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

翻译质量评估(TQA)的方法存在传统定性评估与数学定量评估两个相对对立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系统工程教授L.A.札德发表《模糊集合》论文,创立了模糊数学理论,该理论之后被大量应用于模糊控制、信息检索、医学、气象学、结构力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后来,语言学学者也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在中国,将模糊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引入翻译质量评估(TQA)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参数参照,正处于可行性验证与起步阶段,这是中国翻译界的一次大胆尝试。合理的模糊量化分析能够逐渐实现翻译质量评估评的综合化与合理化,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国内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现状

国内学者将模糊数学与翻译评价相结合的第一人是范守义,他在《中国翻译》1987年第4期的发表的《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一文中,利用模糊集合中隶属度的概念从定量的角度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大体分三步步骤:(1)选择模糊集合的必要元素,即译文评价单位;(2)确定译文评价特征依据,如修辞、风格、句法、语义等;(3)明确信度控制点,从译文内容各单位部分各自的隶属度相加求出的平均值结果来评价译文的质量。在此之前,范守义(1986)在国内首次将“信、达、雅”标准用

数学公式“I=(R/F)?(S’/S)”进行表示,其中“I”为译文与原文的接近程度指数,“F”代表“信”,“R”代表“达”,“S”代表原文中的“雅”,而“S’”则代表译文所达到的“雅”,“F”与“S”为常量,公式中的“R”对应“F”,“S”对应“S’”,对应量的数值彼此越接近,则“I”越接近最大值“1”。之后,范守义(1990)又对应用与译文评价中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改,将主标准与次标准的并集纳入语言变量下,用公式表示为:Q=X∪Y∪Z,或扩展为:Q=[X1,X2,(X3)]∪[Y1,Y2,(Y3)]∪[Z1,Z2,(Z3)]。其中:“X”代表中心信息,即:X1:信息量;X2:形象转换;X3:虚设标准。“Y”代表附加信息,即:Y1:风格层次;Y2:情感元素;Y3:虚设标准。“Z”代表结构信息,即:Z1:元语言方面;Z2:修辞与逻辑;Z3:音韵。

同时,范守义提出了以计算机编程为取向的公式运作方式,包括“数据输入”、“加权”、“计算”与“数据输出”。从其研究所处的时期看来,范守义的研究具有远见性,也具有使用价值,为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徐盛恒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1987)曾针对范守义公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W1,W2...Wn)?|X1,

X2,…Xn|,其中“W”与“X”分别代表“权值”与“标准”,并规定样本抽样方法必须为等距离抽样,标准的确定依据必须为

多数人所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句子和长分句为评价单位且具有权值,译文质量分“好、一般、较差、差”四个等级。另一位学者穆雷对此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了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及其数学公式,提出将“信、达、雅”三个方面组成一个论域:U=[信(U1),达(U2),雅(U3)],就每一因素U1,U2,U3,将评语的论域分为四个档次,为V= [很好(V1),比较好(V2),一般(V3),不好(V4)]。同时,穆雷提出针对不同译文设定的不同的权值,并就评价对象信度的隶属频率、隶属度和评价对象的确定进行了分析。2004年,穆雷又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通过模糊统计与专家评定方法来确定隶属

度的问题与该方法的可行性。

范守义、穆雷等学者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的做法,虽然在现阶段还未能得以完善和真正系统化实施,但这却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二、量化评估的特点分类与适用范围

目前对于翻译质量的量化评估方法存在几种不同的分类,如Colina(2009)提出的“基于经验的评估”和“基于理论的评估”两个分类。如美国翻译者协会(ATA)以及全球本地化组织(LISA)等采用的是“错误扣分”方法,属于“基于经验的评估”模式。Williams(2004)则提出了“标准参照”和“准则参照”两个模式:“标准参照”模式以错误扣分为主要方法;而“准则参照”模式则以设定好的参数为参照,将原文与译文进行

对比,通过观察分析两者在此类参数上的差异来评估翻译质量。相对于翻译质量的定性评估而言,定量评估更适用于大范围的翻译水平考试。如中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局(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NAATI)翻译资格证考试和高校翻译专业教学测试等,都具有规模大、数量多等特点,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价。传统的定性评估模式并不适用于此类质量评估,而定量评估又是建立在“标准对照”或者“参数准则”的基础上的,因此,定量评估更符合大规模评价的要求。

