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正文

1平江路历史街区

1.1历史街区的概念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我国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概念的:“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历史街区一般指在古城镇中, 历史遗迹较集中,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

1.2平江路历史街区

1.2.1平江路历史街区简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两侧的横街窄巷很多,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1.2.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

至今仍保持着河路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迹

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历史街区需要保护和发展,但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都急需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财政,这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经济实力不强的城市往往难以维系。国家虽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但相对于大量的历史街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旅游业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欧洲很多国家的老城往往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我国丽江既无工业也没有其它产业,整个城市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旅游业之上。从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历史街区必须经过保护和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在一些有条件的历史街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历史街区的特色,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

2.2平江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条件

221优势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 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与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观前街一巷之隔.;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集中在其周围,平江路的区位优势在苏州是很有潜力的旅游区

2丰富的旅游资源: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省级文物古迹100多处,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省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历史建筑16.7万㎡。城墙,河道,桥梁,街巷,会馆,寺庙,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

3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各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各个旅游城市纷纷制定政策,增强城市旅游的实力。而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旅游的主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参观历史古迹、民俗民风为主的文化旅游在城市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多,这为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2.2劣势条件

1构建筑物保存完好程度低,历史风貌受到严重威胁:许多老建筑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街区内掺杂着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许多传统风貌和建筑已失。

2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得原有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人口的急剧增长更加剧了居住环境的恶化,为数不少的老房屋危险残破,住宅的乱修乱建况严重。

2.3平江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2.3.1正面影响

1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因此在旅游消费中文化需求是主要的。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据报道,我国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突出表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强调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平江路历史街区保留了传统的风貌和大量的历史遗迹,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需求,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历史街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纷纷把注意力转向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面貌以及居住条件都不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许多年轻人已经搬到了新城区,以满足其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大量的中老年人以及怀旧人士依旧希望生活在传统的历史街区内,但他们也迫切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如供水、供电、排水、道路修整等市政基础设施,希望增加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方法之一。对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部分地满足当地人现代生活的需要。此外,发展旅游业也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一的经济收入,会得到部分居民的支持。

2.3.2负面影响

1对历史遗迹的影响:旅游者在历史街区内的踩踏、触摸,产生的生活垃圾,

以及汽车等排放的有害气体都会对历史遗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时科学地确定环境承载力,将旅游者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通过采取对旅游者数量的控制和旅游者行为的限制,以保证历史遗迹完好,并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

2对区内传统风貌的影响: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成功后,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而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会使原本清洁宁静的环境变得脏乱噪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破坏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

3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旅游者与当地人往往处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当地人们的价值观、个人行为、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语言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平江路淳朴的民风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将受到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建议

3.1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思路

3.1.1确保总体格局不变,延续历史景观文脉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平江路主要的历史建筑、街巷格局、空间形态、重要标志物、景观画面等,要在渐进性小规模整治中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恢复一部分有重要历史、文化或纪念价值的古建筑、院落和景观。保存整体的环境风貌,包括建筑物、道路、街巷、桥梁、牌坊、河道,寺观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因素。

3.1.2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采取措施鼓励平江路历史街区的部分居民外迁,适当降低街区总体居住密度,整治现有街道两侧和巷内的违章设施,保持并延续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原有社会结构和居住文化。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存最为完整、最有特色的地区,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促进经济的繁荣。

3.1.3实现以旅游为主的多功能置换

对以居住为主的平江路历史街区进行以旅游功能为主的餐饮、旅馆、商业、办公、居住等多功能置换,平衡土地成本、缓解保护压力,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符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历史街区协调发展。

3.2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方案

3.2.1建筑整治

根据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建筑物的价值,完好程度和整治方法可分为三种: 1.原状保护。针对文物及其它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可以通过“修旧如旧”方式依原样进行修缮或复建;复建只适用于重点保护对象上。

2.改进。一是针对单体建筑价值一般、仅要求保护其整体环境的建筑群,在保证其建筑外部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可以对其内部构造进行一定的改造,以适应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二是针对不符合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或通过设置过渡带、隔离带,使之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3.更新。针对严重破坏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无法通过“改进”方式掩盖的,或保存价值不大又濒临灭亡的建筑,拆除原有建筑,在原址上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进行“更新”: (1)建设外立面与历史街区相称的现代建筑; (2)建设历史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3)变更为绿化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更新的建筑应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同时,新建建筑与历史街区整体环境应有良好的协调和过渡。

