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第30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0第2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2,2010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李思思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 作为中华文学重要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者和读者的文化差异、民族意识等不同因素,而导致其作品常常被“误读”以及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化等困境。面对21世纪,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学的不足之处,积极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10)022*******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内丰富中华文化内容的作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对整个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在中国文学的文化殿堂中,少数民族文学绽放着属于它自身的独特芳香,它不仅为促进中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熔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价值。它所包含的一些积极思想尤具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的却是许多本体文化的消亡。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明显。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

同时,少数民族文学也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文献作用。由于各自的生活条件和历史背景不同,中国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有不同的节目、服饰、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各自的文学里。实际上,不同文学背景下的不同风情,乃是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的代码,通过这些编排在作品中的符号,可以区别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表征及深层心理结构。

从建国初期开始,少数民族文学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民族作品,但是却也有其明显不足之处。初期主要表现为大多作品是对时下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进行简单直接的配合与宣传,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较为严重,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厚度,艺术生命力不强。民族文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作家群体,文学上的意识还很淡薄。甚至于现在,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艺术个性不够鲜明,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大多停留在外部生活情景的描绘和故事的叙述上,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开掘不深,缺乏典型性和历史穿透力。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描写时猎奇觅异,实际上没有审美新意和形而上的思想蕴含。一些少数民族作家,虽然对本民族的风俗比较熟悉,但是不能作出深刻的文化解释,分辨不出民俗的高下优劣,也缺乏善美概括和审美表现能力,不能超越民俗事象而显现生活本质和民族精神,因此作品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实感,却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在取得最初的成功之后,没有认真思考和认识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其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从而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进一步强化这种民族独特性,反而忽视了自己在作品中鲜明的民族身份。特别是在跻身于主流文化之后,这种民族身份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逐渐消亡。虽然这些作品表现出的依然是他所熟悉的民族生活,但却已不是从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而是从主流文化价值系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展示,甚至为了满足主流受众的需求而使其作品平淡化和商业化。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在对外文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虽然与国外文学建立了一定联系,但这些联系还是

[收稿日期] 2009—12—06

[作者简介] 李思思,女,湖北黄石人,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09级研究生。

局限性的,尚未建立起普遍性联系,而且,文学引进较多而输出较少,形成了较大逆差。而引进的文学资源又良莠不齐,缺乏严格筛选与过滤。有些作家文学保守思想比较严重,怕因此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性,丢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其实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文学交流是文学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它可以激活一个民族的文学创造力。不建立普遍的文化联系,不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一个民族的文学很难快速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传播中的困境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我们在此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作品的生产,这也就是所谓的“编码”阶段。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加工者即少数民族作家的主观思想,如他的世界观、民族意识等。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在此我们就不多加以缀述。而第三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即读者的“解码”阶段。霍尔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存在这么一些表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时间,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而在解码的过程中,因为传受双方的不对等性、以及两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甚至民族的不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很容易被误读或扭曲。

少数民族文学是在其特有的情节构思、故事情境中表现其特殊的社会生活、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文学。因此,在中原地区进行传播时,翻译者往往是不自觉按照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愿望、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创造,使之更容易被广大的汉族读者所喜闻乐见。由于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被初步地“扭曲”了。在不同的汉族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这种理解的民族性再一次影响了正常的作品阅读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被进一步地“误读”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是一个分析鉴别,有选择的吸收过程。以主流的汉文化为例,它总是按照文化特征、传统审美要求有选择地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借鉴吸收的,而不是同等对待、兼收并蓄。在一定的时期内,汉文学在交流过程中起着主导、推动的作用,而少数民族文学则暂时处于被影响和推动的被动地位。文学的交流必然是不平等的。

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把读者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文化接触活动常常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文化,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以蒙古族当代文学为例。50年代,以玛拉沁夫、敖德斯尔、朝克图纳仁、朋斯克、扎拉嘎胡为代表的小说家们,用自己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文坛的广泛赞誉。客观地说,在当时,这些小说在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与同时代汉族作家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人们对这些小说艺术形式上的缺陷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这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基本稳定下来,人们对于社会活动的要求渐渐提高,但由于落后的交通条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才迅速发展起来。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这些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陌生化的习俗、风景满足了人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期待视野。因此相对于文学表现手法上的缺陷,这些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以其独特而富有民族风情的情节内容而独领风骚,但仍无法从根本上与同代汉族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民族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地理文化圈的产物。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同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相距甚远,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边疆性”;而在文化上,汉文化是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汉族文学占主导地位,进入中原地区的文学作品必须是汉文的。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入不了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具有“边缘性”。即使进入中原主流文学社会的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也往往因翻译者自身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读者解读,丧失了“原汁原味”。

以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作家文学为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尽管我们不同的少数民族大多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但书面文学大多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学的民族来说,就不得不借助于汉语来进行创作,经历母语向汉语的转化,他的民族特性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而那些坚持用本民族自己语言创作的文学,又由于语种自身的传播范围有限、流传空间狭小而限制了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几乎每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州都有相应的文学刊物,但是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多数事实上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是文学期刊在当代的常见命运,不值得我们惊讶,而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要进入汉语主流文学期刊却显然要花费比熟练操持母语的汉族作家要多得多的力气。同时,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有可能导致对语言主人价值观变化,这就使得少数民族文学的文本创作在表述上变得极为艰难。而解放战争时期分赴延安、华北、东北解放区的少数民族作家,其作品从选材到文学形式上大多数与汉族作家没有多大区别,趋同现象明显,不同的只是创作的个性和其它民族固有心理素质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952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问世。小说反映的是蒙古族青年与特务作斗争并挽救草原的故事。小说中所描写的清新、朴素和真挚的民族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作者笔下的草原风光与习俗更是吸引了电影界的注意。其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其他民族有明显差别,带有鲜明的蒙古族印记。

