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③问题设计不要一味地追求“求异”的思维效果,“历史教育中的‘创新性’(或创造性)应当是以学生对历史学习成就的渴望、学习信念的养成及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的探索行为等为基础的,着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公正意识(人文素养的精髓)”。④问题设计还要注意与教材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讨,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创造必要前提。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对教师、对教材的迷信,从内心深处确立“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观念,确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为本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应包括“小组探究成果”和“基础知识掌握成果(导学提纲中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两部分。其中前者是主要部分。

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方式有各小组派代表登台演讲,学生模拟历史场景展开辩论或表演历史剧,提交历史小论文等。其中使用最为经常、最为普遍的是各小组派代表登台演讲,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双边和谐互动,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⑤教师对学生探究成果的点评,不能仅仅是评判正误,给出“标准答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能够给予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的“杯子”灌满,而是“教会学生‘怎样才

能找到水’,当他需要水的时候,他有办法找到水”。⑥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听取发言人的见解,分享其研究成果,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拿别人的成果与自己的认识相对照,寻找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弥补个人认识的不足,修正自己观点的谬误。如果对发言人的观点持有疑义,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及时进行交流。

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是过程中(可以推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动态生成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必要鼓励,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学生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⑦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一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况作出简要评价。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小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问题再次提出来,提醒学生对尚未得出一致认识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探求新知的过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是为本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开辟道路。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在把学生头脑中一系列“?”拉直,变成“!”的同时,制造出更多的“?”。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向着新的高度发展。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⑧上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思想,彻底抛弃了传统注入式教学事实上扼杀学生主体作用,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学、研究、思考和自由发展空间,各方面的素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⑨本文所述之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认为: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教学资源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但这一教学模式仅仅是个人在理论认识相当浅薄的情况进行的初步探索,缺点和不足必定大量存在,尚需在今后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斗胆呈现出来,目的在于求得方家斧正,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

版,第1页。

②《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19页。

③齐健《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第114页。

④⑧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9月第1版,第208页、第48页。

⑤《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3月第1版,第91页。

⑥⑦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77页、第75页。

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之《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

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模式,为了强化有效教学学,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历史组认为高效复习课堂应分三个模块:1“自主建构”——强调由学生自主建构基础知识体系(25-30分钟),2“主导探究”——由教师对学生实行建构的知识中出现的知识难点、重点实行突破(10分钟左右),3“智能检测”——即多元方式的检测(5-10分钟),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其中也能够贯穿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展示、问题学习等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回顾: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即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后老师针对性的点评,纠正,补充。 (2)复习导入:教师用简洁、新颖的方法,很快的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3)考点解读:教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本节课在考试说明上的相关内容,确定所要复习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 (4)点拨复习: A: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让学生自读,列出提纲,对知识实行系统化,揭示和总结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B:教师讲解:①知识的串讲与渗透,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要有针对性,有新意。②把握关键的知识点,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④重视并合理利用相关信息。 (5)达标检测:教师出示提出一些针对高考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练习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要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要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要重视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要定量限时。即时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归纳、练习分析两个环节。对学生存有的问题,特别是隐性错误,要注意点拨、矫正,必要时再练习。 (6)板书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找两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应向学生点明,如能准确写出本课知识体系的学生,说明对本课掌握地不错,复习起来会很轻松;若不能准确写出,甚至不能写出的学生,课下老师实行个别性的辅导。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们历史组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还望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完整版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 堂上的实践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 “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

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糜滩中学历史课教学模式 在农村从教多年,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但由于农村特殊的地域条件的限制,由于农村学生层次的不同,所以十几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从最初的填鸭式到后来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最初学生机械地充当课堂活动的主体,到学生真正充当课堂活动的主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后来又通过不断的学习其它地方的先进教学经验,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洋思教学”经验的学习,加之本地方本学校的特点,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节课的引入是否恰当,是否巧妙,可以说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合理的导入就像一缕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它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怀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好奇的心情和积极探索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成功新授课的敲门转.新课的导入有许多种形式,有复习导入法,有资料导入法,有问答导入法,也有活动导入法等其他的方法。比如有一次上到合作这一课,怎样去引入呢?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用活动导入法。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抢凳子游戏和新抢凳子游戏,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去做这个游戏,当时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同学们都争着抢着去做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通过抢凳子游戏,你有什么感受,谈一谈?通过新抢凳子游戏你又有什么感受?当时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的举手谈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些同学就谈到新抢凳子游戏没有给自己带来压力,所以觉得很愉快,我紧抓机会,问:“为什么会愉快呢?”学生们谈到是由于合作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然后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合作。其实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班级,我们都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我们都要讲求自然,贴切和实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6+1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课件-精心整理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 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