然而,上述各种量化分类在设定参照标准或者对比参数的时往往涉及到原文的文本类型、语言风格、情感元素、修辞手法、逻辑关系、文化背景、语体特征等,在设定翻译质量评估条件时若将所有因素都囊括进来,则可能由于指标过多而造成译文质量评估被泛化。因此,在设定参照标准或者对比参数时,需要有选择性的地设定。Colina(2008)曾经提出一个简化后的评估模式,包括了四个方面,即目标语言表达占30、文本功能占25%、原文内容通用性占25%、原文内容专业性及术语表达占20%。然后将各模块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各模块打分的总和即为译文的最终质量得分。同样,范守义的模糊数学模型方法是以定义多个参数为条件的,然后加

以设定各参数权重,同时设定主标准参照和次标准参照,将信息量、形象转换、风格层次、情感元素、结构信息、元语言、修辞与逻辑、音韵等参数都纳入了同一个基于模糊数学所建立起来的模型中。而穆雷的改进模型则类似于Colina的简化模式,其以“信、达、雅”为核心指标参数置于同一论域中,每一个参数都设定了四个等级,即“很好”、“比较好”、“一般”和“不好”,根据不用的原文文本类型,设定不同的权重比例,最终得出质量评估结果。

量化评估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方法更多的适用于大规模翻译质量评估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哪一种量化评估模式,出于大范围实际操作过程便利性的考虑,标准和参数的设定都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实际操作过程的混乱。

三、参数设定中的诸多因素

国内外在翻译质量评估参数方面存在许多设定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三宁教授在其论文中总结归纳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

在国外,存在着House“功能与语用”原则、Reiss的“语言类型”原则以及Williams的“文本辩论”原则。House的参数体系以语域、语旨、语式为核心参数;Reiss将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视听媒体文本四种文本类型设定为其评估参数;而Williams则以“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

事策略”六个方面为其参数设定。而在国内,等值论强调“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的等值,包括“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具体参数;冯志杰、冯改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二元基本标准,即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包括“措辞准确性、逻辑一致性、修辞一致性、文体一致性、语音转化得体、语法规范性、文理通达性、克服文化差异障碍”8个具体参数;唐韧的“语用层面对等”评估模式则以“语篇类型和语旨及语篇功能、形式对应、主位结构的连贯、语篇─语用(动态)对等、词汇特性/语域”等为其参数;关联理论模式认为译文质量与语境效果关联度有关,该模式以“语际关联、语篇关联、整体关联”几个方面为其微观层面评价的参数。这些参数体系并不是直接针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进行设定的,更多的是出现在定性评估和综合评价中。然而,定量评估方法在引入模糊数学方式的过程中,公式与模型的建立却离不开参数的设定,而这一系列的参数需要从对译文综合评价的参数体系中有目的地选择必要

