿院,儿童福利院等。 2、这些机构和一些福利、服务并不能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正如材料中提到的,小刚不喜欢流浪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因为在他看来一点都不自由,生活枯燥;另外,这里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小刚提到在“儿保”挨打,工作人员“不管”,一方面可能是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的管理不善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人员认为只是儿童的打闹,没有过多的制止;而且上的课形式化,不满足儿童的兴趣。 3、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儿保”在管理流浪儿童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改善。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会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带回,但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刚根本不想回家,以至于回家一天后就又去上海流浪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二、救助方案 如果我是社会工作者,我会从两个角度找出最佳方案 (一)直接服务角色角度 1、找到流浪儿童,先将他们安置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在

这之间不要急于找寻他的家庭地址,而是先和他进行沟通,了解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了解他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修复流浪儿童身心与情感的创伤,矫正其不良行为。和他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尽力拉近和他的距离。 2、对于联系到家长的孩子,先到他家了解情况,主要从经济、家庭、学校按各方面进行调查走访,充分了解各方的情况。和孩子的父母交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孩子在流浪的日子里所经历的苦痛。鼓励父母亲自去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接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亲情的感化下自愿回家。 3、孩子到家之后和孩子以及父母坐在一起交流,或许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会那么顺利,尽量做好他们之间的沟通工作,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加深了解。 (二)间接服务角色角度 1、依靠基层政府,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保障这些儿童的基本生活。对问题家庭,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要做好工作,必要时要依法停止或者转移监护人,来保证儿童的权益。对一些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区,将对这些地区进行警示,对工作不力的将提请综合治理委员会实行一票否决,并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开展外展工作,实施街头帮服,主动救助,并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公共场所设立引导牌。现实中有些流浪儿童因年幼、智障患有重病等原因无能为力求助;有些流浪少年儿童受成年人的控制并被当作赚钱的工具,不能求助;还有些流浪少年

救助流浪儿童

救助流浪儿童 【背景链接】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011年12月26日,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从现在起至2012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 2011年8月,国办下发《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流浪儿童已采取的措施 新疆籍流浪儿童有“家”可回 2011年4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称,将接回所有在其他省份街头流浪的新疆籍儿童,并将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所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培训中心,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条件,让这些儿童在家乡健康成长。 全国失踪儿童快速查找机制建立 2011年4月12日,公安部宣布全国公安系统将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在6月1日前全国将建立实施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决不放弃任何一起未破打拐案件的侦破工作。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在网络上正式发起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引起全国网友以及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网友在遇见乞讨的儿童时,纷纷拍照并将照片传到微博上。 收养中心更名体现儿童福利 2011年1月18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收养中心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的儿童福利不再仅仅关注机构内的孤儿,也开始关注散居孤

关爱流浪儿童活动策划书

关爱流浪儿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在社会各界掀起了关爱流浪儿童热潮之际,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携手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共同举办“寻我·七彩童年”系列活动。二.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使流浪儿童明白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折纸千纸鹤一类的物品,既生动有趣,也寄托了我们队流浪儿童的祝福。手语一类的游戏,既有效的与流浪儿童中部分聋哑儿童进行了沟通。也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信心。让流浪儿童充分享受平凡带来的乐趣。三.活动主题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四.活动时 间 xx年12月五.活动地点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六.活动参与人湖北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七.主办单位共青团湖北美术学院委员会八.策划承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九.协办单位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十.活动前期准备 1. 与相关负责领导联系,取得举办此次活动的许可。 2. 采用海报等多媒体媒介进行活动宣传。 3. 志愿者招募介于此次活动为“寻我·七彩童年”系列活动前期试验性活动,所以采用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内志愿者。选拔要求: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验,能够投入本项目后期工作的协会人员优先。 4. 活动材料准备课堂ppt一份,主要介绍各种折纸的图片。自备一些折好的物品。提起孩子的兴趣。游戏结束后,当做奖品赠与孩子们。彩色的折纸,打印好的趣味词语相关主题黑板报设计搜集相关歌曲诺干趣味游戏若干 5. 志愿者培训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对参与活动志愿者进行相关折纸的训练及相关流浪儿童心理的培训 6. 任务分配一名活动当天主讲人员,九名辅助教学人员,一名新闻拍照记录工作。十一. 活动当天 1.上午十点十五出发,十二名志愿者集合乘坐公交车去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平安铺黎明路特1号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2.到达目的地后,与负责人取得联系。交谈当天活动细则。 3. 开始装扮教室,符合活动主题。 4.与流浪儿童见面,进行短暂的见面交流会。5.教学活动开始,依据ppt流程,进行多媒体直观教学,15分钟的影片观看完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物品。例如:折纸千纸鹤,衣服,飞机,纸船。此活动进行30分钟。对折好的手工作品进行15分钟的涂色装饰。用针和线进行穿和。 6. 教孩子们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纸飞机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 第1篇: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年上半年潍坊外国语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 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 一、建立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校外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根据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反映,随时找他们开展促膝谈心,进行心理辅导,以尽快缓解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走出阴影,笑对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二、打造标准化模式,建立示范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配备一名(或以上)的辅导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辅导和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添置教辅图书和课外读物、辅导员培训经费、课外活动经费等。 三、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关爱工作良好运转。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长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互动交流。免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 四、制订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志愿辅导员培训。为志愿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指导。聘请了资深心理研究的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心理辅导等对志愿辅导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五、基本成效改善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老师、志愿者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妹。通过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_惯、学_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激励更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潍坊外国语学校.6.20第2篇:

第二版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 年月日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11年3月2日民政部召集了十几个省市进行座谈、研究,讨论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和救助问题。与此同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温家宝总理责成民政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要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并且向国务院作专题汇报。根据总理的批示,民政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如何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和救助流浪儿童的方案。可见当前政府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救助现状非常关切。 流浪儿童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背后有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政府、社会、家庭、儿童本身都需要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的行动中去,简单的收容遣送无法让流浪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因此在现阶段的流浪儿童救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困难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 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2年潍坊外国语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据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些儿童在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残疾,也缺乏融入社会,融入学校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急需学校的支持和教育,在这方面,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教育中,我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功能。 一、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每逢过年过节,学校都会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送去慰问款物,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积极组织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优势,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切实维护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各项权益。 二、家教环节不容忽视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教育。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家长怎么看待考试分数……为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参观、培训等,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开辟“帮扶通道”,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帮扶,注重解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访谈,用真心呵护爱心缺位,用细心牵手监管缺位,用耐心关注学习缺位,用热心弥补生活缺位,用真诚的话语重燃残疾儿童的生活希望,用谆谆的教导指引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引导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促进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利用假期组织和带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我校在关爱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学校关爱工作的实效,将工作落到实处。 潍坊外国语学校

2020流浪乞讨人员救援管控工作方案

2020流浪乞讨人员救援管控工作方案 性事件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我街实际,制定今冬明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如下: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切实保护特殊困难群体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今冬明春救助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施办法 (一)统一部署,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落实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将救助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早筹划、早部署、早行动,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指定一名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精心组织,迅速在本辖区开展全面而彻底的排查。入冬时节注意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发现街头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立即实施救助,使其有吃、穿、住有保障,安全过冬。 (二)加强巡查,专项救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意识,针对灾害性气候,迅速组织开展“寒

冬送暖”集中救助专项行动,以车站、繁华地段、桥梁涵洞、街边巷角等生活无着落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加大巡查和救助力度,更要注重做好夜间巡查救助。要积极劝说,引导街头生活无着落人员接受救助,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人要及时安排护送,对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要遵循“先救治后甄别救助”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要建立绿色救助通道,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按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要提供必要的御寒物品和适量的食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同时要向区相关部门报备,努力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杜绝流浪乞讨人员挨饿受冻情况发生。 (三)明确职责,强化救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救助政策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关心和关爱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救助管理日常工作,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完善救助管理工作制度,努力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劝导工作,做好街头生活无着人员的劝导和救助。指导各村(社区)做好此项工作;街道财政所要将救助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罗星派出所负责依法严厉打击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积极协助街道社会事务办维护救助管理站治安秩序,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户籍查询、信息采集等工作。街道市容办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并协助罗星派出所或街道社会事务办将其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小议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一)流浪儿童的现状 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幸福地生活在阳光雨露下,如今游荡在城市之中、出没于街头巷尾的流浪儿童便是一例。 所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了家庭和离开监护人的看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伍德琛博士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在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迅速转型的社会给家庭和个体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持续攀升的离婚率,这些都不断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头。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是导致儿童出外流浪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中包括家庭解体和家庭教育失当或虐待儿童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师薛在兴认为,短视行为导致父母不想让孩子读书。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可各地还有不同程度的对外来儿童加收借读费等违规行为,这也是把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变成流浪儿童的重要因素。 对于如何解决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新的途径和方法。专家建议,要从生活救助、心理矫治、针对性进行文化与技能教育以及改变现行救助制度4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目前,我国的救助机构主要是从生活生存保障方面做工作。此种救助的局限性已被注意到,近几年儿童救助机构探索出的“类家庭”、“大房子”,即把流浪儿童集于一处,安排专职“父母”照顾等救助办法,注重从生活到行为习惯到心理上各方面着手使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但由于流浪儿童救助牵涉司法、公安、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各方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因此,笔者认为成立集儿童救助机构、儿童福利院、工读学校等功能于一身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非常有必要。 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保护是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提供了新的理念。这一办法改变了以往的收容遣送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救助。在实践过程中各地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并收到了积极效果。但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表明,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和面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问题,以使救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达到救助、保护、教育的目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 (二)救助措施 在救助流浪儿童方面,笔者收集了专家们的五种建议: 1、现在,在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尽快接触流浪儿童并对其实施救助,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进行甄别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