小说对草原牧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刻画,真切、生动、深刻,其民族学和文化学价值显著。作者把笔触深入到草原牧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蒙古族的文化风貌进行了全面描绘。一幅幅五彩缤纷、散发着草原气息的风俗画,为蒙古族文化留下了气韵生动的历史图志。在小说中,作者没有把革命斗争当作唯一的描写内容,他把大量的草原风俗描写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增添作品的色调和意蕴。但是与此同时,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小说开掘尚未深刻,结构也不够缜密。它能够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一定意义满足了主流文化的“猎奇”心理。作者玛拉沁夫于1956年又发表了《茫茫的草原》。作为解放后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玛拉沁夫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他善于通过塑造具有蒙古族精神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渲染浓郁的民族情调以弥补他写作结构和文笔等方面的不足。之后的蒙古作家小说,如《春到草原》、《草原烽火》、《金鹰》等,都不自觉地对于大草原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和蒙古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做出了生动的展现,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草原生活气息,以满足读者对异质文化的阅读需求。

茅盾先生曾这样含蓄地评价了蒙古文学代表人———玛拉沁夫的作品,“我认为玛拉沁夫的作品,好处就在于它们都是‘从生活出发’。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短的胜于长的(此乃就短篇小说言,并不是说他的短篇小说胜于他的长篇小说)。但是,自在而清丽者不一定隽永。玛拉沁夫所缺少的,似乎正是这一点。也就是说,‘从生活出发了’,还须视野远大广博,分析深入细致。”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民族身份以及小说中的文化景观比他的小说本身更加具有吸引力。

“来自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弱势和边缘化现状的客观原因,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内部的诸多原因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处于一种弱势和边缘地位。”

阿图舍认为,“虽然经济结构无法决定其他范畴如何运作,却可以决定哪一个层面占主导性地位,以及发挥影响力的程度。所以经济结构在最终状态下‘优先决定’其他社会活动。”

少数民族文学产生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中央政府的种种优惠政策下也大力发展了经济,却依然无法与中原主流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相提并论。因此在这种基础之上,少数民族文学可能只能在中国文学中占有极其薄弱的一环。如果我们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必将逐渐被主流文学所边缘化与异化。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一开始就处于强势话语居高临下的阐释和误读之中。”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在传播中就往往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是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要求

在崭新的21世纪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民族作家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环境,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味”是其立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林的独到之处,弥足珍贵。因而,我们应总结20世纪民族文学的成绩与不足,正确认识新世纪民族文学发展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站在时代前列,充分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虽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存在一些先天性的问题,如其传播过程中“误读”现象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减少和减小这种现象,改变少数民族文学被“边缘化”的现象。

1、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归根到底还是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只有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文学才能获得蓬勃的力量。只有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作为文学重要根基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重视,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最后使整个少数民族文化拥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坚实稳定的人才基础。同时,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必须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近年来,国家给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重视,如鼓励民族地区办学,为民族地区输送优秀知识分子,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深造提供便利以及鼓励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少数民族骨干”等培养计划的设立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予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充分的重视并给予其足够的成长时间,我相信少数民族文学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其异彩纷呈之处也必将更多地呈现于世界舞台。

2、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并重。

从研究的角度看,过去的民族文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单一民族文学样式的文学研究,并且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搜集、整理的基础工作。21世纪民族文学的研究应该更注重对于整个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以找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学理论及理论体系。

“所谓综合研究,就是指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研究。这种研究是把中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研究找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趋势和特点。”

所谓比较研究,就是进行各个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当然也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

结出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少数民族文学的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我们既要注意到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共性,也要注意到每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个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通过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已经基本上掌握了55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作品,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作品;每一个民族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作品集;每一个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文学;每一个民族基本上都编写出了一部自己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但在新的世纪,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基础研究,而要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结束55个民族文学研究“单打独斗”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民族语系或文学体系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从中看出每个民族作家的特色及整个民族作家的特点。

3、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随着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成为了“地球村”。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文化及文学的交流已经成为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首先需要面向全国,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支持少数民族文学。其次是让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向全世界介绍民族作家,推荐优秀作品,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文学是由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组成的,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学就不成其为中国文学”的认识也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少数民族文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少数民族文学面向全国,通过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作家需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已趋成熟,在新的世纪里她将在整个中国文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影响还比较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外国学者也比较少。国外学者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个别作家与作品上,如对老舍、沈从文的研究,对《格萨尔王传》、《玛纳斯》、《阿诗玛》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还没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总体形象。在21世纪,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应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这支队伍不论在文化结构上、学历层次上都应该是最好的。要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学者型作家,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传统的好作品,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水平有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我们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世界推荐少数民族优秀作品,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关心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梁庭望,李云忠,赵志忠.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编年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

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

[5]李晓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现状的

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2003,(1).

[6]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J].文

艺理论研究,2005,(2).

[7]赵志忠.试说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本趋势

[J].民族文学研究,2003,(3).

[8]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

南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柏青)

The dile mma of m i n or ity literature i n co mmun i cati n g

L I Shi2shi

(College of L iterature,Journalis m and Communicati 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 onalities,W 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ransfer and the reader、nati onal thinking and s omething else,the m inority litera2 ture which is the i m 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in dilemma.The works are m isunderst ood easily and the whole m inority literature can not get enough attenti on.Faced t o the21th century,it is necessary for us t o realize the disadvantages of m inority literature,and treat the ne w challenges and chances.

Key words:m inority literature;communicati 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