项带入到数学公式中,以便建立一个合理有效且快速的量化评估数学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质量影响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语义逻辑、语法结构、文本类型、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社会习俗、翻译动机、译者自身因素等,在选择具体参数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翻译质量量化评估的侧重点和目标方向,一旦参数设定产生偏差甚至是错误,量化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就极有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从范守义、穆雷和徐盛恒等国内翻译界学者提出数学方法后,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量化评价方法“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仅仅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可行性研究上”。由于翻译学与模糊数学之间的学科跨度较大,将模糊数学广泛应用于翻译质量量化评估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展,很多研究仍然局限于模式研究和方法尝试的层面。具体来看,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还有模糊定量公式的不完善问题:由于模糊数学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现有应用分析公式还不完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参数设定不合理导致结果的偏差,在可行性验证过程中需要尝试引入新的必要因素及分析方法。同时,各因素权重的设置原则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由于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译者风格、文本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译者所翻译的译文会存在差异,在对各因素的权重设置方面就会较为困难,需要针对主因素的变化设定不同的权重原则与标准。但是,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在翻译质量评估过程中的模糊量化式参数参照评价作用可以弥补传统的原则性参照的定性式评价存在的不足,如主观性倾向、绝对权威评价与评价者原则不统一等问题。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实现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化与合理化,其评估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客观性。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始终贯穿着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与推理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断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翻译的本质为译文质量评价构成了语言、实体、思维等参数,其中语言与文本是翻译的依托,效果是译文的体现,而文本特征、功能与交际者的关系彰显着译文的实体以及交际者的思维过程,恰当处理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内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全面考虑影响译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其原则是依据翻译的本质来寻求和确定科学、理性的理据,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参数,这会为译文质量评估模式的重新构建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参数;语言;实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2) 02-0027-05 1. 扫描国内外主要译文评估参数 在翻译质量评估(TQA)模式中,探讨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参数极为重要,然而,不同的学者对译文质量评价的参数有着不同的侧重。目前,西方较有影响的有House(1977/1997)“功能—语用原则”下的参数体系、Reiss(1971)“语篇类型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和Williams(2004)“文本论辩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国内学者也试图借助其他理论探索 TQA模式及其参数,各类模式多达十余种,但由于各模式的评价方法与侧重有所不同,其参数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等值论(吴新祥、李宏安,1984)、功能论(夏昭慧、曹合建,2003;司显柱,2004)、标准论(李晓敏、杨自俭,2003)和关联论(何三宁,2008/2010)等。 House应用Halliday的语篇分析模式,即语域(register)分析中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研究探讨一种评估译文质量的模式(1997: 108-109)。这种模式涉及三个层面,即语言/文本(language/text)、语域和语篇体裁(genre),用这些参数来分析和比较原文与译文,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划分出在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应’(mismatches)或‘误译’(errors)。语境方面的误译被House称为‘隐型错误性误译’(covertly erroneous errors),而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被称为‘显型错误性误译’(overtly erroneous errors)。”(Munday, 2001: 93)Reiss的语篇类型评估原则是建立在她的文本类型理论之上的,被认为是德国功能主义和交际法用于译文分析的发端。Reiss早期的研究强调审视文本和概念的对等,并非词语对等。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原文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可以为评估翻译质量提供一种系统评估的模式,她借用Karl Bühler的三种关于语 言功能的分类,把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三种,随后又增补了视听媒体文本(audio-medial texts)(1977/89:108-109)。信息型文本传递的是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侧重内容或“话题”;表情性文本强调的是作者所运用的语言美学特征;操作型文本的焦点属呼唤,即引诱或规劝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由此而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文本类型都是通过其语义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文体特征来确认的,这些特点影响着文本的翻译方式并构成翻译批评的基础。”(谭载喜,2005:75) Williams(2004)的“文本论辩原则”是采用了英国哲学家Stephen Toulmin的论辩结构分析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篇都有相同的论辩图式,“这种上位特征正符合TQA要适应各种语篇的普遍性诉求,所以论辩理论是TQA理想的理论依据。”(武光军,2006:72)该评估模式包括“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事策略”6个参数。Williams认为“它们涵盖了文本的所有信息和目的,也涉猎了文本的宏观和微观方面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该模式及其参数也达到了TQA模式效度的核心要求:该模式充分检测了所要评估的对象,也考虑了其他特征的效度,可以达到用于对文本整体评估的目的。”(Williams, 2004:65) 国内的评估模式所涉及的参数也各有侧重。等值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在“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等值,其下设有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层面(参数)(吴新祥、李宏安,1984)。在此基础上,冯志杰、冯改萍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包含程度称之为译文信息与原作信息的等价性”, “译文使目标语言读者获得原作信息的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 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彭仙 一简介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其中翻译质量评估(即翻译评价)是高度客观化的翻译批评形式,对其的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总观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西方翻译史,并没有出现完整而系统的质量评估理论,只是零碎的出现在一些翻译家译作的序言,或是附带在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中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是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 朱莉安?豪斯研究广泛,著述颇丰,迄今为止出版了17部专著,130多篇论文, 涵盖的领域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理论、话语分析等等。此外,她还是The Translator、Applied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和德国翻译研究会的创办会员。从其著述来看,她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巨大。 二豪斯模式的核心概念 翻译质量评估的关键在于翻译标准的确立,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而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因此,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与原文在这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上对等的程度。豪斯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即:“意义”、“对等”和“功能”。 1意义 豪斯认为意义包含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语义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它们在现实世界或人们想象的世界中所指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连接语言单位和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组成文本的构成方式。不过,由于语言的语篇意义是一种对于语言内部的、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基本的组织意义, (Halliday,1994; 33-36)其作用是辅助前两类意义的实现,可以说是一种言内意义,又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与元功

