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

1.市场经济是一个与社会化商品经济相联系、反映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与关系的经济范畴。就其概念的实质而言,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市场在其中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起调节和导向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中性的经济范畴,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体制,它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同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结合的。因此,它除了必须遵循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则外,还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以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中国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参加现代化进程较晚的国家,选择市场经济模式作为追赶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明智的决策。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沿袭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发展的老路。因为在资本主义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今天,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可能使中国形成统一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只会导致有限资源的滥用和有限市场的丧失。这即是说,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要尽快进入现代化国际经济舞台,需要有一个有效率的、能够弥补市场发育不良缺陷、有能力动员资源和取得政治支持、并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的政府。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我国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活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我们还要通过政府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积极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必要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当然,我这样论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等于把政府理想化,还必须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防止和及时克服政府的某些反市场行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发点,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经济运行的结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占多数,而要质量上占优势,公有制将更好地在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社会生产的初次分配中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过程,在社会再分配过程中体现公平原则,逐步使社会全体成员走上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一个大问题。14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以企业为经济主体、实行宏观间接调控的市场经济。其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是模式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它的本质内容和核心,而宏观间接调控则是这种模式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发展市场经济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有制企业的关系是正效应的关系,决非是负效应的关系。通过艰苦探索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它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是中国人民的独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商品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社会保障制度化以及经济生活法制化。完善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生产力的视角考察市场配置资源,不难发现它是通过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机制共同作用实现的。也就是说,价值、供求、竞争三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经济两个特殊功能:一是促进技术进步,节约社会资源或劳动消耗;二是调节社会资源或劳动时间在部门间的分配。前者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价格随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尽量降低个别劳动消耗量,使投放社会的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按社会经济规律要求办事,自觉地运用和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作用,才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企业的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1

2.国有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关于国有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问题,笔者最先是在《论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法律依据及其调适》一文中提出来的,2,实现市场化并发挥主导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第一个客观标志。

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2.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着占全国工业总产值45%的工业产值,上缴国家的利税占6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陆续考核确定了133个一级、4078个二级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资金利税率等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3因而,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进程,对于加速社会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最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市场化,是实现中国经济体制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国有企业不仅要同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竞争,而且要同国外企业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而经济竞争的舞台又是市场,国有企业要占有优势,就必须参与竞争,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灵活的安排生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核和评估企业活力应由市场裁决,最终要由消费者来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培育出具有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当然,我们还应当在经济政策、法律制度诸方面为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进步。

建立市场化的国有经济和完整的国内市场依赖于国有企业市场化,即实现社会资源市场化、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以及宏观调控手段市场化。在当前,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关键又在于全面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实质上就是探索和选择公有制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形式的过程。企业市场化的基本内涵一般可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行为主体化;(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控制间接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过程规范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如果将国有企业外延扩大到“国有经济”的范围,那末,国有经济也必须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经济接轨。国有经济市场化表现为管理体制、财产关系、投资形式、占有方式都市场化,甚至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市场化。然而这种市场化仍然具有中国特色,是不脱立社会主义国家

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1日。

2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第1-7页。

3此处的数据资料,见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1993年1月10日。

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总之,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概念和含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市场化的程度必然逐步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化是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快慢,将决定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进程。

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相比较是很不相称的。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排在很后面:虽然1992年的进出口额已达到1653.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1大贸易国,但出口额仅占世界的1.7%。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仍处于原料和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国的不利地位。要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其基础就在于加快企业市场化步伐,培育国内市场。因为国内市场经济的培育是实现经济接轨的基础,只有使国内市场机制发育成熟起来,经济接轨才是可能的。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又是法制经济。因此,一切与经济相关的法规也必须接轨,使国内所有企业在适应国内法规的基础上顺利地进入世界市场。同时,又使国外厂商了解和熟悉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环境,从而使整个市场经济活动处于依法生产和合法经营的良性循环之中。

国有企业市场化是一个长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市场的客体。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市场行为只不过是企业生产行为的继续和延伸。因此,要使企业真正发挥商品经济运行的主体功能,就必须开放一切可能开放的市场,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这里完善要素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真正建立的一个具体标志。我认为在当前,加快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一要切实减少指令性计划,进一步放开市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二是通过扩大股票及债券的发行范围及流通量,把资金流向与结构调整内在地结合起来,通过信用关系促进其他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三是通过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劳务市场的发展,使劳动力的流动真正体现市场需求;四是逐步放开利率、汇率和工资,使它们的变动尽可能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引导要素合理配置。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1对此我们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紧迫感,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必要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相配套,因而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经济主体行为规范化、经济运行机制秩序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第二个客观标志。