3.2.2历史文化保护

1.物化。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名人轶事、故事传说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运用立碑、著书、彩绘、雕塑、拍照、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进行物化,同时注意保存带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品,便于进一步真实形象的展示说明。

2.口头传播。通过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居民口述或导游的讲解也可以为游人展示过去存在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3.建设文化风俗陈列馆。依托平江路历史街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严整的街坊里弄,修建表现特定文化内涵的主题性生态博物馆或陈列馆。

4.表演。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牺牲一些真实性但如果运用恰当,不失为一种现实生活中难以寻觅无形文化的有效展示方式。

3.3.3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整治

1.电力电讯线路治理:将平江路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的电力电讯线路的明线埋入地下,改变零乱的街道市容。

2.道路交通整治:保存平江路现有胡同和街巷肌理,文物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的道路宽度保持不变,为安全起见个别拐角处加以适当处理;风貌协调区道路宽度可适当增加。重要街巷由水泥路面改为青石板路或砖铺路。

3.环境整治: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街区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生活其中的多数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永续利用并不是原有功能的消极延续,而是要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高街区的生活质量。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决不能以牺牲街区物质生活环境和居民的社会利益为代价。

3.3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保障措施

3.3.1开发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专业难度大,成本高昂,社会意义重大,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保护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这些原因决定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调控、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历史街区科学性开发保护的运作机制,对各种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并通过与各方的协商合作,寻求利益的共同点,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政府的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下,应该鼓励社会其他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建立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政府决策智囊团,包括利用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技术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部门、省内重要旅游企业等参与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3.3.2资金筹措与利益分配多元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投资渠道常见的有四种:(1)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投资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当然,国家也有关于历史名城保护的专项基金,如有条件,可以尝试申请。(2)向开发商筹资:如通过土地使用权或房屋经营权出让、政策优惠等换取一部分开发商的投资资金。(3)通过向所有公、私房建筑所有人筹资:由政府出方案出办法、房屋拥有者自己投资整治。(4)历史街区内旅游收入的再投资:包括街区内部旅游景点的单项收费、开设的店铺或家庭旅馆的税收(部分含租金 )、停车场的收费等收入。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效益主要来自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运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居住功能的延续和居住质量的提高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房屋建筑整治、环境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受益主体是政府、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企业,以及所有受益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的旅游者和市民。

(三)管理机制与经营方式现代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可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思路。管理机构由政府设立专门小组(委员会)承担,小组成员由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企业代表、居民代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人员等按照一定比例构成,负责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如街区内历史建筑、河道、基础设施的日常保护和完善,旅游商店、家庭旅馆、餐饮店及其他旅游经营商的监督管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开展,旅游景点开发、旅游示范点的设立和监督管理、提供导游服务等。实际经营交由各具体从业者自主经营。各经营主体均是旅游管理部门的附属成员,负责列席参加管理部门的有关全体会议,负责缴纳会费以便于统一宣传及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负责对管理部门的实质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有权对管理部门的部分职位任免权行使表决权。