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宋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灵活的形式,精练的语言,微妙的情感,丰富的文化形象使宋词在我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宋词通常被划为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研究李清照及其著作是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必要环节。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地位也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李清照及其作品。 随着其诗词的各种译本不断涌现,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很难在各版本之间做出正确的决断,翻译界迫切需要一个客观、实用、科学、系统的标准来对各版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判。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中,德国学者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其完备的理论基础、详细的评估步骤和客观的评价方式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声声慢》是李清照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研究其翻译对我们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水平,甚至世界文学翻译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指导下,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的分析方式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等四个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角度进行对比,最终得出文本的功能和质量评估报告。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唤起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熟悉此

模式,推动其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的进步。 由于本文是首次把宋词英译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还希望在提供实例检验此模式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为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余华在中国文坛颇负盛名且著作颇丰。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国的初高中教材甚至多次走进海外课堂。 2005年,经过十年的积淀,余华出版了长篇小说《兄弟》上部,而后在2006年又出版了下部,从此这部长篇小说在国内迎来了两极分化的评论。然而,自2009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和英国发布以来,海外媒体高度赞扬了这部小说及余华本人。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兄弟》英译本推动了其在英美国家的走红。本文对《兄弟》英译本进行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 笔者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兄弟》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豪斯翻译质量模式的述介以及其在《兄弟》英译本质量评估过程中的应用,评价《兄弟》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检测该模式在评估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上的适用性。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立在她对一些翻译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她自创的翻译术语基础上,后来又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修订版的豪斯质量评估模式。在豪斯原有的模式中,她将评估参数分成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两大维度,这两大维度又涵盖了八个具体维度。 而在修订模式中,她吸收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并重新设置评估参数,将原有的八个维度融入语域三要素和语类范畴。豪斯建议,根据原文本和译文本在八个维度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分析后将译文本归为显性翻译或者隐性翻译。 豪斯模式述介之后,笔者将会运用豪斯修订后的评估模式对比分析《兄弟》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该模式八个维度上的匹配情况从而评估《兄弟》英译本的翻译

质量。具体的评估操作过程为先将原文本和译文本在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上进行对比。 其中语场包括题材和社会行为这两大维度。语旨则涉及到原文本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关系,以及社会态度这三大维度。 而语式涵盖了媒介和介入程度这两大维度。继而对比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分析结果,并检查译文本和原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匹配程度。 最终,根据匹配程度将译文本归结为显性翻译或隐性翻译并评估译文本翻译质量。通过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兄弟》英译本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的八个维度上的匹配度很高,英译本为显性翻译且翻译质量极高。 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适用于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评估。在未来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运用中还可以为其寻求更多新的运用领域。 然而,该模式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参数设置不够合理,运行步骤不够简化等导致整个评估过程缓慢耗时。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 1、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 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 119