要建立统一的、完备而又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必须正视和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痼疾。这即是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又不能把它“神化”。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中国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就连西方经济学者也常发出告诫。在任何市场经济中,都必然存在这样一些基本缺陷:失业威胁、导致投资失误的不确定性、过度的收入差距、周期性经济波动以及某些贪得无厌精神的刺激等等。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nl A·Samuelson)指出:“市场可以是我们驾驭下的一匹好马。但是马无论怎么好,其能量总有个极限,这个极限不会马上显示露出来。……如果越过这个极限,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会蹒跚不前。”2许多西方经济学者都认为:“市场常常惩罚无辜的局外人,但却奖赏不从事生产的投机者。市场往往排斥社会价值。”3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

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1日。

2马丁·费尔德斯坦编:《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下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8页。

3见(美)《华盛顿邮报》1991年4月14日。

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实现所谓无任何羁绊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而是要实现规范的和有秩序的自由竞争的经济。应当看到,我国当前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已经大大市场化了。但是,许多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和社会规范还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造成了许多矛盾和混乱。因此,我们当前在这方面的紧迫任务,就是一定要通过深化改革,使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尽快贯彻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竞争迫使各个经济主体按市场的规则进行活动,迫使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内部活动方式的改革,规范它们的经济行为,提高其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制定或修订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各种法规和准则,使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维护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基础的法律秩序建设、实施切实可行的、能保证新的市场秩序发挥作用的各种监督措施,实现经济秩序法制化。

要使非均衡状态的经济运行步入相对均衡的状态,还必须规范政府的行为准则。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大多是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政府很少插手其间,如前所述,由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发展背景,即市场发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育市场的任务。因而,要按照《企业法》的要求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间接调控微观经济活动的机制。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都充分运用起来,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至于如何结合得好,则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宏观调控规范化的实质,按《企业法》的规定,就是破随机性干预为自觉性导向。这也即是说,国家(政府)不是主要以行政规章和行政条例等体现政府管理的均质性和统一性,而应主要以法律、司法机制体现市场经济中的均质性和统一性,以经济政策机制替代经济管理中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指挥机制,政府机构必须退出多样化和差别性的市场交易过程,以新闻机制、社会伦理道德机制协调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加强社会监督。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结构协调,政府既要对国有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还要对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节;要善于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把必要的直接管理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央政府要兼顾和协调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加强社会监督。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结构协调,政府既要对国有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要善于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把必要的直接管理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央政府要兼顾和协调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也要考虑全局的利益。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时性。

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市场,形成健全的市场经济运作秩序。所谓用法律手段调控市场,就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发布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它与其他调控手段相比较而言,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即代表国家的意志,具有强制性;调整的范围是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国家法律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屏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加强经济立法,用法律形式规范和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实施法制经济,无疑是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与否的又一个重要的具体标志。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撑条件,非此同样无法维护社会安定的环境。我国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需要社会保障的内容,现在还是空白。在此,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健全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的内容法律化、全面化,使社会保障事业也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4.实现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的完全接轨,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第三个客观标志。

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要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国际市场。从14世纪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商船相继航行到全球,进行国际贸易开始,5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

表明,经济生活国际化、经济发展区域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跨国公司到现在,已有11000多个跨国公司,它们控制着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出口额的2/3,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1可以说现在的国际市场,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市场供求反映的快慢,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世界市场已经把众多国家的国民经济卷入它的巨网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发展本国经济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世界上所有先进技术,因而就不可能独立于国际经济交往之外而获得迅速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在空间结构上不断扩大“活动半径”,才能和国际市场“联网”,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升华和飞跃。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必须投向世界经济的主战场。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延续了40多年的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终结,经济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各大国)的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的重点,世界主战场已经转向经济领域。美国舆论界曾认为,前总统、共和党人布什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中败给民主党人克林顿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好。就综合国力分析,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济领域问题甚多,国债已超4万亿美元,这已成为威胁美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日本和德国同美国的经济、科技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日本,正在同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日本已赶上和超过美国;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连年出现巨额顺差。一些经济科学家预测,如果将1980年至1990年的美国和日本经济年均增长2.7%和4.5%的速度保持下去,到2025年日本经济实力将赶上美国。此处的数据资料,2这种转折和经济发展的势头,既向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努力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席位,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这就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扰,按国际市场规则办事。当我们开始把注意力和着眼点转向世界经济主战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技术交流的时候,就更应该重视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与国际经济运行轨道对接,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力争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与之同步发展。换句话说,只有真正置身于国际经济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建成稳固的与国际经济沟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瞄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市场目标,调整我国在9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产物。经济体制与环境的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战略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主题是开放型、市场化,谋求协调、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开放方面,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和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首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市场的接轨。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地方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就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同样道理,没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雄厚、富有竞争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的经济市场同国际市场接轨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应当看到,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自然延伸,就像全国性大市场实质上就是区域市场发展的自然延伸一样。区域经济开发的主要内容是产业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展以产业为纽带的横向联合和企业集团。在市场化方面,一是要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领域。二是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对

