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 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

它的出现较HBsAg晚。

2.HBeAg阳性意义:提示病毒正在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②HBeAg持续阳性可发展为慢性乙肝;③孕妇HBeAg阳性,造成母婴垂直传播率可高达70%~90%。

3.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六)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1.抗-HBe是HBeAg的对应抗体,不是中和抗体,但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2.急性乙肝患者抗-HBe阳性表示病情恢复、病毒复制减少或终止。3.慢性乙肝患者抗-HBe 的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减少,并不意味着疾病的恢复,且易发生HBV-DNA整合现象。

4.抗-HBe阴性而HBV-DNA检出阳性的慢性乙肝,提示前C区有变异可能。

(七)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

健康的HBcAg携带者HBcAg为阴性。免疫缺陷的HBcAg携带者(如经常透析的患者),HBcAg 总在肝细胞的核内以很高的比例出现。HBcAg在肝小叶内点状分布提示慢性乙肝有高的炎性活力。

如果慢性乙肝和慢性丁肝同时出现,HBV的复制就受到抑制。在这种病例中,即使出现很高的炎性活力,也不能在肝组织中检测到HBcAg,也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HBcAg和HBV-DNA。

(八)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HBsA g 表 面抗 原 抗 -HBs HBsA b 表 面抗 体 HBeA g E 抗原 抗 -HB e HBe Ab E 抗 体 抗 -HBc HBcA g 核 心抗 体 临床意义出现率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 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1-6%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0.5-5%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10-15%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

0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1 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1 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 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1 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 9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 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 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 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 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究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 究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B、C三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74.1%与55.5%。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60.6±15.2)×107copies/mL、(37.8±13.4)×107copies/mL与(22.3±8.2)×107copies/mL。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判断,易出现漏诊与误诊。而HBV-DNA定量检测可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可对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诊断,降低漏诊与误诊几率。因此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病毒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定量检测;乙肝;价值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VB)感染所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包括乙肝血清标志物诊断与HBV-DNA定量检测[1]。临床上对于该两种诊断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该两种诊断方法对于乙肝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平均(44.8±3.4)岁。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 1.2 方法 1.2.1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e、抗-HBc、抗-HBs、HBsAg、HBeAg等五项。 1.2.2 HBV-DNA定量检测诊断仪器与试剂为Option DNA Engine型PCR增仪口荧光定量HBV-DNA试剂盒,选择荧光定量检测法PCR。所有步骤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 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 阳”。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 感染。 (3)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 -HBs尚未出现;(3)无症 状HBsAg携带者。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 复。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注意爆发性乙肝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 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 阴性,或呈假阳性。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 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即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生和被检对象至关重要。为了解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和服务工作,现就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和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 一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对HBV的检测通常采用五项血清学标志物联检,并且已经习惯了把五项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全面分析了解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现就HBV常见的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总结见表1(摘自文献1)。 表1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模式HBsAg 抗-HB s HBeA 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②窗 口期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失,抗-HBs尚未出现;③隐匿性HBV感染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抗-HBs出现前的窗 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 5 - + - + + ①急性HBV感染后康复;②既往感 染有免疫力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 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①既往感染,有免疫力;②急性H 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 HBsAg携带者 9 + - + - + ①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 HBV复制,传染性强。 1 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完整word版)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 临床意义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 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原因是:①可能由于HBV和HBsAg含量极少,检测方法不够灵敏而漏检,或因试剂质量和操作问题而出现假阴性;②S基因变异引起HBsAg的表达和分泌发生障碍,体内虽存在HBV,但血清中测不到HBsAg或很少[5,6];③S

