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

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我们通

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

道宽广,独具风格。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

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

个。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

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再者。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

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

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掌握成语上述的

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

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

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但有些词可以按

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

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

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例如“衣锦还乡”、“唇枪舌剑”、“不衫不履”。“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衣”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着”)与“锦”构成动宾关系。“衣锦”表示“穿着锦绣的衣服”;“唇枪舌剑”四

字都是名词,“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其中“枪”、“剑”都用作动

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 (快),舌头似剑(利)。“不衫不履”中的名词“衫”、“履”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释

为“穿衫”、“着履”。这三条成语分别体现了在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

成了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衣锦还乡”;二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即后

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口蜜腹剑”;三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

词.例如“不衫不履”,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等等。形容词活

用为一般动词。在成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是在此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

意义。例如“鸟语花香”.此成语中的“香” 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香”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表示散发香味。

二、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指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促使宾语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表示的是“使某某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使动词,“汗牛”就是使宾语“牛”出汗的意思。再如“生死肉骨”。名词“生”和“肉”活用作使动词.对各自

所带的宾语“死”和“骨”发出“生还”、“长肉”的行为动作,此条成语意为“使死人

生还.使骨头长肉”。同类的还有还有“兵不血刃、汗马功劳”等等。

三、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指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谓语

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幕天席地”中的名词“幕”、“席”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天”当作“帐幕”.将“地”当作“毡席”。此条成语的意思是“以

天当幕.以地为席” 同类的还有“鱼肉百姓、枕石漱流”。再如“草菅人命”名词“草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人命”当作“草营”.成语意为把人命视作野草,指统治者滥施淫威,随意残害人命。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形容词

的意动与使动用法不同.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指使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

质状态.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的变化.即宾语发生了由原来的不具有某种性质

状态到具有了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意动用法则是指主语所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

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客观事实不一定如此,动宾结构也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例如“登山小鲁”,形容词“小”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原指孑

L子)登上东山后,主观认为宾语“鲁(鲁国)”变小了。显然这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登上东山而变小。再如“轻财重义”形容词“轻”、“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轻视钱财看重义气。事实上,“财”并没有变轻,而“义”也没有变重.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同类的还有“不远千里、羞与为伍、甘之如怡”等等。

参考文献:

[1]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J]. 刘中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2]汉语新成语的范围与辞书收条问题之管见[J]. 张琳. 宿州学院学报. 2015(02)

[3]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 刘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03)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9340467.html,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作者:牛严济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 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很普遍,这在成语里也是如此。一些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直接带宾语(有的宾语省略),不再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地名称,而具有一般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法特点。如“文过饰非”中的“文”,就是“掩饰”“文饰”的意思。又如“革故鼎新”“衣锦还乡”“待字闺中”“正中下怀”中的“鼎”“衣”“字”“中”等词都用作动词,依次为“革新”“穿”“许嫁”“适合”之意。 2.名词作状语 成语里,有些名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作了状语。如“风流云散”中的“风”及“云”就分别作“流”和“散”的状语,成语的字面义就是“像风一样流失,云一样飘散”。另外,像“抱头鼠窜”“牛鼎烹鸡”“江河日下”“南征北战”等成语中加点的名词都作状语,分别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方式以及时间和方位等。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里也能偶尔见到,它表示使宾语这一动作行为的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如像“祸国殃民”中的“殃”,为“使受祸害”义;“汗马功劳”中的“汗”,就是“使出汗”的意思;“生死肉骨”中的“肉”为“使……长肉”之意。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怎样或当作什么。成语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比较鲜见,但像“草菅人命”“幕天席地”“鱼肉乡里”中也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词类活用现象。 二、动词的活用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 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我们通 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 道宽广,独具风格。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 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 个。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 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再者。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 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 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掌握成语上述的 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 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 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但有些词可以按 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 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 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例如“衣锦还乡”、“唇枪舌剑”、“不衫不履”。“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衣”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着”)与“锦”构成动宾关系。“衣锦”表示“穿着锦绣的衣服”;“唇枪舌剑”四 字都是名词,“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其中“枪”、“剑”都用作动 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 (快),舌头似剑(利)。“不衫不履”中的名词“衫”、“履”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释 为“穿衫”、“着履”。这三条成语分别体现了在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 成了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衣锦还乡”;二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即后 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口蜜腹剑”;三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 词.例如“不衫不履”,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等等。形容词活 用为一般动词。在成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是在此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 意义。例如“鸟语花香”.此成语中的“香” 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香”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表示散发香味。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 者信息。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 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用 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 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 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