1此处的数据资料见《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第11页。

2见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1993年1月1日。

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调整战略时,还要重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排头兵”。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发挥着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以自己的宝贵经验为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贡献。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经济特区、开发区的成长与发展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程度;促进经济特区、开发区大幅度、高层次的开放,最重要的是扩大与国际社会经济界广泛合作,努力使开发区与国际市场接轨。因而,经济特区和开放开发区就更要办得富有生机和成效,继续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列,当好全国各地和企业了解世界的“窗口”以及促使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的桥梁。

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2010年7月30-31日,宋才发教授在柯尔克孜州办公厅主任玉赛英的陪同下,实地调研考察新疆策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摘要】法治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当代世界,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而不实行法治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法治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必须是也必然是法治社会。中国社会正朝着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战略目标推进,只要这个目标不变,中国社会也必然会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法治经济 一、法治对市场经济具有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到各种商品生产经营的微观操作运营;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到市场经济的社会服务保障等等,都要靠各种有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要靠法治手段来管理、经营和监控,要靠法治措施来排除阻力干扰,排除纷争,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营秩序,保护各个市场经济的合法权益,这些众多方面离开了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法治,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 1.法治对市场主体的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各个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只有法治才能保障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首先,法治为自由设置范围和轨道,以便市场经济主体充分享有自由而又不至于滥用自由;其次,法治制裁侵犯他人自由的违法犯罪,而且对于侵犯他人自由权利者无一例外地加以制裁,防止对于自由的侵犯,保护自由;再次,法治或法治国家严格约束权力本身,防止国家权力的放任,使自由没有来自国家的威胁或者侵犯。市场经济主体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全面实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还要求平等,只有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确认产权,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各项规则;确认和保护经济关系的契约化;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和合法化。 2.法治对市场秩序的保障作用 科学完善的法律真实的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并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市场立法的根本任务。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建立,还是市场经济运作的规模,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必须借助法律这种科学的管理形式来引导、来规范、来保障。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劳动法等不仅促进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它对排除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纷争都起到主要作用,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法治观念、法律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要落脚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良好的市场秩序来自法治效果,即每个经济主体权利的充分享有和权益的实现,义务的切实履行和承担。各经济法律部门都高效而有力地运转既保证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又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同时有效地预防经济违法犯罪。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将建立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等,形成一种法治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法治的形成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法治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无时无刻地不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 从法治和市场经济产生的过程来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调整主要依靠法律以外的手段如血亲、宗法、传统习惯、宗教戒律和道德禁止来调节,即便有法律,也仅仅维护专制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程度很高,但经济和政治的一体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走上市场经济的舞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变革的趋势,就是根据并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变化以及其他客观环境的变化,实行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及核心 企业战略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收效显著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由企业战略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决策方案的过程。战略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不仅是各个专业管理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技术开发、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综合,而且更注重从企业整体立场出发,用长远的观点看待企业经营问题,是一种关系企业存亡和胜负的长远战略性管理,是一系列创新性的、高级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战略管理的出现以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为前提