模糊数学简介及入门

模糊数学简介 模糊数学是数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前途未可限量。1965年,《模糊集合》的论文发表了。作者是著名控制论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扎德(L.A.Zadeh)教授。康托的集合论已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如今有人要修改集合的概念,当然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扎德的模糊集的概念奠定了模糊性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由于在处理复杂系统特别是有人干预的系统方面的简捷与有力,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数学与统计数学的不足,迅速受到广泛的重视。近40年来,这个领域从理论到应用,从软技术到硬技术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相关领域和技术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有一个古老的希腊悖论,是这样说的:“一粒种子肯定不叫一堆,两粒也不是,三粒也不是……另一方面,所有的人都同意,一亿粒种子肯定叫一堆。那么,适当的界限在哪里?我们能不能说,123585粒种子不叫一堆而123586粒就构成一堆?”确实,“一粒”和“一堆”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但是,它们的区别是逐渐的,而不是突变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换句话说,“一堆”这个概念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类似的概念,如“年老”、“高个子”、“年轻人”、“很大”、“聪明”、“漂亮的人”、“价廉物美”等等,不胜枚举。经典集合论中,在确定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集合时,只能有两种回答:“是”或者“不是”。我们可以用两个值0或1加以描述,属于集合的元素用1表示,不属于集合的元素用0表示。然而上面提到的“年老”、“高个子”、“年轻人”、“很大”、“聪明”、“漂亮的人”、“价廉物美”等情况要复杂得多。假如规定身高1.8米算属于高个子范围,那么,1.79米的算不算?照经典集合论的观点看:不算。但这似乎很有些悖于情理。如果用一个圆,以圆内和圆周上的点表示集A,而且圆外的点表示不属于A。A的边界显然是圆周。这是经典集合的图示。现在,设想将高个子的集合用图表示,则它的边界将是模糊的,即可变的。因为一个元素(例如身高1.75米的人)虽然不是100%的高个子,却还算比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高个子集合。这时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不能光用0和1两个数字表示,而可以取0和1之间的任何实数。例如对1.75米的身高,可以说具有70%属于高个子集合的程度。这样做似乎罗嗦,但却比较合乎实际。精确和模糊,是一对矛盾。根据不同情况有时要求精确,有时要求模糊。比如打仗,指挥员下达命令:“拂晓发起总攻。”这就乱套了。这时,一定要求精确:“×月×日清晨六时正发起总攻。”我们在一些旧电影中还能看到各个阵地的指挥员在接受命令前对对表的镜头,生怕出个半分十秒的误差。但是,物极必反。如果事事要求精确,人们就简直无法顺利的交流思想——两人见面,问:“你好吗?”可是,什么叫“好”,又有谁能给“好”下个精确的定义?有些现象本质上就是模糊的,如果硬要使之精确,自然难以符合实际。例如,考核学生成绩,规定满60分为合格。但是,59分和60分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异,仅据1分之差来区别及格和不及格,其根据是不充分的。不仅普遍存在着边界模糊的集合,就是人类的思维,也带有模糊的特色。有些现象是精确的,但是,适当的模糊化可能使问题得到简化,灵活性大为提高。例如,在地里摘玉米,若要找一个最大的,那很麻烦,而且近乎迂腐。我们必须把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都测量一下,再加以比较才能确定。它的工作量跟玉米地面积成正比。土地面积越大,工作越困难。然而,只要稍为改变一下问题的提法:不要求找最大的玉米,而是找比较大的,即按通常的说法,到地里摘个大玉米。这时,问题从精确变成了模糊,但同时也从不必要的复杂变成意外的简单,挑不多的几个就可以满足要求。工作量甚至跟土地无关。因此,过分的精确实际成了迂腐,适当的模糊反而灵活。显然,玉米的大小,取决于它的长度、体积和重量。大小虽是模糊概念,但长度、体积、重量等在理论上都可以是精确的。然而,人们在实际判断玉米大小时,通常并不需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以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为实例,从语式,语旨,语场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的匹配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式,虽然译文仍有所欠缺,但整体上与原文匹配程度很高,译文质量也很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匹配程度;匆匆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专门研究翻译评估的著作,一是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二是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前景与局限》。这两本著作所阐述的模式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德国翻译学者朱莉安?豪斯是第一个提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人。本文主要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语式,语场,语旨三个方面用于《匆匆》的英译本评估中,比较译本和原文契合程度,从而对翻译质量做出评价。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介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石是语篇分析理论和功能语言学。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其本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这里的意义有三种:语义的意义,语篇的意义和语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house,1977:30)。 三、朱莉安?豪斯模式下《匆匆》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运用豪斯模式,对张培基所翻译的《匆匆》英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该译文的翻译质量。 (一)对原文进行语域层面分析 1.语域,就是指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 从文本类型上来看,《匆匆》是一篇侧重抒情的散文。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正是“五四”运动落幕期。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者采用首尾遥相呼应的方式,将空灵无形的时间转化成具体有形的物象,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更能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惋惜。 2.语旨 语旨一方面指的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阐释了作品里各个人物间的关系。从本文看,主要涉及的抽象的或者拟人化的人物有“我”,“我们”,“他们”,“你”等。文中“我”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作者”就是该文的主人公,我们”指的是所有和作者一样,对时间有感的人。文中的“他们”,“他”其实指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为贯穿全文线索,它无处不在,更能让我们自我反省对时间的存在意义和对人生的思考。 3.语式 通常来讲,文学作品里的语言是基于一般语言通过加工提炼而成,但它却比一般语言更生动形象,语言风格也很多样化,从方言,俚语到正式文体等等,不一而足。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总有一种语体占主导地位。就《匆匆》而言,主要是书面语言。 (二)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 1.语场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来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51:141)。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译者会根据翻译时的不同需求将句子拆开来分别进行翻译又或将句子整合起来翻译,同时增添或删减一些信息以适应原文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8961169.html,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作者:孙美英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5期 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 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Fuzzy模糊数学-共5节-电子书---讲义

