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一、选择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2、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3、下面哪一项不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A、政府支出增加

B、转移支付减少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税收减少

4、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

A、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是负相关的

B、较高的价格水平和较高的国民收入相联系

C、最终产出的价格与投入的价格是负相关的

D、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无关

5、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如果价格可以充分调节,那么()。

A、任何价格水平下,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都是一致的

B、产出仅仅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C、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不能确定

D、价格水平仅由总供给决定

6、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曲线()。

A、右移

B、左移

C、不变

D、不确定

7、扩张货币的效应是()。

A、价格提高

B、总需求增加

C、各个价格上的总需求增加

D、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

8、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

A、右移

B、左移

C、不变

D、不确定

9、使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原因是()。

A、工资提高

B、价格提高

C、需求增加

D、技术进步

10、上倾的总供给曲线表明()。

A、名义工资不变

B、技术不变

C、边际产量递减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1、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A、供给

B、需求

C、产出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2、在垂直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A、供给

B、需求

C、产出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3、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货币使价格水平()。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4、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

15、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16、关于经济波动,错误的说法是()

A、美国的实际GDP持续增长,但是国围绕平均增长率波动

B、经济学家有时将产出和就业中的波动称为商业周期

C、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正常的,是可以预测的

D、在1982年的衰退中,实际GDP下降,失业率上升

17、经济学家通常认为()

A、工资和价格在长期中具有弹性

B、工资和价格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C、产出在长期中向完全就业的水平移动

D、以上全部正确

18、关于总需求曲线的陈述,错误的是()

A、对于固定的货币供给来说,数量方程式得出价格水平P和产出Y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B、总需求曲线斜率为负。

C、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经济沿着固定的总需求曲线移动,实际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D、当经济沿着固定的总需求曲线移动时,货币供给不变。

19、货币供给的长期影响包括()

A、价格水平上升,产出不变。

B、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价格水平上升,产出增加。

D、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都不变

20、如果短期中价格和工资固定,但是在长期中两者完全具有弹性,那么()

A、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线

C、货币供给的变化在短期中将会影响产出,但是在长期中不会。

D、以上全部正确

21、信用卡的引入导致下列各项的产生,除了()

A、货币需求的增加

B、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C、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短期中产出的增加

22、如果收成异常好,食品的价格下降,我们会经历()

A、逆向供给冲击

B、短期中劳动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C、产出增加,价格水平降低

D、总需求曲线移动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名义工资不会经常变动?

2、设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据下列情况预测产出、价格和就业的变化。

(1)为了平衡预算,政府削减支出。

(2)为了平衡预算,政府提高税率。

(3)某项新的减税计划使消费者增加储蓄。

(4)某项进口税使人们购买国产车而不买进口车。

3、请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解释以下问题:

(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2)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能是垂直的,也可能是向上倾斜的?

(3)如果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政府支出的大幅度削减将使产出和价格如何变化?

4、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经济含义?请解释。

5、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6、古典理论为什么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7、在总供给曲线上倾情况下,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对价格和利息率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A

6、C

7、C

8、D

9、A 10、D

11、A 12、B 13、D 14、B 15、A 16、C 17、D 18、C 19、A 20、D

21、A 22、C

二、简答题

1、答:名义工资虽然和一般商品价格一样要受供求关系调节,即供不应求时上升,供过于求下降,但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毕竟还有所不同。工人在就业时要与企业签订1年或更长时间的雇用合同,其中规定了合同劳动期内工人的工资水平及其他就业条件。一旦就业,企业就不希望轻易调换工人,工人也不希望经常变动职业和工作单位。这样,在劳动力市场是有失业存在时,企业也不会随便辞退原有工人而以低薪雇用新工人,因为新工人没有原有工人的技术及熟练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工人也无法要求提高工资,因为有全同限制。因此,即使当工人意识到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自己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其名义工资也无法立即调整。

2、答(1)政府支出的下降使得IS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左移,从而降低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

(2)税率的提高减少了税后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使得IS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左移,从而降低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

(3)储蓄的增加使得IS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左移,从而降低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4)用于国产商品支出的增加使得IS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右移,从而提出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

3、答:(1)价格水平的上涨减少了实际货币供给,使LM曲线左移,因此,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总需求下降

(2)在古典的充分就业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价格水平的不涨引起名义工资同比例上涨,但不影响就业和产出。在凯恩斯主义非均衡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如果名义工资具的粘性,价格水平的上涨可能减少实际工资、增加产出和就业。

(3)政府支出的下降使得IS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降低了产出、价格和就业水平。