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它的产生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战略管理产生的主要根源。进入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战后飞速发展起来的西德、日本经济对美国经济提出挑战;石油危机、遍及全球的高通货膨胀率、各国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利率的高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其次,技术革命浪潮汹涌,导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此很不适应。第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由一国向多国转变,日本、西德的汽车厂家、家用电器厂家、电子和计算机厂家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向美国公司发起猛烈的进攻,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第四,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急剧转变,消费需求及工作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面对这种充满危机的经营环境,许多美国公司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因而其经营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发展到破产的边缘。事实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只注意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企业就很难适应环境变化而保持稳定长期的发展,甚至会在竞争的风浪中翻船。于是,美国许多大公司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并且积极探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3) 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以"实股"转(卖)让的方式,居民所得国有资产"股票化"。 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之"皮",市场经济之"毛"将怎样焉附?我们都知道,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一样,都是财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财富只有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增殖的作用,即放置这些财富于市场之中,才是"活"的国家财富,而不是"管制过死"的国家财富。如果把农村土地私有化,城市国有资产股票化,等于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又相应地拥有了"和土地资源等量"以及和目前"国有资产等量"的具有流动性的"可变资本"。也等于在市场经济里,国家至少又增加了"和土地资源等量"的、可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资源。可是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仍人为地分散经营在众人的手中。既不能通过市场化进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买卖增殖和市场优化配置之目的。这样的为某些人所辩护的固孱守瘸、南辕北辙的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实践已经证明:绝对体现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国家所有,是人民所有;人民所有,是每个人都有;若每个人都有,只要每个人都照章纳税,多得多交!则保证了国家富有!所以,"私有化"也是"都有化"。我们只要界定这种个人与国家的权与利,"无恒产者无恒心",在确保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政府出售其它国有资产与国民,不但保证了搞市场经济,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与其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也把我国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调动了起来。采取这样制度,何愁国不富,民不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强之路,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之手段的正确性。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管理资产,并能产生高额利润;有人乐于打工,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个人优势是不同的。这样把资产通过市场合理的途径集中到一部分更有能力的人手中,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虽然少数人富裕了,但社会总财富也必定增加。只有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市场获得发展和财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同时,如果富人们能够多劳多得--多得多交--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节,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得以逐步实现。这样,富人"富"得有理,"穷人"也能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第四,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二,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即生产过程的全民参与性问题;三,生产成果的共同拥有,即全民怎样分配和消费问题。而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制",仅仅强调在原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个环节。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占有原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生产过程初次按劳分配后,对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成果--即对"国家税收"的全民占有和"再分配"上。 第五,对于全民"所有制"还是全民"私有化",这些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之条件。它不仅不具有"目的"性,也谈不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多是使用"手段"时必备的基础条件。所以,所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之目的的实现--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不能利用"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能更有效地调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人和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前景,指明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第2/4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在本质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并不矛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全社会一切人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3),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布局建设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经济发展体量、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仍需加快提升,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为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但郑州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郑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补齐创新发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二是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郑州坐依中原经济区广阔腹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郑东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整合资源和政策,将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功能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全面创新促转型,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 姚纪纲 提要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竞争和竞争规律还缺乏全面的辩证的了解。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竞争的新的定义,历史地考察了经济竞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全面地分析了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关键词 竞争 市场经济 竞争规律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等一起发挥着客观的调节作用。今天,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经济竞争规律,竞争机制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增强竞争意识,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竞争和竞争规律 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自然界,以生存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广泛存在于一切生命领域。植物界,相邻植株和物种间的争空间、争阳光、争水分、争养料,形成了竞争攀高、争奇斗艳的景象。动物界,同类和同类、同类和异类之间的弱肉强食无处不在,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就是在微生物界,也同样充满着生存竞争。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物的个体发生了重要改变,有的不断进化,有的则不断衰落,甚至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生物物种在地球上则永久地灭绝了。因此,竞争还促使新旧物种的嬗递演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竞争现象的普遍性提供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依据。 人来自于自然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也是生存竞争,但它已比生物领域的竞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展现。从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争鸣,到近代思想史上的三次大论战,从古罗马的体育竞技比赛到今天全球性的奥林匹克盛会,从科技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竞争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从古至今,无一日停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家庄子就有了“有竞有争”①的论述。郭象释曰:“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就是说,竞争不仅指实际生活中的赶超、争胜,而且也包括思想领域中的论辩和争鸣。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也使用了“竞争”一词,并且,他还把“竞争”和“垄断”作为一对范畴来比较,认为“垄断”就是没有人“去同他竞争”。②他还提到“优胜劣败的规律。”③可见,竞争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遍、极其广泛地存在着。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8-17 16:56:00 ] 作者:赵蓉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诚信市场经济代价诚信意识诚信制度 [论文摘要]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强国富民的步伐。为此,应深刻认识诚信的意义,揭示由于诚信缺失为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失,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它的正常运行必须用诚信来维系。但当前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所以,建立诚信道德,运行信用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 一、诚信范畴内涵深刻 诚信作为道德范畴有几种不同的意义,首先,是诚实无欺,即不自欺,也不欺骗他人,言而有信,为人诚实;其二,是相互信任,即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对方,也被对方信任无存戒心,光明磊落;其三,是信守承诺,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所以,它们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当然,诚信在道德价值上仅指向正价值即善的价值。一个恶棍昭示天下他要杀人,他没有撒谎,但我们不能把诚实的美誉加到他头上;两个因为共同的邪恶目标而意气相投的人相互利用,我们不能把这种关系说成是相互信任;一个人通过偷逃税金的方式兑现他对员工提高