模糊数学 第1节模糊聚类分析 第2节模糊模式识别 第3节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 第4节模糊综合评判 第5节模糊关系方程求解 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定义不很严格或者说具有模糊性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如某一生态条件对某种害虫、某种作物的存活或适应性可以评价为“有利、比较有利、不那么有利、不利”;灾害性霜冻气候对农业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较重、严重、很严重”,等等。这些通常是本来就属于模糊的概念,为处理分析这些“模糊”概念的数据,便产生了模糊集合论。 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一个对象对应于一个集合,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这样的集合论本身并无法处理具体的模糊概念。为处理这些模糊概念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催生了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是模糊集。模糊集的理论是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 A. Zadeh)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 模糊集合论的提出虽然较晚,但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实践证明,模糊数学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病虫测报、种植区划、品种选育等方面,在图像识别、天气预报、地质地震、交通运输、医疗诊断、信息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见成效。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在侧重于应用的模糊数学分析中,经常应用到聚类分析、模式识别和综合评判等方法。在DPS系统中,我们将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与一般常规统计方法区别开来,列专章介绍其分析原理及系统设计的有关功能模块程序的操作要领,供用户参考和使用。 第1节模糊聚类分析 1. 模糊集的概念 对于一个普通的集合A,空间中任一元素x,要么x∈A,要么x?A,二者必居其一。这一特征可用一个函数表示为: A x x A x A ()= ∈ ?? ? ? 1 A(x)即为集合A的特征函数。将特征函数推广到模糊集,在普通集合中只取0、1两值推广到模糊集中为[0, 1]区间。 定义1 设X为全域,若A为X上取值[0, 1]的一个函数,则称A为模糊集。 如给5个同学的性格稳重程度打分,按百分制给分,再除以100,这样给定了一个从域X={x1 , x2 , x3 , x4, x5}到[0, 1]闭区间的映射。 x1:85分,即A(x1)=0.85 x2:75分,A(x2)=0.75 x3:98分,A(x3)=0.98 x4:30分,A(x4)=0.30 x5:60分,A(x5)=0.60

模糊数学的应用

本科生论文 模糊数学的应用 指导老师: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 二零一一年六月

模糊数学的应用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了模糊数学这门新兴学科。模糊数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数学分支,使过去那些与数学毫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科学等)都有可能用定量化和数学化加以描述和处理,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使数学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模糊数学自身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模糊数学目前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仍然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并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辨识等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等更多地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以及医药、生物、农业、文体等领域,并取得很好效果。 关键字:模糊数学;应用;模糊评判; 一、模糊数学的简介 (一)发展历史 模糊数学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门数学新分支。它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它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是描述人脑思维处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 模糊数学由美国控制论专家L.A.扎德(L.A.Zadeh,1921--)教授所创立。他于1965年发表了题为《模糊集合论》(《FuzzySets》)的论文,从而宣告模糊数学的诞生。L.A.扎德教授提出了“模糊集合论”。在此基础上,现在已形成一个模糊数学体系。模糊数学产生的直接动力,与系统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的大系统中,复杂性与精确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它给描述模糊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L.A.扎德教授于1975年所发表的长篇连载论著《语言变量的概念及其在近似推理中的应用》,提出了语言变量的概念并探索了它的含义。模糊语言的概念是模糊集合理论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语言变量的概念是模糊语言理论的重要方面。语言概率及其计算、模糊逻辑及近似推理则可以当作语言变量的应用来处理。人类语言表达主客观模糊性的能力特别引人注目,或许从研究模糊语言入手就能把握住主客观的模糊性、找出处理这些模糊性的方法。有人预言,这一理论和方法将对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作出重要贡献。 模糊数学诞生至今仅有22年历史,然而它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它涉及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在图象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管理科学、医疗诊断、哲学研究等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把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决策研究,形成了模糊决策技术。只要经过仔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多数情况下,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均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对复杂大系统的决策过程尤其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模糊决策技术,会显得更加自然,也将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二)应用前景 模糊数学是研究现实中许多界限不分明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基本概念之一是模糊集合。利用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能很好地处理各种模糊问题。模式识别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人脑能在很低的准确性下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如计算机使用模糊数学,便能大大提高模式识别能力,可模