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记录“6+1”教学模式在本课中的具体实践。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 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 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 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用程序 1、导入、板书、示标。(3分钟以内) 【目的】 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步骤】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指定目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目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在多长时间内,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自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 (3)明确自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安排一次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中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自学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目的】 (1)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却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自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方式。 【步骤】 (1)学生自学 (2)完成检测性练习 【注意事项】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总担心学生自己不能把握历史知识,于是就习惯于包办代替,直接“喂”给学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己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本学期以来,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现就如何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在实践中,对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第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课前,需要学生事先对课本进行预习,我将它称为自主预备环节,自主预备环节是学生在上新课前大致了解该课内容,挖掘兴趣点和疑难点,借助一些参考书,或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或开展探究,对照老师布置的课前思考题进行适当准备。这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环节。

第二: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切入点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如设计必修Ⅱ《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说出当今中国有哪些知名品牌,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企业之后(包括海尔集团),我将海尔集团的有关信息用课件展示:即“海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市场, 2004年7月1日,美国Target连锁店与海尔联合在纽约创下了7小时内销售7000台空调的惊人纪录,这种罕见的热销现象,引起了美国著名家电零售周刊《HFN》的关注,并于7月5日用整版大篇幅深入报道了这次空调造势活动。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想一想:如果海尔集团出现在近代社会,命运会怎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就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激发环节。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即把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掌握体验”,即强调历史的体验性。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靠记住一些史实,甚至一些历史结论就可以达到的。从学生心理、精神品质等人格养成的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这就要求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和体验历史,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合作探究环节是全班或分组围绕某一主题或分解的问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共同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发扬课堂民主,又要适时启发引导,把握节奏,这一步是整个模式的关键一环。如关于对辛亥革命的结果的评价,“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我在课堂上也不时地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如果成功,主要是看革命目标是否基本实现;如是失败,则可以从革命的任务是否完成,社会的性质是否改变等方面进行思考”。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这让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前言 浙江省始终站在时代教育的前沿,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着力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这是一套较全面的高考教学方案。2014年秋季,在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了高考新政下的学考和选考。 新高考改革方案立足于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作为导向。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良好的考试特点,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更为高校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1]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浙江省的新一轮高考方案中,充分结合了学考和选考两种选择方式,并一考两用,学生的选考成绩采用等级附分制。 二、新高考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新高考方案的切实实施过程中,考试的科目无疑是整个新

高考方案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最终高考成绩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以及另外选考的学业科目成绩的总和。另外三个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以后的发展道路和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在政史地和理化生技术这七门中自主选择三门成为学生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而实现了选考和学考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学生的有效性选择考试,使高考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是一座“立交桥”。 为了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新出台的高考方案起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和公平性。首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学科的选择,改变了原来文理分科一边倒的绝对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多了很多种组合选择方式。历史作为选考学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历史作为学习科目,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有助于分层次和分类教学。历史作为选考科目,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保障基本知识全面教学的前提下,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课程学习,这样对历史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实现了科目的分类教学,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备战高考。 最后,有助于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在选考的行列中,但是如果学生根据自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操作要领】课标导读,引导预学——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1.课标导读,引导预学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学生梳理教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作上标记,学会自主学习和整理教学内容。 2.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围绕本课所预设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三点原则:(1)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究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能找到现成答案;(2)问题的设计又不能脱离重点难点,最好还能体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3)最好还要能设计一些问题串或问题链,将思维引向深入。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互助攻关,所以任务要求务必要明确,避免流于形式。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

导、适当点拨。一般来讲,这既是本课的难点、重点,也是易错易混点,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不能一带而过。 3.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是为了给留下学生一种完整、系统的印象,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体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后要旨总结要点,最后再引到主板书的形式,将知识网络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4.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拓展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或联系一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这样既能提升课堂的质量,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联系。 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精选例题,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回顾,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课标导读 1.列举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与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