(四)政策与法规保障完善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立法,应明确以下内容:划定历史街区的范围,确定基本的保护目标、保护意向、保护策略;明确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和监督机构及其相应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经批准后从法律上承认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至少应涉及保护方法、管理措施、居民安置方法、房屋整治措施、腾空房屋的处置方法、商业经营性质和范围的限制、违反历史街区保护的行为及其后果等,并确定相应的信贷资助、补助政策、奖励政策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相关法规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保证法律的严肃性。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南京老城中,历史风貌区是“面”,历史街巷道路是“线”,历史建筑是“点”。为形成完整的老城历史风貌街区,在划定“面”与保护“点”的基础上,还需为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历史街巷;线性风貌;评价体系;保护规划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old Nanjing,the area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e“surfaces”,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lines”and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oints”.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as an integrated landscape,not only the “surfaces”and the “points”need to be defined and protected,but also effectiv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linear historical landscape need to be considered. Keywords: historical streets;linear landscape;evalu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南京城的历史底蕴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地名上。老城中很多道路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反应着不同的历史城市格局。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街巷网是城市的筋脉,南京老城骨架仍在,然而筋脉的良好运作却急需线性风貌的保护规划。 一、划定名录范围 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及调研小组共同制定的《南京历史街巷名录》,在2012年曾经收录了133条南京老城区的历史街区。其中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共计91条[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版)》中4.3.3条老城道路街巷格局的保护 ]。后经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人调研小组多次实地调研,查阅历史文献,对比最新城市建设状况,对名录进行增删调整,于2013年制定出新的名录表,一共有165条街巷道路需纳入受保护范围,其中115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内,50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外。本次研究主要以老城历史地段以外的历史街巷道路为研究对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名录确立后,需建立一个便于将历史价值分类分级,量化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原理及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和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正文 1平江路历史街区 1.1历史街区的概念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我国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概念的:“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历史街区一般指在古城镇中, 历史遗迹较集中,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 1.2平江路历史街区 1.2.1平江路历史街区简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两侧的横街窄巷很多,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1.2.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 至今仍保持着河路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迹 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历史街区需要保护和发展,但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都急需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财政,这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经济实力不强的城市往往难以维系。国家虽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但相对于大量的历史街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旅游业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欧洲很多国家的老城往往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我国丽江既无工业也没有其它产业,整个城市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旅游业之上。从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历史街区必须经过保护和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在一些有条件的历史街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历史街区的特色,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摘要:南京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历史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我通过分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 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垣。公元前333 年,楚国建金陵邑,南京“石城”之名,便渊源于此。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建康在隋灭陈后全部平毁,至今其确切的城址仍然是一个谜。南唐烈祖李异于公元914年重建金陵城,并作为南唐的首都。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围25里,凡八门” ,四至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成为明南京城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依北斗七星筑南京城墙,历时21年告竣,筑有四重城墙,即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宫城和皇城依据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成为北京宫殿的范本。明南京的城市建设,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清代改江宁府,驻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清军攻克江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民国定都南京后 ,开始了首都计划,修筑中山大道等通街大道,兴建了数量可观的民族形式和其他标志性建筑。今天的南京城源于江防要塞,复兴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颓于太平天国(1853—1864),再兴于清末南京正式开埠至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多有破坏。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进行了一些新、复建工程。此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近代建筑往昔繁华景像也一去不复返。经历了三次重要城址变迁和多次战火洗礼,成为由多重历史沉积构成的城市。 2、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完整word版)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朱东国谢炳庚李晓青傅丽华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需求的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它不仅能够充实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街区环境、增强保护力度,更可以发挥街区历史、教育、美学等功能,实现其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当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和规划上,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深入探讨对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原则及对策。 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开发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能显示一定历史阶段的传统风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地方特色的街区,其主要特征是:有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及传统建筑群为主体构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地段或区域的传统物质环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筑风貌等保存较完整;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1] 作为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的一个中间层次,历史文化街区不仅留存了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片建筑群体和历史信息,而且居民社会生活及习俗已成为其历史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2] 从旅游产品供给者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借助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开发、维护、管理旅游景点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综合需要的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来展现街区异质的街巷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地方传统风格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二是带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品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旅游设施、旅游景观、旅游商品等的开发和建设,带动交通、邮电、建筑、娱乐、餐饮、住宿、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商贸等行业及部门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经济价值的实现。