模糊数学教学大纲

《模糊数学》教学大纲 院系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制定人董媛媛 制定时间 2008年7月6日

《模糊数学》教学大纲 一、总则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模糊数学 英文名称:Fuzzy Mathematics 3、开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 4、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模糊数学诞生于1965年,40余年来,它的思想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在科技、工程等领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人文科学(经济、管理、社会等)领域里,也已获得了相当多的应用。本课程是数学系专业选修课,为数学系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四年级学生所选修。 5、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1)了解和掌握模糊集合,模糊关系,模糊矩阵,模糊聚类与模糊变换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模糊聚类分析,模糊模型识别,模糊决策的实际应用所运用的模糊数学方法;初步了解模糊规划及模糊控制理论,并运用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 (2)掌握模糊数学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处理模糊现象的基本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问题、自我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通过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进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素质,为部分考研学生的后继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6、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了利用用模糊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及其方法。主要内容有: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模糊聚类分析、模糊模型识别、模糊决策、模糊线性规划、模糊控制。 7、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模糊数学的基本思想,基础理论,从而进一步了解模糊理论的基本应用,能够运用模糊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8、先修课程:

数学思想方法的几次重大转折,模糊数学介绍

第三讲,数学思想方法的几次重大转折,模 糊数学介绍 一,导引 历史表明,数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积累,而且还表现为质的飞跃。数学思想方法的四次重大转折: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必然数学到或然数学,从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分析这四次重大转折,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 二,从算术到代数 算术和代数,作为最基础而又最古老的两个分支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算术是代数产生的基础,代数是算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算术发展到代数,是人们对数及其运算在认识上的一次突破,也是数学在思想方法上发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1.1,代数解题法的产生 算术解题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就产生了,它标明人类在现实世界数量关系认识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步。然而,算术解题法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它只限于对具体的、已知的数进行运算,不允许有抽象的未知数参加。结果,产生出新的解题法——代数解题法。 1.2,代数解题法的基本思想 在算术解题法中,未知数是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的,它没有参加运算的权利。而在代数解题法中,所列出的方程作为一种条件等式,已是由已知数和未知数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未知数也变成了运算对象,并和已知数一样,可以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指令。解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未知数和已知数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也

是未知数向已知数转化的过程。 解方程是代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在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数学应用的范围,使得许多算术解题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而且对后来整个数学的进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 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和三角构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初等数学以常量即不变的数量和固定的图形为其研究对象,因此这部分称为常量数学。运用常量数学可以有效地描述事物和现象相对稳定地状态。可是,对于描述运动和变化却无能为力,于是便产生了从量上描述事物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数学——变量数学,近代数学本质上可以说是变量数学。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是数学在思想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3.1,自然科学中研究变量的几个典型问题 第一,描述非匀速运动物体的轨迹(象行星绕日运动,抛体运动等生成且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轨迹)。 第二,求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或路程(要求精确地求出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或在某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第三,求曲线在任一点的切线。 第四,求变量的极值(即求变量在某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五,计算曲线长度、曲边形面积、曲面体体积、物体的重心、变密度物体的重量以及大质量物体之间的引力等。 上述五类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要求把“变量”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问题成为十六、十七世纪数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正是对这个中心问题的深入研究,导致了变量数学的产生。 3.2、变量数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变量数学产生于十七世纪,它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解析几何的产生,解析几何的创立是变量数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步骤是微积分的创立。 首先,变量数学的产生,使数学自身在思想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

模糊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011001 课程名称:模糊数学 开课院系:数学系任课教师:张运杰 先修课程:本科工科所有数学课程适用学科范围:所有理工学科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课堂授课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模糊集与模糊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模糊集与模糊系统理论研究中的一些较新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模糊集与模糊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了解模糊集与模糊系统理论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中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而使学生能应用模糊集与模糊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应用人才的培养。 课程主要内容: 一、预备知识(4学时) 1.内容:(1)集合 (2)关系与映射 (3)格 2.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集合、关系、映射及格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准备基础。 二、模糊集合的基本理论(8学时) 1.内容:(1)模糊集合及其运算 (2)模糊集合的清晰化 (3)模糊集合的分解定理与扩张定理 (4)模糊集合的广义运算 2.要求:使学生充分了解模糊集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掌握模糊集、隶属函数、模糊集的截集和单值化、否定算子、三角模等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模糊集的运算、模糊集合与经典集合的联系(分解定理和扩张原理)、模糊集的广义运算等模糊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模糊性与相似性度量(2学时) 1.内容:(1)模糊集合之间的距离 (2)贴近度