4、答:上倾的总供给曲线表示当价格提高时,企业愿意增加产出。其原因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价格,递增的边际成本才能够被补偿,企业才愿意增加产量。但是,如果名义工资和价格同比例提高,则价格提高,则价格提高的利益被抵消,企业就不愿意增加产量。

5、答:总供给曲线移动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名义工资提高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它表明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提高造成利润下降,迫使企业降低产量。(2)技术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表明技术进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企业愿意增加产量。

6、答: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含义的价格变动不影响总供给,总供给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这时,实际工资恢复初始水平,就业从而产出恢复初始水平———充分就业。

7、答: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使乘数提高,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在总供给曲线上倾情况下,这将导致价格水平提高、总产出增加。另一方面,总产出增加导致交易货币需求增加。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情况下,这将导致利息率提高。价格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于是利息进一步得高。

经济学基础导论

《经济学基础》 ——导论 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 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 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 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 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5、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的处理 因本课程为非管理经济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主要联系课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概念 稀缺: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稀缺具有绝对性,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稀缺具有相对性,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总是稀缺。 自由物品:是自然界存在,人类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 经济物品: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耗费一定资源、借助生产工具通过劳动加工生产出来的物品。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2、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存在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对社会主义有用的经验总结和管理方法的另一面。(具体可展开阐述) 即使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部分而论,它是否真正有用还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有用的东西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3、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稀缺状况下,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无止境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分析与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就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经济学实质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使有限的资源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状况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4、现代西方经济学试图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有哪些? 现代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b.采用什么生产方法,即怎样生产的问题 c.为谁生产,即收入分配问题 (2)宏观经济试图解决的问题: a.总体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b.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总量的相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就业量或总失业率、全社会消费量、投资、储蓄、物价水平、利息率,以及这些变量的增长率和波动率等。 5、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概念需具备哪些条件?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条件:一,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二,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三,资源能够充

宏观经济学第12章练习题及答案教案

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题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2. GDP被定义为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3.用货币去度量性质不同的各种产品,才能使各种产品能够进行加 总,得出一国产出的总价值。() 4.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GDP 之内。()5.家庭成员提供的家务劳动要计入GDP之内。() 6. 本年生产但未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价值不应计入本年的GDP之内。() 7. 最终产品只包括消费品,不包括投资品。() 8. 最终产品是按照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划分的。() 9.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10.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只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11.用价值增值法计算一国产出的总价值,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12.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13.对 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的价值增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14.若某企业年生产20万元的产品,只销售掉10万元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10万元。() 15. 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GDP的一部分。() 16. 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 17. 某人2000年用10万元购买了一辆产于1998年的小汽车,这10万元应

该计入2000年的GDR () 18.一栋旧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1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20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 的一部分。()21.国内生产总值是重要的流量变量。() 2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方法,当计算结果出现差异时,以收入法的结果为主。() 23.国民收入的核算中使用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内在逻辑是不一致的,因而它们最后所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数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24.支出法是从使用者支出的角度出发,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5.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GDPxx () 26.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27.政府国防费用支出不属于政府购买。() 28.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29 .经济学上所说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品的支出。 ( ) 30.居民购 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住宅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31.购买普通股票是投资的一部分。() 32 .存货变动是仓库产品的增加或减少,因而存货变动不能被算做投资。 33.家庭购买小汽车是消费的一部分。 ()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一、选择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2、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3、下面哪一项不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A、政府支出增加 B、转移支付减少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税收减少 4、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 A、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是负相关的 B、较高的价格水平和较高的国民收入相联系 C、最终产出的价格与投入的价格是负相关的 D、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无关 5、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如果价格可以充分调节,那么()。 A、任何价格水平下,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都是一致的 B、产出仅仅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C、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不能确定 D、价格水平仅由总供给决定 6、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曲线()。 A、右移 B、左移 C、不变 D、不确定 7、扩张货币的效应是()。 A、价格提高 B、总需求增加 C、各个价格上的总需求增加 D、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 8、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 A、右移 B、左移 C、不变 D、不确定 9、使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原因是()。 A、工资提高 B、价格提高 C、需求增加 D、技术进步 10、上倾的总供给曲线表明()。 A、名义工资不变 B、技术不变 C、边际产量递减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1、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A、供给 B、需求 C、产出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2、在垂直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A、供给 B、需求 C、产出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3、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货币使价格水平()。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经济法项目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 )。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C.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 债务人明确表示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 )。 A.诉讼时效的中止 B.诉讼时效的中断 C.诉讼时效的延长 D.诉讼时效的消灭 3. 下列关于公司的民事行为能力表述正确的有( )。 A.与其权利能力范围相一致 B.一律平等 C.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D.分为完全、限制与无行为能力三种 4. 下列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 A.合伙企业 B.某股份公司的销售部 C.个体工商户 D.有限责任公司 5. 下列关于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发生 B.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不一致 C.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只能由其机关来实现 D.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开始,同时终止 6.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所为的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是( )。 A.一经告知被代理人后,即对其有约束力 B.经被代理人追认后,被代理人才承担责任 C.代理人与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被代理人承担责任 7. 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 )。 A.不同意代理 B.同意代理 C.放弃追认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 甲委托乙代买10吨水泥,乙见当地水泥价格特别低且质量好,于是代买了15吨,此行为属于( )。 A.无效行为 B.有效行为 C.滥用代理权 D.越权代理