三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体的无形产品,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招收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定位与开发原则 (一)产品定位 从营销理论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定位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特点,确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方位,促使消费者树立选购产品的稳固印象的策略。旅游产品定位是确立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和开发重点的依据,对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的形成具有总领性和指导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定位应在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主题、文脉特质、游客需求、区域协作等因素的基础上加以确立的。[3] 古城湘潭有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城正街是其中的代表。湘潭城正街过去叫湘潭县城区宣化街,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祝莹 提要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尝 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设计类型学 文章编号1000 - 3363 (2002) 06 - 0057 - 04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历史街区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深入。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并在传统建筑群落与环境中充分表达出来,仅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地块划分、交通组织,以及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停留在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色彩、形式及绿地等指标控制上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设计的层次上,建立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对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空间形态做深入具体的探讨,从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要求,又能将“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具体化、可视化。 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条件约束下,每一代人仍有权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延续,即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的基本前提。反映在建筑上人们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及体验, 而不是建筑物物质形体本身。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百余年寿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连续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只要格局不变,风貌永存,就足够令人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意识了。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保存传统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转变内在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呢? 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类型学策略,探索城市、街道、建筑类型抽象化与具体化的互动关系,发掘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与环境的个性以及其具备的地区性特征在居住人群中的心理积淀,对于达到上述平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通过类型学概念,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城市形态的延续。维特考尔(L. Wittkower) 把建筑类型作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 Rossi) 则在发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罗西看来,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是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①。 在类型学中,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通常居住在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建筑的深层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只有通过对建筑类型的研究,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并进而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同样,通过研究城市的深层结构———“集体记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构———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既能满足传统建筑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_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 ——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王 桉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街道伴随城市的形成而产生,它不仅负载着交通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室外交往活动空间的公共场所,街道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模式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街道形式因为不适应新的机动交通方式而被改造,萎缩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失去了原有活力。本文试图从传统街道空间的功能与构成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吸取街道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当中,力图重塑多样性的生活化居住街道。[关键词]街道;空间场所;非线形;居住小区;居住街区 作者简介:王 桉(1986-),女,江苏宿迁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研究。 一、引言 相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街道属于“线形”的范畴,然而,就其功用性而言,街道则是“非线形”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街道是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通过街道,人们不仅可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甚而,街道会具备广场的功能而成为集会的场所。然而,近两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历史街区中街道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主义规划理论中纯粹的交通路网所取代,街道中供人停留,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街道沦为相互间的交通枢纽。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者们也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将各种功能元素进行完全的划分,空间秩序井然,功能明确,但小区确也因此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 二、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分析 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人们可以在这里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在居民的传统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 (一)“街道”概念的确定 克利夫?芒福汀曾经为“路”下过定义:“路—一度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它是联系各地的一种通用路线,使用者是马匹,步行者和车辆”。该定义强调了路作为“线”的含义,着重于两地之间的线形的运动。街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到线形分割的作用,自然也具备该特性,然而,街道的特性更在于—具备一定宽度的小巷,它是相邻房屋间的线性的表面,其上有各种运动的发生,对于宽度所显现出来的特性,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街道的“非线形”的含义,街道作为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不仅只是通道,它有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多种活动的载体。 (二)街道的功能 现代主义运动的支持者总是把交通运输的功能性需要提到一个高度上,因而导致了对于街道和街道建筑的忽视。一条街道不可能容纳高速移动的交通,但这并不意味着街道就没有用,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指出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交通运输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式,道路的细分虽然使“行人再也不会碰到高速的车辆”但,人们的生活不仅限于此。 要激励人们对于的积极性,不仅要重视满足现有的需要层次,还要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提供条件,这样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使人们的行为持续发展。人们通过对空间形态的把握,知晓自己身在何处从而获得安全感,通过对环境特征的认知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街道不只是为单个家庭也为群体服务的公共场所,作为一个为群体提供服务的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所满足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精神上的某种需求。 (三)街道的形式 不考虑街道是一条通往其它地方的公共区域,它也是有着确定的边界线的,它是一个周边以成群的住房所包围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扩大成为集合地或广场。在任何时候,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 (1)建筑与街道的紧密共生 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的生存能力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在欧洲的许多传统城镇中,街道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外部的“起居室”,这种空间所具有的“内向性“赋予人们强烈的保护感和归属感,日本当代的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曾经在《街道的美学》中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分析,(图1)将意大利的街道地图进行黑白反转,结果,会发现街道与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不明确的空间,因此即使把这幅地图黑白反转并列来看,作为地图来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表明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