血清肿瘤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特征 1、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或非肿瘤组织中则不存在; 2、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进入血液,可以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定量或定性检测。 3、该种物质的含量与肿瘤细胞负荷或肿瘤组织的大小呈平行关系,并能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应用于临床,以反映癌症患者的病期早晚和治疗预后。 二、血清肿瘤标志物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鳞癌相关抗原(SCC)、等; 2、糖类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CA15- 3、CA50、CA242等; 3、酶类肿瘤标志物,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4、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三、体检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不是能够对癌症早期发现呢? 近年全国死亡病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居首位。因此,如何早期发现癌症以降低病死率成了癌症防治的重心。除临床征象及影像学手段之外,由检测肿瘤标志物早期查出癌症,愈来愈被人们重视。 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还不能达到这种目的。 这是因为许多肿瘤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而等到血清中检测到肿瘤标志物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四、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价值呢? 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判断与肿瘤的相关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判断这些标志物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际上,医学界对于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价值评价是有具体的标准的,一是灵敏度,一是特异性。 所谓的灵敏度也就是真阳性率或阳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超过正常参考值的人数与已经确定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假如1000名前列腺癌患者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超过正常参考值者为730名,则真阳性率为73%。 所谓的特异性也就是真阴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检查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的人数与肯定不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例如测定1000名肯定不是肝癌者的血清AFP,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者为960名,则真阴性率为96%。 ACTL技术: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我们要求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度,因此选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的标准应该是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越高越好,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越低越好。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V 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 DNA 病毒科中的一员。虽然HBV 在动物病 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 HBV 相似者,HBV 的DNA 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 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 S ,编码HBeAg 和HBcAg 的前核心/核心基 因C ,编码x 抗原的基因X 和编码HBVDNA 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 P 。 HBV 的复制 000*4^ A(n) cccDNA 转录 mRNA | 细胞核 HBV 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复 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 RNA 逆转录为DNA 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 步。然而 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 HBVDNA 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 DNA 中去。当一 个有感染性的 HBV 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 HBVDNA 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 。这种 cccDNA 是高度稳定的, 而且是 HBV 复 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 RNA 拷贝的模板。这些 RNA 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 HBV 前基因组mRNA ,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 HBVDNA 的 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 ,较小的HBVmRNA 则参与其他病毒蛋 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 mRNA 、HBV 核心蛋白和HBVDNA 聚合 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 mRNA 被HBVDNA 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同时此RNA 模板被降解。而负链 DNA 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 DNA 。当 HBVDNA 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 ?少量新 的HBV 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 补充细胞核内cccDNA 的储备。 有融染性的 HBVM 粒 肝细胞 (-)-DNA 畑胞浆 细胞核 DNA 有感染性的 卜一 HBVW 粒 、逆转录/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 组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目的:探讨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及二者联合检测时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进行分级,分析检测结果。结果:HBD-DNA含量不同时血清检测率也有所不同,Ⅰ组含量在107~108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Ⅱ组含量在103~104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临床面对乙型肝炎患者时进行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乙肝患者的早期诊断、传染程度及预后判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重灾区”,每年发病率高达7%[1],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左右的患者因乙型肝炎病毒死于晚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而HBV-DNA的复制情况可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感染的数量。此次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与乙肝患者检测间的关联性,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及HBV-DNA的定量检测,并按照HBV-M模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285例,女255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2.3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其他类型肝炎的重叠感染。 1.2 方法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内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HBV-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 1.3 HBV-M分组 将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Ⅰ组;将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Ⅱ组;将HBsAg与HBcAb两者均为阳性的分为Ⅲ组;将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Ⅳ组;将HBsAg与HBeAg均为阳性的分为Ⅴ组;将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均为阴性的分为Ⅵ组。同时根据所有患者的HBV-DNA检测结果按照103~104 U/ml、105~106 U/ml、107~108 U/ml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及血清标志物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及血清标志物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急性加重最先在日本得到重视,目前在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关注。本届亚太呼吸年会邀请了日本和美国学者,对IPF急性加重进行了专题报告。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和机制 来自美国密歇安大学的特夫斯(Toews)教授作了题为“IPF急性加重概述”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某些IPF 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期间,如发生呼吸状态的急性恶化,被称为IPF急性加重。 IPF急性加重的病因还不清楚,其可能的病因和机制包括:(1)可能是原发疾病过程中一个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表现;(2)可能是未确诊的一种疾病过程的临床表现,例如病毒感染,特别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恶化;(3)可能是肺部急性应激的后果,并进一步导致IPF内在的异常纤维增殖过程的加速。 目前人们对IPF急性加重的病理生物学认识所知甚少。将来可能会在以下几个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纤维细胞功能、间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TGF)-β、异常的凝血和纤溶、遗传易感性等。 由于IPF急性加重的病例数较少,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病例登记,前瞻性地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生物学样本,以便拥有足够的样本量和研究资料,这样才有可能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IPF急性加重的血清标志物 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服部(Hattori)做了题为“IPF急性加重的血清标志物”的专题报告。他说日本的一些研究发现,血清KL-6(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可脱落入血)、表面活性蛋白(SP)-A和SP-D水平升高,与间质性肺病存在密切关联。KL-6是一种复杂的唾液酸多糖,存在于糖蛋白中。SP-A和SP-D是亲水的表面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lectin)超家族中的胶原凝集素(collectin)亚族。有研究发现上述蛋白在循环中的水平能够区分间质性肺病与其他肺部疾病,并与肺间质病患者的疾病活动相关,而且对肺间质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在日本,上述蛋白的循环水平已被用作间质性肺病的标志物。因为这些蛋白的主要来源是肺泡Ⅱ型细胞,在循环中检测到这些蛋白,可能是由于创伤导致的肺泡上皮完整性丧失和(或)肺泡Ⅱ型细胞群数增加。 IPF患者循环KL-6、SP-A和SP-D水平升高,但因病人的临床特征不同,这3种蛋白升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SP-A和SP-D的血清水平与高分辨(HR)CT上磨玻璃影的程度相关;而血清KL-6的水平不但反映磨玻璃影的程度,而且也反映蜂窝肺的程度。在IPF患者确诊时或第一次就诊时,KL-6和SP-D高水平提示预后差,而SP-A高水平并不提示预后差。 快速进展的IPF病人,KL-6、SP-A和SP-D的循环水平显著升高。这些蛋白水平的突然升高,在IPF急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感染标志物监测临床意义