社会工作者如何救助流浪儿童方法解析

社会工作者如何救助流浪儿童方法解析2017社会工作者如何救助流浪儿童方法解析 专业关系建立 社工因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在访谈对话中往往蕴含着预设的价值取向,造成专业关系的不平等。譬如,社工与 流浪儿童之间的对话关系主要由社工引导,流浪儿童则顺着工作者 的思路作答。社工要注重流浪儿童的自主性与参与度,在儿童同意 服务的基础上,与其共同制订服务计划,包括服务的方法、目的以 及应遵守的规则、责任和义务等。同时,应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人 格特质,把握好专业性和平等性的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 问题分析与需要评估 在个案介入的问题分析与需要评估中,以往的救助工作存在着不理解就直接下定论的现象。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主观性色彩,社工 也不例外。社工在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时,依据的是自我 眼中的他人,通过分析案主的成长状况和性格行为特征,选择具体 的介入目标与介入手段。但他人眼中之我与自我眼中之我是存在差 异的,社工眼中的流浪儿童与流浪儿童自身的看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在个案服务中,社工面对流浪儿童的问题,不应单方面下结论,而 是有意识地去倾听。倾听意味着给予流浪儿童充分的话语权,鼓励 其表露想法,努力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大多数 流浪儿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需要,他们往往认为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是造成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社工需要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 评估方法,全面综合评估,帮助流浪儿童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和需要。 访谈话题与访谈形式选择 语言具有社会性,每一种语言都建立在一定的语境中,话题是连接语言的中介和桥梁,话题的选择切忌空洞、虚无。介入服务中的

访谈工作需要注重话题的选择,一方面,机构救助时间有限,社工 需要确立明确的服务目标,并在介入服务中按设定的目标帮助流浪 儿童解决或预防自身问题,改善与社会系统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访谈的话题不是简单地搜集个人、家庭和社区信息,而是有针对性 地根据流浪儿童的成长经历提出富含导向性的话题。 此外,访谈的话题应具有思想性,社工要善于从问题的表象挖掘深层次的认知信念、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帮助流浪儿童正确地看 待问题、反思问题与解决问题。流浪儿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无论 是自身、家庭、社区还是学校,其影响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访谈 往往能窥一斑以见全貌,从固定化、模式化的救助流程中抽离出来,找出流浪儿童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环境的诱因。 访谈的对话形式也是社工在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应当重视的问 题 对话形式包括微型对话与复调,微型对话是个体内心的对话,是两个或多种观点在脑海里冲突、争辩的状态。社工在与流浪儿童的 访谈中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内心对话,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 从儿童的语调与身体语言中洞悉其潜意识与情感偏好。与此相对的,复调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社工在与流浪儿童 沟通时,既不能不倾听流浪儿童的意见,也不能无目的、无立场地 片面顺从流浪儿童的想法。社工与流浪儿童之间是相互依存却又相 互独立的关系,这就要求社工在努力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建立信任 关系的同时,也要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流浪儿童倾听不同 的声音。在不涉及原则问题、不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大部 分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社工和儿童可以保持不同的观点。通过 良性的争辩与互动,对话双方争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开拓思 维方式,提升对话能力。 舒缓情绪 消极情绪的疏导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工作目标。流浪儿童在流浪生活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问题,生活的压力与现实的挑战往往 导致不良情绪的滋生。流浪儿童在刚进入救助保护中心时,通常都 焦虑不安,社工可以营造轻松、自由和舒适的氛围,引导流浪儿童