历史旧街区论文旅游开发论文

历史旧街区论文旅游开发论文 历史旧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浅谈 摘要:本文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对荆州三义街的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荆州三义街进行循序渐近式保护的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在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商业和旅游开发。 关键词:历史街区荆州三义街居住性街区居民参与循序渐近式改造 一、历史旧街区的概念 历史旧街区是城市发展中幸存下来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要有真实的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物质实体);要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即该地段的风貌是统一的、并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要有一定的规模,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以及真实生活的存在”(建设部,1997)。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一提起老街,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不仅仅是那一幢幢老房子,更多的是对旧时那种生活场景的回忆:街道上充满着各种叫卖的吆喝声,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走亲访友互相串门的热闹情景。由此可知,历史街区,首先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有完整的历史景观风貌。其次,历史街区保存着真实的历史信息,甚至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历史街区保存的是活的文化,活的生活场景,活的历史记

忆,这才是历史街区和一般的文物建筑最大的区别。 二、荆州三义街现状 荆州古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但保存比较完好的只剩下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城内大部分建筑都已经被拆除重建,只有极少数的街区被保留下来,三义街就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三义街紧邻大北门,历史上大北门是城北的主要通道,去京师都是经由此门的三义街曾经是城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非常繁荣。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门片区的经济地位逐渐被城市交通更为便利的区块所取代。目前三义街街面建筑局部保存比较好,基本能够体现出荆楚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但许多私自加建的建筑质量比较差,而且采用的质量很差的现代建筑材料,和街区整体环境很不协调,破坏了街区风貌的统一。当地居民老年人比重很大,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居民对建筑改造意愿比较强烈,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善现在的居住条件。一部分居民有搬迁的意向,但大多数居民还是比较留恋这里的老街。荆州市2009年开始启动三义街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并在2010年4月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国家投资项目。 三、保护更新的模式比较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比较多,大概有几种比较明显的模式。每种模式都各有其适用的情况,现简单分析如下。 1、商业开发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商业开发是目前历史街区保护一种比较流行的模式,商业开发提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1933年《雅典宪章》 由CIAM编制 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 1964年《威尼斯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更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保护的内涵,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作用和价值。1987年《华盛顿宪章》 ICOMOS(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再次对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做了修正和补充,文件指明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即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 ICOMOS 继《威尼斯宪章》后,再一次提出“原真性”一词。将保护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的层面。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1999年《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大会 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大发展”和“大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提倡“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国际社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纯粹的单体古建筑保护延伸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在国内,对历史街区保护也经历了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再到“修旧如故”,从最初对实物遗存真实性保护到近年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等生活真实性的关注.如有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张曦,葛听);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阮仪三,孙萌);“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杨新海)。 《巴拉宪章》 前言 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1978年在莫斯科通过)的内容,澳大利亚ICOMOS(ICOMOS澳大利亚委员会)于1979年8月19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拉正式通过了巴拉宪章,并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通过了修订案。 巴拉宪章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它建立在澳大利亚ICOMOS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 保护是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进行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持续的责任。 宪章的适用者 本宪章旨在为那些需要就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提供建议、决策,或承担工作的人,如业主、管理者和监督者,制定一套实践标准。 宪章的使用方式 本宪章是一个整体,许多条款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保护原则中的条款通常会在保护方法和保护实践部分作进一步阐释。为使阅读流畅,宪章中已包含了标题,但这并不成为宪章的组成部分。 本宪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使用和应用将在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下列文件中作进一步解释: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文化意义》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保护措施》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从事研究和编写报告的程序》 《与保护有重要意义地点相关的道德规范》