感染标志物监测结果临床意义 一、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包膜病毒。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一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一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一HB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 (一)乙肝六项测定 传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为五项联合检测,俗称“乙肝二对半检测”,包括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随着方法学发展,HBcAg也被加入检测范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联合检测情况与分析见表。 【临床意义】 1. 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HBsAg也呈阳性。HBAg是HBV的外壳,不含DNA,故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抗一HBs是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人新的肝细胞。抗一HBs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抗一HBs,一般在发病后3一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抗一HBs免疫球蛋白者,抗一HBs可呈现阳性反应。 3. HBe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4.抗一HBe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为48%,肝硬化68.3%,肝瘤为80%。乙肝急性期即出现抗一HBe阳性者,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抗一HBe阳性者可进展为肝硬化;HBeAg与抗一HBe均阳性,且ALT升高时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抗一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5.抗一HBc 是HBcAg的抗体,可分为IgM、IgG和IgA三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抗一HBc总抗体,也可分别检测抗一HBc的IgM、IgG或IgA。抗一H Bc总抗体主要反映的是抗一HBcIgG。抗一HBc检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标。抗一HBc在乙型肝炎中检出率平均为78.8%,在慢性肝炎和肝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7.8%和81.8%,在HBsAg携带者中多为阳性,在HBsAg阴性者中仍有6%的阳性率。此外,抗一HBc检测也可用作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和献血员的筛选。抗-HBcIgG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其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 6.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是一种核心蛋白,抗原所包裹,所以一般情况下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的HBcAg.其外面被乙型肝炎表面HBcAg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其含量较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约有78%的阳性病例病情恶化.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序号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临床意义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 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者。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 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 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7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但也有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即俗称的“大三阳”。 16种少见模式 10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2)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V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DNA病毒科中的一员。虽然HBV在动物病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HBV相似者,HBV的DNA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S,编码HBeAg和HBcAg的前核心/核心基因C,编码x抗原的基因X和编码HBVDNA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P。 HBV的复制 HBV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lV,复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RNA逆转录为DNA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步。然而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HBVDNA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去。当一个有感染性的HBV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HBVDNA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这种cccDNA是高度稳定的,而且是HBV复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RNA拷贝的模板。这些RNA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HBV前基因组mRNA,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HBVDNA的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较小的HBVmRNA则参与其他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mRNA、HBV核心蛋白和HBVDNA聚合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mRNA被HBVDNA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 同时此RNA模板被降解。而负链DNA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当HBVDNA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少量新的HBV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补充细胞核内cccDNA的储备。 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史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的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的 临床意义 空军总医院内六科 (100036) 周平 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指标,即通常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而崐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就“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H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最近研究表明:成人急性感染HBV后,慢性化者仅为1%~3%,绝大多数痊愈。Kaganov等[2, 3]对15岁以下真正急性感染的儿童129名随访2~24个月,115名痊愈,且绝大多数产生了抗-HBs,14名(半岁以下)因暴发性肝炎死亡,未见慢性化。说明绝大多数急性乙肝预后良好,无慢性化。但是,HBV慢性感染者HBsAg转