(3)模糊度 2.要求:使学生充分了解模糊性与相似性度量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掌握模糊集之间的距离、贴近度和模糊度等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度量方式的计算方法。 四、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2学时) 1.内容:(1)直觉方法 (2)二元对比排序法 (3)模糊统计试验法 (4)最小模糊度法 (5)模糊分布 2.要求:使学生充分了解确定隶属函数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各种确定隶属函数方法的适用背景和实施步骤。 五、模糊数(4学时) 1.内容:(1)凸模糊集 (2)模糊数及其运算 (3)几类特殊的模糊数 2.要求:使学生充分了解模糊数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掌握模糊数的的基本概念,掌握模糊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六、模糊关系与模糊聚类分析(6学时) 1.内容:(1)模糊关系 (2)模糊矩阵 (3)模糊关系的合成 (4)模糊等价关系 (5)模糊聚类分析简介 (6)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5)应用实例 2.要求:使学生掌握模糊关系、模糊矩阵、模糊关系的合成和模糊等价关系等基础理论。了解模糊聚类分析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掌握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初步能应用所学内容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 七、模糊模式识别(4学时) 1.内容:(1)模糊模式识别简介 (2)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和步骤 (3)应用实例 2.要求:使学生了解模糊模式识别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掌握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和步骤,初步能应用所学内容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

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数学方法 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定义不很严格或者说具有模糊性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如某一生态条件对某种害虫、某种作物的存活或适应性可以评价为“有利、比较有利、不那么有利、不利”;灾害性霜冻气候对农业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较重、严重、很严重”,等等。这些通常是本来就属于模糊的概念,为处理分析这些“模糊”概念的数据,便产生了模糊集合论。 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一个对象对应于一个集合,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这样的集合论本身并无法处理具体的模糊概念。为处理这些模糊概念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催生了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是模糊集。模糊集的理论是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 A. Zadeh)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 模糊集合论的提出虽然较晚,但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实践证明,模糊数学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病虫测报、种植区划、品种选育等方面,在图像识别、天气预报、地质地震、交通运输、医疗诊断、信息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见成效。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在侧重于应用的模糊数学分析中,经常应用到聚类分析、模式识别和综合评判等方法。在DPS系统中,我们将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与一般常规统计方法区别开来,列专章介绍其分析原理及系统设计的有关功能模块程序的操作要领,供用户参考和使用。 第1节模糊聚类分析 1. 模糊集的概念 对于一个普通的集合A,空间中任一元素x,要么x∈A,要么x?A,二者必居其一。这一特征可用一个函数表示为: A x x A x A ()= ∈ ?? ? ? 1 A(x)即为集合A的特征函数。将特征函数推广到模糊集,在普通集合中只取0、1两值推广到模糊集中为[0, 1]区间。 定义1 设X为全域,若A为X上取值[0, 1]的一个函数,则称A为模糊集。 如给5个同学的性格稳重程度打分,按百分制给分,再除以100,这样给定了一个从域X={x1 , x2 , x3 , x4, x5}到[0, 1]闭区间的映射。 x1:85分,即A(x1)=0.85 x2:75分,A(x2)=0.75 x3:98分,A(x3)=0.98 x4:30分,A(x4)=0.30 x5:60分,A(x5)=0.60 这样确定出一个模糊子集A=(0.85, 0.75, 0.98, 0.30, 0.60)。 定义2 若A为X上的任一模糊集,对任意0 ≤λ≤ 1,记Aλ={x|x∈X, A(x)≥λ},称Aλ为A的λ截集。 Aλ是普通集合而不是模糊集。由于模糊集的边界是模糊的, 如果要把模糊概念转化为数学语言,需要选取不同的置信水平λ (0 ≤λ≤ 1) 来确定其隶属关系。λ截集就是将模糊集转化为普通集的方法。模糊集A是一个具有游移边界的集合,它随λ值的变小而增大,即当λ1 <λ2时,有Aλ1∩Aλ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