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总之,成语是中文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常常用来表示某种具体的含义或者信息,并且在某些成语中,词类会被转化。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法结构和词汇经济性,也对中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一、引言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 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例如: 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 ....’,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三)镶嵌: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故意改变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从而更具体生动地说明问题,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给人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之感。

词类活用浅析教案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 那什么是词类活动用呢?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甘棠》,美召伯也。”(《诗〃甘棠序》). “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再如: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又如: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九章〃涉江》)① 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 “步”、“冠”这些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此外,还有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学习古文就会遇到困难。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实际句例的归纳总结,切实了解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才能做到较为准确的理解。 一、词类活用类别分析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例如: ?止子路宿。?(《论语〃微子》). 这里的“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又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这里的“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 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例如: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楚辞〃离骚》). 这里的“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再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完整版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 解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客逾庖而宴(吃饭)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1、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2、活用为名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 活用用法: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示例】 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 二、名词用作状语 【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打草惊蛇:惊,使……受惊。 劳师动众:劳,使……劳苦;动,使……惊动。 惊心动魄:惊,使……惊;动,使……动。 降妖除魔:降,使……投降。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 伤风败俗:伤、败:使……败坏。 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 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把……看得很轻。 甘之如饴:甘,认为……甜。 兵贵神速:贵,以……为贵。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够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份。如:籍吏民,封府库。军霸上。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 3,所+名词,名词动用。所字结构所后必然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址。令吏人完客所馆那个地址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成动词。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 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后是方位名词在那个地址翻译成落在后面。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 6,副词或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 7。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 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 一.一般名词做状语 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 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象对待兄长一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 二.表示时刻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

1 ,时刻名词做状语:日月岁 A.良庖岁更刀,割也。岁:每一年 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天天 B.表示渐进 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 2方位名词做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以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汗牛充栋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 如:吾从而师之把……看成教师。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做名词 动词往往在句子顶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或两个动词放在一路,若是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做前一动词的宾语。这使之具出名词特点。 追亡逐北那个地址亡北动词用做名词。翻译成逃跑的人。 前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心得。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少仲尼之闻闻:见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若是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确实是使动用法。 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斗。 (2)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汉语成语是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习惯上,它们用于表达一种比喻意义,常常比一般词语更生动表达情感。在语言文字中,它们除了提供简洁鲜明的表达外,还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语成语使用者可以通过肯定、否定、正反对比、反讽等不同的方式活用这类词语,使用它们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汉语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不同场合。例如,表示褒贬,表达感情等。例如,“识时务者为俊杰”、“鹤立鸡群”等。它们常用于让某些事情显得框架独立,以及表达深刻蕴涵,而这些蕴涵必须依赖于上下文,以使语义更加清晰。 此外,成语中的词类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引申义、拟人的意义,如“捧腹大笑”、“黔驴技穷”等。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活用更为常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这类活用的危险之处也不容忽视,如成语的堆砌或者拘泥于意象,必须当心使用。 有时候,汉语成语可以用来作为谚语来表示一种观点或者做某件事情的忠告,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宁可不作,莫作糟糕”等,在当今社会中,这类谚语仍然被广泛使用。 汉语成语是汉语语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词类之一,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一系列情感和想法。它们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活用,比如表达、讽刺、褒贬,或者用作谚语。掌握好汉语成语,能更有效地表达完成思维,从而提高文字描述的修辞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播。要掌握好汉语成语,应该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入手,学习汉语成语的正确使用,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条件,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 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 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 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此类成语还有: 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 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此类成语还有:不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基本结构:名词+动词 基本用法:主语+谓语 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 ② ③ ④ ⑤(在朝廷上) 2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 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三)动词的一般活用 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 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 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 ?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如:籍吏民,封府库。军霸上。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 3,所+名词,名词动用。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 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 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 1 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 2 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黔无 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如廷叱之 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 1 ,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B.表示渐进 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

2 方位名词做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生死而肉骨。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汗牛充栋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 当作老师。 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做名词动词往往在句子中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或者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做前一动词的宾语。这使之具有名词特点。 追亡逐北这里亡北动词用做名词。翻译成逃跑的人。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心得。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少仲尼之闻闻:见识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 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 斗。 (2)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 (3)生死而肉骨。使死者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4)惊天动地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和物怎么样 如:(1)等死,死国可乎?死:为,, 而死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 哀叹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少:很少的人众:众多的人 (2)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是赡养第二个翻译成老人地三个老是老者,第一个幼是抚育第二个第三个是幼儿孩子。2.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做一般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跟,, 交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

1.1.1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如: 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狼、虎: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鳞、栉: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土、瓦: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花客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风、电: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日、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夙、夜: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