血清标志物发现研究的一般流程

HuProt?人类全蛋白质组芯片用于全局性的 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技术背景: 血清标志物的发现对于早期、及时、准确的疾病诊断至关重要。利用蛋白质组芯片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地筛查对于特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是一项有着巨大价值的研究工作。HuProt 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包含~20,000个人源重组蛋白质,是目前世界上通量最高的蛋白质芯片。该芯片适用于全局性地进行蛋白-蛋白互作、蛋白-核酸互作、蛋白-小分子互作以及翻译后修饰研究,同时适用于系统性地发现肿瘤相关抗原的研究,以发现可用于诊断或其它表征的标志物。 实验原理: 在血清标志物研究中,样本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独立地与芯片反应,以检测实验组中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抗原蛋白,具有普遍性的特异性的抗体(IgG或IgM),这些抗原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标志物来表征疾病状态。特异性的抗体(包括IgG、IgM或其它类型抗体)与固定于芯片上的蛋白进行结合,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它蛋白质,再用抗人IgM荧光标记二抗(cy5标记,呈现红色)和抗人IgG荧光二抗(cy3标记,呈现绿色)检测,通过荧光扫描仪读取信号,信号的强弱与抗体的亲和力和数量呈正相关。

实施方案举例: 第一步,初筛:低成本探索性实验 ——初步结果可以用来申请课题; 使用涵盖~20,000个人类重组蛋白的HuProt TM Proteome Microarray(组芯片)进行初步筛选,以发现具有一定差异的潜在的自身抗原。具体方案: 疾病组:10-30例;要求:典型的病例样本;明确的临床诊断结论;样本保存完好(-80度保存);完善度临床信息(如用药或治疗情况等); 健康对照组:各10-30例;要求:整体的性别、年龄同疾病组相当;样本保存完好。 数据分析: 因样本量较少,因此以较低的标准对潜在标志物进行选择:P值<0.05; 或阳性率在疾病组一致性或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潜在标志物个数控制在200个蛋白以内。 第二步,验证:高效率,大样本,低单价验证 ——基本数据可以很快发篇文章,申请若干专利; 基于第一部分的数据,依照潜在标志物列表,定制芯片(focused Array)。然后用更大规模的样本进行统计学验证。具体: 疾病组:>100例; 健康组:>100 例; 疾病对照组:>100例; 以上各组整体的性别、年龄同疾病组相当;样本保存完好。

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质量保证范文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标志物检验质量保证 一、定义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QA):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必要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实验室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为客观比较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办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的结果,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这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来决定在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当EQA 用来为执业许可或实验室认证的目的而评价实验室操作时,常描述为实验室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 PT )。在以前的文献中,EQA 常描述室间质量控制。 ?批( Run):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均值(Mean)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或s)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正态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当一质控物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多次测定,当测定数据足够多时,如以横轴表示测定值,纵轴表示在大量测定中相应测定值的个数,则可得到一个两头低,中间高,中为所有测定值的均值,左右对称的“钟形”曲线,亦即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的基本统计学含义可用均数()、标准差(s)和概率来说明。 二、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步骤 (一)标本收集:选择测定项目、标本收集和保存。 (二)实验室测定:标本接收、贴标签、样本处理、检测、测定的有效性和临床诊疗价值。(三)报告和解释:结果发出、结果解释和临床管理。 (四)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之间的关系 三、临床免疫检验方法 (一)三大“标记”免疫检验技术:荧光标记、放射性核素标记和酶标 (二)其它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发光物标记、金标、元素标记等 (三)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试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