收入的保证,我们更不能说这是守信的行为。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行为的标准、美德的体现而被不断地加以弘扬,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品性是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因此,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绝不能包括那些危害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破坏社会秩序,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 今天,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任体制看,诚信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诚信关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现代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 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流通。市场活动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的买和卖,市场关系就是人们因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联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因此,诚信就必须是适用于交往中的每一个人。 诚信与功利有关。市场和利益追求有着必然联系。追求利益创造财富乃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和首要前提。但是如果人们的求利欲望没有合理的引导,为了谋利就会不择手段,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结果会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也将损害自己。诚信是引导市场正常运作的道德纽带,有了诚信,市场中的信用体制才能够有效地运行。诚信使得利益双方共同履行契约,既要实现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因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而带来的违约失信的行为受到限制,同时主体因诚信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的实现而去进一步强化诚信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2003年3月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Mar.2003 * 收稿日期:2002-07-07  作者简介:张忠海(1965- ),男,河北沧县人,沧州市技工学校教师。 ?9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张忠海  (沧州市技工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 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91-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型经济,这势必与中国传统道德中许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这又必然要求人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因此,如何重新看待我国的传统道德,如何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一场新型的经济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打碎了旧的传统道德的枷锁,确立了与时代同步的道德观念,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由此可见,合理、有序、科学的市场经济不是道德的堕落而是道德的进步。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道德规范的力度,从而提高了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强制作用,充分体现出道德本身的价值。社会上曾经盛行“道德能值几文钱”、“要不要道德无所谓”的论调,人们道德观念淡薄,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的疲软,才使得道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践踏,道德的自身价值大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道德行事的人,会依靠自己的诚实、责任心赢得信誉,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没有道德的人,由于对别人只讲欺诈不讲诚信,使自己易于陷入孤立状态,使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希望变成空想的泡沫。 因此,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因为没有道德,就没有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买卖,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市场经济充分肯定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在不同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目标。市场经济通过释放出对经济主体的利益动力,调 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再次,市场经济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管仲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表明了良好的道德状况务必同富足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富裕代替贫困。经济上的富足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结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市场经济具有公平性、平等性,一切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交换、公平交易。通过公平交换,也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友爱的良好关系。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 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关系,以良好的道德约束个人,使自己在发展个人能力获得个 人利益的同时能自觉地兼顾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使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合理有序,人们自由地、安全地、积极地进行生产与生活、竞争与合作,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和谐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尤书才]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7323601.html,/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第一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评估内容 第一节、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浅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作用(一)

浅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作用(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我国进入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形态,即市场经济。笔者认为经济向法治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法应当起到合理的干预经济、调节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是国家领导、组织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它在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限制和克服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因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的经济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证,它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的经济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保证,它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规范和保障,为国家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法制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市场经济是主体多元化的经济 在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只有对这些复杂经济关系加以法律规范,使各自的责、权、利明晰化,才能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它要求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处于平等的竞争条件下展开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优胜劣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这种公平竞争的秩序,唯有通过经济法律的形式才能有效地确立起来并贯彻下去。 (三)市场经济是受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是不行的,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这种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间接的调控。实践证明,不论政府以哪一种手段进行调控,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可见,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必须是一种法制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及作用 (一)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宪法没有结合各个部门、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形式的具体情况作具体规定,也没有规定对侵犯权利行为的具体处罚内容。经济法把宪法的有关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明确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个体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确定各经济主体对社会主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限和职责,规定他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经济法律关系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怎样做好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相结合,实行有奖有罚、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各种违反经济法规,损害国家、集体财产的违法活动,经济法规定了明确的经济制裁办法,刑法及某些经济法则规定了打击那些严重经济犯罪行为的具体条款,从而有力地保护了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济活力 企业管理是搞好微观经济活动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核算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