9. 普通诉讼时效开始计算的时间是( )。 A.权利被侵害之时 B.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时 C.告诉之时 D.达成协议之时 10. 某人购得一台电热水器,在使用时因漏电而受伤害。其诉讼时效为( )。 A.20年 B.2年 C.1年 D.6个月 11. 某甲只有12岁,按照法律规定,他可以进行哪些活动? A.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B.与其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C.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D.任何民事活动都需要经其监护人的同意才可以进行 12. 下列选项中具有法人资格的有哪些? A.合伙企业 B.公司的分支机构 C.公司董事长 D.子公司 13. 下列关于我国经济法地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经济法从属于民法 B.经济法从属于行政法 C.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D.经济法从属于刑法 14. 享有经济职权的主体是( )。 A.企业 B.国家机关 C.事业单位 D.社会团体 15.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 A.经济法律关系 B.经济关系 C.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D.特定的经济关系 16. 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件的有( )。 A.签订合同 B.地震 C.发行股票 D.商品买卖 17.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 )。 A.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B.非物质财富 C.物 D.经济组织 18. 行政法规是由( )制定。 A.国务院各部委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人民政府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导论和第一章

上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选做) 一、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3.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微观经济学的的基本假设条件是:( ) A.完全信息的假设 B.完全竞争的假设 C.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 D.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5.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6.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二、简述题: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选择题(选做) 1.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2.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 A.正 B.负 C.0 D.1 3.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4.均衡价格一定随着(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和供给减少而上升 5.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

宏观经济学第12章笔记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内容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本书涉及一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五、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征 1.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自产自用。 2.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3.是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价格总和。 4.是当年生产的卖掉与存货(存货投资)之和。 5.是流量而非存量。

6.是一个地域概念。 三、GDP(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总支出。即三量相等 因为GDP(总产出)是市场价值总和,而市场交换的卖价应等于买价。并且,GDP 从理论上讲应归要素提供者所得。 GDP的计算为什么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生产环节产值价值增值总收入被西方经济学定义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现以纺纱的价值增值5为例 种棉(假定投入 为0 )属中间 产品 15 15(15-0)假定:劳动报酬工资为 2 纺纱(属中间产 品) 20 5(20-15)假定:资本报酬利息为 1.5 织布 属中间产品 30 10(30-20)假定:土地报酬地租为0.5 制衣 属中间产品45 15(45-30) 利润:被定义为价值增值总和 减其他要素报酬后的余额。 1 销售给消费者属最终产品50 50 5(50-45) 增值合计50 总收入:工资+利息+地租+ 利润。 5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求得)。包括四部分: 1、消费支出(C)。 2、投资(I)。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 4、净出口(X-M)。 即出口减进口。 所以有:GDP=C+I+G+(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即核算全社会要素收入的总和或企业生产成本作为GDP的方法)。实际包括: 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 1.由于股票市场价格上升而导致财富的增加会引起经济沿着现存的总需求曲线移动。() 【答案】F 【解析】物价水平的变动才能使得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移动。股票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实

体经济中的价格,股票价格上升导致的财富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 2.实际GDP的波动只由总需求变动引起,不为总供给变动所影响。() 【答案】F 【解析】长期而言,实际GDP是由总供给决定的,随着影响总供给曲线的劳动、资本以及技术的变动而变动。 3.如果作为总供给减少的反应,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失业率将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但是价格甚至还要上涨。() 【答案】T 【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增加总需求,阻止产出的下降,但这种政策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4.无论产量减少是由总需求减少还是总供