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探析

2018·08 历史街区拥有着历史文化、艺术美学以及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它们都承载着一个城市(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也是蕴藏人们记忆的实质环境。本文从现有的一些成功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营造案例中汲取其采用的模式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造成当今中国许多历史街区缺乏生气趋于没落的原因,并且探索如何实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新措施和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案例的研究现状分析、整理工作,最终目的是希望能规划出可实现的有效的历史街区改造方法,让历史街区得以保护和延续。 一、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历史 过去,中国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研究大多关注在如何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层面上:周向频、唐静云于2009年发表的《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对成都当地的部分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过去的一些历史街区开发模式都过于重视经济商业效益而忽略了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文提出要按照保护与发展并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改造模式协调并存的原则,恰当地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周波、宋捷2011年发表的《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一文中,通过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街区中的发展,提出为了能使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应让当地手工艺和传统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和保护。 尹海洁、王雪洋也在2014年发表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一文中对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历史街区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平衡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但是该文并未提出如何有效将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 (一)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基因运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探讨研究几乎都仅偏重于文化保护或商业化消费方面,很少有将文化基因融入旅游开发产业中去,并深入综合研究的。牛玉、汪德根于2015年发表的《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 —以苏州平江路为例》一文中,提出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构建历史街区“八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王西涛、邵娟等同年发表的《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一文中提出将传统文化与消费需求相融合的概念。该文以长春的新民大街为例,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建立了“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对长春当地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基因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该文还提出在对历史街区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地的地方区域文化基因进行吸收保护,还要积极移植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与文化基因要素,使其相互融合共生。 而蔡礼彬、司玲2015年发表的《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一文则是在王西涛等人构建的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历史街区进行调研考察,从而构建出青岛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库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该文提出中国历史街区普遍存在街区间连贯性不高的问题,无法凝聚出较强烈的历史氛围感,而对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就应该对其进行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工作,发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不断传承和丰富历史街区文化从而实现其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 另有一些研究在结合文化基因和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将关注力放在如何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方面。 艾丽君、沈苏彦2016年发表的《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一文中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访问、专家访问和实地考察的形式获得了一些数据,构建了南京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耦合系统”,并且对南京当地9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进行了社会生态环境状态和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分析,总结了在其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状态下,历史街区的不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对这两系统的耦合度研究对于大多数历史街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旅游功能系统与街区空间的融合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历史街区的旅游模式开发研究大多立足于旅游发展上,把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旅游型历史街区视为两个独立分开的系统来研究,而徐小波、吴必虎等于2016年发表的《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 —以扬州“双东”为例》一文中开始提出游客是历史街区旅游化的核心动力,游客感知统合社会因素、行为心理、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为旅游、街区联结提供了一个微观分析平台。该文结合田野调查、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其整理出的数据 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探析 殷沈卓汪永平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价值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实例调研,结合现有理论书籍,从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提高群众参与度等三个方面来对历史街区改造展开研究剖析。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复兴;场所精神;生态理念;群众参与 37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 1、引言 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动态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2] 2.2 国内动态 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对于历史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本文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入手,结合以往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案例总结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1引言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副立体的城市历史文化图册,真实记录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体现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经历千百年时光淘洗而形成的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中逐渐越来越倾向到古老的街区,体会其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气息。大量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开始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如成都锦里、北京的菊儿胡同等。 但完全出于經济目的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使得部分具有代表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或是被破坏消失,或是被不合理的扭曲。因此,如何在兼顾市场变化的同时,以保护其原真性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2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问题 2.1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居民特征、历史事件的发生等,在实际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生活要素的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衔区、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往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为主,并伴以相应的,诸如:商店、餐馆、学校、宗教等生活公共设施。因其功能立足于居民生活自然形成的,所以在格局上体现出占地广、规模大;建筑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另外因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其家族观念、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可以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社会演变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此类历史街区也因其规模庞大、文物历史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杜扬 【摘要】城市更新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如何得到切实的保留,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如何可持续地进行,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浅议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一些保护实践,以福建厦门同安地区历史街区的文物及风貌建筑的保护情况为例,探讨保护的若干要素控制原则,以及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策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对策;可持续 1.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城市更新的潮流下,由于有着区位条件好、配套设施齐全等多方面的开发优势,位于旧城地段的传统历史街区也往往面临和遭遇着被商业开发甚至拆迁改造的命运。经济利益的驱动,风貌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使得很多历史街区即使作为驻留城市传统记忆和精华历史风貌的载体,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出现违背相关保护法规而遭到破坏的事件。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划工作者、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对保护的理解和对保护力度的把握等,都关系着传统历史街区的历史原真性是否可以得到切实的保留,关系到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是否可持续和有意义的进行。 2.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 2.1经济利益驱动导向,重开发,轻保护 近年来见诸于报端媒体的有多起破坏历史风貌建筑的新闻,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都因为商业开发行为遭到破坏,但结果却仅仅是被处以罚款了事。专家表示,这种处罚力度根本不足以遏制产权人拆旧建新牟暴利的冲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和监管的缺位显而易见。[1]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行为带来了商业利润和税收,却容易出现开发商、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执行相关的保护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忽视建筑风貌、文物等的保护,甚至产生破坏的情况,如随意拆建,更改历史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注意控制建设控制范围区内的开发强度等,商业行为本身与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持传统的生活面貌等也存在着矛盾。 2.2改造策划内容雷同,缺乏挖掘街区的个性和特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