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

文题解读

一、诗人名片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

35 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大约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二、诗词故事

双雄会

杜甫33 岁时,在洛阳与大自己11 岁的李白相识了。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的第一次相见,由于个性原因,李白当杜甫为尘世中人,枯燥乏味;杜甫当李白行动恍惚,耽于梦想。杜甫写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也赠杜甫同样不客气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不过,这不妨碍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文题背景

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文本赏读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二、悟读,诗情画境

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的小船。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汹涌奔流。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天地苍茫,有谁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愁怨……

三、品读,鉴赏评析1.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该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

答案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做“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

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不赞同。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

写哀情。

3.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旅夜书怀》中

“沙鸥”和本诗中的“孤雁”都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请概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沙鸥”是作者抒发悲怀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感伤。

“孤雁”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知己亲朋的思念心绪。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1、指导阅读《旅夜书怀》: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 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第五题和第六题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55页。 七、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八、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茫然凄苦的感情。“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

《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 文题解读 一、诗人名片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 35 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大约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二、诗词故事 双雄会 杜甫33 岁时,在洛阳与大自己11 岁的李白相识了。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的第一次相见,由于个性原因,李白当杜甫为尘世中人,枯燥乏味;杜甫当李白行动恍惚,耽于梦想。杜甫写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也赠杜甫同样不客气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不过,这不妨碍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文题背景 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文本赏读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二、悟读,诗情画境 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的小船。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汹涌奔流。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天地苍茫,有谁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愁怨…… 三、品读,鉴赏评析1.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该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 答案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做“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 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不赞同。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 写哀情。 3.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 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 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⑷飘飘:漂泊 二、初解诗意。 师生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 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 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课堂导学】 一、分析鉴赏。

2019精品教育《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点: 1.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鳌() 迥()危樯()官应()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夔( )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戎()鳌()迥()儒() 拆()戍()鳖()扃()孺() 墙()瓯()募()霄()憔()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 3.背诵《春江花月夜》; 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 目标1、3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2. 解释下列词语 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 (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B级)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 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 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 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 五、知识链接

《旅夜书怀》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1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 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⑵危樯: ⑶月涌:⑷飘飘: 二、初解诗意。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课堂导学】 一、分析鉴赏。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拓展探究。 1、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2、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习重点: 1.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 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 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 成就。 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的阶 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 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 ( )鳌 迥( ) 危檣() 官应() 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 夔()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 戎( ) 鳌( ) 迥( ) 儒( 拆() 戍( ) 鳖( ) 扃( ) 孺( 墙() 瓯( )募( ) 霄( ) 惟 1 八、 ( ) ) )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李杜/大李杜”。存诗 1400多首, 与李白并称

旅夜书怀 课件 学案 训练案及答案

《旅夜书怀》训练案答案 一、基础过关(略) 二、能力提升 1.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后两联) 4..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 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5.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 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三、拓展提高 (一)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2、不同点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二)试分析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写得更好。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 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 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3、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旅夜书怀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思想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其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佛门弟子。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的天才诗人,其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都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之词”,所以后人把他们二人并称,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古人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来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来了解一下杜甫的为人。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感,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将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闻一多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1、杜甫生平介绍 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三别”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如果说,唐史的深处是忧伤,那么杜甫的姿势就是匍匐。因为匍匐,所以心存下层百姓;因为匍匐,所以眷顾祖国大地。正是这种念国念民、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让后人备受感动。让我们铭记这份情,更传递这份情。 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知人论世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5702中学:邓西谋【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 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旅夜书怀》 课题: 《旅夜书怀》 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理解诗歌情感 学习重难点:目标1、2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学习部分 一、整体感知: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⑷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学习部分 装 订 线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②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②天涯即指作者当时所在的夔州。③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此句是贤人和愚人都终成黄土之意。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2)颔联的写景有何特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3)前人评价尾联“寓悲愤于旷达”,请简要分析。 答: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旅夜书怀》学案

《旅夜书怀》学案 一.抄写《旅夜书怀》并翻译 翻译: 二.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朗读诗歌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四.赏析诗歌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3.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4.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5.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6.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之三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万壑()赴()荆门明妃()朔()漠青冢()2.解释词语 ①“空”: ②“春风面”: ③“环珮”: 3、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4、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 二、赏析诗歌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用“” 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的图景。 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 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与“”的色 彩对照,“”与“”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3.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由转向了,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的环境气氛。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明了全诗写昭君“”的主题。本句妙在本应是,却依就顺应全文,按照昭君的形象绘出一个蓝本:千载以来,胡乐中诉说着她的怨恨。若作者介入描述,直抒议论,则昭君的愁怨之美就失去了。

(完整版)导学案: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学案 编写人:审核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二、预习指导 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三、自主学习 1、解题:①写出题目的含义。②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③“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④“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2、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 3、赏析颔联“垂”“涌”的表达作用。 4、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字面上来理解,“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诗人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何理解颈联的含义?

5、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及羁旅行役诗鉴赏指导学案(含答案)

《旅夜书怀》及羁旅行役诗阅读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全诗;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悟诗人情怀。 3.赏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初步掌握羁旅行役诗的阅读方法,初步养成羁旅行役诗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折回成都,入严武幕,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二、基础积累: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名岂.文章著() 三、知识链接——羁旅行役诗 1.羁旅行役诗定义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旅夜书怀(导学案) 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 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 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 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无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编写人:xxx 学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壮志难酬、漂泊孤苦的悲凉苦闷之情。 【预习指导】 1.根据单招考试对古典文学作者的考查知识点(字、号、人称、世称、合称、流派、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搜集杜甫简介并背诵。 2.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自主学习】 1、解题:①写出题目的含义。③“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④“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2、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首联:

【合作探究】 1、从炼字的角度,说出颔联中“垂”、“涌”二字的精妙之处。(提示:字意、句意、表现手法、情感) 2、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提示:先变成陈述句,品出言外之意) 3、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从修辞入手) 【高考链接】 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拓展延申】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导学案

《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蜀相》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武侯祠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被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合作探究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登岳阳楼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