给减少引起,作为产出减少的反应,经济都会回到其初始价格水平和初始产量水平。()【答案】F 【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总需求来防止产出的下降,使产出回到初始产量水平,但中央银行这种反应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5.如果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一部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转化为通货膨胀。() 【答案】F 【解析】在总供给曲线水平的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全部转化为产出。 6.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答案】F 【解析】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包括:①劳动变动;②资本变动;③自然资源变动;④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 1.由于股票市场价格上升而导致财富的增加会引起经济沿着现存的总需求曲线移动。() 【答案】F 【解析】物价水平的变动才能使得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移动。股票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实体经济中的价格,股票价格上升导致的财富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 2.实际GDP的波动只由总需求变动引起,不为总供给变动所影响。() 【答案】F 【解析】长期而言,实际GDP是由总供给决定的,随着影响总供给曲线的劳动、资本以及技术的变动而变动。 3.如果作为总供给减少的反应,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失业率将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但是价格甚至还要上涨。() 【答案】T 【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增加总需求,阻止产出的下降,但这种政策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4.无论产量减少是由总需求减少还是总供给减少引起,作为产出减少的反应,经济都会回到其初始价格水平和初始产量水平。() 【答案】F 【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总需求来防止产出的下降,使产出回到初始产量水平,但中央银行这种反应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5.如果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一部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转化为通货膨胀。() 【答案】F 【解析】在总供给曲线水平的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全部转化为产出。 6.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和()。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法人和()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和()。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和()。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货币与有价证券、()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当 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和()两大类。 [参考答案] 1、内容客体 2、企业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行为 7、国家 8、监督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 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 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单选题 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2.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国内生产总值(GDP) B.国内生产净值(NDP) C.国民收入(NI) D.个人收入(PI) 4.下列哪项命题不正确: A.国民生产净值(NNP)减直接税等国民收入(NI) B.国民生产净值(NNP)加资本消耗(折旧)等于GNP C.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

D.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 5.王五买了一辆旧车,盖了一幢新房,还购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反映在国民收入帐户上,下列叙述哪个正确?() A.他买了一辆旧车,还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因此C和G增加了 B.他买了一辆旧车,还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因此C和I增加了 C.他买了一辆旧车,盖了一幢新房,因此C和I增加了 D.他盖了一幢新房,因此I增加了 6.下列各项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当年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价值 B.当年拍卖xx作品的收入 C.当年出售债券的收入 D.当年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 7. 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 B.间接税 C.折旧 D.净出口 8.一国的GDP大于GN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9.煤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不对 B.一定对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说法全对 10.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将(). A.小于,下降 B.超过,不变 C.小于,不变 D.超过,下降 11.以下哪个不是存量指标()? A.社会财富 B.存货 C.投资 D.资本 12.下列哪项不是要素收入()? A.工人工资 B.居民的存款利息 C.公司对希望工程捐款

经济法导论练习题附答案

经济法导论练习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发行债券 B.签订合同 C.台风 D.签发支票 2.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内容是()。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将丧失()。 A.起诉权 B.胜诉权 C.实体权 D.请求权 4. ()是最充分的物权。 A.法人财产权 B.经营管理权 C.所有权 D.知识产权 5.我国人民法院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实行()。 A.一审终审 B.二审终审 C.一裁终局 D.或审或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商品 B.商标 C.公民 D.组织 2.我国经济法不调整以下社会关系中的()。 A.公民之间的日用品借用关系 B.某县公安局与某个体户之间的治安管理关系 C.人民银行就货币管理与某商业银行之间发生的关系 D.两农民之间的口角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 A.停止侵害 B.管理 C.排除妨碍 D.罚款 4.下列行为中不适用代理的有()。 A.违法行为 B.结婚、离婚 C.遗嘱 D.合同行为 5.住所在阳光市的张某在X地实施了侵犯住所在风江市的李某权益的行为,李某在Y地受到损害。如果李某起诉张某,管辖法院为()。 A.X地法院 B.Y地法院 C.阳光市法院 D.风江市法院 三、判断题 1.公民就是自然人,自然人就是公民。() 2.所有公民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则要视其年龄和智力状况而定。() 3.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4.凡债权人为一人的,是单一之债。() 5.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因而不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终止。() 四、综合分析题 黄某和张某都是某进出口公司的员工,二人住同一个宿舍,因工作需要,公司委派黄某去公司设在深圳的办事处工作一年。黄某临行时,将自己的一台36cm 国产彩色电视机委托给张某保管和使用。三个月后,黄某给张某写信,说自己在深圳又买到一台日本产51cm 彩电,家中的一台可以适当价格卖掉。本公司的司机梁某得知此消息后,找到张某,表示想买下这台彩电,但又不愿多出钱。梁对张说,你可以给黄写封信,告诉他彩电的显像管出了毛病,图像不清,要求他降低价格出售。张当时有些犹豫,但考虑到自己同梁关系不错,经常让梁开车给自己拉东西,若不答应他会影响今后的关系。另外,有一次公司派张出去买啤酒,张私自把啤酒运到自己家中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简单的说就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2.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以用 i=s来表示。 3.消费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c=c(y) c=α+βy 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c/△y =dc/dy 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之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6.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 7.储蓄函数方程式: s=y-c=y-(α+βy)=-α+(1-βy) 8.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P387 9.均衡收入:y=(α+ I)/ (1 - β) P393 10.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β) 11.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P399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资本边际效率MEC :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P412) 2.IS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3.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量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成为LM曲线。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习题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纪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二章 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经济学导论