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doc

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坚持“救助、救助、矫治”的原则,立足民政职能,创新工作思路,着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构建流浪青少年救助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优先救助、优先救助、优先矫治”的原则,充分发挥民政优势,积极调动志愿者和街道青少年的积极性、社区、,推动全区流浪青年救助工作深入开展。 (2)工作目标。实施无家可归青年关怀项目。工作目标: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供及时救助,营造全社会关注救助、帮助、纠正流浪青年工作的良好氛围;强化职责,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主导、各部门协调、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工作格局;强化救助机制,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救助、流浪青少年矫正的四位一体救助网络;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提高流浪青少年工作水平,引导村(居)民组织热心青少年工作的志愿者,做好不良行为、轻微犯罪、非监禁刑、缓刑和假释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增强村(居)民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控能力。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及时救助。制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计划,并将救助青少年工作作为重点任务纳入年度民政工作计划。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流浪乞讨人员的专项救助措施,积极配合市救助站实时了解和掌握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安置、及时救助。 (2)积极预防。重点群体预防工作。关心未成年犯子女,制定养育、监护、教育、管理方面的救助政策,明确责任,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帮助,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坚决打击控制、操纵流浪儿童。加强救助管理硬件和机制建设,帮助他们回归家庭、正常生活。通过制定和实施救助贫困未成年人的政策,帮助贫困青少年完成学业。加强对闲置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为他们在救助流浪青少年、帮扶、矫正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平台。逐步建立管理机制。关爱年轻农民工,建立有效机制,做好维权和服务工作。积极做好对有不良行为和轻微犯罪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改造,做好对年轻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扶和少年司法工作。在社会儿童福利院照顾孤儿和残疾儿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其犯罪。 (3)完善机制。完善机制是做好流浪青年救助工作的有效途径。把流浪青年救助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积极配合区法院、检察院、政法委、司法局、其他部门做好流浪青年救助工作,通过查看账户、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工作汇报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工作汇报 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是为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救助、保护、教育的庇护场所和专门机构,承担着哈市区流浪未成年人日常救助及跨省护送等工作,年均救助流浪少年儿童达800人次左右。 几年来,该“中心”建立了以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救助保护机制;形成了社区预防宣传、街头帮教、教育培训、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有效安置的救助、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采取了“像父母关爱孩子;像老师关心学生;像医生关照病人”的特色救助服务方法。 (一)建立流浪儿童保护教育档案 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保护是根本。每位受助儿童在中心都有自己的个人档案(带照片)、教育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对进入中心的流浪儿童,工作人员认真做好询问笔录,核实其家庭地址、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原因、时间、父母姓名、亲戚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以便及时掌握、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基础的流浪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以达到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如,流浪儿童谷雨,男,12岁,来到中心后一言不发,拒不说出姓名和流浪原因,开始中心工作人员询问时,该儿童报假名和假地址,后经中心人员多次耐心询问,反复对其开导,终使该儿童说出的真话,中心经认真核对后使其回归的家庭。

(二)优化环境,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质量 几年来,“中心”按照《两个规范》的要求,主动与各分站,社区密切协作,走上街头,引导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儿童到“中心“接受救助。“中心”为未成年人提供干净的寝室,被褥和洗漱用品,使流浪儿童感受到像家一样的安全和舒适。为了更好的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更完善的设施和服务,“市流浪少年儿童保护中心改扩建工程”,经发改委批复正式立项。该项目改扩建后,设立床位150张。主要建设内容有接待大厅、档案室、安检室、教室、社工工作室、心理辅导室、美术室、棋牌室、微机室、玩具室、健身室、音乐舞蹈室、技能培训室及活动大厅等。 (三)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几年来,“中心”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人员职责》、《工作人员八不准》、《工作流程图》等, (四)为流浪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 流浪儿童来到“中心”后,工作人员首先为他们洗澡,换衣服,然后带领儿童熟悉环境,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基本情况,并组织儿童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中心”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五)开展文化教育,为受助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研究 高万红郭柏焱 2013-1-8 11:14:49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09年6期【英文标题】On the Model of Assistance Service for the Wandering Children 【作者简介】高万红/郭柏焱,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云南昆明650091;高万红(1967—),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 【内容提要】流浪儿童是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中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群体,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普遍存在儿童流失率较高的问题。针对儿童流失问题,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儿童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视角下的救助服务模式的限制。这种模式注重流浪儿童的矫治服务和康复服务,忽略了流浪儿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出要改变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困境,应采用优势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流浪儿童服务。 The wandering children have received more concerns among the groups of the dramatic population flow in China and their salvation and service has become a focus of study. The present salv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has led to a high drop of such children. Through a case study wi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ajor cause is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oblem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