1、试述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不同的商品并且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什么生产 经济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观察、思考、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学而言,终极目标是增加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为什么。 2、试述经济学的基本理念。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人们如何决策 2、人们相互影响 3、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原理一:社会面临一种重要的交替关系式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交替 原理二:决策就是对可选择的行为方案作出选择,对成本与效率进行比较 原理三:边际变化是对现有行为计划进行的微小的增量调整 原理四: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时刻铭记激励的作用,许多政策都会改变

宏观经济学第12章

选择题 下列问题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安排,从各悬想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A.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 1.在由政府掌握主动权并积极参与的经济发展区域会设及: a.持续均衡增长 b.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c.将必要的资源从集中于农业转化为集中于工业 d.提供社会基础资本 e.以上选项都不是,因为不存在总是需要政府干预的经济区域 2.近年来,许多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由于营养跟上了,出生率大幅上升 b.在延长人的寿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老人的寿命延长了5~10岁 c.婴儿死亡人数和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大幅减少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移民涌入这些国家 e.结婚年龄普遍提前,因此出生率大大上升 3.下列5个选项中有4项是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其中哪一个选项不是经济发展的问题: a.当发展中国家增加总产出时,它们通常能合理预期“规模报酬递增”。 b.一般而言,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社会基础投资,不管这些项目多么重要。 c.创业和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至关重要。 d.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护进口竞争产业并不一定明智的。 e.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过度储蓄是一个普遍问题。 4.当一国发展经济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时,下列哪一项通常不会发生: a.它从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进口越来越少 b.它的出口总额趋于上升。 c.它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进口越来越多。 d.它从欠发达国家的进口增加。 e.它的进口总额趋于上升。 5.“社会基础资本”是指: a.在能够从某一特定自然资源获得收益之前所需的货币投资 b.通常是由外国来融资 c.对于那些有最高净生产率的项目的投资 d.必须由国家来筹集资金的项目,而不是由私人企业来筹资。 e.数量不会随国民产出的增加而变化的资本投资。 6.“社会基础投资”的例子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奥肯定律(Okun ’s law ) 答:奥肯定律是表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根据奥肯的研究,在美国,失业率每下降1%,实际国民收入增长2%。但应该指出的是:①奥肯定律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②两者的数量关系1∶2是一个平均数,在不同的时期,这一比率并不完全相同;③这一规律适用于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情况。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这一规律所表示的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要弱得多,一般估算是1∶0.76。 2.领先指标(leading indicators ) 答:领先指标是指一般先于整体经济变动的变量,可以帮助经济学家预测短期经济波动。由于经济学家对前导指标可靠意见看法的不一致,导致经济学家给出不同的预测,其中就包括短期经济波动情况的预测。领先指标的大幅度下降预示经济很可能会衰退,大幅度上升预示经济很可能会繁荣。 3.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 C Y T I r G =-++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 L r Y P =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如果AD 表示总需求,P 表示价格水平,总需求函数可写成()AD AD P =。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P 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Y 之间的关系。由于价格和国民收入呈反向关系,所以总需

第一章 经济法导论(讲义)

一、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1)生产者的行为的调控 (2)经营者的行为的调控 (3)消费者的行为的保护 (4)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调节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三、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具体由如下三部分内容构成: 1.市场主体规制法 2.市场秩序规制法 3.宏观调控法 四、《经济法网络课程》网址 经济法网络课程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2618426.html,/cxgc/jgljjf/

第一节经济法的兴起 一、概念溯源 1、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中首先提出和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自然法典》第四编的“分配法或经济法”中,摩莱里力图从分配领域上确立公有制的社会经济生活原则。 2、1843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他的《公有法典》中,对“分配法和经济法”作专章论述。 德萨米的“经济法”概念包括的内容比摩莱里的更广,涉及各种经济法律制度,且其经济法律思想里,已经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成分。 3、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蒲鲁东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中,进一步作了阐述,认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蒲鲁东指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他对经济法的揭示,已经模糊地触及经济法概念的一些本质属性。 4、1916年,德国法学家赫德曼在《经济学字典》中,明确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赫德曼认为,经济法是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从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经济法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立法 ——重商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